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11:43:3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我注意到,您和您的《黄河文学》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您认为,推广传统文化,最关键的是什么?
郭文斌:把倡导变成实践,身体力行。拿刊物来说,文联和编辑部的同志正是靠这一点赢得读者爱戴的。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黄河文学》编辑部的同仁突击编印了抗震专号,加印义卖,想为灾区的孩子做些事情。周六周天,他们每天早上八点出门,在步行街等地摆摊叫卖,顶着三十五度的高温,一直叫卖到晚上。我去看他们时,他们的嗓子都哑了,当我听着他们沙哑地喊着“为了灾区的孩子,买一本吧,买一本吧,一本杂志,一份爱心”时,我的眼泪都出来了。他们的胳膊被蚊虫叮咬得红一块紫一块,他们被不理解的人指着鼻子骂骗子,甚至被人吐痰,也没有动摇他们为孩子义卖的决心。最后,他们把义卖所得一万四千元,买了二百零五份礼物,配上我个人捐赠的二百零五本《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在宁夏育才中学借读的青川学生就要回家的时候送给他们。按照规定,学校当时不能接受任何单位的送别,但是学校听了他们的故事后,接受了请求。那天的送别真是让人难忘,当我讲到“你们来时,杨柳依依,去时,仍然杨柳依依,因为我们的心里有春天,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时,在座的小朋友们已经泪流满面。一位学生代表在发言中说,我们虽然失去了父母,虽然失去了家园,但是我们没有失去温暖,它的名字叫黄河,叫中国。合完影后,编辑们和他们依依惜别,不想就在我们上车时,二百多名学生哗地一下围了上来,把我们包围起来,拿着我送给他们的书让签名,我只好坐在操场上给他们签。这时,已经是吃晚饭的时候,学生们仍然不愿意离去,签了几位,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每位同学把他们的名字写个纸条给我,名义上是为了看着它签名不容易写错字,也快一些,心底里是想,也许此别便是永别,能够留下他们的一张纸条,也是一个念想,为此特别叮嘱编辑,把这些纸条用心收藏好,回去后,我让他们把它们粘在一张大纸上,拍照,然后把每个小家伙的名字印在发有他们习作的刊物上给他们寄去。现在,这些学生已经走向大江南北,在各个大学读书,我的博客上,不时会有他们留下的问候和祝福,他们当然是《黄河文学》的义务宣传员。
新华网:您的很多作品写了传统的节日和在节日里虔诚的人,读起来很亲切,使心灵得以回归,但是随着移民工程的实施(西海固正在移民),您写过的那些比如端午给孩子的手腕上绑花绳等传统搬到其他地方就会失传,您觉得国家在移民时怎样更好的保护传统?
郭文斌: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但有生命力的传统是不会因为地理环境的变化而消失的,这就像我们西海固有不少人是甘肃天水移民,恰恰是这种移民发展了天水文化传统,我的祖籍就是大地湾文化发源地,但是大地湾文化精神却被我的祖先带到西海固大地。因此,手腕上花绳可能会消失,但如果我们愿意努力,灵魂上的那个花绳会代代相传的。
新华网:宁夏作家董永红说,城市少年的节日几乎都是在游戏中过的,全是打打杀杀的东西,如果《农历》能改编成吸引青少年的游戏,让他们就是盯着网也能走进传统,给亲人拜个年,向朋友问声好,让他们提着贴着窗花的灯笼放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郭文斌:这当然好,我一直在讲,《农历》中所写的那些日子可能回不来了,但是“农历精神”能够唤回。因为只要有人类在,就需要祝福,而“农历精神”,本质上就是祝福精神。不久前,有一位读者让我联系一下出版社,批发给她两千册书,她要捐给一些愿意接受捐助的学校,让孩子们去读。说来惭愧,当时我的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个人要么是富翁,要么是一时冲动。如果是一时冲动,几万元花掉,家里成员找我的麻烦该怎么办,就没有急着联系出版社,心想等两天再说。不想过了两天,她又打来电话,问联系得怎么样了。我就提出到他们家,和他们家人商量一下再说。大概是她感觉到我想探究虚实,就让我到他们家,说儿子在家里。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也羞愧不已。房子面积不到六十平方米,很旧的楼,却收拾得很温馨。儿子刚刚大学毕业,居然特别支持家人做这件事,而且买了包书纸,要把这两千册书包好皮,然后在扉页上盖上“像五月六月那样成长”的章子,然后送给孩子们。真是非常感动,也非常惭愧。我这些年也做一些公益,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太差劲了。同时,作为一个作者,觉得自己的书能够被一位读者用她微薄的工资收入购捐,真是非常安慰,同时,我在想,这些年我出了那么多书,她为什么偏偏选中《农历》?她说,《农历》可以把走失的人们带回来。
“把走失的人们带回来”,这句话让我一震,现在,我们有多少走失的孩子!因此,这个关于把《农历》改编为青少年游戏的建议非常好,但愿能够被有识之士付诸行动。
人物介绍
郭文斌,祖籍甘肃,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县。先后就读于固原师范、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
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弟子规〉到底说什么》等。长篇《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
现任银川市文联主席,宁夏作协副主席,《黄河文学》主编。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