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在明明德
2014年03月04日 13:48:15来源: 人民政协报
习近平同志近日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既为立德树人确定了依据,也为其明确了目的。 要立德,先明德。德,是中华伦理、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是支撑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 明德,就是继承与弘扬中华美德;明德,不能割断历史;道德,不能依赖进口;立德树人的参照系,应当从西方转向东方,“礼失而求诸野”,要注意借鉴“文同源,书同文,行同伦”的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学校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经验。 4000年前,有孝感天下的尧舜时代;以后,有800年周代的礼乐新文明;再后,又有管仲提出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道德价值观;孔子的智、仁、勇“三达德”;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德;汉代发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在汉、唐“举孝廉”的基础上,宋代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到民国孙中山又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 五千年形成的中华美德,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儿女从自身生活与生存的实践中不断提炼、整合、丰富、发展所创造的伟大文明,是在世世代代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试图用来自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民主、人权取代中华美德,已是历史的过错;笼统地将中华美德视为“吃人的礼教”、“封建糟粕”和“四旧”,只能损伤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明。其后果,是“旧礼已废,新礼未立,必生乱象”。要改变“道德失范”、“礼崩乐坏”,重建礼仪之邦,需要几代人的“克己复礼”。 重视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立德树人,需要依据基本道德规范确定德目,自“八五”到“十二五”,“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项目,先后在10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千余所学校,经过多年连续教育,“十德”: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已经逐渐落地生根,每个学生若能在这十种美德上面有所修炼与成长,就为他们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合格的中国公民进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奠定了基础,就为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扎下了根基。(作者系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殿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