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1|回复: 0

第66讲《楞严经》视频+文字 印广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4 18: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3-11-13 22:08 编辑





课程介绍


楞严经讲记·第二次修订版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066讲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跋陀婆罗:解释成汉语叫贤首,或贤守。解释为贤首,是因为他已经证到等觉位,是菩萨之首;解释为贤守,是根据他因地修行的特征——跋陀婆罗菩萨因为在因地轻慢常不轻菩萨而下无间地狱,而他又因为在世的时候受持过菩萨戒,所以虽然下地狱,但是他的菩提心也不退转,他能守护自己的善根,所以也因此缘分,他还能继续在释迦牟尼佛座下得道。并其同伴十六开士:这是个修行的团体,除跋陀婆罗菩萨之外还有十六个同修。「开士」,就是已经开悟、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于浴僧时,随例入室:佛制戒律,出家人半个月洗一次澡。

忽悟水因:「水因」在这里应该是说为触尘。水与身体接触了,是不是一种冷暖离合的感觉啊?既不洗尘:「洗尘」就是洗身体上的污垢。江苏人土话叫坑,山西人叫泥条。所以离合那个东西不给你洗尘,就是洗了尘、洗了那个泥条,也不能造成触受。

亦不洗体:佛在前面讲,触尘不是由身体里出来的。如果是身体里出来触尘的话,它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感到从哪里出来跑到手掌上来?那么手掌离开以后,那触尘到哪里去了呢?如果是我们身体出来,是不是还应该回到身体里来啊?那在我们身体里应该有一个来来往往的感觉。实际上还包括,这个触尘也不是从水而来——如果是从水而来,那水里的感觉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啊,那它离开我时,我怎么能感觉到那个离与合呢?

中间安然:虽然找不到这个离合的真实来龙去脉,但在这个水、这个泥条、我身体的这个中间呢,我明明白白地能感受到这种东西宛然现前。得无所有:但从水里、泥条里、身体里,都找不出来。

那圆教呢,当下就知道就是由我们的真心本性随缘变现。他如果懂得这句话,就不要修无量劫的这种禅定。通教、别教见如来藏真性是似见非见,所以要通过修行来证实,这个东西到底从哪里来的?你别看他那一观,不知道要观多久,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都说不准。那么像他修这个法门,绝对不是指佛出世第八千次示现的时候才开始修,而是多生多世都修这个法门。

宿习无忘:因为多生多世都是修这个法门,所以这个金刚种子历经多劫不能忘却。即使后来因为轻毁常不轻菩萨在地狱里过了千劫之后,再出地狱遇到释迦佛,仍然修这个法门。

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由于过去与释迦牟尼佛结了这个恶缘,所以与佛菩萨结恶缘也能得度。如果一个人要诽谤佛法,他早晚都会诽谤。那你提前跟他结法缘,让他提前受报,是不是也提前得度啊?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要尽可能地劝他们学佛。这里的「无学」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学位,这个时候他已经达到无功用道的境界。所以这个菩萨已经是等觉菩萨。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宣明」就是明心见性。「妙触」,他从因缘所生法找不到触尘的来龙去脉,然而这个离合、冷暖之相又宛然现前。明白这一念心法尔如是,是我们本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佛既然问我在因地修行的法门,那从我修行的情况来看,我就是通过触尘而开悟。

51.《楞严经讲记》 第二次修订版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尊者观的是法尘。到这里,前面这六个菩萨是修的色、声、香、味、触、法,以六尘的其中一个作为自己修行下手之处。那为什么不把色放在前面,却把声放在前面呐?憍陈那是不是修的声尘?这就是为后面文殊菩萨选耳根法门张本,以声开路,最后以耳根来圆满。

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摩诃迦叶」,前面已经介绍了。他和紫金光比丘尼在过去世中曾经合力修补了一尊金身佛像,并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妻,也就是菩提眷属。由于这个因缘,他们生生世世以来都在一起修行。「身常圆满,紫金光聚」,因为摩诃迦叶修法尘,实际上也是修一种禅定,所以他的这种言谈举止、外在的气质,自然能给众生一种智慧感、定力感。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紫金光比丘尼跟迦叶尊者也是一样的。同时,这种相好与他们修补佛像、供养舍利、然(然通燃)灯续明也都有很大关系。然灯续明:用鲜花、灯供佛,可以感召相好之报。修行人时时保持清净、光明、柔顺,我们生生世世都能得相貌庄严。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怎么修法尘呢?他首先通过世间的六尘变坏——五尘与五根形成了五种俱生意识,保存在头脑里就变成了法尘。意根可以通过法尘来造种种的业,既可以造佛业,也可以造凡夫业。那么在摩诃迦叶没有明白一心三藏道理的情况之下,修小乘人那种灭尽定,不仅脱离五尘,而且把头脑里的法尘也分离开,这就叫「空寂」,连妄想都不打。

