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71|回复: 0

鍾茂森博士: 細講六和敬(第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2 19: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細講六和敬(第一集)


   鍾茂森博士主講   2010/5/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我們師父上人在上個月所寫的,發心報名參加六和敬僧團的一個倡建書。

  我們上一次在四月十三號用國語把這個倡議書講了一遍,講了兩個小時。有同修聽了之後覺得很歡喜,但是說講得不夠細,希望我再細講一遍,所以我們就今天來做一次細講。

  我們師父倡建六和僧團,這個緣起是在好多年前了。在他老人家年輕的時候,他有一次曾經來香港講經,那是一九七七年,說話已經將近三十多年前了。當時師父跟一位佛門的出家人談起這個事情,大家都有這個共識,希望能夠振興佛教。師父老人家曾經講過,佛陀在世的時候,怎麼能夠把佛教興起來的?那是有五比丘跟著佛陀,六個人在一起,這就能夠建立僧團,於是就能夠把佛教興起來。這個僧團只要有四個人以上,大家和合而住,依六和敬來修學,這就一定能夠興教。

  我們看到佛法衰微,什麼原因?古人講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要興起來,必須要有人,而且不光是一個人,至少要有四個人以上。大家能夠真正落實佛陀教誨,修六和敬,建立僧團,這就能夠使佛陀教育興旺起來。

  所以老人家當時跟這位法師談起來,大家都有這個熱心,希望成立僧團。他們說只要有五位比丘,大家真正恢復佛陀的制度,托缽乞食、修六和敬,這肯定能夠興教。很可惜當時只有他們兩個人響應,而且後來這個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我們師父雖然那一次的倡建僧團沒有成功,但是念念不忘此事,在講經當中一直在說希望真正有僧團出現。如果真正在一個地區有一個僧團出現,必得諸佛護持、龍天加佑,這個地方就能消災免難,而且佛法就從這個地方興起來。

  師父老人家最近又提出六和敬僧團倡建的理念,那確實是看到我們現在世界各地災難頻繁。災難的原因,歸根結柢,就是人心不善,正法不興。所以要真正要拯救全球苦難的眾生,使正法久住,必須要有僧團出現。

  所謂「僧團」,不一定要出家人,在家人只要能夠依「六和」這個規則來去修學,大家和合共住,這就是僧團。僧有清淨的意思、有和合的意思。在家人四個人以上,大家都心地清淨、都能夠修六和敬,這也是僧團,這個地區也能夠消災免難。所以師父老人家這樣提倡,我們應該發心。和的力量是不可思議,古人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三個人能夠同心同力,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我們看到歷史上三國時代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就他們三個人真正和合就能夠把一個蜀國給興起來,就能夠三分天下。

  清朝入主中國的時候,要知道滿清是少數民族,它何以能夠統治一個多數民族,享國二百六十多年,憑什麼?我們看到北京故宮裡面有三個主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我們就明白了。清朝皇帝提倡和,和為貴所以能夠享國這麼久。這個和一定要通過不斷的教育,才能夠使人心和睦起來,所謂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世間法要和都能夠有這樣的力量,何況是佛法?我們講究的是「六和」,果然能夠有六和敬僧團出現了,這個地區也是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日月清明、災厲不起。這是我們所有的人所希望的,如何達到?只要有六和僧團出現,就能做得到。

  但是很可惜,我們師父說他走遍了全世界各地,弘法五十多年,但是還沒有看到哪個地方有六和僧團。我們聽到這個話真的覺得非常的難過。老人家日日夜夜在期望有僧團出現,為什麼就不能夠有一個?這不能夠責怪別人,得自己責怪自己。我做為一個佛教徒,能不能夠從我做起,落實六和敬?我做到了,自自然然就能感召也能做到的人,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做到了,哪怕是沒有人跟我一起共建和合僧團,也必定感得諸佛菩薩化身來跟我構建和合僧團。

  所以這個事情不能求人,只能夠反求諸己。什麼人能夠擔當這樣的任務和使命?那真正是發大心,發大菩提心拯救世界、拯救佛法,必得諸佛護念。這個要我去落實,古人講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為世界消災免難,責任不在別人,而在我自己。自己要是不敢去擔當,你去求別人做,那叫妄求。為什麼?佛法裡講得明白,一切法由心想生。你的宇宙、你的法界,全由你自己一念心中所現。這個法界是你的法界,這個地球是你的地球,要想讓你的地球消災免難,必須讓你自己念頭裡面斷一切煩惱,種善因得善果。所以我們學習這六和敬僧團,首先要採取的態度就是要從我自己落實,不求別人跟我和,只求我跟別人和,那你就做得到。

  我們這次應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的啟請,我們將這個「六和敬僧團倡建書」細細的講一遍。講得細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得深刻,從而落實就容易得力。對於這個理,解得不透,那落實起來難免會虛浮,不夠實在。

  我們先講「六和敬」這個題目。「六和敬」在佛教多處的經典裡面有出現。根據《法界次第》卷下,這部經在《大正藏》裡面有,講到六和敬是指什麼意思?「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自謙卑,名之為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名和敬」。

  「外同他善」,外是表現在語言、行為上。菩薩能夠跟一切眾生和合,所謂是和光同塵,跟眾生同事。在跟眾生同事的過程中,一定是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菩薩的事業。所以這個「和」是以眾生同事,而引導眾生來修學佛道,這是表現在外。

  在裡頭這個心中「內自謙卑」,菩薩一定是很謙虛,不僅叫謙虛叫謙卑,卑是卑下。菩薩對一切人、一切眾生都是恭敬,如同恭敬佛一樣。把眾生看作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禮敬諸佛、孝敬父母,這個禮敬、孝敬是擴展到對一切眾生。為什麼他能這麼做?他的心是謙卑的心,不認為自己是菩薩,只覺得自己是凡夫。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個是印光大師教誨我們的,這是菩薩心!

