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12|回复: 0

[楞严经] 【楞严经】讲记卷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8 07: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意:本文为旧版本,新版本请转到下面链接下载学习:


楞严经讲记第四卷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前面已作介绍,在佛弟子中是说法第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这个法非常重要,要复习前面讲的。合掌恭敬:是表福慧双修。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这是由衷地赞叹,而不是恭维。「威德」,表一种力量,表智慧能够断除迷惑颠倒,帮助众生了生脱死。这里的「善」,说法要对机,因病予药,要讲究妙用。有智慧的人讲经说法,要善于打比方,要善于讲我们眼前当下的事,讲司空见惯的事。「敷演」,是展开开示,并带有表演。吹胡子瞪眼睛是不是表演?拍桌子打板凳是不是表演?讲话时抑扬顿挫、打官腔,是不是表演?讲法要主导法会的气氛,扣住人心,善于了解大众的心态。有多少人喜笑颜开?有多少人在那里怒目圆睁?有多少人愁眉苦脸?你心里都要有底。中途上来了些什么人,话题就可以转,给他们开点小灶,重复开示。对于已经听过的人,可以进一步提高。这都是教化人的良苦用心。
「如来第一义谛」,有两种第一义谛。别教的第一义谛就是见空如来藏性,叫真如,也叫真谛;第二义谛叫不空如来藏,也叫俗谛。按照圆教讲,第一义谛是了义第一义,第一义、第二义都叫第一义,也叫真真如性。那么在这段经文,理解为别教第一义、破相见性第一义。因为从富楼那这个境界上来讲,他只能提出这个第一义。那从佛的开示,我们就能悟到一心三藏。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富楼那的说法第一是被佛授予,在《法华经》中,佛对富楼那的授记是不是非常殊胜呐?他这个说法第一讲起来很滑稽。在因地修行,富楼那特别想说法,但是心里想到了,嘴巴一开就变味了。所以他发心,不管听谁讲经说法,都是跪着来学习。果真有大心,十方诸佛如来都会加持。一个人舍得跪在那里,他就把心全部定在那里。
有些人一边看光盘一边喝普洱茶,一会儿还磕瓜子、核桃;有时候还聊天、接电话,到最后他讲看不懂。活该你听不懂!为什么讲大家在一起听容易心定呢?最起码你不会嗑瓜子吧?最起码你不会聊人我是非吧?要靠我们会用心。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以上把二十五个法会相归性,归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对于法会大众来讲,那都是未曾有法,是石破天惊的法。听了以后,把自己无量劫以来种种的邪知邪心一下来个彻底的颠倒。所谓「微妙」,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从来不会用心观照它的来龙去脉;一有人点破——哎呀,就是这样啊!过去被时间、空间、万法所执著,为这个身上的四尘六根所局限,为外面的世界所障碍,现在明白——原来这些东西都是我,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这就叫「妙」,妙绝了!妙极了!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蚋」,是一种小虫子,叫沙蚊,「聆」就是听。沙蚊声音很小,百步之外来听是不是声音更小了?何况是一个聋子。他在百步之外能不能听到蚊蚋的声音?根本不能。「本所不见,何况得闻」,本来听都听不到,何况还那么远?何况还是蚊子的声音?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佛虽然开示得很明白,想把我的这个邪知邪见转为佛知佛见,但我还没有彻底明白这个道理。「斯义究竟」,佛讲的这个道理到底在哪里?「无疑惑地」,就是究竟了义,重复怎样才能叫「斯义究竟」,我现在就是疑惑现前。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这段涉及到一个我们修行中很敏感的问题。那些修行严以律己之人,不一定就能成佛;那些乱七八糟、调皮捣蛋的人不一定就没有成佛。
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就是像阿难这样的人。阿难这一类的人虽然开悟,但是「习漏未除」——他习气很重。阿难最大的习气就是男女情执很重,所以富楼那心里不服。这样的人怎么就能开悟?我就想不明白啊。可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修证!根据他前面的那段偈颂,经家判阿难的悟量为八地菩萨境界;而证量位还是初果罗汉。他只要气一断,八地境界当下现前。这种人悟大证小。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就是像富楼那这一类的修行人,已经证到四果罗汉。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疑悔」就是没开悟,还没有懂。第一,怀疑阿难他们的开悟是不是真的?第二,反过来怀疑我们都没有听得懂,阿难那样的却听懂了,那证得的四果罗汉是不是真的?第三,怀疑佛所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是什么道理啊?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这段经文总体来讲,是说那种执性昧相、执理昧事的修行人,他执著真心本来面目如如不动、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而不懂得真心本来面目可以随缘显现之妙用。
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根」是六根,「尘」是六尘,「阴」是五阴,也叫五蕴,「处」是十二处,「界」是十八界。其实还漏了一个七大,也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佛不是统统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吗?他把这个妙真如性就执著为禅宗的那种偏空涅槃——见空性。而圆教心地法门,不是破相见性,它生动活泼,在相就见性,也就是性相不二。这段经文往下,佛来进一步开示出真心不变随缘,开示这个次第不空如来藏。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在这里呢,富楼那又执相昧性。他不懂得万物之相是相互障碍,万物之性却是相互圆融。他认为地、水、火、风这四样东西都是相互对待、相互障碍的,怎么可能圆融呢?如果说地遍的话,水、火、风就不能遍;如果水遍的话,火、地、风就不能遍。举个例子,水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气、氧气是不是都可以燃烧?是不是火?水当下是不是火?
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水火二性相互敌对,怎么能够周遍虚空却「不相陵灭」?其实,水火不仅相容,而且水当下就是火,火当下就是水。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上次讲了,这里是墙壁,把它挖一个洞出来,现的是不是虚空呢?那么在这里没有挖洞的时候,这个虚空在不在?是不是「周遍法界」?而且这还是方便法呀。我们两个手一合,用意念可以使其变长。那在没有长出这么多的时候,它在不在我们心里?虽然在心里,有没有这个形相?没有。这个东西(长长的一截指头)当下是不是就是空?这个虚空当下是不是石头?月光童子在定中就是一滩水;虚空藏菩萨在定中就是虚空。好好用心观照。所以佛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坚固物体的本性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坚固的石头。全在于我们的智慧妙用。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佛讲,一个是虚空之相,一个是障碍之相,却能同时周遍法界,我不知道你这个道理是怎么回事。「攸」是所的意思。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走投无路的时候,只有把指望寄托在佛身上,所以五体投地。修行人要拜倒在真理的脚下,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听闻佛法才能入道。你带着逆反的心理、挑战的心理、怀疑的心理,则适得其反。把自己放得最低最低,智慧才能灌得下来。你贡高我慢像高山一样,智慧会求你吗?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呀!如果法听不懂,那你就应该想想你是不是在五体投地?一定要把我们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钦渴如来无上慈诲:这是进一步说明我们的恭敬心。你不能跟老师平班对口。老师就是老师!经常有些人讲「师傅师傅」,我给他们回信:师父不是师傅。师傅教你手艺,教你谋生;师父教你智慧,教你了生脱死。师傅教你手艺,管你一生;师父教你的智慧管你生生世世。师父对不听话的弟子仍然充满着无限的关爱,他没有办法改变那种关爱,明白吗?所以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师父,就成就什么样的自己。世间出世间第一之贵就是老师,皇帝都不能轻慢老师,要尊师重道。追求真理要如饥似渴。没有水喝要渴死,没有饭吃要饿死,听经闻法是慧命之食,解决我们生生世世的这个能力。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宣胜义中真胜义性:这句话石破天惊。在过去把《金刚经》《华严经》是不是说为胜义法啊?那《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大乘中的大乘,胜义中真胜义法。
《法华经》是怎么讲的?「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也就是说,我讲了四十一年法之后,现在快走了,所以要讲真话了。我们今天能够遇到《法华经》,能够遇到《楞严经》,是多大的福报啊!圆顿大法,你前世修持过一百万次也好,你前世一天没有修也好,只要你在这里放下我执耐心听课,同样都能成就。乃至一天都没有学的人可能比修过一万世的人成就还要快,为什么?他没有先入为主。这叫早晚上床,一起天亮。因为我们都是一个根,都是一个如来藏。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里几个名相概念解释一下。
定性声闻:只满足于证到人我空,他不愿意再修大乘佛法,不愿意从空出有现六道众生之相来教化众生。这就是钝根阿罗汉,也叫焦芽败种,可是佛再骂,他也不会再落六道轮回。他已经定型了,已经是圣人。所以佛讲如来藏的道理,首先把这一部分人回小向大修菩萨道。
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就是已经证得四果罗汉——证得人我空,还没有证得法我空。这里一般是指四果罗汉,前面的定性声闻包括初果、二果、三果。在初果罗汉位就可以学大乘,四果罗汉位也可以学大乘,乃至藏教、通教菩萨位都可以学大乘,学一心三藏。修习圆教法,可以不立次第。人无缘不聚,我们要非常珍惜,同心同德承担如来家业!正法住世的唯一标志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住世!
那么,证得人我空以后,再破除一分灭相无明,就证得一分法我空,这就是初住位菩萨境界。初住位以上包括等觉菩萨在内,四十一个位次的菩萨都叫佛,也就是分真即佛。那么像阿罗汉在没有证到法我空的情况之下,他是所谓的人我空,不圆满。阿罗汉是没有肉团身这种人我空,他仍然把第七识固执为这是我。那么证到了法我空的人就已经破除第七识,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是有余依涅槃,仍然要利用这个第七识来大做佛事,在第七识而非第七识。
回向上乘:暂且理解为次第三藏。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寂灭」就是「空性」,「场地」就是「妙有」。
真阿练若:「阿练若」,是专门指那些小乘人,躲在深山老林里关门闭户,就是修清净心,修清净行,持戒精严。这里「真阿练若」就是大乘菩萨入世修行,在烦恼中证菩提。在《法华经》专门有这段论述。
正修行处:三藏十二部经几乎都是讲世间善法,叫我们修行,这是方便引导而已;唯有到了《法华经》《楞严经》,佛才讲到究竟。在《楞严经》第一卷,佛已经讲得很清楚:「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你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不明白「心」和「佛」是怎么回事,不明心见性,即使一天到晚修行,你都逃离不了六道轮回。何况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在修行啊?所以「正修行处」,就是讲修心。就是告诉我们佛是谁,心是谁;你是谁,他是谁;老天爷是谁,刮风下雨又是谁,就是叫我们明心见性,明白宇宙人生真理。《法华经》《楞严经》就是提醒我们:修行人要「悟后进修」!没有明心见性,你不要去修,否则你是盲修瞎炼。
可是这几千年以来修行人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不是悟后进修,而是通过修来开悟。要明白,只有读《法华经》《楞严经》如来藏的道理才能开悟!自古以来众口一词,「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所以从我们这一代起,要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可是积重难返。
「如来藏心地法门」叫全性起修,全性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先把这一切万法的来龙去脉搞明白,然后你再去修。佛在《华严经》也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有些人讲,我会行善,我会积德……你能把所有的善全部行完吗?谁也不能,佛都不能!即使你能行完一切善,也是魔业!但魔业也能得到人天福报,魔王还可以升到第六层天。其实包括二十八层天,那福报都是魔业。他福报完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唯有明心见性才能获得生生世世的大福报,一劳永逸!
在第四卷有一段精华,我们称之为「168个字」,就是佛在给我们介绍「正修行处」。在前面的一至三卷,佛帮助修行人从万法之相作开示,引导到万法万相没有出现之前的我们那个无形无相真实存在的心,是帮助我们「见性」,叫会相归性。从这里往后反过来,佛从无形无相的这个心开始说起,研究它是怎么样变现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树木华草;又怎样变现为佛菩萨、天人鬼畜、牛马猪羊等一切的有情众生。也就是反过来讲,心不变随缘为万法,这叫「明心」。这是用次第圆融的办法帮助我们开智慧。这段经文是整部《楞严经》的精华。听的时候,不要太紧张,跟听故事一样,你容易听得懂;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打妄想,更不要带有逆反心理,这一点很重要。
汝今谛听:「谛听」是要认真听。第一,用世间法来讲,叫专心听;第二,用真实义来讲,你要听着师父的话随文入观。只能跟佛的话保持一致的思路,用智慧来听。当为汝说:一个「当」字,体现佛语真实,三世如来语无虚妄。佛所讲的话都是正当名分,名副其实,都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富楼那等:是富楼那与整个的法会大众。钦佛法音:这个「钦」字,是表把佛的教诲视为至尊、至贵、至圣。默然承听:是去掉一切妄想,听着佛的开示随文入观。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富楼那在前面发问:佛啊!你讲地水火风空见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既然是清净本然,那山河大地怎么来的?在富楼那看来,这个心是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有形有相和无形无相在世间法里是相互对立的,好似水火不容。用世间人来讲,既然这个房子里充满了火,你怎么还讲这个房子里又充满了水?怎么水和火在这里都是清净本然?再比如,既然这个虚空里都是虚空,你怎么讲泥巴瓦块也是在这里清净本然呢?按照世间法提出这些疑问,是不是很正常?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汝常不闻」,这是古汉语的一种语言风格,意思就是,你不是常常听到我讲吗?注意,佛在讲《法华经》《楞严经》之前,常常不失时机地把这些了义的口头禅提出来,我们要体会佛的良苦用心。「汝常不闻」,这就说明,佛之前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先是不时地旁敲侧击地开示「法华真义」;到最后呢,是绝待地、全面地、专注地来讲《法华经》。特别是这部《楞严经》,根据我们对其前后内容的观照,它是佛在多时多处所讲,然后由弟子们收集整理。「性觉妙明」与「本觉明妙」,「性觉」就是「本觉」,「本觉」就是「性觉」。「性觉」怎么「妙明」呢?用别教来讲,这个「性觉」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从性上来讲,它无形无相。虽然真如本性是无形无相的,但它也包含了十法界无量的万法,(注意,讲包含都是方便说,又没有办法用更好的语言来表达),仅仅是没有现相。
举例来讲:这个拳头算是我们的「性觉」,比喻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这(举拳示之)是锤子相。拳头本来有没有这个锤子相?(没有)。但是有没有锤子性啊?(有)。我们眼睛看到拳头,心能不能看到这个锤子啊?(能)。所以「性是一,相是无量」。这个拳头,它可以现成锤子相,可以现成剪子相,现成扫把相,现成木排相、布相、兔子的耳朵相……这五个指头是表无量的指头。那天相、人相、鬼相、风相、云相、雨相……是不是都在这个手指上?那么这一切的相没有现之前是不是拳头?拳头这个时候叫「性觉妙明」,怎么个「妙」?它无形无相的当下就是有形有相,我们心能不能看到?明白这个道理叫「明心」,叫「寂而常照」。「寂」,就是默默无闻;什么相也没有,但是它「常照」。怎么「常照」呢?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都在心里,这叫「性觉妙明」。这个「觉」就是我们的本体;「性」,按照通教、别教方便说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再比如:现在坐这里,你能不能把家里沙发、电脑、小轿车、床铺、被子以及七大姑、八大姨想起来?能,那你现在能不能拿出来给我们看?(不能)。虽然看不到,在不在你心里?在,这就叫「性觉妙明」,我心里就是有,可是拿不出来给人家看啊!好好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相对照。
「本觉明妙」,这个「本觉」,用别教方便法来讲,世间人执著有形有相,要有根、要有本,也就是我们的「假人」,佛法里叫「俗谛」,也叫「第二义谛」;那个「性觉」叫「第一义谛」。「本觉」,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以假面具显现为十法界万法。我们仍然用「拿手好戏」来说明这个道理。现在以手掌五指表万法,这(大拇指)是太阳、这(食指)是月亮、这(中指)是高山、这(无名指)是大海、这(大拇指)是释迦牟尼、这(中指)是阿弥陀、这是观世音、这是风、这是雨、这是白骨精、这是猪八戒、这是张居士、这是李和尚、这是香的、这是臭的、这是对的一百分、这是错的三十分……是不是全部在这里(手掌)啊?我们面对十法界,要看十法界万法都从哪里来的。通过手掌来打比喻就能明白:我们眼见手掌,手掌是表万法,心是不是看到拳头?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头?(不能)。手掌表的万法,是不是当下就是拳头?这就叫「见性」,在相见性,以「明」显出「妙」,这在佛法里叫「照而常寂」。「本觉明妙」,明明白白十法界就是由我们心变出来的。
大根机之人,把这八个字听懂了,当下成就。圆顿大法心地法门叫「全性起修、一步登天、不立阶梯、无修无证」,耳朵带来就行。成佛就这么快。但是你们也不要说,那既然已经成佛,好了,屁股一拍就走,不要这样。你多听一分钟,就多提升一个品位。明心见性的菩萨有四十二个等级,往生极乐世界有九个品位,每一个品位、每一个等级都有无量的小等级、小小等级、小小小等级……后面的168个字就特别细致地解释了这八个字,集中体现出我们的性与相是怎么样转变的。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为我们就是有来世、有无量的六道轮回,相比之下,今生今世天大的事情都不重要。
你把《楞严经》听懂,生生世世高枕无忧。佛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最后又把它们否定,说那是「戏论法」,是「诸法戏论之粪」!可是这几千年以来,当今世界成百千万亿的修行人,有几个人在读《楞严经》,读《法华经》?这是佛法的悲哀!自古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千万人难有一个人得道。可是讲这样的经典,我们在全国少说有几十个道场,有时只开示两个小时,成批人百分之九十、九十五乃至百分之百当下成就,真正显示出真理不可战胜!而且都是自己印证自己。自古以来,有些人把明心见性看得非常玄、非常奥妙,比登天还难。告诉大家: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只看有没有人给你点破!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斯义」,就是这个道理,不错,听过。不仅是听过,而且是常听,常听却不懂。这又是修行人的一大劣根。他只是把它当成文章,当成口头禅,而不是用心来观照。我碰到过这样的修行人,包括一些讲经法师,多得很呐!他们都会讲万法平等,那我拿出个茶杯给他看,我说:「这个法跟你是什么关系啊?」他讲它是茶杯,那我讲:「它有什么用啊?」他讲它能喝水。我问他:「你刚才不是讲万法平等吗?」他讲:「哦,跟它不能平等。」他那个万法平等理解为,佛讲的修行法平等。其实,无量法门也是不平等的。
要讲平等,正法、邪法、大法、小法统统平等,这是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你才可以发言。要讲不平等,这个世界上没有两样东西可以平等,连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都不平等。如果平等的话,佛要把《法华经》说为「经王」,把《楞严经》说为「经王」、说为「首楞严」干什么?不明心见性,你讲平等也好,讲不平等也好,都是无稽之谈!你根本都不懂!口头禅不能开智慧,也不能让别人开智慧,你自己都不懂啊!
也有人讲:「大家都是佛。」我拿着茶杯说:「这是什么?」他说:「这是佛。」那我问他:「为什么讲它是佛?」他说不知道。师父在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的时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一切的万法都是由我们一念心变现而已,有情无情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有些人听几句话,他就成就了!人与人的根机不一样,别人感觉他不可思议:你怎么听几句话就成就了?他觉得别人也不可思议:这句话这么简单,你们怎么就听不懂?所以佛良苦用心,面对上中下三等根机,来反复开示「如来藏心地法门」。上等根机人听了对中下等根机的开示,也不会白听,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位。「斯义」,我们要把口头禅升华为自性流露。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汝称觉明」,你富楼那心中所认为的那个「觉明」;「为复性明」,是因为你知道你的真心本性本来就是明的,所以「称名为觉」?如果这样称名为觉,这是觉,这是正觉,这是本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还是觉得我的这个心不明,而要加上眼睛能见(世人认为心能知,眼能看),把这两者合在一起才叫明,「称为明觉」?
佛在前面在七处破妄、十番显见里就涉及到这段经文。阿难认为心只能知、眼睛能见,所以在这里提出来讲,就把文字做了省略。我们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把这段文字圆满。注意,特别是初学经典的同修,会有一些障碍。这两句话就是讲:你富楼那认为的那个「明」,是不是心里本来就明?如果心里本来就明的话,佛讲「称名为觉」那就是对的;还是认为心里只能知,心里不明?非要加上所明、眼睛能见以及外面的亮光的话才叫「明」,那就变成「无明」,不是心里本来就明。
这里呢,由于《楞严经》的翻译有它的不尽人意之处:精通佛法的般剌密谛大师是印度人,他不太精通汉语;而房融宰相特别考究在语言精练上下功夫,加上唐朝那种语言风格,所以造成我们今天对《楞严经》有些经文不大容易理解。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这里露馅了,富楼那认为心不能看到。如果把这个心说为觉的话,那「则无所明」,就是他不能看到东西。他跟阿难当初的心态是一样的。他认为眼睛能看,心能知道。其实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是不是心在起作用?我们这个心既能看、也能闻、也能嗅,它仅仅是以眼睛为工具,以耳朵为工具,随缘显现而已,六种觉知性皆因于心。那我们这个心要看东西,到底需要不需要通过眼睛?需要不需要通过亮光?为了解释下面这段经文,我在这里把以前经常讲的几个公案,再来重复一下。大家注意,可不要认为已经听过了就不稀罕。把这段公案听懂了,下面的经文你一目了然。
在2005年,我到山西太原阳曲县传法,一位69岁的老居士向我请法,说:「师父,有件事情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一天晚上我按照墓林僧划道道念阿弥陀佛,一念念到九点多。我老婆从门外进来,说黑咕隆咚的你在干啥呀?」他当下什么也看不到了,可是在此之前看得清清楚楚呀!九点的时候并没有灯光,但是他的心能看到啊!是不是?注意这个灯光,也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变出来以后形成一种习气,相互依赖,而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是亮的。由于有了依赖,就把我们的大光明变成了无明,那无明当下是不是就是大光明?仅仅是我们的一种依赖心造成的。同样,没有耳朵,心能不能听?在《楞严经》的后面就涉及到这些内容。科学家讲,人类的潜能开发了不到百分之零点四,也就是说不到千分之四,其它的到哪里去了?许多功能丢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懂得用心,而这个心的力量无穷无尽。
再一个,鸠摩罗什大师七岁的时候,随母去寺庙念佛,中途他在外面将千斤宝鼎一只手举起来,其他人吓坏了。「这个千斤重的大宝鼎,我们十个人也抱不起啊」!他头脑里有了重量的概念以后,宝鼎「唰」地一下落地,他用两个手再怎么推它也纹丝不动。七岁的鸠摩罗什当下开智慧:轻和重都是我们的妄想,叫「同分妄见」。
所以二两跟一百万吨有没有区别?没有。所谓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的同分妄见,白天黑夜都是假的,轻重多少都是假的。当然,明白了是假的当下,是不是也是真的?都是心的性具功德,而且这个性具功德体现就是一个念,这么一个念随缘千变万化,这是讲我们的「本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这段经文非常拗口,师父采取瞻前顾后的办法,把它进行了调理。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则无明觉」,这里应该打一个问号。佛自问:「若无所明,则无明觉?」如果没有外部的环境,没有眼睛能看,就没有心里的明吗?没有光明的感觉吗?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前面二句佛是自问,这后面三句佛是自答。如果按照你这种说法,「有所」,也就是说,心里的这个知要加上眼睛才能看外界,是这种「所明」你才能明的话,那不是觉,那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能无所,它是一个念。《楞严经》在后面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知见。就跟那个老居士看到晚上九点钟,本来就是明啊,当后来老婆一叫,再加上灯一亮,他马上又依赖眼睛,依赖外明那就变成无明了。那个时候我们能看到灯光很亮的时候,就是无明。无明不仅指黑暗,连外界的光明都是无明。
要好好观照我们的自性本心。只要我们有了对待,就陷入无明;但是,当我们知道了我们有对待、有无明,那么即使在无明之中,也已经明。那我们明心见性了,没有灯光你能不能看书啊?(不能),这叫「戒坏见不坏」,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形成的习气不能一下改掉,佛也不转定业。当本期生命结束之时,我们现在证得的比量功德当下现量现前。
「无所非明」,「无所」才是真正的大光明。为了便于理解,可将「无所」二字理解为「无所之明」,即「离开六识的那个本明」;「非明」,不是你富楼那讲的那种明,你讲的那种明叫「无明」、「妄明」!
这两句话在解释上的跳跃性很大。不这样跳跃,不这样变动,你没有办法理解。这段经文有重要的几句我感到很别扭,讲老实话,我起码参阅了五六种版本,一定要非常珍惜师父的劳动成果!因为这段经文太难解了。如果不把前后贯通,你根本没有办法解释。「非觉」跟「非明」,如果按照字面来讲,「非觉」跟「非明」是一个意思。你怎么上面讲「有所非觉」,下面又「无所非觉」?是不是看起来语法一样的?可是语义上不好解释,怎么「有所非觉」,「无所」也是「非觉」?那明白了「如来藏」道理,在遇到诸如此类的经文的时候,你可不要死在经文上,要用智慧来融会贯通。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这句是强调解释「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两句话。「无明」,就是指富楼那讲的「心有知,眼睛有见,外界有明,那才叫明」,即富楼那所认为的那个「觉明」,佛讲这是「无明」,这是「妄明」。「又非觉湛明性」,它不是我们的本觉、本明;「湛」是明明白白、灵明不昧之义。只是你把它忘记了,你不理睬它了,但它并没离开你,这都是方便说。虽然我们本觉、本明变现了无明,当我们明白无明不是本明的时候,无明当下是不是明啊?(是)。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来引导,如果不这样讲的话,就跟哑巴看到贼一样,他心里知道,嘴巴讲不出来。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性觉」,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明的,不需要另外加明;「必明」,而你认为一定要给「性觉」加上一个「明」才能明。如果你非要讲眼睛看才能明,外面有亮才能明,那么你这个「性觉」来讲,「妄为明觉」,这里「明觉」就是无明;「妄为」,这个无明当下是不是就是我们的真心呐?但真心这个时候已经带妄,叫「带妄显真」。始终要明白,真明、无明都是一个念。乃至有形有相的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它是随缘而变现出来,不存在谁生谁,就是一个东西。谁生谁啊?老子生儿子还是儿子生老子?非老子生儿子,非儿子生老子,非老子不生儿子,非儿子不生老子,是这个道理。你不能讲谁生谁,你也不能讲谁也不生谁。老子、儿子、爷爷、姥爷、牛马猪羊都是一个东西!就跟这个拳头一样,变化出无量的手指、无量的万法,是不是都是个拳头?既然都是个拳头,那无量的万法,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这里的「明觉」可说为我们的生相无明。
觉非所明:注意,从这里开始,到「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这里有168个字,这是师父根据自己的观照,把它说为《楞严经》的基础、精华。在前面从「汝称觉明,为复性明」到「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段叫开堂白;从后面「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往后还有一大段,叫后续,也很重要。把头、把尾、把中间连贯起来好好地观照,我们会因此而大开智慧!
「觉非所明」,「觉」就是真心本觉,就是我们的大光明,它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本来具足一切的万法。一切的万法包括动相、静相、有相。注意,在这里是按照通教、别教的说法把这个「觉」说为空如来藏、真空,因为这是方便引导。「所明」,就是前面讲的「明觉」,就是「生相无明」。
因明立所:这个「明」就是「生相无明」。要明白,生相无明也好,后来的什么枝末无明也好,都是心的性具功德。怎么「因明立所」呢?既然我们有了生相无明,生相无明已有一种能动的能,那它稍微不慎,是不是就要崭露头角啊?我们可以想象,生相无明变现之前就是真空,寂然、如如不动;只要有它,是不是时时都有可能要惹祸?就是因为这个生相无明,它动一下念,比如我这个真心本来面目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在这按兵不动?就是「因明立所」。立的这个「所」就是在三细无明里面的第一个无明,叫「业相无明」。所以这个「业相无明」跟「生相无明」很难区别开来,我们一般把生相无明说为因,把业相无明说为果;把生相无明说为能,把业相无明说为所。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生相无明也就是业相无明,但作为一个次第,我们心细一点就能分别清楚。那这个「生相无明」或「业相无明」就是第一个念。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既妄立」就是讲业相无明,既然已经妄现,注意啊,这个「妄立」和「生」都不可以解释为「生」,都是解释为「现」,这是翻译《楞严经》用字方面的错误,前面已经解释了。这个「生」和「立」,祖师大德解释的时候,都是讲「带出」或「现出」。怎么带出和现出呢?「生相无明」也好,「业相无明」也好,「转相无明」也好,是不是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它有没有谁生谁?没有啊!它随缘自己在变现,这就是好玩,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那有了第一念以后,愁不愁有第二念、第三念?所以会造成什么情况呢?原来无形无相的真空从此出现了有形有相的虚空,有了一个业相无明。这个业相无明,就自己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打个比方。有时候一个人傻呆呆地不知道在想什么,旁边走来一个人问他在干什么,他吓了一跳,他想:「我在干什么?我刚才什么也没有想。」那刚才发呆的时候就是真空,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当你从这个状态出来的时候,第一念想到:不好!快十点了,要回去烧饭!「不好」两个字已经变成两个念了。这时头脑里就已经有了虚空的感觉,有了空间万法的感觉。这个比喻容易理解。这就是「所既妄立」,是头脑里有东西了,带出了东西,那就是「业相无明」。
「生汝妄能」,「妄能」在三细无明里叫「转相无明」,也叫「见分」,也叫「第七识」。怎么「妄能」呢?想到要烧饭了,你这个时候是不是围绕这做事了?不光是知道,而且做了。所以这个「妄能」,就有了第二念。这个第二念代表无量念,就对着这个虚空——因为业相无明出现以后,真空变成虚空,他眼前有了东西了,在打妄想:这个虚空到底怎么回事?这么一打妄想来讲,后面东西又跟上来了。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先解释第二个「异」。这个「异」就有境界,就有现相,就有东西出来了。这个东西也不能讲它是虚空产生的,虚空若能产生东西,它还叫虚空吗?由于对着虚空打妄想的这个因缘,我们心里本来存在的这种现相——风云雨雾、泥巴瓦块、天人鬼畜这些都是我们的相分——就带出来了,叫应运而生,随缘显现。但是在这里佛为了逐步开示我们,这个「异」是作为殊胜意义上的那种有形有相的东西,叫胜义色法。肉眼看不到,用现代高倍电子镜可以看到,层次比较高的天眼能够看到,叫「胜义色法」。这个「异」叫「现相无明」。我们刚才讲的第一念是业相,第二念是转相,第三念是现相,这是「无明不觉有三细」,「无明」就是那个「生相无明」。它无意之中把这三细全部带出来,叫「三细无明」。
那么「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对照一下:「无同异」就是讲第一念——业相无明产生以后,我们无形无相、真实存在、却不能感受到的真空,随着这一念业相无明而浑浊为晦昧虚空。晦昧虚空仅仅就是一个虚空。虚空如果说没有山河大地来对比显示,你能不能叫它同?能不能叫它异啊?如果没有这些对比就产生不出「同」或者「异」的这种概念,所以当初这个「无同异」叫虚空。也就是虚空之中,「炽然成异」,「炽然」,这里带有感慨万分的意思——啊呀,这个虚空中就这么明目张胆地现出境界相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啊?佛在前面已经解释了,空中华,它不是空中产生的,也不是眼睛产生的,它是我们心中本有的那种性具功德随缘显现。佛在后面方便说为「一念坚固妄想而有色法」,就「炽然成异」了,也就是说有形有相的色法是随着我们坚固的妄想而随缘显现。
所谓「坚固」是讲这个色法有形体而言,叫「坚固」,并不是指我们打妄想时间的长短,越长越坚固。不论你心力大小,都是坚固妄想。地球人心力比较低,我们得反复反复想,坚固的妄想也能生出色法来。这个「炽然成异」就包含地、水、火、风、金、银、铜、铁等无量的万法,但在这个时候叫「胜义色法」。在三细无明里,这个胜义色法,打个比方,就像种子的胚胎一样。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这是解释怎么叫个「无同异」。如果没有「异」的话,有没有虚空的感觉?(没有)。这句连续三个「异」。第一个「异」解释为「不同于」;「彼」,那个;「所异」,出现的境界相。「异彼所异」,就是虚空不同于那个出现的境界相。这第二个「异」是实词,是表实法,是指「现相」这个境界相。「因异立同」,这第三个「异」还是实词,就是因为有了有形有相的境界相,为了区别于境界相,所以把无形无相的虚空叫做「同」,把境界相叫做「异」。不这样讲的话,佛没有办法开口讲话。所以立了个「同」,立了个「异」,下面就好做文章。本来虚空就是虚空,它不存在「同」或者「异」。因为有了境界相,就把它们方便对显为「同」和「异」。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同异发明」,「同」是指虚空;「异」是指「现相」,即各种各样的有形有相的境界相;「发明」就是相互成就,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发」就是成就,是动词;「明」是指种种的实法。「同异发明」就是成就了种种的实法。「因此复立」,「因此」就是进一步成立;「复」就是重复、反复。这里的「无同无异」是指形貌各异的有情无情万法。所以这里的「无同无异」不是「根本无明」,是已经成就了「枝末无明」。怎么叫「无同无异」呢?你如果讲「同」的话,天人鬼畜、泥巴瓦块、牛马猪羊……同不同?不同啊!你如果讲「异」的话,天人鬼畜、泥巴瓦块、有情无情……是不是都有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这叫「无同无异」。想一想,师父讲的《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有没有离开《楞严经》?(没有)。这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时候来讲,十法界万法已经成就。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这个虚空世界万法已经形成了前面的五种意识、前面的第六种意识心,更不用说后面第七识、第八识。这个「如是」,作双重观照:方便讲,就是这个样子啊,如我以上所说的,「同异发明,因此复立」,这样是不是就在讲「一心三藏」呢?当然究竟说还是讲「如是我闻」,「如」就是我们的心,「是」就是我们的身,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心,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身。
「如是扰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扰乱。这个「扰乱」就是讲我们的报身功德、智慧妙用,是借用世间法来形容这个特征,帮助在迷惑颠倒中的众生来破除妄想。你如果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相互玩游戏啊」,那就不会使迷惑颠倒中的众生生起了生脱死的愿望。加一个「扰乱」,容易让大家生起出离心。那「扰乱」是不是菩提?就是的,就看它怎么样变化。也就是在这里开始讲「缘起性空」。「如」就是「性空」,「是」就是「缘起」。「扰乱」是不是「缘起」?你怎么样扰乱都是一个念,怎么样扰乱都是个心,怎么样扰乱都是个佛。只是在扰乱的过程中,对众生而言,它得不到自在妙用而已;虽然得不到自在妙用,但是自在妙用在不在?在。他懂得了他就用;不懂得,那自在妙用睡大觉,他还受苦报。
「相待生劳」,就是我们的心法和色法相待生劳,作用与反作用。这里的「劳」,我们在前面讲无明不觉有三细的时候,已经涉及到转相。转相一般说为第七识,也叫七转识,它会转。怎么转?往前面攀缘,直接作用在第八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人、所有的佛、所有的众生都共一个第八识;往后面攀缘,它通过六种意识心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这十法界一切的万法,就跟挑扁担一样。这个时候已经是真妄和合之心,一头对着外面的境界、色法,把第八识这个仓库里面的业识种子拿出来,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的凡尘来打妄想、搞分别、造身口意三业;又反过来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造之业保存到阿赖耶识仓库里,是不是两种作用?所以叫转相。转相能够把前转到后,把后转到前,而且我们在六道轮回中是不是靠这个第七识做主?成佛、成菩萨、了生脱死,是不是也靠它做主?就这么好玩。
所以对于生死的问题,你抓住了第七识,就已经解脱了一半。这个第七识,大家想不想现在跟他见见面?我们平时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舌头能尝、身体能接触、脑袋能想的这六识我们都知道;但六识后面还有第七识,我们天天受它的左右和摆布,却不知道它是谁。佛法把前面的这六种心叫做假心、假人、假意,都是假的。我们都上当受骗了,然后造业,到最后受报。而第七识,他并没有逍遥法外,是我们把它忘记了。你把它忘记,好,你受苦去。现在帮助大家,找找我们的第七识在哪里。
打一个比方,我们有时候想都没有想就信口开河,一讲出就后悔了,还挺难为情,把自己最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事情是不是讲出来了?恨不得打嘴巴、挖牙齿、咬舌头。这时你开始后悔烦恼的心就是第六种意识心——假人、假心。信口开河讲出来的那个东西是谁讲的?就是第七识。现在大家看到自己的真人了吗?所以今天在这里听经的人同时是双重身份。
禅宗有个话头,叫「二人同饮一杯水」。那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一杯水能不能让两个人同时饮?不能。「二人」就是讲我们里面还有个真人。所以我鼓励大家来听课,即使你今天在这好像感觉什么也听不懂,那是假的,其实你里面的真人已经听懂了。真人的智慧是假人的九倍。
为什么佛在诸多法会上讲了一段经以后,当场给众生授记?不管你懂不懂,他都宣布你成佛了,就那么果断。即使你听不懂,你里面的真人已经听懂了。我们断气以后,前面的六种心、假人已经不复存在,当家做主的就是真人。这是「一步登天」的大法呀!佛讲你成佛了,是不是打诳语?不是的。成佛最简单!可是有几个人相信?这就是石破天惊的妙法!为什么不敢相信?因为它太简单了!因为它成佛太快了!你说冤枉不冤枉?
