莺歌 发表于 2019-5-4 17:55:52

学习林子“孔门心法”有感

学习林子“孔门心法”有感目   录   第一章 学习林子“孔门心法”(即九序心法)的体会一、如何学好孔门心法二、学习孔门心法的门径三、学习孔门心法的要领。四、学习孔门心法不会妨碍本职工作五、初学回顾第二章 “行庭心法”要点第三章 艮背心法与健康机理探索一、艮背心法与大脑皮层及植物性神经的关系二、心存在背的腔子里要求达到 “得气”。三、 心存在背的腔子里为什么会产生“气团”?第四章 对道统中一的感悟一、何谓“中一”?二、学道如何贯彻“中一”?三、九序心法是释道儒三家“中一”的综合运用第五章 林子生平事迹简述一、家世二、致心功名与道业的分水岭三、创立三一教的由来四、创立三一教的经过五、倾尽家产,解救国难六、新思维、新主张、新看法第六章 倡教宗旨 第一章   学习林子“孔门心法”(即九序心法)的体会一、如何学好孔门心法要学好林子倡导的孔门心法,须从学好《初学诸生告天矢言》开始,以明其应遵守的要旨,并要下定决心坚持认真的学,才能学到手。《初学诸生告天矢言》原文 三教门人某谨筮日斋沐介贽启领    孔门传授心法,于是始知吾性之善即孔子,敢不战兢惕厉,夙夜奉行,誓发一念之诚,学不至于孔子不已也。又敢不遵守明训,以三纲五常为日用,入孝出悌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以为明体适用之学也。至于义利之辨,不可不明也;沉湎之凶,不可不戒也;方刚之气,不可不创也;嗣续纲常,固于人为最重,而淫邪之僻,亦不可不惩也。如或败纲乱常,不忠不孝,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义利之辨,有所未明;沉湎之凶,有所未戒;方刚之气,有所未创;淫邪之僻,有所未惩。即是孔子罪人,将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也?为此肃启,不胜悚栗之至!附   启    (一)自愿诸凡所授心法,惟当勤而行之;所示明训,惟当遵而守之。誓发一念之诚,真有若上帝之临汝,更不敢稍违于终食,少离于斯须也。    (二)自愿日搜已过,痛自忏悔。某尝窃闻之: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某亦众生也,而生平之所举止动念,恶得无罪?或为不善于明,而明为人之所非;或为不善于幽,而幽为神之所谴。自今伊始,誓将以前,日所为不是之事,自怨自艾,志心忏悔,更不敢有一毫自昧之心!如有不搜己过,不自忏悔;抑或忏之于前,而不悔之于后,即是得罪于天,惟天鉴之。解读:三一教(夏教)的信众称门人,所谓门人就是信徒、弟子,尊林龙江(三一教主)为老师,接受他的教导。其主要教材是《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简称统论),其核心是儒道释三教归儒宗孔,主要内容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间法是按孔子的处世要求去做个利国利民的人;出世间法是按孔门心法去锻炼身体,使之健康长寿,在思想境界上希望能达到圣人的地步。    告天矢言的主要内容:是对门人提出做人的基本要求—明训即是世间法。1、以三纲五常为日用,所谓日用就是毎日都要应用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网上的总绳,这意味着纲是挑重担的。因之,在君与臣之间的处事职责上,君是挑重担的;在父当权期间,父与子之间的处事职责上,父是挑重担的;夫与妻之间的处事职责上,夫是挑重担的。在现今社会组成结构中,层层都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可视为君,被领导可视为臣,在上述的三纲关系中还强调:“仁人君子义之以君臣,仁之以父子,别之以夫妇”①。所谓义之以君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要合宜相处,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谓仁之以父子,就是父子之间要相互爱护,即父慈子孝;所谓别之以夫妇,就是夫妇之间的男女相处与非夫妇之间的男女相处是有区别的,并根据夫妇的不同特性要有不同的分工,各负其责,建好家庭,只有这样国家和社会才能平顺发展。五常是:仁 、义、礼、智、信。仁:我们毎个人都有个善良的心,就是对患难者的苦情有恻隐(同情)之心,这是仁的开端 。“仁者爱人”②,但“仁之实,事亲也”③,“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⑤,因之,仁是爱护人,但其核心是从尊敬和事奉父母开始,进而爱自己的亲属,扩之而爱人民群众,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爱物。因此,门人在生活上,不但不能奢侈浪费,还要搞好生产,发展经济。只有这祥才能济困扶危,使患难者得到生机 。义:我们毎人都有一个羞恶的美徳,这是义的开端,但“义之实,从兄也”⑥,“敬长义也”⑦,“义者宜也,尊贤为大”⑧。 所以义的内涵除羞恶外,其实质是顺从兄长,尊敬长辈,尊敬有才能、徳行好的人。礼:我们毎个人都有一个恭敬、辞让的心,这是礼的开端 。因之,“礼者,敬而已矣”⑨,“亲亲之杀(疏),尊贤之等 (等 级),礼所生也”⑩,“礼也者,序也 ”⑪。所以,礼是对人的恭敬、辞让。然而人与人之间有亲疏之别,长幼之分,贤者有程度的差别,因此,在礼节上就有亲疏、等级和次序之分。 智:我们毎个人都有判断是非的智慧,这是智的开端。然而“智之实,知斯二者 (仁义)弗去是也”⑫,因此,智的实质就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处事中,不能违背仁义之道,若偏离了仁义之道就是不智。信:就是人与人的来往中一定要诚信。但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⑬。在这四端中没有提到信。程子 (颢)说:“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其中矣。”⑭    2、入孝出悌为实履,所谓实履,是脚踏实地去做   入孝:孝是徳的根本。 因此,为人子在家一定要孝敬父母,但如何算是孝敬呢?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也”⑮。说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不但要对其起居安全的爱护。 还要:(1)在举止行为上要体现对老人家的尊敬,孟子曰:“爱而不敬,兽(狗、马)之也。”⑯所以平时要与老人家谈谈心。尊重其见解,有不同的看法,多做解释,得到谅解。(2)在奉养过程中,要使老人家感到快乐。即相处中要和颜悦色,在气候变化中,要多问寒问暖,注意其衣服被褥是否合宜。(3)病时要及时请医诊治,使其早日恢复健康。(4)丧时要有深切的哀悼,并按政府规定做好安葬。(5)祭祀时,按当地习俗虔诚办理。   出悌:出外要尊敬长者。孔子曰:“教民礼顺,莫善于悌。”⑰说明顺从长上,是使家庭和社会有礼貌而和顺的重要因素。3、士农工商为常业所谓常业就是正常职业。过去所说的士农工商,就是现在的各行各业,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做好孝悌的保证。因之,林子要求毎个门人都必须从事和做好每一项正常的职业,若没有做好正常的职业,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证,怎能谈得上孝父母敬长上呢?所以林子提出,没有搞好正常职业的人,就不是他的弟子,并极力批判:“夫弃去其三纲五常之至徳,士农工商之常业,而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束)物外之游者,是乃败风坏化,孟浪(放浪)游食之所为也,奚足为道哉。”⑱    4、四不可其意是:不可不明义利之辩,以免因财失义;不可不戒沉湎(嗜酒无度)之凶,以免伤身败事;不可不创(戒止)方刚之气,以免争斗受罚;不可不惩(戒止)淫邪之僻,以免沦为衣冠禽善。   切实按照上述的世间法去做,称立本。   这立本很重要,是出世间法(圣神之道)的基础,基础打不牢,出世间法就无从谈起,正如《中庸》说的:“苟不至徳,至道不凝焉。”    5、附启二则:    (一)是自愿诸凡所授孔门心法(即九序心法:自一序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至六序凝神气穴,以媾阳丹为入门,七序脱离生死,以身天地,至九序虚空粉碎为极则——出世间法),惟当勤而行之;所示明训,惟当遵而守之,誓发一念之诚,真有若上帝之临汝,更不敢稍违于终食,少离于斯须(一会儿)也 。    (二)是自愿日捜己过,痛自忏悔(自我检査批评,主动改正,决不再犯)… …自今伊始,誓将以前所为不是之事,自怨自艾(止),志心忏悔,抑或忏之于前,而不悔之子后,即是得罪于天(人民群众)惟天鉴之。注:①《论语正义下》②《孟子・ 离娄章句下》③⑥⑫《孟子・ 离娄章句上》④⑧⑩《礼记・中庸》⑤《孟子・离娄章句下》⑦⑯《 孟子・尽心章句上》⑨⑮⑰《 孝径》⑪《统论・世出世法》⑬《孟子・公孙丑章句上》⑭《 四书五经・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⑱《统论・世出世法》                                     二、学习孔门心法的门径学习孔门心法要从“艮背”入手,“艮背”是九序心法的第一序,入门的第一步。“艮背”没有学到手,学其他各序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林子所说:“不凌节而施,不躐等而渐进”的教导。            《艮背心法》原文   林子曰:“背字从北从肉,背乃北方之肉也。