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41|回复: 0

仁焕法师:道业与事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6 11: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仁焕法师:道业与事业

发布:曲措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5/1/10 15:40: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一般人只懂得事业,不懂得道业。如果学佛人只懂事业不懂道业,就会把道场商业化。尊师重道是做人的起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成人的必然之路。
道业是什么呢?修养、修行就是道业。道业就是做人、成人。如果懂得做人,又能成人,事业自然好。如果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成人之道更谈不上,事业又是怎么成呢?人成就事成,事成就佛成。
佛陀认为:“世界以人为本,人以道业为本。”道业就是修养、修行。修养是改变不良的禀性,修行是改变不良的习性。禀性是心,习性是行为。心的念头好了,人的行为自然就好。因为念头是推动行为的,所以我们经常讲:“人人背后有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人的禀性。
佛教提倡修心,就是教育我们改变不良的禀性。改变不良的禀性,就是断一切恶根。如果只是修身,心没有改变,还有恶念,那么恶的行为肯定又会暴露出来。所以修心是治根。
如果事业失败,那就是没有道。没有道就人不成,人不成就事不成了。如果有修养,一般做事业都成功。我接触过不少的老板,他说:“为什么我原来做事业很成功,现在为什么不成功呢?”我讲:“你原来肯定有道,后来没有道了。”他说:“不可能吧?”我就问:“你现在有没有小老婆啊?”他说:“哦,现在的社会都是这样的,我肯定有啊。”
原来很穷的时候,两夫妻同甘共苦,把事业做成功了,所以当初是有道的。到事业成功了,就忘本了,开始看原来的老婆不顺眼了,家不和事业还行吗?儒家说家和万事兴。
佛教教育我们信仰因果、尊重因果。我想问大家:“万事万物有没有因和果呢?”既然有因果,那夫妻的缘分就成立了。如果改变因果了,也是等于改变缘分了。当你改变的时候,重新种的因就是恶因了,那不就有恶果吗?自己犯过了,不要把责任推到社会上去。没有哪个社会叫我们一定要找小老婆才行,一定要包二奶才行。好女不做二奶。你有能力做二奶,明天肯定有人有能力做三奶,因为你会衰老嘛,明天肯定有人比你漂亮。所以人不成,事就不成了。
道业是成就事业,事业是证明道业。有多大的道业就会有多大的事业,没有事业就证明没有道业。经典里面说到诸位菩萨在佛前发心:“末法众生有三分发心,我等菩萨有七分拥护。”说明我们有三分的道业就成功七分的事业。如果我们一分道业都没有了,那么道业和事业都是零了。
我们生死凡夫是追求事业,不追求道业。追求道业的人,纵是一件小事也能做大。没有道业的人,大事业交给他管,最后也垮了。
那么道业的概念是什么呢?道业是以人为本。意思说,做事业目的是要造福人类,那就叫做道业。如果做事业为了自己的享受,连员工的工资都不愿意发,发财了用钱去赌博,去随便浪费,那不是道业。所以有的人很快成功,又很快失败了,那种人以享受立事业,不是以道业立事业。以道业立事业的人自然以人为本,做事业造福人类,这样事业才越做越大。
道就是人的修养,有一分修养就会有事业的一分成功,有十分修养就会有事业的十分成功。德就是为天下想,为人类想;德就是为平安而努力,为平安而付出。没有德的人就是得多少就浪费多少,宁可浪费也不愿造福人类。
道场的灵魂
道场,先有道,后有场。道场不能只有场,没有道。
道场要有什么才有作用呢?要有灵魂。今天大家来到寺院,不是为道场而来的,也不是为法师而来的,是冲着灵魂而来的。灵魂是什么呢?灵魂就是道德。所以我对道场的管理,宗旨一直以来都是:常住无条件地普利十方,十方无条件地供养常住。这是我管理道场的精神。
道场是有灵魂的地方,如果搞商业化,道场绝对没有灵魂。搞商业化叫做商场,不能叫做道场。出家人要有两种修养:一种是形象修养,一种是精神修养。形象修养相当于规范行为,精神修养就是智慧、觉悟和慈悲。