所以「相待生劳」,这就在第七识来做文章。但这里「劳」已经叫「后七转识」,怎么样分前和后?前七转识仅仅是对着虚空打妄想、在看,无意中就使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现出有形有相的风云雨雾、泥巴瓦块……所以这个时候后七转识感到好玩了——啊?虚空里怎么出现了这些东西?注意:他一定是认为虚空里出现的,他如果知道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话,我们就不会受苦了。他这个时候执著了:我能见,我有本事,乃至以为是自己生出来的,由种种妄想而陷入无明。他如果知道就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话,他始终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来表演而已,而不会堕落为六道众生。
「生劳」,也就是这个劳相,在「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六粗之相里,属于第一个相,叫「智」。当「智」有了相,是不是开始执著了?我有本事,所以把它作为「后七转识」起智分别。佛在十番显见的时候把这个第七识说为「不动」,说为「真实」。当我们由前面的六种意识心已经观照到第七种心的时候,佛当下又把它说为「妄见」。之所以称为「妄见」,它能「起智分别」。「有动」就是「妄」,注意这个「妄」不同于世间法讲的「妄」。世间法讲妄——这个茶杯是金中金,钻石中的钻石,价值一百亿美元——叫假话。佛法里的妄是另外一种真实,它随缘显现出来。为什么讲它妄呢?这种「妄」没有来龙去脉。虽然找不到,却明明现前,怎么现出来的?是由我们无形无相的心变现出来的。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既不是真空,也不是妙有;既不是真,也不是假。它随缘显现为真,显现为假,显现为真空,显现为妙用,显现为虚空,显现为山河大地,要明白这个道理。它在这个程度上叫「妄」。懂得了妄,妄当下即是真,千万不能用世间法的虚和妄,来理解佛法里的虚和妄。
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就是因为我们错解如来义,不懂装懂,而且百分之百以为就是对的。为什么佛在当年出世说法,一场法会几乎都是百分之百的人当下成佛?你可不要以为那是佛在世才能当下成就,错了!佛讲「依法不依人」,不管谁,只要把《法华经》《楞严经》讲对了,听的人同样都能成就,要不然佛就不可以灭度。如果只有肉身佛在世才能成就人,老佛爷就不可以走,所以佛把《法华经》《楞严经》讲完了以后,完成任务了,屁股一拍就走了!为什么?你们只要按照《法华经》《楞严经》来修,百分之百能成佛。
这是讲的智相,就是我们的第七识,这个第七识就是我执。阿罗汉就是破除了肉团身、破除了六种意识心后,而执著于无形无相的这个第七识就是他。他那种人我空实际上是有漏人我空,他还有我执。真正的人我空,必须是明心见性的菩萨,证到了一分法我空的时候,才证到了真正的人我空。那么法我空呢,一切人、一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他破除了阿罗汉那种个体本位的我,而证得一分大我。但是我们讲这个明心见性的菩萨证得了人我空、法我空,没有了我,那他为什么还现相、现这个肉身来?没有我,不妨假现这个我,不妨利用这个我来教化众生、来提升品位。
另外,我们讲证到了第七识,前面的六种意识心灭了没有?没有。第七识当下是不是就是前面的六种意识心?是的。可要明白呀!一二三四五识、六识、七识、八识、九识、十识,是不是就是一个识?是。其实要真正来讲这个法,一句话: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可是人家不懂啊!明明只有一个念,怎么变出五识、六识、七识、八识?这就是佛的良苦用心!如果不开这个方便门,就是刚才讲的——哑巴看到贼,知道,却讲不出来。所以我们即破即立。怎么「即破即立」?破了前面的六种意识心,当下又把它立起来,当下就是七识、就是八识,当下这个意识分别心已经转识成智。
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个法呢?我就曾经遇到一位法师,说发动大家找真心在哪里……真心在哪里?当下是不是就是真心呐!比如说孙悟空变成茶杯,你还找孙悟空。茶杯是不是就是孙悟空?他非要把孙悟空找出来。手掌在这里,他非要找拳头,拳头在哪里?手掌当下是不是就是拳头?圆顿大法,唯智乃知。
劳久发尘:这个「劳」,前面解释为是后七转识。在众生位,把它说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其实,讲大乘因缘法,它仍然是无明妄想,是根本无明;而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意识心,我们把它说为枝末无明。六道众生悲剧即在于,在枝末无明中执著、妄想、分别,所以佛通过七处破妄识、十番显见,把众生以方便法从前面的六种意识心——这种枝末无明引导到第七识这个根本无明;接着又通过两种妄想心——所谓「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来逐步地破妄;那么再进一步地通过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这四科七大,二十五个法,分别会相归性,归入到「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四科七大、二十五有,实际上就是从枝末无明到根本无明,来把它回归真心本来面目,在佛法里把它说为次第空如来藏。有慧根的人从次第空如来藏即已能悟到次第三个如来藏,乃至悟到「一心三藏」。
所以这一段经文,先是会相归性,再反过来讲这个性是怎么样变现出相来的。我们会打妄想的这个第七识,「劳久发尘」,还是他老人家在「劳」。变现出凡夫也是他在「劳」,从凡夫回到佛菩萨的大光明藏,是不是还是他在劳?成圣成凡就是一个念在变来变去,所以这个念叫「转相」,转来转去,把我们由佛转成凡夫,由凡夫再转成佛,就是他一个人在转。
从前面第一卷到第三卷,如果会用心的话,你可以达到八地以上的境界;不会用心,你也能超越六道轮回,看各人悟解深浅。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这一部《法华经》或者《楞严经》。那为什么《楞严经》把三藏十二部经统统判为戏论法,在《法华经》佛把诸经说为「诸法戏论之粪」?如果不读《法华经》、不读《楞严经》,每个人都会怀疑师父是在谤佛谤法!为什么古今中外没有几个人敢讲《法华经》《楞严经》?甚至怀疑《法华经》《楞严经》是不是佛讲的。不客气地讲,一个法不能因为它是佛讲的,就以此说它是真理或者不是真理。《法华经》《楞严经》是真理,绝不因为它是佛所讲,而是因为佛讲到我们心里去了。任何人在真理面前必须低头!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讲什么?它没有教我们去念佛、念咒,没有教我们去拜佛、拜忏;没有教我们去什么建大殿、建道场;没有教我们去行万善、破万恶……它是告诉我们善和恶、万法万相是怎么样变出来的;这一切的佛、这一切的菩萨、一切的众生是怎么样个来龙去脉;天上天下无量的万法互相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讲得何等深刻!而讲的方法,从日常的衣食住行、耳闻目睹身受这些最贴切的方面开始讲,是不是显得非常朴素、非常真实?因为听这样的大法,你可以在一生中、在一年中,乃至在一天中,乃至在一个小时中,乃至在一句话、一念中当下成就!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呀,你不知道该作何感慨!许多人明心见性以后没有其它事情做,就是左右开弓、打自己嘴巴,认为自己太愚痴了!太无聊了!太傻了!太笨了!无量劫以来吃尽千辛万苦想要达到的东西,一念就可以成就!这既是事实,也是佛的金口玉言!佛在《楞严经》第七卷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也就是说成佛最简单,像大风吹微尘一样!紧接着又讲:「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哪里靠你去刻苦地修?哪里靠你去认真地修?你那是无聊!你那是自讨苦吃!佛讲得多辛辣、多干脆、多利索!所以我们要生惭愧心,要生恐惧心,要生恭敬心!我们该怎样感恩老佛爷啊!
佛法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本有的智慧德能挖掘出来。祖师大德讲,如果你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三藏十二部经可以一笔勾销。你如果说:我会读《地藏经》,我会讲《金刚经》,我就是一部《无量寿经》是经王……告诉大家,《无量寿经》是经王,佛没有这样讲,祖师大德也没有这样讲,这个法没有任何根据。佛明明讲《楞严经》是「妙法莲华王」,明明讲《法华经》是「诸经之王」,此外没有讲第三部经是王!祖师大德讲:你真正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了,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废纸!诸佛金口玉言都是废话!就看你懂不懂。如果没有读懂的话,你都是半瓶子晃荡。你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了,好了,三藏十二部经统统是《妙法莲华经》!耶稣教、天主教、天文、地理、数学、语文统统是《妙法莲华经》;乃至吃饭、穿衣、刮风下雨、泥巴瓦块、牛屎狗粪统统都是《妙法莲华经》。为什么?《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告诉我们:一切的万法统统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妙就妙在这里,「先破后立,即破即立」,并不是破了以后就完了。如果只破不立,那你把《法华经》《楞严经》也讲成了邪法。
这个「劳久发尘」,要看他怎么劳法。佛在前面十番显见、七处破妄的时候,讲他不动,显见不动那是不是方便哄我们呀?在我们执著在前面六种意识心的时候,佛把这个第七识方便说为不动。其实来讲,他动得更厉害,是前面六种意识心速度的无量百千万亿倍。他怎么劳?怎么动?它一秒钟有1280万亿亿次生灭,劳得这么快!劳得这么凶!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就是因为它太快了!一个癞蛤蟆在外面「嘣嘣嘣」地跳,你能看得到;一个火箭嗖地一下从你面前经过,你能不能看到火箭飞啊?不能。这叫流疾不见。所以我们现在多可怜啊!我们的心速现在跟癞蛤蟆的速度一样。
「久」,在六粗第二相,叫「相续相」。当我们前七转识转化为后七转识,在快速地分别妄想、恒审思量时,是不是一个念接着一个念啊?分别的念相续不断,佛在前面怎么讲的?像暴流一样,前不落后,后不越前。众生在动荡之中却不知道动荡的当下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我们只要停止妄想,当下就是如如佛。为什么?一杯浑浊的水天天在这动啊晃啊,它能不能沉淀?(不能)。你放在这里静止,它能不能沉淀?能。如果里面再加一点明矾,沉淀得更快。读《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加明矾,很快地沉淀;不加明矾,即使我们坐在这里不动,是不是也是一种动?那种坐空定,猴年马月都不一定能成就。
圆顿大法是修「动中定」。那么一盆浑水,一盆清水,在浑水里你能不能照清自己的脸?不能。在清水里你能不能照到?能。好,在清水能照到就是表明心见性,通过《法华经》《楞严经》而开悟,明心见性就是分真即佛。他已经不落六道轮回。但是沉淀下来的泥巴是不是要清除掉?否则就不能成圆满佛。在这个时候,我们用各种方便法门——念佛、拜佛、修禅定、念咒,包括吃饭、走路、穿衣,统统都能用得上,就是把那些泥巴逐步地清除掉。
我们几千年以来就是犯了这个比天还大的错误,妄想通过方便法门来明心见性,他不知道佛的教诲是通过明心见性以后再修方便法门圆满成就。都搞颠倒了!师父这些话经得起《楞严经》印证!所以从我们这一代起,修行人要百分之百地成佛,而且要当下成佛!不可以拖到第二世去,要恢复当年佛陀在世时那种教育的气氛!文殊菩萨在后面第六卷斩钉截铁地讲:归元性无二。「归元」就是成佛,「性」就是「明心见性」,除了先明心见性,没有第二条路,我们不要有任何指望。
「发」,即成就;「尘」,在六粗相里,可以与第三相对应,叫「执取相」,「执取相」对应于我们的「第六意识」。怎么执取相呢?同样一个事情,同样一个过程,它反反复复地出现,是不是我们形成了固定的认识了?比如说每天太阳都是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就是在执取,「哦,太阳每天一定是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而不是从南方升起,北方落下,这叫「执取相」。
自相浑浊:怎么「自相浑浊」呢?有许多相同的境界,相同的名号;还有许多不同的名号;相同的名号之间也还有种种的区别。为了使十法界有条不紊,就自然产生了「名字相」。这个「名字相」属于六粗的第四种境界。有了名字相以后,对于世间法这个精神文明也好、物质文明也好,都有巨大的促进。有了名字了,我们可以闭门造车,不一定要身体力行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他坐在家里就可以打妄想;但是对于修行人,相反的,也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妄想分别更多、更快,就离开我们的真实智慧越远,造成了十法界万法万相,千变万化。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这个「尘劳烦恼」,在六粗相里就是「起业相」。起业就是造业,身口意三业同时在造。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三业中的根本就是意业,意业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尘劳烦恼」,「尘」为身烦恼,「劳」为心烦恼。六道众生因为有肉团身这种生命体,有妄想心这种烦恼习气,使得一天到晚乃至生生世世在烦恼中度日,在烦恼中轮回。
那么在这前面是说明了三细六粗,是这种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在交错进行时现出了虚空相,现出了地水火风这个器世界,现出了有情众生这种种的烦恼、造业之相,这就是个基本的概括。下面来讲,佛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这种变化进一步进行解释。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这就是六粗相中的「业系苦相」,就是种种的轮回受报之相。「起」是作为动相来解释。十法界生住异灭、万法万相千变万化,归结起来就是「生、住、异、灭」这四相无明;再把它归纳起来,无非是「生、灭」这两种无明。做人、做天、做鬼、做佛、做菩萨,这是不是十法界花花世界的总的面貌?与之相对的就是虚空之相,虚空包容一切的万法。所以这个业系苦相,也是对三细六粗最后来一个总概括,如此形成了我们这个花花世界。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这是进一步地提升,把这一切的万法概括为「不空如来藏」,概括为有为法。「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这是佛想把我们的心从有为和无为这两个方面来讲,让我们来作一个判别,使我们的心更加细腻。「彼无同异」,就是前面讲的「无同无异」。大家看,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树木华(华同花)草,再到佛菩萨、天人鬼畜,你说它相同的话,它森罗万相、千差万别,所以你不能讲它同。不能把它讲「同」,是不是就是「无同」?你讲它「异」的话,是不是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所以你不能讲它异,不能异是不是就是「无异」?
再拿在座的听经的同修来讲,你讲他是同嘛,男女老少、红黄黑白、高矮胖瘦,你不能讲是同;讲是异的话,是不是都是一个皮肉筋骨?你讲他同的话,各人的个性脾气一样不一样?不一样的,你不能讲是同。你讲是异的话,大家耳朵都能听,眼睛都能看,嘴巴都能吃饭,所以这本身是不是一种有为法?如果不是有为法,它能不能形成千差万别?更何况每时每刻各人都在动、各人都在想,都在变化,有情在逐步地走向成长,再走向衰老,然后灭亡;灭亡以后投胎,再出来……树木华草,一岁一枯荣;风,前面刮走了,后面又来了,是不是一直在生住异灭?(是)。所以「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呀!那么相对而言,那个「虚空为同」是不是无为法?虚空有没有要怎么样或不怎么样?有没有讲:「啊,这一大群鲜华好,我就喜欢鲜华」?它有没有讲:「啊,这是一堆牛屎狗粪」,就皱眉头:「你怎么跑到我虚空里来啊」?世间法都有一条,叫什么?虚怀若谷啊!虚空就是表我们的心量,表包容的心。
那么无为法和有为法,方便介绍一下。在佛门内部来讲,藏教菩萨是修有为法,要念佛、拜佛、拜忏、行善积德、供佛、供舍利、供什么什么……有为法是生灭法,修它不能了生脱死。文殊菩萨在第六卷那段偈颂里,把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判为不能成就圆通;把优波离讲的持戒法门判为不能成就圆通。特别是刚学佛的人不能成就,为什么?有为法能够使我们得到一定的人天福报;要明心见性,根本不可能。《金刚经》就把有为法判为邪法,讲得很清楚,「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为法,就是修禅宗,他破一切相归空性,连佛的三十二相都判为无明相,这叫无为法,就是看好自己的心。可是这个法用圆顿大法来讲,以有为之心行无为之法,仍然是有为法。所以文殊菩萨把月光童子、虚空藏菩萨修的禅宗法门判为不能成就,修这些法门的百千万亿人中有那么一两个,由于一种特种的机缘,给他们瞎猫碰到死老鼠,也能成就,但不是普遍修行的法门,要明白。
所以讲有为法、无为法都不能成就。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什么?非有为,非无为;它可以现有为、现无为。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当下即是非有为、非无为;即有为、即无为,以此心修行,决定成佛!你懂得了这个心,你就已经成佛一大半。《楞严经》讲,果地觉与因地心必须一致,才能成就。因为我们的果地觉就是「非无为,非有为」这么个果,所以我们因地发心修行,你必须要先懂得「非有为,非无为」这个本来面目。这个法太妙、太简单、太现实!有些人不懂、不信,就是因为它太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用凡夫的心把事情看得很复杂,自作多情,还自以为很怎么样。
要非常珍惜这个法呀!自从我们讲了这个法以后,十多年来所到过的全国每一个地方——少说几十处,你们可以去调查,都是萍水相逢,当下成就!要好好珍惜呀!不要把眼光盯着外国,不要把眼光盯着台湾,我们要「依法不依人」!要依人的话,我没有名气,没有地位,我什么也不是,而且出家时间很短,到现在才十来年。
所以这里「彼无同异,真有为法」,也就涉及到我们佛门内部的一种修行次第,这也是带有笼统性地承上启下来解释这个世界众生的成因。下面再进一步地解释无为法跟有为法怎么样交互作用来形成十法界万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觉明」,就是我们的妄明,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用方便语来讲,一切的有为法因它而有,从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它都在动心、打妄想,所以把它说为是有为法。「空昧」,这里就是指虚空。怎么「空昧」呀?「昧」就是我们的无明妄想,使我们眼前执著于境界,而忘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叫「昧」。「昧」的这个「空」,就是表真心本来面目,表真空。当我们心里有了一个念以后,就有了虚空的感受,这个时候就叫「空昧」。「空昧」,即晦昧之虚空。
「相待成摇」,「相待」,即互相对待,「成摇」,即打妄想而形成摇动。怎么「相待成摇」呢?我们这个第七识对着晦昧虚空(即「空昧」)打妄想,有了对待。第七识对着虚空打妄想,一打妄想是不是心就在动?我们有时急得满头大汗、脸烧得通红,心是不是在动?我们为什么急?是不是对着某件事情在打妄想?(是)。我们单个的这个第七识力量大,还是无量的第七识力量大?我们所对的单个的境界大,还是整个虚空的境界大?以此深究,在无明之初的那个第七识跟我们现在的第七识,谁的力量大?(无明之初的第七识力量大)。而且他是面对整个虚空「相待成摇」,那个摇动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呀?所以「故有风轮」,我们心一动就有风。
在电视里看到过气功师隔墙推牛这个节目或者知道这个事的人,把手举给我看一看。他为什么手能把墙外的牛推倒?是不是心在用力?这就是「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像这种风轮,那是微不足道。我们想象在无明之初,我们靠真心很近的那个见分、见精,力量是不是很大呀?在这里我们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当有了一念业相无明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虚空。在此之前,真空无形无相。
有了虚空,那当我们第二念根本无明——叫「转相、见分、第七识」,第七识对着虚空打妄想,是不是就有了风?
我们在前面是不是跟自己的第七识见面了?在此之前,这个第七识天天跟我们在一起,我们还不知道他在哪里,他无始以来有没有离开过我们半步?(没有)。有没有离开我们一分一秒?(没有)。可是我们却不认识它,你说这个事情是不是很糟糕、很悲哀?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已经了生脱死了!
有公案记载,两个小和尚看到旗帜在飘动,一个讲是旗帜在动,一个讲是风在动。六祖怎么讲的?是仁者心动。
再比如,这个茶杯是不是风?要细细观照。这个茶杯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地风化、锈蚀,放上二十年茶杯表面就会全部锈光,这就是「风动」。这个茶杯一百年以后可能锈成一堆粉了。它是一百年以后突然锈成粉了,还是每时每分每秒都在锈?那是不是就在动?是不是就是「风」?我们有时候跑到那个钢材仓库里,远远几十米、几百米就闻到那个铁腥味。
这些坚固的物体,随着我们的妄想而显现出来。可不是由你心生出来的,它当下就是我们的心。如果它是我生出来的话,它是我的儿子;是我变出来的,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只是因为我们地球人心力比较微弱,要通过岩石炼成铁,铁水炼成铁皮,铁皮再打成茶杯。中间还要盖工厂,还要搞设计……麻烦。而天人心里一想就有,因为他心力比我们强。更不用说诸佛菩萨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这种自在的解脱,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我们现在执著有一个家庭,有一个太太老公,有一个争气的儿子媳妇,有个几百万几千万……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呐!都是我们一个念!你怎么心量这么小啊?更何况你今生执著了,来世就没有了!
「执持世界」,这个「世界」,实际上是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国土,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国土下面就是个大风轮。那落实到每一个小世界,比如说一个太阳系,比如说我们地球,下面又有大风轮、中风轮、小风轮、小小风轮、小小小风轮……还有个总风轮。太阳系以须弥山为中心,周边四大部洲这个小世界,作为一个本体来讲,下面这个风轮有多大呢?有十六亿由旬厚,一个由旬少说四十里,多说一百二十里,说法不一,我们一般把它说为一百里好计算。也就是这个风轮1600亿里厚,它的直径是无限的。风轮有多坚固呢?用最大最大的金刚轮,你打到风轮去,金刚轮当下被砸得粉碎。要知道,世界的基础就是风,没有风的话,飞机能不能在天上飞?(不能)。轮船能不能在水上行?(不能)。都是靠风力托住了。
我们只要想一想,当下是不是心量打开了?1600亿里厚的风轮无边无际,一念观照有多大功德,你知道吗?听经容易听懂,烦恼的事情容易放下,为什么?你心量扩大了。你可不要简单地认为:啊?1600亿里?不止吧?可能2000亿里吧?那些都不重要,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多大,而在于叫我们随文入观,拓宽心量!今后凡是读到《法华经》《楞严经》,佛讲一个大、一个长,往往讲的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国土化微尘,每一个微尘都代表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然后那个大数还是这个数的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倍,佛在《法华经》讲这个法特别多,你可要当心!到底是不是那回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拓宽我们的心量,要知道佛的良苦用心。
更微妙的是,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燃灯古佛这三者的关系。佛有时候讲燃灯佛给他授记,是他的师父;可是,燃灯佛又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文殊菩萨还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那燃灯佛到底是他师父,还是他徒孙?你认为这是不是佛粗心大意?他是有备而来,看你有没有智慧。大光明中谁是谁?谁又不是谁?全在随机说法。那我讲我是释迦牟尼佛,你们信不信?那我讲我还是白骨精,你信不信?宋朝的岳飞是我,秦桧也是我,信不信?你真正的信,你真正的是「如是我闻」,这个法妙啊!妙极了!
再提醒各位:我们睡梦中梦到一切的境界是不是千差万别呀?千差万别的境界是谁?是不是你一个人变出来的?你只要一打呼噜,你比孙悟空的神通还要大。你当下就能翻跟头,千变万化。师父讲的这个法是给你们开玩笑还是当真的?梦是不是真的?佛法里没有假的。为什么梦里能千变万化?就是因为我们做梦时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鼻子也不闻,心专一了。梦中想解小手就来了个马桶。多自在啊!你现在不行呐,你要方便你到厕所里去,你要人民币就得去打工去。你梦中想要钱,钱就来。《楞严经》讲「一真一切真」,要信这个法——一切的东西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
所以诸佛着急啊!就是因为这个法太简单了,人家不相信。佛没有办法,拖拖拉拉讲了三藏十二部经。除了《法华经》《楞严经》,其它都是方便法、戏论法!在几千年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就涉及到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就万法……佛是利用善法来引导到正法。佛再三讲:我就是讲了一个法,就是「如来藏」,其它法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才讲的。你一开始讲「如来藏」,说这个茶杯也是我,牛屎狗粪就是我,谁相信?可佛讲的是真理啊!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实际上就是前面讲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因为我们能见的这个见分、我们这个七转识面对着虚空打妄想,使得真心本来面目中本具的各种境界,包括坚固的物体、流动的液体、流动的气体乃至我们所能耳闻目睹身受的一切万法,应运而现。不能讲应运而生,没有谁生谁;也不能讲由虚空生出来,虚空能生出东西来,它还叫虚空吗?都是本有的,无形无相,一下子粉墨登场,出台亮相。
「因空生摇」,仍然回到前面的「觉明空昧,相待成摇」,在现出风轮的同时,而「坚明立碍」。「坚」,即是我们心中的一念坚固之相;「明」,即我们心中的一念明亮之相;「坚明」,就是坚固的无明妄想;「立」,即显现出;「碍」,即坚固的色法。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们的性具本具功德。讲到性具功德,它一定是无形无相,但是真实存在。
比如这个蜡烛在点亮之前,那个光亮之性在不在里面?你眼睛能不能看?(不能)。心能不能看到?(能)。如果没有光亮之性的话,它怎么样点都不会亮,这叫「性具功德」。那么性具功德它是随缘而显现。比如我们用一根火柴把蜡烛点亮了,那里面的亮光是哪里来的?它是不是本来就有,随着火柴点燃而显现出来的?(是)。它并不是因为你点了以后把它生出来的。它现成地就在。世间人认为就是点亮了火以后,这个蜡烛才生起了火。但是来讲,在佛法里头变现的火,没有点亮之前火亮就在;那么火点亮了以后,蜡烛点完了以后,那个火灭了没有?(没有)。没有灭,那火跑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跑到空气里去了?空气温度是不是增加了?所以讲到「性」,它不仅是无形无相,还是不生不灭,它永远不会消灭。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们一个念,无量的天人鬼畜、山河大地,它生了没有?(没有)。它死的时候死了没有?(没有)。从来没有生没有死,它是随着万缘来变现。
修行人要生惭愧心啊!外道都在探求宇宙人生真理,探求人到底从哪里来的,探求第一个人从哪来的;可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修行人只知道念佛、拜佛……念了有什么用?要开智慧。《楞严经》之外的诸经是佛借助于因缘戏论法和自然戏论法那些相对而言比较带有一点点智慧型的东西来引导我们而已。修行人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外道的身份,乃至连外道都不如!外道中也不乏有佼佼者。古希腊哲学研究了地、水、火、风变化万物,他若再向前迈进一步研究地、水、火、风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就变成佛法了?
你现在让修行人去研究地、水、火、风变现出万法,他都不会理睬的,连外道都不如,还在自以为是。这就是一种悲哀!乃至现在不少的人,反而回大向小,学《弟子规》去了。国家政府号召大家来学《弟子规》功德无量,可是学佛人去搞《弟子规》,是不是回大向小?讲「人成即佛成」,是吗?人成,持五戒即可。可是佛讲过持五戒能成佛吗?这个法邪在哪里?第一,人成了,佛并没有成,这个不用讲;第二,要成佛不一定要先成人。阿弥陀佛怎么讲的?六道众生是不是都接啊?是不是天人鬼畜都能成佛?(是!)
所以这个「坚明立碍」,我们种种错误的心态都是「碍」啊!障碍自己!我们每动一个念,就是一个众生。泥巴瓦块不是众生?千万不要轻易打妄想,凡是那些黑暗的妄想都是我们的障道因缘。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这里继续说明以上的「因空生摇,坚明立碍」。这个「碍」就是「金宝」,这个「金宝」就叫「金轮」,也叫「地轮」。那么从第二层天往下,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四个大洲,地球就在南瞻部洲。玉皇大帝的天就在须弥山顶。须弥山,长336万里,宽336万里,高1008万里;围绕山脚第一重香水海,第一重香水海外面是第一层金山;第一层金山外面是第二重香水海、第二重金山,一共是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七重金山外是第八重海,叫咸水海;咸水海之外是叫铁围山,所以我们这个国土叫九山八海。地球在南瞻部洲,是咸水海里的一个岛屿。
这个「金宝」有范畴,也有厚度。当然,绝对不是指地球。它是个本土,直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相当于一千二百亿里。这片国土就是由我们的第七识跟虚空在摇,我们心在看虚空,这个心就在摇,就在动,不是用什么东西摇,如果这样摇的话速度太慢了。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这里没有障碍的话,能不能看到在眼前二百米的这个虚空?能。那我看这个柱子到这里大概是八米,我看八米的这个柱子时间比如说是一秒钟的话,那我看二百米前的柱子,是不是也是一秒钟?也就是距离不一样,但是我起心动念的时间是一样,是不是越远这个心力越大?
当我们心在无明之初,心力很强的时候,我们心里是不是很宽广?看那个虚空是不是无量无边的?一起念就超过太阳光速无量倍,由于这么样一个原因,祖师大德讲「带出了境界之相」,怎么叫带出?说明直径1200亿里的这么个大实体是不是本来就有?它是随着我们这个因空生摇的因缘,而当下显现出有形有相;而且还要懂得,这个第七识在第八识里是无量,无量的第七识是不是也是本来就有?无量的第七识共同地对着虚空打妄想的时候,这叫「同分妄见」,由于同分妄见,现出了山河大地。
「明觉立坚」,「明觉」,就是无明妄想;「立坚」,不可以解释为「立」,应解释为「带出坚固物体」或「显现出坚固物体」。解释为「立」就已经降低到《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别教的境界。《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一切唯心造」;弥勒菩萨的《唯识》讲,从「识性流出无量如来」,它都有「能」与「所」。到了《法华经》《楞严经》,叫「一切唯心现」。现和变都是一个人自己表演;到了「造」就是一个人生出了另外一个人。
「保持国土」,这就是我们这一片国土。谁是老总?玉皇大帝。第二层天跟地球是同一片本土,第二层天和第一层天叫地居天,共一个太阳,共一个月亮,就在太阳系里转,属于一个世界;从第三层天往上叫虚空天,第三层天往上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天人自己就是光。所以这个坚固国土的成就,在《楞严经》把它说为「一念坚固妄想」。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两个手合在一起,比较一下然后再分开,打三分钟的妄想,叫左手比右手长长长,三分钟以后一合,果然就长出了几公分。那是不是叫做「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啊?那通过小小的实验来观照这段经文,就容易理解。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这段经文就是解释「火」是怎么样来的。「坚觉宝成」,这里仍然是讲上面的地轮、金轮。「坚觉」,就是坚固的妄想、坚固的无明,坚固的那种明觉;「宝成」,就是成就了金轮之宝。「摇明风出」,「摇明」,我们的无明妄想对着外面的境界打妄想,是不是「摇」?心一动就是风,即「摇明风出」。「风金相摩」,风一出来,看到前面的什么汽车、拖拉机、人,是不是就产生摩擦?那个飞轮一转碰到铁,是不是火星直冒啊?是不是火光就出来了?但是你可不要以为那是摩出来的火光,而是随着「摩」这种因缘和合而显现出火星。
为什么讲《楞严经》是真理?并不是因为它是佛讲的,因为它讲出了我们的心,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师父讲:即使它是魔王说的,我都拜他为师!这也是佛教导我们:依法为师!甚至有些人为了诽谤《楞严经》,讲《楞严经》是后人伪造的。管它谁造出来的,我们就是认定它是真理,就这一点狠。许多祖师大德也是这样讲,管它是谁写的,只要它是真理就行。何况所有的经典都是后人编出来的。我们在前面讲经典的来源的时候作了解释,是佛五百弟子经过最严密的程序而成就的,要深信不疑!你讲《楞严经》是编出来的,那所有的经典都是编出来的。
所以「故有火光」,这是不是也符合我们心法?「为变化性」,怎么叫「为变化性」?「火」没有实体,它是寄物而成。这里当下就是「火」,它有温度。有人讲,冰是零下三度,是不是「火」?只要有温度,它就是「火」,零下三万度都是「火」。我们有冷暖的感受,热是「火」,冷也是「火」,这个世界上无非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地」有了,「火」有了,「风」有了,还有「水」。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水是不是现出来了?怎么现的呢?「宝明生润」,「宝」是指固体物。有没有哪个固体物里没有水?(没有)。到了梅雨季节,家里的那个刀啊、家具啊、地板啊……是不是要转潮?它是不是本能地就有水?人体这个宝它有没有水?(有)。没有哪一个物体没有水。早晨起来的时候,那个窗户上的水蒸气是不是你这个宝明在生润?