北方属水,今以北方之背之水推之,而南方之心则火矣。火阳也,南之而居前;水阴也,北之而居后。今以心之火之南,而洗之以背之水之北者,(见艮背心法补注1)易之所谓‘洗心退藏于密’,孔门传授心法也。”   林子曰:“洗也者,洗之也。心属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义也。退也者,退之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义也。”   林子曰:“五脏皆丽于背①,心既背而水之,则心清净矣;心既清净,则五脏亦皆清净矣。”   或问:“以心之火之南,而藏之以背之水之北,而心之火也,其不为背之水所熄灭邪?”林子曰:“世间之凡水凡火,则以形用焉者也;而吾身之真水真火,则以神用焉者也。水多则火灭,火多则水干,此凡水,凡火之性者然也;若夫以心之火之南,而藏之于背之水之北,岂惟水不能干,火不能灭,而亦且能交相养,而互相用者,其神之所为乎(见艮背心法补注2)。今以常人言之,神则寄之于目矣,而夜寐既熟则藏之于肾,亦易之所谓洗之之义也。至夙兴之时,而目之神,有不爽然清乎?籍其不夜而肾,神岂能清?今又以天道言之,日则丽之于天矣,而夜沦地中,则藏之于海,亦易之所谓洗之之义也。至启明之候,而天之气,有不爽然清乎?(见艮背心法补注3)藉其不夜而海,气岂能清?夫观之常人则如此,观之天道又如彼,则夫‘艮背’之说,前且后之,南且北之,而易之所以示人者,可谓至精、至微、至深切矣。”   或问:“日之神也,而养之以海之水;心之神也,而养之以肾之水。亦皆可得而定在之矣。至于背也,其亦不可得而定在之者乎?”林子曰:“是亦不可得而定在之矣。或前或后,或上或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须参看《行庭》章,“中无定在”微旨,方能知之。    林子曰:“心之火,易燃也,诸凡功名富贵,与夫声色嗅味,有顺吾情而可喜者,则辄动其心,而随之以喜②,此是火燃,而心不能止乎其所矣;有逆吾情而可怒者,则辄动其心,而随之以怒,此亦火燃,而心不能止乎其所矣。始则旦昼牿亡③,终则夜气不存④;夫至于夜气不存矣,岂曰燃之云乎?而燎原之势,殆有不可得而熄灭也!”    林子曰:“初学之士,先须念‘三教先生’四个字⑤,孔老释迦,三教先生也。孔子之时中,老子之清净,释迦之寂定,皆吾心之本体者然也。故无时无处而不念‘三教先生’者,盖有似于侍立三教先生之侧,而不敢须臾违也。念‘三教先生’者,初从口念,而至于背之腔子里,久则念念只在于背。念念只在于背,则心常在背矣。念即心也,念起于心,而非心之外,复有能念也。”    林子曰:“艮背之功,以念止念之心法也。以其念之逐于外焉者,妄也,今则返之于内矣。或者以念之逐于外也,固妄矣,而念之返于内也,不亦妄乎?”林子曰:“凡属有念皆妄也,皆妄则皆非也,而何分于内外邪?故以念止念者,以妄而离妄也;以妄而离妄者,以夷而攻夷也⑥。程明道曰:‘内外两忘,浑然无事。’此为学之极则也。尚书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⑦ 。此为治之极功也。然始学之要,忘外为先;外既忘矣,然后方可语之以忘内之功者,有渐之教也。”林子曰:“或目交于物,而动我好色之心焉,然不必咎乎其色也,但当念‘三教先生’四个字,而好色之心,其有不忘乎?或耳交于物,而动我好声之心焉,然不必咎乎其声也,但当念‘三教先生’四个字,而好声之心,其有不忘乎?”或曰:“此非其心之咎欤?”林子曰:“若复咎其心焉,岂不反动其心哉?盖我元无此好色好声之心矣,以见色而闻声也,而始有此好色好声之心焉;今则惟念‘三教先生’四个字,而不知有色,而不知有声,而不知有心。夫一念之诚,而至于心且不知矣,则又奚有于色,奚有于声耶?故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林子曰:“士者以读书为业,或读‘学而时习之’句,即如念‘三教先生’四个字,亦念入于背之腔子里,自一句而至于百千万句,无不皆然。由此观之,一日读书,则是一日行我工夫;一岁读书,则是一岁行我工夫;若不读书,而驰逐乎其外矣,便是放心,便是不能行我工夫;至于讲论酬答,辩议寒暄,亦复如是,然后方为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焉。然此道也,自古圣贤皆从三纲五常中密炼得之,而非他也。若尧舜之父子⑧,汤武之君臣⑨,周公之兄弟⑩,不亦可概见乎?又皆从士农工商中密炼得之,而非他也。若伊尹之莘野⑪,傅说之版筑⑫,胶鬲之鱼盐⑬,不亦可概见乎?然此道之不明久矣,而世之为学者,率皆不知所以炼之。即有高明之士,而语之以道也,则彼必曰:非入山习静不可也。我今则縻于俗矣,又奚敢以少窥斯道之藩篱哉?此盖道流释流之邪说,有以入人之深也。抑岂知炼之以三纲,炼之以五常,以士以农以工以商,乃所以消磨气质,而为吾进修之一大助邪?且财色人之大欲存焉,最人之所难离也!若处山中,而财心暂隐未见矣,而自以为能忘财者,非也;色心暂隐未见矣,而自以为能忘色者,非也。入山以求静者,其试思之。然艮,山也,而山其心者,艮背之义也。若不求艮于心,而求艮于山焉,心岂能静?心不能静,而曰有得于山者,岂其然哉?借曰:心亦能静,而有得于山焉,是亦暂隐而未见尔,见则辄复如初矣。况纲常伦理之大道,士农工商之常业,乃反以求静之心,而毁裂之,而弃去之,可乎?不可乎?”或问:“道家所谓炼者不其非乎?”林子曰:“何可非也?盖炼也者,炼之也。以火烧金,炼之之义也。道书曰:‘未炼还丹莫入山。’故炼之以三纲,炼之以五常,炼之以士以农以工以商者,炼之也。然炼有四义焉:神而炼之,一也;形而炼之,一也;我而炼之,一也;人而炼之,一也。神而炼之,以炼其神,而操其存也;形而炼之,以炼其形,而去其病也;我而炼之,以我而炼我也;人而炼之,以人而炼我也。”或问:“何谓我炼?”⑭林子曰:“即余之所谓炼神炼形者是也。”“何谓人炼?”⑮林子曰:“乃古人之所谓困内困外者是也。”“何谓形炼?”⑯林子曰:“以病而去病,犹以念而止念,借假以还真也。记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⑰ 。盖形不清,则不能明,不清不明,而志气反为其所污矣,又安能如神,而可以前知邪?易曰:‘神以知来。’至诚之道,清明之在躬也”⑱ 。又问:“清明在躬。”林子曰:“夫人之躬,有气有形,而未必其皆能清也。气不清则浊,形不清则秽,而其气之浊,形之秽也,皆足以尘吾七窍。而病之者,病也。而不清,而不明,而不圣人也,职此之由矣。病而病之,以去其病。故曰:‘惟其病病,是以不病。’”“然而道家之所谓炼者,则异于是,何也?”林子曰:“不知也。而余之所谓四义者,乃余之所以自炼,日用之良方也。然其义四也,其实三也,要其归,一而已矣。”“一者何?”曰:“心也,心主乎中也。心主乎中矣,神其有不定乎,形其有不清乎?神既定矣,形既清矣,即有如周公之困内,孔子之困外,而其中自有不乱者存焉。此炼之之要道也。”“孔子曰:‘操则存。’夫既炼矣,而又操之者,何也?”林子曰:“必其先有以操之,操之而后炼之也。”“然则何者谓之操?”林子曰:“譬匹夫怀璧,而心心在于璧焉,惟恐盗也得窃而有之。故操之者,炼之也。”或曰:“易‘艮其背’也,吾乃今始知之矣。而曰‘不获其身’者,吾甚惑焉,敢问。”林子曰:“此自其工夫之纯一者言之也。吾知有吾之背而已矣,吾知艮吾之背而已矣,抑岂知外其背也,而复有所谓身欤?盖将‘以思不出其位’,而忘之也。吾知有吾之庭而已矣,吾知行吾之庭而已矣,抑岂知外其庭也,而复有所谓人欤?盖将‘以思不出其位’而忘之也。此乃‘不获’之实义也,岂非其纯一之守邪?然获也者,失之反也。子独不闻之志士仁人乎?志士仁人,惟知其心之有此仁也,是虽至于不获其生焉,殆亦以仁之故,失之而不之恤矣;惟知其心之有此义也,是虽至于不获其身焉,殆亦以义之故,失之而不之恤矣。如此而日操之,如此而日炼之,故不特庙廊之上,可得而为之;而三军之中,亦皆可得而为之矣;不特三军之中,可得而为之,而之夷狄,而蒙患难,亦皆可得而为之矣。盖身在此,则心在此;心在此,则念在此。而念念不忘之下,尚且不获其身矣,而又况身外之物也,得而夺之乎?”林子曰:“人之身有九窍,八窍南向,而其一也稍后,以通秽也。至于背也,皆无其窍,有若墙壁然,退而藏之,何其密乎?本义曰:‘止有所当止,则不随身而动。’惟其不随身而动也,故能不获其身矣。然背之真去处也,元不随身而动,犹天之北辰也,亦元不随天而转矣。”或问真去处。林子曰:“所谓‘孔颜乐处’是也。《易》曰:‘止其所’,处即所也。而‘止其所’者,居其所也。故居其所而不动者,天之所以为天也;止其所而不动者,人之所以为人也。”又问:“圣人之道,无方所矣,而曰‘止其所’者,何也?”林子曰:“北辰之居其所也,而天忘之;艮背之止其所也,而圣人忘之。故有念则有着,有着则有所,由有念而至于无念,此尧之所以‘安汝止’,忘其所而不知矣。”“若人之一身至细也,亦有北辰而居其所欤?”林子曰:“人之一身,一小天地也,孰不知而信之,何独至于天之北辰也,而疑之?”“夫以天之北辰而拟议之,则是人之一身也,似获乎背之北辰以为用矣。而艮背之不获其身者,何也?”林子曰:“人之一身,故获艮背以为用矣,若精神命脉之以和以调,视听持行之以运以用,而艮背则但止其所而已,夫何为哉?独不观之天乎?天之全体,亦获北辰以为用矣,若日月星辰之以照以临,雨风露雷之以鼓以润,而北辰则但居其所而已,夫何为哉?抑尝观之磨焉,磨之为物也,岂不获其心以为用哉?而其心之止乎其所也,则亦不随磨而转者,天之北辰也。观磨则知道矣。故君子之始学也,亦惟所其背之北辰而居之尔,《艮》⒆之六四曰:‘艮其身。’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或问:“既曰‘不获其身’,而又曰‘艮其身’身其有不同乎?”林子曰:“不获其身者,身也,乃以人之身而概言之也。而艮其身者,身也,岂非所谓身之中,而为背之腔子者哉?故特于六四言之,盖艮之初,趾也;二,腓也;三,限也;五,辅也;而六四者,其心乎?”艮背心法摘注①五脏皆丽背:是说五脏都附着在背;人体五脏的神经分布,亦皆出于背,所以背的健康也有利于五脏的健康。 