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58|回复: 0

关于佛教的社会责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3 18: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5-9-3 18:51 编辑

关于佛教的社会责任
转载自:蓝天科技大学智海阁> 《汉传佛教》

      佛教从它诞生起就给人一种起然于世的感觉,它好象只以解决个人生死问题为己任,至于社会生产、国家事务等社会职责,都不在佛教的责任范围之内。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佛教更给人一种了生死出世间的印象。学佛,在中国人眼里往往是烧香、吃素、磕头念佛,是最彻底的看破红尘。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
      力尽社会责任,提升人生价值,以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才是佛教教义的基本精神。佛教的本义,并不像一些中国人所理解一那样不管现世生活只谈出世间的事。只管出世,仅仅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政治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衰落期佛教的特性。
       一、佛教从诞生就涵盖了对社会尽责的内容
      从释尊的言传身教看,他并非只管出世间的山林隐士,而是一位极度热心于济世导俗的法王。(法王本是梵语的意译,原为对佛的尊称。后来也引申为对菩萨、及西藏、日本的某些佛教领补袖的称呼。  
       第一、佛之尊称:王有尊贵、最胜、及自在义;佛为法门之主,以自在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法华经·譬喻品》:“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法华经·安乐行品》:“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维摩诘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僧肇在《维摩诘经集注》中说:“俗王以俗力胜民,故能泽及一国。法王以法力超度,故能道济无疆”  
      第二、菩萨的尊称:由于菩萨“上求下化”常以法味润生,且愿力及功德甚深,所以法王也可用来尊称菩萨。《大宝积经·密迹力士会》:“菩萨有四事名曰法王,何谓为四?一曰:不舍道心;二曰:亦复劝化他人发意;三曰: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曰:一切释梵及四天王,其诸声闻并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华严经·十地品》:“譬如转轮圣王大子成就王相,转轮圣王令子在白象宝阎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长罗幔,种种庄严幢幡妓乐,执金钟香水,灌子顶上,即名为灌顶大王,具足转十善道故,名转轮圣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是菩萨顶,名灌顶法王,具足佛十力故,堕在佛数,是名诸菩萨摩诃萨。”  
       第三、阎王的别称:因其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故有此称。《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云:“是故焰摩王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为法王,若诸众生生那落迦,忆宿命者,焰摩法王更不教诲,若有生已,不忆宿命,王便教诲。”关于阎摩王之归属及其特质,异说颇多,《华严经探玄记》分之为五种:[1]地狱趣摄、[2]饿鬼趣摄、[3]阎罗王摄、[4]变化作、[5]菩萨作。 四、圣人之极位。道宣在《释迦方志》卷上:“人者,不出凡圣。,,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盖此二王不生则已,生必居中。又山川国邑,人之依报,人胜则依胜,故此二王生焉。”印度阿育王罄力护法,以佛法治国,被尊为“阿育法王”。《阿育王经》卷一:“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   另外,藏传佛教之各派领袖也有称为法王。如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萨迦派首领八思巴受封为“大宝法王”;明成祖以后,萨迦派、格鲁派之上首喇嘛又分别受封为“大乘法王”、“大慈法王”;)
