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麟斋院 发表于 2023-5-21 21:35:46

元帅和大将框架何时确定的?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23-5-21 22:22 编辑

元帅和大将框架何时确定的?1945年!看这一年的军委委员就知道了播报文章

https://gips0.baidu.com/it/u=3475141211,3373369894&fm=3012&app=3012&autime=1683197810&size=b200,200
宋亚群说历史2023-05-18 06:47历史领域创作者

元帅和大将框架何时确定的?1945年!看这一年的军委委员就知道了!

https://pics3.baidu.com/feed/9345d688d43f8794a6d55e3eaefa21f81ad53ae0.jpeg@f_auto?token=e3e72fe35a5a3357403646d284f20759


先看一份名单: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七大上,军委由这些人组成:军委主席:毛泽东。军委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军委委员:陈毅、贺龙、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徐向前。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看了这份名单第一感觉就是,与1955年产生的元帅名单高度重合,十大元帅中有九人出现在了军委成员中,也就是说,除了罗荣桓之外,元帅们在1945年齐聚军委。巧合的是,在当年选出的中央委员中,后来授衔的高级将领一共有11个:朱德、彭德怀、陈毅、贺龙、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徐向前、罗荣桓和张云逸。也就是说,十大元帅全部都是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唯一一位没有元帅军衔的高级将领是张云逸,他也是唯一一位成为中央委员的非元帅级将领。所以张云逸在建国之后享受行政三级待遇,根源在这里。他也是十位大将中唯一一位享受三级行政待遇的。看明显,罗荣桓和张云逸在七大上没有进入军委,却当选中央委员,说明两人的军事贡献相当突出。罗荣桓在山东力挽狂澜,把形势错综复杂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整合起来,成为质量最优的解放区,对后世战争格局影响巨大;而老将张云逸凭借新四军代代军长一职,也成为中央委员。新四军代军长本是陈毅,但他在1943年底就离开新四军军长前往延安了,由张云逸代理陈毅的代军长一职,因此我们称作“代代军长”。

https://pics5.baidu.com/feed/6d81800a19d8bc3ef0f9f279fe6a8912aad345f9.jpeg@f_auto?token=a4da2e7d2312e93d45800e795495dfb6


以上是七大选出的军委委员和中央委员,这充分说明十大元帅的框架其实早在1945年就确定了,至于在1955年选出的十大元帅的具体排名,和上述名单有些出入,这是综合考虑(特别是解放战争影响)的结果。例如,在解放战争中功劳最大的是林彪,三大战役他参与指挥了两场,辽沈战役影响深远,如果没有这场大决战的胜利,后面的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也无从谈起,而且,辽沈战役大大加快了我军解放全中国的进度。因此,林彪得以跃升为仅次于朱德和彭德怀的名次。另外,陈毅虽然解放战争表现相当出彩,但由于仗不是他指挥的,再加上后来调到中原担任刘邓的副手。从资历和较早期的职务上看,陈毅明显不如刘伯承和贺龙,于是陈毅在十大元帅中的名次经过综合考虑就排到了朱、彭、林、刘、贺之后。我们还要说一下罗荣桓在元帅中的排名,本来罗并不在1945年的军委军委名单当中,但因为他在山东的突出贡献,特别是解放战争在东北的杰出发挥,东北野战军横扫大半个中国,罗荣桓功劳巨大,因此得以在1954年进入新成立的军委。1954年的军委成员,其实就是十大元帅的班底。除了毛主席和小平同志们,正好是十大元帅(主席本是大元帅,小平同志也本来是元帅,这是当初已经确定了事情)。、


https://pics0.baidu.com/feed/8c1001e93901213f27104af62a0619dd2e2e95e2.jpeg@f_auto?token=c638aa93b393c837ddc063022e76bffe


在明确了军委委员名单和元帅名单的关系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十位大将名单,大将是不是和元帅一样,也是在1945年确定框架的?
答案是肯定的,十位大将的框架也在七大上确定。
证据呢?我们再来看一下后来授衔的高级将领,有哪些成为了中央候补委员,从而也进入了中央委员会。
一共有11人,分别是黄克诚、谭政、粟裕、王震、宋任穷、万毅、吕正操、罗瑞卿、张宗逊、陈赓、萧劲光。
我们惊奇地发现,上述11个人中,加上成为中央委员的张云逸,就有7人就是后来的十位大将,也就是上述名单中重点划出的人。这和1955年十位大将的名单有70%的重合度!


