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示范教学(一)
陈瑞珠老师、陈亭君老师主讲主讲 2014/8/27 台北市2014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
陈瑞珠老师:尊敬的上悟下道师父,尊敬的各位师长、各位贵宾们,大家早上好。末学瑞珠在此先以无限感恩的心,谢谢悟道师父给与耕心莲苑全体亲师生有这样一次分享学习的机会,末学在此至诚代表耕心莲教基金会向悟道师父行礼。今天这一会,对我们来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不管是瑞珠,还是我的协助伙伴,亭君老师,以及我们所有的孩子们,亦复如是。我们今天抱以抛砖引玉的心,来这边跟大家做一个学习的分享,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师长、学长们给我们指导批评。
学习的事情是永无间断的,只带著一分虔诚的心、严谨的心,在此做报告。当我们要进入《弟子规》这样的课程之前,我们必须要谈“学”这个字,学这个字,又必须回归到《礼记·学记》。我们孔子常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乐,无以行”。在教学上,诗、礼、乐是一不是三,所以今天将要分享课程里面,我们会有礼、诗、乐的教学。
今天在开始的第一会,我们先谈礼,谈礼就必须先谈学。所以请各位师长、学长们,我们翻开笔记本第一页,我们来谈《学记》。我们请亭君老师带著大家念,我们在《学记》里面有标重点的地方,因为这一篇的篇幅,说起来满长的,我们先重点式的提标。为什么要这么做?最主要希望大家了解今天耕心莲苑在家塾班所教导的方式是依何为凭。我们依的是古德所教导的教育法,这样的一个出处,我们必须先交代清楚。我们明白到底为什么这么教,才会知道说今天孩子们所呈现的这样教育法。好,我们现在先请亭君老师来带领大家读《学记》标黑线的地方,因为有些是古音,不容易习得,我们就一起来。亭君老师请。
陈亭君老师:尊敬的师长,还有各位可敬的学长们,现在请大家看我们的讲义第一页,我们一起来恭读《礼记.学记》。每一段最上面都有括弧,里面标明它是第几段。现在我们从第一段开始,请大家我们这边读一句,接著也请大家读一句。我们从第一段开始:“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下面,我们请看第三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第五段:“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我们请大家看第四页,第九段:“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以上。
陈瑞珠老师:好,谢谢。我们今天在《学记》的重点学习上,我们用导果为因法来学习。我们先看到十三点,“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你看白话里面讲的是,尊敬教师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师被尊重了,道业才会被尊崇,这是果。我们现在都谈到是要孝亲尊师,孝亲报恩,尊师勤学,这谈的是果。导果为因,严师为难。当一个严父、严母、严师,首重在愿不愿意严格的要求自己在身口意上面下功夫,先以身作则。所以我们在第十三点,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所有的一个身为教导者、领导者,我们如何的来做为一个以心、以身、以口的领导者。所以严师为难在於我们愿不愿意严格的做一个师,这个师就是对的、不吝啬的传给所有一切与我们有缘的学习者;错的,我们勇敢的面对,甚至於勇敢的告诉所有的学习者,我曾经这样走过路,我曾这样子跌倒过,我曾这样子流血过,你们不要再像我这样走错路。学历史,看著长辈们,不就是如此吗?所以一个严师者,他能不能可以展现出尧舜禹汤跟著子民一起同甘共苦,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身口意,这样才能够真正把一个学习的目标教育给做出来。所以尊师而在於所有的体现,都在於自己先做出来。所以我们第三点谈到这里。
在这里再倒过来看第十一点。一个真正会唱歌的人,他知道里面其中的奥妙,又加上学生愿意学习,他知道怎么样的延续他的歌声。同样的一个善教者,最重要是如何的激起一个学习者能够心怀天下,利益苍生,继这个志。所以一定是教导这个人他有志,他愿意严格的要求自己,而且是胸怀天下苍生,他的善意满娑婆,这样心念与宇宙之间无量无边,自然被教导者会慢慢的被他的言行举止感化而继其志。
到第九点,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在谈到的,十一点是讲的笃行,就孔子讲的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到了第九点,谈的是明辨的教学法,这一点就非常有趣。“故君子之教喻也”,当老师的人他非常懂得比喻,不管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十岁的孩子,还是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甚至一个长辈,到年老者,怎么样能够让他听懂我们的譬喻。就像今天各位,我们所要做教学示范的孩子里面,在这边九位孩子代表,有小学生、有初中生、有高中生,他们怎样的在同一会里面能够学习著《弟子规》、学习著古文,这是我们今天想要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报告的。
在这里我们简单的去想,我们讲的白话的部分(比喻里面),我们如何的能够诱导孩子,而不去逼迫他,学生就会和乐的学习。所以学古文的教育,现在很多人说,背经背到最后是陷入瓶颈。但是我要跟你们说的是,假如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背白话文,还是古文?孩子们请:
孩子们:古文。
陈瑞珠老师:他们喜欢背古文,他们觉得古文比白话文简单太多了。甚至於这里面有孩子说,老师我可以读《二十五史》的古文吗?我说《说文解字》的部分学习好之后再去读古文,才能够相应,读书有读书的次第。我们鼓励孩子,而不要压抑孩子。以目前瑞珠在教学上有遇到,在祖国中国大陆那边有一些校长也过来来问我,我们现在读经遇到瓶颈,为什么你们孩子们读经可以读得这么快乐?最重要是一个好学者,如何鼓励他,而不是去压抑他。而用他们喜欢的方法吗?对不起,不是,是用古德的教育法。用古德的教育法,孩子会喜欢学习,我们可以慢慢来剖析,学生就容易的更有发展。当我们教导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要引导他,告诉他大意,告诉他读书的方法,但是不要透彻的去解说,学生如何让他保留仔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当中自己找到答案。我们跟他说,对!你说的是真的,这在古德里面是这么样的去解释的,是这么样的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老师说你对,而是古德说你对。孩子会觉得,原来我的想法,我所找到的答案是跟古德相应的,所以孩子会觉得很和乐的学习,自然而然会容易发展。