孟子说:“ 盎(充盈)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说明背很重要。②随着功名富贵声色嗅味,顺之即喜,逆之即怒,均为外念、杂念、妄念。③旦昼牿亡:在夜间未与外界接触自然产生的善气,由于白天不良行为的搅乱而损失。④终则夜气不存:由于毎天的反复搅乱,则夜间所产生的善气就不能保存了,即与禽兽差不多了。⑤念三教先生四个字,从口念而至于背的腔子里,为内念、正念。⑥以夷而攻夷:以外国人攻外国人,即是以毒攻毒之意。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即中华及南北民族,无不顺从,这是说明我们只要心主乎中(背的腔子里),则各种杂念都会顺从正念而消失。⑧尧舜之父子:尧之子丹朱不肖(品行不好,傲慢荒淫),以舜为贤,传位于舜,并授予“允执其中”,以开道统之传。这“允执其中”,也是孔门心法的起点。舜之子商均亦不肖,传位于禹,授于“惟精惟一,允执厥(其)中”,这是在允执其中的基础上加以纯洁的思想和专一的意志,把心法向前推进一歩。⑨汤武之君臣:桀王,夏朝最后国君,残酷剥削,暴虐荒淫,被商汤所败,商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市西南)死。纣王,商朝最后的国君,沉迷酒色,重征赋税,统治暴虐,周武王会合西南各族,向商进攻在牧野(今河南洪县),纣王兵败自焚。⑩周公之兄弟:周公名旦,武王弟,曾助武王灭商。武王灭商后,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都,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以笼络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并封弟管叔、蔡叔、霍叔在那里监抚。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撮政,管叔、蔡叔不满,说他有野心,武庚乗机串通管叔、蔡叔叛乱,也影响了周东方的诸侯国,在这危急时期,周公采取果断措施,兴师东征,从叛乱的策源地原殷都附近地方开始,由于叛乱不得人心,加上东征军实力强大,所以周师一到,武庚的叛乱武装便全线溃败,武庚身首异处。管叔被杀死,并把活捉的蔡叔囚禁起来,至此,武庚和三叔的叛乱,很快被平息。⑪伊尹之莘野:伊尹原是奴隶,曾在莘野耕田,后为商大臣,辅助商汤攻灭夏桀。⑫傅说之版筑:傅说原是傅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隶,后被商武丁任用,辅助治理国政,从此国势强盛。⑬胶鬲之鱼盐:胶鬲曾在市上卖鱼盐,后为纣王贤臣,曾与箕子、比干等辅助纣王治理国政,延缓纣王的衰亡。⑭何谓我之练:林子说:“即余之所谓练神、练形者是也。”这所说的练神,就是要练出坚定的意志。这练形就是要练出良好的作风。      ⑮何谓人练:林子说:“乃古人之所谓困内、困外者是也。”所谓困内即周公之兄弟。所谓困外,即孔子的困外:吴伐陈,楚救陈,驻军在城外,听到孔子在陈楚之间,使人来聘孔子,陈、楚大夫共谋说:孔子是贤人,所讥笑的皆中诸侯的弊病。今楚是大国,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陈、蔡做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发步卒围孔子于野外,不得行,绝粮。相从者病了,不能站起来,但孔子仍讲颂弦歌(弾唱诗歌)不衰。       ⑯何谓形炼:林子说:“以病而去病,犹以念而止念,借假以还真也。”就是要用良好的思想行为,去改变不良思想行力的弊病。      ⑰《记》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是说自己要做的事,应先把其情况弄清楚明白,然后下决心是很重要的,其后果如神之灵。      ⑱《易》曰:“神以知来。”“至诚之道,清明在躬也”。是说,看一个人的行为就知道他的后果。因此,诚实做人的道理,是先把要做的事情况弄清楚明白,不能蛮干。 (19) 1、《周易・艮卦》原文:“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元咎。”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 … ,六二,艮其腓,九三,艮其限… … ,六四,艮其身,无咎… … ,六五,艮其辅… … ,上九,敦艮… … 。    2、艮卦图解: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72\wps1.png 3、体 会 :    (1)《艮卦》原文对艮背的提法与林子艮背心法的提法是一致的,但林子的教导详细的多。    (2)《艮卦》不但提到艮背,也提到行庭。林子九序心法也以艮背力第一序,行庭为第二序,这艮背、行庭很重要。练孔门心法达到艮背、行庭的境界,也就是走上了九序心法入门的大道,接下按孔子一以贯之的心法坚持练下去就是了。    (3)九序心法中指出一序艮其背至六序凝神气穴为入门。七序脱离生死至九序虚空粉碎为极则。 把入门到极则都包含在内。所以,九序心法是孔门心法的发掘、综合、充实和发展,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宝贵财富。   (4)有些人提出三一教是以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三一教是以儒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儒教在立本、入门、极则三者是具备的。 背的腔子里:即艮卦六四 (身之中),在两肩胛骨下尖处的连线中央一指处,也就是七、八脊骨之间,中医经络称为“至阳”穴,按摩该穴可减轻心情紧张、肌肉放松。练孔门心法要时刻心存在腔子里就从此处开始 。 艮背心法补注:
    林子曰:“背字从北从肉.… … 《易》所示人,可谓至精、至微、至深切矣”。
   1、中国传统有五方、五行、五脏三者的关系如下:五方: 东、西、南、北、中。 五行: 金 、木、水、火、土。五脏: 心 、肝、肾、肺 、脾 。这三者的关系如图: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72\wps2.png         在五行相生相克中,有水克火之说,故有心之火之南之阳,洗之以背之北之水之阴,以减免过多的思想活动,以达到静的论述。
   2、心: 中国传统所说的心有二个含义:(1)心是思想活功。(2)心是血的循环器官。现说心是思想活功。心就是脑(中枢神经),它有兴奋(火、动)和抑制(水、静)两种功能,毎个人的生活过程中,脑的兴奋多于抑制。由于过度的兴奋会损害脑(过劳则损)。如何使脑抑制而静下来达到休息(劳逸结合)。艮背(九序心法第一序)是首选的方法,它既简易而方便。艮背心法的特点是:思想信息转移法,把脑的兴奋信息(火)转移到背的腔子里(水洗)。这背的腔子里是人体最密最安静的地方(面部的眼、 耳、鼻、口及胸、腹都在不停的动)。古人说:心猿意马易放难收,必须找个安静的地方,把它栓起来,背的腔子里是最好之处,把脑的兴奋信息(火),用意念的方式倾注在这个地方(水洗),以一念代百念,未尽处加以口念 “三教先生”四个字以助之,以达到静的目的。(艮背心法还有深层的意义,以后再说)。
   林子说:“若以心之火之南,而藏之于背之水之北,岂惟水不能干,火不能灭,亦且能交相养而互用者,其神之用乎?”是说心之火之南,藏于背之水之北,不但没有害,而且有益。这是神的作用,这神就是精神,这精神就是脑的思想活动,脑的思想活动,就包含兴奋 (阳、火)与抑制(阴、水)两个方面,把过度的兴奋信息转移到背的腔子里(即艮背心法)抑制之,以达到阴阳匹配,使之平衡,以维护身体健康,进一步说明坚持艮背心法的好处。        3、天人一理的观点。林子曰:“今以常人言之,神则寄之于目矣,而夜寐既熟则藏之于肾,亦《易》之所谓洗之之义也;至夙兴之时,而目之神有不爽然而清乎?… … 今又以天道言之,日则丽于天矣,而夜沦地中则藏之于海,亦《易》 之所谓洗之之义也,至启明之候,而天之气有不爽然而清乎.… ”这寄于目的神,是精神、思想活劫、兴奋属“阳、火 ”。 夜寐既熟,这夜是“阴、水 "。熟睡是抑制很深,抑制愈深愈久,诱导兴奋愈明显愈清醒 。(正诱导)日则丽于天矣,而夜沦地中则藏之于海,是阳转阴,相当于进入睡觉的状恣,也是自然界进入抑制而安静阶段,由是也就避免或减少白天各种活动中,所产生的纷纷粉尘的散布,因此,使空气清新,大阳和煦而清朗。    上述人的清醒、日的清朗,是一祥的道理,由是也进一歩说明,艮背心法的前且后之,南且北之,是十分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阳极转阴,阴极转阳的太极图,也说明这一道理。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72\wps3.png《艮背 》九序功夫艮背先,一心北守洞中天;住行坐卧皆须用,时到息来跃动然。                                    三、学习孔门心法的要领学习孔门心法的要领是心在“腔子里”,其意义和要点,详见《存省规条》及《三教汇编附录》                                《存省规条》①原文:    凡诸生从余受业者,须当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分动静,时时刻刻,要持孔门心法;能持孔门心法,则心在腔子里矣。存养省察之功,其可以斯须②而或离乎?规条于左:    一.士者心要在腔子里以为士,农者心要在腔子里以为农,工者商者,心要在腔子里以为工为商。至于一视一听,一言一动,无不心在腔子里,方为能持孔门心法也。    一.坐不必趺(fu)跏③,当如常坐。夫坐虽与常人同,而能持孔门心法,则与常人异矣。卧时亦然,亦如常卧,亦要心在腔子里。    一.