  他自己謙虛了、謙卑了,自然就能夠對人恭敬了;如果自己不能夠謙卑,不可能對人恭敬。自己要是有傲慢,對人那種表面上的恭敬,那是假的,不是真誠的。唯有自己謙虛,那才是真正的對人恭敬。能對人恭敬,自然就能跟人和了。誠敬謙和,這是菩薩的氣質,絕不敢對任何的人、任何的眾生有輕慢心。哪怕是對於非常卑下的眾生,像人道裡面的貧窮、殘疾的這些人,乃至動物裡頭那些小動物、蚊蟲螞蟻,都不敢生輕慢心。對他們都如同敬事父母、師佛一樣,來去承事供養。所以菩薩所到之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內心有謙敬,外面跟一切眾生和合,所以所在之處那就是僧團。

  在經典裡面記載著很多,菩薩化身為一切眾生的形態,跟眾生和合,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大藏經》裡面有一部小經叫《佛說兔王經》,這是講什麼?釋迦牟尼佛講他的本生故事。在很久之前,宿世當中,佛有一世發了一個慈願,怎麼呢?他想去度那些兔子,看見兔子的緣跟他成熟了,他就來度兔子。要度化兔子,他得變成兔子的身,這才能跟兔子和合,所以他就化成,就是在兔子裡頭投胎。這個兔子當然不是簡單的兔子,菩薩再來的兔子。所以後來他做了兔王,真正是一隻有智慧、有福德的兔子。

  這個兔王每天率領了兔群,在山裡頭找吃的、找喝的。而且牠對於這些同類,都實行菩薩道,慈悲喜捨,多行布施,使整個兔族的眷屬都能夠仁愛和睦,而且幫助兔子們一起斷惡修善。菩薩化身兔子,也用兔子的語言跟這些同類來講經說法,勸導這些兔子們認識因果,了解為什麼我這一生會成了畜生身,過去因為造了不善。教化這些兔群,法緣也很殊勝,這些兔群們也歡喜聽受,對於這個兔王可以說是尊重承事,依教奉行不敢違命。

  有一天山裡來了一個道人,這個道人實際上是定光古佛的前身,這個兔王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這個道人來到這個山裡住,來修道,非常的精進,修苦行。對於山中一切的生靈,都用他的慈悲心去行菩薩道。這隻兔王見到了道人很有德行,就非常歡喜要跟這個道人接近,親近仁者。《弟子規》上講的「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所以這個兔王,就率著兔子們去親近仁者,每天在道人身旁聽道人讀經。道人也跟這個兔子能夠溝通,互相都知曉語言,所以每天道人也為兔群來講經說法,讓兔子們都非常的歡喜。這樣一日一日的過了,最後將近一年。

  這些兔群每天都在山中採集了很多野果、食物來供養道人。結果日復一日,到了年末了,這時候冬天來了,寒風凜冽,這些草木都凋零了。整個山林裡面泉水也枯乾了,食物也沒有了,這時候道人心裡就想,這個地方不能再住了,趕緊離開。於是他就把這個意圖跟兔子們說了,兔群聽說之後都非常的悲哀,不捨得這個道人離開,尤其是這個兔王,因為追隨這個道人日子久了,不願意道人捨離牠。於是就苦苦哀求,希望道人能夠不要離開,住在山裡跟我們繼續講道,我們寧願捨生命也護持您,使你有溫飽。但是道人也覺得很為難,這個身畢竟是四大假合之身。雖然是假的,它有它的規律,它要吃,它要生活,也不能夠對這個身體進行殘害。但是要離開的話,確實這些兔子們那種求法、求道的心那麼懇切,所以讓道人有點為難。結果兔王這時候就堅決表示,說我們寧願自己受餓,也要搜索這個山林,把所有的食物貢獻給道人,必要的時候我可以獻身來供養大德。

  結果到了晚上,道人勉強留下來,因為山裡頭冷,所以要生火,火就燒起來了,道人在旁邊打坐入定。兔王這時候思惟,想道人真是很難得,為了我等能夠聽法,所以忍受著飢寒,那我應該給他報答。想到這個地方,於是就縱身一跳,跳到了火裡頭,希望用火來把自己燒掉,燒熟了供養道人。道人在火旁邊正在打坐,用天眼就看到了兔子跳到火裡,這時候立刻起來營救,可是已經晚了,猛火已經將兔子給烤熟了。結果兔王就這樣命終之後,牠的神識就上升到兜率天,成為了一位功德巍巍的大菩薩。這個兔王走了以後,道人就覺得非常痛惜,而且對於這個兔王菩薩那種捨身求法的心非常的讚歎,真正是為大道故不惜生命。自己也覺得很慚愧,為什麼自己還考慮到自己的身體?想到這個地方,他自己就絕食、蛻化,他的神識也一起同生兜率天。這是《佛說兔王經》裡講的故事。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你看真正是菩薩與物共事。這個物不僅是人物,包括動物、包括一切眾生。菩薩能夠跟一切眾生和合而住,而令他們能夠生歡喜心、生覺悟心,度化眾生。

  我們學佛了,要行菩薩道,現在為人身,在人身這個因緣裡頭,我們也要發菩薩心,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真正能夠把自私自利全都放下,捨身為人、捨身為法。兔子都能夠做到,人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希望佛法振興起來,那真正要有這樣的菩薩心的人才能做得到,僧團才能因此而建立。