在家人来到寺庙,不要用你们生死凡夫的眼光去看出家人。不管出家在家,来到寺庙唯有念佛修行,不要挑拨是非。在寺庙挑拨是非,果报特别大,特别是针对出家人的是非。
为什么我要在公众前面,讲关于出家人的形象问题呢?首先我们出家是自愿的,不是谁逼我们出家的。但是出家以后,没有修好这两种修养,那跟在家有什么两样呢?所以说形象修养是我们出家人的资粮,精神修养是我们出家人的解脱。如果借助出家的身份到处化缘,到处攀缘,然后又讲自己有什么神通,给多少钱就可以帮你解决问题等等,这都不是出家人应该做的。
我希望人人有神通,就怕你们没有神通,怕你们是假神通真神经。那真正的神通是怎么样呢?无条件地救苦救难,也无条件地接受十方供养。今天我在这里把话说完了,以后你们在家人,遇到哪个出家人跟你们讲条件,你们可以回答一句话:“我不需要,谢谢大德的发心。”
我打算专门整顿道风,把南山寺的道风规范、庄严、清净起来。不修道的出家人不能共住;攀缘化缘的,不能共住;骗人的,不能共住。出家人是为了脱生死而出家,不是出家以后做一个乞丐。出家是吃释迦牟尼佛的饭,如果释迦牟尼佛不养我们,表达我们果报了了。
这里提醒大家,灵阳寺也好,南山寺也好,没有委托哪一个出家人到外面去攀缘化缘。寺院发展到今天,我仁焕全部是无条件地接受十方的发心。我也愿望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到尽头。愿望四众弟子人人知足常乐,做知恩、感恩、报恩的智慧人,做“我为人人,从我做起”的慈悲人。这是精神修养。
大乘佛教是什么概念?大乘佛教是为世界和平而想,为国家安宁而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而想。真正的修养人,不管出家在家,一定要做到尊师重道、依教奉行。学佛人必定要有礼仪和规矩。没有礼仪没有规矩,绝对不是学佛人。没有礼仪就是没有规矩,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什么是佛法
(综合版)
(一)佛教的来由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释迦牟尼原本是两千多年前古印度的一位王子,但是他却不贪享世间的荣华富贵,而常常对生命的生老病死与贫富贵贱等现象百思不解,于是毅然舍弃江山,去寻找生命解脱、离苦得乐的答案。经过六年遍访名师与雪山苦修,通透世间所有学问,却仍不得到究竟圆满的答案。最后他以一死之决心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八天后终于大彻大悟。后来,释迦牟尼就四处向有缘人宣说其觉悟之法,前后达四十九年,后人即称之为佛教。
(二)佛教讲的是什么
佛教揭示了生命与宇宙万有的本质与规律,告诉我们生命了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方法。了脱生死,就是无论生还是死,都能安详自在,没有痛苦烦恼。
佛就是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安详自在的人,因为佛通透彻悟了生命与宇宙万有的本质与规律,也就是有无上的智慧、圆满的觉悟与无量的慈悲。
佛教,就是智慧、觉悟和慈悲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生命解脱,离苦得乐。
佛法,就是让人具足智慧、觉悟和慈悲的方法,也就是生命解脱的方式方法。
学佛,就是学做智慧的人,学做觉悟的人,学做慈悲的人,学做永远快乐没有烦恼的人。也就是说,学佛能给生命有良好的定位。
所以,佛教是一种做人的教育,是一门圆满生命的学问;佛法,是觉悟科学的高等学问,是人类改良进步的究竟的科学观。
佛教所讲的道理无非是:一、如何做人——规范行为;二、如何改良进化生命——净化心灵。
佛是怎么成的?佛是先把人做好,然后修成的佛。佛教更重在心灵的净化,因为行为是由心产生的。所以,心好行为就好,行为好做人就好,人好命就好,命好一切都好。
人的不良行为,首先给个人带来痛苦和烦恼;第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因为人类有贪、嗔、痴,然后于贪、嗔、痴上形成了恶的行为。贪不得就嗔恨,随着就不守本分,不守本分产生过分,人与人之间就互不相让。这样,从人与人之间到团体与团体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矛盾激化以后就互相伤害了。
