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11|回复: 0

伦理道德文明与孔子精神的当代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2: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伦理道德文明与孔子精神的当代意义

                 


  来源:天涯社区   作者:老枫99

  
   一切文化都是人对自我世界和客体世界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创造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化反映的对象不同,则文化的性质不同。文化的性质不同,则文化的功能或作用也不同。伦理道德文化和艺术文化都属于社会科学文化,但它们各自的性质不同,因而社会功能或作用不相同。伦理道德文化与自然科学技术文化相比,其社会功能或作用更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这样说,伦理道德文化是关于人性发展和建设的文化,自然科学技术是关于物质生产的文化。
  伦理道德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化?普遍的规范人的一般行为的文化就是伦理道德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是关于人的发展和建设的文化。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能够制造劳动工具的就是人,从而将人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但从社会学的角度,人能制造工具还不是一个社会人。衡量社会人的标准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或联系时的思维及行为是否具有平等的价值观及亲和联系的价值观。自私是生物的固有属性,人也不例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不顾环境张扬自私心理及其行为,平等与亲和的价值观就建立不起来。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人在伦理道德方面与其它动物没有根本区别。因而,社会学层面上的人与生物学层面上的人概念是不一致的。
  伦理道德文明是一种人的发展、建设的图景。这个图景建立在优秀伦理道德文化的基础上。一个人,心存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并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运用,产生了成效,我们说,这个人就是一个文明的人。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心存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并在社会生活加以实践运用,那么,就会出现一种社会文明图景。衡量和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其基本指标就是道德文明。在比较原始的时代,尽管自然科学技术落后,但仍然可以建立起高度的社会文明。人类只要有了道德文明,可以说,人类就获得了基本的幸福。
  一个人从娘胎里生出来是人的第一次创造。但这只是动物人的创造。更重要的是人的第二次创造。前一次创造是生物学的创造(胎教是文化教育的提前),第二次创造是文化的创造。文化的创造即人性的创造,目的是使生物人(动物人)变成社会人(文明的人)。没有第二次创造,人与一般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一旦成其为人之后,他就具备了认识和利用一定范围内相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动权。不是什么“反作用”,而是主动去研究和认识相对的世界,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也是平等的。所有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础。那种逾过人的发展而急于追求物质经济的发展是愚蠢的。人的建设是其它一切建设的前提条件。毛泽东说得好:“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毛泽东说的人,肯定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而不是动物人。
  伦理道德文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即相对不变性、稳定性。也就是说,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一旦创造、总结出来,它就有可能和人类相伴而行。人类要走多远的走,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也要跟随走多远的路。虽然有少数伦理道德文化要发生变化(如婚姻文化),但绝大多数伦理道德文化都不会发生变化。有些伦理道德文化,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作用。如生养的责任、尊老爱幼的风气、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不损人不利己、爱护环境、爱护卫生等等。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哪一代的人不需要呢?!
  利用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出一个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产品会慢慢变得陈旧。从文化社会作用的角度看,用伦理道德文化塑造一个文明的人,与用科学技术生产出一个产品的道理是一致的。前一个是文化依附于物质的不动物,后一个是文化依附于活体的精神可动物;前一个“物”尽管慢慢变得陈旧,但质地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而人的伦理道德建设是可变的、可逆转的。人们通常说: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可以变成好人。这就是一个根本变化。虽然这个描述略闲简单,但说明了人的伦理道德文明的重要特征。所以,伦理道德文明的建设,不可有一时、一日的松懈。失足是最容易的,所以要“三省悟身”,时时刻刻谨记和实践美好的文化生活观,摒弃丑恶的文化生活观,伦理道德文明才不会发生逆转。伦理道德文化本身就有美丑之分。平等交往,仁爱亲和,这就是美好的伦理道德观;自私自利,损人害己,这就是丑恶的伦理道德观。美与丑的伦理道德很多,这里不过举个例子罢了。这里的目的是提倡实践那些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
  上述这些,就是孔子精神具有当代意义的理论基础。
  孔子创造的文化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的文化。有人说他它纯粹是政治文化,把它与封建统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诚然,孔子的语汇中有关于政治管理的论述,但孔子的政治主要是人格政治,从人出发。同时,除了政治人格言论之外,孔子还有大量的一般人格建设的言论。所以,孔子的文化对于一般人格的建设,具有普遍的意义价值。
  孔子诞生在两千多年前,时过境迁,那时候,经济、社会、科学与现在有重要区别。但是,不论社会怎么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如何先进,都不会改变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也就是上面说的尊老爱幼、仁爱亲和、爱护环境、爱护卫生等素质。不能说历史前进了,伦理道德文明就自然提高了。我上面也说了,伦理道德文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何况其特点还有可逆转性。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古人曾经创造出的优秀伦理道德文明图景是否延续到了今天?那种道不失遗,夜不闭户的图景是否长期存在?人类亲善和睦、没有战争残杀的社会图景是否真正建立起来?
  中国的历史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治与乱、安宁与争战的历史。道德文明也是在文明与野蛮的圈子里循环。有时政治清明,有时政治黑暗;有时政治廉洁,有时政治腐败。尤其是现在,社会风气较为恶劣,不少人的伦理道德文明水平下降。一些当官的没有官德,一些老百姓没有做老百姓的样子。伦理道德文明发生了很大的逆转——由人性向兽性的逆转。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民将不民。”
  从政治的角度看,提倡对人的伦理道德的治理(管理)简称德治。有人把法制和德治对立起来。有人用法制代替德治。当代中国近数十年就是这种状况,只要法制,不要德治。认真阅读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中国从舜、禹时代开始就产生了法律制度,著名的历史人物皋陶被孔子列为“四圣之一”,他是中国最早的“司法部长”。也就是说,远古时代中国就产生了法制,法治与德治并行不悖。
  德治是不是对民主政治的否定,或者说德治有碍民主政治的建设?答复是否定的。德治和法制分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功能各不相同。前者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后者只对某些方面起作用。何况,法制建立在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如果全社会人的伦理道德文明修养水平较高,许多法治都可以退而为德治。
  德治不仅不会阻碍民主政治的建设,相反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一个政治家如果人格修养伟大,开明开放,就不会把自我和小集团的权力和利益看得那么重,就一定会看重社会的公平公正。这方面,华盛顿是一个典型。他创建了新的美国,但他主动放弃了权力。华盛顿的人格有些象中国远古时候推行“禅让制”的帝王。没有华盛顿的开明,就有可能没有现代民主政治体制构架。就最近台湾的政治情势看,同是所谓民主政治体制,蒋经国不贪腐,陈水扁却是一个大贪腐分子。看来,根本的问题首先是人格建设问题。
  有人说,孔子是老古董了,只可研究而不可学习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认为“博爱”就可以取代孔子的“仁爱”。要以新换旧。不仅两个概念的文化内涵不太相同,孙中山主要研究的政治学,人格学远没有孔子的系统和完备。就世界文化史发展的情况看,还没有哪个哲人在伦理道德文化的创造方面超过了孔子。所以,在现实世界,孔子的文化还大有用武之地。
  结论是:孔子的文化精神,仍不失为医治中国人道德沦丧的良药。孔子仁爱的精神也可以向世界传播。这就是孔子文化精神的当代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7 02:03 , Processed in 0.1045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