昼而坐,夜而卧,理之常也。夫坐卧虽有昼夜之分,而心在腔子里,则无昼夜之分矣。    一.坐时不持孔门心法,便是坐驰④。孟子所谓放心者,岂必心放于色,心放于财,然后谓之放心也。即此坐驰,便是放心。    一.应事时,须当时时刻刻,省察此心,还如静坐时否,不动心否,不动气否,不悦色,不悦财,不悦纷华⑤否?    一.应事时,如不能不动心,不能不动气,不能不悦色,不能不悦财,不能不悦纷华,是我存养之未至也,须当痛自悔戒。⑥如或能不动心,能不动气,能不悦色,能不悦财,能不悦纷华,是我存养之有道也,尤当益加勉励。    一.动时固易动其心,静时亦易动其心,心在腔子里,则自然不动矣。    一.静而存养,心要在腔子里而静也;动而省察,心要在腔子里而静也。    一.持孔门心法,不特于出门使民⑦之时,心要在腔子里而静也;甚而至于造次⑧颠沛⑨之际,心要在腔子里而静也。    一.省察之功,尤当先乎其大者,其事君也果能忠乎?果心在腔子里乎?而一念之忠,果出于中心⑩之诚乎?其事父也果能孝乎?果心在腔子里乎?而一念之孝,果出于中心之诚乎?至于天显之序⑪,交游之信,固人道之所当然。而造端之始⑫,居室之微,尤人情之所易忽。若舍此人伦之大,而不知所以省察焉,纵有身心性命之学,岂不失之荒唐杳妄⑬?非余弟子也!    一.心本活泼也,若操存坚执,而必其心之不动焉,是亦告子之不动心也⑭。岂余所望于诸生邪?    一.近来习静之徒,不知孔门心法,而枯坐于一室之中,日不窥户牖⑮,夜不就寝席,亦既迷矣;又况离父母,绝妻子,不士不农,不工不商,自以为高且洁者,斯其为迷也大矣!盖由大道久湮⑯,圣学不着,故邪师邪说得以入人之深如此。若诸生中有能宣明余教,以开斯人之徒之迷焉,是乃余之真弟子也。          《存省规条 》摘注
    ①存省:“存”,是存养,即是存心养性。存好本心,养好本性。“省”:是省察,即是检査自己的思想行为。规条:规定的条目(项目)。②斯须:一会儿(时间)。
    ③趺跏:盘坐。④坐驰:坐时思想外跑。
    ⑤纷华:繁华富丽。⑥悔改: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⑦使民:使用民众做事。⑧造次:匆忙,即急急忙忙 。
    ⑨颠沛:生活困难,四处流浪。⑩中心:中正之心。
    ⑪天显之序:是天然而明显的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守的准则,即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仁、夫妻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
    ⑫造端之始,居室之微:是说从性生活开始,到在隐藏的居室里,都不能违反人道的行为。
    ⑬荒唐:广大漫无边际(违背常理);杳妄:深远见不到踪影。
    ⑭告子不功心:即什么都不想 。
    ⑮不窥戸牗:不能去小看一下门窗。⑯久湮:被埋没很久。    《三教会编•附录》原文:或者以“会编者,会而编之,以直指三教者流之非,而合而一之以孔子之儒矣。而孔子之儒之所相与以授受者,夫岂无可言哉?”林子曰:“孔子之儒之所相与以授受者,自有心法在焉。”“夫所谓心法者何法也?”林子曰:“心在腔子里者是也。”“夫心在腔子里,岂非宋之儒者始言之邪?”林子曰:“子独不闻尧之钦,孔子之敬者乎?钦也者,敬也。敬也者,心之主乎中也。《易》之“艮”曰:‘艮其止,止其所也。’《系辞》曰:‘洗心退藏于密。’所也,密也,即所谓腔子里也。止其所而藏于密者,非所谓心在腔子里乎?他如‘中心安仁’者,安此心于此腔子里也;‘操则存’者,操此心于此腔子里也;‘先立乎其大’者,先立此心于此腔子里也;‘求其放心’者,求此放心约之而复返此腔子里也。”“然心在腔子里,固圣学之所以事其心矣,岂不从静中而后能存存不息欤?”林子曰:“静不在静,而心在腔子里,便能静矣。故静而心在腔子里者静也,动而心在腔子里者静也。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①,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由此观之,岂特动而心在腔子里而静邪?虽至造次之际,亦要心在腔子里而静也。岂特造次心在腔子里而静邪?虽至颠沛之顷,亦要心在腔子里而静也。若道释者流之不三纲不五常,不士不农,不工不商,离人绝物,荒唐②枯槁③,以此求静,岂曰能静?纵曰能静,岂所谓孔门心法,而为圣人之学之大哉?此会编之作,所以直指其流之非,而群之以归儒以宗孔焉者也。”    《书三教会编卷端》摘注①不违仁:不违心。②荒唐:广大漫无边际。(不合常理)③枯槁:形容人如草木枯槁(痩弱如皮包骨 )
                     四、学习孔门心法不会妨碍本职工作不少人说,学道虽好,但工作忙,没有时间学,然而,林子在《宗孔堂贴戒诸生》中告诫诸生,要防止道业与学业两相妨碍的错误思想。《宗孔堂贴戒诸生》①原文:余少时寡识,漫以道术学业两、相妨碍,遂弃去举子业以从事于道,殊不知御制明经之科②,明经者,明道③也。幼而学之,壮以行之,道术学业,岂有二邪?士者能持受孔门心法,能时习举子业,而两不相妨碍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儒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以举子业为相妨碍,而轻弃去之,谓之士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东舍,毋越他舍混坐。农者工者商者,能持受孔门心法,各守常分,各安常业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农俗工俗商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不守常分,不安常业,谓之农,谓之工,谓之商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西舍,毋越他舍混坐。布衣之士,能持受孔门心法,兼理家政④,而仰足事⑤,俯足畜者⑥,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流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仰不事,俯不畜,谓之布衣之士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东之东舍,毋越他舍混坐。道释之徒,能持受孔门心法,又且诵⑦习⑧经典而奉其戒律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僧俗道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不习经典,不奉戒律,谓之道释之徒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西之西舍,毋越他舍混坐。上述告诉人们要成为林子的弟子必须做到道业事业两不误,据我的体会。只要抓好时间的巧安排,不但不会妨碍工作,且可互相促进。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休息的时间进行练习心法,既是休息,又是练心法,岂不两全其美。当然多练多得。      《宗孔堂贴戒诸生》]摘 注①宗孔堂贴戒诸生: 林子在宗孔堂顺便告诉诸生要防止的事。②明经: 明白《四书 》、《五经》的意义。③明道: 明白孔门心法的道理。 ④兼理家政: 兼能管理好家庭的事。⑤仰足事: 上能侍奉父母。⑥俯足畜:下能养育子女。⑦诵: 诵读经文 。      ⑧习:学习经典。 五、回顾    近三个月来,在这里讲了三课,说了两个问题: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    1、世间法:是做人的道理,是行善,就是为人民服务。家庭是为人民服务的起点,由家庭而至于社会。所以家庭是为人民服务的实验田,在这个实验田里要做的事是孝悌、三纲、五常、四业。通过上述的工作,使家庭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才有能力帮助受难者。要完成上述工作,必须要有健康的体格,要健康的体格,必须用出世间法。    2、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称“神圣之道 ”。在无思无虑中休养生息,以保护身体健康,更好的为国为人民服务。出世间法最好的方法是九序心法,它是孔门心法的综合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美徳是教导人们既要做好工作,又要保持身体健康。如尧传位给舜时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是说:现在治理国家的责任在你身上,你要保护身体健康。要保护身体健康,首先要保护人体司令部“脑”的健康,不要使它过劳受损,脑健康了,脑所领导下的各种器官,就能顺利的运转,人就健康了。因此,林子在艮背心法中,首先提到的是,心之火之南而藏于背之水之北的论述(心,是思想活动,是脑,有兴奋与抑制的功能)。心之火之南是脑的兴奋,背之水之北是脑的抑制。用水能克火的道理,来说明减少脑的过度兴奋而受损,这实际是说艮背的内容。在艮背篇中也提到尧舜之父子,汤武之君臣,周公之兄弟,伊尹之莘野,傅说之版筑,胶鬲之鱼盐。说明上而尧舜之帝王,下而胶鬲之鱼盐的平民,都可练孔门心法,也都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幸福而作无私的奉献,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也说明练好健康体格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3、重申九序心法:九序心法有九个层次,艮背是第一个层次,其要点是把种种杂念,用意念转移法,一意倾注在背的腔子里,以一念代百念,未尽处用口念“三教先生"四个字以助之,以减免脑过度受损,且练到一定的时间能产生浩然之气,就是得一,也就是入了门,接下可转入行庭阶段。