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建构全社会普遍遵守的道德观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刘余莉
刘余莉,**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那么传统文化对它有什么贡献呢?《论语》上孔老夫子曾经讲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在孔子去卫国考察的过程中,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既然人口很稠密了,那还能做什么呢?”孔子就说:“要富之。”就是要使他们富裕起来。已经富裕之后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教之。”教育他们,使他们明了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孟子也是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他提出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就是说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这个时候,人堕落得离禽兽就不远了。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毒奶粉等事件证明了孟子的这句话:就是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但是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最后做出了这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
我们必须提出一种全社会可以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样才可以使人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组建一个国家。
我们既然要教育人们,要教什么呢?
我们必须提出一种全社会可以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样才可以使人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组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出现在《墨子》上所说:“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提出一种大家可以普遍奉行的道德观,那我们的社会标准有一个人的时候,会有一种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当社会上出现两个人的时候,就会有两种不同是非善恶美丑的观点;而当社会上十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十种不同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道德观的混乱。
当代西方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迈因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一书中就对这种现状提出了批判,他说在西方只是注重正义的制度建设,而忽视了人的美德的培养,忽视了主体美德的培养。所以讲的这个正义是谁之正义?在西方有关各种正义的理论、关于各种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每个人都从不同的前提出发得出了不同的善恶美丑评价的标准。那我们应该遵循谁的标准来评价人的行为呢?所以他又问:何种合理性?我们中国的祖先高明之处在于,很早避免了这样的一种情况。在上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们可以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那么西方社会他们很重视制度的正义性,这样的制度建设出现了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就是说维护了公平正义,但是却不能因此引导出人们具有团结互助、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感。所以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同时可能是一个人情冷漠、精神空虚、道德颓废的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