「火光上蒸」,这里理解为随着我们的温度热量往外蒸。如果讲「火光外蒸」就好了,正因为讲这个「上蒸」造成了两个祖师(圆瑛大师和智定大师)打官司——也就是地轮、水轮、火轮、风轮的次序排列,到底谁先谁后?下面有两个公案,我们来看,可有意思了。
「故有水轮」,我们这个「火光外蒸」,不要以为我们急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它才外蒸呐,我们时时都在外蒸,我们有没有哪一时哪一刻离开水?(没有)。空气里面有没有水呀?(有)。我们是不是时时都在大海里?(是)。我们有没有谁离开火?(没有)。我们是不是时时都在大火里?(是)。而且水和火就是一个东西。
天人看这里,当下就是虚空。到了晚上五点钟以后,大街上天人鬼畜到处乱跑,有没有哪个跟鬼或者跟天撞得鼻青脸肿?(没有。)他就跟你对面相撞,你过去,他过来,互不相碍,很好玩,你还以为我们就是个肉团啊?我们在一定因缘的时候也能显现出虚空,这个世界上你不要把哪一样东西就当真,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奇怪的是,你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当下就是真的,妙不妙啊?(妙!)
真心本来面目非真非假,它随缘现真现假;非空非有,它随缘现空现有;非水非火非地非风,它随缘现地水火风;而且在现空的当下就是有,现火的当下就是水,你说这个妙不妙?诸佛出世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天机。所以在灭法时代,《楞严经》首当其冲遭受灭顶之灾,因为它说破了天机,我们却不懂得珍惜这样的大法,你说天理何在啊?!
那么多人,我们想把他们度进佛门里来。他们用小人之心、门户之见,带着种种的怀疑之心,就好像我们是去算计他们一样,你说可怜不可怜呐?乃至佛门内部一些信众都还在怀疑,包括我的一些弟子。你要是给他们讲得严厉一点,他还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你。好好想一想,因为这个法太重要了!百千万劫都难遭遇!轮回百千万劫你能听到《法华经》之名都不容易啊!师父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逮到一个是一个,越是坏人你越要来听,这是真的!你一念明白「如来藏」道理,天大的罪过给你一笔勾销!如果不勾销的话,你统统交给我。《楞严经》倒数第三段是不是这么讲的?
关于这个地轮、水轮、火轮、风轮先后产生的次序,历来有两种说法,互不相让。一种说法呢,以圆瑛大师为首,基本上按照《楞严经》的次第来讲:先有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真心本来面目中本来就有虚空世界、山河大地,本来就有三细根本无明、六粗枝末无明,他这是一一地按次序来出场,不存在谁生谁。就跟演戏一样,是不是演员要一个一个挨着登台?一个一个登台的演员,你能不能讲第二个登台是第一个演员肚子里生出来的?不能。这都是本来存在的一本戏。大家注意,这是解决我们生生世世的迷惑颠倒,今天在这里画一个句号,从根本上开悟!这是按照别教的分别法,把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方便说为如如不动的真空。一定要注意,这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
真实说那就是,我们的真心非真空、非妙有;它现真空、现妙有,讲来讲去不就是「真空妙有」这两回事嘛!我们刚才讲的虚空、金轮、水轮……是不是都是妙有?这个「本觉」就是别教讲的「真心本来面目」,是真空,什么也没有是指「相什么也没有」;「什么都有」就是后来出现的虚空世界、山河大地,都由性具功德所显现。法尔如是,本来存在着。
既然有了这么多性具功德,那它在一个不确定的时空点,是不是也可以随时跑出来啊?(是)。所以先跑出来一个业相无明,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个虚空,由绝待之真空变成相对之对待的虚空。我们把它说为是「空轮」,十法界首先是不是要有虚空?叫「空轮」。在空轮与真觉之间,就是一念业相无明,有了空轮以后,因为有了业相无明了,有了第一念,何愁没有二念、三念、无量念?所以二念、三念、无量念就对着第一念、对着虚空打妄想,就生出了风轮。到这里两派的说法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先有「本觉」,再有虚空——空轮,再有风轮。那么随着有了风轮的同时,那个本来就存在的坚固妄想,这个时候登台亮相为金轮,就是刚才讲的我们的地轮。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来讲就不同了,智定大师认为不是地轮,而是水轮,为什么?他的理论就是说,完全有可能是水轮出现,水是不是也是境界之相?而且讲为什么形成金轮呢?就跟煮牛奶的时候一样,牛奶上面是不是有一层油?烧稀饭,稀饭上面是不是有一层油?是这样的物体而和合为金轮。他的理论根据在于,因为看到这个地球是水中的岛屿,我们不是讲「三山六水一分地」吗?地和山是不是金轮?它只占四成比例,水占六成,所以我们在太虚空看这个地球的时候,是不是水上的海岛?
讲这个法的人应该是开了天眼的,想重新来对《楞严经》进行解释。按照《楞严经》来讲,是把金轮排在先,把水轮排在后。金轮是不是有润相?刚才讲了,我们脸上是不是会流汗?往往这些金属到了梅雨季节,外面有一层水气,就这个道理。所以在这两派,到底谁正确谁不正确,我们今天来给他结案。
到底是先有金轮,还是先有水轮?作为圆教来讲,我们可以讲都是对的。比如: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讲:也可以先有蛋后有鸡;也可以先有鸡后有蛋;也可以同时有蛋有鸡。
这里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啊!我们这个一念既可以突变、剧变,也可以慢慢地渐变,全靠我们自在把握。佛为了教化众生,恒顺众生的一种习气:先上幼儿园,再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怕把我们吓跑了,抱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而成佛以后,我们当下可以普现无量色身三昧。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这里进一步帮助我们分析液体的海和固体的陆地是怎么形成的。从究竟义讲,我们知道,都是心的性具功德随缘显现。佛为了开导众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是火与水这二性的交互作用。以上讲过,我们心里的性具功德既可以突变大海高山,也可以渐变,用相互之间的和合、分离的那种因缘、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来显现。所以「火腾水降」,火性跟水性都是我们的性具功德。
一定要注意——这是佛恒顺众生的心态,认为火往上升,水往下降。那比如中国人站在北半球,看到火往上升,水往下降;巴西人站在南半球,他看到的是不是应该与中国人相反的?所以在这里来讲,火和水,火是热性,水是凉性,实际上就是一种交互作用,对待之性。你如果要刻意说这是上下的话就错了,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恒顺世间人而讲「火往上升,水往下降」。这是我们自性中的本来功德,佛不这样讲就没有办法开口,因为出世间的法没有办法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这都是强词夺理。学经不能依文解字,要用智慧来观照,也可以把这个讲成「水火共生」之义。
「交发立坚」,「交发」,究竟法理解为这两种因缘对待而引发出器世间的这种物质。「坚」,这是指海水和陆地,包含固体,也包含液体;「立」,这里解释为「成就」,也可以解释为「显现出」。你不能理解成因缘和合而产生,那是讲小乘法,好像把面粉和米粉和起来制成了饼干,不是这样理解。这个「交发立坚」,如果打官腔的话,就是水火相济、因缘和合而成为器世间。
「湿为巨海,干为洲潬」,这两者因缘和合,如果相互都是半斤对八两,它们和合不能形成大海或者高山,那你还是火性,我还是水性。那么它在对待的过程中,有时候是火性胜于水性;有时候是水性胜于火性;有时候是两者平衡,没有一定。如果这个火性胜于水性,那就是「干」。「干为洲潬」,「洲」,是大块的国土,我们这里是五大洲中的亚洲;「潬」呢,就是海中间的一块陆地,比如台湾岛、海南岛,叫「潬」。「干」是火性胜于水性;水性胜于火性叫「湿」,「湿为巨海」——大海、长江、小河,是不是也等于是「湿」?「湿」,遍于天下。那么水火交互,在大地上是这样,在太虚空那就是星星月亮。这是讲我们看到的虚空万相的来历。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以什么义故呢?就是水性和火性,是「性」的交互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即「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有的人听了就不相信,怎么水里还会起火呢?因为水里起火百年不遇。有些人几十年的生命,他哪能遇得到?所以别人说了他不相信。这些人很古怪,凡是自己没有看到的,他一概都不相信。
讲到这个现相,有一则公案要提出来。佛在世的时候琉璃大王诛戮释氏家族,到最后还要去杀佛,但是被佛的庄严相所震撼,不敢动手,跪下来了。佛讲:「你七天之内,必为烈火烧死,下无间地狱!」他害怕了,就开了许多战船到海上,为什么?他认为水可以灭火啊!果然七日之内,大海内升起熊熊大火,葬身烈火地狱!他能逃得了?海中是不是可以起火啊?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据历史记载,在江西九江的鄱阳湖上,有好几次大火熊熊而起。九江人应该都知道吧?都认为那是龙王在下面示现神通,这是个传说。
第三个,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往烧着的干柴干煤上加一点水,火力增强还是减弱了?(众答:增强了)。那是不是水里就有火性啊?(众答:是)。所以「大海中火光常起」,因为它是水火交互而成,它仅仅是这个时候火性占上风,它火性(干性)有没有消失啊?没有啊!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会出现水中起火,实际上是什么道理啊?这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帮助我们开智慧!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这个我们都知道——文峰寺前面的大运河是不是「江河常注」?再往东去一百公里是不是长江?长江入口是不是就是大海?就在这里的地面往下挖,是不是就有水?人身看上去是固体,可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这是不是也是「彼洲潬中,江河常注」?万法都是这样。包括这个不锈钢茶杯,里面有没有水?都有呀!水火相济,形成这个固体物,它是不是也是火胜水弱,所以形成这个铁块?(是)。那么我们喝的自来水是属于水胜火劣而形成,它是不是同时也是火?冷水是不是火?冰块是不是火?往往冰块里头的火比热火还厉害,喝了以后它给你强刺激。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前面讲这个水火交互,它带有一种平和的对待,平和的合作和交往。而这里就是水势劣火,它是一种激烈的、有点带情绪的对待。这就反映出同样的两种物体,它这个心态是不是不断变化的?(是)。有时比较平和,有时比较刚强……用世间法来讲,它还涉及到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那么带有烈性的对待就不是普通的泥巴,火特别刚强的,就变成高山岩石,是不是很硬啊?我们在对待自然界的时候,是泥巴好对待还是这个石头好对待呢?(泥巴好对待)。所以教化众生呢,我们一般地专门去多度「泥巴」。有的刚强的众生真是比花岗岩还厉害呀!佛都度不了!就是这样。
「水势劣火」即是水势劣于火,也就是火强盛,所以「结为高山」。一般脾气暴躁的人比较贡高我慢,恨不得比天还大!慢山,傲慢如山!你看那个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的人,我劝大家,你赶快躲开他,咱惹不起。这些人度不了的,他眼睛是长在头顶上的。但也有例外的,有些人专门低头探脑的,那种人也不好度。他那个心里鬼点子很多,他总是在算计人。这两种人,说是大家不要度,实际上是叫大家发心度,懂不懂啊?多用点智慧,他是不是也是我们自己呐?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气。修行人一定要学会逆来顺受,横来正对,就不会冒火星。做一个好的老师就要懂得“欺软怕硬”。你软,老子就欺你,你给我老老实实的,不然的话老子左右开弓;对于那些硬的人来讲,因为我想度你呀,好吧,你当爷,我就当孙子。诸佛菩萨可以示现各种相度化众生,但心里要有分寸,不然到时要互相伤害。好,这是讲「山石击则成焰」。
「融则成水」,那矿石熔化了以后是不是岩浆?如果我们相互之间和气的话,是不是融成一体了?有情法跟无情法是不是相对应的?所以无情的法界是这样在生住异灭,有情的法界也是这样在生住异灭。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这就涉及到树木华草怎么来的,土性跟水性交互作用、互相对立。对立呢,也互相地惹一惹,看看咱们谁厉害。它是带有这种心态来对待。如果土性占下风、水性占上风,那就「抽为草木」,也就是它会显现出树木华草之相。「是故林薮」,「林」就是树木,「薮」就是华草。「遇烧成土」,烧了以后是不是灰啊?是不是「土」啊?就证明它原来带有土性的这种成分。「因绞成水」,树木华草如果把它挤压绞起来,是不是有水呀?那么「成土」呢,如果用伦理学来讲,表它不忘父亲的那种恩德;「成水」呢,是表它不忘母亲的那种恩德。
有些人讲:「明明这个树木华草是泥巴里长出来的嘛,明明我们周围那些生长的树木华草都是许多种子种下去的嘛!」那么我再问他:「那华草的种子是怎么来的」?所以我告诉大家,水性、土性交互作用成为树木华草,这是真理!至于怎么样变现,既可以从泥巴里长出来,也可以先变现出一个种子,再下到泥巴里去。我们的心可以随缘变现,树木华草当下是不是都是我们一个念呐?水是不是我们一个念呐?土是不是我们一个念呐?认真观照。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这里的「交妄发生」是总说。地、水、火、风有各种各样的因缘相聚,都叫「交妄发生」。特别不要忘记了,在讲到「交妄发生」这个过程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我们的心」这种妙用!回顾一下佛在前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树木华草、泥巴瓦块都是有情,仅仅是因为我们现在烦恼习气重,你没有办法跟泥巴瓦块沟通而已,各有各的同分妄见。正是因为有这种障碍,所以才交妄发生出十法界万法——树还有大中小;还有直弯曲、带刺、光滑;还有红黄黑白。其中任何一种因缘和合来发生以后,就会出现其它的一种现相。
比如现在苹果树和梨树还可以互相嫁接,嫁接的那个果子既有苹果味,还有梨子味,叫「苹果梨」。这虽然是人工在搞嫁接,是不是也是我们的心在变?(是)。这个世界上无奇不有!去年在江阴,我第一次看到一个试管婴儿,过去是听说,那次是亲眼见了,跟我们正常人一模一样。
所以这个「交妄发生」,不是局限于在自然界里,它有没有离开我们的念?(没有)。人是万物之灵,好事坏事都从这里引起。在六道中,在十法界中,这是一个最敏感的法界。它可以上管天,下管地。你看我们还在供佛、供菩萨、供天、供鬼、供神,而且还供那些畜生。鬼道众生、天上的人,如果我们念经、念佛功德回向给他们,他们也能得到福报,就这么不可思议!所以佛讲人身难得,没有讲天身难得;也没有讲鬼身难得,就是人身难得,我们要珍惜啊!
有的人讲我们人生寿命这么短,而寿命这么短正是我们最大的福报!如果说有几万岁的寿命,那是定业啊,你修到猴年马月?在修行人来讲,一岁修行不为早。怎么不为早?谁知道他能不能活到两岁?八十岁修行不为老,怎么不为老?因为他知道没有几天了。没有几天了,他这个心力是不是特别大呀?你就不知他的力量有多大!谁都不能肯定明天眼睛还能不能睁开。
「递相为种」,前面「交妄发生」是讲因,这里「递相为种」是讲果,「递」是讲带有这个次序性。这种次序既有横向的次序,什么因缘和合而现出什么样的法相,当下现前,即因即果,我们现在造了什么因,果就已经形成,叫横向;又有纵向,前世因是今世果,今世因是来世果,而形成十法界的万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现。如果用佛法里两句话来讲,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前面的「交妄发生」是其理,后面的「递相为种」是其事。修行人要把持住自己啊!命自我立,成佛、成菩萨、做人、做鬼就靠我们怎样起心动念,要好自为之。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这个「因缘」讲到根本,就是无明与空昧在交互作用。讲得细一点,就是地、水、火、风等一切万法相互之间的因缘和合。「交妄发生」就是这种因缘。虚空、山河大地、树木华草、天人鬼畜,这样一个世界相续,说尽了十法界的万法万相。这就是从根本上和全局上来开示宇宙人生真理。千古以来无量的伟人、圣人、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各大宗派、流派、哲学家、思想家……所孜孜不倦探求的宇宙真理就是这个东西。但是他们谁也讲不清,只有过来人,也就是佛把这个道理合盘托出。这一百六十八个字,加上前面的序文和这里的后续,总地来讲,篇幅是不是太短太短了?有慧根的人从这段经文,你即能当下成就!
后面讲这个世界成因已经是比较细了,下面佛还要细上加细。前面讲到无情的万法,下面还讲有情万法是怎么样形成的。佛在《楞严经》讲十二类众生,其中的山河大地实际上就是讲无想众生如何形成,在此归纳为世界这一类,其它十一类众生属于有情众生。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明妄」就是无明。在这里的「明妄」,既是精神无明又是物质无明。一切山河大地、天人鬼畜是不是都是我们的无明之相啊?明明白白现前的这一切的万法都是无明相,连诸佛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都是无明相。「非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我们当下这一个念,不是别人。「觉明为咎」,这个「觉」是本,「明」是本明。「觉明为咎」,是我们的真人自己犯错误,叫做真如不守自性。虽然犯了错误,是不是还是自己啊?所以十法界万法都是一个本体,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我们一个念变现了释迦牟尼,又变现出这么多万法,没有谁不是谁。那么这个「咎」是不是功德?真心本来面目非功非咎,它能现功现咎;非佛非凡,它能现佛现凡。就是这么好玩。
所妄既立:前面讲了「因明立所」,因为生相无明打妄想来观照这个真空,真空它哪能看得到?看不到,就带出了一个业相无明。业相无明就是一个念,这一个念当下把我们无形无相的真空浑浊为晦昧之空。所以这个「所妄」就是业相无明,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面前出现了虚空,从此我们跟自己对立起来。
明理不踰:「明理」,这是讲我们的第二个根本无明,叫转相。就是我们的见分、见精,也就是第七识。怎么「不踰」呢?见分通过眼睛来看,通过耳朵来听,通过鼻子来嗅……「不踰」,就是不能超越虚空世界,不能超越色、声、香、味、触,它在这里著相,超不过它,你就得受它的摆布。佛在前面讲的山河大地、地轮、风轮、水轮、火轮、树木华草,以此概括了十法界万法。这里来一个「明理不踰」,为什么?就在这个虚空风雨、华草树木里执著了,叫「明理不踰」。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以是因缘」就是「明理不踰」这个因缘。外面的境界出现了,见分通过六根在六尘里攀缘放逸,执著这个因缘。所以出现什么情况呢?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耳朵对于超出动音和静音之外的世界,就不知道了;眼睛更超不出明暗、红黄赤白、大小多少……就在这里执著,不懂得色与无色之外还有真空,如果超越就好了;甚至不知道肉团身之外还有无色界天人、阿罗汉的人我空。所以可怜不可怜呐?你要来叫他解脱,他还不相信。为什么,他「见不超色」啊。他不知道一切法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听不出声」下面省略了四句,应该是「嗅不出香,尝不超味,身不超触,意不出法」。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这里四妄包含了法妄和声妄。六妄成就什么呢?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六妄成就了六根。大概来讲,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每一个尘都有两种对待的表现形式——比如色尘对开为明与暗,香尘对开为通与塞,味尘对开为恬与淡,触尘对开为离与合,法尘对开为生与灭——相对的这两种尘分别就对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发生作用,就像胶水一样黏住了真心本来面目,叫黏湛发妄——其实它也是真心本来面目,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来引导说法——然后真心本来面目又跟它再进行反作用,这个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应运而生。这叫「六妄成就」,成就了「见闻觉知」。这里四根实际包含了六根。这个觉根可以包括舌根、嗅根和触根,触根就是身根呐。六根成就,肉团身就出来了。实际上六根就是一个身根。眼根、鼻根都是身根呐,但是眼根、鼻根在身根的基础上,又还有它的特殊性。这是从总体上来看身根、命根的形成,下面逐步来分析四类众生。
同业相缠:是指胎生和卵生的有情众生。胎生的众生,像人、牛马猪羊等等,胎生就是从母体内而分离出来的肉团生命。卵生的众生,像鸡鸭鸟一类,从母体出来是一个蛋,然后加温再出来,是不是很好玩?我们心就这么妙。
合离成化:这是介绍湿生和化生的众生。怎么合成呢?湿生的众生在中阴期内一个灵体,随它自己造的业与那一点点水气——凡是有味的是不是总有一点气氛呐?是不是有水?有点水,有点热量——它当下成就一个小虫子。所以你看看那个水果里有虫子,各种谷物里也有虫子。外面什么也不破,里面有米粒大的虫子,它怎么进去的?那是不是一个中阴灵体?那些特别贪味的人你可要当心,断气的一瞬间钻到苹果里,你就是个小爬虫。
有一个人中午做梦,他看到一个做官的带着六个人到一个茶馆里坐下来喝茶,那六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披了一个披风,红的、黄的、白的都有,但是还带了一件大概是黑色的放在那里。所以他好奇,他想把那个披在身上。那个当官的讲他不能披,说因为他听过一句《金刚经》。
一觉醒来以后,到他梦到的地方(茶馆)去查证,在他家隔壁不远处,是同一条街上,他到茶馆看看有什么情况。结果茶馆中午生下了七头猪,有一头小猪是黑的,生下来就是死的。他吓出一身冷汗。他梦中如果把那一件披上,就已经投胎做小猪了;后来又想到梦中那句话,就讲给他老婆听。原来,三个月前隔壁人家做佛事,他从门前经过一下,听了一句《金刚经》,就免去这个胎。
所以,我们与佛结了法缘总能得到福报。他中午没有走,也不等于他这一生完结以后就不落三恶道,听一句《金刚经》的果报让你没有提前投畜生胎。特别是我们听《法华经》《楞严经》的同修,你不会白听。
那么,胎生众生需要有三种业来因缘和合。父业、母业、自己所造之业这三个业。湿生众生,它必须遇到外面的一些因缘,比如说这一点点水、湿气、味道,和合而成。「离化」是另外一类的众生。比如蚕,在蚕蛹里面长出了翅膀飞出来,它离开自己原来的形相变成新的形相;还有小蛆虫,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变成苍蝇。那么高等的生命,有很多是化生。第七层天初禅境界的人,可以自己变自己,他不需要经过娘胎。第六层天往下的天人还要经过娘胎,当然这个时间很短,而且生育没有痛苦。
这四类众生来源是不是很好玩呐?不要以为我们就是胎生的,地球人在生命之初,就同时具足这四种方式。
外国历史记载,有个叫邬波世罗,翻译成汉语叫小山,是个卵生阿罗汉。有一个女居士叫毘舍佉,翻译成汉语叫长寿,她一共生了三十二个蛋。这三十二个蛋,统统都证到阿罗汉果位。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么现在因为我们同分妄见,认为我们这个人还是以胎生为好,其他的那些类型慢慢地就淘汰掉。另外还记载,有个外国人腋下有个水泡,他生儿生女是在这个地方。实际上这里是在讲众生相续的问题,也就是有情众生是怎么来的。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这段经文是讲比较高级的有情。比如人类是胎生也好,卵生也好,一般的是胎、卵这两类的众生,死了以后在中阴身期间投胎,一投胎就已经成就后阴身;所以在人没有死之前这一期叫现阴身,我们现在都是现阴身。现阴身死了以后就进入中阴身,中阴身一般有四十九天。也有些人只有一天,也有些中阴身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那是极个别的。我们平时讲,现在听经闻法证得比量功德,在中阴身期间现量功德现前,那是借一个中阴身来说明而已。这是讲在中阴身期间的众生怎样投胎,具体来看这段经文。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中阴身投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计划中的投胎,每七天一个小光明期,每两个七天是两个小光明期。按照这个计划来讲,也可能第一个七天就走,也可能第二个七天就走,但是最多不超过第七个七天。这是计划,也有的是变化打破了这个计划。他可能两天、三天、九天、二十天就走,他不一定逢七。还有遇到特殊的情况被引诱走了。他正好看到一种境界,好像花花世界一样,一去,好了,钻到草堆里变成一条蛇。也有一些相对而言,有一定的修持功夫,反而被一些鬼道、魔道里的众生装模作样带走。这都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一类的情况都比较复杂。
「见明色发」,跟那个计划投胎的人有点相似。怎么「见明色发」呢?这也是讲带有普遍性的按照计划性来投胎的人。在它投胎之前,整个尽虚空遍法界一片黑暗,唯有在他未来的父母那个地方露出一团光。所以他不管父母距离他有多少路,哪怕就是无量百千万亿个太阳系,他只要看到这个光,一念就到。在中阴身期间,心力起步就是超光速。速度就是距离,距离就是速度。不管多远都是一念,这就是我们的本能。那他在什么时候去投胎呢?就是在他的未来父母过夫妻生活的时候。这个时候,平时持戒清净、没有男女欲望的人,他眼睛一闭,念一声阿弥陀佛就走了。如果心里很乱、很糟糕的人,这可来劲了,去当第三者去了。所以「见明色发」,「色」就是色欲、贪欲。「明见想成」,看到一种情况,妄想成就了。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这两句话从文字上来讲比较费解。按照道理,「异见」应该是成爱,男女相异,应该是同见成憎。因为中阴身期间,你是个男众的话,你看到未来的父母在过夫妻生活,你不知道是自己的父母,明白吗?他如果知道自己的父母,他不会去。所以男的见了男的,是不是情敌啊?应该是「同见成憎」。
「同想成爱」,他这个男女生活的欲望,他跟那个是一样的想法,就成了爱欲。
「流爱为种」,凭着自己的一念男女欲望心,一念爱情,去作为那个男女生活的后代,作为他的种子。「纳想为胎」,因为那一对夫妻本来就要想生儿育女,把他这个妄想就变成自己的胎儿。「交遘发生」,胎生众生是通过雄雌相交来成就生儿育女。「吸引同业」,在父、母、子三者之间,多生多世有一种不解之缘。我们在每一个时空点都在广结各种各样的缘分,像我们在座的同修,将来有可能在未来的一世、二世、三世,你就可能成为父母儿女这种家庭缘分。都从这样而来,所以为什么在佛法里叫我们要放下情执?放下情执就断除了我们将来在这个欲界轮回的缘分。如果放下这种情执,最起码你能在第七层天以上来受报。
「故有因缘」因为有了父业、母业、己业这种因缘和合。「生羯罗蓝」,就成就了「羯罗蓝」,汉语叫「凝滑」,由父精母血凝聚而成的液体。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人在中阴身投胎为后阴身以后,在第一个七天,这个后阴身就是一滴牛奶那么个液体。这个阶段就是十二因缘中的名色。它还没有肉团身,是介于中阴身投胎为后阴身最初的那个阶段。「遏蒲昙」,翻译成汉语就叫皮。在第二个七天,这个生命体就像黄豆大那么一点点东西,它已经长出了皮,但是还没有肉,更没有骨头。
这个主要就大部分情况而言。对卵生的众生也很相似,但是中间不一样,胎生众生一般地要十个月才能出来,卵生的众生只要几个月、几十天乃至几天,那生命层次更加低等。我经常讲笑话,在座的是不是要看破放下啊?你那个儿、那个女是个什么东西?再想想我们自己又是个什么东西?如果人有天眼的话,你无地自容。不用说人与人之间,我们与牛马猪羊之间,多生多世都是至亲骨肉。没有这个缘分你不能相遇,就是这样。
胎卵湿化:这段经文是介绍胎类的众生,卵生、湿生、化生的众生一带而过,不再一一地列举。随其所应:各人随自己的因缘、随自己所造之业而来受报。
卵唯想生:这类众生一般是那些心特别不定的人。有人一天到晚坐立不安,寝食不安。他就没有收敛的时候,心里很乱。
胎因情有:这类众生感情比较执著,这个情主要指男女之情。
湿以合感:这是湿生众生,中阴亡灵钻到水果中一转眼就是一点点小爬虫。
化以离应:小蛆虫都能变出翅膀飞走了。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人道众生也可以肉团身飞到天上去,老子、吕洞宾,就是这样的。你看那虚空许多星星,就是不少修道家的得道了。他在天上有一定的空间,他为什么能飞?他也是靠顽固的妄想而成就。我们看的是虚空,他认为是他的国土,就在那里安居。但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有无量的生命,肉身也飞过天,二十八层天也呆过,哪样没有做过?豺狼虎豹、泥巴瓦块,谁没有做过?统统都做过。我们好不容易走到今天,就是现在往生成佛,阿弥陀佛、地藏王菩萨都感慨万分,太晚了!太迟了!何况你还想在那里纠缠那些小法、外道法?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有什么还值得去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多可怜呐!我们的前辈成佛都已经无量百千万亿亿亿大劫,我们现在还在这儿起步,还不狠下一条心,一不做二不休,成佛作祖。好不容易进了这个道场,劝大家千万不要走回头路。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情」是胎生众生,「想」是卵生众生,「合」就是湿生众生,「离」是化生众生。怎么「更相变易」呢?从无量劫以来我们的那种习气,以及今生今世我们所遇到的各种缘分,在这个总体因素中选择哪一种成分占优就先受哪一种报。所以命自我立,我们还是做个老老实实的人,来开智慧、开悟,成就一心三藏这个不可思议的道行。
所有受业:我们在这个轮回之中,根据自己所造的各种业。逐其飞沉:「其」还是业,随着我们的业或飞或沉。「飞」是往上,比如三善道;「沉」是向下,沉入三恶道。同样是畜生,也有飞有沉。同样是人,也有飞有沉。是飞还是沉,是天堂还是地狱,命自我立。就靠我们怎样用好这几十年的生命,就看我们有没有长远的理想,能不能舍下今生今世的毛病习气、名闻利养,乃至连生命都不足惜?能者,来世必得不可思议殊胜之报。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要想今生今世过得非常潇洒自在,又要想得到来世的大解脱,这个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所以从这里就看看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条路,一条是飞,一条是沉。你怎么选择?有智慧的人只要今生今世有口饭吃不饿死,有几件衣服披着不冻死,能够念佛了生死就是最大的福报,其它的统统舍掉。舍给谁啊?舍给三宝,舍给众生。眼前一点名闻利养或者男欢女爱值得了几个钱?我们咬咬牙几十年过去,就得到不可思议的大自在、大快乐,你怎么不干?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这是讲有情众生相续,都是在这个名闻利养中执著。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从这里往下是解释业果相续的问题。众生相续其中是不是涉及到业果啊?所以是再进一步地加深解释这个世界相续和众生相续的问题。看上去是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把它说细而已。
想爱同结:「想爱」指欲爱,我们前面不是讲「同业相缠」吗?同业怎么就缠起来了?就是因为有男女之欲。「结」就指束缚。男女这种欲望束缚着我们不能得到自在解脱,我们的心被男女欲望所转。
爱不能离:男女欲望就如火如焚啊、如胶似漆啊。有些人什么都能放下,就是男女生活不能放下。讲老实话,在第二层天,一个天子可以找八万个老婆啊,几十年的苦咬咬牙就过去了;而且,第七层天以上的人没有男女生活,这个禅悦之乐胜过欲界男女生活一万倍,你就不知道禅定多快乐;到无色界人的快乐又是有色界人的快乐的一万倍;那更不用说阿罗汉、辟支佛的快乐;最不快乐的就是佛和菩萨,为什么?他还愿身再来教化众生。但是真正懂得这种快乐的人,佛菩萨的痛苦和烦恼比四空天、四禅天,比所有人的快乐都快乐,这是凡夫所不能理解的。
为什么过去许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临走的时候还喊着共产党万岁?他豪情满怀,视死如归,他愿意以苦为乐啊!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你叫他一天到晚住在故宫里去,给他山珍海味吃,他干不干呐?还不如跟平民百姓在一起,吃小米粥、啃生红薯。人各有志。
各人因缘果报,全在于怎样用心。凡是为了自己一点点快乐而去损害众生的利益,都是鼠目寸光。几十年而已,转眼就遭恶报。那种享受非常低级,连鬼神都看不起。举头三尺就有神明,诸佛菩萨时时刻刻知道不知道我们呐?天人鬼神大众知道不知道我们呐?众目睽睽,你以为耍什么小滑稽能瞒得过菩萨、护法神明?修行人首先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有道没有道自己要知道,不是靠自己嘴里标榜。这涉及到男女生活,是欲界众生最敏感的问题,要当心。欲界众生最可怕的也是这个东西。
在《楞严经》里讲,不管邪淫正淫,都是要受果报。为什么佛强调要出家修行啊?他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断绝这个问题。即使在家居士,一般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最好断掉,年轻人也要稍微克制,最好不要染。因为我讲到这一点没有办法回避,大家要原谅。祖师大德都是这样教训,所以真修行人拍桌子打板凳,哪怕是门口草高一丈,我也仗义执言。为什么草高一丈呢?你讲的这个事情,连夫妻生活都不能过了,谁来学佛?谁来供养你啊?门口是不是要长草啊?但是,在家菩萨戒,守住不邪淫就可以了,这点自己把握。而如来藏心戒,要求会高一些。
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继续解释这个众生相续,就是因为这种情执。是等则以欲贪为本:在无量烦恼中贪、嗔、痴三毒为最,在三毒中是贪毒为最,在贪毒中又是欲贪为最。所谓万恶淫为首,祖师大德把它叫做什么?坏定大魁,是破坏我们定力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在家居士,要读《法华经》《楞严经》,这是救命法宝。你看《楞严经》讲到现在,都是在讲真实理。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一贪爱是不是就生出有情这个命呐?有了命是不是要保养,要保养是不是就要滋润啊?那么在这个物质文明没有极大限度满足众生的时候,互相就要争斗;而且贪心一发,只会越来越贪,没有止境。今年有了一万,明年要争取一百万,有了一百万,下次搞一个亿,欲望始终是膨胀的,他不知道这种贪心就是一种情执。贪心的人总是考虑应付什么七朋八友,总在算计着自己的员工,算计着亲朋好友……还怕黑社会来绑票,儿子不能轻易出去……他的心是不是一天到晚沉甸甸的?他快乐不快乐啊?不快乐。他还不如那个要饭的乞丐自在。
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众生之间互相争夺啊,弱肉强食,最强的就是人。人可以算计一切的畜生,乃至算计到天人鬼神。跟天人鬼神怎么算计啊?烧一点纸搞贿赂,掏钱求保佑。
我在江阴的时候,那里有些居士做法会,还收钱,而且讲什么呢?说一些人被鬼神附体了,他们老师带着他们就能把那个附体的鬼神赶走。我问怎么赶走的——每天杀七只鸡供那个大仙,请大仙把这个小仙带走,把病看好了。我说你罪过无量!为什么?我们相信小仙给赶走了,可是你杀的那七只鸡要找你算账啊!有些附体连释迦牟尼都没有办法,佛都不度无缘之人,强求不得。
「随力强弱」,也就是弱肉强食,谁能白白吃?谁能白白被你吃?十方三世没有一个人会占便宜,没有一个人会吃亏。你今生今世钱财再多,你并没有占便宜,你前世修来的。可是你自己以为今生今世通过自己的种种的算计占了便宜,沾沾自喜——你这种心来世要受报。即使你今生今世老老实实,也少不了你的钱财。就是强盗抢的东西,告诉大家,他前世没有修,今生抢也抢不到。至于通过抢这种方式,来世要受报应。所以我们今生今世在这听经,是不是在修生生世世的福报啊?我们今生的福报就是前世修来的,能发财的人他是通过布施;能在这里听经闻法的人,前世也听过经或者供养过经卷,供养过讲经的法师。因缘果报,丝毫不差。
「递相吞食」,从横向来看,互相吞食。蛇在暖和一点出来,要吃老鼠,蛇到冬天冬眠又被老鼠吃;那人与人之间互相谋财害命,乃至挑动世界大战,是不是「递相吞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从纵向上看,前世你杀我,今生我要杀你,互相之间转相为报。所以这里讲「递相吞食」是不是因果报应?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特别是诽谤正法的人,佛在《妙法莲华经》第三品讲得很清楚。你的果已经形成了,要想改变这种报应,只有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天大的罪过一笔勾销。
是等则以杀贪为本:这些人就是因为起了杀心。那些杀鸡、杀鱼、杀鸭的人,眼睛都不眨,因为他的心已经完全麻木,他认为这些东西该杀。这些人可怜呐!好不容易得一个人身,你一定要抓紧今生的缘分了生脱死。否则人身一失,万劫难复。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这是从纵向上看。如是乃至十生之类:十二类众生除了无想和无色两类。「无想」是泥巴瓦块,「无色」是一个灵体,它没有肉吃。
死死生生,互来相啖:今世你吃我,下世我吃你。所以有没有谁沾光?有没有谁吃亏啊?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只要没有遇到正法,他这种冤仇相报永远不会了结。除了诸佛菩萨出世,除了正法住世,才能化解生生世世的恩怨。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相杀相吞怎么变成盗呢?杀本身就有盗。在佛法里,不予取为盗。你想杀只鸡,鸡答应你没有?没有答应你,你就是偷盗,就是偷盗加杀盗。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这是男女情执。修行人就要破除情执。如果是我们过去世中有种种的因缘,应该互相鼓励,共同成就道业。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杀、盗、淫是三个根本,三个根本是对三个相续中的业果相续而言。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如是三种颠倒相续:是指众生相续、世界相续、业果相续。
皆是觉明:皆是因为我们本觉那种生相无明。我们在前面讲了三细六粗这九相无明,是不是把这三种颠倒包含在内?如果讲生相无明,实际上是十种无明。生相无明居于真心与九相无明之间,在九相无明之先,一切的一切都是由这个生相无明在操作。明了知性:我们可以把它说为九相无明——由三细(业相、转相、现相)到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所以从头到尾都是我们的无明妄想在颠倒造业。
因了发相:是指因缘和合。这种缘具足了,圆满了。「发相」,就是成就种种的相。从妄见生:前面佛讲,见不能生色,不能生声,所以这个「生」可以改成「从妄见有」,或者「从妄见现」就可以。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诸有为相:「有为相」,就是生住异灭种种之现相。这里重点说的就是无明之相,重点说的后面的六粗我们能够明显感到,细说要包括前面的三细。三细里面就已经有了在胜义上的山河大地,就跟种子的胚胎一样,已经有了胚胎,它也是一种迁流之相。
次第迁流:「次第」,既有横向,也有纵向。「迁流」,就是生住异灭种种变化。六道轮回就是纵向的轮回。「次第迁流」,就是我们在今生今世的种种社会环境、人事环境、自然环境中,我们种种的经历变化。那就十法界来讲,我们能够耳闻、目睹、身受一切的万法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因此虚妄:「虚妄」,就是因为这三种颠倒相续,十法界万法万相查无来处,却宛然现前。终而复始:这是在没有遇到正法之前,我们消极地随着自己所造之业而受无尽轮转。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这段经文很好玩。既然山河大地、天人鬼畜就是由我们真心本觉妄现,那么你佛已经证得了真心本觉,你什么时候再来轮回为天人鬼畜、山河大地啊?也就是成了佛以后还会不会再轮转了?