背的腔子里,在两肩胛骨下尖处的连线中央一指处,也就是在七、八脊骨之间。练艮背心法要时刻注意心存在背的腔子里,其最高境界是只知艮背而不获其身。 `有人提到艮背是否定在?艮背是定在的,就是在背的腔子里,不定在是行庭阶段。4、练九序心法会不会防碍日常工作?林子在宗孔堂贴戒诸生中提到,士、农、工、商、布衣之士及道释之徒,能持孔门心法,又能做好本职工作,是他的弟子,能持孔门心法,而不能做好本职工作,不是他的弟子,说明学习孔门心法是不会妨碍本职工作的。有时间多练些,没有时间少练些,拾漏拾缝穿插进行,不但不会妨碍本职工作,还可以互相促进,当然多练多得,少练少得了。 第二章行庭心法要点   行庭亦称周天。是九序心法的第二序,(入门第二步)。要如何修炼呢?   林子曰:“先收此放心而艮之于背以立基也,然后将此神气复返性命而归于一者,所谓阴阳而太极也。”是说先把放逐于外的心收回,存在背的腔子里,培养出太极,就是得一,(这太极,得一,得性,浩然正气,一点灵光,名称不同,实质一样)继而行艮背,水升火降,方可进入行庭心法的修炼。就是《初学篇》:“不凌节而施,不躐等而进”的循序而渐进的教导。    林子曰:“易曰:时止则止,太极立焉;时行则行,周天行焉。又不观之《系辞》乎!《系辞》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曰: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又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行庭之心法也。”是说行庭是在艮背得一,水升火降的基础上,一点灵光会前行,但其前行的状态是时行时止,如尺蠖一伸一曲的前进,于是一点灵光就如日月相推而代明,寒暑相间自然现象。   林子曰:“止之者,所以行之也,故止也者,艮乎其庭之中,吾身一太极也。行也者,环乎其庭之外者,吾身一周天也,子不观之天乎,而包罗乎天地之外者,莫非天也……三百六十五度者,天之行也,而拟之以吾身之周天也,其有不同乎。特身小而天地大尔。”这就是周天行进的路线。                                     第三章艮背心法与健康机理探索一、艮背心法与大脑皮层及植物性神经的关系植物性神经称“内脏”神经,亦称“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性神经中枢控制下,管理各器官和平滑肌、心肌,以及腺体和内脏的活动,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大脑皮层兴奋(心情激动),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速,心输出増加,血圧升高,血糖増加,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肌肉及冠状循环增加,睑裂张大,毛发直竖,发汗…… 。大脑皮层抑制 (心情平静),能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搏减慢,瞳孔缩小,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分泌増加,皮肤及内脏血管张大,消化腺分泌増加。有利消化、吸收,有利营养,增强体质。再者,上述两种神经有拮抗作用,即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抵消或减少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抵消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艮背心法要求排除杂念,心存在背的腔子里,使心情平静下来,符合大脑皮层抑制,以刺激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因此,坚持练艮背心法,保持心情平静,不激动,不但能得到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的效益,还可抵消或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时所产生的副作用。二、心存在背的腔子里要求达到 “得气”。艮背心法的要点是:一意注在背的腔子里,其位在背中央七、八脊骨之间,即中医经络督脉的“至阳”穴上。七、八脊骨之间进去是脊髄,其内部是神经细胞集中的灰质,外部是神经纤维集成的白质,从脊髄两侧发出成对神经,在人体共有31对,毎对脊神经出脊髄时,都有两条根。从脊髄腹侧发出的称腹根,由传出神经组成,从背侧发出的称背根,由传入神经组成,所以其走向是上行的,至阳穴是在中医经络的督脉上,其经络的走向也是上行的。按中医治病的要求,针灸时在穴位处必须产生气感(酸麻感),称“得气”,才能奏效。练艮背心法也必须得气--在背的腔子里产生“气团”,才算得法,才能促进身体健康。但艮背所意的背腔子里,其面积比针灸的穴位要大,其刺激强度比针灸要弱。所以,其得气的时间要慢,但保持的时间会更长。由于该处的脊神经及督脉的走向都是上行的,因此,艮背得气后的气路也是上行的。三、 心存在背的腔子里为什么会产生“气团”?人体内存在电现象 (生物电),是因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称膜电位,安静时膜电位通常为数十毫伏,外正内负,称静息电位。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膜电位发生急剧变化,暂时可变为外负内正,称为动作电位。当刺激神经或肌肉细胞其强度和时间未达到刺激阈,不起作用,达到刺激阈时就引起最大反应,称为“全或无反应”,这是腔子里产生“气团”的原因。“气团”在运行过程中,电位下降,其冲动达不到刺激阈,“气团”停止运行,继续刺激,再达到刺激阈,“气团”继续运行。所以“气团”有时行时止的现象,为了要达到“气团”的不断运行,就必须勤练。由于“气团”在运行过程中有产生按摩推拿的作用,这必然会使其局部改善微循环,増进其新陈代谢,因此“气团”所过之处若有病痛,必将获得医治。按上述机理探索,我认为艮背心法有利于身体健康,是科学的,决不是迷信或诳语,仅以抛砖引玉,敬请指正。 第四章对道统中一的感悟         道统中一聚三教   功遵九序融百家一、何谓“中一”?    林子曰:“道原于一,一统于中,中而一者,无极而太扱也,一而中者,太极本无极也”① 。说明道的由来是一,一的由来是中,那中是什么呢?中就是无极,是虚,那太极是什么呢?太极是一,是一事 、一物。这是说事物是从无到有,从虚空到得一,简称“中一”,这个过程是自然界事物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明自然界形成的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本质,称为性,遵照性的道理去为人处事,称为道。指导人们如何遵照事物的道理去为人处事,称为教。     荀子曰:“天无实形,至虚也。”说明天是虚的,是中,性是自然形成的一物,就是一,所以天命之谓性,也是“中一”,是教导人们按“中一”的道理去为人处世。    林子曰:“中而一者,老子所谓有名万物之母,夫是之谓丹、夫是之谓仁,既得其母,复返其始,乃余三教入门而极则也”② 。说明练心法同样是由无到有,由虚空到得一,也是“中一”。这“一”就是万物之母,有了一,而二,而三,而生生不息。这“一”,就是丹,就是仁,直到虚空粉碎全过程,所以学道也离不开“中一”。 二、学道如何贯彻“中一” ?   “中”是虚,无私心杂念----无我。心主乎中,心不遂外,心不受外,保持安静。   “一”是实,要落实在行动上,一意心存在背的腔子里,勤而行之,直至获得跃如也的真消息,这就是得一 ,继之把一往前贯。      儒、道、释三家都提出“中一 ”的道统之传,这个提法很精辟,但各有其不足之处。释教提出的是空中归一,所谓空中是真空元我,但归一,要归到什么程度呢?不明。道教则提出守中得一,这守中就是要守住虚空的心态不放松,不但要归一,而且要归到得一,这无疑是把释教的提法向前推进一歩,但得一之后怎么办?不明。儒教则提出执中一贯,就是要保持虚静的心态不放松,不但要得一,而且要把一往前贯,这无疑是把道教的提法又向前推进一步,但如何向前贯呢?夏教(三一教)则提出道统中一的论述,并创立了九序心法,从艮背直至虚空粉碎,就解答了如何贯的同题,这无疑又把儒教的提法再向前推进一歩 。林子曰:“夏之所以为大,而合儒道释而一之焉者也”③ 。就是说夏教之所以为大,是把释道儒三教的“中一”之传,统一起来,成为一体,合而用之。这合而用之,意义很大,它既可使学道者知道学道的层次,先是归一,继之得一,再继之一贯,直至虚空粉碎的全过程,从而也可知道学道是从无到有,由有到无的全过程,既发挥了释道儒三家各自的优点,亦弥补了三家各自的不足之处,这无疑是对释道儒三教道统之传的一大贡献。三、九序心法是释道儒三家“中一”的综合运用九序心法的第一序是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初学者往往杂念纷纭,静不下来,怎么办呢?林子提出须念“三教先生”四个字,以排除之,使心情安静下来,这就是释教的空中;要一意守身中的一处,即背的腔子里,是释教的归一。要求艮背要达到出现真消息--跃如也,这是道教的得一,得一就是得性,与释的见性、儒的知性是一祥的性,亦称为仁,为丹。得性后就须用儒的一贯向前贯通,但要怎么贯呢?行艮背要达到水升火降,这是一贯的开始,再贯之行庭(亦称周天),时行时止,再贯之通关,支窍光达,再贯之安土敦仁…… 直贯至虚空粉碎。