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6|回复: 0

《人生五大问题》思考题解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8 16: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1-6-8 16:23 编辑

《人生五大问题》思考题解答
邹奉甫的图书馆
阅16转12021-04-24
(2010-06-2515:13:09)


1.                             人生是一个什么过程?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有哪些?
何为幸福?我说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等等。

3.                             什么是幸福?
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态,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那么,幸福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所以说,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4.                             人的感觉有哪几种?
人的感觉分为五种,分别为苦、乐、忧、喜、舍。其中,苦和乐偏于物质层面,忧和喜偏于精神层面。
5.                             人类五千年文明在帮助我们做什么?其结果又如何?人类的五千年文明,是在帮助我们摆脱痛苦,获得快乐。但结果又是如何?我们有了古人难以想象的丰裕生活,但痛苦就此解决了吗?烦恼就此消失了吗?
6.                             从本质上讲快乐是什么?苦是人生本质,而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现实中,没有哪种快乐是具有本质性的。所谓本质,也就是说,这种快乐无论什么时候享受,也无论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我们能找到这样一种绝对、不变的快乐吗?
7.                             任何一种快乐都有什么与之对应?
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当我们被饥渴之苦折磨时,吃饭会成为快乐;当我们被思念之苦缠绕时,亲人相见会成为快乐;当我们夜不成寐时,安然入睡会成为快乐。如果去掉饥渴、失眠这些前提,吃饭和睡觉会成为快乐吗?当我们不想吃却不得不吃,不想睡却不得不睡的时候,同样的事立刻就转为痛苦了。只有当我们需要吃饭、睡觉并为之所苦时,才会因为这种痛苦得到缓解而产生快乐。从这个层面来说,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所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
8.                             为什么说现代人比古代人对产生痛苦或快乐的感受来得肤浅或有限?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可谓强烈之极,这在古代诗文中也有大量描写。但现在我们想念一个人时,可以立即拨通电话。如果觉得只闻其声不够,还可通过视频相见。再或者,买张机票就能很快见面,哪怕远隔重洋,也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正是因为易于缓解,这种由相思带来的痛苦就很肤浅,很有限。相应的,所产生的快乐也很肤浅,很有限。
9.                             为什么说现代人制造问题的速度远比改善世界的进程更快?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们才会产生诸多烦恼。但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以为改变世界才是解决痛苦的有效途径。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又在不断制造烦恼。甚至可以说,制造问题的速度远比改善世界的进程更快。
10.                         现代人比古代人活得更累,压力更大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人虽然享有高度文明,却比古人活得更累,压力更大。原因无他,就在于欲望太多,烦恼太多,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
11.                          
12.                         唯有体证什么,才能从根本上超越痛苦?佛教认为,惟有体证生命真相,才能从根本上转迷为悟,超越痛苦。
13.                         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什么?
佛教还特别强调自力,即自身努力,这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强调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赎。而在佛教修行中,虽然也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但主力却是自己。
14.                         佛、法、僧分别代表什么?
佛是我们改善生命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导师。
15.                         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
16.                         人们为什么害怕死亡?
人们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将这个身体当做是我,以为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断,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17.                          
18.                         除身体外,的存在还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身体而外,“我”的存在还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心态。
19.                         一切烦恼都是因何而起的?
事实上,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自我的标签,对我们就会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一旦将自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了。
20.                         影响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一个人自我意识过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不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仅深受大众欢迎,自己也能安乐自在。因为他们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损,担心“我”的自尊受挫。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
21.                         我们因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错误设定是什么?从佛教角度来说,“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误解,是我们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
22.                         什么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认识自己——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惟有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则,只能是这个色身或情绪的奴隶,为他的衣食奔忙不休,为他的喜怒耗尽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仅劳而无功,还会由此造作恶业,使未来继续沉沦,继续受苦。
23.                          
24.                         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特征是什么?
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生命既是渺小,也是无限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恒久的。倘能透彻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25.                         从佛教角度来看,生命有哪两套系统?
生命有两套系统,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生的积累,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点。
26.                         生命状态是什么的延伸?生命状态是某种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
27.                         生命的未来在哪里?
生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归宿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当下的心行,就看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这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是我们改变命运的着力点。
28.                         佛教认为的命运是什么?
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自身。换言之,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是以不同心行为因而导致的结果。
29.                          
30.                         修行的意义何在?修行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调整方向,帮助我们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某些负面心理。