      佛陀虽出家修道得成大觉,而不忘报答亲族国恩,特专门回国探亲,为其说法。后来,佛之父净饭王病危,佛再度回国为父说法送终,亲自扶棺送葬,尽人子之责。当琉璃王率兵攻伐迦毗罗卫国时,佛陀虽知国人业报难逃,仍于半路劝说琉璃王退兵。国亡城破后,佛陀亲自率僧众回国看望被琉璃王残害的释迦族妇女,说法抚慰,表现出炽热的爱国爱民之心。佛成道后深入人间化导众生,四十多年诲人不倦,直到涅槃还在说法。不仅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教人自净其心超出生死,而且谆谆教诲青年、妇女、长者等在家人如何营生治事、持家理财、交友尊师、父严子孝、夫妻和谐,过好世俗生活,获得现世安乐、后世安乐。佛陀还多次教导频婆娑罗、波斯匿等印度名王如法修身治国,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导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社会祥和安定。佛陀不仅每天耐心教导众多前来求教的人们,而且谙知时事,关心民众疾苦,主动为民众排忧解难。如释迦族与拘利族争水,佛陀特地远道赶去调解。毗舍离城瘟疫流行,佛陀不怕被传染,专门进城去安慰教化病人。佛陀以其身教表明:力尽社会责任,关心民众生活,乃佛法之正旨。汉年佛陀门下众多阿罗汉,也并非自了汉,而是各自深入民间,广交朋友,化导民众。隐匿深山大寺只图自了生死不管世事,乃后世一类佛教徒的作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气,是有违佛旨的,佛经中呵斥此类人为“焦芽败种”。至于在家人学佛后不管家庭社会,更是违背佛陀所示的在家学佛之道,是闻法学解不够或对佛法理解片面浮浅所致。         
       二、〖佛教的教义中一直都充满着为社会尽责的内容〗  
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大乘佛道,对佛教徒应尽社会责任更为强调。大乘佛教教导佛弟子应当报答四恩——父母恩、师长恩、国主恩、众生恩。
《观地心经》云:“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既然荷负四恩,则知恩报恩,报效父母、师长、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乃是不容推辞的责任。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教导学佛者应“恒顺众生”、“平等饶益一切众生”,鞠躬尽瘁为众生服务,满足众生的种种需求,对众生“             ”。服务众生应“如母爱子”、“如仆事生”,不思回报,切实为众生疗治疾病、周济贫困、抚慰孤独鳏寡,种植园林果树、便利往来行人,为利益众生而学诸技艺,乃至“愿代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
(《华严经·十回向品》)  通过不断利益众生的修行,广结善缘,多积福慧,引无量众生共趣善道、佛道,一步步实现“净诸世界”、“庄严国土”的弘愿。菩萨道的四摄六度之实质,是在深入众生、投入社会活动,利乐众生中净化自他,福慧双修,国土庄严。
      三、我国的前辈高僧、大德与居士一直提倡为社会尽责
       近代以来,佛教界大德针对中国佛教的积弊所提倡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太虚),是对佛陀原旨的复归。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强调学佛要立足于现世人生,从做人修起,先完善人格,学会做人。大师自己也以“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一偈为座右铭,并号召学佛者“以爱国心为前提”,“一致奋起建设光荣的国家”,变浊恶的人间为庄严之净土。赵朴初倡导“人生佛教”,主要旨趣是在社会生活中“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印顺法师对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了进一步发展“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人间佛教经近百年的提倡推行,已成为海内外广大佛教徒和社会人士认定、赞许的现代佛教模式。人间佛教并非仅为应时契机的方便,而是佛陀遗教、尤其是大乘本来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发扬实践。
      四、佛教应承担社会责任
      佛教,作为一种生存于人间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教化、社会文化体系,是社会大机器中的部件。佛教徒,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乃社会大机体中的细胞。佛教、佛教徒、佛教团体机构作为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其生存依赖于人类社会,依赖于人民大众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和文化条件。没有社会生产和思想文化的发达,人间便不会有佛教出现、流传。没有父母生养、师长教育、亲朋帮助、工农商政供给衣食住行、军人警察提供安全保障等诸缘,佛教徒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会影响到修行。现代社会虽然反对宗教干涉政治,不要求宗教承担治乱兴衰的责任。但并非认为宗教无任何社会责任,我国政府要求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实际上便是对宗教社会责任的定位,意谓各宗教应有益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教导宗教人士尽到社会责任,遵纪守法,参与国家建设。依人间佛教的精神,佛教、佛教界人士应尽的社会责任,大略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应尽好普通人就应尽的家庭、社会责任。这是每个佛教人士都应尽的根本责任。在家众应努力学习、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应责,为社会贡献物质、精神财富。在家中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和睦家庭,关心帮助亲朋邻舍、同学同事,待人热情礼貌,为人坦诚谦和。总之,要在家庭和社会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无所亏欠而有所奉献的人,一个俯仰无愧的人。至于出家众,虽然不一定要直接承担家庭责任、负担社全工作,也应好好地用功办道,做好寺院的优秀管理者、学徒的好法师,以报答家庭、社会,增长自己的福德资粮。