所以佛教的道理是用来教育人类规范行为,改良生命,提高人类文明程度,使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佛教的教育思想,完全是诚心愿望每一个人都有缘享受到自在潇洒快乐每一天。
佛觉悟到,世界以人为本。世间所有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个人问题带来的种种痛苦烦恼,根源都来自人的无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觉悟。无明就是糊涂人,糊涂人就会做糊涂事,做糊涂事就会得到痛苦烦恼;智慧觉悟就是明白人,明白人就会知道怎么做才对,做得对就会得到安详自在。
所以佛教育我们行善,因为行善能给生命带来安详自在,行恶会给生命带来痛苦和灾难。断恶行善就是人行为的规范。从规范行为入手,以净化心灵为本,这就是佛教改良生命之法。规范行为是形象修养,净化心灵是精神修养。
佛教是以戒为师,以心为法,以慈悲为怀,以教育为重,以离苦得乐为本。
佛教的大义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也是佛教的总纲。
(三)佛的智慧、觉悟与慈悲
智慧,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明白”。有智慧的人,就叫做明白人。智慧就是明白把握自己的生命,既明白自己生命的缘起缘终,又明白自己的生命与周围一切缘分的缘起缘终。这就是佛的智慧。
觉悟,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理解”。觉悟就是理解周围的缘起缘终,理解大自然的缘起缘终,这就是佛的觉悟。
一句话,智慧和觉悟就是明白和理解生命与大自然的一切因缘果报(简称因果)。
有了智慧和觉悟,才会懂得人该怎么做,健康怎样得到,家庭如何建立,事业如何兴旺,财富如何赚取,生活如何平安吉祥……人生的一切问题都自有答案。
因果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要报”。
因果并不是你信就有不信就没有,而是你信不信它都存在。因为因果不是佛创造的,因果是宇宙天地的定律,佛只是发现和明白了因果定律。
明白因果,人才做得好,才会有好的结果;不明白因果,人做坏了,就会得到坏的结果。所以说人命运的好坏以及这个世界的好坏,完全和人做好做坏直接有关。世界本来没有好坏,都是人为影响了世界才有好坏。人为坏,世界就坏;人为好,世界就好。
我们凡夫就是既不明白也不理解的人,连自己的本分都不明白,更难以理解周围和大自然。佛对大自然有理解,才受用大自然;凡夫不理解大自然,才被大自然折磨。
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有烦恼就是没有智慧。
因为有智慧的人明白一切缘起缘终,懂得如何把握生命,所以知足常乐。人能知足常乐了,就没有烦恼了。
没有智慧的人,就没有办法把握生命,常常为过去未来而烦恼。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有智慧的人是不管昨天的事,也不管明天的事,只是把握今天的事,问自己今天应该做的事做到位了没有。
有智慧的人,自然把本分的事情做好,专门做快乐的事;没有智慧的人,自己应该做的事始终不愿做,专门做痛苦烦恼的事。
智慧的人就懂得断恶修善,选择好的来做,不往坏的方面努力。因为有智慧的人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有智慧的人,你叫他去做恶事,做不正当的事,他始终不会去做。没有智慧的人则千方百计去做坏事,结果却毁了自己,毁了家庭,毁了一生的光辉。
有智慧的人能保持用乐观的心来面对环境,用乐观的心来面对生活,用乐观的心来面对人事;有智慧的人能做到:逢山过山,逢水过水;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只有承受,没有偿还。
智慧的人,能知足常乐,知恩、感恩、报恩;觉悟的人,就会“我爱人人,从我做起;我为人人,从我做起”,就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把本分做好就是智慧;不麻烦别人‘礼让人和尊重人就是有觉悟!