修于灭尽」,修到一定的程度,六根对六尘已经没有那种感受,没有那种直觉。所以「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因为他在定中已经排除了凡尘的那种尘劳之苦。

窥基大师前世在雪山堆里就是修灭尽定。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路过雪山发现了他,就三弹指叫他出定,他睁眼就问:「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玄奘大师说:「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了。」「等弥勒佛出世再说吧!」他说完眼睛一闭,还准备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连修到这种功夫都不能成就。最后听了玄奘大师的劝导,到唐朝来投胎。后来深入经藏,当生成就为法相宗一代祖师。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空去世间的名闻利养,回归我的自然本心。阿罗汉证的人我空也是我们的自然本心。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头陀」译作抖擞,就是振作的意思。大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能修十二种苦行的人是不是一切都看破放下了?所以他修灭尽定很容易,一切都不在话下。他出家前身为大富长者,把所有的财产供养三宝。那我们能做到多少呀?

妙法开明,销灭诸漏:停止妄想,停止对法尘的攀缘。把头脑里许许多多过去世、过去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一股脑儿撇开。当我们的心达到一种高度的空寂,集中于一点,这个时候一定会灵感爆发。就是前面讲的「不真何待」啊。离开了对外六尘的攀缘,就守住我这个自性本心,哪有不真实,哪有不解脱的道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法因为上」就是根离法尘,断除妄想,达到灭受灭想定。他离开法尘是不是也是观法尘啊?通过这种过程,最起码他悟到时间的虚妄,一念几千劫就过去了。这个菩萨现在还在云南鸡足山入定,还没有灭度,今年应该是两千六百多岁了,他还要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一直要活到弥勒下世,将释迦牟尼的袈裟传给弥勒佛。

所以我们肉团身这种生灭是不是很好玩呐?全靠你怎样会用心。会用心的人能把肉团身飞到天上去,有点小小的病苦何愁不能好啊?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22.png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阿那律陀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呢,听佛讲经说法有个毛病,喜欢打瞌睡。所以佛曾经批评他,讲了四句偈:咄咄胡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什么意思呢?你怎么听经老是睡觉呢?小心来世的果报就是成为螺狮蚌蛤一类。那些动物是不是很低级啊?这类畜生都难得解脱,很难与佛结法缘。所以他受到佛的批评后生惭愧心,生大勇猛心。

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一边哭一边责备自己。所以我们要以老菩萨、老前辈检点自己啊!凡是寺庙常住一切的活动,我们作为四众弟子都要积极参加,而不是总想回避、绕开。这样直接障碍我们自己的道行。甚至听到有些人还要退转,你退转试试看,都是自己来受报应。要好自为之。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诸佛菩萨不能例外。特别是出家人,一旦出家,就要把我们整个的生命发愿供养给如来家业。如果为了名闻利养你来出家,那你是摸错了门,你就彻底完蛋。所以跟我剃度,有两句丑话要讲在前面:第一要受苦,你没有福报好享受。第二,还要准备受气。因为我生来就不讲道理,大家明白吗?反正我愿意打,你愿意挨你就来。不要指望跟师父讲道理。师父有理也有理,没有理也有理,他是常有理。阿那律陀受到佛的批评以后,开始勇猛精进,过犹不及呐。

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他七天七夜不睡觉去精进,结果双眼瞎了。他用心过猛。因为这个肉团身是劣质产品,不是你发心怎么怎么好就能得到好报,你还必须恒顺它。那么多祖师大德,像智者大师、玄奘大师他们,真可惜呐,五六十岁就走了。我们现在想起都感慨万分,你说他们发心大不大呀?就是因为发心太大了,所以把这个身体早早地就透支过度,以致不能长久住世。他们如果多住世几十年,佛法就不是今天的局面。我现在很后悔已经把身体搞坏了,但是我好像心里还有底,估计还行。现在突然打妄想,还就想住世到一百几。我讲这个话也是对我们所有的四众弟子,我不希望我的弟子们像师父那样过分地拼消耗,我希望你们个个都能长久住世,这样可以更好更多地教化众生。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这是佛对症下药,教他修天眼。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修天眼是不是很容易成就啊?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这个「观见十方」是观一个银河系,就像看手上放着的一个苹果一样看得清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本来我们的见不是循元,是循着眼根,依靠眼根往外看。那眼睛瞎了,旋也旋,不旋也旋。循什么元呢?就是一精之明,这就是元,回到一精之明的原位上来。一精之明本来就是六通。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23.png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周利槃特迦:这位尊者在佛弟子中是愚痴第一。