孩子必须学会是明辨。以目前来讲,我们的教学方式里面,我们台湾的教育,我们台湾的教育包括到中国大陆华人地区,几乎都紧追著美国教育。可是美国教育到欧巴马上任之后,他开始做教改。怎么做教改?他们教改的方式是,希望老师们不要再给孩子出的考卷是选择题跟是非题。当选择题跟是非题这样的考试方式拿走之后,几乎所有的老师们都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教,无所适从。为什么?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整合全世界的教育里面是属於批判性的教育,你叫他批评,你叫他做一个判别还行。但是你叫他明辨,这个方法,很抱歉,只有从古德的智慧里面可以学到,因为是明辨。你不能明理,我们怎么去辨别?何来明辨的功能?谈不上。所以在美国里面,开始希望老师,就像我们第九段所讲的,是诱导孩子,让孩子们提示大意,让孩子保留思考的空间,再透过思辨、透过申论、透过提问,让孩子学习。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是一个资讯发达的世代,每个只要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解释;google一下,就可以看净空老法师怎么说、李炳老老师怎么说、徐醒民老师怎么说,都可以找到。事实上他不需要我们再从课堂上重复的说他找到的解说。所以很多孩子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甚至觉得你说的我都预习过了,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点新鲜的。
传道授业,传道授业这件事情,在google里面都找得到的时候,怎么办?就像孩子们学纸雕、学摺纸,甚至於他在学习怎么样的去写一份企划书,在网站上就找得到了。那到底我们要做什么?好,解惑。孩子没有惑是不需要我们的,他不知道这样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是开始就侃侃而谈,我们告诉孩子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大意,你有困难,你有疑惑,你来找老师,老师随时在这里。甚至於讲的是我们提问了,你答不出来,换老师来说,这个时候解惑他才听得进去。他无惑,他不需要长辈,因为他已经找到答案了。而且现在孩子们,因为透过知识的发达,所以容易长傲慢。我们怎样让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美国的教育,遇到这样的瓶颈。可怕的是我们台湾的教育紧追著美国,所有一切都学美国,包括教改的方式,包括到二十年前的建构式数学,都是学美国,这条路美国都发现到行不通了。可是最可喜的是,末学去看了他们的教改,竟然回到了我们中国老祖宗的教学方式,就是第九段这一段,这一段是明辨教学法。他们怎么教?他们强调是学生学会到深入细节的讨论,细节讨论之后,然后由老师来检验他说对了吗?他做对了吗?让学生本身成小组讨论。老师像个主持人一样,去了解学生讨论方向对了吗?讨论当中提出来的答案对了吗?再跟孩子解惑,让孩子心服口服,就是第九段这段经文。
所以我们看到了,现在整个全世界都在开始迎接的是亲师生如何面对分数惨跌的适应期,不再用选择题、是非题来考这个学生能力有多少。包括了这一次美国很有名的前三所大学,所有要申请硕士生、博士生的,他们的主考官严重的提出一个警讯,请特别注意亚洲学生。亚洲学生的知能考试偏高,但是在行动部分,如何的去跟人际关系合作,如何的去写出一份企划书,如何的去执行一个专案,这种能力是薄弱的,就是我们古人讲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所以他们在去年,凡是亚洲学生分数偏高,但是在行动力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考试不合格的,一律刷下。这跟我们古德的智慧教学,“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他们意识到,不再接受这样的,所谓的学文考试分数偏高的孩子,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转变的潮流。可是我们台湾却紧追著美国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在另类教育里面走出一条血路,回归到古德的教育,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救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代。这是末学在不断的鉴古知今当中,去学习出来一点心得报告。所以假如我们从单一的标准答案选择题和是非题,要马上跳到需要陈述主题、逻辑思辨的申论题,学生、教师、家长都必须经过测验分数的惨跌适应期,因为我们这一代的教育没有经过慎思、明辨的教育。待会我们做个示范,我们如何的慎思明辨,这是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
请各位再翻回来第三页,第三页的第八大段,讲一个是教育生信的原因,这讲的是慎思。慎思在於哪里?就是他讲的,“禁於未发之谓豫”,预防法。可是现在我们所有教育里面不是从因下手,都是从分数,从教孩子成名夺利里面下手,一开始就错了。所以我们这一代已经面临到的,整个孩子教育是错误的,整个社会乱象是错误的,就是因为教育新制的原因,衰败、式微了,甚至於到了几乎难以见得了。所以如何慎思?第一个我们如何的学习古德的智慧来学习预防法。当一个孩子他满脑筋里面都装的是我要待人接物,所学习的一切都从因下手,这是预防法。所以因,因果教育预防法。
再来及时法。我们现在教育,父母没办法跟孩子二十四小时相处,老师不可能跟孩子二十四小时相处。可是在我们古德的家塾里面是家长(大家庭),所有的在一个要让孩子读书的家庭里面,他的长辈们本身对诗书礼乐都有所涉猎的。再来,请来的老师是二十四小时跟著孩子在一起,所以当孩子一出现因偏离了,错了,他马上及时纠正。譬如你教的是晨昏必定省,他跟父母亲没有问好,你做爸爸妈妈常说:你要跟爸爸妈妈问好,又教你要跟爸爸妈妈孝顺,孩子觉得你烦。可是有个老师在家里面看到了,告诉孩子,父母如何如何的辛苦,你要略尽聊表孝心之意,就是一声问候。当做到的孩子,善根够的,给他勉励,给他鼓励;没有做到的,适时给他教训,就在及时法里面。所以因小果大,从小因就开始纠正孩子,但是不超越孩子的学习程度。