若此妙觉本妙觉明:就是如同你佛所解释的,这个「本妙觉明」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觉」是我们的本体,「明」是本体的智慧妙用,「妙」是即体即用,即用即体。真心本来面目随着智慧的妙用而显现为十法界万法,而显现为十法界万法之时,当下我们这个真心本来面目有没有一丝一毫的减损呢?所以,真心本来面目显现为十法界众生,十法界生了没有?真心妙明灭了没有?十法界众生再回归到本觉妙明的时候,十法界众生灭了没有?本觉妙明生了没有?这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与如来心:这个「如来心」就是讲释迦牟尼佛已经回到大光明藏中。不增不减:以做梦为比喻。梦中的境界那么多对梦人来讲,有没有增加一丝一毫?梦醒了以后,对梦境来讲有没有减少一丝一毫?富楼那这个时候还在执著回到真空本性,还停留在通教、别教的那个不增不减上。以圆教来看,这是没话找话讲。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这是变现出十法界万法并生住异灭。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你释迦如来现在通过修证,已经能够回到大光明藏中。你现在来讲经说法的这个肉身是有余依涅槃。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既然真空本性可以现出十法界万相,那你现在要回归真心本性,什么时候再又变出山河大地来啊?再又现出我们肉团身?肉团身是不是山河大地之相啊?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

佛在《楞严经》的一个特点,大家要注意到:处处打比方,处处不离当下,处处不离我们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事情。这实际上是讲一个人转向以后的情况。比如我到了这里,我一直以为这个大门是朝南,其实这个门是朝西。那么这个迷向的人,他为什么会迷向?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个迷生出来的?还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个悟而生出来的?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富楼那回答也是对的。这个世界上从十法界法理来讲,有没有专门有个迷在那儿制造迷啊?悟都不能生悟,悟怎么能生迷呢?迷不生迷,悟不生悟。迷不生悟,悟也不生迷。这里是比喻什么东西呢?这个迷,注意,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念,一个念是不是可以现迷现悟啊?
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所以这个富楼那讲,「迷本无根」,从世间法里来讲,没有个迷根;从出世间法里来讲,迷有没有根啊?它自己既是根,又是木,又是叶,对不对?如果它有根的话,也是我们的本性。迷之前哪还有个迷啊?没有啊。那么迷没有根,没有能生之迷,也没有所生之迷。这是解决这个问题。就把我们的心引导到当下,无始以来的无始就是当下一念,无穷未来的未来的未来的未来还是当下一念,无量的太虚空的太虚空的太虚空就是当下一念,十方三世就是当下一念,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那迷无根,悟有没有根呐?因为迷当下就是悟,悟当下就是迷。这就是当下一个念在变化,它只存在遇缘显现。所以我们本来是不是凡夫?本来是不是佛啊?遇凡夫缘显现为凡夫,遇佛缘显现为佛。佛当下就是凡夫,凡夫当下就是佛。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讲得很别扭?佛也只能讲到这个程度,要学会悟啊。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迷人遇到悟人,当下开悟。富楼那回答是对的。比如说我在这里,本来认为门朝南,人家讲门朝西,那我再对着太阳一看,果然就是了。太阳在这里下落,那不是西啊?这点就相信了。虽然习气认为它朝南,但是我会不会再犯错误了?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带业往生。虽然我们还有烦恼习气,但是我们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不会落三恶道。这就是华开莲现。
所以《楞严经》妙不妙啊?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即悟即证。读了这段经文,对于听经闻法当下了生脱死是不是更加有信心了?就是这样。不仅是因为佛说,而且是因为佛讲的有道理。我们还懂得为什么就当下了生脱死了。
迷和悟都是一个东西,明和暗是不是一个东西?那么当暗遇到明以后,暗还在不在了?暗当下就变为明,它就是一个东西变来变去的。比如说我们迷变成悟了,再也不会变成迷;但其他人有的还在暗中,我们还可以现迷来教化众生。愿身再来的菩萨是不是示现迷啊?再带领一大部人弃暗投明,翻来覆去地变现,这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用种种办法帮我们开智慧。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十方如来亦复如是:这是以喻合法。迷和悟是喻体,十方如来成就的次第是本体。
此迷无本:这是指在世间万法里,你能不能把一个迷拿出来给我看一看?性毕竟空:迷之性是不是我们的真空啊?「毕竟空」可不是断灭空,它就是真空。
昔本无迷:这个「昔」是就前面那个迷人没有到这个聚落之前,他有没有这个迷啊?(没有)。似有迷觉:「似」,这里是解释为因缘显现。因为有这个聚落,到这来有这么个缘而现的迷觉。
觉迷迷灭:「觉迷」为什么「迷灭」啊?因为迷遇到了觉,它又现为觉。迷灭了没有啊?当下就是觉。觉不生迷:觉和迷本来是一个东西,谁生谁啊?迷不生觉,觉不生迷。不存在谁生谁,就是一个东西。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怎么绕都绕不住。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佛继续打比方来说明问题。这个「翳人」就比喻前面的迷人,「翳病」是表迷觉,「见空中华」呢,就比喻前面的迷南为北。「翳病」也好,迷觉也好,青光眼也好,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些东西都是本来有的,有没有哪个生哪个啊?没有。所以这个「翳病」遇到一定的因缘显现出来了,然后看到空中华,或者看到灯上的圆影,那是不是迷南为北了?一样的道理。
「翳病若除」,是不是前面遇到悟人啊?或者遇到个医生,然后讲,那是你自己看走了眼,他当下不再执著。「华于空灭」,是不是就灭了?原来是这样。即使还没有灭,在他心里灭了没有啊?这就是带业往生。仍然看到华,这是我自己的幻影,也就是知妄即真。
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愚人」就是执著很重、自以为是的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这个人眼睛有病才看到有华的,现在看的怎么没有了?然后回到老地方接着等,什么时候还再出来华了?你眼睛好好的人能不能看到「华更生」啊?看不到。实际上就是讲,成了佛以后哪还再能堕落为众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空元无华,妄见生灭:空中本来没有华,是因为眼睛有了病,才看到空华生或者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本来就没有华,是妄现的华,你说华灭了是不是还是讲虚妄呐?华本来就没有生,哪有灭?所以打这个比喻是不是效果非常好啊?
敕令更出,斯实狂痴:在这里是比喻一个人已经顽固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本来也没有生,本来也没有灭,还想让那个空中华再出现。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那这个「狂人」呢,讲愚蠢也好,讲有智慧也好,没有必要再提这个事了,就不值得讨论这个问题。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是不是富楼那一下给套住了?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还问我成佛以后还会不会沦落众生相啊?众生相是不是山河大地相啊?我们这个肉团是不是山河大地?当然如果说沦落为这个有情的肉团已经是可悲,再沦落为山河大地是不是悲上加悲啊?
「诸佛如来妙觉明空」,这里的「妙觉」就是菩提、智德,「明空」就是涅槃、断德。我们今天明白如来藏的道理,在菩提位上我们证到了妙觉,证到了智德,我们的断德涅槃位到底是初住位还是等觉位,现在就已经确定,由菩提智德这种境界来决定。但是妙用,要在我们本期寿命——比如一百岁,这是定业——这个定业转了以后,当下现前。我们现在在某种意义上的证量功德可能连鬼都不如,可是我们咬咬牙,几天、几个月、几年,最多几十年,我们一步登天(示现无量色身三昧),这是登第一义天。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又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简直是妙极了,太妙了!金矿里面是不是有金呐?金矿里的金是本有还是炼出来的?它本来就有。你炼也好,不炼也好,它都是金啊。但是不炼的话,金能不能现前呐?好,那么金炼了以后,它有没有办法再变成原来那个金矿呐?不能啊。这比喻什么?真本有。那么真遇缘显现了妄,出妄了以后,真会不会再变妄啊?明心见性的菩萨可以从真现妄,那是为了教化众生又当别论。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这个比喻又是妙极了。木头烧成了灰,灰能不能再变成木头啊?灰不能复生为木。也就是说,我们的妄遇到真显为真以后,妄不会恢复为妄。那么,你会不会再怀疑我成佛以后再堕落为凡夫?再不会怀疑这个事。一念无明之前的那个灵体,我们把它方便说为原始佛的位置。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十法界,所以第一次迷惑了。那我们有了这个经验教训,现在成的是什么佛啊?究竟佛。原始佛可以沦落为众生,究竟佛能不能沦落啊?因为他经过了无量的时间、空间沧桑之变,充满了经验教训。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这是以法合喻。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藏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富楼那对佛所讲的七大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怀疑。最典型的就是,他认为水火不相容,怎么可能圆融?不懂得水本身就是火,火本身就是水;不懂得这个茶杯当下就是水和火,怎么不相圆融呢?他用凡夫的那种粗浊的心态在执相。比如虚空和大地,一个是空,一个是碍,互相对立。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这个法司空见惯。虚空那么大,它有没有讲鲜华可以来,牛屎靠边?它不拒绝任何万法万相的自在发挥。在这里,以虚空比喻我们的真空。虚空是不是随缘变现的?前面讲的,从这个墙上挖一块土出来看到洞了,没挖之前那个洞在不在啊?(在)。所以佛常常以虚空来比喻真空,就叫我们悟。
我们真心就是一个念,可以现虚空,可以现高山大海,可以现天、现人、现鬼。那我现在坐在这里这么大的体积,当下是不是虚空?百年以后,这个身体化掉了,虚空有没有因此增加一个立方米?没有。虚空之相当下就是真空之性,性相不二。由于佛前面已经讲了,「性空真觉,性觉真空」,虚空之性就是真空,真空之相就是虚空,当下是一个东西。
有人讲《楞严经》是天书,我们不要被吓住了。你讲它是天,我当下就是天;你要讲我是人的话,那好,《楞严经》当下就是人。这就是迷与悟的问题。我遇到什么就是什么。为什么?《楞严经》是佛,我就是佛。因为我原来本来就是佛啊。以原来的佛来读现在的佛,能不能读懂啊?一读就懂。迷人遇悟人当下就是悟人,凡夫遇佛法当下就是佛法,是不是这个道理?太亲切了。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彼太虚空:这是举例说明虚空不拒群相发挥,以此来比喻真心本来面目随缘变现。
日照则明:注意,光明并不是太阳生出来的,是随着日出而显现光明。鬼的同分妄见就是随着太阳出来显现出黑暗。云屯则暗:虽然是在白天,如果浓云浓雾能不能看到太阳?
风摇则动:起风了,树木华草就在动。六祖慧能怎么讲的?仁者心动。霁澄则清:「霁澄」,是雨过天晴那一刹那,一切都很清新。气凝则浊:「气凝」,是指大雾,天地浑浊。土积成霾:尘土飞扬,形成暂时的空气混浊。水澄成映:清水能把河岸上的树木华草倒映出来。
以上的明相、暗相、动相、清相、浊相、霾相、映相,都是随着种种因缘而显现。那种种因缘是不是也是我们的心显现的?而随缘变现无非是由同分妄见与别业妄见所决定。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对于眼前的境界佛又提出发问。
如是殊方:如是有差别的方方面面。十法界是不是千差万别呢?「殊」,就是差殊、分别对待这种现相。「方」,是方方面面。诸有为相:是一切生住异灭之相。
为因彼生:这些现象是不是由他生的?他生包括个别生及因缘和合生。为复空有:还是由虚空而生?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若彼所生:这个「彼生」,举阳光为例。实际上太阳在这里呢,已经代表了风动、云暗、空澄、气凝、土积、水映。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其它「亦复如是」。
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如果是太阳生明的话,那么整个十方世界就是一个明亮,其它什么都没有。既然就是个明亮,为何「空中更见圆日」?应该看不到太阳啊。又如妈妈生儿子,怎么可能母子永远同在啊?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如果这个光明是虚空生出来的,那与太阳就没有关系了。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同时既然是空生的话,空性是永恒的,它应该始终是亮的,它怎么到了晚上又变暗了呢?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这个光明既不是太阳生的,也不是虚空生的。但是离开了太阳,离开了虚空,有没有光明啊?没有。所以光明在太阳或虚空找不到它的根源,但是离开了太阳和虚空又无从谈起,这自然而然归结到——这个光明是我们的自心本性。它随着因缘和合而显现出来,这就解除了自然外道论。
光明也好,太阳也好,光明就是太阳,太阳就是黑暗,黑暗就是泥巴,泥巴就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是我,我就是这个茶杯,有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都是我们一个念在变现。《楞严经》从头到尾就是在讲这个法,我们要好好用功。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从这个相上来看,怎么妄呢?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它明明现出来了。「无可指陈」,在世间法里,我们真心本来面目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
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这是一举三破,破三个妄,指空华为真就已经是妄。「空华」是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空华是无生而现。「结为空果」,空华能不能再结空果啊?华已是妄,果何能真啊?空华空果,已经是二妄,还在问「其相陵灭义」?空华已是妄,空果更是妄,还看华是怎么灭法啊?本来就是妄,还要灭吗?你也没有办法灭。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这是在相观性。明啊、暗啊、浊啊……从相上讲是虚妄,从性上讲「元真」,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情是这样,何况是有情啊?无情和有情都是一个东西。
先非水火:「先非」,这是方便说,是假设一个当初,它并没有水火之相。水火之相仅仅是一种性具功德,本来存在,也就是没有水火这种相互对立、水火不相容之相,它本来就是一个东西。这一个东西包含着水火是一,包含着水火可以现二,包含着水火相容,包含着水火对立,它会现种种相,那是它在表演呐,你不要当真。
云何复问不相容者:它的本性是一个东西,它是随缘变现在演戏,你怎么问它相容不相容?这是不是节外生枝啊?妄上加妄。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注意,「真」和「妙」就是真妙觉、真妙明、真觉、真明、妙觉、妙明。明白了这个道理,万法无非我一念。「觉」,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明」,是表随缘显现的十法界一切万法都是真的。既然是真的,是不是很妙啊?就是「真妙觉明」。「觉」就是「明」,「明」就是「觉」。十法界大小多少、是非好坏长短、圣人凡人、牛马猪羊、黄金白银、垃圾堆、臭狗屎,都是明明白白的,当下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

这段经文就是解释真心本来面目随心应量,循业发现。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由我们的地球人的同分妄见显现出这个虚空,那四空天、无色界是不是也由他们的同分妄见现出无所有处、空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天呐?那么虚空藏菩萨现的天、阿罗汉的天一样不一样啊?都不一样。
这个道理我们要好好考虑,命自我立啊!同样是地球人,他显现的虚空大小一样不一样啊?可不一样。心量越大的人,定力越深,气质也越好,你不用跟他交谈,就看得出这个人心量如海。有些人你就一句话不注意刺伤了他,马上那个脸阴沉下来。所以这种情况来世的果报一样不一样啊?他今世的果报就不一样。前者大胸大量,他健康长寿。特别是修行人,有些人修得神经兮兮的,时时刻刻严阵以待,稍微有一点点刺着他的自尊心,马上就以十倍的力量来还击。这种人不能入道。即使与你没有关系,作为一个真修行人还要往自己身上拉,你应该感恩才对。你非要来解释我不是怎么样,作为老师一听,这样的人没有出息。真的假的并不重要,有时候就故意搞假的来试探试探你。在师父眼里,好人坏人并不重要,只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就是这个道理。
谁没有毛病?谁没有缺点?哪个心里没有一点阴暗的角落呢?有问题不怕,只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哪有我?哪有你?哪有是非好坏?有时候看上去是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是有三世因果的。你在我面前显个英雄好汉有什么用啊?你要自己能够了生脱死才有用。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我们也从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来看。地球人的同分妄见现出山河大地、风云雨雾,冬寒夏炙;别业妄见呢,胆结石、肝结石……月光童子是不是修水观可以把自己变成水呐?所以十法界万法无非是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这都是讲具体的个别性的,下面还有好玩的。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俱发明」的时候,狂风暴雨,雷电交加,这是不是同分妄见啊?

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这个例子是不是很有意思啊?我们两个人随便分手的时候,这也涉及到两种妄见。首先同分妄见来讲,大家都认为太阳在水里的影子跟人方向保持一致;别业妄见,一个人往东就感觉影子跟着往东,一个人往西就感觉影子跟着往西。这是不是讲我们的真心随缘显现呐?
先无准的:这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不同。太阳并没有说一定要在水里向东或者向西分开,没有这个规定。「先无准的」,而是随各人所造之业而定。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对于这个情况,大家都不会有疑问,都知道这是影子,这是我们的同分妄见,你这样问的话——怎么一个太阳能同时跟着两个人走呢——真是节外生枝。
各日既双,云何现一:这是昧于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否则他就不会问出这种可笑的话来。
宛转虚妄,无可凭据:离开对一心三藏的观照,我们对世间一切的万法都是颠倒妄想,除了颠倒就是妄想,除了妄想就是颠倒。「无可凭据」,是指没有办法用第二义谛这种逻辑推理来搞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唯一可以凭据的就是一心三藏,万法都是由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万法就是一个自己,这个凭据在大乘法叫一实相印。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

这就明显体现出菩萨与凡夫所根本对立的两种心态。
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这个「汝」就是指没有明心见性的凡夫;「色空」,他把色和空用凡夫的心态来对待而相互障碍。凡夫迷于藏性,在佛法里叫背觉合尘,他不懂得即空即有。自性本来无碍,是自己著相昧理,无碍而成为有碍。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这里在进一步地说明,由于诸佛如来圆融圆满圆通藏性之理,所以在整个十法界中自在地变现。风动、空澄也好,日明、云暗也好,都是比喻,都无所障碍,都是它。大至佛刹,小至微尘,有情无情万法,无非诸佛法身真常。再次提醒,不能用我们地球人的耳闻、目睹、所感受的——这是泥巴、这是电灯、那是水泥柱——来妄自执著,这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在诸佛菩萨眼里,一切都是自己。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众生迷闷:还是执相昧理,闷在相上,迷在性上。背觉合尘:「背觉」就是昧性,「合尘」就是执相向外攀缘。所谓「背觉」,真正背了没有啊?他那个合尘当下是不是觉啊?似背而非背,非背而背。他得不到觉的妙用叫背,他的觉跟佛菩萨相比,有没有少一丝一毫啊?诸佛菩萨跟众生就是共这一个觉。他虽然背了,有没有离开这个觉啊?没有,他是不是在觉中啊?这个尘当下是不是还是他呀?是不是还是一个东西?
故发尘劳:「故」是讲因缘果报,「发」是显现。「尘」是指身苦,六道轮回之苦,「劳」是指心累,迷惑颠倒。贪心、嗔恨心、发财的心、享受的心都叫劳。官大钱多,既要想办法怎样去快乐享受,又要想办法来增加财产,还要想办法防止别人来算计,活得累不累啊?唯有修行人看破放下,心里坦荡,随时随地可以迎接那个庄严的时刻的到来,你多自在。圆顿大法怎么讲,烦恼就是菩提,苦就是法身,造业就是解脱,它是一个东西,随着我们这个心的迷与悟在随缘变现。有世间相:世间相就是十法界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我以妙明:就是我以明明白白的现在这个肉团身,我以明明白白的山河大地在相就见性。不灭不生:是对生说不生,对灭说不灭。
合如来藏:因为世间这个妙明相是不是生住异灭啊?对生住异灭说非生住异灭,在相即性,这叫「合如来藏」。当下这个不空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也就是不二法门。为什么能合起来啊?因为有个空不空如来藏,是智慧妙用,是报身功德。明心见性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证到事无碍法界。怎么事无碍法界呀?有形有相当下就是无形无相,当下就是性,它没有感觉到我现在有什么障碍。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这里因为在用次第三藏接引,所以这里的「如来藏」就说为空如来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心「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无形无相的空如来藏当下就是有形有相的不空如来藏。「圆照」,就是圆融圆满圆通,在性即是相,这是证到极果如来的功德。他在大光明藏中,无形无相中,当下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那我现在是不是他呀?你们是不是他呀?这个茶杯是不是他呀?这叫理无碍法界。理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与整个有形有相的十法界万法没有一丝一毫的障碍,十法界万法当下就是它,就是它的本体。那么释迦牟尼在大光明藏中,多宝如来、日月灯明如来、大通智胜佛如来、当下是不是释迦如来呀?无量的老古佛都是一个佛,无量的老古佛当下就是我,我当下就是无量的老古佛,没有哪一法当下不是无量的老古佛。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个释迦如来是不是无量的多宝如来呀?那一万一千一百尊如来是不是无量的如来?是不是无量的虚空藏菩萨、韦陀菩萨呀?是不是无量的玉皇大帝、七仙女啊?是不是无量的张居士、李和尚啊?是不是无量的桌椅板凳?是不是无量的乌龟王八呀?这是「一为无量」。反过来讲,这无量的东西是不是一个释迦牟尼?是不是一个多宝如来呀?是不是就是一堆牛狗屎?这就是真理呀。
有些人听得害怕,你认为那是牛屎狗粪,佛眼里一切众生皆是佛。你怎么不敢当佛啊?这个世界上有墙壁吗?连鬼都能穿墙越壁。我们这个肉团是肉团吗?它是一股风、一团火、一滩水。我们执著是什么东西,那是同分妄见在随缘变现,是好玩,玩游戏。仅仅我们是玩傻了,玩呆了,不知道回家了,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佛出来告诉这条路——你就是我,你就是如来藏,就是迷人遇到悟人当下成为悟人,就这个道理。
所以「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是把上面的一段经文概括起来,就叫理事无碍法界。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是把两个法界合在一起。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小中现大」是不是芥子包虚空?「大中现小」,就是虚空包芥子。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心变出来的,可是凡夫自认为我们的心在肚子里,就拳头大那么点东西。他不懂得是这个肉团装在心里,这个房子装在我心里,虚空装在我心里。小中不仅含大,而且含多。这个脑袋是不是百味瓶啊?什么都有。文峰寺那个宝塔你现在能不能想起来?是不是在你脑子里?心法不可思议啊!「大中现小」,这是讲无分别不妨分别,这不叫妄想分别,叫智慧分别,以此方便门来示真实义。把不思议的佛法变成语言文字,已经把它变小了,就是「大中现小」。现小的时候,我们却能明白它的整个全性之义。分别不妨无分别,无分别不妨分别。
那么这段经文,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事事无碍法界?注意啊,四种法界真是四种吗?理无碍法界当下是不是事无碍法界啊?要懂得次第圆融。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能不能把你家里的电视机、沙发想起来啊?在见道位就可以作这种观照。你现在心能不能跑到十年以前去?能,但身能不能跑过去啊?不能啊,现在和十年前是不是二啊?可是现在跟十年前当下是不是都是你?是的,这就叫不二法门。真心本来面目这种妙,妙不可言。用世间凡夫的心态没有办法来理解,只有智慧才能观照。以此推论到十方法界,是不是都是我们?我们现在一念心可以跑到美国,可以跑到太阳,是不是「不动道场周遍法界」?
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照。比如说张居士从南京跑到扬州来听经,南京有没有少一个张居士?这里有没有多一个张居士?因为南京也是张居士,扬州也是张居士,太阳、月亮是不是张居士啊?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我们在众生位分南京、上海、北京,有彼此,这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其实十法界都是当人当下一个念。
再作第三种观照,不动道场就是空如来藏,十方界就是不空如来藏,中间的那个「遍」字理解为空不空如来藏、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我们每一个人当下是不是不动道场遍十方界啊?从全体上来讲是这样,从个体上来讲也是这样。一粒微尘、一根草丝缕结,尽足以为一真法界。所以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任何一个小微尘当下就是十方法界,并不是说许多东西综合起来才是个十方法界,十方法界中每一个法当下都是十方法界。
六祖惠能讲,有这么个怪物,没头没尾没面没背,他是谁啊?就是我们的真心,这是方便说为真心。那么有头有尾有面有背是谁啊?还是真心。没头没尾没面没背的那个东西跟那个有头有尾有面有背的东西是什么关系?就是一个东西。无量就是一,一就是无量。这一部分就是那一部分,那两个部分就是那八个部分,就这么古怪。我们好好把它转,谁转得刻骨铭心,谁得大自在。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身」指法身,法身无相,为一切相所依。这都是方便说,没有方便说我们不可能悟到究竟说,而究竟说没有什么法身、报身、化身。法、报、化当下就是一个念。「含」就是报身,是智慧妙用;「十方」就是化身。「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有方所有空间必有时间,必有万法万相。这段经文是妙语连珠,口头禅都会讲,但是我们贵在要变成自性流露,要懂。
《楞严经》从头讲到尾就是在讲一心三藏,就是讲我们的心。所以读懂了《楞严经》,三藏十二部经即使是方便法,方便法是不是我啊?行善的善是不是我?被断的恶是不是也是我?行善的行、断恶的断,是不是还是我?明白了《楞严经》一心三藏,十二部经乃至外道邪法乃至种种资生产业,乃至种种学科,没有哪一样不是我,都是一个念在变化。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毛端」,是人身上的毛端,是表正报,表有情;「宝王刹」,是表佛宝法王之国土,表依报国土,表无情。正报之最小能现依报之最大,这就继续讲事事无碍法界。「宝王刹」比喻为无穷无尽的十方虚空,我们一毛孔就能包含它,而且就能当下现出它的全体之相来,是不是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啊?表这个法。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是表无情之最小。转大法轮教化众生,一般是针对有情而言。无情里能包容着有情。所以这两句经文,继续强调法界真心本来面目不可思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如果按照通教的「灭尘合觉」,叫做无余依涅槃。它离开了肉团身,离开了一切有形有相的法,进入那种空如来藏大光明。用圆顿大教来讲,可说为无住大涅槃。无住大涅槃包括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当下是一个本体。所以我们现在在这里,已经灭尘合觉的那些古佛如来知道不知道我们呐?都知道。我们动一动就是他们自己在动,虽然他们知道我们,如果我们不发心的话,他能不能度我们啊?不能。
就像我们在梦中一样,变现出来那么多人,他们在梦中能不能听我们的话呀?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可是梦中那么多人是不是我们自己啊?我们做梦的自己度不了梦境中的自己。所以诸佛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不是在做梦中佛事啊?你自己不发心,佛度不了你。虽然我们就是他,但是必须自己发心才能得度。那么一旦我们成佛了,跟他是不是圆融为一个本体啦?这个时候你才体会到,哎呀!原来我就是多宝如来,原来我就是观世音啊,原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日月灯明佛都是一个东西啊;原来那个牛魔王也是我啊,原来那个泥巴块也是我啊!可要度他们,只有出来讲经说法啊!所以这个法就是不可思议,唯有智慧能够观照。
没有明心见性的人绝对不能相信自己,你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你怎么能知道别人呢?可是我们在迷惑颠倒中总是自以为是。所以这个「灭尘合觉」,看我们灭了多少,合了多少。同时还要明白,这个尘能不能灭啊?把这个一灭掉就什么都没有了,释迦牟尼、阿弥陀佛统统完蛋。这就是《楞严经》讲的,一假一切假,一灭一切灭。
比如说这个手掌比喻为尘,我灭尘合觉变成拳头了,手掌灭了没有?没有。它当下就是拳头,拳头生了没有啊?它当下不还是个手掌?所以既然不能灭尘,能不能合觉啊?你跟谁合啊?尘当下就是觉,觉当下就是尘。所以灭而非灭,合而非合。无合不妨说合,要不然这个嘴巴怎么开口啊?讲到底,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念,我们咬住这一点,经文就好理解。
即使佛在讲经的时候,许多语言也都是不圆满的,但是他没有办法,出世间的真理没有办法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圆满。所以「灭尘合觉」错不错啊?本身就是错的。虽然是错的,但是有智慧的人却能悟到真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
我们虽然本来是佛,不从修得,但是不修能不能起妙用啊?就跟那个矿里的金一样,它本来是金啊,你炼也好,不炼也好,它都是金,但你不炼的话,能不能把它显发出来?不能。因为佛灭尘合觉,也是依照一心三藏的道理,用法来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化掉。灭与合是不是讲修证啊?因为修证了,「故发真如」。「故发真如」就是把自性本心的妙用成就了。你不修行真如也在,但它发不了妙用,所以真如并不是因为我们修出来的,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就是真如,否则就不能叫真如。
「妙觉明性」,是我们自性智慧德能妙用现前,可以理解为三身功德。一个「妙」贯穿三个字,妙觉、妙明、妙性。「觉」,就是空如来藏,方便说为法身;「明」,就是不空如来藏,方便说为化身;「性」,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方便说为报身,是智慧功德妙用。所以这个「妙觉明性」是不是「阿弥陀佛」?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这段经文比较长,先作个提示。在「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之前这一段,佛带有笼统性用不同的语言来开示一心三藏,这是从总体上概括;那从「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这一段往下呢,佛从具体的、个别的角度来开示一心三藏。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佛在这里是用别教的分别法来开示空如来藏,也就是阿弥陀佛的阿、如是我闻的如、真、性、理。「本妙圆心」的「本」就是根本。有些同修问我们的真心从哪里来啊?是本有的。本来就是这样,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自来就有,不是从它有;一向就有,不是后来才有;在时间上来讲没有起点,没有结束,也没有中间。「妙」就妙在一个「本」,法尔如是。世间人总认为一个事情定有方所和有来龙去脉;但真心本来面目就是没有方所,没有来龙去脉,就这么妙。这个「圆」,圆融圆满圆通一切万法。这叫「本妙圆心」。
我问大家,我们有时候愣头愣脑地在那里发呆,就好像失去了常态一样,人家喊了三次还不知道,等反应过来,问我们刚才想什么,是不是什么也没想啊?那叫「本妙圆心」。虽然什么也没有想,你家里的多少人、多少朋友、有多少东西,在不在心里啊?在心里。只要需要就想出来,这是打比方。怎么圆法呢?下面有讲。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这是讲七大。这里「心」包括第七识和六种意识心。严格地来讲,第七识、第八识都在这里,第七识、第八识共为意根,识就是六识。「非心」,这个七大刚刚讲过。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七大真空,性空真七大,能不能这样讲啊?七大之性就是我们的「本妙圆心」。在本妙圆心里,它有没有一天到晚装那个七大之相啊?这里「非」,就是没有这个七大之相。注意,佛这个办法是把在形相上执著的人引导到空性来。讲有也好,讲非也好,这个七大之性当下是不是七大之相?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现相。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少了四个「非」字,就是「非眼、非耳、非鼻、非舌、非身、非意」。这是非六根。注意,在这里这个六根是把它作为肉团,意根没有肉团,但方便说是心脏、是肉团,是不是?或者把那个寤寐之相、心脏开合之相方便说为意根。因为前面一个非心,已经把六根的一种见性说了。如果前面没有非心的话,要注意,这六根既包括六个肉团,还包括它们的见性。
非色、非声、香、味、触、法:实际上就是「非色、非声、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译者的本意无非是每句话要凑成四个字。六根攀缘六尘,就产生下面的。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也就是非眼识界、非耳识界、非鼻识界、非舌识界、非身识界、非意识界。在前面十八界会相归性的时候,我们已经解释过,在这里我省略。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这段比较拗口。「非明、无明、明无明尽」,也就是「非明、非无明、非无明尽」。
「非明」呢,这是讲修行人通过十二因缘来证辟支佛果位。十二因缘呢,把这个人的三世因果轮转分成十二个细节来开示。这十二个方面包含了今世、中阴身、来世、还有来来世。它是讲三世,其中还包括一个中阴身。如果把中阴身作为一世的话,就四世。这个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这十二个因缘。这个十二因缘解释了我们这个人今生怎么样造业,造的业然后进入阿赖耶识作为种子业,当我们这期生命结束以后,在中阴身期间呢,所有的这个种子业中八识田中强者牵。
比如做狗的这个业力种子最强就投狗胎,这个时候投胎就进入名色,名色一开始像一滴牛奶那个样子,然后在娘胎里经过十个月,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了六根、有点感受,一直到出世就开始爱啊、取啊、造业啊,到出世是不是变成第二世啦?第二世又造业呢,就取了,有了,然后接着第三世……缘觉修行人从这十二个因缘中任何一个环节起修,他都能成就。那么在这里把这个法门也否定掉,真心本来面目中没有这些什么缘啊、取啊、名色……没有这些相,它是性具功德。
「非无明」,也没有这种无明相。无明变成一个念出来,是不是就有形有相啊?可是讲到真心本来面目,它连一个念都没有的。它是无念而知,不需要起心动念它就知道。所以把这个无明,把这个十二因缘破掉了,把与无明相对的智慧也破掉了。
还有「非无明尽」,就是没有十二因缘的因地法,也没有十二因缘的果地法。「无明尽」就是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果了,是果地法。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如果这样来解释的话,「乃至」就是把十二因缘每个因缘前面加一个非,这是一个一个把它否定掉。老死尽了实际上就是无明尽了。非苦、非集、非灭、非道:这是讲声闻法。这是修阿罗汉果位的人。小乘人修行法按照「苦、集、灭、道」四圣谛为指导。
所谓「苦」,就是讲六道凡夫之苦。苦有无量,可概括为三苦或者八苦。三苦有「苦苦、坏苦、行苦」。所谓「苦苦」,好理解,三恶道的众生苦上加苦,人道里的众生也有种种的苦,叫苦苦。没有吃没有穿就很苦,没吃没穿生了病是不是苦上加苦?生病没钱看,是不是苦上加苦再加苦啊?所谓「坏苦」,就是你快乐的当下就是苦。能吃到山珍海味,这是不是快乐啊?可是当下你可能各种各样的毛病在身体里已经郁结。遇到什么事情心里高兴得狂喜不禁,这是不是快乐啊?你不知道当下心脏病、高血压已经在悄悄地走来,大喜伤心。所谓「行苦」,是指来世苦果由今生业因。
所谓「集」,就是造成苦的原因。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就是我们严重的我执,就是我们损人利己,就是我们杀、盗、淫、妄造种种的恶业。
讲是苦、集、灭、道,实际上应该叫苦、集、道、灭。按照次序来讲,找到了原因,是不是找到下手的地方了?我不做就行了嘛。针对小乘人的修行,佛专门讲了三十七个道品。三十七道品在《阿弥陀经》里就讲了二十五个,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证道分,这里不能作详细解释。果真如此修行,我们就证到阿罗汉道。
这里是把四圣谛也否定掉了,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里没有四圣谛,它都是作为性具功德本来存在。需要教化众生的时候,一念它就能变出来。
非智、非得:这是从笼统上来讲,修行人一是要证菩提果,也叫智德,一个是证涅槃果,也叫断德。这四个字是承上启下。承上,小乘人、六道轮回的众生;启下,从阿罗汉、辟支佛到菩萨果位到如来果位。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这是分述菩萨修行的法门,也叫六度。
「檀那」就是布施。有这么几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又分为外财布施和内财布施。外财布施就是以金钱物质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内财布施是用我们的能力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比如到寺庙里来打扫卫生等等叫内财布施。
「檀那」,带有超越之义,也就是布施超越贫穷苦海。超越之义就是有舍必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超越你原来的贫困,超越你原来的富贵,更加殊胜。布施对治贪心,要养成一种习惯。说到底,你布施给谁啊?布施你自己啊。有些菩萨向我请教怎样搞经营,我告诉他叫许愿经营。你跪在佛面前发愿,所得利润百分之多少供养三宝。你有没有任何风险啊?
