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第二次修订版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057讲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这些法石破天惊啊!「一念熏修」就「得出缠」,是不是「花开莲现」?与前面讲「何藉劬劳,肯綮修证」,都是强调听经闻法开悟的重要性。这个「无漏善」非一心三藏而不可。你一念熏修一心三藏的道理,「或得出缠」就是超越六道轮回,「或蒙授记」就是明心见性的分真即佛。
在佛法里,一般来讲,起码是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相当于圆教十信位或者初住位,这样的根机才能得到佛的授记,再成佛已经是指日可待。如果不能信解一心三藏的话,那还不能授记,距离成佛还是遥遥无期。别教初地位的菩萨要苦修苦行苦证,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可以一念听闻一心三藏而成就。这又不一样。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这是就阿难的病根批评他。你怎么还在自己欺骗自己呀?「观听」,就是还在出流攀缘,循声流转,不肯放下分别识心来用智慧观照一心三藏。摩登伽女以淫女之身都能当下证得三果,而你阿难作为王子出身,又是佛的侍者,多闻第一,难道就甘心做个罗汉吗?
43.《楞严经讲记》 第二次修订版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佛每开示一段法理法义,大众的境界就能提升一次,身心就能轻安一次。这个「实相」是圆满的实相,与三个如来藏相对应,也叫一心三相——无相之实相对应空如来藏,无不相之实相对应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对应空不空如来藏。
身意轻安:这下轻松了,松一口气了——原来成佛这么简单啊!只要一念悟,就能了生脱死。得未曾有:过去心事重重,因为成佛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无量劫的修证,现在明白了「花开莲现」,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阿难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无比地法喜。无上大悲清净宝王:阿难对佛无比地崇敬,以这样的称呼在盛赞释迦牟尼。提奖:就是提携、安慰、指导。引诸沉冥:六道众生沉沦在苦海里——包括二十八层天,佛在《法华经》说为地狱火宅。你别以为天堂能怎么样,他靠一种禅定功夫,心态很紧张,生怕掉下去,越往上那种束缚心越厉害。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76.png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阿难对一心三藏的悟解再次加深了。这段经文就是我们常讲的,十方法界森罗万象、千变万化,都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妙觉明心:是空如来藏,它离一切相。遍十方界:就是不空如来藏,它即一切法。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十法界的如来,有阿弥陀如来、释迦牟尼如来,以及天如来、人如来、猫如来、狗如来、泥巴如来,都是一个如来。十法界的如来跟一真法界的如来互为总别,没有哪一个小如来不是这一个总如来,没有哪一个小如来不是另外一个小如来,没有哪两个小如来不是哪另外八个如来。这个「十方国土」,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个茶杯盖、一个废指甲、废头发丝,都是一个国土。大雄宝殿、故宫、天堂、大运河、那臭水沟、臭粪池是不是国土啊?都要明白。
清净宝严: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那个厕所是不是「清净宝严」啊?垃圾堆是不是清净宝严啊?香臭苦辣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心。为什么诸佛菩萨在证道位喝老鼠药跟喝甘露水没有区别啊?鸠摩罗什大师吃钢筋混凝土跟吃大鱼大肉有没有区别呀?没有区别呀。任何一个法界都是无量的法界。你这个肉团当下就是太平洋,当下就是太阳系,你知道不知道?就看我们会不会用心,能不能破除烦恼习气?
妙觉王刹:就是讲佛土,前面讲国土,无分别不妨分别。国土有净秽之别,净土就是妙觉王刹,比如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华藏世界,等等。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佛来批评我阿难不求甚解,贪多求全,多闻不得大用,再多闻也不如一日修习无漏之业。「不逮」,是不及。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77.png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旅泊之人:是比喻还没有回到如来大光明藏中,还在九法界内漂泊无依。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这是比喻佛开示了一心三藏这个道理,已经知道那就是我的归宿。虽获大宅:是虽然已经开悟。要因门入:是比喻悟后进修。
本发心路:他现在也懂得过去的小乘法不究竟,所以要回小向大,叫修本。这是听懂了一心三藏道理以后,他心里从根本有了这种概念。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有学:是对无学而言。摄伏:这是收摄、伏住。伏住什么呢?畴昔攀缘:是讲过去心往外跑,在名闻利养六尘境界里执著分别。那么这里攀缘也包括小乘人那种在事相上执著什么行善断恶啊……著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这是不是讲圆顿大法呀?《法华经》讲,一念信解如来藏,胜过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无量法门无量百千万亿年功德的无量倍。要好好地用心观照啊!要不然你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修,有什么用啊?