再来是渐进法,一定要有循序渐进。所以“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在於不揠苗助长。可是现在怎么可能?人家学珠算,孩子推去学珠算;人家学的是书法,推去学书法;人家是补数学,推去补数学,不问孩子他的步步踏稳了没有,孩子没有从容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学校教育里面适合的是一个中等学习的孩子。优势的孩子,智商高的,他老师讲头,他知道尾,他觉得你讲的我都知道了,他记性好,你讲一遍他就记住了,这是金字塔型的孩子。再来是属於金字塔下的孩子,你讲他必须的是:人一之,他十之;人十之,他百之,可是学校里面没有办法陪伴这样的孩子。所以这种孩子他慢慢就在学校里面变成调皮捣蛋,甚至於自卑、懦弱、放弃,这种孩子太多太多了。这种孩子都是我们社会里面普罗大众的孩子,安分守己的老百姓,可是这样的孩子都被牺牲了,要成为中流砥柱的精英也被牺牲了。所以现在是一个平庸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不可能可以培养出一流人才,不可能可以培养出圣贤的教育,都是齐头式的。牺牲了尖端的、最底层的,所以这个世界怎么不乱?甚至於导致领导者不过是中庸之辈,不要说中庸,应该说平庸之辈,怎么不乱?所以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观机逗教,这个教育没办法快。
再来是如何让孩子紧跟著父母的正确的身教,建立正确的观念。如果跟著一个老师是学习圣贤的身口意,而学习到观摩,他观摩是正确的,从先入为主里面已经建立了正确的观念,他一生一路都好走。所以我们到年纪大了,除非是觉醒,除非是真的是觉得我一生的苦吃够了,我一生的错让我受够了,我到这个年纪,我要回头了,我不要再迷失了,才会愿意学圣贤之道,要不然真的很难。所以我们如何珍惜孩子的童年,这是我们在座,我们所有当今只要关心,真正关心教育兴盛的人,我们必须努力的。
好,我们再看到第六段,第六段谈的是博学。现在很多人觉得说我让孩子一昧的读经,读到其义自见。怎么样?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能吗?对不起,读书千遍的前面原因是要先《说文解字》。净空老法师在告诉我们学习次第当中,他谈的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有家长告诉我,老师你看,老法师说要“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说请你再看到前面一条,是《说文解字》。古人在每个字里面,都先把它的哲学、它的义理了解,当你每个字的义理都了解之后,你再去读书千遍,自然会产生联结力,他才能够其义自见。一个字的意思都不了解,学是什么意思,教是什么意思,都不了解。它的意思的衍生太多太多了,因为中国每个字都是哲学,中国每个字都是含藏著圣贤的精神。所以《说文解字》里面,就如此的道破,每个字、每个字学了之后,我们再开始读书千遍,自然可以其义自见。这是小学。所以我们中国里面有小学教学法,有大学教学法。
所以在这边要讲的是“时教必有正业”,所以“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这边讲的是要先让孩子广博的譬喻,讲广博譬喻不了解这里面含的意思,它的出处,它的譬喻,每一个经文里面都含有要教训人的意思,甚至於说它里面的典故,假如不了解,读诗没办法读通、读透。这就是博学。所以孔子说,他年少多学鄙事,所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再来讲,你不学习各种的杂事,你不了解其中的苦,你不能了解到这个当中的滋味。礼这个字是处处为别人著想的心念。假如我们不能够学会到原来煮饭是这么苦,做家事是这么苦,他们怎么知道母亲的辛苦?他不知道扛起木头那种沉重,他怎么知道父亲挑担子的辛苦?他不知道解惑是这么辛苦,他怎么知道老师能够解惑,是如何不断的参究、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挑灯夜战而剖析出来的学问,他怎么愿意认真的学习?就不能学好礼了。
所以一个孩子,他不能够知道这个技艺里面,你去找到自己喜欢学的开始,有所谓的主产品带动周边产品。就像孔子他成功了,他带著弟子周游列国,到每个国家,当地的君主不敢用孔子,可是他说你的弟子留给我用吧!所以孔子的成功,这个主产品成功,而带动了弟子们到各国去出仕,去当官。所以一个领导者的成功,可以如何让一个世界能够再次的复兴,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讲的是,对於学问这件事情是如何的在这里就可以培养的是,所谓的“乐命篇”说,专心谦逊,时时主动积极,所学习就会成就,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希望孩子主动积极,乐观进取。但是要培养是诚敬谦和,这样心念才可以利益大众。所以第六段讲的博学的意义在此。
好,再来我们讲第五段,第五段谈的是立志,从小让孩子建立的是立志。立志,而在这边看到的是,就让学生能够从容的学习。所以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可以随时去干扰他,他要背个二百遍、三百遍,你常去抽问他,你背熟了没有?背熟了没有?我们不做这个事。就像我们在家塾班里面教学,孩子们要进入古文的提问,我们一定要求孩子,你背熟了,你对每个字的意思了解了,你才可以进教室。假如不是的话,请你离开教室,先到大树下让树神陪你读书,先到另外的空间安静的去背书。所以我们讲的是,孩子你没有预习好,你没有准备好,你是不可以进教室的。可是现在的教学法不是,孩子脑袋空空进教室,昏昏沉沉在教室,然后老师有讲,有听没有懂,然后又面对考卷满天飞。请问孩子的学习时光,不断在浪费,不断在腐蚀,请问谁要来救他们?我真的要讲的是谁要来救他们?我们这个时代,美国在觉醒,一直紧跟著美国教育法的我们,他的觉醒就是看到这个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却是我们中华文化古德的教法。我们在跟他们学,为什么不回过头来,我们跟我们古德的智慧学?直截了当。我们认清归祖,我们不要再认外国人是爸爸了,我们自己该认清归祖的时代,就看我们了。
所以在这里讲的,我们学习的时候,是让学生从容的学习。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不要过度的解说,是为了让学生保留一个存疑,有疑问了,我们再帮他解说,像初学者不让他随便的发问,让他有次第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要养他的志。所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这样心念是在这个时候就养成的。所以士要先学立志,就在这个道理上。