所谓法布施,我们今天在这里听经闻法是不是法布施啊?诸供养中,法布施为最。法布施既能开智慧,又能得财富。讲经、听经、印经书、组织法会,都是法布施。所谓无畏布施,就是不杀生。吃斋茹素就是最大的放生。
「尸罗」,是讲持戒,最圆满的持戒叫做「三聚净戒」,也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众生戒。
「毗梨耶」,是精进。《妙法莲华经》讲,一念信解如来藏,胜过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无量法门无量百千万亿年功德的无量倍。所以我们选择了《法华经》《楞严经》,这是最大的精进。劝一个人到道场听《法华经》,他来世的果报是大梵天王。佛还讲,劝一个人修行胜过自己精进。受持一句《妙法莲华经》,胜过金银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你这个功德大不大?再一个精进,佛在《无量寿经》讲,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凡是成就的菩萨,你想赶快成佛,必须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
「羼提」,是修忍辱。
「禅那」,就是修禅定。禅定有无量,有四禅八定可以升天的,有外道禅定最后变鬼变神的。现在大部分人修那种气功是介于外道禅和世间禅之间。有些是生天道,有些是堕鬼道、神道、魔道。还有出世间禅,是阿罗汉、辟支佛等小乘人修行的禅定。再有出世间大乘禅定,特指禅宗,最终证得虚空粉碎,明心见性。最高的禅定是什么?出世间上上禅,这就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你一念当下就是十方三世无量万法。随拈一法,当下就是一真法界。
不需要你去修,不需要你去求,不需要你去证,太简单了。只是通过听闻《法华经》《楞严经》法理法义,你当下成就。越是真理越简单。《法华经》《楞严经》从头到尾就是讲这个法,可这个法古今中外有几个人信啊?再三提醒各位啊,我们要无比地珍惜这个法缘。今生就要成就,这次法会就要成就,我这一堂课就要成就。
「般剌若」,就是智慧。这个智慧跟禅定一样,也有无量的等级。佛法的八大次第,讲的就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智慧。
「波罗蜜多」,是总讲,波罗蜜是修行的法门,翻译成汉语叫到彼岸。你可以到阿罗汉的彼岸、到辟支佛的彼岸、到藏教菩萨、通教菩萨、别教菩萨的彼岸,一直到圆教菩萨。所以这里前面都有一个「非」,那是提前把这个具体的法门解释一下,因为后面还有「即」。那么在解即的时候,我们就一带而过。在我们原本清净心中,这些法门都是无形无相的;在十法界万法没有出现之前,我们是怎样一种心态?那么样清净,一丝不挂。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前面是没有泥巴瓦块,没有凡夫的有情,也没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的有情,这里连佛都没有。讲到这里,是典型的禅宗的境界。连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是无明相。《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怛闼阿竭」就是如来,「阿罗诃」是应供,「三耶三菩」是正遍知。这三个佛号就代表如来十号。所以这三个佛号呢,是否定能证之佛、能修之佛。下面「非大涅槃、非常、非乐」是否定所证之法。他只有证到了大涅槃,证到了「常、乐、我、净」才能叫佛。「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以一切皆非——非到什么程度?其它不讲,连诸佛如来三十二相,常、乐、我、净涅槃四德统统都没有,都要作为无明相把它否定掉——这个如来藏是「元明心妙」。「元」是表寂,「明」是表照。在这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里,十法界万法明明朗朗的在心里,这是寂而常照。拳头大法,要好好观照,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比方。拳头可以变现手掌、锤子、剪子等无量相,那么,拳头就是「元」,就是一切「非」——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无明、非无明尽、非老死;非十方如来、非大涅槃……但我们眼睛看这个拳头,心能不能看到这个锤子、剪子、扫把?心能看到,所以叫「明」。真空不空,真空里面有万法性具功德,叫「元明」。「心妙」,妙就妙在无形无相当下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性具功德。
上面是讲「一非一切非」,下面是讲「一即一切即」。怎么一切即啊?当你懂得了一切俱非的时候,当下一切俱即。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这些概念前段已讲,不再重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这就是不空如来藏。这么多法是表不漏一法,至尊至贵的佛竟跟牛屎狗粪还是一个东西,想想这个法,好玩不好玩呐?再想一想,我们认为的牛屎狗粪,鬼看它是什么?美味佳肴。一切的万法都是由各个不同法界众生的同分妄见所造成。所以这里「以是俱即」,就是一切即一,一即是一切。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把一句口头禅记好:大光明中谁非谁?以此提醒我们看破放下。佛一开始如果不用三藏十二部经来引导,这个法敢不敢讲啊?《法华经》是不是这么讲的?祖师讲,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即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不空如来藏,它的特点就是「妙明心元」。「妙明」,这里是妙有。一切法并不是因缘而生,而是因缘而现。一切法也包括因缘,因缘包括一切法。「明」是表一切法。怎么妙啊?它当下就是真的,当下就是我们心那一个念。「妙明心元」,这叫即有即空,也叫照而常寂。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这两句话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注意,它是对即说离,对非说离。「离即」当下就是空,「离非」当下即是有,是不是讲空不空如来藏啊?所以这个「离」字呢,是双遮双照。它离开了空,离开了有,是不是双遮?离即的时候照到空,离非的时候就照到有,是不是双照啊?所以「离即」当下就是双遮双照。双遮空有二边,双照空有二边。遮空照有,遮有照空。「是即非即」,就是「是即是非即」。上面「离即离非」,是从体上来说明这个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是即非即」,是从用上来说明这个问题。道理是一样的。
再以这个手掌为例。这个拳头变现为手掌,「是即非即」讲是手掌也不是手掌,为什么?你看到它当下就是拳头。这是表一心三藏的妙用,当下这是一个全体,当下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同样的对拳头来讲,也是一样。这是妙用。
「一切俱非」就是讲如,「一切俱即」就是讲是。这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就是讲我,也就是讲如是我闻。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三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无色界。
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以所知心」,这就是意识心。六识为身根和外尘之境界所转,向外攀缘。所以佛讲了,你怎么以这样的心来测度如来无上菩提啊?以这种心怎么能看到一心三藏的法理法义啊?特别是在末法时代,我们甚至还用种种的下劣心、门户之见,来看待弘扬大法的修行人。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真传一个字。把一滴雨、一根草丝、一粒黑泥巴搞明白,三藏十二部经你通达无碍。
用世语言入佛知见:佛知佛见这是出世间的真理,不可以用世间的语言来开示,不可以用世间人的心态来观照。所以诸佛容易吗?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来引导,结果有人执著在上面,赖在路上,赖在桥上不愿意动。所以最后把它否定掉,可是不讲又不行。即使讲了如来藏大法,是不是还是用世间语言呐?但这种语言已经非常非常强辞夺理,所以我们要凭智慧才能观照。真正明白了《法华经》《楞严经》,不管讲《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地藏经》,乃至讲《圣经》《道德经》,乃至讲天文、地理、语文、数学,统统能讲出《妙法莲华经》。把《弟子规》的「弟子规」三个字也能讲出《楞严经》,你信不信?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妙音」是表藏性,我们任何人都共一个如来藏性。「妙指」是表增上缘,你遇不到增上缘,就不能把如来藏性起妙用。「终不能发」,要找善知识啊,要求正法呀,善知识、正法就是妙指。否则怎么成就?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富楼那等法会大众与一切众生,也是这个道理。你们都是如来藏性,但是遇不到一心三藏这个正法、这个妙指,就不能显发你们的真实智慧。宝觉真心各各圆满:所有人都共一个宝觉真心。你用也是白用,不用也是白不用。在佛不增一丝一毫,在凡不减一丝一毫。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以弹琴比喻动心起念。海印三昧是佛一个比喻。大海澄清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倒映万法万相?在很浑的水里能不能现出月亮啊?显不出来。因为佛已经明心见性,破除了烦恼习气,所以佛的心里是清水。凡夫一动心,一起念,就有尘劳烦恼。为什么?他把自己与一切的万法对立起来了。
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看一些东西是不是感到很光明、很可爱啊?生烦恼的时候看一切都不顺眼,病人气多。老师同样在这里说法,对一个一心追求真理、一心要了生脱死的人呢,他恨不得老师把他罚在这里,打他、骂他。对那些我执很重、名利心很重、逆反心理很强的人,他一听以后——哎呀,师父不是又在指桑骂槐?又在说我了?他是不是「尘劳先起」啊?
修行人贵在用心。我们为了了生脱死,弘扬正法,连自己生命都不要。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总有个干干碍碍。这正是成就自己的大好时候。每一个人都修好自己的心,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现在常住听经,自己吃不好、睡不好、用不好,首先都要想想别人。好好检点自己尘劳起了没有?你想不想成就?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由不勤求」就是不去追求真理。「无上觉道」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的道理。「爱念小乘」,什么小乘啊?我会念佛、我会拜佛、我会拜忏、我会持戒……这都是有形有相的小法。「得少为足」,你只能得一点人天福报啊,就是升到二十八层天,就是做阿罗汉,都是个「少」。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对了,他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他和佛是一个心。这里的「宝觉圆明」是特指一心三藏,是三个如来藏圆为一个心。「真妙净心」仍然是指一心三藏。说法不同,怎么样讲都是个一心三藏。「真」,就真在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都是一个;「妙」,就妙在这个一当下就是无量,无量当下就是一。明明的十法界万法就是当下一个念。「净」在哪里呢?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二圆满」就是不二法门。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遭」是遇到,贬义词,一般是遇到灾难。无始妄想就是讲无明,这一切的迷惑颠倒对我们来讲就是最大的灾难。「久在轮回」,轮回也是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仅仅是我们感到这种轮回不自在而已,所以我们想回到大光明藏。只是我们要把住机遇,抓住当下。「今得圣乘」,我现在蒙佛开示了三个如来藏的道理。「犹未究竟」,我还不是彻底明白,所以下面还要向佛请法。
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诸妄」,有妄惑、妄业、妄报。妄惑就是种种的邪知邪见。妄业包括意业、口业、身业。妄报也叫三障,我们不是常讲「愿消三障诸烦恼」吗?三障就是惑障、业障、报障,是求解脱的三大障碍。「圆灭」,第一是全部灭,第二是灭而未灭。佛灭一切妄而证涅槃,对不对?那妄到底能不能灭?不能灭。那么我们身上的这些惑障是不是佛的惑障啊?都是他的。但他在解脱位不受牵连。那么佛的解脱是不是我们的解脱啊?(是)。因为我们烦恼习气还没有破除,所以得不到受用。「独妙真常」,方便说为释迦佛,你独自得到了真理的解脱。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妄没有因,妄哪有因呢?根本无明之因,并没有一个无明跟它生无明,妄和真是一个东西。他还在查「何因有妄」?在妄找因,是不是在心外求法呀?你这个妄当下就是真,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蔽妙明」,他把妙明和妄分成是两个问题,其实这两个东西是不二法门。「轮溺」就是轮回。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
也就是说富楼那的见道还不够真实,有点似是而非。只知道有迷惑有妙明,却不知道迷惑、妙明当下是你自己一个念。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这是讲笑话。室罗筏城里有一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早晨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那个人长得很庄严,他看镜子里的人有脑袋,所以他自己以为脑袋没有了,发狂到处乱跑。这个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发狂乱跑啊?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他自己迷惑颠倒了,其它没有任何原因,是自己在吓唬自己。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妙觉明圆,本圆明妙:「妙觉」,就是讲真心本觉之妙。妙在哪里呢?以寂净之体,当下就本具一切有形有相之万法。十法界一切有形有相之万法,当下就是无形无相之寂净本体。真心本来面目非空非有,它可以现空现有。妄是什么?当下就是真。真心随妄缘现妄,随真缘现真。所以演若达多照镜子,那个镜子是不是妄缘呐?他把里面那个东西当真了,把自己这个真实的东西反而当假了。所以佛在这里讲「妙觉明圆」,是接着前面三个如来藏来重复肯定。「明」,就是明明白白,妙就妙在三个如来藏是一个东西,无量万法是一个念,把一切的真妄统统包含在内。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既然知道妄,你还查什么其它因啊?在《楞严经》许多地方显示出这个意思。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一心三藏,哪有许多废话讲啊?你还找什么因啊?前面在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二十五个法的时候,任何一个法有没有找出一个所因啊?没有啊。找到一个所因,它就已经是心外之法。所以前面把二十五个东西我们统统归纳为「性二十五真空,性空真二十五」,是不是这个道理?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自诸妄想」,这是由于一切的妄想。「展转相因」,是万法万相。这几个因缘和合显现为那一个法,那几个因缘和合显现为另外一个法。都是由于我们的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在反复地妄想执著,而有万法万相。「从迷积迷」,也就是从妄想积妄想,始终没完没了地在分别执著。「以历尘劫」,「尘劫」就是无量的时间和空间。在佛法里,有时间必有空间,有时间空间必有万法。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佛有再大的智慧、再大的神通、再大的法力,他也不能代替众生解脱,他只能把真相真理告诉众生,佛只「发明」,解脱要靠大众。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识迷无因」,就是明白了这个无明没有因。既然无明没有因,妄想有没有所依啊?无明没有根,无明也没有生,需要你去灭吗?你知道了无明,你当下即已解脱。所以这里讲妄本空,何待灭?这是不是讲不历修证呢?真本有,何待证?它本来就是真,要你去证干什么?这就是一步登天的圆顿大法,也就是解释在法华法会和楞严法会上,为什么修行人没有离开讲经堂而当下成就。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证到菩提的人,佛这里打了个比喻,就像清醒的人说梦中的事情。你即使心里再怎么样精明,有什么办法能把梦中的事情拿出来给人家看?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梦中的东西为什么拿不出来啊?它本来是虚妄的,它没有根本。梦中生了个儿子,你能不能抱出来给人家看啊?抱不出来。他本来梦中变出来的。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哪有演若达多自己身外的什么原因叫他发狂乱跑啊?也并不是镜子里的那个人叫他狂走,是通过他看到镜子的那个因缘而引发了自己的这个狂心,这个狂心是不是也是他自己?这个时候就现狂,并没有其它的因缘。那个狂走就是他自己,也是他的本性。因缘现前了,这个法就现前。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忽然狂歇」,就是病好了。头是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这是讲迷人和悟人都是他一个人,脑袋一直在自己肩膀上。正在狂的时候,头有没有丢掉啊?没有丢。没有狂了,头有没有生出来啊?这就是无生法忍,不要去心外求法。这段经文也可以解释为,悟外无迷,迷外无悟;悟不生悟,迷不生迷。没有谁生谁,悟和迷当下是一个东西。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妄性如是:作两种观照——妄性就是这回事,它本身是虚,因为它查无来龙去脉;同时又是妄,怎么妄呢?宛然现前的这个妄是不是真啊?哪有其他人啊?也可以说为「妄性如是」是不是如是我闻啊?
因何为在:除了真心本来面目,除了这个如是,除了这个阿弥陀,心外能不能找到个什么因啊?找不到因,一定要明白,因只有一个,就是法尔如是,原来如此。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这又是在讲「华开莲现」。不随分别:不随分别什么呢?就是已经转识成智,再不会用意识心去分别,而是用佛知佛见明白这些事情。三种相续:总体上包含了我们所有的妄想。三缘断故: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不会再去搞杀盗淫呢?那么这三种缘断了,按照因果关系来讲,它会不会再有果呢?所以圆顿大法贵在开悟,贵在抓住当下。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进一步解释明心见性之时,迷惑颠倒当下停止。「歇即菩提」是不是讲知妄即真啊?是不是华开莲现?一切的果都是由我们这个心来体现。菩提心当下是不是就是菩提果?烦恼心当下是不是尘劳之果啊?所以圆顿大法即因即果。根据圆瑛大师的开示,圆教从十信位的菩萨到等觉后心,都可以从听经闻法、从见道而得。按照圆顿大法,听经闻法当下证到最低果位是十信位满,是初住位的菩萨果位,也就是分真即佛。但你要究竟成佛,一般而言,在等觉位还要靠诸佛来帮助破除生相无明。几乎除了龙女,可能就没有第二个、第三个人能当下成圆满佛。印光大师也讲,「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就看你怎么样用心,这个法我们要引起重视啊!!!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胜净明心:「胜」就是无边的殊胜;「净」就是清一色,十方法界都是一人一念。「明」就是表十法界万法明明白白现前,这就是一念真心,就是本来面目。本周法界:从来如此,就是周遍法界的。不从人得: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本来共有的。石破天惊!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这一句话又是石破天惊!「何」是哪里,「藉」是靠,「劬劳」是辛苦。哪里靠你认真修?哪里靠你刻苦修?因为你本来就是周遍法界,是因为你的烦恼习气把你障碍住了。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那些迷惑颠倒是不是都没有了?但是有道无道,自己知道。
后面这个比喻一目了然,实际上这个宝珠就是他自己。这个穷人在外面乞讨,过得这么艰苦,忽然有人告诉他,「你自己就有如意宝珠啊!」他一下明白了,当下成为富翁,他本来就是富翁。我们本来就有无量智慧德能,可是,如果不是佛来告诉我们,我们不知道还要在轮回中受苦多久。包括我们修一天到晚念佛,是不是跟讨饭一样呐?我讨你,我念你,我拜你,到时候我死的时候,你看着办啊……我们从明白这个道理开始,还要不要六道轮回啊?那个乞丐虽然是富人,他有没有得到受用呐?那现在牛马猪羊是不是都是佛啊?它有如意宝珠,能不能得到受用?得不到。所以必须明白自己就是佛,当下受用。这个比喻是不是非常好啊?
这个法理法义并不深,稍微心细一点就能知道,但是由于我们太执著于有形有相,太执著于自己是一个凡夫,所以甚至连明心见性都不敢想象。这就可悲。所以佛作何感叹呐?讲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整个十方法界都是我,这是不是致大饶富啊?谁还有我们这么饶富啊?佛讲,你能够受持一句《法华经》,胜过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供养无量佛是舍一得万报,是不是得无量的七宝满虚空啊?你就知道「神珠非从外得」,不是佛给你的,佛不过提醒你而已,你就是神珠。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富楼那这段告一段落,阿难又来劲了。
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阿难前面已经悟到这个空如来藏之法;那么这里呢,佛又讲到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就涉及到因缘法了。所以阿难马上就回潮了,你既然讲不空如来藏,这里明明白白就是讲因缘法呀,在此之前你跟我阿难要破因缘法。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他这个开悟还没有到位,为什么没有到位呢?他容易把这个因缘法和自然法混淆。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我等年少有学声闻:就是还没有证四果罗汉之人,比如初果、二果、三果。
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须菩提这些人是已经证到四果罗汉。不仅是我们这些初果、二果、三果罗汉,连四果罗汉都无一例外。「从老梵志」,这是舍利弗、目犍连他们的老师。「闻佛因缘」,就是从老梵志那里转到佛这里来,听了佛的因缘法,否定了老梵志的自然外道。「发心开悟」,是指从小乘因缘法发心开悟。「得成无漏」,是不漏到六道轮回,不漏到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这些四果罗汉呢,在佛法里叫最后身,他再不会到六道里来示现肉团身。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佛今天又断然否定因缘法。他不明白菩提是本有,它随着因缘而显现,并不是因缘而产生。
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拘舍梨」,也是当时六种外道之一,他们所讲的自然是妄想自然。怎么妄想自然呢?他们讲八万大劫之后,我们这个人自然就成佛。不修也成佛,修也成佛。他为什么有这种邪知见呢?因为外道最高的定力,可以看到八万大劫时空之内的万法生住异灭。一个大劫少说几十亿,多说百亿千亿年。可是我们一般只知道几十年、几百年……最多几千年之间的事情。外道能够有这么大的心量也不可思议啊!
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非因缘非不因缘,非自然非不自然,它可以随缘显现为因缘,显现为不因缘,显现为自然,显现为不自然。一切的万法不管大小、多少、长短,当下都是一个念,我们可以随缘变现。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这句话高度概括。比如那个室罗筏城的演若达多,发狂奔走。
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就是让他发狂的因缘如果灭除掉。则不狂性自然而出:狂与不狂是不是当下就是他啊?他这两种相遇缘显现。遇狂缘现狂相,遇不狂缘现不狂相。
因缘自然,理穷于是:因缘自然当下是一。「理穷于是」,你看阿难还在争什么自然?还在争什么因缘?所有的说法都是非常勉强。要转到这个弯子上来谈何容易?所以佛在前面讲谛审审谛、谛审审谛,你要好好想,你要仔细想,你要认真想,你要细细细想,可谁都不能用语言把它讲得很清楚。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这五句话是用来破自然法,阿难在执著自然。
头本自然:头本来就是这样。本自其然:是重复讲,就是除了自然还是自然,头本来就有,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其然」,就是这个样子。
无然非自:没有这个样子就不能算自然。这三句话是加重语气。自然自然,你要保持那种正常的状态。你看太阳自然每天按部就班,东升西落,你不能今天从南方升起,北方落下。「自然」,它是遵循一定的规律。何因缘故,怖头狂走:既然是这样,他头是自然的话,那到底怎么会抱着个脑袋到处狂奔啊?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这段经文是破因缘法则。如果你讲因缘的话,这个「自然头」是因为什么因缘发狂了?那为什么自然头没有因缘就失掉啊?所以到最后还是恢复到那个自然。在上面这个「何不自然」的「自然」后面加一个「头」,这个文句才好解释。在这里是借头来做文章破因缘法。
所以这段经文呢,仍然是讲一心三藏。如果我们非要执著于这个自然,因为自然是不变的,那我们的真心永远不会随缘变现为众生,也没有这许多麻烦。怎么天人鬼畜都有了?就跟这个头一样,你如果讲头是自然的话,那他怎么好端端的,发狂干什么?如果你把真心本来面目说为是因缘,那么,我们现在这个众生位永远也不能成佛,永远也不能回归自性的妙用。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在事实上来讲啊,这个头本来就没有失去,本来就是好好的,是由于他发的这种狂病。这个狂病呢,注意,要从一心三藏的道理来观照。我们头疼脑热、感冒伤风、泻肚子这些病,是不是本来面目啊?一切万法都是我们的自心本性,它都是随着一定的因缘变现而已。从生到死,大病小痛,都是这个道理。没有什么其它的原因不原因,其它的原因属于生病的一种缘起,它随着这个因缘而现。所以这个「狂怖妄出」,一个「妄」字,妄本无根,在十法界里找不到妄根、妄因,而病妄宛然现前。
曾无变易,何藉因缘:头本来就没有丢掉,所以狂病是因为自己造成了妄想。「曾无变易」呢,就是讲这个头啊,你不狂的时候是这样,狂的时候它也还是这样。它哪是靠什么因缘来叫它狂?又是再靠什么因缘来叫它不狂?狂和不狂,与头失和不失没有关系。不管在凡在圣,我们的真心本性有没有因为我们成为凡夫了就失去,又因为我们成为佛菩萨而恢复啊?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何藉因缘」,前面怎么讲的?「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啊!要想成佛哪是靠你怎么修怎么证啊?明白这个道理当下即是,知妄即真,歇即菩提,把烦恼心、妄想心调整了,当下证得菩提。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如果说我们这个狂性自然就有,「本狂自然」呢,外道讲这个自然是不是永远不变的?比如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是永远不能变化的。如果我们这个「狂」是一种自然的话,那么这本有的狂怖永远不会变化,永远不会变化就是生来就有。既然生来就有,那么「未狂之际」,狂藏在哪里呢?
这仍然是在讲我们自心本性非自然非因缘。所以通教破有见空,把真心作为一个永恒,这种理论是不圆满的。那真是我,妄是谁啊?你把这个无明、狂相说成是自然的话,那我们众生到现在都是凡夫,永远不能成佛。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这里如果把「不狂」说为自然的话,如果说我们本来是佛这是自然的话,那怎么会现出天人鬼畜、泥巴瓦块这些众生啊?仍然以头为例,头本来就没有狂病,可是没有狂病怎么会狂走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如果你明白这个头本来就是在的,你狂它也在,你不狂它也在;狂它没有失去,不狂呢,它也没有生出来。这是比喻知真本有。
「识知狂走」,你知道是因为有了狂病,心里有了迷惑,才到处狂奔,动荡不安。这是比喻知妄本空。有形有相的万法本来就是虚妄,它当下就是我们那个真心的变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森罗万相、千变万化,当下就是我们一个念变现,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既不是一个念,也不是十法界万法。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妄的。真妄空有、大小多少、香臭苦辣,无一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遇缘显现。无量无量的法就是一个念,一个念就是无量的法。所以这个真心是不是不好说啊?如果一定要强词夺理,《楞严经》给了一个说法,叫「真真如性」。这个真真如性就是刚才这一段话,非真非妄,现真现妄。
所以这里「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实际上就是前面的「因缘自然,理穷于是」。把这个道理说尽了,说圆满了,说到底了,就是这回事。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这十二个字至关重要。你讲我烦恼断掉了,我菩提心生出来了,实际你这还是生灭心。菩提心是谁呀?生灭心又是谁呀?贪嗔痴的生灭心是不是菩提心啊?
