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7|回复: 0

毛主席特别称赞王承书“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1 06: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23-6-21 07:00 编辑


原标题: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突然指着一个女工说道:原来你在这里
2023-06-20 22:21
广东
匠心计划创作者,编辑,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活力创作者

19644月,带着对西北建设和西北人民的深情厚谊,邓小平同志与彭真同志再次来到甘肃兰州视察。
根据行程安排,412,这两位中央领导前往甘肃铀浓缩厂进行视察,听取了该厂关于建厂以来的发展变化以及最新生产结果的汇报。
当邓小平在视察浓缩厂车间时,他突然指着陪同人员中的一个女工说道:“那个女同志,我见过你,1959年的时候,你胸戴大红花参加全国群英会,从此就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了,连你的先生都找不到你,没想到,原来你在这个地方……”
小平同志口中的那位女同志,名叫王承书,堪称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19126月,王承书在上海出生,父亲早年是清朝进士出身,后被送往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高等学校教授。
母亲出身扬州名门,“何园”就是王承书曾外祖父家。
得益于良好的家风,王承书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虽是一介女流,但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20世纪30年代初,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燕京大学。
在大学里,她受到了妇女解放等一系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探索科学真理,摆脱封建束缚的念头,并把居里夫人作为自己刻苦钻研的榜样。
读书期间,王承书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4年,她顺利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两年后获得该校硕士学位,在当时被传为一段佳话。
在燕京大学,王承书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物理知识,还遇到了此生挚爱,也是她的导师张文裕。
1939年,26岁的王承书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与张文裕正式结为夫妻。婚后,这对小两口一同去了昆明西南联大教书。
当时,王承书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有一笔奖学金,这笔奖学金专门提供给亚洲留学女青年,但有个硬性规定,不提供给已婚妇女。
王承书与丈夫商议一番后决定出国留学,她向密歇根大学奖学金委员会写信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情况,也表明了决心,最终密歇根大学破格录取了王承书。
1941年,王承书前往美国求学,不久后,她的丈夫张文裕也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夫妻二人远离故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1951年,王承书和乌伦贝克教授创建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接下来,王承书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在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中,王承书取得多项关键成果,西方学术界更称赞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彼时,王承书与丈夫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小有名气,工作稳定生活舒适,若不发生重大意外,夫妻俩继续留在美国,有朝一日获得诺贝尔奖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末,如钱学森、王承书这些留学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归心似箭”,个个迫不及待地想投入祖国的建设大业之中。
可美国政府下发一道禁令:凡是在美国学习理科、工科、医学科学家都不允许回到原籍(主要针对中国)。王承书与丈夫只好继续留在美国工作,耐心等待回国的机会。
谁知这一等就是七年!1954年,经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努力,中美两国就中国科学家回国问题达成了协议。
凡是愿意回国的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可以向印度驻美国大使馆申请,完成手续之后可以回国。
得知此事后,王承书与丈夫把他们这些年研究成果、重要资料打包寄回北京。
1956年,王承书与丈夫携6岁的儿子回国。回国后,王承书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专业,听从上级领导的安排,改行从事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工作。
1958年,王承书再次改行,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主任,带头领导组织进行等离子物理和磁流体力学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三年的努力,王承书带领团队攻克了热核聚变领域的难关,填补了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为我国“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奠定了基础。
1961年,王承书再度改行,这一次她为了突破原子弹研究技术难关,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隐姓埋名的日子。
也正是在同一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2年,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年幼的孩子,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即甘肃504厂工作。
两年之后的1964年,我国第一批高浓缩铀在504厂诞生。19641016,第一颗原子弹在神州大地腾空而起,伴随着“蘑菇云”的缓缓升空,我们终于摆脱了“核大棒”的威胁。
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毛主席特别称赞王承书“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王承书虽然很高兴,可时间不等人,她立即又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随后几年,她担任了研制大型国产扩散机“4号机”的总设计师。
1973年,王承书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国于1991年成功实现激光分离浓缩铀。
可是,她的丈夫张文裕于199211月去世,王承书将其二人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1994618,王承书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临终之际,王承书甚至拒绝国家为她用进口药进行治疗。
理由居然是:快要死了,再用这么贵的药不合适,也是浪费。
老人家最后希望不要举办任何形式的丧事;遗体捐给医院进行解剖研究,所有的书籍和私人笔记留给国家的学术界。
存款、国库券及现金等,除留8000元给未婚的大姐王承诗补贴生活费用外,零存整取的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其余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王承书病逝后,家人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一张已经泛黄的纸条,上面赫然写着:“无论任何条件下,都要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一生奉献,一生贫苦,中国在进步,她却因病倒下。
大家都知道邓稼先,知道钱三强,但这个为了中国科技发展甘愿放弃荣誉,隐姓埋名的女性,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参考文献:
[1]女物理学家王承书[J].物理教学,1986(01):22+27.
[2]李敏楠.三次“我愿意”背后的坚强党性[J].国防科技工业,2021(08):26-28.