我们再看回来第四段,第四段就是“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当我们真正希望孩子是,当他学习好之后,他面对电脑,他会知道自己该搜集自己要搜集的资料,而不会随便的浏览在电脑上面上FB,不断的在打电脑而挑灯夜战,浪费青春。因为他已经知道我志在圣贤,他就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满身的市井气,让自己流俗众,就不会了,因为他是个有志气、有格调的人。所以当有要这样的学习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让人形成一个善良的风俗。所以人看到就觉得你们这样学习这么好,像是一个桃花源,学习孩子这么的清雅,你们相处是这么的和谐,这样人家就会来归附了。就像商汤,就是会有人来归附他,所以他开始进行的就是安顿了每个子民。
我们讲的是,这就是我们真正的大学之道倡行了。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绝对不能够躐等。现在的学习真的最可怕的是不能一科一科来。我们教学上,目前家塾班的就是一科一科来,先学习语文,语文学习好之后再学数学,数学学习好再学自然、再学社会,到心性稳定了,他比较稳定了,开始让他们可以接触电脑。但是接触电脑的时候,是亲长、师长要坐在旁边,因为他还不稳。所以心心念念都会为了孩子的心性稳定而努力。所以这在第四段的一个主因。
再看第三段里面,我们所有的人,假如今天我们愿意回过头来看古德的智慧,就会发现到我们自己是如何的困。我们现在都是大人了,都是领导者,都是一个教学者,都是为人亲长者。假如我们真正回过头来看到我教育孩子是错的,我是有困的,我们是不足的,我们才愿意“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心悦诚服的,五体投地的在圣贤、在佛菩萨的怀下,说佛菩萨、圣贤,我需要你的智慧。因为只有诚敬才能读懂经典之学,经典之学不是记问之学,都是在诚敬而入学。
当入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又看到第二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现在孩子的教导是不可以打、不可以骂。很抱歉,孩子的根器有上善、有中善、有下善,甚至有劣根性重的孩子,劣根性的孩子屡劝不听,都不用打、都不用骂,不可能。很抱歉,这时候适时的必须拿出教鞭来,给孩子了解痛的滋味,他才会收摄。所以现在提倡,尤其外国人提倡不打孩子,现在我们所有教育现场的师长们不敢打孩子,父母过度的干预,都希望孩子快乐学习。老法师在剖析当中太透彻了,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
可是我们在台湾的教育,对不起,中国人的教育理念是少年培福,中年造福,老来享福。这个培福,一定要了解什么是苦,什么是磨。所以讲的是如切如磋,切,怎么不痛?如磋,凿子钉下去,怎么不痛?到了如切如磋之后,要开始如琢如磨,细细的精雕细琢。就像建一个房子的时候,大兴土木,你看那工程多大,铿铿锵锵的,什么堆土机、吊钢架都来了,可是到了里面要装潢的时候,你听不到声音了,装潢之后大家说真雅致,你家装潢得很有文化水平。就是这个理。所以我们的教育假如离开了天理、离开了人理,我们不可能教育出真正的好子弟。
最后是到第一段,我们所有一切的人,假如说我自己不想学,我想要任用善良的人,还是没有办法感动人的。那我这样子好了,我去礼贤下士,我找来做,我自己还是不做。对不起,还是没有办法达到效果的。所有一切真正的教育效果,“其必由学乎”。今天太多人是,我把我孩子送给老师:老师,你帮我教吧!然后爸爸说:孩子交给妈妈吧!妈妈说:我教不动,爸爸你来吧!你推吧!推啊推的,孩子的童年都推掉了,长大了都不成样。老来开始,我孩子怎么长成这个样子,怎么变成啃老族了?怎么变成宅男宅女了?尝受到这个果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现在都看到了,我们还要继续的沉迷下去吗?我们再不觉醒,我们老来怎么办?怎么可以享福?所以回到第一段,我们讲的是学,所有的一切,求不得也,反求诸己,只有不断不断的要求自己,学一句做一句,懂一句做一句。
记得末学在跟老法师报告说要做家塾的时候,我也请教老法师,我说我们都是失教的一代,也没有看过家塾学校到底是怎么做,我们该怎么办?老法师说:你看看孟子。孟子的时候是战国,乱到不行,孔子不在了,他私淑孔子。这个时代要找到好老师不容易了,跟圣贤学,只要愿意真正下功夫,求佛菩萨、求圣贤加持,一定会能够心开意解。就带著这样的信念,撒下去,做下去。最后老法师用一句话,是瑞珠每天每天耳提面命的,就是“天天学,天天做,天天改,一定会天天进步”,还是一个学字。所以要好学,好学。这个好学在於自己意念上好学,言语上好学,行动上好学,都是学。所以今天里面先谈的是《弟子规》,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学。末学在这学当中,只能用简单时间跟大家做一个提纲挈领而已,不足之处,或是有言差的地方,还请各位师长、学长们给末学知道。
我们现在进入到《弟子规》,大家请翻开《弟子规》。请大家先把《弟子规》的一之一,我们从“入则孝”开始,这段经文请一起来念一遍,请: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今天教这段经文,想跟各位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我遇到一位牧师跟一位神父,他们是教品格教育的。外国人品格教育怎么教?他教的是诚恳、负责、勤劳、服从、谦卑。他说你们的品格教育怎么教?我说我们教《弟子规》。他看一看,他说“父母呼,应勿缓”里面,这里面教什么品格?“父母命,行勿懒”又教什么品格?这样教出来到底可以培养怎样的一个德行?他这么一问,我就回去推敲推敲、参究参究。“父母呼,应勿缓”,这里面到底要教的是什么德性?到底培养的是怎样的德行?就好像过去小学都有中心德目,这里面德目德目,这个品德让人家来目,眼睛看得到的是什么?“父母呼,应勿缓”,整体要学的精神中心的体现是什么?我问了半天,想了半天,后来我剖析出来之后,我去找我们这个神父、牧师朋友,请教他,你说我们这样子,你觉得如何?他说,这样我就了解了,这《弟子规》很重要。所以现在《弟子规》已经在辅仁大学的,他们阿里山的山上有一群原住民的孩子,就在学《弟子规》,是用我们现在剖析出来的方式学,他们就这样学通,他们觉得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好,我想把这个时间交给亭君老师,你来剖析剖析,请你把我们“父母呼,应勿缓”里面的因果关系,由你来说明。我相信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很多次了,也请你来复讲,交给您了,请。我想各位,因为我们今天年轻的老师也好,还有我们所有的孩子,今天坐在这里,坦白讲都很紧张,您愿意给我们掌声吗?谢谢!