「三缘断故」就是前面的「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所以「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是不是通教破相见真啊?那这里是不是还是不究竟?《楞严经》就是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不是生灭心灭了?在这个时候是一切相都破掉了。「而生其心」是不是「菩提心生」啊?所以这里是不是生灭法呀?好好想,为什么是开悟的楞严?为什么「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灭生俱尽」,生灭心也好,菩提心也好,都要把它破掉。所以双非法门必须同时并存,所以非生灭心非菩提心,讲来讲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就是在妄心和真心上做文章。那非妄心当下不就是真心了吗?非真心当下不就是妄心吗?这就叫「无功用道」。明白这个道理,不劳修证,当下成分真即佛。
若有自然: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谈谈那所谓自然因缘再说吧。
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道理是一样的。阿难不是在执著自然法与因缘法吗?如果按照你阿难来讲,你把因缘心灭掉了,我们来修自然心,自然心生起来了,这自然心是不是还是因缘心呐?「此亦生灭」,他是以有为之心来行无为之法、行自然之法,仍然是有为法。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自然有三个含义。第一,圆顿大法把我们整个宇宙人生真理就说成是个自然。第二,通教、别教把无形无相、如如不动的那个真如说为自然。第三,外道自然,讲什么所谓的自然现象。
那外道自然往往以极其有限的这段生命,没有办法观照到无量无量长久的那种时间和空间,所以把出现的这种很强盛的业作为自然,这是无知众生的一种妄想。其实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它不是自然。外道的自然就是本有的,不可以改变的。某种意义上,相似于通教那种所谓的真如。通教把因缘所生法说成是虚妄,包括诸佛三十二相都要破除,那才是真正的解脱。圆教的自然是真真如性。它可以随缘变现为自然,随缘变现为因缘。这才叫真正的自然。下面呢,佛又打一个比方。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这个比方很笼统,我们来发挥一下。比如黄沙与石子这两样东西杂合在一起,变成一体了,是不是叫「和合性」啊?用世间法来讲,虽然和合在一起,我们能不能看到黄沙和石子啊?所以这个是非和合,它仍然有非和合相在这里啊,是不是称本然性?本然性是不是它本来面目?所以把和合一体作为因缘之法,把黄沙和石子作为自然之法。这个概念先要对上号,下面我们才能做文章。做什么文章呢?要讲「本然」的话,「本然非然」。本然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然?原来的那个然——黄沙在扬州,石子在南京,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然了,是不是改变了?你不能叫它是自然了。
和合非合:「和合」一定是变成一体,那么现在看上去和合在一起,但是我们明显地就看得出黄沙和石子之间的痕迹。它和了没有?合了没有?所以这里「和合非合」就是破因缘法,前面的「本然非然」是破自然法。合然俱离:这是总结上面这两句话。
离合俱非:是非本然非和合,非不本然非不和合。非不本然,你讲「本然非然」的话,它石头、沙子那个形相是不是宛然现前呐?你不能讲它不是本然。非不和合,你讲它不和合的话,它合在一起呀。本然也好,非本然也好,和合也好,不和合也好,这种相都在。它就随着各种因缘和合这个机缘而显现出来,非常非常好玩。你只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成就了,你得大自在。但是我劝大家要把《楞严经》耐心听下去,我们将来都要当大法师,许多人发心还要超过师父,你不学怎么行呢?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这就是一心三藏,就是《法华经》讲「唯此一事实」。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注意,这句话是针对阿难而言。「菩提」就是开智慧,「涅槃」就是了生死。一开智慧,当下就了生死。是就阿难无量劫以来都没有成就而感慨阿难的辛勤修证。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并不是你无量劫以来「辛勤修证」所能成就。与前面佛讲,不懂得菩提心,「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是不是一个意思啊?我们要瞻前顾后,联系起来观照。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又妙了。不光是我释迦牟尼,无量诸佛如来讲的恒河沙数的妙理,尽管你多闻第一,能够过目不忘,入耳成诵,也只不过是增加你的戏论法罢了——你在因缘、自然二法里不能明辨,不能圆融。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这里带有挖苦讽刺。你虽然会讲小乘因缘法,讲无量的三藏十二部经讲得清楚明白,可是你讲到底还是不能圆融。阿难也是辩才无碍,可他是口头禅。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佛在感慨万分呐!你阿难是无量劫的多闻第一,却不得要领,盲修瞎炼,差一点被摩登伽女拉下水。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第一卷讲到,佛敕文殊通过楞严神咒的法力而救护了阿难和摩登伽女。关于持咒,后面讲到第七卷楞严咒的时候,再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这是以佛咒来消除邪咒,使她心里得到清净。「阿那含」就是三果罗汉,翻译成汉语叫不来。怎么不来呢?他这一生结束以后,就永远在天上,在天上成就四果罗汉。二果罗汉还要一返人天,初果罗汉是七返人天。
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就在我释迦牟尼佛法中,她属于精进派。不在于一天到晚念佛、拜佛,磕头如捣蒜,而在于她明白道理。「爱河干枯」男女习气能够得到解脱。「令汝解脱」,摩登伽女再也不来缠阿难了,首先解脱这个男女束缚了。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历劫忆持:讲过好几次了,阿难与佛一起在空王佛所发菩提心,可是释迦牟尼已经成佛无量百千万亿亿亿年都说不清,阿难却至今还是个初果罗汉,而且修得还很苦。「忆」,是能够背诵三藏十二部经;「持」,是老老实实依教奉行。
如来秘密妙严:是如来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这个「无漏业」特指如来藏。后面文殊菩萨讲,「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只有如来藏才是无漏业,是无漏的佛业,其它任何法都是有漏。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只有读《法华经》《楞严经》,明白如来藏道理,我们当下就变凡夫业报身为菩萨愿身。虽然我们生在红尘,生在苦恼,但是我们已经远离红尘,远离烦恼。我们现在还在世间憎爱二苦啊,有欢喜的,有讨厌的,但这个是你凡夫身的苦恼,而真人已经瞒天过海,到菩提彼岸。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淫女是下九流,像这样无聊的人因为有神咒力的加持——明白如来藏道理是最大的神咒之力,这是不可思议的神咒之力,楞严咒就是《楞严经》的高度概括——而淫火顿歇,爱欲烟消云散。法中今名,性比丘尼:摩登伽女过去多生多世都是修行人,今生虽然沦为淫女,却不失本性,而且又出家修行,恢复了本性,所以叫性比丘尼。
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其实呢,阿难和摩登伽女在过去有五百世是夫妻;那么耶输陀罗和释迦牟尼也是做过更久的生生世世的夫妻。在其它经典有讲到这些事情。所以,这种男女恩爱轮回之苦是刻骨铭心的。就是因为贪著这个情执,否则我们何苦来哉啊?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这些法石破天惊啊!「一念熏修」就「得出缠」,是不是「华开莲现」?与前面讲「何藉劬劳,肯綮修证」,都是强调听经闻法开悟的重要性。这个「无漏善」非一心三藏而不可。你一念熏修一心三藏的道理,「或得出缠」就是超越六道轮回,「或蒙授记」就是明心见性的分真即佛。
在佛法里,一般来讲,起码是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相当于圆教十信位或者初住位,这样的根机才能得到佛的授记,再成佛已经是指日可待。如果不能信解一心三藏的话,那还不能授记,距离成佛还是遥遥无期。别教初地位的菩萨要苦修苦行苦证,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可以一念听闻一心三藏而成就。这又不一样。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这是就阿难的病根批评他。你怎么还在自己欺骗自己呀?「观听」,就是还在出流攀缘,循声流转,不肯放下分别识心来用智慧观照一心三藏。摩登伽女以淫女之身都能当下证得三果,而你阿难作为王子出身,又是佛的侍者,多闻第一,难道就甘心做个罗汉吗?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佛每开示一段法理法义,大众的境界就能提升一次,身心就能轻安一次。这个「实相」是圆满的实相,与三个如来藏相对应,也叫一心三相——无相之实相对应空如来藏,无不相之实相对应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对应空不空如来藏。
身意轻安:这下轻松了,松一口气了——原来成佛这么简单啊!只要一念悟,就能了生脱死。得未曾有:过去心事重重,因为成佛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无量劫的修证,现在明白了「华开莲现」,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阿难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无比地法喜。无上大悲清净宝王:阿难对佛无比地崇敬,以这样的称呼在盛赞释迦牟尼。提奖:就是提携、安慰、指导。引诸沉冥:六道众生沉沦在苦海里——包括二十八层天,佛在《法华经》说为地狱火宅。你别以为天堂能怎么样,他靠一种禅定功夫,心态很紧张,生怕掉下去,越往上那种束缚心越厉害。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阿难对一心三藏的悟解再次加深了。这段经文就是我们常讲的,十方法界森罗万相、千变万化,都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妙觉明心:是空如来藏,它离一切相。遍十方界:就是不空如来藏,它即一切法。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十法界的如来,有阿弥陀如来、释迦牟尼如来,以及天如来、人如来、猫如来、狗如来、泥巴如来,都是一个如来。十法界的如来跟一真法界的如来互为总别,没有哪一个小如来不是这一个总如来,没有哪一个小如来不是另外一个小如来,没有哪两个小如来不是哪另外八个如来。这个「十方国土」,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个茶杯盖、一个废指甲、废头发丝,都是一个国土。大雄宝殿、故宫、天堂、大运河、那臭水沟、臭粪池是不是国土啊?都要明白。
清净宝严: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那个厕所是不是「清净宝严」啊?垃圾堆是不是清净宝严啊?香臭苦辣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心。为什么诸佛菩萨在证道位喝老鼠药跟喝甘露水没有区别啊?鸠摩罗什大师吃钢筋混凝土跟吃大鱼大肉有没有区别呀?没有区别呀。任何一个法界都是无量的法界。你这个肉团当下就是太平洋,当下就是太阳系,你知道不知道?就看我们会不会用心,能不能破除烦恼习气?
妙觉王刹:就是讲佛土,前面讲国土,无分别不防分别。国土有净秽之别,净土就是妙觉王刹,比如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华藏世界,等等。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佛来批评我阿难不求甚解,贪多求全,多闻不得大用,再多闻也不如一日修习无漏之业。「不逮」,是不及。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旅泊之人:是比喻还没有回到如来大光明藏中,还在九法界内漂泊无依。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这是比喻佛开示了一心三藏这个道理,已经知道那就是我的归宿。虽获大宅:是虽然已经开悟。要因门入:是比喻悟后进修。
本发心路:他现在也懂得过去的小乘法不究竟,所以要回小向大,叫修本。这是听懂了一心三藏道理以后,他心里从根本有了这种概念。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有学:是对无学而言。摄伏:这是收摄、伏住。伏住什么呢?畴昔攀缘:是讲过去心往外跑,在名闻利养六尘境界里执著分别。那么这里攀缘也包括小乘人那种在事相上执著什么行善断恶啊……著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这是不是讲圆顿大法呀?《法华经》讲,一念信解如来藏,胜过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无量法门无量百千万亿年功德的无量倍。要好好地用心观照啊!要不然你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修,有什么用啊?
得陀罗尼:「陀罗尼」翻译成汉语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持总持,就是从根本上认识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所以一心三藏是不是总持啊?一个心就是总,三个如来藏就是持。
入佛知见:佛知佛见还是一心三藏。《法华经》讲,诸佛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开示众生佛知佛见,使众生悟入佛知佛见。这个《楞严经》从头到尾是不是在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啊?为什么能开呀?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如果我们本来不是,那还开什么?一开什么也没有。因为我们本来就有,所以一开是不是就示出来了?因为一示出来,我们当下是不是就明白了?哎呀,这就是我啊。是不是当下入佛知见呐?所以如来藏心地法门就是这么妙,一步登天。
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在会大众跟阿难一样,都是共同的心愿。大家翘首以盼,如饥似渴般等待佛的再次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菩萨需要不需要哀愍呐?不需要。因为缘觉、声闻心量尚浅,能在楞严法会上安住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一种是对这个一心三藏的道理在认识上、见道位上还不是很究竟,甚至还有点疑三惑四;一种是见道上已经成就,但是还在着急自己烦恼习气重。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代。「发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方便菩提心,由于前世的根机,这种人总是想要成佛,要弘法利生;一种是真实菩提心,已经读懂《法华经》《楞严经》。
开无上乘:开示一心三藏。「无上」,不要解释为第一,它是无上无下,无前后左右,无内外空有,包容一切,也就是前面讲的无漏业,一法不漏。下面「妙修行路」就是解释「无上乘」,「无上乘」就是「妙修行路」。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前面讲「妙三摩」,这里讲「三摩提」,是一个意思。「三摩」可译为三昧。天台解释三昧为「调直定」——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也。
所谓调心之暴,娑婆世界众生特点之一就是暴躁、刚强、残忍、蛮不讲理。所以要把你的心能调得柔软一点、慈悲一点、善良一点。
所谓直心之曲,世间人直话不直说,他心里拐弯抹角的。有些人好话到他嘴里也变味。明明可以好说,他却歹说。还自以为我是直心之曲呀,你那是粗鲁。有些人也太装模作样,弯弯曲曲的,搞了半天他没有一句真话给你。
所谓定心之乱,凡夫从出生一直到临死,心都在乱中。首先乱就乱在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别人是谁。第二个又乱在名闻利养,人一出生就是要贪求,一直到临死都是这样。所以无量的法门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修定也好,听经也好,无非为了把浮躁的心安定下来。
「不生疲倦」,明心见性的人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吃饭、穿衣、走路,他都在道,他知道自己成就了。就是在卡拉ok,都是有备而来,是来教化众生的,不然他不会白白去。要知道,走路是不是修行啊?我踩的这个大地是我踩它还是它踩我啊?你想是不是很好玩啊?没有哪一处不是修行。他不害怕疲倦,也不存在疲倦,他已变成自性流露。
应当先明:首先要搞明白。发觉初心:「发觉」要分析,「先明」跟「发觉」是一个意思。「初心」,就是刚上路修行的人。你用的是什么心?是不是又回到前面去了?要从悟门而入。行门有没有离开悟门呐?所以悟门、行门、证门,它是次第圆融。悟本身是不是行呐?二决定义:有两个问题首先搞明白。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也就是说,初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叫「因地发心」。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生灭法,念佛、拜佛是不是生灭法呀?所以文殊菩萨为什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判为初机不能成就啊?其中有一句话在第六卷里看,「念性元生灭」,念佛之心是不是生灭心啊?那么修禅宗灭一切相来见空性是不是生灭法呀?他灭有生空。前面讲,妄心灭了,菩提心生了,那它还是生灭心呐!《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一切唯心造,造是不是生灭心呐?这一切法都在《楞严经》得到了证实。
所以我们懂得生灭心灭而未灭,菩提心生而未生,这就是「无戏论法」;当下是一个东西,这就是「无生灭法」。整个的十方世界一切万法都是生而未生,灭而未灭。《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要我们达到这种境界。修行人要彻底成就,唯有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你不要有任何的侥幸,任何的指望。人身难得,生命在呼吸之间,我们要抓住当下。
无有是处:是不是讲得铿锵有力,斩钉截铁啊?就是叫我们放下一切幻想。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皆从变灭:从这个道理来讲,我们也不要「照明」其它什么法,只看各种修行的法门,有没有哪一样不是生灭法?「器世间」就是依报世界,我们肉团身叫根身器界,外面的自然环境叫器世间,有情是正报世界。包括有情、无情无量的万法都是生灭之法,无非是生、住、异、灭这四种之相。
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我们自己想一想,这个世间一切的东西,有没有永远不坏的呀?没有。而虚空可以不可以坏呀?这个虚空也是我们的一念心变出来的。相对而言呢,我们知道,先有虚空,后有世界万法。一般人不容易观照出虚空会坏,所以外道把这些东西作为自然。而佛常常以虚空比喻真空、真心本来面目。因为这个虚空与我们的真空贴得最紧,所以「然终不闻,烂坏虚空」是方便说。当我们成佛以后,虚空与山河大地一念化为无上菩提。佛在这里也是采取抱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你可不要把这里当究竟。这是引导法会大众要用不生灭之心作为我们因地修行的指导思想。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空非可作」,实际上空也是我们变现出来的。相对其它万法而言,虚空空间大、时间长,它是在万法之先。人们会误以为虚空是自然,是不生灭,是空非所作,空非所生。
前面讲168个字的时候,是不是说先有虚空轮?我们这一念真空起了一个无明妄想,一个业相无明,这一念就将我们清净本然的真空浑浊为晦昧之空,然后由这个无明妄想之心面对虚空打妄想而有风轮、火轮、地轮、水轮,然后水火之性交互作用而形成十法界万法,而形成有情众生等等。世界万法都在虚空之内,因此佛用虚空来打比喻,但是也不要认为虚空就是不可以造作,不可以把虚空当成真空。在这个虚空看似不变、不生、不灭、不异的情况之下来看虚空中的万法,是不是都是可生可灭呀?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这是地大,也就是我们的皮肉筋骨。润湿为水:这是水大,就是我们身上的血液、口水等等。暖触为火:这是火大,每个人都有体温,就是死了以后变成零度了,仍然有温度。动摇为风:呼吸、动作就是风大。
所以我们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把肉团身说为四大假和合,就是出自这里。真正来讲,五大假合更好。我们的身体当下是不是个虚空啊?但是这样讲呢,大家容易糊涂。那么包括后面的「心现识变」,实际上这个肉团身当下是不是七大假合啊?地、水、火、风、空、见、识。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四缠」就是四大和合为我们的肉团身。这里的「分」带有浑浊之义,占据了、浑浊了、结合了我们这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在这个四大出现之前,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圆满的智慧,这是就分别法来说。「湛」,是表如如不动之义,「圆」,是表圆融圆满圆通,万法都是一个本体。「妙」,是表在如如不动中,它就本来具足了生住异灭之性,在无形无相中它本来就具足了有形有相之性。「觉」,是讲真心本来面目的本体,按照别教把它说为是无形无相本体,它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明心」,指明明白白,从我们这个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来面目,我们明明白白知道,它就是一切万法之性具功德。这个「心」还是继续解释,是怎么样个觉呀?就是这样的觉,或者讲妙觉、明觉,也一个意思。
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为视」,就是为能见之见精,与眼睛对应。「为听」,就是为能听之听精,与耳朵对应。「为觉」,要与三个方面对应,一是鼻子的嗅觉,二是舌头的尝觉,三是身体的触觉。「为察」,是作为意根的那种分别性。所以这里是说,由于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了肉团身,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这里把它说为第七识、见分,这个第七识一般地说为前七转识,它这个时候没有分别心,叫无念分别,我们通常把第七识和第八识说为一体。)作用与反作用,就把意根这个一精之明分割为六性,成为六根之性。在这里,六根之性要与六种意识心合起来说为六个性。一个是能分别,一个是所所分别。怎么所所分别呢?六根之性对六尘是一个能缘,一个所缘,产生的六种意识心叫所缘缘,也可以把它说为所所分别。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这是在总体上来介绍五浊的形成。五浊怎么形成呢?就是由于四尘与我们的那个一精之明交互作用,而把一精之明分割为六根之见性。六根之见性面对外界的六尘——外界六尘实际上是地、水、火、风这四尘——再进行妄加分别,造成了五浊。所以这个「五叠浑浊」,对照前面168个字也是一样,从识阴、从命浊开始,一步一步浑浊到劫浊。劫浊就是讲色阴,从识阴到色阴,中间经过行阴、想阴和受阴。所以,五浊与五阴相对应。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云何为浊:佛在解释五浊之前进一步地解释造成五浊的基本因素是怎么形成的。「浊」是一种和合之法,和合之法必有它的原料。所以佛在这里打比方,这个「清水清洁本然」就是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尘土灰沙之伦:「伦」是类,尘土灰沙之类。本质留碍:这是比喻四大,实际上讲四大、讲七大都是对的,统统包含在内。但是因为涉及到「本质留碍」呢,一般从相分上来讲比较好理解。注意,法无定法,怎样因地制宜、逗机观教,就怎样来说法。二体法尔,性不相循:这个「二体」,前面「清水」是表心法,清洁本然,没有障碍;后面的的土沙之伦是表有形有相的万法,它的本质是有形有相,带有障碍性。这两样东西从本性上来讲不是一回事。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这里举个例子,把泥巴跟清水混在一起就变成浊水了。因为混在一起,本来清水变成浊水,本来坚固的泥巴稀释在水中,失去了坚固性。注意,这里泥巴是以一大比喻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交妄而成五浊。所以一交妄,真心是不是隐藏在迷惑颠倒之中啊?虽然隐藏在迷惑颠倒之中,但它有没有失去一分一毫?清水虽然变成泥巴水,但清水有没有失去一丝一毫?注意,这是打比方。在世间法里,泥巴就是泥巴,水就是水。在心法而言,泥巴瓦块当下就是无形无相的真心。所以打比喻只能是打比喻,不可当真。它只能帮助我们开智慧。
容貌汩然:「汩」,带有昏昏扰扰、浑浑浊浊的意思。我们生在五浊世界,是不是「容貌汩然」呐?不明白宇宙人生道理,你一切的看法都是颠倒的。一动念就是错的,没有一处不是错的。汝浊五重,亦复如是:这是以法合喻。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见:「见」,是能见的见分、见精,也叫一精之明、见相、见性,也叫第七识。这里的「见」已经转为后七转识,它可以起念分别。但是这种分别叫一念分别,是直觉。虚空:有空旷、通达之相。
遍十方界:有人讲,我这个见只能看到扬州城,其它看不到啊。错了,并不是你的见看不到,而是你在这个时候烦恼习气重,见性受你自己烦恼习气的障碍。只有去除烦恼习气,才能使我们的周遍法界的见能够真实起妙用。虽然现在不能起妙用,但我们的见当下就是周遍法界的。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见,要明白。现在不能周遍法界就是因为形成了这个劫浊。这个「遍十法界」,从横向上来看是遍这个虚空法界;从纵向来看呢,我们这个见还能遍过去、现在、未来。讲这个劫浊啊,在佛法里有时间必有空间,有时空必有万法万相。解释的时候,要作如是的观照。
空见不分:眼前是这个虚空,那么,哪个是我的见分?哪个是我所见的虚空?你能不能分开呀?没有办法分。空和见已经交织起来了,浑浊起来了。
有空无体:由于有这个虚空之相现前,所以我们的眼睛就执著在有形有相的虚空上,而看不到自己的这个性体。就像手电筒只能照人,它能不能照到手电筒自己啊?我们能看外面的东西,自己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呐?在这个时候来讲,我们就浑浊了,你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有空无体」,就是讲迷执于虚空,而不知道回光返照自己的本性。把虚空当成是它,当知道自己本性的时候,虚空是不是就是自己?所以在这个劫浊中有一点迷情,叫认己为物。
有见无觉:阿罗汉破除了行阴,破除了身根,证得了第七识;但他还不知道后面还有第八识,还有第九识。所以劫浊呢,包括小果圣人在内,都有这个劫浊。超越了劫浊,也就超越了色阴,最起码证到阿罗汉。
相织妄成,是第一义重,名为劫浊:我们六根之性、能见的这个见性与虚空迷执造成劫浊,在这里呢,虚空包含世界万法。有些法师把劫浊解释为时间的污染,那从《楞严经》这句经文来看,好像又变成是虚空、空间的污染。注意,在佛法里,时间、空间、万法是不能相分的。所以解释劫浊,根据《楞严经》全文的通义应该说为,时时事事处处在我们心中都形成了颠倒。那劫浊是如何形成的,佛在这里是总括,在前面168个字里讲得就比较详细。
你看,「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我们真如本性不守自性,一念而有无明,这个一念业相就已经造成虚空之相,紧跟着再有第二念无明,第三念、第四念跟着来就到了转向,转向就是第七识。这个时候,它已经是空见不分,紧跟着地、水、火、风世界万法出现了。第七识就开始起念分别,然后再形成六种能见的见性再形成六识,这时就把所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的一切的万法当成是它,叫认己为物。把能见、能吃、能听的这个东西当成是我,叫认物为己。这叫劫浊。这个劫浊是造成后面的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基础。
五浊是次第圆融的。所谓次第,各有各的特色。所谓圆融呢,没有哪一浊不是哪一浊。你说劫浊是不是见浊?是不是烦恼浊?是不是众生浊?都是的,但是又有各自的特点。注意,《楞严经》从头到尾让你每上一堂课,都足以开智慧,所以叫开悟的《楞严经》呐。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这个「见浊」呢,在世间法上与世界观对应。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从根本上、从全局上、从战略上来把握对整个世界万法的认知。因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其实前面的「劫浊」才是世界观的基础,那个时候世界观就已经形成,表现在「见浊」上是它的一个方便而已。下面来看经文。
汝身现抟:「抟」,解释为聚集、和合,是四大和合抟在一起。四大为体:地、水、火、风四大形成肉团框架。
见闻觉知,壅令留碍:「见闻觉知」是六根之性。能见、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知。「觉」,包括尝觉、触觉、嗅觉。六根之性是心法,它有主动性;相对而言,地、水、火、风无情物是被动性。《楞严经》讲,「色杂妄想而有众生」。这个妄想就是见分,见分本具见闻、觉、知等这六种功能。所以与这个色法和合以后,「壅令留碍」,怎么「壅令留碍」呢?四大之法是无情法,是障碍法,本质留碍。「壅」就是障碍,障碍了第七识这个一精之明。留什么碍呢?使它眼睛能见不能听,耳朵能听不能见,等等。
所以这里呢,经文试着调整一下,把「水火风土」放到「壅令留碍」前面,把「见闻觉知」放到「壅令留碍」后面,更好理解。也就是:汝身现抟四大为体,水火风土,壅令留碍,见闻觉知,旋令觉知。
地、水、火、风这四大障碍了一精之明,本来这个一精之明可以使眼睛之见能听、能嗅、能尝、能想,使耳朵之听能见、能嗅、能尝、能想,六根可以通用。就是因为有地、水、火、风这四大障碍了,把它分成了六个东西。之所以分成六个东西,注意,这是讲因缘法,是它现出六个东西。一精之明是本来就有,是因为地、水、火、风这个缘,使它现出了本来的这六种功能。
「旋令觉知」,「旋」就是作用。因为一精之明的六种功用,令地、水、火、风无情物产生知觉性。比如一个人在呼呼大睡,其他人推他快醒,使他产生了觉知性。在事实上来讲,我们身上的泥巴瓦块跟地上的泥巴瓦块是不是一回事?都是地、水、火、风。我们经常讲笑话,当下坐在这里这么多人都是一群死东西,没有一个活的,我在这里也是个泥巴瓦块,为什么我们把它当成是活的?这就是见浊,这就是劫浊,就是五浊。我们变得「容貌汩然」呐,这是真的。
真心本来面目非生非死,非有情非无情,非正报非依报;它可以现生现死,现有情现无情,现正报现依报。别以为真心本来面目就是有情,你错了,它什么也不是,但什么也都是。要明白这个道理。
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相织妄成」,谁跟谁相织啊?就是我们六根之性能见的这个东西,与所见的这个东西——这个肉团身也是我们所见的东西——相互作用与反作用,造成见浊。谁也没有吃亏,怎么没有吃亏呢?肉团身由无知变成有知了,那么这一精之明呢,本来只有一种功德的,它现出了六种功德。它有没有吃亏呀?没有吃亏。但是谁也没有沾光。这个肉头本来没有痛苦的感觉的,那现在是不是有了?那见分本来没有烦恼,现在是不是就会生烦恼了?
「见浊」,一般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也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身见」,众生都认为肉团身是我;所以要吃好、穿好、玩好。其实这个肉团身,在佛法里不叫我,叫「我所」,是我所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这个肉团身生生世世生住异灭,可是它的主人是我们的灵体。世间有句骂人的话叫行尸走肉,在佛法里歪打正着,就是个行尸走肉。行尸走肉是不是无情物啊?是不是泥巴瓦块啊?可是为什么它活蹦乱跳,我们还把它当真呢?讲笑话,坐在这里的,从讲经的印广师到听经的各位菩萨都是什么东西啊?我告诉你们,都是一堆烂泥巴。一堆烂泥巴在这里,讲的讲,听的听,还搞得跟真的一样。为什么讲这一堆烂泥巴会变成些活生生的东西?我们先来打个比方,过去放电影把那个胶带往机架上一装,通电以后,那个荧幕上男女老少说说笑笑、蹦蹦跳跳,是不是全部出来了?当下变活了。虽然变活了,但他本来面目是不是一张胶卷啊?在物理上把它叫视觉暂留,暂留什么?下面还要解释。
再打一个比方,现在也还有一些灯泡属于拉线开关,喜欢搞恶作剧的人把拉线开关一圈一圈一圈……圈了十来个圈,然后往下猛一拉,嗒嗒嗒嗒嗒嗒……一那么嗒嗒嗒嗒嗒的时候,那个灯就一直是亮的。其实响十次的话,这个灯一定是亮十次,暗十次。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暗?这叫视觉暂留,我们先这样解释,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我们的色身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它是无情物(虽然是无情物,它跟有情没有绝对的界限,也是由我们的心所变现),然后由我们这一念妄想来把地、水、火、风这四大搅和在一起,叫「想相为身」,叫色心连持为一体。后面讲「命浊」还涉及到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心的能动作用呢,对无情的地、水、火、风感应道交,作用与反作用,然后使这个无情的地、水、火、风或者意识感觉很低等的心提升,他有了疼痛的知觉,从此我们就感觉有了生命。我们的主人不是这个肉团,也不是能看、能听、能想、能吃饭的这六种意识心,都不是。它是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能看、能听、能想的那个老板,由它控制这六根,这叫第七识。第七识一秒生灭1280万亿亿次,所以虽然是一堆烂泥巴,但是我们感觉到自己是活的生命啊,在物理上叫视觉暂留。实际上是我们迷惑颠倒的一种情执。那个玩电灯的时候嗒嗒嗒亮,明明有暗现前,却只见亮不见暗,就是由于我们执著于亮光。如果鬼来看是什么?是暗,它以暗为亮。我们是白天出来,正好鬼休息;我们到了夜里休息,鬼出来工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破除了「身见」。
有智慧的人修活物,活物就是修里面那个心;没有智慧的人修这个死物,要吃喝玩乐,要长寿,甚至还想肉身飞天。仙人飞天可以过几万岁的寿命,他这个肉身修得很坚固,死了以后肉身不烂,正好给一些妖精鬼怪来附在上面再次利用。心法不可思议啊!要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啊!我们执著了它,就会被它束缚。天人鬼神都有某种程度的解脱。这一世做人,下辈子做鬼,下下辈子升天,都叫解脱。乃至到虚空天解脱这个肉身的束缚,都能得到一定的福报,但是只有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彻底解脱。虚空神福报满了以后,仍然要往下落。在后面讲到「众生浊、命浊」的时候仍然要涉及到色身这个问题。你如果能够破除「身见」,后边的「边见、计取见」都会迎刃而解,你心得自在,最起码是初果罗汉,永远不落三恶道。
「边见」,又分为两种:一者「断见」,二者「常见」。「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来世谁见过啊?「常见」,认为人死以后来世还是人,牛马猪羊死了以后,来世还是牛马猪羊。那么这两种邪知见实际上都是取笑修行,既然是这样,我们还修什么啊?修来修去,人还是人嘛!这两种知见很普遍。
「见取见」,一般是修行中的一些邪知见,他没有证到这种果位反而自以为证到了。最常见的是有些人修禅宗、修气功,开了天眼,开了天耳,与一些鬼神仙众能够沟通,应该说这样是扩大了他们的心量——哎呀,除了人道之外,还真有天神仙鬼!然后发起正念,受持大法,很容易成就。可惜这些人自以为是,叫非果计果。
「戒禁取见」,这是对正知正见的一种偏见和执著。不是成佛之法,他认为是成佛之法;不是成佛的经典,他认为是成佛的经典,叫非因计因。外道的执著暂时放一放,重点是讲佛门内部的执著。
讲经说法41年后,佛在临终前告诫修行人:只有《法华经》才是真净大法,《法华经》是「一切诸经之王」,唯有《法华经》讲的是真话。当然《法华经》包括《楞严经》,包括《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专门讲「妙莲华」。《法华经》是概括说、肯定说;《楞严经》是分别说,肯定与否定共说;《阿弥陀经》是秘密说。可是修行人把那些方便引导当真,叫「戒禁取见」。佛在《楞严经》再三讲啊,那都不是成佛之因呐!要想成佛,因地心和果地觉必须是一。
「邪见」,前面四种是大类概括而言,那么剩下的一切统统包含在邪见当中。最典型的就是世间的「俗话说」,这往往成为世人的一句口头禅,认为几千年以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就都是对的,或者周边公认的就都是对的,这在佛法里叫「同分妄见」。比如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用佛法来讲,知人知面你就一定知心,这个人、这个面是不是心呐?联系到「劫浊」了,是不是也好理解啦?