  這裡講到「外則同物行善」,我們看到這個兔王菩薩跟這些兔群們一起來學佛、來行善。「內則常自謙卑」,你看牠對道人那種謙敬的心,實在講牠的境界不亞於道人,有過之無不及。但是對道人那種謙敬,可以不惜一切來供養道人。能做到這個,「故名和敬」,這個六和敬,這叫「和敬」。

  現在我們看到世間,確實天災人禍很多。天災人禍都是源於眾生惡業招感,解決之道唯有用聖賢教育來勸化人心,讓人回頭。

  我們的師父上人到了澳洲,現在在澳洲。在澳洲一方面來加強對淨宗學院的教育提升,更重要的是要籌建淨宗學院裡面的多元文化的教學。老人家一直都在提倡,所有宗教都是仁慈博愛的教育,這是神聖教育。宗教本身都是很好,互相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所以要提倡宗教典籍的教學。而能夠把宗教教育推動起來了,人們自然能夠互相尊重,宗教就能和睦。宗教和睦了,對於世界和平會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師父在淨宗學院,準備延請其他宗教的這些老師們、宗教師們,請他們來講解他們宗教的經典,讓大家一起來學習。我們對宗教不能夠比較,只能夠學習,為什麼?因為宗教經典都是聖賢垂訓。我們沒有達到聖賢的資格,我們有什麼樣的資格來比較宗教?只能是學習,謙虛的學習所有神聖的經典。

  師父老人家跟我們示現了好樣子,他說他學習基督教的經典,學習《新舊約》,自己就做為一個最虔誠的基督徒,做神的、耶穌的弟子,這樣來學習;當學習《可蘭經》的時候,做一個虔誠的穆罕默德的弟子。所以學得深入,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而宗教經典之間,它是相通的,無非是性德的詮釋。我們能通到自性裡頭了,那一切經典都能通了。

  我們師父也講過《可蘭經》,也講過天主教的《玫瑰經》,而且講得真的一點不亞於阿訇、牧師他們講道。所以我們師父正在不遺餘力的構建各種宗教的和合。首先就是「見和同解」,「見和同解」是在理論上我們要和合,那怎麼樣?一定要深入經典。

  所以師父在去年二月份,在淨宗學院主辦的,還有格里菲斯大學一起主辦的一個國際宗教和平會議,這裡面就正式的向各大宗教的領袖們,提出他的一部學習報告。這是什麼?從十大宗教的經典裡面,選取出不同的經句,把它會集成一本,題目是師父定的,叫《世界宗教是一家》。

  我們看到了,果然全部的宗教經典講到的都是大同小異,都是教你成為一個有倫理、有道德、知因果、聖潔的人。所以宗教教育都是神聖教育,聖賢教育。見和了,底下的六和裡面講的「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就好辦了。「戒和」是大家一起守規矩。對於規矩來講,首先我們應該有一套做人的規矩。中國歷代,每個家有家規,這都是教我們做人。《弟子規》是家規的集大成,《弟子規》,你看一百一十三句,一千零八十個字,都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會做人了,你就會做事,你就會跟別人打交道,你就能夠跟一切人和合相處。

  中國歷代的文化,儒釋道是主流。其他宗教裡面有沒有跟《弟子規》相應的?也有。所以《世界宗教是一家》這本書,正是從其他宗教經典裡面,選取出大家共同的、有關倫理道德因果的部分。我們一看,真的都跟《弟子規》相應;跟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相應;跟佛家的根,《十善業道》相應。這就是我們的戒律,做人的標準,「戒和同修」。「身和」、「口和」、「意和」,身口意都要與聖賢經教相應,這就能和了。

  所以我們師父希望能夠建立一個一條龍的學校,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受教育,受什麼教育?多元文化,神聖教育。以《世界宗教是一家》這本書,做為一個基本教材,繼續的、不斷的來充實。讓孩子在這樣的一個多元而又和諧的環境中成長,有德行、有學問,真正能培養出聖人。身口意都與聖賢教育相應,這就身口意三個都和了。

  「利和同均」,對於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人群,我們平等的愛護他們。過去我們師父在新加坡的時候,團結九大宗教,開始怎麼做?還沒有跟大家見面之前,先要送禮,請客送禮。所以師父每個宗教送了十萬塊錢新幣,給他們來做慈善,支持他們的慈善事業,先跟大家結好緣。

  有人就問了說,師父,你收了佛門的供養,怎麼拿去供養外道?師父問他,誰是外道?佛門裡面定義外道,是心外求法的人叫外道。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些宗教是我們心外的法嗎?他們所做的事業,慈善事業,譬如說建醫院、建小學,支助那些貧窮的人,這些事情他們在做,我們要不要做?我們也要做。我們要做,別人也要做,別人比我們做得更好,我們為什麼不去支持別人?我們什麼都要自己做,做不來。人家已經做了,我們去加入股份,不等於你做了一樣?所以哪裡有外道?你心中跟一切宗教、一切族群都能和和睦睦,沒有把它當成外道,你這才能跟這些宗教和合,才能夠做團結宗教的事業,才是一個真正的和平使者。心量要廣大,一切法不都是佛法?只要你能夠覺悟,那都是佛法。

  所以我們師父在新加坡團結宗教非常成功,不僅幫助其他宗教,而且虛心向其他宗教學習。一九九九年到二00一年這三年多,在新加坡居士林,鼓勵居士林邀請其他宗教的老師們來講解他們的經典。我們請他們來講,他們也請我們去講。所以師父當時也被邀請去講天主教的《玫瑰經》,是在他們的天主教堂裡面,天主教的學校裡面講。這光盤深受天主教徒們的歡迎。你看師父能夠跟一切宗教都能夠和,這和裡面自己謙卑,虛心好學,同時恭敬別人。沒有說是我這個宗教第一,其他宗教就是第二、第三,不可能,這樣怎麼能和?師父說所有宗教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這就和了。