陈亭君老师:尊敬的师父,还有各位可敬的学长们,现在请允许亭君站著为大家来分享我们《弟子规》前面这几句它的含义。前面这八句,如果我们都可以听明白了,也都能够做到的话,其实《弟子规》的后边,它要做起来就很容易。我们现在先看开头,我们中间画一条红线,那是因为在红线以上都是因,而红线以下都是果,也就是当父母呼对了,孩子就能够应勿缓;当父母命对了,孩子就能够行勿懒;当父母教对了,孩子一定能够恭敬的听;而当父母责备对了,孩子一定能顺承。我想这边八句,刚刚经过我们这样一个很简要的说明之后,其实我们都会反推到现在的教育现场,不就是孩子当长上一给了呼唤之后,孩子的动作还是拖拖拉拉的,然后常常不管是老师或是父母都给气得半死。然后再来是父母或者老师给了一个任务之后,结果这个孩子他觉得最好不要找我,然后能推的就推,能拖拖拉拉的就拖拖拉拉。再来,我们会感觉现在孩子在礼貌上面很需要加强,然后现在的孩子,我们感觉怎么要让他听话这么困难?我们现在先看看在《弟子规》里头,它确实为我们现代的教育瓶颈找到了最好的一个,它算是最好的解药。
现在我们看“父母呼”,呼,要必须要能够合乎天理,也就是父母的呼唤能够服天理的时候,孩子他的回应也就能够不缓慢。所以父母服天理,孩子就能够从仁心,仁心的仁是仁慈的仁。好,这是我们开头这两句。那透过这两句,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中心德目,孩子们,请问是什么?服从。父母服天理,孩子从仁心,培养出来的是服从。然后当一个人能服从的时候,他原来是从家教开始。所以在徐公泰老师他的讲课当中有提到,家庭是教育子弟最好的场所。就是所有的圣贤都来自於他有非常好的家教。那一个国家他的优秀人才能够非常多,也是因为他的家教给它打下非常扎实的根基。
下面“父母命,行勿懒”,这个命我们通常会听到命令、命令。令这个字,我们在古代这个令字,它有美善的意思。所以当父母他的命令,他的命能够合乎天命,就是合乎大自然整个运行,合乎真理,而他的令又合乎一个美善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孩子他的一个行动,就会非常的积极。所以孩子们请问,这一条所培养出来的中心德目是什么?勤劳。所以当我们现在看到如果有年轻人,有孩子是,我们给他任务,他就能够立刻一肩承当下来,而且非常勤快的,甚至是能够提早就把任务确实做好,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是非常值得信任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父母教,须敬听”。这个“教”字在我们《说文解字》里头,它是这样写的。我们中国字,如果是在一个天真的孩子的眼睛里头,他会觉得这很像一幅画。确实中国文字它的美,就美在於它一开始是具有流线型,包含到现在也是如此。这个教的左上角,我们看到是两个叉叉,这两个叉叉其实就是代表著老师跟父母所教给孩子的东西。而左下角这是一个子字,我想这是大家很容易就明白。右上角我们看到很像一个攴字,它其实是一根棒子,也就是教鞭。所以也就是古人他们在教育的一个智慧里头,他们就认为夏楚收其威,刚刚在我们的《学记》里面也有谈到。右下角就是一只手,也就是爸爸、妈妈、老师手拿著教鞭教导孩子他应该学习的内容。还要一手拿著教鞭,代表孩子心性未稳,所以一定要能够透过一些处理。我们现在常常听到处罚,其实我们把它讲成处理,是让孩子他后续还能够跟著明理。这个是一个教字,所以当父母他教导子弟的内容是正确之后,孩子就能够恭敬的聆听。
我们刚刚谈到教导,其实这个“导”字,我们看它在最上边是一个首字,这个首代表的是我们的头脑,所以我们讲首领、首领。首在古代的意思是讲头,这个头代表的是我们教导孩子的过程当中,可以能够先建立他的正确观念,简单叫做正念。所以我们现在常常听到正念分明,也就是不管是家教,还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所有培养年轻人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从他的观念开始建立。再来是一个辵部,我们中国字凡是跟辵部有关的,都跟行动有关。也就是他有正念之后,他经而能够正行,他能够正确的去做。最后当他能有正确观念,然后又能够行动的时候,他还能够不断的回归到寸,这个寸就是分寸,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戒律,儒家讲规范。所以他所有的一个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可以合乎礼,就如同我们在《论语》里头常常谈到的礼字,“克己复礼为仁”。
这是我们刚刚谈到教导。导的话,其实现在我们如果要去细分,导,一开始是教导。教导的过程当中,其实现在因为在学校里头,它的课程确实很紧凑,所以老师很难耐心的引导,因为也没有那样的时间。引导之后,还得要训导。所以我们谈到这个训导的时候,现在如果学生是突然被训导处广播,说要请他到训导处去,一般的孩子是会觉得紧张的,我又犯了什么错?其实在中国古字里头,训这个字我们看,它左边是一个言,而右边是一个川,所以是代表在训导人的言语当中,他是能够川流不息的言语来启发引导一个人的内在智慧出来。所以能够真正懂得训导的人,他所教导的孩子,都能够很快的明理。因此这个训字又跟骂不一样,我们看这个骂字,骂人的骂,骂人的骂上面很像四,其实它是一个网子,一个网子下面又有一匹马,代表要把这一匹很不温驯的马,要把它活生生的控制下来。所以骂,其实会让人觉得不自在,会觉得他是被控制的,他不是心甘情愿、心服口服的,所以跟训的效果就截然不同。