一切的法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所以你在这里讲怎么长怎么短是不是统统都是邪知见呐?但是,佛法之妙在于,当你知道了是邪见的时候,即邪即正。你知道了是邪见时就已经变成了佛知见,没有知道之前就是邪知见。邪知见是谁啊?也是我们自己。邪知见是不是佛啊?也是佛啊!但你不知道就要受报应,知道了以后是自在地调理。
这是讲到「见浊」,在佛法里也把它说成是「五利使」。很厉害!「利」,即快利之义;「使」,即驱役之义,由于五见之妄惑,使得我们在六道里轮回。为什么讲「利」呢?因为这个世界观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使我们在六道轮回,这种力量是不是很大啊?但它一旦转变就彻底转变,没有什么拖泥带水的,一变就变,也很利索。你站在这里就成佛。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这个「烦恼浊」与五阴中想阴相对应。想阴,就是意根对法尘——法尘是前面的五根对五尘产生的五种俱生意识,是保留在头脑中的回忆——所以意根既可以运用法尘闭门造车,又可以在独头意识里执著。下面来看这段经文。
又汝心中:这里的「心」指意根,第七识和第八识都可以说为意根。忆识诵习:「忆」是回忆过去的事情,「识」是面对眼前、当下的事情,「诵」是计划未来的事情。所以「忆、识、诵」是表我们的意根在过去、现在、未来中的那种妄想执著,「习」呢,就是这三种习气。
性发知见:「性」就是见性,第七识、第八识就是一精之明。「发」是成就。「知见」是眼睛能看的能、耳朵能听的能、头脑能思维的能,是六根之见性。容现六尘:前面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叫实尘,由眼、耳、鼻、舌、身通过现量境界当下来一念分别。第六个尘是法尘,由前面的五种实尘产生的五种知觉保留在头脑里称为法尘,也叫「前尘影事」。
离尘无相:这是讲烦恼浊的特点。离开了前面的这六种尘,它现不出相来。它的东西在不在心里啊?在心里。离觉无性:「离觉」,就是离开我们的真心本觉,就是离开它的真实本来面目。如果没有离开真实本来面目,它会不会生烦恼啊?那始终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呀。
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相织妄成」仍然是讲由我们的六根之性这种能与所对的外界的六种尘而产生的一种烦恼心。
「烦恼浊」呢,在世间法里对应为「方法论」,它是「见思烦恼」的问题。它以五钝惑「贪、嗔、痴、慢、疑」为体。烦恼是无量啊,佛为方便教化,有说为一百零八种烦恼,有说为五结,有说为贪嗔痴三毒。实际上,根本烦恼就是一个「贪」字。
就人道众生而言,可以说从离开娘胎出世第一天就开始贪——小孩儿落地哇地一声就哭就跟你要、就跟你讨,你把奶嘴往他嘴里一放就好了,嘴巴堵住了;你搞个什么铃铛摇一摇,耳朵听到好听了就开心了,欣赏了,这是不是都是贪?一直到临死都在贪。贪什么啊?好死不如赖活着,活一天就是两个半天,不活白不活。有的人还贪死,贪死得快,为什么?哎呀,活得太烦恼了、太痛苦了都是贪。那中间更不用讲,每天都在贪,今天贪明天,明天贪后天,要贪儿孙满堂,要贪钱财等等,各种「贪」。
「烦恼浊」主要是心苦,你看不出它受什么苦,可它心里在折磨自己。所以离尘无相,它没有苦相,没有外界有形相的那种苦,但它确实是一种真实的苦。烦恼浊与想阴对应,完全是在心里打妄想。有些人到最后自杀了,是不是由这个烦恼浊造成的?那相反,当我们解除了烦恼浊,明心见性的人是不是比那做大官发大财的人还要快乐啊?苦与不苦在于我们这一个心。有些人他越是受苦还越快乐。
「嗔」,是嗔恨心。人家得罪我,伤害我,我就耿耿于怀;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怨天尤人,甚至大发雷霆。分别法来讲,嗔心是大敌,专门破坏你的定力,往往修行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道行、功德,会因为你一念嗔恨心前功尽弃,叫做火烧功德林。修行人要培养温顺、冷静、沉著的心态,看你有没有定力。
「痴」,即迷惑颠倒,不明事理,愚昧无知。它不仅包括那些低能儿、文盲、植物人,还包括那些所谓的聪明绝顶之人。因为他自以为是啊——我从小读书天分第一;我当官、经商足智多谋,我才华横溢……别人去念佛、学佛他感到好笑,没有本事跑到这求泥巴,有什么用啊?在佛法里这作「世智辩聪」,三途八难里属于第七难,这种人来世必下三恶道。因为他是一种情执,自以为是,把自己看得很重,重的东西是往下落还是往上飞?往下落。这叫「想升情坠」,在《楞严经》讲的,既有科学性又有哲理性。在佛法里讲,老实人得大利益,聪明人反被聪明误。佛法是平等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沾光,没有一个人会吃亏。当你沾沾自喜就是你吃亏的时候,你沾不了光的;当你吃亏而心安理得,生欢喜心,你是吃苦了苦。是非好坏全在于心态的调整。
「慢」,就是贡高我慢,恃己凌他。人们常常讲:啊!这个事值得骄傲的。有什么好骄傲呢?《瑜伽师地论》讲了七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
第一种「慢」:按照世间法来讲,他总是舍己为人,就是有功德,也就是值得骄傲。我们称之为「慢」,为什么呢?你舍己为人,人是谁啊?还是你自己啊!你舍的当下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所以佛法里叫好人落得做好人啊!他本来就不是好人,他是好自己。你舍到哪里去啊?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有的人都是你。你舍了谁了?你给了谁了?明白这个道理,你没有我慢之心。天大的功德都不值得自夸,当然有的时候要夸,是为了影响别人,让大家见贤思齐。同样一件事,菩萨论心不论事。同样是一个人自吹自擂,用心不一样,功过就不一样: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你这是贡高我慢,是罪过;为了让大家随喜功德种正因,你这是利益大众,是功德无量。
第二种叫「过慢」:张三是十分功德,李四也是十分功德,张三非要在李四头上做人,他就是不行,我的功德大,叫「过慢」。
第三种慢叫「慢过慢」:张三是十分功德,李四是十二分功德,张三反而还要以下犯上在李四头上做人,叫「慢过慢」。自己本来就不如人家,还瞧不起别人。
第四种叫「我慢」:就是我执,执著一个我,这个我是本分的我,认为了不起,以自己为中心,就是我执。
第五种叫「增上慢」:自己是十分功德非要看成是十五分功德、二十分功德,言过其实。
第六种慢叫「卑劣慢」:前面四种慢多少都有点功德,他不过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别人而已。这个卑劣慢呢,自己啥功德也没有,这是第一;自己也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功德,这是第二;自己通过努力本来也可以成就一些功德,但是就是不愿意,这是第三。即使是这样,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自吹自擂,就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二字,这叫「卑劣慢」。这种人叫无聊,撒谎吹牛脸都不会发红的。他上午撒一个谎,下午你就检查他,他都不会心虚。
第七种慢叫「邪慢」:这种人惹不起他你赶快躲,他根本不知道有是非好歹之事。有一个居士跟我讲,说:「师父啊,我那个弟弟啊,虐待辱骂亲生母亲的话我都不忍心提出来,我感到耻辱有这么个弟弟。」有些人连畜生都不如,不要说对外人,对自己的父母儿女都是以那种下劣的心、蛮横的行为、非常恶毒的语言对待,叫「邪慢」。
所谓「疑」,就是狐疑不信、怀疑心。这种人以牛羊眼、以下劣心来对待善人、善事、善法、善业,他以小人心度君子之腹。你要是去帮助他学《法华经》《楞严经》,他认为你是去戏弄他,算计他。
好,「烦恼浊」暂且说到这里。那破除了烦恼浊,就是破除了想阴,我们心里就会变得坦荡光明、自在快乐。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是指我们一天到晚妄想不停止,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我们要长命百岁。每欲留于世间:不愿意死,好死不如赖活着。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运」,前面讲了「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所造的种种之业决定了生生世世的轮回果报。
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就是交互作用而形成了「众生浊」。众生浊就是说,生生世世不是人就是鬼,不是牛就是马,在轮转不止。有的祖师解释众生浊是怎么说的呢?「五蕴见慢是其体,秽名恶称为其相」。
「五蕴见慢是其体」,「见」是「横计主宰」,为见我。所谓「横计主宰」,我们在今生今世这个时空点,由于社会环境、人事环境、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具有种种特征的众生的形相,或者形成的种种的众生习气,这个特征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
「慢」是「俱生主宰」,为慢我。所谓「俱生主宰」,当下这个我从无始以来无量的种种习气特征走到现在这个我。佛讲,众生所造之业如果有形有相,那尽虚空遍法界不能容纳。我们还以为自己是现代人,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古人啊?从唐朝到现在,从秦朝到现在,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现在,这里有没有少哪一位啊?有没有哪一个离开了这漫长的历史啊?这无尽的历史我们谁都没有缺席啊!谁都没有缺课啊!唐朝的时候我是张三,清朝的时候是李四,三皇五帝的时候是天上的杨三郎,这个过去是不是也叫「俱生主宰」呀?那么我们再想一想,唐朝的泥巴瓦块、唐朝的李白、杜甫、李世民是不是我啊?所以把这个俱生主宰又扩大它的层次来观照。要明白啊,一切的万法都共同一个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里有无量的业识种子,无量的第七识见分,每一个第七识见分都可以从中汲取各种各样的气氛来成就自己一生一世的业报。
那么「五蕴见慢是其体」是讲实体法,「秽名恶称是其相」是假名法。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一切的无情万法,都叫「秽名恶称」,这就是破相。一切的名相都是假立。天啊、人啊、鬼啊、畜生啊,假立了以后,我们却当真。但是如果一开始到现在就一直那么叫的,当我们习惯了以后,你还会不会感到叫什么殊胜、叫什么糟糕啊?假设我们一开始把人叫成猪,把猪叫成人,我怕现在我讲你是个人,你就生烦恼了。一切的名相不要当真,都是说说而已,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化而已,没有什么真实可言,它是符号而已。
那么怎么样又叫「秽名恶称是其相」呢?没有哪一法是清净单纯的。一尊佛现相也好,一尊菩萨现相也好,天人鬼畜现相也好,泥巴瓦块现相也好,风云雨雾现相也好,它都是由无量无量的元素大杂烩而成。想想看,如果我们无量劫以来的大小便以及人死以后的尸体都聚集在这里的话,我怕这里都没有空间了,人都在这个牛屎里滚,在人尸体里面爬。那现在那些屎啊、尿啊、白骨到哪里去啦?是不是阿弥陀佛派飞船火箭来装走啦?是不是装到极乐世界去卖钱去啦?不是的,那到哪里去啦?这些东西都在我们的身体上,都在我们的肚子里,都在空间万法的里里外外。你哪有一个干净的地方,是不是?你穿西装革履,昂首挺胸,所以看不起那些拉板车的,拖大粪的,你何苦来哉啊?所有的人、所有的菩萨都是一个东西,都是一样的,叫「秽名恶称是其相」。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是说我们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舌头能尝、身体能触、脑袋能想这六种见闻觉知之性,本来是一精之明,没有区别,是一个性。
众尘隔越:因为我们身上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这个肉团,把一精之明这个心水弄浑浊了。无状异生:稀里糊涂的、不明不白地就产生了六根。这个「无状异生」呢,也就是说前面讲的,在十法界第二义谛法里找不出这六根的来龙去脉,但它又宛然现在。它是随着这种因缘而显现出这六根来。这就造成什么情况呢?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性中相知」,比如说,我眼睛看到一个酸梅,不用来吃我就知道酸梅的味道。眼睛是不是起到舌头的作用啊?那怎么知道它酸的呢?因为过去吃过。过去吃过是不是脑袋这个记忆呀?是不是「性中相知」啊?这都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再通过修证以后可以六根通用。本来我们这个一个念是通用的,甚至不需要这个肉团。我们这个心尽虚空遍法界,统统都能知、能见、能嗅。明心见性的诸佛如来大菩萨,在佛土是不是这样啊?那么到秽土来,带着隔阴之迷而来,又当别论。「用中相背」,眼睛能看不能听,耳朵能听不能嗅,鼻子能嗅不能看。谁也不能代替谁。
同异失准:「失准」就是没有一定的标准。你讲它同吧,眼睛能看不能听,不能讲它同;你讲异吧,它性中相知——眼睛看到一个人,就能知道这个人讲话的声音很洪亮,代替了耳朵的作用。
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六种相织妄成都是由我们这个六根之性、第七识这个心与外尘境界交互作用造成的那种意识心,这种感受叫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远契如来常乐我净:「远契」,不要解为很远很远。远也好,近也好,再远再远也好,明心见性的人就能体会出其中的法味。再远再远,我们都没有离开自心本性;再远再远,我们当下都是一念,所以怎么样都能「契」。那怎样来契如来的「常乐我净」呢?「常乐我净」是诸佛如来证入大涅槃以后的四种功德。
那么针对这个五浊烦恼来讲,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我们有了劫浊,这个「常乐我净」的「我」就失去了真我——「劫浊」是怎么讲啊?把外部的世界都当成别人,认己为物,是不是把真我忘记了?你要说外部都是外物的话,这个肉团是不是就是外物啊?他偏偏把靠这个见分最近的这个肉团当成了我,叫做认物为己。是不是「常乐我净」的我混淆了?也有的是这样解释:把「劫浊」与「常乐我净」的「净」结合起来观照。本来我们这个十方三世清一色就是我,那么有了劫浊以后,分别我、你、他,这是不是不净呐?所以法无定法,不管怎么样讲呢,只要能够帮助认识本来面目就没有错。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了见浊和命浊,自己就不自在了,就失去了真正的我。也有的把「众生浊」这个轮回生灭法与「常」相对应,把乐与「烦恼浊」相对应。所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就与五浊来对应起来。我们破除了五浊,就得到「常乐我净」。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初心众生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因地心,要以那个不生不灭的圆融、圆满、圆通的本来面目为因地心。那个不生不灭的圆融、圆满的本觉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地,那是果地觉。要想达到果地觉,你首先明白什么是果地觉。明白了什么是果地觉,当下就是你的因地心。你说这个妙不妙啊?以果地觉做因地心,再证果地觉,叫带果行因,修因证果,这就叫圆通。所以如来藏心地法门叫全性起修。所谓全性起修,在你没有修证之前,你首先要明白你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一心三藏。「圆湛性成」,「圆」是圆融、圆满、圆通;「湛」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的「性」,性也是性,相也是性。这叫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湛」,是指如来大定,也就是楞严大定。这个大定不得了,它是自性本定。果真明白十方三世一切的万法就是我当人当下这一个念,等于吃了秤砣铁了心,原来如此。「旋其虚妄」,就是转凡为圣,转凡夫为佛菩萨,转邪知邪见为佛知佛见,转那种生生灭灭的妄想为不生不灭的真体、真觉、真知。修行就是一个「旋」的过程,所以怎么成佛啊?从法化生。要用一心三藏这个大法,化去我知执,化去我们的烦恼习气,化去邪知邪见,化去生死轮回,而成就佛菩萨的那种法、报、化三身妙用现前。「伏还元觉」,并不是断还元觉。怎么叫「伏」啊?烦恼习气是不是本有?你不能把它断掉?烦恼本身就是菩提,就是涅槃。「伏还」就是变化。当我们成佛的时候,当下是不是泥巴瓦块?是不是白骨精?也就是伏了一个白骨精,还了一个释迦牟尼佛。变烦恼为菩提,伏烦恼还菩提。
得元明觉:是重复解释「伏还元觉」,成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元」,就是根本,就是本元;「明」,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光亮;「觉」,就是我们的本体、本来面目。这三个字,告诉大家,没有哪一个字不是哪一个字。无生灭性:不可以理解为禅宗的那种见空性,因为前面佛已经开示了三个如来藏。为因地心: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因地心当下就是果地觉。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指悟后进修,直接证到极果如来。对于方便法而言,我们每一步都可以说为一步登天;就究竟位的修证而言,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总有一个过程,快则十来个大劫,短则三到五个大劫。比起别教三大阿僧祇劫,是不是等于一步登天?是不是无修无证啊?即使我们证到等觉位,还要请诸佛如来帮助破最后一分生相无明。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是打比方,一瓶浑水放在那不动,是不是沙土就沉下来?这是比喻心要定。当我们知道了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一念之所变现的时候,你这个心一下是不是定得无量大呀?这就是如如不动,你信念怎么样都不会动摇——你动也是定,不动还是定,除了定还是定,他没有办法不定,这叫自性本定。打坐是对境定,有出定有入定,不恒常。
所以这个「贮于静器,静深不动」,非一心三藏而不可为深。佛法有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看有些解释很天真——坏人只要不做坏事了,马上成佛。这是曲解如来义。放下屠刀就是放下我执,我执是真正的杀人钢刀。何为放下?明心见性即为放下。因为放下我执,所以立地成佛。「沙土自沉,清水现前」,清水现前了,是比喻清净心。沙土沉下来,是比喻破除烦恼习气。在见道位明白了一心三藏,就是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里的等级一直从罗汉、辟支佛到地上菩萨、十地等觉,都叫「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这就是说悟后进修实证,最后究竟成佛。也可以把「初伏客尘烦恼」说为初住位或初信位或初地位,对这个法不要执著,它有一个过程,我们没有办法把它划得很清楚。因为各人听经闻法的境界不同,有的人这一堂课只能达到罗汉位或者达到初行位,或者达到等觉位,都叫「初伏客尘烦恼」。他是因为通过听经闻法,还没有进入修证达到的果位,各人起修的起跑线不一样。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这是指如来果位的智慧功德那种特征。「明相」,就是智慧相,具备了一切种智,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污染。一切变现不为烦恼,是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念念皆道,烦恼即是菩提。一切的境界随着自己自性流露而自在地变现。这里的「涅槃」,是指无住大涅槃,无住大涅槃是对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的圆融、圆满、圆通。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第二义者:第二个决定义是要找好烦恼根本。我们不是要转烦恼吗?首先你要知道烦恼之根在哪里。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佛不度无缘之人,你一定要明白,你来听经不是为师父捧场来的,而是来向师父求法,是要来了生死的。要验一下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
于菩萨乘生大勇猛:一个明白道理的人真正「生大勇猛」,他会放下一切,要了生死,要弘法利生。我们还有生生世世的父母的生生世世,你单独地执著于今生今世的父母儿女,你就对不起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是不是你自己?是不是还是你自己对不起自己?许多人不明白啊!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到处都是——天人鬼畜、牛马猪羊、泥巴瓦块,你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去供养。那就只有一个妙法,什么妙法啊?你弘扬一句《法华经》,胜过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这是讲「大勇猛」,如果讲中勇猛、小勇猛,我们尽可以兼顾世间的一些事情。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看怎么样弃法——藏教菩萨弃有为相是不行恶,通教菩萨弃有为相是破一切相见空性,圆教菩萨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无为之心行有为法,仍然是无为法;以有为之心行无为法,仍然是有为法。一切法当下即有为即无为,是真正的无为。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你应当严肃地、认真地、好好地、细心地观照,烦恼的根本是什么。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发业润生」是把无明烦恼简单地作一个分段。「发业」,在这里说为六根中的见性、意根,涉及到第七识和第八识;也可以把它说成是根本无明,是主因。「润生」,是指六识,也可以是缘。虽然是意根主宰我们的命运,但它的依据都是六识所造之业,所以六识就是生死根本。意识心是意业,这是三业之根本。口业、身业是不是都是意识心在指挥啊?
谁作谁受:不明真理的人,由这个肉团作,也还是这个肉团受。实际上主人是第七识、见性、见分,所有的第七识都共一个第八识,可见主谋还是第八识啊,都是我们一个念在自作自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虚妄根尘」,是六根对六尘产生六种意识心,这个局限在当年小乘法里,叫做「法生心生,心生法生」。「何处颠倒」,我们这个虚妄根尘颠倒在哪里啊?就颠倒在六根门头。六根门头,一般说为后七转识。后七转识跟前七转识是不是一个东西啊?它无非是一个前后分工的问题。当我们停止妄想的时候,七转识成了半分末那,它这个时候专门在攀缘第八识。
所以「颠倒」,第七识把第八识里的种子通过前七转识转到后七转识,后七转识来指挥前面的六根之性,来指挥意识心作分别。它又能把前面的六种意识心所造之业再通过后七转识储存在第八识这个仓库里。它有这两种转换作用。明白了这个道理,真心无非是真妄这两种妙用。东西是一个,他有两种妙用。那现在按照净法把染法转过来,是不是又颠倒过来?当你观照到根本之处的时候,你那枝末之处当下是不是就是根本之处啊?前面六种意识心跟第七种意识心是不是一个东西啊?你一定不要当成七个东西或者有两个东西,无量的心、无量的万法就是一个东西。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开方便门,示真实义。
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这虽然是讲第二个决定义,是不是还是强调悟后进修?「取如来位」是方便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来。
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再打一个比方。比如想要把一根绳子的结解开,如果你连结都看不到,能不能解啊?不能解。要看到结在哪里,才能解啊。所以我们要想了生死,你首先得知道生死之结在哪里。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又打个比喻。我们能不能咬虚空一口啊?不能。你能不能踢它一脚啊?为什么不能?它没有形段,没有数量可言。所以往往佛以虚空来比喻真空,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我们在凡夫位到处是结,想解结,要把它找准了。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我们的身体有形有相,有形有相本身就是结;那现在要解的这个结呢,是结中之结。我们这个结是表面现相,根本之结是凡夫的心态,是不容易明了的那种六根之结。
对于这句经文的解释,一般情况下经家从六根、六尘、六识来解释。把外六尘说为是外贼,把六识说成家贼,把六根说成是贼媒。这种解法可以参考。如果按照我来看呢,把它调一调更好。把六根判为家贼,把六识判为外贼,把六尘为贼媒。贼媒起媒介作用,没有东西做媒介的话,两个贼不能产生联系。这段文字不太圆满的地方来讲,就少一个六尘。如果我们会用心的话,就会看出它又包含着六尘。六根那个肉团根有没有离开六尘啊?它本身就是六尘。那么佛这里仍然是方便说。小乘人的智慧都知道这个肉团是个贼,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六道轮回吃尽了苦。在地狱里的日子可不好受啊!阿罗汉即使愿意弘扬《妙法莲华经》,他也不愿意到娑婆世界。因为我们这里有六道轮回,其它佛土没有三恶道,大部分只有人道和天道,所以他生怕再落入三恶道里去。敢到娑婆世界来弘法的,都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再来。检点一下自己的境界,这一期往生以后,我还愿不愿再来娑婆世界?阿罗汉发不了这个心。如果你能发心再来,这说明你的根机很深,否则那么多的菩萨到哪里去了?
那么修大乘法的菩萨,当明白了这个肉团身是贼的时候,当下它就是法宝。要利用这个贼、这个法宝来教化众生。这就是圆顿大法的妙用。
「自劫家宝」,由于我们执著于这个肉团身,所以自己就在毁坏、伤害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多一分情执就少一分慧命,这是方便说;究竟说,情执当下就是法身慧命。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怎么「不能超越」?因为身界,所以你把这个肉团身当成是我。为什么把它当成是我啊?原因还是在这六根。前面讲168个字时讲过:「一念无明从妄起见,即为根身器界」,从此把我们这一精之明就局限在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成的六根肉团身之中,把这个对外攀缘的妄想心当成真我,把肉团身当成是我所,把外尘境界也当成是实有。所以把心障碍在肉团六根里面,心和身障碍在外尘境界里。这个「器世间」就是外尘境界。既不能超越自我,也不能超越他我,因为有身见。这叫「不能超越」,也叫「缠缚」。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时间,我们这个心执著在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我们同时执著在无量的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无量的方向概说为十个方向,这是恒顺世间的习气。「界」是从横向、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明问题。过去未来现在为世:这个「世」,是从纵向、从时间的角度来解释众生世界。方位有十:方位有无量,概括为十个方位。流数有三:时间的迁流有过、现、未来这三世。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织妄相成」,每一个人都是在十方三世这个织妄之中执著。什么叫「妄」呢?十世古今是不是当下一念啊?可是我们把它变成过去、现在、未来,是不是妄啊?讲十个方位,十是表无量,有无边无边的恒河沙数国土。祖师大德怎么讲啊?「自他不隔毫端」。无量的太虚空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处,可是我们却把它变成多么多么遥远,这是不是妄啊?这就是织妄相成,我们在这种迷惑颠倒之中。
身中贸迁:「贸」是做生意、搞经营;「迁」是迁流;「贸迁」就是我们在造种种之业。世界相涉:无非是十方与三世再重重交涉才形成现在的万法。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为了讲法的简明扼要,也是根据世人的习惯心态,把十方又概说为东、西、南、北四方。「上下无位」就是上下不谈,「中无定方」是找不到「中」。一天当中这个「中」就不断地变化,我们走到哪里都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也可以说没有中心点,也可以说哪里都是中心点。因为这个宇宙没有穷尽。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四数」,就是东南西北这四方;「相涉」,就是相交,相互作用与反作用。那世与界是怎么相涉的呢?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前面是「三四」,后面是「四三」。「三」,是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四」,是表四方,有东、西、南、北。以世涉方,每一世都是四方,三世就是十二方;以方涉世,每一方都有三世,四方就是十二世。十二方,十二世,这叫「宛转十二」。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三叠」是通过流变而有。怎么流变法呢?从纵向来看,时间在迁流变化;从横向来看,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动,在几个方位中不断地变化。「一十百千」,就是一叠十二、二叠一百二、三叠一千二,可见,一十百千是个缩写。
第一叠,上面讲了,三四四三,宛转十二,这是十二功德;第二叠呢,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法界都有十二种功德,这就是百二十功德;第三叠,这一百二十个法界,每一个法界都具足这十个如是,就是千二百功德。
真心本来面目可以变现为无量的法界。所以佛呢,硬着头皮把无量法界概括为十法界: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四圣法界,天、阿修罗、人、畜生、鬼、地狱六凡法界,加起来是十法界。十法界十种类型,大家注意,法法圆融。比如,我现在是人,我身上有没有佛的特性呐?有没有鬼的特性呐?有时候鬼头鬼脑的,比鬼还鬼。有没有那畜生的特性呐?有时候那个牛脾气来了比牛还牛啊。这样来讲,本来我们是人法界的十二种功德,又同时具足了十法界的功德,是不是第二叠啊?百就是一百二。
那么在《法华经》,把每一个法都用十如是来表达:「如是性、如是体、如是相、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这十个如是是通过我们的本体妙用、力量、能与所能,以及我们自己的本因、周边的因缘,当下造什么业就有什么果,到时候再来报应;然后从根本到枝末来讲,都是一个念。这一个念就是无量法,叫本末究竟。那刚才讲这一百二十个法界,每一个法界是不是都具足这十个如是啊?也就是第三叠,一千二百功德。所以「总括始终」,实际上是无量种功德。
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一样的道理。我们这个人当下有千二百的功德,那具体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根,是不是各有千二百种功德?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阿难,就是你在这个六根之中,来选择评判其优劣之处。「克」,是选择、获取;「定」,是选定。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统论所作:这是统论眼睛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上面讲「三分言功」,也就是把一千二百功德分成三分,前方、后方、左右方,各占三分之一。每一分是不是四百呀?眼睛本来具足一千二百种功德,但是在用的过程中,能看到前方,看到左右方,看不到后方,这是特对地球人而言;天人的眼睛没有前后左右的。后面看不到,叫「一分无德」,是不是眼睛具足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果后面的人讲话,耳朵要不要转过头去才听到?在特定的范围内,他四面八方随便从哪个方向都能听到,叫做「十方无遗」。并且十个人在这讲话,耳朵是不是同时都能听到啊?耳朵是一种直觉(不分别),而且没有声音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也就是听到静音,它始终在听中。所以耳朵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鼻子能吸,是不是一分四百功德?能呼是不是一分四百功德?而阙中交:呼吸中是不是有停顿?那个停顿没有讲它有什么功德。验于鼻根,三分缺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舌头讲经说法,讲正法也讲邪法,它什么都能讲。「方分」,它都有分寸,每句话不管是好话坏话。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有没有讲舌头什么话不能说的?它什么都能讲,至于该不该讲,愿不愿讲,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它的功德是一千二百。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身体可以感到违与顺。比如夏天穿棉袄感到热,这就是违。冬天穿棉袄感到暖和,就是顺。
合时能觉,离中不知:那么这种功德要合起来才知道有一种违顺的感觉,离开了以后能不能感到违和顺呐?不能。离一合双:合的时候是两分功德,离的时候是一分功德没有了。
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也就是说违觉是一分,顺觉是一分,感觉不到违觉与顺觉了,这是「三分阙一」,所以身根具足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这是讲意根,都不用解释了。阿赖耶识是不是包容一切万法呀?没有哪一法在心外。默容:是默默地包容,不默的时候是不是也包容啊?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逆生死欲流:就是背尘合觉,了生脱死。之所以在生死轮回,就是由于你的种种的欲望。你在物欲洪流中挣扎,想出离,必须要看破放下。返穷流根:就是返璞归真,仍然叫背尘合觉,回到大光明藏中去。「穷」就是彻底搞明白,彻法底源,「流」是生死之流,「根」就是根本。至不生灭:这就是成佛。注意,这里不是禅宗的见空性,要善于区别。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你要去体验、选择这六根,哪个是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哪个是不圆满的。「谁合」,在六根中,鼻根要闻香,舌根要尝味,身体要有接触,是不是从合中才能得到受用啊?眼睛离得老远,它要不要合啊?耳根离得老远,要不要嘴巴咬住你耳朵才听到啊?意根呢,更不需要合。所以就这两方面来看,是合起来的容易修,还是离开的容易修?从这一步一步地往下逼近。
谁深谁浅: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当下就能知道。意根在里面要拐弯抹角,而且它要间接地通过前面的五根对五尘再产生这五种俱生意识,在脑子里它才能间接地得来。所以它现在是不是显得很深?那么从深和浅来讲,是深好修还是浅好修啊?
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具足千二百功德的就是耳根、舌根和意根,而眼根、鼻根、身根都是八百功德,不够圆满。就深浅来看,耳根又胜于舌根和意根更好修。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如果选择一个好的法门,他修行一天的功德与你选的不圆通的法门相差多少啊?「日劫相倍」。一劫少说五十二亿年,多说百亿千亿年,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修行是不是要不断地选择最好的法门啊?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备显:这六根,个个功德都给你讲明白了,由着你来选。六湛圆明:是就六根之性,明明白白就是这样,根性都平等具足一千二百种功德,是特指地球人的特征。数量如是,功德多少就是这回事。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你好好地仔细地选择一下,哪个适合于你的这一根?看是针对阿难,其实是不是佛讲给我们所有人的?你如果觉得可以的话,我再给你作具体的开示。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十方诸佛各各以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为本因、为下手之处——虽是讲十八界,其实包含无量法门——都能得到圆满的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无住大涅槃。这是讲法法平等,都能成就。但为什么还要让阿难来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法门呢?紧接着就是讲原因。
但汝下劣:这是讲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明心见性的菩萨是真修,一般不要问老师,他怎么样修都行,他能圆融一切人事一切万法,也就是心能转境。人家打我、骂我、诽谤我、骗我、害我,我都生不起嗔恨心来,这就是证道位了。有的生起烦恼以后当下就知道不对,但当下又改不了,可能两三天以后改掉,这都叫修行。
我有一个弟子很古怪,我说:「根据我对你的观察,你从小到大眼睛里就没有一个好人,包括你父母在内。你好好想一想。」他也不做声,非常顽固。我问他:「这个寺庙里有没有一个你认为行的人?你指出一个来给我看看。」他也不讲。大概大半年以后发信息来了:「非常感恩师父。我现在已经知道我是个坏东西,从小眼里就没有一个我认为好的人,所以师父你讲到我的要害处了。」修行是个扎扎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浮躁和骄傲,分分己获,要明白。
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就是大菩萨再来都是一门深入,但这个一门深入并不是孤军深入,而是你有了主导方向,不妨多方面综合。目的是为了圆融圆满对一心三藏的理解,这叫一门深入,而不是杂修。入一无妄:是就自己六根中其中的一根能解决问题,清净了。
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比如说我修眼根,专门盯着那个摄像机看的时候,当看到精神专注的时候,眼根清净了,在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摄像机;你这个时候耳朵能不能听到声音?鼻子能不能闻到香味?这叫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逆流:是停止向外攀援,往内看,回光返照。平时我们眼睛往外看,耳朵往外听,然后去分别色尘、声尘如何如何,这叫「出流」。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须陀洹果:就是初果罗汉。见所断惑:这个「见」就是身见,讲前面五浊时讲过。
无始虚习:有具体的分别。一种呢,是初果罗汉破除了身见以后还要破除思惑。思惑主要是指贪、嗔、痴、慢、疑等等九种烦恼。这九种烦恼在欲界住地和四个禅天住地再加四个空天住地,一共是九地,九九八十一,在九地这九种烦恼都有不同的特征,越往上这个烦恼越坚固、越细,越不容易觉察,这是一种「虚习」,也叫粗惑。那证到阿罗汉以后还有尘沙烦恼,叫细惑,是前面这九种烦恼的那种阴影习气。
以吃肉为例:那个粗惑呢,就是贪味,不想戒。那不吃了,不贪味了,粗惑就断掉了;但虽然不吃了,有时仍闻到味,这就叫细惑。尘沙烦恼断了以后,就已经破除了一分灭相无明,登圆教初住位。这时还有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需要破除后,才能成圆满佛。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我们通过不断观照一心三藏,不断加功用行,就能逐步破除这些微细烦恼。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这就是刚才讲的,无明微细烦恼也称为四相无明。四相无明细说为四十二分,总说为生、灭这两相。分剂头数:前面不是讲生、住、异、灭吗?每一个阶段都有生、住、异、灭。比如小孩刚刚出生才一天,这一天中他就不断地生、住、异、灭。灭中有生、住、异、灭,住中有生、住、异、灭。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现前六根,为一为六:这六根到底是六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这是从它的本性、从本来面目来看,到底怎么回事。
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履」就是走路。如果六根是一的话,那耳朵为什么不能看,眼睛为什么不能听,头为什么不走路?脚为什么不能说话?问就问得很滑稽。当我们解除了烦恼习气的时候,脑袋会不会走路啊?两条腿会不会讲话呀?都会讲。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如同我现在在这个法会上跟你们讲首楞严这样的无上妙法,在你的六根中是谁在听、在学、在接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
阿难又糊涂了,他说他在用耳朵听。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你既然讲耳来听,那你为什么嘴巴来帮腔啊?为什么身体还要站起来请法?为什么眼睛还盯着我看?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要明白,不能非要把一偏说为六,也不能把六偏说为一。终不能说你这六根本来是一或本来是六。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阿难你要知道,我们这个根性也不是一,也不是六。注意,这是双非法门。「非一非六」,就是即一即六,都是我们一个念随缘显现。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无始」是没有开始,真心本性不从他得,不从后得,它本来就是这样。你不能讲它什么时候该亮,什么时候不该亮。这里的「颠倒」就是《楞严经》讲的三细六粗,由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而形成了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分开来说呢,无明妄想在造业,我们这个肉团色身在受报。其实受报是不是还是这个心啊?只有心才能感觉到痛苦。
故于圆湛一六义生:这里的「圆湛」可以理解为真心本来面目,一精之明造成了六根和合之性、之相。「一六义生」,就形成了这样的现状。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阿难已证初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会对六尘再打妄想,这叫「六销」。怎么「犹未亡一」呢?我还有一个灵体、一精之明,执著这个灵体是我。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虚空本来就是这样,它圆来现圆,方来现方,异来现异,同来现同。但你不能讲这个虚空就是同,或者就是异。它什么也不是,它是随缘显现。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一精之明既不是一精,也不是六根。随缘现一、现六、现三,它是随缘。一、六、三、五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啊?
从这里来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不是佛啊?是不是菩萨?是不是人啊?所以你讲是的时候同时就讲了不是。你不能讲他是佛,不能讲他是菩萨,也不能讲他是凡夫,也不能讲他是牛马猪羊,他什么都不是;但他又什么都是——他可以随缘现佛相、菩萨相、人相、马相、狗相。这就是真正的念佛,这是一真法界的佛。我们平时所念的那些佛是十法界里的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他们是佛,我们是凡夫,你自已分别心来念佛。其实你还没有见到佛。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把它看成同或不同已经是颠倒,你再把它说成是「非一」,是不是颠倒加颠倒啊?同不同就是异不异,同就是异。所以我们这个分别妄想就是一重复一重,重重加码。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这里也是讲这个道理。六受用根不能讲它一,也不能讲它不是一。不能讲它是六,也不能讲它不是六。因为它是性中相知,你不能说它是六。因为它在用中相背,相互不能取代,所以你不能讲它是一。这就体现出圆顿大法的圆融圆满圆通,六即是一,即一即六。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从这里开始,佛分别开示六根形成的来龙去脉,方便法讲是形成,究竟法是叫显现。这段经文是讲眼根的形成。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明暗」是色尘的两种形相。这个色尘集中在光亮上来看有明和暗。我们眼睛看到明叫看见,眼睛看到暗是不是看见?明和暗都是色尘。怎么相形呢?相对照显现。如果没有明,我们能不能觉察到暗?没有暗,我们能不能觉察到明呢?不能。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外面的明和暗这两种色尘作用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在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统统叫「妙圆」。「黏」,就是作用的意思;「湛」,是空如来藏;「发见」,是真心本性被这个明、暗二色所作用,可以说为前七转识、见分。
见精映色:这个「见精」就是前七转识;「映色」,为了把这个法讲得更细一点,我们把「映」字作为中七转识,就带有反作用。
结色成根:通过作用与反作用,我们的前七转识被作用以后又再反作用,这个时候色心连持为一体,成为这个眼根。同时呢,七转识已经被局限在眼根之中,跟前面是不是显然不同?它已经带有所谓的那种分别心,所以我们把它说为后七转识。前中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把心分细一点来知道怎么样形成的。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我们这个眼根从原始的形成来看,实际上是一种「清净四大」。「清净四大」是讲胜义根,它也是地、水、火、风。但是胜义四大用肉眼看不到,高层次的天眼才能看到。现代的那些高尖端的仪器也能看到一部分。「清净四大」类似于神经元、神经纤维细胞之类的,是类似于,但不能当真。这里「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根」是浮尘根,它本来的面目还是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因此把它说成眼体。眼根像葡萄一样,葡萄这个眼是浮尘根。要明白,我们这个人从本体上来讲,是色心连持为体,从某一个部位来讲,比如我眼睛,也是色心连持为体。怎么连持法?讲到这里的时候,这个法要当下破除。怎么破除呢?它是色、心和合成的蒲萄朵吗?色也是心,心也是心,地也是心,水也是心,火也是心。无论是胜义根,无论是浮尘根,是不是本来就有的?它仅仅是随着这种缘而显现。佛是没办法的办法,开方便门,示真实义。如果不这样讲的话,大部分人不能明白。你说我们的眼睛就随着明、暗两种尘出来了,随缘显现出一个眼睛,这样讲人家是不是感到跟天方夜谭一样啊?