得陀罗尼:「陀罗尼」翻译成汉语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持总持,就是从根本上认识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所以一心三藏是不是总持啊?一个心就是总,三个如来藏就是持。
入佛知见:佛知佛见还是一心三藏。《法华经》讲,诸佛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开示众生佛知佛见,使众生悟入佛知佛见。这个《楞严经》从头到尾是不是在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啊?为什么能开呀?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如果我们本来不是,那还开什么?一开什么也没有。因为我们本来就有,所以一开是不是就示出来了?因为一示出来,我们当下是不是就明白了?哎呀,这就是我啊。是不是当下入佛知见呐?所以如来藏心地法门就是这么妙,一步登天。
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在会大众跟阿难一样,都是共同的心愿。大家翘首以盼,如饥似渴般等待佛的再次开示。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78.png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菩萨需要不需要哀愍呐?不需要。因为缘觉、声闻心量尚浅,能在楞严法会上安住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一种是对这个一心三藏的道理在认识上、见道位上还不是很究竟,甚至还有点疑三惑四;一种是见道上已经成就,但是还在着急自己烦恼习气重。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方便菩提心,由于前世的根机,这种人总是想要成佛,要弘法利生;一种是真实菩提心,已经读懂《法华经》《楞严经》。
开无上乘:开示一心三藏。「无上」,不要解释为第一,它是无上无下,无前后左右,无内外空有,包容一切,也就是前面讲的无漏业,一法不漏。下面「妙修行路」就是解释「无上乘」,「无上乘」就是「妙修行路」。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前面讲「妙三摩」,这里讲「三摩提」,是一个意思。「三摩」可译为三昧。天台解释三昧为「调直定」——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也。
所谓调心之暴,娑婆世界众生特点之一就是暴躁、刚强、残忍、蛮不讲理。所以要把你的心能调得柔软一点、慈悲一点、善良一点。
所谓直心之曲,世间人直话不直说,他心里拐弯抹角的。有些人好话到他嘴里也变味。明明可以好说,他却歹说。还自以为我是直心之曲呀,你那是粗鲁。有些人也太装模作样,弯弯曲曲的,搞了半天他没有一句真话给你。
所谓定心之乱,凡夫从出生一直到临死,心都在乱中。首先乱就乱在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别人是谁。第二个又乱在名闻利养,人一出生就是要贪求,一直到临死都是这样。所以无量的法门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修定也好,听经也好,无非为了把浮躁的心安定下来。
「不生疲倦」,明心见性的人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吃饭、穿衣、走路,他都在道,他知道自己成就了。就是在卡拉ok,都是有备而来,是来教化众生的,不然他不会白白去。要知道,走路是不是修行啊?我踩的这个大地是我踩它还是它踩我啊?你想是不是很好玩啊?没有哪一处不是修行。他不害怕疲倦,也不存在疲倦,他已变成自性流露。
应当先明:首先要搞明白。发觉初心:「发觉」要分析,「先明」跟「发觉」是一个意思。「初心」,就是刚上路修行的人。你用的是什么心?是不是又回到前面去了?要从悟门而入。行门有没有离开悟门呐?所以悟门、行门、证门,它是次第圆融。悟本身是不是行呐?二决定义:有两个问题首先搞明白。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79.png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也就是说,初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叫「因地发心」。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生灭法,念佛、拜佛是不是生灭法呀?所以文殊菩萨为什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判为初机不能成就啊?其中有一句话在第六卷里看,「念性元生灭」,念佛之心是不是生灭心啊?那么修禅宗灭一切相来见空性是不是生灭法呀?他灭有生空。前面讲,妄心灭了,菩提心生了,那它还是生灭心呐!《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一切唯心造,造是不是生灭心呐?这一切法都在《楞严经》得到了证实。
所以我们懂得生灭心灭而未灭,菩提心生而未生,这就是「无戏论法」;当下是一个东西,这就是「无生灭法」。整个的十方世界一切万法都是生而未生,灭而未灭。《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要我们达到这种境界。修行人要彻底成就,唯有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你不要有任何的侥幸,任何的指望。人身难得,生命在呼吸之间,我们要抓住当下。
无有是处:是不是讲得铿锵有力,斩钉截铁啊?就是叫我们放下一切幻想。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80.png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皆从变灭:从这个道理来讲,我们也不要「照明」其它什么法,只看各种修行的法门,有没有哪一样不是生灭法?「器世间」就是依报世界,我们肉团身叫根身器界,外面的自然环境叫器世间,有情是正报世界。包括有情、无情无量的万法都是生灭之法,无非是生、住、异、灭这四种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