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伽陀」,译为偈颂赞颂之词,三藏十二部经各有体裁,此为之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比如阿弥陀佛,一百天之内他都背不起来。如果记得阿弥,他陀佛就记不得;如果再记陀佛呢,阿弥又记不得。就愚痴到这种程度。那么他这种愚痴的因缘呢,也是缘于他前世对五百个弟子传法时,因为一些原因,他吝法了。他不敢讲一心三藏,所以得愚痴果报。

有些人抬举我说 :「那个印广啊,那个人胆大呀,什么都敢讲啊 !」其实我并不是胆大,我是胆小。因为佛在《法华经》《楞严经》讲的法,我是不敢不讲。我怕当周利槃特迦第二。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这个「安居」并不是到超市、到热闹的地方去修禅定,他是修传统的观静。「调出入息」,实际上与修鼻根很类似。他这里是观息。我们刚上床睡觉的时候气很粗,然后是不是越呼就越均匀呐?由此看来,我们的心越来越定、越来越定的时候,就能细细地体会到这个呼吸的来龙去脉。它总有个细细的过程,就好像波浪一样,慢慢地起伏。

诸行刹那:这是观照得更加过细。一个「刹那」——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你才能体会出佛法的妙用。我们平时心很粗,只是在名闻利养、是非好坏、长短里执著,所以不容易悟道,不容易入道,不容易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义。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也就是我们的心由粗到细再到细细细,能量聚集到一个小小点的时候,力量就会爆发。也就是禅宗讲的所谓的虚空爆炸。

我们总有体会:人在清净的时候是不是对一些问题考虑得比较满意?「哎呀,我怎么想到这么好的主意?这个办法再圆融不过了。」要明白这个道理。众生可怜就可怜在心太粗,太浮躁,而且自以为是。许多问题事情经过以后他后悔——哎呀,我当初再稍微细心考虑一下,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可是事到临头的时候他往往安不住心。

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漏尽」,无非是把粗心变为细心,使自己的生命层次得到升华。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反息」,不是把心攀缘在外面的香尘——香臭、通塞,不管这些;就看鼻根进入这个气,在这上面细细地观照,慢慢地连呼吸的声音都没有了,是不是空掉了?乃至体会连那种刹那刹那都没有了,乃至到最后都不用鼻孔呼吸了,他整个的皮肤都能呼吸。印度有种瑜伽功夫,是把人放到棺材里,埋到地下几年,再出土后他还是活的。是不是「反息循空」了?鼻孔不用呼吸了,他心细到这种程度。

有一年发大水,捞鱼的人捞到一个和尚出来了,原来是虚云老和尚。叫他出定以后,老和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掉到水里去的。可见修这种禅定功夫的人,把那个呼吸都空了。所以心法不可思议,众生法不可思议。

你们身体有种种病苦的同修,要学会放松,哪里痛苦即在哪里放松,哪里放松它就在哪里从宇宙中吸收能量,哪里痛或者就观想在哪里念阿弥陀佛。他一定是在痛的过程之中新陈代谢,改善你的生命。要注意,用自己的心来改造自己的命。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24.png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憍梵钵提这位尊者在因地修行他曾经戏弄一位老比丘。这位老比丘年龄大了,牙齿掉了吃东西不方便。他逗老比丘玩:「老和尚,你吃东西真像一头牛耶!」老和尚眼睛一瞪,说:「我已经证到阿罗汉果位,你还不赶快忏悔!」轻慢圣人,果报在无间地狱。所以他赶快忏悔,忏悔后倒还好,地狱之罪免了,可做了五百世牛,这个果报可重了。