浮根四尘:「浮根」,就是指这个蒲萄这个肉团;「四尘」,是对这个肉团又一个补充说明。哪四尘呢?色、香、味、触。
流逸奔色:「流」,就是出流;「逸」,带有不规矩、不严肃;「奔」,是狂奔。我们这个见精就依托这个眼根向外攀缘——当眼睛这个蒲萄出来以后,一精之明就通过眼根——当通过眼根的时候,这个见性跟原来的见性一样不一样啊?它变成后七转识。后七转识就可以产生一念分别,它有直觉。它这个一念分别其实才是无量念在分别。它一念是1280万亿亿次的生灭,因为它太快了,所以把它说成一念分别。所以你是「流逸奔色」,它无量的无量的集中为一念,我们感觉就是一念,因为它太快了。这说明众生这种贪心习气非常猛烈。所以当我们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会减少乃至当下停止这种狂奔。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这是讲两个耳朵的形成。大家感到《楞严经》是不是很亲切啊?就告诉你耳朵怎么来的,眼睛怎么来的,可不是你爹妈给的,那你爹妈的是谁给的?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声音有动、静二尘。如果没有静,我们能不能听到动啊?不能?反之亦然。「相击」,是相互对显。无动不足以显静,无静不足以显动。于妙圆中:这个「妙圆」就是讲一心三藏。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黏湛发听:「湛」,对应为空如来藏,是别教意义上的真心。「发」,是作用,作用于那个真心,而成就第七识、见分,在这里是前七转识。
听精映声:「听精」,就是发听的那个听,前七转识已经成就了。「映」,就是它成就了以后反过来作用于那个声尘、动静二尘,这是它的反作用,对应为中七转识。卷声成根:「卷声」,就是第七识与声尘发生作用与反作用,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中本来的性具功德应运而显,随缘显现出这个耳根。此时,这个一精之明已经被耳根束缚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把它叫做后七转识,它已经开始分别,叫直觉。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里的「根」就是我们现在的肉团根、这个浮尘根;「元」,是它的本来面目;「目为」,就是说为;「清净四大」,是表胜义四大。
因名耳体:这是给它一个假名,叫「耳体」。如果一开始把耳朵叫眼睛,把眼睛叫鼻子,行不行啊?都是假名,不要当真。如新卷叶:一开始像树叶一样。
浮根四尘:「浮根」,就是肉团根;「四尘」就是色、香、味、触。流逸奔声:从现在起,我们的一精之明在眼睛就通过眼睛往外攀缘,在耳朵就通过耳朵往外攀缘。「流」,就是出流;「逸」,就是不加检点;「奔声」,就是肆无忌惮地向外攀缘。怎么「奔声」呢?爱听好听的话,爱听美妙的乐曲,不喜欢听批评的话、不好听的话,是这样的攀缘,是对着名闻利养来奔。前面的奔色是不是要看到鲜华、看美色,是在环境里执著,这都是在贪图享受。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这几段文字风格都是千篇一律,这是讲鼻根的形成。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通和塞是香尘,香臭这种味道也叫香尘。于妙圆中:「妙圆」就是一心三藏。黏湛发嗅:「湛」,是空如来藏;「发嗅」,是成就了能嗅的这种嗅觉。这个嗅觉,注意,仍然叫一精之明、见精、见分。这里的「嗅」是前七转识。
嗅精映香:「嗅精」,就是前七转识;「映香」,是反过来自然地反作用于这个香尘。纳香成根:嗅精与香尘作用与反作用,使得我们这个鼻根随缘显现出来。前面的这个「映」说为中七转识。那么到这里「成根」了,嗅精已经被这个鼻根束缚在里面了,此时就是后七转识。它已经有了知觉,可以起一念分别。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鼻根本来就是清净四大,是胜义尘法。因名鼻体:给它一个假名号,叫鼻根。如双垂爪:这两个像不像双垂爪啊?真像。浮根四尘,流逸奔香:鼻精、嗅觉通过这个浮尘根,通过这个有形有相的肉鼻孔而肆意地向外攀缘,喜欢鲜华味道,喜欢闻各种香水,做饭也要追求种种的香味。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这是讲舌根的形成。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恬变」,是味尘的两个特性。「恬」,是没有味道。我们平时这个舌头有没有什么味道啊?没有味道也是一种味道,没有味道它才显现出香甜苦辣。「变」,香甜苦辣都叫变味。「相参」,就是相对、相显。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幸亏一个「妙圆」,一个「湛」,解释起来很方便。「妙圆」,就是一心三藏;「湛」,就是空如来藏;「发」的这个「尝」解释为前七转识,就是见精,就是一精之明、见分。
尝精映味:「映味」,就是反作用,解释为中七转识。你既然成就了我,我就开始对着你来事了。绞味成根:这里的「绞」也好,前面的什么也好,都是通过作用与反作用,「绞」是不是翻来覆去的?前面讲「卷」是不是也是翻来覆去的?所以这里的「根」就是后七转识,已经形成了肉团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它当初还是个胜义四大。肉眼看不到,慢慢地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因名舌体,如初偃月:舌头是不是像初三初四的月亮啊?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浮根」,就是舌根;「四尘」,是色、香、味、触这四种尘;「流逸奔味」,这可能是我们在这名闻利养中第一最,由于这个奔味我们就参与了杀生。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这是讲身根的形成。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离合」这二种感觉是触尘的基本形式。如果没有合能不能感到离?没有离能不能感到合?不能。我们没有感觉之前,这种离合的感觉在不在?一定在。要注意,这个触尘不是触物。「相摩」,也是相互对显。那离和合它怎么磨啊?它只能对显。
于妙圆中:「妙圆」,还是一心三藏,或者讲叫真真如。黏湛发觉:后面的「湛」就是空如来藏,或者叫真如;「发觉」,就是离合作用于真心本来面目,我们有了感觉,造就了觉精,就成就了一精之明,这叫前七转识。
觉精映触:「映」,就是对触尘的反作用,把它说为中七转识。抟触成根:「抟」,印度人现在吃饭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吃,他们过去把饭放在树叶上,然后用手抟着吃。所以这个「抟」呢,也是讲作用与反作用。「成根」,然后形成了身根。此时的触觉就被这个身肉团根局限在四大四尘之中。这个时候它可以起一念分别,也就是后七转识。七转识把它分成前中后,大家能理解就行。因为佛法里没有这种说法,是我在佛开方便门的基础之上再开方便门,这样解法方便大家理解。有个过程是不是容易开智慧啊?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注意,眼睛、耳朵是不是身根啊?都是身根。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叫不叫触啊?也叫触。注意,前五根跟身根有特别的关系,其它的五根统统具足身根的这种触,同时又具有它的个别性。所以我们不能把眼根、耳根降低到身根,如果降低到身根,你还谈什么眼睛,谈什么耳朵啊?所以这个身根在开始阶段,它还是个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给它取个假名,叫根身,或者叫身根。如腰鼓颡:你看小孩敲的那个腰鼓,人是不是像腰鼓啊?特别是长得比较庄严、比较富态的同修。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流」,就是背觉合尘,离开本身的菩提智慧,在尘世间攀缘执著;「逸」,就是放逸,这个时候已经迷惑颠倒了,也就是玩世不恭;「奔触」,就是在攀缘名闻利养,这里的「触」可以解释为一切的吃喝玩乐。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这是讲意根的形成。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生灭等二种」,就是我们能够回忆和忘记,对应为法尘,它没有真实境界可言,它是前尘影事。于妙圆中黏湛发知:「发知」,这就是前七转识,成就了能见的见分,也叫见精,也叫见性,也叫一精之明。
知精映法:知精、嗅精、见精、尝精,都是讲见性,都是讲见分。其实在变成知精、嗅精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中七转和后七转识。在前七转识的时候没有分别心;见精开始对待法尘来反作用,这个叫中七转识,已经开始无念分别。那我们这里讲无念分别,是指前七转识还没有来得及工作,它只是个存在。这属于方便说,方便说就是方便说,这帮助我们开智慧,没有真实义。揽法成根:这里的「揽」,前面的「绞、卷」等等等等,都解释为交互作用。由于这种因缘就显现出了这个意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意根当初之际是个胜义的地水火风。因名意思:「意思」就是意根。如幽室见:心脏就像房间里没有灯光一样,虽然没有灯光,我们在幽室里知道不知道自己在啊?所以「意思意思」,心脏是不是自己知道自己?虽然肚子是黑的,但是它知道自己。这是我们的本能。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浮根」,就是讲肉团心脏。「四尘」,它又本具色、香、味、触这四尘的特性。「流逸奔法」,就是背觉合尘。这个一精之明把我们本有的大光明而当下转变为能见的见分之光,从此就一门头往外看,而不知道自己的本。众生可悲就可悲在这里,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我们所面对的万法是谁。「奔法」,就是对在我们八识田中所储存的各种各样的法尘、业种不停地打妄想。既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又可以暗里搞各种阴谋诡计。
关于意根这个法呢,要多说几句。一般说来,这个意根是第七识和第八识,与心脏没有关系,跟其它五根不同。但是佛有时候就是为了凑成六根,给众生一个方便引导,把心脏说为意根。为什么把它说为意根呢?因为心脏开合就形成我们睡觉与清醒,睡觉和清醒这两种状态都形成回忆和忘记,由回忆和忘记作用于一精之明而产生意识心。因为我们回忆和忘记是通过睡和醒这两种相——睡和醒这两种相本身有没有睡肉团、醒肉团?没有。它不像眼根对明暗二尘直接经过。回忆和忘记所对应的就是睡和醒是这两种状态,而明和暗这二尘所对应的是个真实的肉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意根没有肉团,它特指第七识和第八识。那么从睡觉和清醒,它也是经过心脏来完成,所以也可以方便把心脏说为意根。只要懂得了万法都由心所变现,你怎么样说都无碍。只要有利于帮助众生开智慧就好,都是引导过程。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在这里「觉明」呢,说为本觉、本明。由于我们的本觉本来就是明的,但是生相无明也是我们的性具功德,由生相无明开始打妄想,然后形成了「明明觉」。这个「明觉」从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统统包含。
失彼精了:就是我们的本觉、本明被外尘境界所迷惑执著以后,本觉本明倒反而变成了傀儡。它被见分把它本有的大光明藏转为能见的见分之光、所见的见相之光。真正的主人却被我们忽略,叫「失彼精了」。其实失了没有啊?没有。
黏妄发光:我们以上讲那个山西阳曲老居士,念佛念到九点半,外面并没有开灯,他却能看到。那是什么光啊?打比方,那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之光。他老婆回来以后,叫了一下,把他吓了一跳,说黑咕隆咚的。他有了黑咕隆咚,是不是「黏妄」了?就发出了黑光,然后同分妄见开灯才能亮,又发的是白光,明白吗?所以我们现在是不是「黏妄」了?白天黏那个太阳就发那个白光,黏那个黑夜之光就发黑光。如果定力深的人,他排除一切杂念妄想,白天黑夜都是一样的。
《虚云年谱》不是有记载吗?有一天虚云老和尚在山上散步,遇到两个出家人打着灯笼,他们看到虚云老和尚惊呆了。因为当时已经天黑很多了,伸手不见五指呀,不知道老和尚怎么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下午就进山散步的,本来眼前清清楚楚,一听到说伸手不见五指,当下两眼一黑,什么也看不到了。因为他已经修到四禅八定,他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妄想,散散步就忘记了时间和空间。他在这个高度的禅定中,就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生和死、睡和醒,也没有区别。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如果离开了明和暗,没有见体了,它想象不出来还有什么能见的东西在那里,这叫背觉合尘。因为合了明暗之尘,把觉忘记了,这就是众生的悲哀。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只知道攀外界的声音——动静二尘,而不知道里面能听的是谁。无通无塞,嗅性不生:如果离开通塞二尘,就不知道在里面那个能呼、能吸的东西。
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这是讲我们的六根,自从六根之性被六根之相所束缚,六根之性就通过六根之相出流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攀缘以后呢,又执著在眼识、耳识等六种意识心里,而忘记了六根见性,不懂得回光返照能看、能听、能嗅的那个东西。也就是由于能缘、所缘、所缘缘这三种缘,所以就忘记了我们里面真正的见性。前面佛是怎么讲的?叫「缘所遗者」。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这个十二相是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色法分为明、暗;声法分为动、静;香法分为通、塞……依次类推。这个十二相没有了,没有所缘能不能产生所缘缘?能不能产生这个意识心?不能。那么回到这个眼睛来,佛又有另外一个办法,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睛,是不是自然就回到见性来了?抱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就看到这里来了。
「不循动静」,离开这十二相。佛前面讲怎么离啊?还呐,八还辨见呀。我们不理睬它,不理睬十二相就行了,还掉了,这些办法是不是很通俗易懂啊?这个明暗相一离开就还掉了,就没有眼识了。那这个眼睛能不能还得掉呀?还不掉,然后在眼睛做文章,再进一步知道能看的不是眼,是见性,更加还不掉了。
「随拔一根」,以眼根为例。「脱黏内伏」,明暗相是不是黏呐?脱了这个明暗之相,这个感觉是不是没有了?眼识是感觉,没有了尘还有没有受啊?它没有感受了。那还到眼睛的时候,我们又知道能见的是心不是眼睛,人死了以后眼睛能不能见啊?不能见。如果能见的话,眼睛能不能见自己眼睛呐?前面已经破除了。「内伏」,是不是伏到见性了?离开了眼睛肉团根,伏到了前七转识(见性)。
「伏归元真」,是一精之明。如果再细一点,一精之明是不是后面真元?我在没有动之前还有不动的东西,在前面六种比较粗重的意识心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里面有个不动的东西。当我们再回到里面不动的东西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还在动啊?感觉到后面还有个不动的东西。
「发本明耀」,你成就了阿罗汉、辟支佛的解脱,破除了肉团身的生死。也可以从究竟义来看,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乃至极果如来。「本」,就是本来的、根本的。阿罗汉的那种「发本明耀」带有相对性,但是比起凡夫、比起二十八层天来,他带有根本性。如果与明心见性的菩萨那种人我空、法我空的「发本明耀」来比呢,他仍然是有漏。明心见性菩萨那种「本」再与极果如来相比较而言呢,仍然是有漏。所以漏与无漏,不能执著于某一个层面来观照。后后胜前前,上上胜下下。「发本明耀」和「耀性发明」,基本是上一个意思。「耀性发明」呢,就是再进一步提升。
「诸余五黏应拔圆脱」,眼睛「发本明耀」了,耳、鼻、舌、身意同时解脱。这就是一门深入,一根解脱就六根皆解脱。比如修耳根,注意,什么也不听,当你耳朵静止到别人叫你你都不知道的时候,你就是眼睛瞪在这里,人家前面走了,你知道不知道是谁呀?不知道的。就是有桂华香、牛肉香,你能不能闻到呀?你都闻不到了。一根定了,其它根自然而然都定下来了。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念、一个心。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前两句以我们眼睛来讲,山西阳曲那个老居士划道道念佛划到九点多,没有光明,没有黑暗,他心里就能看到。「明不循根」,那我们知道,没有灯的情况能看到,是不是眼睛能看呐?不是眼睛能看的。那他老婆一叫,他眼睛还在不在啊?怎么就看不到了呢?是不是体现出「明不循根」?与眼睛有没有关系啊?「寄根明发」,是一精之明通过它表现出来而已。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在第三禅天以上的人他六根通用。还可以把六根解释为万法,万法即是一,一即是万法。以六根为例,六根所能起的作用,任何一根都能起,任何一根都能起六种作用。以浅悟深,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你可别认为这是个塑料袋,它就是释迦牟尼佛,它也有灵知性;但是无情物要成佛,一般而言,它首先要转变为有情。我在这传法它听到没有呀?这就是它将来得度的因缘。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憍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葉,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那律陀无目而见:阿那律陀双眼失明,他用头顶看。还有人眼睛长在手掌心里,长在脚板底。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他用什么东西听呢?头上的龙角。所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呀!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殑伽神女」是个河神,「殑伽」翻译成汉语叫天堂来。这条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雪顶,有一个叫阿耨达池,河水是从那里而来。她是殑伽河的河神,没有鼻子她也能闻到香味。
佛在这里举许多例子就证明,我们这个能知、能见不一定就执著于所谓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讲究竟义,这个能与六根没有关系的。有六根也好,没有六根也好,它都能显现出来。按照同分妄见是眼睛能见,耳朵能听……按照别业妄见,它可以打破常规。所以通过同分妄见与别业妄见交错,来证明我们的见性不一定非要依靠这个六根来显现。
憍梵钵提异舌知味:憍梵钵提这个菩萨的舌头跟人家不一样。像个老牛的舌头一样。前面我们介绍了,虽然不一样,他也能知道食品的味道。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舜若多神是个虚空神,实际上就是四空天的天人,他没有身体;但是他同样能觉察到冷暖、涩滑,因为这是他的本性。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通过如来的神力,在如来光中让这个舜若多神显现一下子,让大家看到他也就是像一股气流一样,像风一样,他没有肉体。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诸灭尽定」,是指四果罗汉。「灭尽定」,已经没有受,没有想,也叫灭受想定。他同样有肉团身,同样有六根,他没有感觉。你把他一块肉割下来,肉还照长出来,也不痛。即然没有受,他有没有想呀?「久灭意根」,意根都灭了,还有没有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注意,讲怎么样灭不等于把我们肉团身就灭掉或者就怎么样,它是不是还在呀?这个时候已经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圆明了知」,照样跟其他人一样,说话、走路、吃饭、开玩笑,这都是「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需要脑袋思维,他是信口开河。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诸根圆拔:是定力成就,在四种涅槃里相当于有余依涅槃,不舍当下肉身证四果罗汉,不舍当下肉身证分真即佛,不舍肉身当下证极果如来。
内莹发光:我们在待人接物变成自性流露。一个明心见性之人,他以慈悲心、关爱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境界现前的时候,层次深的人想都不想,他知道一切都是我,他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处理。境界次一点的他想一想,他是谁我是谁呀?马上心平气和,不会跟人横眉冷对。不仅看到自己父母的今生今世,而且要对自己父母儿女的生生世世负责任,而且对生生世世的父母的生生世世负责任。这就是「内莹发光」,你知道该怎么做了。修行人就要做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刚才才跟你拍桌子打板凳骂娘,两分钟以后就可以称兄道弟。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呀?啥事也没有。
如是浮尘:「浮尘」,就是这个臭皮囊。及器世界诸变化相:这是外尘。如汤销冰:就像把冰块放到开水里或者把开水倒在冰块上一样。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里面的心已经变成了正念。所以外六尘、内六尘,依报随着正报转。「无上知觉」,就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的大智慧。这里带有鼓励引导,你如果能证到四果罗汉,也说成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这段经文比前面举的那些例子更深。前面有些是六道凡夫,有些是证果圣人,证明他们这个见性不一定非要依照固定的根来起用。眼睛看不到的可以用头顶看,鼻子闻不到的可以用脚来闻,耳朵听不到的可以用角来听。这里呢,是离开了自己的身根,他都有知觉。
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聚见于眼」就是用眼睛能见。若令急合:就是眼睛闭起来,那么暗相现前。暗相现前:是不是除了暗相其它什么都看不到了?六根黯然,头足相类:眼睛闭起来看不到了,就好像头和脚跟一样,头和脚跟能不能看到啊?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一个人用手沿着他的身体在外面绕。彼虽不见:他虽然看不到。头足一辨,知觉是同:头和脚是不是能感到后面有动静啊?
缘见因明:如果我们把这个能见的见性看成是因为有外面的这个光亮才能见到。暗成无见:那么暗来的时候,你再能不能见到东西?这是我们养成的习惯,非要有光明来才能看到东西,所以暗来你看不到。如果不依赖的话,你在暗中能不能看到东西啊?在很暗很暗的环境里,你定心一两个小时以后,就能看到一些东西,是不是?过去修行人在深山老林里不穿衣服,他照样能抵抗寒冷。
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不明自发」是不依靠外来的明,而是靠我们自性光明成就这种定力。虚云老和尚是不是「不明自发」啊?
根尘既销:「根」,就是身根,是内六尘;「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尘。这里的「销」包括有余依而销,包括无余依而销,心莹发光,我们的肉身即有即销,他已经不执著了。云何觉明不成圆妙:怎么「圆妙」呀?我们明心见性乃至进一步修行以后,由于「根尘既销」,不再执著于这个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能见,不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为所见,这五种俱生意识就变成成所作智,见怪不怪;或者说是心能转境了。同样一个冤亲债主,在没有转成所作智之前,你看他是不是心里烦恼呀?你现在看他就感到很亲切。因为你自己的心变了。外部的环境没有好坏,是我们的心有好坏。
第六识过去的妄想分别就变成起智分别,就变成妙观察智。刚才讲了,看到冤亲债主,自己没有嗔恨心了,充满了关爱,这是直觉。然后意识心呢——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各种观照就来了,这叫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变的当下,这个见分见性就变了,怎么变了?变成平等性智。一切法都是一个念。我们的第八识在此时就变成大圆球智。十方三世无量的时间、空间、无量的万法,他当下就感到是自己。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因地觉心:也就是因地心。欲求常住:就是成佛。要与果位名目相应:成佛后的果位有七种名,下面详细来讲。
菩提:是智慧德能,也叫智德,也叫菩提果。「菩提」是掌握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是解决世界观的问题。从当下这个人到周边的环境到十法界万法万相,你怎么看法?一个开悟的人,他不会受大苦恼。问题是你是不是真正开悟?有道无道,自己要知道。菩提有无量的等级,在这里是究竟菩提。究竟菩提成就了,最低位是十信位满,也就是初住位,最高位直接成圆满佛,像龙女那样。
涅槃:也叫断德。断德是方便说。烦恼能断得了吗?涅槃有两个阶段,先后破除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有肉团身这种生命的假相,我们变现各种各样形相的众生,一生一世是不是一个段落?做人一段,做鬼一段,做天一段等等。变易生死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把这两种生死烦恼都解除,叫涅槃。前面讲了四种涅槃,这里是指「无住大涅槃」。
真如: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是。在别教、通教里说为真心本来面目,与空如来藏相对应。无妄曰「真」,无异曰「如」。真如没有一形一相,无生无灭,如如不动。那么,圆顿大法中真正的真如是有别于通教、别教的。在十法界万法里,如果还有一个东西你认为是假的、是妄的,这个牛屎是妄的,那你心里认为的这个真就不真;只要十法界还有一个东西你认为不如,那你心目中认为的这个如仍然是邪法,所以无一法不真,无一法不如,才叫「真真如」。
佛性:什么是佛性呢?凡夫当下就是佛,因为真心夹杂着妄想而成为凡夫。注意,这都是方便说。就跟炼矿中金一样,矿中的金就是佛性,有了矿渣成为凡夫。修行的过程就是冶炼的过程,就是去除矿渣,使真心显露。真心显露是不是当下贵重无比呀?「佛性」,究竟说,那个矿渣是不是佛性啊?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为纯金,随缘显现为矿渣,随缘显现为矿渣和真金和合的矿石。
庵摩罗识:翻译为无垢识,也叫净识,可方便说为第九识。它能善于分别一切的万法,自己没有任何的污染。有的把它解释为由转第八识而成「庵摩罗识」,这个讲法有漏洞,「庵摩罗识」是法尔如是。「庵摩罗识」就是空如来藏的那种特性,也就是前面的真如,是真如的一种妙用。第九识由于起了一念无明妄想,所以把它和合为第八识。如果讲在第八识中除去了妄想以后而使这个庵摩罗识再次现前,仍然是方便说。在第八识的时候它在不在呀?它也是现前的。现在是不是达到第九识了?那个真如(空如来藏)就是没有任何的分别心(叫原始佛)。
大圆镜智:它也是由第八识转成,也能分别一切法而不受污染。但大圆镜智是普照万法而不分别。根据这个名相与它的这个妙用,如果更确切一点地说,加一个字,叫大圆球镜智。它不是平面的,是全方位的,无穷无尽。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注意,这七种东西,实际上是不是一个东西呀?都是讲它们的本性。它每一个法都是「清净圆满」。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它是包容一切。「体性坚凝」,它是真实不坏。如金刚王常住不坏:金刚是坚固之最,何况「金刚之王」?「常住不坏」,是表时时事事处处,无非是一念之心。为什么不坏呀?都是一个本体。你自己的右手能不能把自己的右手打坏啊?要作如是的观照。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恡。

见听:是以二概六,有见精、听精、嗅精、尝精、触精、觉精。离于明暗、动静、通塞:以六概十二,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恬变、离合、生灭,这十二个尘相。毕竟无体:离开这十二个相,这个根体或者叫形体就不足以显现出它的存在来,是一种世人认为的那种存在体。
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念心」是六识。六识如果离开前面的六尘、十二相也不存在。无论是意识心还是能见的见性,都是这样。而我们现在之所以六道轮回,就是依赖于外尘十二相和这个内六尘、六根,不懂得我们的心,这个灵体与肉团身、与外面的世界,是可以相互独立的。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见精、六种见性,如果离开内六根外六尘,它就没有真实体。阿难把它怀疑为断灭空。佛的目的是讲离开有形有相而认识那种无形无相的那种存在,才是真正的我——这是从通教、别教方便说来分别。「以为修因」,作为因地修行的指导思想。
「欲获如来七常住果」,就是前面的菩提、涅槃……七种如来果位。佛讲,以生灭心修行,只能得有为的果报;以无生灭心修行才能得到如来果位。阿难把这个无生灭心、无形无相的真误解为断灭空。既然以断灭空修行,他也误解如来的那种次第。那个果地一定是得个断灭空,什么都没有,怎么得到七常住果?所以他这里是把这个根体和性体混淆了。佛破我们的根体是破色法,破根结,但真心是法尔如是。
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阿难虽然是世智辩聪,但思维逻辑还是比较紧密。「若离明暗」,见性如果离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二相。「见毕竟空」,见之前没有东西,是不是空了?他认为眼前没有东西了,这个见性没有了。那我们现在知道,如果眼前没有这个灯光,我能见的这个东西在不在?在呀。阿难在这里把毕竟空是说为断灭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他用六种意识心来打比喻。就等于离开了六尘十二相,六识也不存在。用世间法来讲,这个是不是很合情合理啊?
「进退循环」,进观六种见性,退观六种意识心。「微细推求」,这是他的一种世智辩聪。反过来推,正过来求。他发现什么东西呢?「本无我心及我心所」,从根本上来讲找不到我的心,这个心就是六种见性。「心所」就是六识。能见的见性在小乘法里被说为能缘,所见的六尘被说为所缘,产生的六识叫所缘缘。意识心也没有,外面的器世界也没有。「将谁立因,求无上觉」,那变成了断灭论,还要修行干什么?用谁来修行?修行的人都没有,还能不能成佛啊?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佛在十番显见以及把二十五个法门会相归性,是不是一直在讲妙真如性啊?「湛精圆常」,包括了前面种种的描述,显见不动、显见无还、显见无失、显见无杂、显见怎么怎么样,然后到什么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皆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法尔如是,灵明不昧。你先讲「湛精圆常」怎么样怎么样,可以回去复习那段经文。
违越诚言:先讲的是真呐,现讲的妄呢,就是你讲话不算数,把原来讲的东西给你否定了。终成戏论:从究竟义来讲,这个「终成戏论」倒也是戏论,但不是他所理解的戏论。佛这个戏论是用方便法,就是为了引导到我们见真。
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怎么样来证明你这如来是讲真话?《金刚经》讲,「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佛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一定要明白。真正明白一心三藏道理以后,十方如来戏论法是不是真实语呀?统统是真实语。歪门邪道的那些邪法是不是真实语呀?牛嘶马叫是不是真实语呀?这个时候万法平等。
惟垂大慈,开我蒙恡(lìn):「蒙恡」就是迷惑颠倒,吝啬小见,不肯放下。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汝学多闻:佛叹了一口气,你白白地被称为多闻第一。未尽诸漏:是没有懂得无漏之法,还漏在这个小乘法里。心中徒知颠倒所因:心里白白地懂得一点口头禅。一切法都是我,我就是一切法呀……但是我们现在把我当成我,把他当成他,这是颠倒。这口头禅会讲,讲口头禅的人可多得很呢!真正在身临其境的时候,他讲不出因为所以然来,用大概、可能、也许、差不多吧……在猜谜语一样。就像佛在前面讲的,平时懂得这个药怎么长、那个药怎么短,真正病来了,他不知道怎么抓药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真倒」二字,既可以解释为真正的颠倒,也可以解释为真和妄这两种现前你却不知道怎么回事。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我担心你不能真心诚意地「信伏」我所讲的开示。我现在还以这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些事来考考你,看你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佛命令罗睺罗敲钟一声,然后问阿难和大众是否听到钟声,他们一起回答说听到钟声了。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
这句问可有意思了。没有这一声问,我们就见不到阿难错在哪里,阿难也不会自己悟到自己的毛病。佛估计他们就是讲听不到,果然就是这么回答。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你既然讲这个不闻,你怎么知道不闻的?就算是听不到,那你是怎么知道听不到呢?是不是因为你耳朵听到了那个听不到啊?要不然你怎么知道听不到的声音。这一点把凡夫的心是不是变细啊?这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的问题。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这一声又很重要,就是这一声来验证他那个不闻对不对?你如果讲不闻,没有闻了,再击一次他应该不应该听到呀?就不应该听到,可是他又听到了。所以你看看,这一步套一步,很有意思。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这是第二次问。没有这一问,我们怎么来检验到底能不能听到啊?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俱闻:是不是把不闻否定掉了?如果前面不闻是没有闻了,那你就再也听不到东西了。这个能闻之性不管你有声音也好,没有声音也好,它都是现成的。有声有动就现动,无声有静就现静。它随着这个动、静二相来显现出闻性的不生不灭。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你怎么样就讲能闻?怎么样就讲不能闻?把这个概念搞明白。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阿难讲得很天真,不出佛所料。有声音叫有闻,没有声音叫没有闻。声音可以有可以无,但是闻性与声音有无有什么关系啊?它本来就是存在的。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阿难把这个有声跟有闻变成同一个概念了。有闻是心法,是灵知。声是色法,是顽物,它没有灵性。这两个东西不能混淆。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矫乱:就是讲话文不对题,含糊不清,莫名其妙。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接照无分别法来讲,闻和声是不是一回事呀?可是对分别法,你要弄清楚。所以在这里你能不能讲谁对?懂得了一心三藏,哪有什么矫乱不矫乱?哪有什么对不对啊?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先前敲钟两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钟停止你说听不到了,无闻了,闻性没有了,那我再敲你怎么又听到了?所以他那个「无闻」是闻到静音。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有或无:「知」就是耳识。耳识或有或无,就是听到声音有或没有,是所听有没有的问题。岂彼闻性为汝有无:怎么可以把能听的那个能缘说成你听到就有,听不到就没有啊?没有这个道理。闻实云无,谁知无者:假设确确实实没有闻性,你怎么知道没有闻性?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声于闻中自有生灭:「声」是所缘,在能闻的闻性面前,有生有灭。「生」是动相,「灭」是静相。非为汝闻声生声灭:并不是你的闻性随着声音有就有了,随着声音灭就没有了。没有这个道理。闻性是不生不灭之法,随有现有,随无现无,随静现静,随动现动。它随缘显现。
令汝闻性为有为无:「闻性」不是生灭法。讲到底,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法是生灭法。生必有来处,灭必有去处。可是如来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那归到究竟法,是不是真心变来变去呀?是真心自己在「变现」。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佛找到了他的病根,你连心法和色法都不能区别清楚。难怪啊!何怪昏迷,以常为断:你把那个真正存在不生不灭的本性作为断灭空。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到现在就总结一下,你阿难不能这样讲啊,什么离开了动静、明暗等六尘十二相,能闻之性就不存在,这是断灭空,不是真空。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佛在这里打了一个比方来讲。大概是说,睡梦的时候,六根由阳性功德转为阴性功德,休息了。既然休息了,是不是也离开了六尘?既然离开了六尘,是不是六识也没有了?这十八界都没有了?但他这个闻性都还存在。
重睡人:是这个人睡得比较沉。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chōng)米:过去洗衣服把衣服或布类放在石头上,用木槌子槌,叫「捣练」;「舂米」,用脚踩着石臼或木槌来打,是不是都有声音啊?
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以为那个捣练是在击鼓,以为舂米是在撞钟。即于梦时自怪:这做梦的时候他还怪家里人,不让他好好睡觉,捣什么乱?其钟为木石响:撞钟撞钟,怎么像木头锤石头的声音啊?他判断是错误的。判断错误与这个闻性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判断错误是意识心的问题。能闻的闻性是一个直觉、第一念分别,然后第二念、第三念分别就是意识心。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忽然醒来的时候,一下明白了,这是舂米的声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醒时人说梦中事,这是不是表明心见性呀?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个东西不是我。当我明白这个东西不是我,这个东西当下就是我,而且其它东西也是我,而且我也是其它东西。佛法教育的目的,要我们赶快从梦中醒来。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阿难,这梦中人在做梦时的时候哪知道六尘十二相啊?
其形虽寐:他虽然在睡觉。闻性不昏:闻性还在,就是一个直觉。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形销」,是肉团身没有了,变成虚空身无色界的人,还有些那些鬼神也没有肉团身。「命光迁谢」,能看、能听、能吃饭这些功能作为全部没有了,就是所有的生命功能迁谢了。此性云何为汝销灭:能吃能看的那个东西怎么会销灭啊?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循」就是攀缘。「色声」包括色、声、香、味、触、法。「逐念流转」,一个念头跟着一个念头被境界所转,乃至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曾不开悟」,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性净妙常」,概括为一心三藏。「性净」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尽虚空遍法界,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一个念;「妙常」是能变现出有形有相的万法即不空如来藏,也能变现出无形无相的空如来藏,也能变现出那种能量。空当下就是有,有当下就是空,但变来变去是不是能量呀?三身功德为妙,三身功德当下是一。时时事事处处,无非一心三藏。前面讲了四无碍法界,自己去回顾一下,这叫「性净妙常」。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因为在迷惑颠倒中,不懂得「性净妙常」这个理。不依靠那个真常,叫背觉。「逐诸生灭」,叫合尘,背觉合尘。由是生生杂染流转:就是由于这样,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杂染」,是乱七八糟,做牛、做马、做猪、做羊、下地狱、做鬼,甚至做泥巴瓦块,而受生、住、异、灭有为之苦。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若弃生灭」叫背尘,「守于真常」叫合觉。这就叫知妄即真。常光现前:我们明白了一心三藏,明白了万法皆是我,这叫自性本定,这叫本具之光明。这种光明没有光亮,没有黑暗,它是真实存在。「常光现前」就是转识成智。有些同修听经后到现在想恨人恨不起来了,这叫「常光现前」。这就是证道位的功夫。对于一切的环境——帮助我的、关爱我的、伤害我的、赞叹我的、诽谤我的、欺骗我的、供养我的——统统生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叫「常光现前」。各自检点一下,你的常光现了没有?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应哪个念销落啊?还应这个识心销落。销落了以后,根、尘、识心还在不在?当下即在。他已经是愿身再来的菩萨。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想相」,是外六尘,是我们心中的幻影;「识情」,是我们能想之心这个见性——注意,这是被局限于六根之中带妄的那种见性;「为垢」,他还有习气在。虽然离开了外尘,他心里还记着那些东西。所以有些人在定中,几十年前人家借他二毛钱,他还想起来了,他并没有刻意地去想。因为他离开了前尘,已经无所思了,所以他后面的东西自然露出来,这说明他心更加细了。「二俱远离」,粗重的烦恼习气和微细的烦恼习气都远离了。这里有没有讲二俱断灭呀?它能不能断灭呀?谁都不能断灭。你做的一切的好事、坏事,我跟你讲,永远永远都没有办法把它销灭。
懂得这一点,我们就要好自为之啊。动一个心,起一个念,都给你保存在这个历史档案里。到时候你自己去验收,在地狱门前有个孽镜台,你自己去看,你怎么想的都跑不掉。举头三尺就有神明,你到底乖不乖?所以命自我立,好自为之。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明白一心三藏,就是法眼清明。慧眼只能在有见空,见到空如来藏;法眼还能见到文字义理,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理,知道万法来龙去脉。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怎么可能不成佛啊?「无上知觉」就是圆满的大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7 01:13 , Processed in 0.2169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