有智慧的人,懂得完善自己,不障碍自己;没有智慧的人,就会自己障碍自己,成为无能的人。
觉悟的人,不但自己不障碍自己,也不去障碍别人,而且外在也障碍不了他,还能为别人排出障碍。
人有智慧之德,就会尊重因果;人有觉悟之德,就能改良因果。
智慧和觉悟,也是人的心量和肚量。
觉悟就是方方面面都有整体观!没有整体的安详就不会有局部的安详,没有局部的安详就没有个体的安详。为了世界和平,不管别人做不做,自己要先做好来,这就是整体观。如果大千世界没有一个人愿做,那整个世界就完了。
佛觉悟到,生命是平等的。生命之间,要树立互相平等尊重的观念。有共同平等的理念,自然彼此互相尊重。
佛觉悟到,活在人世间,生命是需要互相缘起的,也就是需要相互依靠的。有相互缘起才有共同升华的因缘。如果只懂得照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利益,结果自己的利益也顾不上。
所以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自利,是完善自己;利他,是用圆满的形象感化人。
“自利”是渡自己,“利他”是普度众生。
真正的渡众生,不是哪一部经渡众生,也不是哪一个咒语渡众生,而是“慈悲”渡众生。经文是教育我们用慈悲去渡众生,咒语是助导我们的慈悲去渡众生。所以要建立良好的慈悲心。
慈是爱心,我爱人人,从我做起;悲是帮助,我为人人,从我做起。慈悲就是用爱心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
真正的慈悲标准是什么?没有私心。
觉悟的人不着相,是非常无私的,觉悟的人就肯于帮助别人。所以,有了智慧,有了觉悟,行慈悲才产生作用。智慧的人、觉悟的人,他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没有智慧没有觉悟,慈悲是假的,因为自己私心很严重,说帮助别人,其实都是为个人打算。
有些人也想发心做好事,由于缺少智慧,缺少觉悟,结果容易好心办坏事。因为不理解周围,凭着个人的感觉做事,不懂得观机因缘。所以说,有智慧家庭才兴旺发达,有觉悟才能把这个世界担当起来。
智慧人没有烦恼,烦恼人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你的慈悲就是烦恼帮烦恼,结果更烦恼。没有觉悟,你的慈悲说得非常好听,根本做不到。
有智慧就会明白:第一,对方需要不需要你帮;第二,你的能力能不能帮;第三,你的帮助是不是真正让人家满意。这就叫做明白因果。
如果你是有觉悟的人,当你有能力想帮助对方,但是对方还不知道你有能力也不接受你的时候,你能通过你的智慧感化他,让他明白你,接受你。
有觉悟的人去帮助人,能在别人的条件和成见下去帮助,不是以自己的条件和成见去帮助。既然有心帮助人,就给人家满意。人家满意自己就满意。
高等的觉悟是:理解对方、理解周围、理解大自然。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功德在理解。理解到位才能把事情做到位。
又有智慧,又有觉悟,又有慈悲,这种人能达到什么层次呢?能做十方的事业,拥有十方的缘分。没有这三方面的人,是专门做自己的事业,结果来来回回缘分只有自己。
这个世界的完美就是觉悟的人改造出来的,没有智慧没有觉悟的人就会破坏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要接受佛智慧的教育,接受佛慈悲的教育,接受佛觉悟的教育。
智慧的人能自利,慈悲的人能利他,觉悟的人能自利利他圆满!
智慧,是完善生命;慈悲,是发挥生命;觉悟,是圆满生命!
能完善生命,是罗汉;能发挥生命,是菩萨;能圆满生命,就是佛!
佛教,是智慧的教。智慧,是教人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完善自己。既然是智慧的教,那么我们要用智慧来完善家庭、完善事业、完善生活。
佛教,是觉悟的教。觉悟,是理解大千,洞察大千。既然能理解大千,那么我们要用觉悟来圆满家庭、圆满事业、圆满生活。
佛教,是慈悲的教。有了智慧、有了觉悟,家庭完善圆满、事业完善圆满、生活完善圆满,才能很好地发挥慈悲心去服务社会。
生命是无价的,佛法作为改良生命的学问,也是无价的。
既然佛有这么好的智慧和觉悟,我们就应该接受佛的智慧和觉悟来完善自己。如果能真正做到位,就是善根福德圆满!