不管是谁,我们都不要轻慢别人,要好好看住自己的身、口、意这三业。你别说看不惯这个人,搞不好就是观世音菩萨来示现,来成就你的。你看不惯也得看,你只管好好看就行了。

由于做了五百世的牛这个习气呢,他那个舌头放在嘴里一点都不灵*。*为了防止别人再造业,就把他送第二层天,有个叫尸利沙园的别墅里修行。修什么呢?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怎么「一味清净」呢?一味就是没有味,不用吃东西了,天人供养他什么食物,看一看就行了,他也能得到能量。「一味一味」,这个舌头没有味,专门用心在这个味道上。没有味是什么味道,心就定在这里。不去打妄想,不去作分别,提起一个正念就行,心总要守住一个地方。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在这个舌根上用功夫,灭种种分别之心。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这个味道不是从我舌根而来,也不是从食品而来。但是我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这个舌头一味——实际上叫恬味、淡味,它不离开这个舌根,心用在舌根上,把念集中到这一点,必然就灵感爆发。应念得超世间诸漏:超越了有色漏、无色漏和欲漏。

内脱身心:是不为身心所束缚。外遗世界:是不为外面的尘世间所引诱。远离三有:「三有」就是三界六道一切万法。心到了这个时候,必然灵感爆发。如鸟出笼:他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我这个灵体的真实感,体会到肉团身的虚妄性。过去把肉团身当成是我,现在明白肉团身不是我,是我所,它跟我是相对独立。离垢销尘:「垢」是迷惑颠倒的心态,「尘」是肉团身的一种苦恼、苦受。法眼清净,成阿罗汉:慧眼见空性,法眼见妙有。在阿罗汉的境界上,他知道这个肉团身不是我,这也属于一种妙有,也说成法眼。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还味」就是离开味尘,离开对外界凡尘的执著,不管它香味甜味,都与我无缘;「旋知」,是舌根离开了对味尘的那种执著,就回到了我的本知、见性。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25.png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译作余习。怎么叫余习呢?毕陵伽婆蹉尊者乞食常渡恒河,每次到河边便弹指言:「小婢,给我让路。」水即两断。河神不满尊者这样称呼她,便去找佛告状。佛叫来毕陵伽婆蹉令其向河神忏悔。谁知道这个尊者还是那样称呼河神,说:「小婢莫生气!今天向你道歉。」大众笑成一团,怎么向人家忏悔还叫小婢?佛就给他们解释了这个因缘:「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自恃高贵,常轻慢他人。他叫河神小婢并无恶意。虽然已证到阿罗汉,犹有余习。」

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一种法门必有它的缘起。正在想世间「不可乐事」的时候,他脚上扎进毒刺。扎了毒刺的时候,他才想到有不可乐事,苦乐均在,他容易入道。所以有些方便法门并不是不能成就,他得有特种的个别因缘。比如阿那律陀,如果他不是眼瞎了的话,他修天眼最多得禅定的果报,不一定能证四果罗汉。这个不能死搬硬套。

乞食城中,心思法门:在城中乞食的时候还在考虑一个法门,这说明他对这个法门感兴趣,在用功,所以这个缘分就来了。不觉路中毒刺伤足:心无二用啊,不注意看路了,正在想那个法门时就被毒刺刺中脚底板。

举身疼痛:往往灾难现前的时候,也是成就我们的时候。所以我们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同事之间有个人怎么那么怪,这就是你成就的因缘,要把握好机遇。这个地方我怎么这么不习惯呢?好,看你怎么用心,我们要把持好。修行人是找别扭,找磨难,而不是躲避。你心安下来,当下自在。这个时候正是他用功的时候。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这个妄心是不是知道痛啊?虽觉觉痛,觉清净心:虽然知道身体疼痛,但是他知道清净心,还有不痛的东西在那里。他把这两个分开了,疼痛的是我们的妄想心、是我的肌肉,还有我的清净心在那里没有疼痛。

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自己在考虑了,我哪有两个感觉呀?难道这一身还有两个心吗?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是不是把那妄想心转移一下?你想它痛的时候就痛,你想不痛的时候是不是它就不痛啊?这个就要有一定的定力,要有点功夫,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变就变。

摄念未久,身心忽空:「摄念」,就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你把心往一处想,定在这里,或者你随它痛,就看它痛得怎么样;或者心往其它地方想,调虎离山,这也是一种功夫。「身心忽空」,仍然跟前面一样,当他的心收缩到一点点,极为细微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爆发力。