道之虚空粉碎即释的真空,儒的空空,夏的本体的最高境界。其过程正如林子在《道德经释略》中说:“气以守神,神以守气,交相恋守,混融为一”的过程,林子曰:“大道至筒至易,旁门至繁至难。钟离曰:妙法三千六百门,学人各执一为根,岂知些子神仙诀,不在三千六百门。所谓至筒至易者,神仙之真决也,故曰:神仙不肯分明说,说的分明笑杀人。”④依上所述,说明学道是易行的大道,不是难行的小径,但贵在坚持,然而要如何坚持呪?不忘初心,勤学勤练,温故知新再接再厉。 注:• 正宗 统论・夏语续中一》②③《夏午真径:道统中一经》卷三④《正宗统论・玄宗大道》 第五章林子生平事迹简述林子名兆恩,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心隐子、常明先生、混虚氏,门徒尊称为三教先生(简称先生)、三一教主(简称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度世大宗师,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享年八十二岁,莆田赤柱巷(现荔城区英龙街)人。一、家世(一)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唐代林披生九子,均为刺史,世称九牧林。长子林苇,唐德宗建中初明经及第,授端州刺史;次子林藻,贞元七年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使,容州刺史;三子林著,贞元六年明经及第,横州刺史;四子林荐,贞元十二年进士,韶州刺史;五子林晔,明经擢第,通州刺史;六子林蕴,贞元四年明经及第,邵州刺史;七子林蒙,授孟陵主薄,迁金吾卫长史,扬州刺史,迁循州刺史;八子林迈,明经及第,同州刺史,迁雷州刺史;九子林蔇,明经及第,福唐刺史。林子是端州刺史林苇之后,从林子这代起再上推六代,这一家族在明代文风鼎盛,其直接承谱如下:第一代,林洪建文二年进士,官辰溪知县,儋州同知。第二代林完。第三代林耀(弥宣),弘治七年岁贡,官广东清远县训导。第四代进士2人:林堪成化七年进士,官云南曲靖知府;林塾弘治十五年进士,官浙江布政司参议。第五代进士3人:林富弘治十五年进士,官兵部右待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制两广;林应骢正德十二年进士,官户部员外郎;林云同嘉靖五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第六代进士2人:林万潮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赣州推官;林议,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赣榆知县。第七代进士3人:林兆金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林兆珂万历二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大司寇;林玑,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衢州知府。按上所述从第四代至第七代,文风昌盛计出进士10人,加第一代1人,七代共出进士11人,林子兆恩是属第七代的。(二)慈善家风林子家世代乐善好施,正如卓晚春小仙对林子说:“君家自先代以来,行善七世矣!”①在这种慈善家风的熏陶下,林子自幼就形成乐善好施的美德。如“嘉靖八年(1529年),林子十三岁时,他外出经常把自己带的银两拿出赈济穷人,母亲以为他在外面乱花钱,就追问他:你外出挥金如土,是何缘故?林子答:吾家世富贵矣,天道恶盈,胡不以吾之有余者,补人之不足乎!母亲听了深为器重。”②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林子二十八岁,其父枞谷公病重遗命林子说:“吾旦夕且死,尚有千金之券,咸(都)付其人,毋复责偿可也。”③不数日枞谷公病逝。林子兄弟哭丧及料理家事后,遵父遗嘱,把负债的人都召集到林家,将债券都归还给债人,远近之人莫不颂德。注:①②③出《林子本行实录》 二、致心功名与道业的分水岭林子在书香门第熏陶下,自然以功名为业,以科举显达门径,他“六岁入小学,每读书数行须数十遍方能认识,省吾公(林子祖父)以为才不称貌”①。“十六岁文窍始通,下笔如流,撰博士家言,词锋景焕,省吾公复大奇其才”②。“十八岁历试俱优,督学潘公潢阅其试卷评为见理之文。拔置高等补邑弟子员”③。此后,林子开始参加省试,于二十四岁、二十七岁两次名落孙山。三十岁这年的省试,他已学富五车“有声黉序(学校)间,如经文论表。传赋书词,皆彬彬乎迈秦汉而上之,督学田公汝成,节推章公檗,咸尝鉴其文,有《林生文略》传梓④。省试前因要往江西拜竭罗洪先,为叔父林万潮乞求墓志铭。由于对这次省试的重视,临行前委托族人,到九鲤湖为他祈梦,“梦盆中三骰子,掷个么四四,独一么旋转不住”⑤ 。亲朋好友认为是梦预兆他会考八闽第一,是年八月林子满怀信心赴省城应试,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再次名落孙山。三次的省试落第,“林子遂翻然弃举子业,而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遍叩三门,自慈始也,数年间如痴如醉,如颠如狂”⑥ 。另方面,也使他产生了怀才不遇的失落感,正当处此人生低潮期间,莆田南渚林卓晚春,人称为小仙登门拜访。与林子结成好友,相伴出游谈道,或纵酒行歌,人遂称为卓狂林颠。注:①②③④⑤⑥出《林子本行实录》 三、创立三一教的由来“三教合一论由来已久,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东汉牟子《理感论》,此后三教合一逐渐流行,汇成一股不可忽视思潮”①。继之南北朝及随后各朝都有名人关于三教合一的论述,但大多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形成较系统的三教合一体系。“明代是三教合一论的重要发展时期,开国皇帝朱元璋带头提出三教调和,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思想,成为明代三教合一论者的依据。明代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的危机日益加重,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深感不安。疾呼:‘今天下大势,如人衰病已极,腹心百骸,莫不受患。’他们怀着救世的抱负,力图从思想上寻找新出路,为社会沉疴开方疗疾……恰好在这时产生王阳明心学,又为贯通融合三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王阳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是明嘉靖年间,我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当时他的心学极为盛行,成为明中后期的“显学”。他是继朱学之后,代表当时学术界的主流。林富与王阳明关系十分密切,两人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基本相同,林富任南京大理评事时,与王阳明谈今论古,针贬时弊,因触犯权贵刘瑾,受其报复,皇上查办,两人均被捕入狱,在狱中两人患难与共,并经常在一起谈论心圣和《易经》,心心相印。刘瑾被诛,林富和王阳明出狱后,都得到重用,嘉靖七年(1528年)林富协助王阳明镇压八塞瑶族起义有功,过不久王阳明患重病就上疏朝庭,推荐林富接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制两广。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富辞官回乡,在东岩山设立讲坛,自号“东山樵叟”,大力宣扬王阳明心学。当时林子十六岁,一直到嘉靖十八年(1939年)林子二十三岁,林富去世,他都跟随祖父林富在东岩山攻读举子业,对王阳明心学也产生兴趣。在林富的的口授、耳濡目染下,王阳明心学在林子心中留下了印记,由于科举的失意,而锐心学道,在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使林子走上了创立三教合一之路。(一)三教合一的主要内容林子曰:“沙界之华,龙天之夏,而为儒者曰,我儒也,为道者曰,我道也,为释者曰,我释也,教分为三矣,而余之意则欲合而归之,以复合于孔、老、释迦之道本一也”③。说明,从佛界(印度)到中国原来只有一个道,后来(秦汉以后)始分为三,称为儒、道、释。林子主张将已分的三教合而为一,以恢复孔、老、释之本一的道。要如何合而为一?林子曰:“兆恩所云‘三教合一’者,以合今之和尚、道士而三纲之,而五常之,而士之,农之、工之、商之,以与儒者为一,孔子为一也”④。说明,三教合一是合和尚、道士,以恢复三纲五常的常道,士、农、工、商的常业,成为有用于世间的人。(二)三教合一要归儒宗孔林子曰:“余之设科也,有曰立本者,是乃儒教之所以为教也;有曰入门者,是乃道教之所以为教也;有曰极则者,是乃释教之所以为教也,而其教之序也,先立本,次入门,次极则。”或问:先立本,次入门,次极则,儒门亦有之与?林子曰:“若虞舜,非世之所称儒者乎?舜其至孝矣,而耕、而陶、而渔,岂非余之所谓三纲、四业以立本与?允执厥中,尧之所以咨(商议)舜也,岂非余之所谓传授心法以入门与?恭已南面,干羽两阶,(庙堂舞蹈);四方风动,巍巍(高大的)不与(参与),岂非余之所谓虚空本体以极则与?(说明立本、入门、极则,儒门具备)。”或问:何谓心法?林子曰:“心法也者,事心之法也,《论语》所谓敬而无失(敬,是心主乎中,就是心存腔子里,无失即没有忘记),复礼为仁,居之无倦(礼者,敬而已矣,所以礼就是敬,也就是说若心不存腔子里,要恢复心存腔子里,达到得一,居之不倦,就是得一后,要不厌倦的照顾好一)。