因此我们刚刚谈到教导,然后再来引导,接著是辅导,辅导之后接下来是训导,训导最后是督导,还得要确实去看他有没有做到。所以包含教年纪很小的孩子,比方说让他去洗抹布,然后我们有家长就发现,这个孩子,特别是如果他本来规范的基础没那么好的,你可能做了示范,结果你转身一走之后,他所做的跟我们所教的是截然不一样的,哪怕只是最后两个动作,他能省则省。所以现在的孩子,确实要叫他老实,还真得要爸爸妈妈,还有老师,要下非常大的功夫。所以我们刚刚谈到导的艺术。我们再把它重复一遍,第一个是教导,再来是引导,接著是辅导,再来是训导,最后是督导。当父母他能够有正确的教导之后,孩子就能够恭敬的听。这个敬代表的是不草率、不随便,他能够非常严肃、庄严。我们常常谈到恭敬、恭敬,这个敬的本身还包含有严谨的意思在里头。
下面,最后“父母责,须顺承”。这个责,我们常常听到责备、责备,其实责在它的本意里面,它有谈到的是要求,有本分的意思。所以当父母亲他在教导孩子,他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他所发出来都是孩子你要能够做到你的本分,他的责备是符合孩子的能力的,这时候孩子他就很能够去顺承。如果我们教导孩子的是不符合孩子现在的能力,这个孩子会觉得压力很大,不免在无形当中,他的反弹就会出现。这里顺承,因此我们谈孝顺、孝顺,孝顺是整部《弟子规》在教导我们的核心。孝,最重要是要能够先懂得顺,而顺要回到前头来,是要能够先服。所以我们刚刚第一条谈服从,第二条谈勤劳,第三条谈的是负责。当孩子能够很恭敬的,听到指令了,然后能够立刻去做,又把它做到好,不是做完而已。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场状况,常常是孩子会跟爸爸妈妈或老师说,我的作业写完了。结果我们去检查的时候会发现,他十题里面可能错九题,因为他有时候可能赶著我要打电动,有时候赶著我要跟同学出去玩,所以他的写完不代表他写好。因此我们强调一定是他做到好,每一个细节都能够非常的注意,因为魔鬼藏在细节里。所以第三条谈到的是他能够培养出的中心德目是,孩子们是什么?负责。而最后一个是谦卑,当一个孩子他能顺了之后,他自然而然就能够非常谦卑。
这四个中心德目,其实我们现在整个谈下来,会发觉古人确实他有他非常高妙的智慧,因为一个孩子又服从,又勤劳,又负责,这样的孩子,请问大家,有没有觉得他会人见人爱?对!那这样的孩子他出去一定会得到非常多掌声,这时候他该怎么样能够让自己不长养傲慢之心?他就必须要能够时时拥有一颗谦卑的心,这样才能够护住他所有的福田。因为谦卦,在昨天各位师长跟学长们上的那堂课,《了凡四训》里头就讲到谦德之效,刚好跟我们今天《弟子规》一开始的课程,是也能够连上关系的。以上是这八句简单的说明,谢谢大家。
陈瑞珠老师:好,谢谢。这边末学再次的把它做一个解析一下。就是说在读《弟子规》里面,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深信因果,因在这里,因对了,果一定好。所以父母呼唤的语言,有没有符合天理?有没有符合圣贤的教诲?假如我们呼唤是对的,孩子绝对是应勿缓,结果一定是美好。现在的《弟子规》确实面临到一个瓶颈,《弟子规》都是孩子做的。所以我们的孩子们,像我们教的孩子们现在都大了,他说老师,为什么叫我们爸爸妈妈学《弟子规》?我说当然要学,他才会教你们。他说我每次要是没有做到,他说你《弟子规》学到哪里去了?结果变成又是一个新的压抑法出现。真正《弟子规》还是一样,教儿教女,先教己。所以,所有的一切,当我们在责备孩子的时候,我们在怒骂孩子的时候,这问题就出来了。所以因不对,果一定不对。
命,我们讲命一定要命中,我们讲的话有命中孩子的需求,不是讨他的欢喜,讨他的欲望,而是为人子的天理的本分。所以我们在训导孩子的时候,我们让孩子明理、服理,他自然行动就会快。你看因,教,要敬听,因为教对,他的耳朵才会打开来,才会听得进去,听得仔细。当然有些孩子从小已经沾染了恶习,这部分就需要时间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一磨,少说又是五年、十年。
最后讲的是,这以上,假如责,你只是让孩子,知道是他本分,在他本分之内该做的,孩子觉得这是他可以承受的压力,他当然可以顺天理而承担。包括到我们后面的学圣贤教育,这是绝对顺天理,当然能够承担。所以我们在开宗明义里面看到的,孩子们学习的,到了父母愿意服,孩子一定可以从,从仁心。到了父母命的是对的,这是什么?勤劳,我们孩子的勤劳就会出现。再来这边“父母教,须敬听”,这里呢?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教出负责的孩子。再来是什么?谦卑。一个人他可以服从、勤劳、负责、谦卑,这在家庭里面就养成良好的德性。这四个德目可以做到,请问我们孩子有没有人见人爱?我们自己做到,会不会到哪里都受到人家尊敬?对不起,不可能。他不尊敬我们,我们怎么办?我们保持谦卑,至少不得罪小人。得罪君子,君子远离我们;得罪小人,小人加害我们。所以这都是一个保命法。
我们现在已经把德目都给整理出来了,请各位翻到我们的故事一。孔子教学,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所以我们在教导上非常注重,注重孩子的德行,注重孩子的言语。在您翻开故事第十页的时候,也请你们翻开《常礼举要》第十八页,我们先看第十八页。因为一个好弟子在家里面,到底服从什么,服从的范围是什么,我们必须回归到《常礼举要》。因为礼,我们讲礼仪,礼就是处处为人著想的心念。整个中华民族的礼,都是培养处处为人著想的心念,这心念都是我为人人。仪就是时时体现恭敬的态度,这个恭敬就是不草率、不随便。礼仪、礼仪,它的整个的本意在此。所以常礼,五常、五伦这个礼从哪里学起?从居家。