  我當時非常榮幸,也跟師父老人家一起拜訪宗教。尤其是後來在澳洲的時候,二00三年到二00六年這三年多來跟著師父老人家,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在印尼等國推動宗教團結,我學到了很多。真的這心量就放大了,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能跟一切宗教、一切族群都可以和。有什麼不能和的?跟這些其他宗教都能和合,那我們自己學佛的人,自己的團體怎麼不能和?肯定能和。

  所以師父老人家倡建六和僧團,我自己很有信心。也希望大家跟我一起,咱們真正努力克服自己的毛病習氣,擴大心量包容別人,包容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從我做起,構建和合僧團。

  和合僧團一定是要修六和,這個「六和敬」是什麼意思?底下給大家做比較詳細的解釋。根據《大乘義章》卷十二,這也是《大正藏》裡面,談到六和敬的意思。經上講「六和敬者,同止安樂不惱行也,起行不乖名之為『和』,以行和故情相親重,目之為『敬』」,先跟大家講講這六和敬。

  「六和敬」總的意思,就是「同止安樂不惱行也」。六和敬能使我們安樂,能使我們不起煩惱,這種行為就是六和敬。而且不僅是我一個人做,整個團體裡面的人,人人都是這樣做,叫「同止」。止是止在這個行上,絕不違犯,所以大家都能得到安樂,都不起煩惱,那真的是和和睦睦,其樂融融。這個團體能量是無比的,我們講的家和萬事興,以和為貴,這個團體能和了,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這裡講到的具體的講和合敬,這裡也有個定義,「起行不乖名之為和」。起行不乖就是,不乖是講沒有不正常的,正常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可以說不正常,為什麼?有煩惱,與自性性德不相應,這就是乖。什麼人的行為是正常的?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性德相應,這就是正常。我們講三昧,三昧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沒有煩惱,正常的行為與性德相應,所以這個叫和。

  這個和是跟什麼和?跟自性相和,這是和的最高標準。不是說簡單跟某個人和,不是,跟自性和合。那說老實話,自性本來是和合的,一切法無不是從自性中流出。《華嚴經》告訴我們的,一切現象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我們心性中變現出來的,本來跟我們心性和合。一切法沒有說跟自性相對立的,真的是和合。那我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自性相和?做出的行為跟自性、性德相違背?這是我們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我自己的問題,不是別的人,也不是自性的問題,我自己的問題。我們自己有煩惱,所以不和。現在我們學習佛法,佛法就教我們回歸自性。

  「以行和故」,我們雖未證得自性,可是我們的行為,照著佛教誨我們的照做,行為跟佛教誨相應,這是「行和」。雖然未證得自性,也能夠做出那個性德的樣子來,逐漸逐漸回歸自性。能夠跟自性相應,你跟任何人相處沒有不和睦的,你能夠行菩薩行。處眾你能夠修布施、修利行、修愛語、修同事,這個是菩薩四攝法。一切眾生都歡喜你,都愛戴你,「情相親重」。為什麼你能得眾生愛敬?是因為你對眾生愛敬。在眾生眼中看到你對他們有情有義,跟他們很親,很尊重他們。

  實際上菩薩已經沒有情執了,可是跟眾生相處,還得要隨著眾生心。眾生有情執,你得隨順他的情執,所以你要跟他講什麼?有情有義。不能做無情無義的人,這是佛法的形象。我們表現出來的真的是十足的情義,但是內心卻沒有任何對情的執著;換句話說,心中只有義,但是表現出來卻是很有情義。所以眾生不捨得離開你,愛戴你。儒家也講,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你能愛人、敬人,自然得別人對你的愛敬,因果相應。這講的和敬。

  這個敬,一定是從敬父母開始,這個是要有一個次第。孟子講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是愛敬自己的父母,父母雙親。通過愛父母,養成這個孝敬心,然後對一切眾生,我們都用同樣的愛敬心,這就是仁民、愛物。仁民是對人有仁愛心,愛物就包括對一切眾生。那個物範圍就更廣了,不僅是有情的生物,還有包括無情的眾生,山河大地,我們現在講的地球上,沒有一物不愛。愛護資源、愛護水,愛護我們這地球母親,愛法界一切眾生。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

  這個愛敬絕對是從父母親這裡做起,這是符合我們眾生常理的。《孝經》上講的,「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如果對父母都不愛不敬,而去愛敬別人,這叫悖德、悖禮,違背道德、禮法的,這不正常。所以菩薩必定是要表現出孝順的好樣子,愛敬父母。先跟父母和合,這是孝,跟父母是一體的。自自然然把孝心一擴展,對一切眾生,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那就能跟一切眾生和合。

  下面《大乘義章》又講到,「然所舉之名略異」。剛才講的和敬,就是一個總說,底下是別說,舉出六和敬的六個名目,我們分別來說明。「即身業同、口業同、意業同,同戒、同施、同見」。其中,「前三者就身顯同,後來三者就行說同」

  這裡舉出的「六和敬」它的名目,先講身業、口業、意業。同也是和合的意思。我們一般來說,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六和敬這裡面,《大乘義章》它的順序稍有不同,它先講身口意,然後底下講戒、施、見。戒是戒和同修,施也叫利和。利怎麼和?你能布施就能利和。你不肯布施,那怎麼能夠在利養上跟人和睦?所以這個施也是利和的意思。見,同見是見和同解。這是給我們舉出名目,具體的說明我們下面會跟大家講到,我們師父這個倡建六和僧團的這篇文章底下分開一條條講,我這裡先不跟大家展開。