       第二、佛教应尽到一个社会教育体系应负的责任。佛教,故名思义是以佛的般若智教化世人弃恶向善,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佛教的基本责任。佛教的报答四恩、悲智双运、自净其心、恒顺众生、无住相布施、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等教义,五戒十善等戒律,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四有”“五爱”等道德规范相近,又与人们了生死的终极关怀连结一体,在今天仍具道德劝化的巨大功能,能指导人们合理生活,自觉约束行为塑造完美人格,提高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大乘“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精神和四摄六度的修行体系,足以培育出福慧双全、人格高尚,赤胆忠心为国为民,具牺牲奉献精神、坚忍不拔之毅力,以利乐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人杰地灵,作民族之脊骨、国之栋梁、民众之领袖楷模,对华夏振兴,世界和平、人类进步能起重大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平衡社会心理,培育英雄贤圣,乃佛教对国家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责任,要由每个佛教界人士来承担,首先从教化自己作起,依教修持,尽职尽责,生活安乐,勤于奉献、布施。一个在家佛弟子除了自己修持外,还应时常主动以善法教导周围的众生,《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云:“随所住处为众说法”,随众生的过失和接受能力导以正道,若不如此,是为失职,“而是菩萨则为诸佛所呵斥”。无论出家在家,凡为佛弟子,都应随处劝化众生,乃至“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华严经·净行品》),通过道德劝化,净化人间,淳化世风,改造社会,使一切众生得菩提,这是佛陀教旨赋予佛弟子的伟大使命,是人间佛教的重要内容。太虚大师说得很清楚“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
      第三 、作为人类最高智慧的佛教,还应负起指引人类文明航向,使人类进步、全世界严净的重任。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只有佛法以全宇宙十法则为座标俯瞰人生,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处境及人自性潜能、终极归趣有清澈的认识,对人间的缺陷和人类文明的弊病有深刻的揭露批判,并以承担人类终关怀、度尽众生、尽庄严一切国土为己任。如此智慧胸怀,理当担荷引导和改造人类社会的超级重任,而不应只满足少数厌世阶层心灵需要的清凉剂,社会文化橱窗里的装饰品。当今社会,享受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成灾,价值失范,道德沦丧,贪污腐化,人欲横流成为公害,不少人在纸醉金迷中荒芜了精神田园,迷失了人生航向,需要佛法的智慧指点迷津,给人们提供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给予社会建设以深刻启迪。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将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在二十一世纪会发生巨大变革,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困惑,具的超前智慧、高度文明自觉的佛法,理应在全人类文化重建中发挥重大作用,以圣者、长者的睿智,提醒人类从超越自身与自己创造的文化的角度高瞻远瞩,自觉主宰文明走向,促进科技与人文的深层统合和科学的飞跃,及东西方文明的深层融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高度和谐,重现自性潜能的开发,进行生命的自我变革,建设宇宙化、自觉化、合理化的新型文明。佛教、佛教人士应自觉肩负这一光荣的文化使命,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开阔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清醒的时代意识,紧扣人类文化重建的根本问题、切要问题,以种种方便弘扬佛法,使世人广泛了知佛法的伟大智慧。                 
       总之,佛教的社会责任,与成佛大事一体不二,与菩萨道的上球下化和人间佛教之教义相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6-17 00:52 , Processed in 0.1277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