各位看到“居家篇”里面一共有十二条,第一条到第三条讲的是如何为人子,如何当一个人的孩子,一到三条;四、五、六、七是讲如何的去跟长辈相处;到了八、九条,是如何显现你的威仪,你的礼仪;到了十、十一、十二是讲如何的饮食。饮食这件事情会觉得非常重要吗?对。在我们台湾,我曾跟一些有知名度的上市股票的董事长他们一起吃过饭,我请教过他们:你们注不注重饮食?他说:当然注重。我说:你们怎么注重?他说:我假如聘请高阶经理人的时候,我请他吃饭,吃饭的时候我就可以决定我要不要用这个人了。他专业度没有问题,都是硕士、博士,还有双博士,这有些都是在机构里面当到了副总、总经理的都有。他说吃一餐饭,我就决定这个人我能不能用。他怎么说?吃饭的时候,他看他会不会跟服务生说谢谢,然后他会特别刻意的交代服务生上菜上慢一点,然后再看说他能不能在这个菜上得慢当中,怎么跟他聊天。因为他是长辈,你这样壮年是要造福的时候,你懂不懂得怎么样跟我聊天;而再来,你懂不懂得,真的是愿意把耳朵借给我,仔细听。他在看这两个。另外他看菜没来的时候,他的焦躁态度,沉不沉得住气?所以发现到,然后有服务生,他就特别好像在,因为为了让长辈早点吃饭,他就会特别请服务生过来,请你们菜赶快出,过没多久又菜赶快出。他觉得这个人,他不适合在他机构里面工作。
所以我看到的是,因为有这样机会,我可以有机会跟著台湾一些知名度这些上市股票老板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太有趣了。像我十一月会跟几个老板,我们去竹山,去看个小地方。我发现到他们现在注重是,你凭什么实力来告诉我你可以帮助这个社会。他会不断在观察我们所言所行,因为他希望把这样的棒子交给年轻人。所以他为什么会跟我说破?当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他发现到我会布菜,我会耐心的听他讲话,甚至於我会提出我的疑问。他甚至於说:瑞珠,我发现你很会提问。我说:对,因为我常常请教孩子,待会我们就要做一个请教孩子的学习法。所以饮食的十、十一、十二,绝对不容小覻。看似寻常,如何?孩子们大声说。是!培养一个好子弟,在一个家庭里面,就要培养出来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头,当“父母呼,应勿缓”,呼唤是什么?都在十二条里面。第一条,“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养成什么?勤劳的习惯,养成了服从、勤劳。再来他自己会不晏起,一个孩子不偷懒、不晏起,会培养的是一个会控制欲望的能力。现在人都觉得懒睡没有关系。有关系,他连个自己准时起床都控制不住,后面不用讲了;他连自己的棉被、自己的衣服都摺不好,后面再说什么,对不起,天花乱坠。所以看一个人,他衣服有没有摺好?棉被有没有摺好?衣服能不能自己洗?东西有没有放好?所以物有定位,人有定性,这培养了敏锐的眼光。所以“少成若天性”,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这个自然练习是一心不乱。我上一次有缘分,听悟道师父介绍,认识了果清律师。他离开道场的时候,他是把棉被跟人家洗好来,衣服都把它摺好,干干净净的还给道场。这怎么不重要?从这些细节处,就看出这个人他到底是不是可以承担大任。
所以在学习规矩里面,练习著收放,收敛跟放,所以收放自如,收放自如就在於做家事开始。现在孩子“执虚器,如执盈”,碗一拿,乱甩一通,砰,破了。像我们家塾班的孩子,都是用陶瓷的碗、陶瓷的盘子、陶瓷的碗公,为什么?打破呢?打破当然就有得练习了,就练习著执虚器,如执盈。可是现在教育现场,都是用钢碗,家里也是,小孩子怕他打破。打破才有危机感,打破才有学习的机会。都在怕孩子打破碗,愈怕孩子愈不能学会。我们从这十二条再慢慢的去玩味、去品嚼,这是好子弟从居家开始。
好,我们现在就回到了故事,故事一这边。为什么我们耕心莲苑会花时间要编教案?因为我常常遇到很多家长很可爱,他说:老师,我怎么看你跟孩子讲话就有效,我跟他讲话就没效?我说:你是用比较是批评式的语言,比较指责式的语言,你用骂的,不是用训的。他说:骂跟训有什么差别?讲了之后还是不懂。我说好,所以我们就开始用《弟子规》来编言语,言语里面可以看到,它编当中有些透过戏剧来展现。现在看到附件一,故事的附件一,孩子们,我们要请开始了。因为孩子们在言语上必须先练习的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第一个让他练习这个。再第二,他练习如何把话说好,就是应对进退。孩子我们请翻到附件一,故事文本,孝悌传家的孔家。我想请同学来看看,一到三段,谁来朗读朗读?好,彩君,一到三段。四、五、六,谁来朗读?好,承志。到七、八段呢?好,咏馨。请。通常来讲,我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口语的训练,现在的孩子们再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讲话比较容易模模糊糊的,甚至於含颗卤蛋,或是低声细气的,这都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请孩子们把孝悌传家的孔家,请示范。
彩君:附件一,孝悌传家的孔家。放学的志和、明伦,进门就闻到阵阵菜香,三兄妹被菜香吸引到厨房。志和说:妈妈,我们到家了,饭菜闻起来好香哦!妈妈笑著说:肚子饿,吃什么都香!晚餐煮好了,你们先去洗手。德馨帮忙擦餐桌,志和端菜,明伦摆碗筷,然后去楼上请爷爷奶奶用餐。三兄妹:好的,我们马上去。晚餐后,爸爸说:妈妈忙了一整天好辛苦,等等谁来洗碗?爸爸,包在我们身上。明伦接著说:爸爸上了一天的班也很累,您跟妈妈在客厅休息吧!德馨说:爸爸妈妈请去休息。爸爸说:很好,你们真懂事。来到厨房,明伦问志和说,哥哥,请问我跟妹妹要做什么?志和说:粉红色的篮子给你放冲干净的碗,记得水不要开太大。德馨摇著志和的手说,哥,那我呢?志和摸摸德馨的头说:看到这条干毛巾了吗?德馨说:是这条吗?志和笑著说:没错,你先去把手洗香香,等等明伦哥哥把洗干净的碗放进粉红色的篮子时,你就来找明伦哥哥,明伦哥哥就会拿白色毛巾给你擦碗,懂吗?德馨说:哥哥,我知道了。那擦好的碗要放哪里?志和说:擦好的碗,先放在这个黄色篮子,等你都擦完了,我会帮你搬到桌上。