  前三者,身、口、意是,就身顯同。身是我們的六根,身口意就代表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有的造作,都跟一切眾生是和睦的。你譬如說我們的眼睛,我們絕不會惡狠狠的看人,都是以柔和的目光看人。而且看的都是好的、善的,不看別人不好的。不見別人過,只見自己過,自己勇猛改過自新,別人的過失不放在心上,也不放在眼裡,這就跟人和了。另外我們也做到非禮勿視,不去看那些不好的畫面、場面,這是眼根跟人和。

  耳根非禮勿聽,不好的內容我們不去聽,尤其不聽別人講是非。一講是非就跟這個團體就會起矛盾,兩舌是非是對團體和合的最大破壞。古人說得好,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所以我們聽到別人跟我們講張家長李家短,立刻不聽,掉頭就走就對了。為的是第一不污染自己清淨心,第二,我不參與破壞道場團體的和合。不造業,專聽好的東西。人家跟我講是非,我說,你等等,你別講下去了,你跟我講講某個人好的地方,為什麼老批評,愛說他不好的地方,他總有好的吧?舉出一條。你說我就看不到他的好的,那你完了,你裝在滿心裡都是垃圾,怎麼能說看不到別人好的?印光大師教我們「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你還看不到別人有好的,那不就成了一闡提了?你看你用這樣正氣的言語制止是非,久而久之,你所聽的都是好的,都是幫助你助長道業,非禮勿聽。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是如此的去用功,和合。鼻嗅香,嗅香的時候我們不要去分別執著。不要去這是好的香味我多聞一聞,不好的香味我就生起厭惡的心,那你怎麼能夠跟這個香和合?這個味道你怎麼能跟它和合?菩薩跟一切境界都能和合。味也是,舌嘗味也是。你看弘一大師到晚年,真的放下分別執著。人家給他端的飯菜,可能做得太鹹了,沒關係,不要緊,鹹有鹹的味道;第二天端來的飯菜可能放的鹽少了,淡了,不要緊,淡有淡的味道。你看看什麼樣的味道都是好味道,跟味和合,絕對不會跟境界起對立衝突。

  如果說這個境界有好有不好,好的我就喜歡,不好的就不喜歡,那你就跟境界對立衝突起來了,那就不和合了。順境練自己不起貪愛,逆境當中我們練自己不生瞋恚,你能夠跟一切境界和合。尤其是我們的意業,意最容易起分別。我們要斷分別,就是在順逆境界當中練自己不動心。對於一切人都要看作是好人,一切事都是看作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你就沒分別了。實在講是不是真的都是好人?是的,都是真的好人,都是好事。只要你的心好,外面境界都是好的,人、事、物都好。蕅益大師說的一句名言,「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你這個內心當中見一切人都是好人,他就是好人;你要是對一切境界裡面你都有懷疑、有對立,那就真的變成壞人。

  我常舉的一個小故事,這是從這些小故事、比喻當中我們去體會如何轉我們的心。曾經有一個女孩子,譬如說在我們這個香港都市裡生活的女孩子,她是上班一族,白領階層。租了一個公寓,自己一個小單元。住進來這個公寓之後,發現鄰居家一個母親帶著幾個孩子,家裡比較貧窮,單親家庭。這個白領的女子就對這家看不起,認為她家很窮,不要跟她來往,省得惹自己麻煩。

  結果有一天晚上,忽然大樓停了電,一片黑暗,靜悄悄的。這個女子在自己房間裡面,心裡有點毛毛的,就忽然間聽到有人敲門。這更毛了,大吼一聲說,誰呀?給自己壯壯膽。忽然聽到門外有聲音回答,說姐姐,是我。這個是鄰居家的孩子,他聲音她聽得出來。這個女子心裡就覺得奇怪,深更半夜黑燈瞎火的來找我幹什麼?就問他一句,你幹什麼?那個外面的孩子說,我媽媽想問問妳有沒有蠟燭?這個女子心裡就想,這家窮得,你看停了電連蠟燭都沒有,現在來問我要蠟燭。要是我這次借給他,以後還不知有什麼事情來找我麻煩。成天粘連上來,那很麻煩。於是就大吼一聲說,沒有。結果那個孩子在門外又說,說姐姐,我媽媽知道可能現在停電妳沒有蠟燭,所以讓我給妳送兩根來。這個女子在屋裡頭一下子覺得無地自容,這不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嗎?把人家都看扁了,沒想到自己那個道德情操跟人家差遠了。人家是給妳送蠟燭來的,不是沖妳要蠟燭的。所以這個女子打開門,淚流滿面的抱著這個孩子感恩。從此這兩家成為了好朋友。