31.                         习惯从哪里来?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自然。
32.                         习惯的结果是什么?
一旦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步发展为某种生命模式,成为我们的性格。所以说,性格就是习惯的积累,又会逐步发展为我们的人格,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品质。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许多性格,其实是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
33.                         何谓业?
所谓“业”,又可看做我们的生命程序。造作地狱之因,就是编写进入地狱的程序。种下人天善因,就是编写进入人天善道的程序。我们编写不同的程序,就会进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轨道。
34.                         我们要改变命运的着手点在哪里?
我们要改变命运,要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如果我们有能力改变心行,改变习惯,就有能力改变命运。反之,如果无法改变现有的性格和习惯,那改变命运不过是空话而已。
35.                          
36.                         我们的心具有哪两个特点?
我们的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二是创造。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
37.                         哪些人容易找到活着的理由?哪些人不容易找到活着的理由?
一般人找个理由似乎不难,比如说,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的家庭,为了我的事业,因为他们对人生没有太多思考,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打发自己。但深入思考的话,我们就很难满足于这样的答案,满足于这种人云亦云的价值观。所以,那些有思想的人反而不容易找到活着的理由,因为世人所认可的那些理由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对某些人固然重要,对某些人却可有可无;又或者,在生命某个阶段显得重要,但在另外阶段却毫无价值。可见,这些都不是我们找寻的终极答案。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艺术家或哲学家甚至会苦闷到走上绝路。因为对某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来说,如果找不到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就很难心安理得地过下去。
38.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什么?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了解并开发自身潜在的高尚品质。惟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才有能力给予众生究竟而长久的帮助,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39.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什么组成?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惑业苦组成。因为无明障蔽,使我们看不清生命真相。不知何为幸福,就会以苦为乐,与幸福背道而驰。不知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作出正确规划,使生命健康发展。不知活着为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究竟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生存动力。
40.                         佛教的教化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出家人的教化,一是面向社会的教化。
41.                          
42.                         寺院供奉的造像有哪两大类?寺院供奉的造像有两大类,一是属于护法,如我们熟悉的四大天王等,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保安人员,起到维护道场的作用。另一部分,就是佛、菩萨、罗汉造像,这些属于教育目标的象征。
43.                         佛教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就是通过佛教特有的教育方式使人成为圣贤。
44.                         佛教教育的三级目标是什么?初级目标,是通过人天乘的教育,造就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的人。
中级目标,是通过声闻乘的教育,造就解脱的圣者,也就是佛教所说的阿罗汉。
高级目标,是通过菩萨道的教育,造就佛陀那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觉者。
45.                         什么是解脱?
所谓解脱,就是通过修行彻底摆脱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证得涅槃。
46.                         什么是涅槃?不少人以为,涅槃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其实不然。涅槃是代表寂静,是烦恼平息后的内心寂静。这种寂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体悟宇宙究竟真理后,由空性散发的强大力量。
47.                          
48.                         什么是阿罗汉?
阿罗汉,就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是证得涅槃解脱的圣者。
49.                         成佛是什么?
成佛并不是成为行走云端的神仙,而是代表高尚生命品质的成就。
50.                         佛的三大品质是什么?分别是断德、智德和悲德。所谓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这也是中级目标所成就的。所谓智德,即圆满一切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知识,而是通达宇宙真相的能力,是超越思维和理性的根本智慧。这种能力是众生本自具足的,只须通过修行开发出来。所谓悲德,即成就大慈大悲的品质,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无限的、平等无别的慈悲。这就需要发起菩提心,愿为众生拔苦与乐。
51.                         佛教是什么样的教育?
佛教就是人格改造的教育,是生命提升的教育。
52.                         唯识宗以什么理论将世界分为三个层面?
唯识宗是以三性理论将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超越对待的真理世界,即圆成实的世界;一是客观的现象世界,即依他起的世界;一是在呈现于我们认识上的世界,即遍计所执的世界。
53.                         我们都是为了什么而每天忙来忙去?
我们每天忙来忙去,表面看是忙于各种事务,事实上,都是为内心不断增长的需求忙碌。比如做事业,固然有种种不得已的客观理由,但更关键的,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份事业来支撑,似乎这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无愧于人生。伴随这种执著,对事业的需求又会进一步成长。然后再来看待事业时,就戴上了变色眼镜。因为我们是带着一系列依托事业而产生的情绪来看问题,这些心理将推动对事业的追逐。在追逐过程中,相关心理又得到增长,从而产生更高需求。
54.                         我们现前生命存在的种种缺陷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存在迷惑,二是存在烦恼。
55.                         一切快乐都是由什么得到缓解而产生?
一切快乐都是由某种渴求得到缓解而产生,而渴求本身是痛苦之因。任何缓解只能起到局部和暂时的作用,无法改变其痛苦本质。就像医生可以治疗疾病,但无法改写有生必有死的结局。
56.                         佛法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佛法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惑和业。
57.                         人们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痛苦的根源不在别处,就在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依赖。
58.                          
59.                         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健康,普遍活得浮躁而混乱。需求太多,情绪太多,却从未管理。
60.                         什么是业?业就是行为,包括思想、语言、身体三种。
61.                         佛教教育所做的是什么?佛教教育所做的,就是改善我们的认知能力,进而改善生命品质。
62.                         真正解决生命问题必须靠谁?
真正解决生命问题必须靠我们自己,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佛菩萨只是起到导师的作用,告诉我们生命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改变自己。
63.                         何谓本师?
所谓本师,就是最根本的老师。
64.                         佛教经藏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不再被妄心所转;一是教授改善生命的方法,即佛教的定慧之道、止观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10:26 , Processed in 0.1634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