承志:在大家的合作下,碗很快就洗好了。但明伦在递盘子时,没注意德馨还没接好,不小心盘子就掉到地上,德馨以为自己打破盘子,吓得哭了。而志和马上把妹妹跟弟弟带到安全的地方,并检查他们的手脚。本来在客厅喝茶的爸爸妈妈,听到德馨的哭声,就来到厨房。妈妈抱起哭泣的德馨,爸爸说:志和,怎么了?志和说:弟弟拿盘子给妹妹时,没注意妹妹还没拿好就放手,结果打破盘子,所以德馨被吓哭了。爸爸说:明伦,要等妹妹拿稳了再放手,知道吗?现在你先拿扫把来,爸爸扫一次碎片给你看。明伦说:爸爸,对不起,下次我会等妹妹拿稳再放手,我马上去拿扫把。爸爸说:志和,请去拿胶带来。
咏馨:妈妈抱著德馨说:德馨乖,碗不是你打破的,明伦哥哥也不是故意的,原谅明伦哥哥,好吗?德馨点点头说好,德馨不会怪哥哥。爸爸说:爸爸教你们处理碎片,要注意看哦。三兄妹很认真的看著爸爸,扫完大碎片后,再用胶带把地板上看不到的小碎片黏起来,才不会受伤。妈妈接著说:虽然我们有穿拖鞋,但是碎片要清理干净才安全,懂吗?三兄妹齐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了。妈妈点点头说,能承认错误并改正过来,是很值得称赞的行为,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笑著说:你们把剩下的碗擦干、摆好,就到客厅。三兄妹开心的说:是的,谢谢爸爸妈妈的教导,我们会努力改进。
彩君、承志、咏馨:谢谢老师的肯定,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会继续努力。
陈瑞珠老师:好。因为孩子在学习当中,我们通常一堂课都九十分钟,那九十分钟的上课方式,当然会有一点小娱乐,娱乐方式我们都用五德掌声。什么是五德掌声?就一二、一二三,这是我们研发的五德掌声,五次,五德掌声就是温良、恭、俭、让。我们大家来玩一次五德掌声,请:一二、一二三。好,不够整齐,我们可以再一次,预备,请:一二、一二三。太棒了,我们今天就已经团结成一气了。各位可以看到,我们在这里面就可以看到的是服从、勤劳、负责、谦卑。我们把一个孩子假如犯错该怎么去指导他做对,这样的语言方式,我们编下来之后,因为目前来讲都是有人到我们莲苑来,我们就会把这套教学提供给他做参考。这是在言语上,这是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去编写出来的,希望能够融入到生活里面,练习著话能怎么讲得比较贴切一点。但是这篇这么浅白的课文里面,就是现在白话文学,白话文学里面,如何含藏著是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面有没有含藏著《弟子规》、含藏著《常礼举要》?
现在我们又想,我们带孩子当中,他们把课文读熟之后,请他们反推,逆著推会讲这句话的人,他的人文底蕴是如何?他为什么想得通要这样的去讲话,要这样的教孩子,他态度是什么?所以我们从浅白的白话文里面,反推到充满著智慧的文言文。这部分是让孩子们自己来做,他们做了之后,他们提报,提报之后我们来检视对了吗?好,孩子们,我们先看一到四段,我希望各位也可以一起来跟我们做这样的一个研习,一个研讨。一到四段里面,这样的一个,这么平常的对话里,含藏著深厚的《弟子规》的智慧、《常礼举要》的智慧。孩子们,你们找到了吗?找到的请你们举手,来回馈给我们,我们来检视检视对了吗?好,我们请永全,请:
永全:报告老师,永全找到三条,请老师指导。
陈瑞珠老师:好。
永全:报告老师,第一条是在第一段,“妈妈笑著说:肚子饿,吃什么都香啊!晚餐煮好了,你们先去洗手”,这符合到《弟子规》谨的“便溺回,辄净手”。当在学校里面有很多的细菌,所以吃饭前要先去洗手。所以吃饭前要先去洗手,这符合到《弟子规》的“便溺回,辄净手”。第二条,是在第二段和第三段,明伦所说的话,明伦做到了《弟子规》有符合到信篇的“凡出言,信为先”。明伦说,“爸爸,包在我们身上”,在第三段,明伦就有认真的去做,还去向哥哥请教该做什么事情。第三条是第一段,“放学的志和、明伦,进门就闻到阵阵菜香,三兄妹被菜香吸引到厨房。志和说:妈妈,我们到家了,饭菜闻起来好香哦!”这符合到《弟子规》入则孝的“出必告,反必面”,他们进家门有先向妈妈报告,没有进自己的房间里头去做自己的事。报告老师,以上。
陈瑞珠老师:好。永全,你现在讲到了这三段的三个经文的条文。谁可以来复讲一下?朋宣请,复讲经文。
朋宣:报告老师,永全哥哥所讲的第一条经文是“便溺回,辄净手”。第一条的出处是在《弟子规》的谨。第二条是“凡出言,信为先”,是在二、三段,在《弟子规》里面的信。第三条是“出必告,反必面”,出处是在《弟子规》的入则孝。
陈瑞珠老师:好,忠不忠?忠。好,给朋宣,她很紧张,我们给她一个五德掌声鼓励鼓励。
朋宣:谢谢老师的肯定,谢谢大家的掌声,朋宣会继续努力。
陈瑞珠老师:好,朋宣你先请坐。我们来看永全找的这三条,谁可以来说看看,你觉得他们忠不忠?承志请,为什么忠?
承志:报告老师,承志觉得这三条都是忠的。因为永全所说的第一条,是在《弟子规》谨,“便溺回,辄净手”,这在第一段文句中就有说到,“妈妈说晚餐煮好了,你们先去洗手”,这条就有符合到《弟子规》谨,“便溺回,辄净手”。接下来第二条,在第二段以及第三段,明伦所说,“爸爸,包在我们身上”。他们三兄妹在答应了爸爸,说要去帮忙妈妈洗碗,打理家事,在第三段就有说到三兄妹认真帮忙妈妈洗碗的状况,因此三兄妹有做到了《弟子规》信,“凡出言,信为先”,答应爸爸妈妈的事,就是努力的去做。接下来第三条是在第一段的,“放学的志和、明伦,进门就闻到阵阵菜香,三兄妹被菜香吸引到厨房。志和说:妈妈,我们到家了,饭菜闻起来好香哦!”这一条有符合到《弟子规》入则孝,“出必告,反必面”,三兄妹在一到家的时候,先会到厨房向妈妈报告我们回家了,让妈妈能够放心。报告老师,以上。
陈瑞珠老师:好,谢谢。大家假如觉得忠的,可不可以给他们五德掌声?大家说你们忠了,那我们就说忠吗?我们下堂课再来分解说他们不忠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这就是一个复讲的训练,慢慢所有的人多听几遍之后,就愈来愈熟悉,包括到运用。好,我们这堂课就分享到这里,我们先休息之后,我们下堂课继续分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