  你看這女孩子這心念一轉,那家還是原來的家庭,還是一個母親帶著幾個孩子,可是一下從壞人變成好人了,境由心轉。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你老是懷疑他是壞人,他真的就是你的壞人,你念頭轉過來,天下沒有壞人,這天下就沒有壞人了。關鍵我們肯不肯轉,絕對跟人相處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吃虧是福,上當能消業障,沒有懷疑對立的心,這就跟一切人和合。
  有一部電影是早幾年的,劉德華主演的,我是沒看過,聽人講過劇情。這個電影名字叫「天下無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天下無賊」是講一個從西藏打工回來的一個工人叫傻根,他賺了錢要回家,結果在火車上遇到了兩夥強盜,都是技術高明的強盜,就看中了他那個錢包,來打他的主意。結果有一夥強盜,就是等於是一對男女,那女的來就跟他,先跟他搭訕,說自己怎麼怎麼不幸,缺錢,想看看對方什麼反應。結果傻根看到她這樣可憐,不知道她是裝的,也不知道她是賊,就起了憐憫心,說妳需要錢,這樣吧,我把我這錢先給妳用,妳解決困難了以後再說。這種真誠反而讓這個賊這個心感動了,覺得這個人挺傻的,但是傻得太可愛了。這說一說騙一騙他就上當受騙了,反而引發了她的憐憫心。
  我們說盜亦有道,人都有天良,她就起了憐憫心。所以這個男女一對的賊結果發心想保護這個傻根。另外一夥賊就想打傻根的主意,結果這兩夥賊就展開了打鬥,結果火車上還有便衣警察也互相之間在那裡打鬥。而且他們把這個傻根的錢包給掉包了,傻根都不知道,在火車上傻傻的。他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詞,當這個人問他的時候說,你小心有賊來敲你主意。他指著這些賊說,哪裡有賊?你們都給我站出來,你說誰是賊?你看沒人站出來吧,沒賊!這傻根心裡沒賊,真的他天下沒有賊。
  結果後來這火車上打鬥得非常熱鬧,最後那夥想要偷傻根錢的那夥賊也被收拾掉了。這對男女,男的也死了,女的離開了。最後那個錢包也被掉包又,原來掉包走了,又回到了傻根那裡,傻根還是不知道。下了車了,還拿回他的錢包走了,他不知道這車上這麼熱鬧。這個是什麼?他天下無賊。為什麼天下無賊?他心裡沒賊。天下是他的心變現的,一切法由心想生,境由心造,境由心改。
  所以我們得學傻根,心裡真的沒賊,對一切人不懷疑、不對立、不仇視、不怨恨。哪怕對方來謀害我、傷害我、障礙我、毀謗我,我都把他當作菩薩,只有感恩。感恩他消我的業障,感恩他來成就我的忍辱、成就我的境界提升,他是我的恩人,不是我的仇人。那你不就跟眾生都和合了?所以這個六根,就身顯同,六根跟一切眾生和合。
  後三者講戒、施、見這三個方面,就行說同。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不跟一切眾生有對立、有衝突。不僅說言語造作不能傷害眾生,連起心動念都不跟一切眾生,包括人、事、物,有對立、有矛盾,你的心就和諧了。你的心和諧了,你的世界就和諧。
  所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不僅說你和諧世界,和諧宇宙了。不跟一切眾生有任何的對立,你就入不二法門,沒有二只有一,一就和了,都同了,二就不和、不同。所以把內心中所有的分別執著放下,對境絕不起分別執著,這樣你能夠入聖人法界。甚至你把念頭都放下了,你就入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那才真正和、真正同。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你看看這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裡面的菩薩們,哪有說鬧彆扭的,哪有鬧對立的?真的是同、和。
  好,我們再去看下面。這是剛才講到的,引《大乘義章》裡面的說法。我們又查到《佛學大辭典》裡面,這裡講到六和敬,「指六種和同愛敬。又作六慰勞法、六可喜法、六和」。這個六和敬說法有不一樣,名稱不一樣。六慰勞法,我們講慰勞眾生。慰勞眾生是讓大家、讓眾生,不能生煩惱。我跟他和,那他就不因為我生煩惱,這叫慰勞法。可喜法,你能跟大家和合相處,大家就歡喜跟你交往。所以菩薩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六可喜法。六和,這是我們也講到了,「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須互相友愛、敬重之六種事」。求菩提,這是我們學佛人所求的目標。菩提是無上菩提,是圓滿佛果,這是我們所希求的。

  就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沒出家之前,二十四歲聽人家念了半部《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了之後,他要去求法,問這個經是從哪來的?人家告訴他是從黃梅五祖那請的,黃梅五祖是禪宗第五祖。結果六祖大師就去那裡請法去了,求法。見了五祖,開口就說,弟子是來學作佛的。你看人家六祖,那真正是大根器的人,不一樣。為什麼來學佛?我是來學作佛,我是求菩提來的。我們看到之後生慚愧心,我們學佛幹什麼來的,是不是求升官發財來的?求子孫都能夠孝順,或者是自己身體健康、出入平安、一切順意,求這個來的?太小了。

  人家六祖二十四歲,見了五祖就說我是來學作佛的,求菩提來的。五祖一看他,好傢伙,這大根器人,說出這個話,就故意壓一壓他。說你這個獦獠,獦獠就是廣東,六祖是廣東人,咱們家鄉人,在過去唐朝時代那都叫南蠻之地,沒有文化,文化很落後的地方,所以稱為獦獠,你這獦獠還要想來作佛?結果六祖大師回答說,人分南北,佛性何分南北?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沒有南北之分,人人平等。佛有佛性,五祖您老人家有佛性,我也有佛性,所以我也能作佛,你看看大根器人。咱們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氣概,有沒有這分擔當?祖師大德常常勉勵學人要直下承當。你來幹什麼來的?來我們這個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幹什麼來的?來學作佛的,來求菩提的,這就對了。菩提都能求到,還有什麼求不到?那要學菩提、求菩提,就得認真依教奉行。

  修梵行,梵行是清淨行。特別是修淨土法門,我們協會是專遵依師父上人之教,修學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講究的是心淨則佛土淨,我們要修清淨心,有清淨心,自然就有清淨行。心清淨了,行為就清淨了,行為清淨,心也清淨,自然跟眾生和合共處,見到人一定能夠互相友愛、互相敬重。關懷、愛護、照顧、幫助一切眾生。具體說有六種事,這就是六和敬。

