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24|回复: 0

刘余莉教授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从历史走向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6 06: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余莉教授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从历史走向未来

2017-10-25 刘余莉教授 刘余莉学馆

微信图片_20171026062343.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厚重历史感与强烈现实感的高度统一,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这表明在中国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率领中国人民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古为今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被誉为“安身立命之学”“经世致用之学”。然而,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入认识和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问题,这样才能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处理古今的问题上,需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道德”两字。“道”表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规律。而“德者, 得也”, 是人体认“道”、 成为“得道之人”(即“圣人”)所具有的品质状态。《周易》记载,古圣先贤“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在观察天地自然、社会人文之道(规律)的基础上,圣人提出了促进身心和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和平的常道。所以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也说:“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內自择,則不知祸福之所托。”这说明,顺着自然天道来修身治国,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否则必然败亡。而“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常理,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样,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依然适用。至于体现和落实这些常道的方法和形式,则可随时代发展而加以适当取舍。
  
        在处理中外的问题上,需要明确“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贫富悬殊、形式民主、文化庸俗、社会混乱、生态恶化等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必须避免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独特特征。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弥补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济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富强中国提供可贵启示
  
      《论语·子路》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冉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出孔子对于发展经济的基本看法: 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可见,在儒家那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是富国强民的物质基础。孔子从来没有否认过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例如他曾经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当然“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论语·里仁》),意即不是通过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孟子也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制礼义哉?” (《孟子·梁惠王上》)可见,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认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是国泰民安的物质保证,并且还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注意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贫富悬殊等问题。
  
      在《管子》中也明确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所以治国首先应该富民。但是如何富民,古人提醒要节制欲望,重视本业(农业)。《晏子》中记载:齐景公请教晏子:“富民安众难乎?”使人民富裕、百姓安定很困难吗?晏子回答说,“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看来,富民并不是简单地追求GDP增长、刺激消费。因为这不能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财富还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人民也并没有真正富裕。而贫富分化,还会进一步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
  
       《说苑》记载:“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因此,如果上面不禁止奇技淫巧,导致的结果就是“国贫民侈”,国家越来越贫穷,而人民越来越奢侈浪费。“国贫民侈,则贫穷者为奸邪,而富足者为淫佚,则驱民而为邪也”。当人民已经被驱上了邪路,又用法律来诛杀,这就等于为人民设置了陷阱。所以,刑罚的兴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堵塞它的根本,而在枝节小事上进行督促,这是“伤国之道”。可以说,这些深邃的富国思想对于今天解决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三、文化领域: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建设文明中国提供深厚滋养
  
       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文化领域的特征。正是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缔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盛世,中国也因此被誉为“礼义之邦”“华夏之族”。
  
     “文化”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很明确:“文”就是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鼓乐、曲调,等等。而“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所以说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变化人的气质,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文明的特征。
  
      古人说 “读书志在圣贤”,因为古人所读的书都是教导人如何做个好人、做个善人,甚至教人如何成为君子,进而成为圣贤。文化作品也都是真善美的统一。在古人看来,如果文学、歌舞还有诗词等只有真、只有美、没有善,那就不是完美的文化作品。因此,诗词、歌舞、戏剧、小说,乃至于建筑、雕塑、美术等等文化作品都秉持了孔老夫子“思无邪”的理念,不能引起人们“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为。所谓的“俗文化”,并不是内容的低级趣味,而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使人在欣赏这些文学文艺作品的同时,能够变化气质,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达到转恶为善的目的,而绝不是娱乐至上。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必须重视从教育入手。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需要坚持“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
  
       四、社会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和谐中国提供有效方法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 也正是借鉴了传统文化的结果。古语讲:天有好生之德。人也要效仿天地好生之德,培养胸中的祥和之气,所谓和气致祥。人按照天地之道修身治国,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达到社会和谐的结果。《礼运·大同》中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和谐状态仍然是今天建设和谐中国所追求的目标。
  
      传统文化还强调“和而不同”的观点。中华文化既尊敬和欣赏文化间的差异性,但也寻求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共同性,以达到共存共荣。正是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能够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五、生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关键理念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明代王阳明在他的《大学问》中对“天人合一”理念有深刻阐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深受“我们是统一体之一部分”的宇宙观之影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自然从来没有被看作人类征服、主宰、利用和控制的对象。例如,传统中国建筑的最高美学标准是“巧夺天工”,意思是工艺精妙得如同自然天造。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建筑(如颐和园,苏州园林等)能够恰好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两千年前建造的水渠大坝至今仍然造福着当地的人民和自然环境。正因为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这种态度,使得中国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总之,正如主席所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源泉和丰厚滋养。而且,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992年,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就寄希望建立一个传统与现代完满结合的理想社会模式。他把这种希望的着眼点定位于中国,并坚信:“中国把自己富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成功,将是这个悠久文明复兴的先声。”中国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将为世界各国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宝贵借鉴,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史再创辉煌,为世界文明发展史更续新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10:54 , Processed in 0.1242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