《大学》之止至善(就是执尧舜之中——心存在腔子里,主孔子之一即是一以贯之。),格物致知(林子曰:‘敬之而已矣、故敬心主乎中,而物无不格者上也。’就是说只要心存腔子里,则物无不去掉。又曰:‘知,譬镜也,物,尘也,故格[去]其尘,则镜明矣,格其物,则知至矣’)。《中庸》致中和(是说,要恢复其本自中和的心,以位天地,则天地便各按其职位工作,以育万物,则万物便各按其本性生长),致曲而诚(是说:若能去掉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使心性安静下来,就能得到一点灵光,也就是得一,由微而显,而动、而变、而化。)......是皆所谓‘孔门心法’,道教之入门也。”易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又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又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论语》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是皆所谓圣神功化之极,释氏之极则也。”⑤上述说明,从入门到极则,“孔门心法”是具备的。“或问:三教之道既裂为三,可复得而一乎?林子曰:‘归儒宗孔教复于一’。或问如何归儒宗孔?......林子曰:‘释归于儒也,道归于儒也,儒归于儒也。夫既儒矣,而曰儒归于儒者何也?岂不以世之儒者,虽学仲尼,而不知有心身性命之学邪?......余故曰儒归于儒,以归于孔子之儒也’”⑥。这孔子之儒就是知心身性命之学——“孔门心法。”这归儒宗孔的三一教亦称夏教。(三)夏教对门人的要求:凡参加夏教的门人,要求做好如下三件事。1、世间法:以三纲五常为日用,入孝出弟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以为明体实用之学也,至于义利之辨,不可不明也,沉湎(嗜酒无度)之凶,不可不戒也,方刚之气不可不创(戒止),......而淫邪之僻,亦不可不惩(严惩)也——“立本。”2、出世间法:愿将所授的孔门心法,(心存在腔子里)勤而行之,不敢稍违于终食......3、自愿日搜已过,痛自忏悔......自今伊始,誓将以前日所为不是之事,自怨自艾(停止),志心忏悔,更不敢有一毫自昧(隐藏)之心”⑦。(深切认识自己过去的过错而感到痛心,自今日开始将以前所做的过错,痛恨自己,并决心毫不隐瞒的进行改正)。注:①②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三教合一论主要特征》③④⑤《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教合一大旨》(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以下简称《正宗统论》)⑥《正宗统论·倡道大旨》⑦《正宗统论·疏启》 四、创立三一教的经过三十岁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林子遂翻然弃举子业,而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遍叩三门,自慈始也,数年间,如痴如醉,如颠如狂,凡略有道者,辄拜访之,厚币之,或邂逅(偶遇)儒服玄装,虽甚庸流,亦长跪请教”①。可谓认真勤苦的求道,但得不到真谛,因之林子说:“而兆恩求道之心,至此亦云勤矣!岂意天不爱道,而鉴我一点不退真心,不十年,幸遇明师,怜我而教我也,直指此心是圣,而所以与兆恩言者,一皆《四书》、《五经》,曰:“由孔孟以来,而此书乃为疏释所晦而不明于今矣!若夫艮背,行庭微旨,尤且谆谆为兆恩言之”②。说明学道没有明师的指导是行不通的。三十五岁,嘉靖三十年(1551年),倡明三教收黄州等八人为徒③。估计当时所传授应该是三纲、五常、四业的世间法,因那时林子对出世间法尚未弄清。三十六岁,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三教合一大旨》,倡议三教合一,并指出应合一的原因、内容、必要性,同时指出不但要合一,且要归儒宗孔。三十七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著《林子篇》,是林子与弟子数十人,在旅游途中谈论的话题,由其弟子记录整合后,再经林子修改后发表的文章。其内容很丰富,现摘录几点如下:1、关于心性问题。林子曰:“天之所以付于人者只一性而已......《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性字从生从心,心由性生也。”古云:人之初性本善,说明天最初付给人的是善良的性,因之其产生的心,就是善良的心,因此我们日常行为中,只要保持善良的心,也就是保持了我们的本性。老子之得一,孔子的一贯也由此出。2、关于《周易》问题。林子曰:“盖周者,反复之义也。”又曰:“易者、日月也;日月者,阴阳也。一天一地,一男一女,一雌一雄,夫是之谓日月,夫是之谓阴阳,如此而周之,则能生。故曰生生之谓易,如此而周之,则能变,故曰易者变也。如此而周之,则谓神之不测,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分则阴阳岐而为二,交则阴阳合而为一。一者太极也。”《易》曰:“易有太极。”又曰:“《周易》者,亦周天之义也......不是周氏之易......亦不是卜筮之易。”说明《周易》是对世间的事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3、对收徒问题。林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也,特未闻尧舜之道尔;若闻尧舜之道也,安知其无豪杰之士出于其间乎?此孔子之所以与其进也。虽然以尧舜之圣,而有丹朱,商均焉,岂非下愚之不可移邪?然圣人终不忍以薄待天下也。故曰: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归,斯受之而已矣”④。这是林子收徒的原则,也就是来去自由,成效如何,在其本人。此外尚有三教的同异问题:《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不同解释问题;对格、致、诚、正有否先后问题;人伦问题;颠字的意义问题;北辰立极问题;老子的无为问题......再者,林子三十五岁收徒时只有8人,至这年三十七岁随其同游的就有数十人,可见其教导深得人心,发展之快。三十八岁,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著《宗孔堂》、《明经堂》、《非非三教》、《疏天文稿》、《山人》。在《宗孔堂》中,林子曰:“士者能持孔门心法,能时习举子业,而两不相妨碍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儒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农者、工者、商者能持受孔门心法,各守常分,各安常业,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农、俗工、俗商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⑤。说明林子这时已掌握了孔门心法的要领,正如林子回顾中说,学道初期得不到要领,如穷人之无所归,不十年幸遇明师的指导,特别是艮背,行庭微旨谆谆教导,才得到真传。(从三十岁学道,到三十八岁,恰好近十年。)四十八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著《心圣直指》详述艮背,行庭心法,艮背的要领是要心存在背的腔子里.......行庭的要领是在艮背得一的基础上,进而时止则止,以立极,时行则行,以周天⑥。这是九序心法的头二序,说明林子的心法已渐进完善。五十一岁隆庆元年(1567年)著《存省规条》、《三山拾言说》、《说夏篇》、《心身性命图说》、《何思何虑解》。《存省规条》中说:“凡诸生从余受业者,须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分动静,时时刻刻要持孔门心法,能持孔门心法,则心存在腔子里矣,”⑦。这说明心存在腔子里就是持孔门心法,可见学道的简易,但贵在坚持,否则就得不到。六十四岁,万历八年(1580年)著《书九序摘言卷端》指出“余之以三教为教矣,而诸生来受业者,必先令其疏天矢言,而余亦时复申之,以致其严焉,而二疏之所陈,皆生人之戒行,天地之常经,此教之所以立本也。既立本矣,而方可以与之以入门,自一序艮背止念,以及六序凝神媾阳,此教之所以入门也,至于七序之身天地,八序之身太虚,似为至矣,以其犹有功夫在焉,而非其至也。然必到此地位,而后方可语之以极则,九序之虚空粉碎,此教之所以极则也”⑧ 。说明,林子学道至此境界,可谓道德完满。七十一岁,万历十五年(1587年),门人始称林子曰三一教主⑨。从林子创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勤勤恳恳在做教化人的工作,期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有正确的思想,有正当的工作,有健康的体格。正如林子在《道业正一篇》中说:“余之教有二,有语之以人者,有语之以道者,......故明其常道而三纲者,所以人之也,定其常业而四民之者,亦所以人之也,既人矣,然后方可以大道语之,然所谓大道者非他也,孔门心法之外无别学也”⑩。这孔门心法,实际是心身保健法。