宗教的含义是老祖宗的经验教育。各种宗教都提倡断恶修善,只是智慧、觉悟与慈悲的层次不同而已。佛教是一种圆满觉悟的宗教。
佛教的经验教育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教的精神是:尊重因果,尊重缘分。佛教的教育思想是:慈悲为怀。
(四)学佛
佛法,就是觉悟的众生,法是觉悟的方法。人不觉悟就很难得到进化,只有学佛才能觉悟人生。
学佛人基本上有四种:一种是宗教性的学佛,一种是迷信性的学佛,一种叫文化性的学佛,一种叫学问性的学佛。
真正的佛教,它既不是文化也不是学问,而是了脱生死的方式方法。当文化来研究,永远不能通透佛教的含义。当学问来研究,虽然明白一些道理,但不会得到受用。
真正的学佛人是把生死大事放在第一位,然后于完善自己上,发挥自己的生命,圆满自己的生命。
平时来寺庙烧两支香,拜拜佛,那不算是学佛,仅仅是跟佛菩萨结个缘分。
学佛是学解放自己,修道是修改变自己,修德是修成全自己,学智慧是学完善自己,学慈悲是学发挥自己,学觉悟是学圆满自己。
学佛是学习把握生命,在知足常乐的生活中,能透彻因缘的大智慧;是学习理解生命与大自然的一切缘起缘终,证无上觉悟。
学佛,是学佛的智慧,不是学烦恼。学有佛的智慧才快乐,才能明白把握自己的生命。学佛,是学佛的觉悟,不是学糊涂。学有佛的觉悟后,才能理解感恩的好处,才能通透大千世界的实际学问。
痛苦烦恼都是命不好,命不好是我们人行为不好。学佛首先就是要改变人的行为。佛法的作用,简单地说:第一改变人,第二改变命。人好命就好,命好一切都好!
学佛,是学明白生命的定位:
一、人生定位,定位一生做什么人;
二、学问定位,定位学习什么学问;
三、生活定位,定位以何方式生活;
四、家庭定位,定位以何方式成家立业;
五、情感定位,定位以何情感与人相处;
六、事业定位,定位如何干好事业。
学佛是学做明白人。这里所讲的明白,跟我们平时说“我说话你听明白了没有”不一样,那种明白跟智慧没有关系。明白,应该是明白自己是快乐人还是痛苦人,是烦恼人还是智慧人,是恶人还是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才叫真正的明白。还有,要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明白自己做到位了没有。恶人、坏人不算是明白人,明白人就不会当恶人、坏人。
明白人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不该吃的东西就不吃,吃了以后肠胃就不好;不该说的话就不说,说了以后嘴巴就烂了,喉咙也痛了;不该看的事就不看,看了眼睛就有问题了;不该想的就不想,想了头脑就有病了;不该听的就不听,听了耳朵就有问题了;不该做的就不做,做了身体就有问题了。
学佛就是纠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纠正到什么为标准呢?纠正到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对周围都有利。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都违背了自利利他的原则,那么不但自己受到果报,也给周围带来很大的烦恼。由于果报烦恼的缘起,就造成种种灾难的发生。
学佛人如果没有明白到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思想,以为光念一句佛、念一个咒或者一部经就行了,那不对。佛教育众生四十九年,集汇成三藏十二部,总体观念就是形象修养和精神修养。如果不能做得到,你念什么经,念什么咒,都是自己骗自己。
学佛人不是要去改变别人,而是重在改变自己。渡众生,用什么方法渡呢?用良好的形象感化他人。
佛教有十大宗派,现在最流行的是禅宗、密宗和净土宗。这是佛教进化的不同阶段产生的,都是成佛的方法,只是路子不同而已。
(五)佛教有三宝
信佛学佛,正式成为佛弟子,要举行皈依三宝仪式。
皈是回归,依是依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叫做皈依。等于过去我们生命没有依靠,从现在开始有依靠了。依靠什么呢?依靠三宝!
什么叫三宝?佛、法、僧就是三宝。佛,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他是佛的代表。在他圆寂以后,佛像是佛的代表。法,是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集汇成的三藏十二部,所有一切经文都是生命解脱的方法。僧,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所有的僧团弟子都是僧。佛圆寂以后,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僧,是释迦牟尼佛的后继者。
佛,代表快乐、觉悟,觉而不迷;法,代表明白、正确,正而不邪;僧,代表清净,净而不染。皈依佛,皈依快乐的觉悟人;皈依法,皈依明白的解脱人;皈依僧,皈依清净没有污染的人。
皈依,也表示“我愿意做这样的人”;皈依佛,就是愿做觉悟的人;皈依法,就是愿做解脱的人;皈依僧,就是愿做清净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13:33 , Processed in 0.1166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