2022-11-26 18:21

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
看到一妇女后惊愕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1964年4月,邓公来到了兰州的一处工厂视察。当他在工厂巡视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一个妇女。这个人的出现让邓公非常意外,他惊讶地问道: “你怎么在这个地方?”
这位女人可不一般,她是邓稼先先生,杨振宁先生的老师和好友。她是中国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也是参与了我国原子弹研究的人员之一。
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邓公上次与她见面,还是在1959年的一次表彰活动上。那个时候的王承书,胸口还佩戴了一个喜庆的大红花。
这个女人到底是谁呢?她为什么会在兰州的工厂?在这背后,到底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出国学习
这位让邓公吃惊的女人,名字叫做王承书。她还被人们称为 “中国的居里夫人”。王承书,也是新中国在早年间,第一批从美国归来的杰出科学家之一。
王承书出生于1912年6月26日,祖籍是湖北武昌人士,出生地则是在上海。她的父母也都是很有文化修养的人,在小时候,王承书便表现得非常出色。
王承书
在那个时代,上海市一个很发达的城市。王承书自幼便接触到了一些先进的思想,更是在上海这座城市中,良好地成长了起来。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王承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当时,和普通的女孩不太一样。
王承书的理科天赋很强,在“北京166中学”读书时,她的学习成绩便一直很好。
中学毕业后,她便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国大地受到了严重地摧残。西方国家更是在科技上,全面领先了中国。
王承书认为,物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她热爱物理学,更是希望着有一天,能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报效自己的祖国。
青年时期王承书
怀揣着这样的梦想,1930年间,王承书便正式进入大学学习。她在大学生活期间,一样表现得非常出色。每次学校考试,她都是物理系的第一名,从来没有变更过位置。
1934年间,王承书便顺利在大学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当时班里的13名学生,只有4人获得了毕业证书,而王承书,还是排在第一名。
毕业以后,王承书没有着急参加工作。她选择了继续读书,并于1936年获得了燕京大学物理系的硕士学位。之后她便留在学习担任教师,想继续为祖国培养人才。
可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王承书也离开了北京,开始在全国各地辗转。在此期间,她增长了很多见识,也意识到了她在物理学上造诣,还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王承书便申请前往美国大学进行学习。1941年间,她又前往了美国深造。在国外学习期间,王承书掌握到了更先进的物理知识。
王承书
即使是到了美国,王承书也没有表现得很差。她凭借自己的实力,在美国也闯出了很大的名声。 1944年,她获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
王承书勤奋好学,十分努力,还与导师一起研究出了一个成果,被称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项研究成果,一发表便震惊了世界,直至今日,它在科学界还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美国一方,也非常重视王承书这个人才,想尽一切办法为她提高待遇,让王承书留在美国继续发展。
美国的知名教授曾说: “她的前途不可限量,继续留在美国,极大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王承书并不这样想,虽然她的外表看上去很文弱,但是她的内心中,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她曾经说过: “我要回国,等学业有成,一定要回去报效祖国。”
回国之路是艰难的,但是王承书并没有放弃。她的人虽然还在美国,可是她的心,早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年,王承书回国的心情,更加急迫了。
她在当年就开始做足了准备,将很多珍贵的书刊和资料,先寄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这些东西,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
美国自然不会让王承书安然地离去,为了能回到中国,她经过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躲避了美国特务的重重监视。终于在1956年10月6日的那一天,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
投入研究
王承书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环境,放弃了美国人所说的光明前途。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祖国的热爱。
回到祖国以后,王承书连家里都没有安顿好,便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研究工作当中。她的一生面临过很多次的选择,她也完全可以在中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但是,每一次在国家需要科研力量的时候,王承书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刚回国的她,被安排到了北京大学执教,开始为祖国培养人才。
很快,王承书便面临了回国后的第一次选择,当时的新中国,要进行“铀”的研究。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地紧缺。而王承书,本来是物理学和热力学的顶尖科学家。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王承书没有任何的犹豫,也没有提任何要求便转变了方向,开始投入到铀同位素理论研究上面。
这项研究,是和原子弹息息相关的事情,她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王承书说:“半路改行我不怕,我愿意为同位素分离研究付出一切。”同样是伟大的科学家的钱三强先生,非常明白这项任务的困难性。
钱三强对王承书说:“你可以再考虑考虑,这项任务很艰苦的,想好了再决定也不迟。”
从王承书回国那一刻,她就做好了为祖国奉献的准备。面对钱三强先生的询问,王承书只是坚定地回答了三个字: “我愿意”。
王承书的这个选择很快,可是同为科学家的朋友们,知道她的选择有多么艰难。因为她放弃的,是她最擅长的物理领域,也代表她放弃了,未来最有希望取得巨大成就的方向。