  「亦即大乘佛教所稱,菩薩與眾生有六種和同愛敬」,大乘佛法裡面也講到的,菩薩跟眾生相處,六種和同愛敬,這叫六和敬。和是和睦,同是同事,菩薩與一切眾生同事,愛護、慈悲關懷一切眾生。敬是尊敬一切眾生,愛敬表現的行為,就是菩薩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是我們現在講的給予眾生利益,而且是真實之利。不僅解決他的生活問題,給他以供養,更要解決他的精神問題、思想問題、心靈問題,讓他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最後能夠成佛、成菩提。這是給他們真實之利,這布施。

  愛語是說對眾生關懷的話。愛語並不一定是講甜言蜜語那是愛語,不是。真正說的話利益眾生,對他好。像父母對孩子,打他罵他都是為他好,這也是愛語,不一定是說要說好聽話。愛語一定是誠實的話,一定是中肯的話,一定是讓他能夠得利益的話。見到他有錯誤、有過失,我們勸諫他改過自新;見他發心修學,我們勉勵他勇猛精進,這都是愛語。

  利行是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像我們師父現在提倡宗教團結、多元文化教育,這是利行,真正有利於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我們師父還提倡傳統文化教育,自己做表率,天天講經不斷,這是利行、這是愛語。

  同事,菩薩跟一切眾生同事。同事的過程中,一定使眾生不斷覺悟,發心學佛。這一條我們師父講,我們現在畢竟還是凡夫,還不能稱為菩薩,所以怎麼辦?這同事,如果跟眾生同事,那眾生搞殺盜淫妄,他賭博,他搞那些很骯髒的事情,那你跟他同事你會墮落。你還不是菩薩,你見到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還會有分別執著、還會受誘惑、還會生煩惱,所以同事怎麼講?對我們而言,是跟聖賢、佛菩薩同事。我們具體做法就是弘護正法,這個是聖賢、佛菩薩的事業,我們就做這個事業,盡心盡力、隨緣隨分來做好弘法護法的工作,這就是同事。

  這是六種和合愛敬,我們講這是具體來說明了。底下給我們講到:第一,「身和敬,指同禮拜等之身業和敬」。這是菩薩給眾生做好樣子,在一個團體裡面,我們要做一個好表率,身業我們禮拜供養。《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一條講的,「禮敬諸佛」。禮拜不僅是禮拜佛菩薩,還禮敬一切眾生,將眾生看作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身業和敬。

  第二,「口和敬,指同讚詠等之口業和敬」。我們講到,在一個學佛團體裡面,大家每天研究經教,研究經教是《普賢行願品》第二條大願,稱讚如來,如來是講性德。禮敬是禮敬諸佛,諸佛是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過去現在諸佛是已成的諸佛,未來諸佛是還未成,還是現在的眾生,我們統統禮敬,禮敬上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但是讚歎就有差別了,跟性德相應的我們讚歎,跟性德不相應的就不讚歎。所以稱讚的是如來,如來表示自性。我們每天講經說法、研習經教,或者是聽經、或者是讀經、念佛,這都是口業,都屬於讚詠,口業和敬。尤其是修同一個法門,我們師父上人提倡我們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這我們就口業和敬了。

  第三,「意和敬」,意是我們的心意,「指同信心等之意業和敬」。意裡頭有信有解,《華嚴經》的修學講究的信解行證,信解屬於意業。我們對於聖賢之教,對於佛菩薩的教誨信了、理解了,這才能夠去行,行得力了就證,所以信解是最重要。學習經教是信解,信一分解一分,我們就去行一分,懂一條就做一條,天天聞經不斷。古人講的,三日不讀聖賢書則面目全非,我們現在不行,三日太長了,社會這麼污染,一日不讀聖賢書、一日不聽經聞法,恐怕也就面目全非了。有的同修還告訴我,不要說一日,半日我都不行。真的我自己也深有同感,經教只要稍微疏忽那自己就往下墮落,就退步。

  在淨土法門裡面,我們的意業具體表現在信願。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往生,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全看你有沒有信願。信願是什麼?信是信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接引眾生往生,信這個事。還要信自己本來是佛,本有佛性,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我本性中具足的,是我們本有家鄉。我們現在到極樂世界不是往外走,是回家,要信這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也是還我們本來面目,信這個。你要信得過,然後你念阿彌陀佛你才能懇切,你不懷疑。所以自己是有分往生,不是分外之事,分內之事,你一定能做到。

  你信心懇切了,你的願就懇切。願什麼?願離娑婆,願生極樂。我們這一生只有一個願望,就是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太苦了,一般你看我們都講到八苦,生老病死這是四條,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加起來八苦。生老病死我們都眼見了,那真的是痛苦。愛別離,你喜歡的人偏偏離開你,你喜歡做的事,偏偏做不成,無常;你喜歡的物偏偏就會打碎,會丟失,無常。求不得,你想求的往往不順心。古人講的,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真的求不得。怨憎會,那些你怨恨的人、你討厭的人他偏偏天天在你眼前,真的是不是冤家不對頭,怨憎會。還有五陰熾盛,五陰是我們的色身,包括精神,我們的肉體和精神這是五陰,色、受、想、行、識,就是肉體和精神都受著煎熬。這是八苦交煎,有什麼可樂的?恨不得早點離開,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真正的樂。

  你有這個願,信願具足,對這個世間沒有放不下的,唯求早日往生,那你就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念佛多少都不成障礙。念佛念得多,功夫深,你就能夠往生上品,品位增上;念佛念得少,功夫差一點,沒關係,總有個下品往生,也行。蕅益大師說,下下品往生都足了,真的你就出三界了,你就不退成佛。總在你信願,意業是最重要,意業是我們的心地。學佛沒別的,就是改我們的心。先把那個惡的心改成善的心,然後慢慢轉迷為悟。原來迷惑顛倒,現在悟了,明白了。明白了之後放下,放下原來凡夫知見,這是意業。