由于三一教的教旨深入人心,所以有不少的城乡居民希望在自己的村落,建立教祠奉祀林子,并作为学习教旨及孔门心法的基点,由是于“林子六十八岁万历十二年(1584年)黄芳在马峰建立第一祠开始,至崇祯十年(1637年)止,五十年间在福建莆田、仙游、福清、福州等地,浙江杭州、衢州、江山、新安等地,江苏南京、松江等地,安徽徽州下属各县,江西九江、庐山一带共四十余地建立了数十个三一教堂,据记载,上述数字仅是一部分,其余诸祠尚多不能悉录。”⑪在创教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阻力。1、三十四岁,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其兄兆金登进士,族众来庆贺,同时力劝林子恢复读书,求取功名。林子说:恩究竟性命,从事圣贤,唯求无忝(愧)所生,为天下万世斯道虑,一生富贵非所志也。⑫2、三十六岁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为请辞秀才名籍,督学朱衡爱林子之才,不准其请。林子遂于督学门首拜谢并焚烧秀才服而归。朱衡大怒,要逮捕林子,郡守董士衡劝言说,此人真为道不为名,朱衡才免之。”⑬3、四十三岁,嘉靖四十三年(1559年),“他在倡教中,诸戚属,宗党多不遵循他的教化,多毁谤之,林子往往虚心曲全善处之。”⑭4、六十九岁,万历十三年(1585年)“按院杨四知欲见林子一面,未能如愿,因之愤恨,出榜责备林子为莆邑之妖,诽谤其著作为妖书,并烧毁《圣学统宗》及宗孔扁,可见其压力之大。”⑮林子在创教过程中虽遇到种种困难与阻力,但他置个人的毁誉、荣辱、利害、死生于不顾,边工作、边著书立说百余万言,其主要著作有:《林子三教正宗统论》36卷,《夏午真经》4卷,《夏午真经纂要》4卷,《夏午经训》1卷,《弥勒尊佛宝经》1卷……自始至终贯穿三教合一论这条主线,是魏晋以后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注:①③⑨⑫⑬⑭⑮出《林子本行实录》②⑥出《正宗统论·心圣直指》④出《正宗统论·林子》⑤出《正宗统论·宗孔堂》⑦出《正宗统论·存省规条》⑧出《正宗统论·书九序摘言卷端》⑩出《正宗统论·道业正一篇》⑪出《中国民间宗教史》第十三章《林兆恩与三一教·林兆恩其人及三一教的形成》马西沙、韩秉方 五、倾尽家产,解救国难莆田倭难始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林子三十九岁,“十二月,倭寇迫城,防守甚急,时值严冬,又多夜雨,守者不堪,林子恒令人携酒钱米以给之,以为有力者倡。”①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林子四十岁。“时疫气盛行,人多疫殁,林子始鬻(卖)田造棺以施之,自是岁以为常。”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林子四十二岁,“四月倭夷数千攻围福清,乘胜逼莆田城下,时升平日久,民不知兵,突然倭寇至,城几危矣,偶广东兵在莆,林子与缙绅(绅士)计议,与广兵契约,能退倭则予千金,广兵欣然缒(用绳拴住人)下城去,渡河奋击,倭夷骇退,遂索谢,林子给百金,别无有偿者,兵怒,执林子于演武场,出榜,并击之,强林子领诸违约缙绅家索谢,林子神色不变,从容谓之曰,昔与汝等许盟千金,以图安此城也,今倭夷既退,汝等复肆遍掠,是乱也,乌可哉!吾宁死不为也,诸缙绅闻之,感谢林子之言,乃纠金偿之。广兵始释(放)林子归,全身肿痛,在床褥间,咏歌如常。督学胡公庭兰亲自访问,闻林子歌声若出金石,益加叹服,曰,此真道人也,非看破生死关头者,能如此耶?事定里人归公,共设彩帐揭曰:一券全城。按院樊公献科扁曰,尚义。”③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林子四十四岁“时倭寇猖獗,城外避寇者散处城中及寺观,不知其数,随便蹲或坐地而寝,又加饥饿,林子每具钱米草垫以施之,贫病咸德焉。”④嘉靖四十至四十三年(1561-1564年),林子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倭患频繁,加上瘟疫流行,莆田、仙游一带死者相枕,白骨遍野,走马上任的郡守易道谭,闻积尸盈野,遂停车在福清不敢莅任”⑤。林子再次挺身而出,两次变卖田产,毁家救难。命门徒六次收埋和积薪火化尸体骨骸,据《林子本行实录》记载统计如表:
时间林子年龄收尸地点收埋尸骨数参加收尸骨者
嘉靖40年45岁莆田城内外2020余具黄士钦等70余人
嘉靖41年46岁莆田城内外15000余具僧无闻、僧云章等10余人
嘉靖41年5月46岁莆田南北洋4000余具僧云章等10余人
嘉靖42年2月47岁莆田城内外4000余具白骨100担刘献策等18人
嘉靖42年3月47岁莆田崎头800余具白骨无数朱禹雍等9人
嘉靖43年春48岁仙游800余具许梦笔等10人
合计收埋尸体22620余具,白骨100余担,未计者无数117人
注:①②③④⑤出《林子本行实录》 六、新思维、新主张、新看法(一)要藏兵于民在倭乱中,林子意识到当时治兵的弊病,如他与卓晚春谈当时治兵时说:“后世兵有定名,无事则聚兵而食之,有急则征农而用之,呜呼!兵聚而食之,固非节财之道也。苟或有卒(突)然之变,则凡平时列之行伍者(列在队伍的)不及数之半,亦且老弱羸(lei)疾(瘦病),此国家之所以乱也”①,这是倭乱的原因。于是,于嘉靖四十一年八月(1562年)林子四十六岁,“著《防倭管见》主张:不宜清野,不宜闭城,不宜遏籴,不宜惜费,滨海以至城邑,乡人各自团练,首尾救应,则无地非城池,无人非官兵矣!不然聚处孤城,适以自困耳。惜当时不能用其言,以至兵败城破”②。这是全民皆兵的思想,在当时能提出这样的思想,实是难能可贵。(二)要重新井田林子引用文中子的话曰:“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暂时)而已,夫井田之制,始于黄帝,万古不能易(改变)也,而竟坏之商鞅,遂使天下万世之民不复聊生。”或问:重新井田是强夺富人之田,富人不会推辞吗?林子曰:“井富人之田矣,世其子孙而差其官焉,又奚(何)亟(急迫)夺为忧哉?”要如何井呢?林子曰:“人人井其田,不浃(遍及)旬,越月可得而井矣”③。就是说发动群众共同来井,快的不要十天,慢的不要一个月就会井好。说明要实行良好的政治必须从井田开始,所谓井田就是按所辖区的耕地和人口数,重新平均分配耕地,劳动力多的可酌情多分些,这和新中国初期土改的做法是一样的,其不同的是:建国初期的土改是没收地主富农的多余土地分给贫下中农。林子的主张是井富人的田,差其子孙以官为偿,把其田分给人民。(三)要改旧观念、立新见解1、仙佛圣的降生。林子曰:“余尝览三氏之书矣,夫乘日轮之右胁(出生)者释迦也,李树之下左腋(出生)者老子也,孰(谁)不以为怪而不之信?至于太昊之母履迹(踩足印)意动怀孕生太昊,及孔子(出生)二龙绕室五星降庭等语,又孰不以为神而信之?若以二氏为怪,何不以二氏之怪而怪伏羲孔子而不信邪?”④。说明上述的传说是不可信的,只不过是他们曾为世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以神化的形式来体现其美德而已。2、天堂地狱。林子曰:“盖作善降之百祥,而百祥骈(并)集,实惟天堂之福也,况作不善之降百殃(灾难),而百殃具罹(遭受),实惟地狱之苦也。况作善则心逸(安)日休(吉庆),便属阳明而轻清,不谓之天堂而何?作不善则心劳(烦)日拙(愚笨),便属阴浊而幽昧(昏暗),不谓之地狱而何?”又曰:“苟为善而人敬之,天下仰之(敬仰),鬼神钦之,不谓之天堂只在目前耶。苟为不善而人戝之,士师(法官)刑(罚)之,鬼神殛(惩罚)之,不谓之地狱就在目前耶?”⑤。说明人们在日常处事中,为善为恶,必有其不同的后果。这不同的后果,必将使处事者获得不同的境遇:受到赞扬和过幸福生活的就是上天堂;受人唾骂和过着不幸生活的就是下地狱。并非真的有什么天堂与地狱的去处。3、海外蓬莱岛,西方极乐国。林子曰:“身处人世间,与世间人相为周旋,而心则空虚洞彻(通达),飘然物外,如在无人之境,海外蓬莱岛然也”⑥。又曰:“余着三教要旨书,大意藏神之室,乃道家之所谓海外蓬莱岛者,即儒之灵台、灵府,佛之西方极乐园是也”⑦。或问何谓藏神之室?林子曰:“儒家谓之灵台灵府,谓之腔子里;道家谓之蓬莱岛,谓之洞府;释家谓之西方极乐园,谓之光明藏,皆指吾身藏神之室而言也”⑧。按上述简言之,是人们在处世中,心要空虚飘然物外。在修练心法上,只要心存腔子里,就是儒的灵台灵府,道的海外蓬莱岛,释的极乐国。因此,修练心法心存腔子里是至关重要的。4、轮回。林子曰:“轮回者心也,故人、人也,卒(突)变之而为虎狼之性,是亦虎狼而已矣;人、人也,卒变之而为狗彘(猪)之行,是亦狗彘而已矣,不谓之轮回者心乎?比之释流之说,又为至显而至速也”⑨。因此,所谓轮回,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思想变化,而出现的不同行为,引起的不同报应之言,而不是释流所说的,人的善恶行为,死后转世轮回的报应。注:①出《正宗统论·寤言录上》②出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著述》③出《正宗统论·井田》④⑤⑥⑧⑨出《正宗统论·破迷》⑦《正宗统论·会编卷二秦始皇》 第六章 林子倡教宗旨:   综上各篇所述,可见林子倡教的宗旨是:             做好本职工作,破私立公行善事;            勤练孔门心法,增强体质为人民。本文集为纪念林子诞辰五百周年而作 林步东,1927年出生,本名林金章,法名步东,是三一教门人,步东之义为步东山祖祠三教先生后尘之意。作者原本体弱多病,退休后学习林子心身性命之学,潜心习修九序心法,心有所得。现已是耄耋之年,身体康健,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亲笔撰写学习心得,希望林子心法代有传承,将林龙江文化发扬光大。(以上林玉兴参与整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林子“孔门心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