除了徐海东、王树声和许光达之外,十位大将在中央委员会里聚齐了。
徐海东因为伤病,在抗日战争开始后逐渐淡出,但论资历、职务和军事贡献,应该也是候补中央委员级别。
而当时王树声和许光达级别比上述8人略低,能进入十位大将名单,则是因为他们分别是红四和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
王、许二位军事家级别稍低,这在1952年的级别评定中也可以看出来,其他大将都是军委军委员级,只有他们两人是正兵团级。按一般的规律,正兵团级应该和上将对标。

https://pics4.baidu.com/feed/c9fcc3cec3fdfc0301355888a8dea898a5c2269a.jpeg@f_auto?token=5cad437338a7e7d15e5d10b549cba60f
大将排名虽然在1945年就已经确定框架,但也只是确定“框架”,排名在1955年有了较大变化,其中王震、宋任穷、张宗逊、万毅和吕正操更是淡出了大将名单,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仍然是解放战争中的综合军事贡献。
王震因为长期处于西北,影响了其战功和排名;宋任穷并非军事主官;而张宗逊没有成为大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大同-集宁战役中的失误——但他们本来有可能成为大将,在由彭德怀和罗荣桓提交中央的一份大将名单中,共有15位高级将领,其中就包括王震、宋任穷和张宗逊。
至于万毅和吕正操,他们本是东北军系统,资历比别的将领明显要浅,在解放战争中没有特别耀眼的表现,因此,吕正操最后被授衔上将军衔,而万毅的军衔只是中将。
在大将中,排名上升最大的是粟裕,他本来排在张云逸、黄克诚和谭政之后,但由于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功劳太大了,几乎在所有高级将领中仅次于林彪,于是他成为无可争议的大将之首。
徐海东既不是军委委员,也不是中央委员,甚至都不是候补中央委员,他因伤病长期缺席一线指挥,但由于他在红军长征时期巨大的战功,特别是中央的忠诚和大力支持,还是在大将中排名第二。
另外,再说一点,在上文提到的那份15人的大将名单中,还有两位老资格的军事家我们没有提到,一个老将军萧克,一个是红四方面军曾经的重要领导人周纯全。
萧克曾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这本是个元帅级别的职务,八路军六大正副师长中,走出5位元帅,只有萧克是开国上将。在1955年授衔的55位开国上将中,萧克排名第一,这不是因为传说中的“萧克镇上将”,而是因为他当时的职务是国防部副部长,上将排名是按单位来的。
周纯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他当年在红四方面军比徐向前的地位还要高,而且是所有大将和上将中,最早进入政治局的,后来在东北战场,周纯全进入军事生涯的第二春,成为我军少有的军事后勤者,为解放东北和后来的抗美援朝立下汗马功劳。

https://pics5.baidu.com/feed/caef76094b36acafceb448990038a21c00e99c69.jpeg@f_auto?token=040721a1049374be1844f8ba34029a35
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自从1955年确定之后,长久以来成为军事发烧友们热议的话题,至今热度不减。
上世纪80年代,军委确定了33位军事家名单,他们都是在战争年代做出杰出的军事贡献的英才;到90年代,军事家名单又加了3人,最终确定为36人。和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一样,36人军事家名单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军迷朋友口中的传奇。仔细阅读36人名单,就会发现有一条“杠杠”,或者叫“底线”,只有高于这条线才能入选,这个条线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将军衔”。只有大将及以上级别的才能进入36人军衔家名单,否则不算。
36人军事家名单包括以下几大类:
统帅级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
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
相当于大将的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和李先念(他们都曾担任国家主席)。
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但很明显,根据他们生前所担任的职务和综合贡献,他们都至少是大将军衔。
从1945年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名单框架的基本确定,到1955年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正式产生,再到上世纪80年代确定33位军事家名单,到最后90年代36人名单确定,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历史跨度也是相当之大。
1945年七大召开时,抗战还没有最后胜利,更不要说解放战争了。而到上世纪8、90年代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今天看到中国日益强大,人民幸福安康,当怀有感恩之心,以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为代表的老一辈,应该受到永远的怀念,吃水不忘挖井人,正因有前人栽树,才有我们这些后人能够乘凉。
https://pics0.baidu.com/feed/a2cc7cd98d1001e90624b08fc4ef54e055e79707.jpeg@f_auto?token=c3ce5bedc26348145a249addc562f10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帅和大将框架何时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