  第四,「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這個戒法,我們說的規矩,修學的法門。我們在一起修學,法門相同、規矩相同。如果你要覺得在這個團體裡面我沒有辦法守這個規矩,或者這個法門不適合我,那最好你就離開這個團體,對你也好,對團體也好,互不影響。本來佛講法是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可以幫你成菩提的,那你選擇這個法門,選定了,把心就安住在這個法門上,跟這個團體在一起,必須是守規矩。家有家法,國有國法,你肯定不能亂這個規矩,這樣你也成就團體、也成就自己。我們學淨宗,淨土法門是佛遺教裡頭是末法眾生最適合修的。印光大師講得好,這個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讚」的法門。末法時代,佛講的以淨土成就,所以我們老老實實修這個法門,戒和敬。

  第五,「見和敬」,見是見解,見解要和;「指同聖智之見解和敬」。這個是講,我們的見解要以聖人的見解為自己的見解,不能夠相信自己的意見。師父常講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意見。為什麼?自己意見難免有錯。只有證得阿羅漢果了,這才是正知正見,這是正覺果位。那我們沒有證得聖果之前怎麼辦?不要自己意見,我們怎麼生活,我們聽誰的?聽聖人的,聖人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沒有自己意見,只有聖人的意見。在團體裡面,大家都把自己意見放下了,大家都依聖人的意見,這不就和了?團體為什麼會鬧意見,為什麼不和?就是因為大家自己執著自己的意見。現在自己意見放下了,就和了。

  第六是「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又作行和敬、學和敬,即指同修行之和敬。或又作施和敬,即指同布施之行法和敬」。利和敬有多個說法,一般講利是利養,衣食等之利益。一個團體,如果有在利養上分配不均,難免會造成有的人心裡會起不平等,他就起對立了。利和敬是我們講的大家利益均等,用普通的話來講就是共產主義。所以佛、僧團當時已經成就了共產主義了。僧團,你看跟著佛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位比丘,沒有自己私人財產,自己的東西只有三衣一缽。每天大家乞食,乞來的飯菜和在一起,大家和在一起搞勻了,然後每人分一缽。所謂是一缽千家飯,真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去乞食回來的,然後和在一起,然後均勻的分配,這不就是一缽千家飯?僧團裡面生活極其簡單,大家追求的是精神生活,對物質生活一點不在乎,真正放下一切名聞利養,這僧團和睦。

  一個家庭也是需要利益均等,在均等裡頭我們有上下尊卑的禮節。譬如說對長輩、對父母,我們做晚輩的應該多分一點、多供養好的,但是我們自己不能夠要求好的。像孔子帶著這些弟子們周遊列國,到了陳國,在陳蔡兩國邊境的時候,結果被包圍了,出不去。陳蔡絕糧,這是很有名的例子。孔子他跟弟子們七天沒有東西吃,東西都吃完了,大家都挨餓。最後剩一點食品大家來分,結果弟子們就把這個好的東西給老師吃,自己都吃那些草根。被孔子發現了,一定要大家平均來分配,不可以自己享用好的。這是什麼?夫子這個德行真正令弟子們感動。雖然身為夫子,做老師,但是絕對讓自己利養跟大家平等。絕沒有說,我是做老師的,我就高過你們,沒有這個心。可是弟子們卻是把好的利養先奉獻給老師,每個人的心都是好的。

  所以利養怎麼樣?應該把好的給別人,差的歸自己,這就對了。每個人都這麼做,這不就利和同均了?這就叫施。施和敬是布施,把利養布施給別人,絕對不搞自己的特殊。弘一大師當年去到一個道場講經,道場當然是禮遇他,對他上賓接待,給他專門開小灶給他做飯讓他吃。弘一大師不吃,非得要怎麼樣?要跟大家一起吃,他才吃,不自己單食,要跟大眾共食。人家吃什麼,我就吃什麼,不能搞特殊,這真正做到利和同均。

  真正把這六和做到了,這就是僧團。不管是在家、出家,只要能夠按六和敬修,真正做到,這就是名符其實的僧團。什麼叫僧?按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裡面的註解說,「僧者,具云僧伽」,僧是梵文,全稱是僧伽。中國人愛簡單,就稱一個字,僧。「此翻和合眾」,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和合眾,眾是團體,和合的團體,這叫僧。所以我們念三皈的時候,「皈依僧,眾中尊」,眾是團體,僧團是一切團體當中最尊貴的。為什麼?因為這個團體和合,和合就最尊貴。不僅人中最尊貴,乃至六道、十法界都是最尊貴的,一切諸佛菩薩讚歎,龍天護持。

  和合講到理上和事上有兩種,蕅益大師說,「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什麼叫理和?在理上講,這個和是「同證無為解脫」。無為解脫這是講到斷煩惱證菩提,這個解脫,小乘的解脫是指證得阿羅漢這個果位,不再有六道輪迴了,出三界了,但是不夠究竟。大乘裡面講的無為解脫,這叫真如無為,究竟解脫,這是無上佛果。所以這個理和是講跟自性和合,完全回歸自性,自性圓滿現前,這個是成佛了,這是理上講。事上有「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這六條事上的和,具體我們的修法,我們下面將會具體逐條的給大家說明。

  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就暫時說到此地。從明天開始,我們會正式來學習這篇文章。今天我們只講了個題目,講六和敬的題目,明天開始進入正文的學習。好,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同修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05:34 , Processed in 0.1216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