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三七日」不要非理解为三七二十一日,也可能是三天,也可能是二十二天,也可能是二十八天。「三七」是表一个圆满的过程而已。实际上当我们的心集中到一点的时候,他这个灵体可以离开这个肉团,离开这个肉团不就不痛了嘛?《楞严经》在后面讲到,你破了色阴第一关以后,把这个肉割下来不仅不流血,也不会发炎感染,而且还能马上又长出新肉来。所以我们的心法不可思议,不要少见多怪,修行是不是很有意思啊?随着我们认真地修行,各种各样的奇迹都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灵感都可以爆发。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是过来人啊,印证他已证得了四果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纯觉遗身」,可以说为是意生身,就是灵体可以自由离开这个肉团。我们只要按照佛法破除了贪、嗔、痴、慢、疑这种见思烦恼以后,这个灵体就可以离开肉身,而证得阿罗汉。「纯觉」就是灵体,不能理解为真心本来面目,因为他这个法执还没有破。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26.png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这位尊者,前面已解释过,他从出生开始连续起了三个名字,实际上他是老古佛来示现。

我旷劫来,心得无碍:须菩提是明心见性以后,修禅宗观空性而成圆满佛果。自忆受生如恒河沙:作为老古佛再来,他这是在说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情况,如恒河沙的生生世世他都能历历在目。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菩萨修行到了高品位的时候,无处不道场。佛在娘胎里就开始***,教化众生。「即知空寂」,按照分别法讲,就是知道空如来藏这种境界。若真正讲「即知空寂」,那就是一心三藏的境界。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念空性,这是典型的禅宗境界,见空性。亦令众生证得空性:也能以此法教化众生。蒙如来发性觉真空:佛在前面讲,一精之明这种妄觉的本性就是真空,就是如来藏性。

空性圆明,得阿罗汉:我们的真觉、真空、无形无相的真如,它的本性当下就是圆融、圆满、圆通的,十法界万法明明白白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这四句话是讲,一切相之性就是真空,真空之性就是一切相,即相即性。所以须菩提见空如来藏以后,由于佛开示一心三藏的道理,而成就圆顿菩萨果位。他这里得的阿罗汉,是十地菩萨。

顿入如来宝明空海:「顿」,就是当下进入这个如来果位;「宝明空海」,这就是一心三藏。「宝明」可以理解为十方法界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明」是明明白白,「空海」就是我们自性本心,不能解释为虚空之海,是表我们的空性周遍法界。同佛知见:与佛一样的佛知佛见。印成无学:那是在回顾当初受佛教化的时候,证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是无功用道。解脱性空:是解脱了对空如来藏的执著。就是佛在前面讲「妄真同二妄」,把性空解脱了是不是就证到妙有啊?他成就了真空妙有。我为无上:就是归纳「一心三藏」本来面目。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空无有。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包括有色无色、有相无相,都把它破掉。非所非尽:能非的我也要把它非掉。「所非」就是我修行的功德;「非」也尽,「所非」也尽,这里的「尽」就是没有的意思。那个「非」是作为修行的一种功夫。而且这个「尽」是彻底干净。所以「非所非尽」也可以解释为,解除人相和法相这种束缚,或者叫非人相非法相。旋法归无,斯为第一:「旋」是转的意思,转一切的法归无。这里的「无」可以理解为三空真如。有相归于无,无相也归于无,当下是不是就是妙有啊?

52.《楞严经讲记》 第二次修订版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舍利弗:这位尊者修的是眼识。他不用意识心分别,一眼看到就知道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有这种功夫。

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心见」,是直接以第七识一精之明而见,通过眼睛这种直觉,不用思维就能知道。舍利弗也是古佛再来,是示现释迦牟尼佛的上座弟子。如是受生,如恒河沙:恒河沙数的生生世世他都是修眼识。

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比如看到一个人,他当下就知道这个人无量百千万亿年来是什么情况。想都不用想,这些情况当下就现前,用直觉就看到,当然讲出来就变成意识心。但是他通过意识心来讲,并不是通过意识心来见,他一看就知道。他这也是一种禅定功夫。六祖讲,修这种功夫是上上等根机的人。所以舍利弗修这个法门呢,也是吃了很长时间的苦才修得。

可是《法华经》《楞严经》这个法门,下下下下等根机的人都能一步登天,你说这个法妙不妙?你说这个法到底是上等法,还是中等法,还是下等法?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舍利弗能够抓住当下。他本来已经带领一百个人在修行,他也有野心,想取代老梵志作为那些修行人的领袖。当明白了迦叶波传了佛陀的因缘法以后,他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当下放下我执,服从真理。当然,舍利弗也曾经碰到过马胜比丘并听其传了四句偈子,而当下证道。至于碰到马胜和迦叶波谁先谁后,这不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有些人非常执著自己修习的法门,非常执著自己的老师,非常执著自己的同修,他不愿意向外迈开半步来寻求真理,所以真理到他的面前却擦肩而过,这种人很可惜。






法华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7 02:12 , Processed in 0.1297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