世界上虽然少了一个物理学人才,但是新中国,却找到了一位,可以填补当下空白领域的科学家。王承书曾说: “我就是冲着共产党新中国回来的,我相信共产党,相信新中国。”
钱三强和王承书
在同位素分离方面,王承书又研究了很多年,她解决了不少问题。1961年间,这项研究进入了最关键的时期,但是王承书,又面临了人生中的一次抉择。
钱三强先生再次找到了王承书,对他说:“国家有一个很关键的任务,只能让你亲自出马了,这件事,除了你没有人能代替。”
当王承书还在疑惑的时候,钱三强先生又说道:“国家正在研制原子弹,交给你的任务非常重要,是需要完全保密的。你工作的地点也很隐秘。从今以后,你将不能出席任何的公开活动,很可能会一辈子隐姓埋名。”
此时的王承书已经年近五旬,她有一肚子话想说,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面临钱三强先生的询问,王承书还是坚定地说了三个字: “我愿意”。
隐姓埋名
1962年初,王承书告别了丈夫和孩子,前往了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这做工厂,被称为“504厂”。
王承书的行踪很隐秘,投入研究以后,她便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她开始研究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她负责的任务,是最为核心的“净化计量理论研究”。
进入到504厂以后,王承书进入到了十分忘我的工作状态。她刻苦钻研,紧赶着时间,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突破,将任务顺利地完成。
工作中的王承书(右一)
很多科学家都被这句话刺激到了,为了打破外国的技术封锁。无数科学家们,都将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
王承书也是其中之一,她为了能让工厂,早日拿出合格的产品,更是耗费了很多的心血。
在这段时间内,王承书做出了重大的突破。她先后破解了几百个理论问题,解决了技术方面,材料方面,以及工艺方面等很多问题。
研究期间,国家也在高度重视着这个问题。张爱萍将军还曾代表着党中央,前往了这家工厂进行视察。他在当时问厂里面的领导说:“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拿出合格的产品来。”
厂长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可是张爱萍将军并不放心,他希望能听听专家们的意见。对此,王承书表示道:“我们的理论计算和试验证明,可以保证按时拿出合格产品。”
对于专家们的回答,张爱萍将军则放心了不少。王承书的承诺,可以说是一诺千金。她答应国家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
只要是王承书表示肯定,那么她一定会完成任务。这一点,除了对自己的家庭外,王承书从来没有食言过。她为了国家,也只能舍弃了小家。
张爱萍将军高兴地说: “有你们的付出,是国家的幸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我和你们一样,愿意为国家牺牲一切。”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王承书等一批科学家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完成了很多艰巨的任务。
1936年底,高浓铀投入到了生产当中。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生产成功,中国离原子弹的成功,就已经不远了。
王承书
几千台机器启动起来,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结果没有出来,任何人也不敢放松。大家辛苦工作了几年,就为了今天这一刻。
等到报告出来以后,王承书开心地笑了。她成功了,她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任务。而且,王承书的研究团队,比国家给的最先期限,提前了整整113天。
从此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这项突破,也让原子弹的研究,走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最终,在1964年1月14日,该工厂成功地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这个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为此也高兴不已,更是对这些科学家们表示了敬佩之情。
有了合格的“铀”,原子弹的研究计划,又飞快地进行了起来。很多领导人都对这个喜讯感到高兴,其中,就有邓公的身影。
王承书与科研同事合影
1962年4月12日,邓公来到了兰州504厂,当她在进行视察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王承书的身影。王承书的身份是隐秘的,就连很多国家领导人,也不知道她具体的工作是什么。
邓公惊讶之余,又和王承书聊了几句,他感叹地说: “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连你先生张文裕,都不知道去了哪里,没想到,你原来在这个地方。”
邓公的来访,也是王承书工作之余的一个插曲。研究虽然成功了,可是这并不代表她的工作结束了。没多久,王承书便依然隐姓埋名,继续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做着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这代表着中国,已经有了在国际上说话的底气。王承书在其中,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没多久,钱三强先生又找到了王承书,两人有一段很经典的对话。钱三强先生问王承书说: “你在这里工作这么久,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
王承书只回答了两个字“没有”,钱三强先生又问道:“那你生活上,可有什么困难?”王承书还是回答道:“没有”。
钱三强先生又说:“那你,有没有什么话,让我带给家里?”王承书还是摇了摇头说:“没有”。
最后,钱三强先生又问道:“如果让你留下来,继续在这里工作,你愿意么?”王承书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了那三个字:“我愿意”!
从此以后,王承书开始了隐姓埋名三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一直到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因心力衰竭不幸过世,享年82岁。
王承书去世之前,曾经给学生写过一封信说: “我这一生,都在踏实地工作着,谁没有贡献呢?为国家做贡献,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何况我是共产党员,为了共产主义,为了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我要奋斗到底。”
参考资料:
1. 我愿意-王承书先生在504厂的故事{知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5-1-15 23:31 , Processed in 0.1132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