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62|回复: 0

“江南第一家”趣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6 12: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1-3-17 17:03 编辑




东明精舍雕塑


九世同居铭牌


孝义门牌坊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城东12公里的郑宅镇,有享誉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重要遗址——“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曾多少次让我魂牵梦萦,想一睹风采。在一个春光灿烂的周末,当我站在那书写着苍劲有力“江南第一家”的高大牌坊下,轻轻抚摸着那厚重的石柱,一种别样的情感,涌上心头。

“江南第一家”,这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的郑氏名门望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其大家族的辉煌历史长达360余年,鼎盛时多达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浩大场景,真是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典范。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膜拜。

走过景区广场上那排醒目的孝义门、三朝旌表、恩德、麟凤、大宗伯、一门尚义等牌坊群后,当几面高高的家规碑林呈现面前,我看见那密密麻麻刻着曾成为明代典章制诰蓝本的168条郑义门家规后,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首先是“孝”字。中华文化历来崇尚做人要以“孝”字当头,这是颇有道理的。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无感恩报德之心,那么他也绝不可能成为有品德的人。其次是“和”字。“家和万事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既要靠他的志向和能力,还需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家。最后是“廉”字。从宋、元到明、清,郑义门约有173人为官,尤其是明代,出仕者达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而让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中,竟没有一人因贪污而被罢官者,实在是难能可贵。可见家风之重要。古代大家族这样重视家庭教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先治家,治家必有家规。

郑义门家规

孝感泉遗址

走过家规碑林后,是一条清幽而整洁的石板路,还有条水流清澈的小溪,名为“白麟溪”,该溪沿着街道由西向东横贯全镇。小溪上有多座人来人往的古典小桥。溪边,小镇居民们在清澈的溪水中清洗衣物,加上四周茂盛的花木点缀,远看就是一幅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沿街一路欣赏美景,走到那座曾感动天地的孝感泉旁,看着清亮的井水,联想起郑义门名人之一的郑绮的故事。传说在一个大旱时节,水脉皆绝,郑绮因其母亲嗜饮溪泉,为此凿溪却不得滴水,乃仰天恸哭,越三昼夜,水忽涌出。人们为郑绮的孝心所感动,故立碑纪念,这就是孝感泉遗址。

郑氏宗祠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郑氏宗祠,是江南郑氏家族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该宗祠大门东西边间匾书有“宗风永漾”和“德布春光”。阶沿正间柱上书“一脉真传曰忠曰义,两门正路惟读惟耕”。阶沿边间柱上书“诸山有瑞凡鸟飞来能化凤;暨水无尘池鱼跃去可成龙”。郑氏家祠为当年族人同居的活动中心,始建于元初,占地约6600平方米,结构宏敞,风格古朴。令人惊奇的是因祠内多用香樟木材而建,因此多年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夏日清凉无比。特别是当我看到宗祠大厅里悬挂的众多历代名人的题匾和联语,和那一方方彰显着郑氏大家族的荣耀牌匾时,我内心无比感动。其中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圣旨颁发的——“孝义门”,以及“忠孝传家”“廉为世重”“大宗伯”等,还有清皇帝乾隆颁发的“肩纲锡类”和道光皇帝颁发的“名登天府”等牌匾,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而前厅及拜厅的天井内,还有明代散文家宋濂手植的古柏,如今枝干虬劲,上薄云天,似在向人诉说六百多年的沧桑历史。

在宗祠周边,还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迹和“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值得一看。

郑建伟 来源 梅州日报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江南第一家风水故事

广西 赖吉星


2012年阳历6月25日,赖九鼎老师在他的几个门人和义务的大老板:金某、骆某和王某等人的促成下,终于驱车从义务出发,直到了浙江蒲江县郑宅镇江南第一家去考察郑氏义门的风水。当我们到了郑宅镇镇中心,才知道郑氏义门“江南第一家”不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目前已开发成为旅游景区。当我们到了景区已是中午12点钟了。我们顾不了那么多了,便到管理处打听“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祖坟的情况,第一时间接待我们的是郑氏义门后裔三十世子孙郑某某宗长,他说要下班了,叫我们有事到郑氏祠堂找祠管委有关人员或者直接去找郑氏宗亲会的有关领导,当我们处于礼节递上名片给他时,却被他拒绝了,我们向他要求留下手机号码时他又装作听不到便匆匆的离开,我们被他的“举动”感到惊讶和百思不解。这时大家都感到肚子很饿了,我们便在郑宅镇上兜了好几圈,都找不到一家像样的饭店,之后开车到白马镇上找到了一家酒店,吃午饭后,有返回郑宅去找郑义门的“郑氏宗祠”,几经周折,当我们找到了郑氏宗祠,才发现“郑氏宗祠”也成为旅游景点,要买门票才能进去参观的,当我们向这位女管理员(验票员)说明来意后,她立即打电话给郑氏宗亲会的领导,大会十五分钟后,郑氏义门宗亲会副会长郑义门第二十九代世孙郑期康和他的同辈兄弟郑定汉宗长一起来接见我们,他俩的为人热情厚道,我们喝他俩打相识后,他俩安排我们进去参观郑氏宗祠,他俩说:“我们不懂风水,你们进去参观就是了。我们还要等郑球时(郑义门第三十代孙)宗长来了,大家一起进去看祖坟!”,但是说来怪事,当我们参观完了宗祠的布局后,不见他们来带我们去参观风水,我们就在宗祠第二进大厅室休息,又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后,还不见他们的身影,我们以为他们是有意骗人的了,由于我们不懂怎么去找郑义门的祖坟风水,郑期康他们又不见,只好走出宗祠返程了。当我们走到第三进(宗祠下座)时,突然发现他们三人在一个房间里互相窃窃私语,好像是在探论或讨论什么问题似的,又好像是在争论什么。当他们看到我们出来了,他们三人处于礼貌一起来“迎接”我们,他们虽然是脸露出笑容,但也显得沉着而又严肃,其中那位叫政球时直问赖九鼎老师,说:“赖大师,我们的宗祠风水怎么样?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那时的赖九鼎老师,心里觉得被他们冷淡的“礼遇态度”所气,加上中午的酒气还没有完全“消退”,便大声的说:“郑会长、郑叔!你们不要说你们的宗祠风水,我只会看到好处,没有看到坏处!但我认为你们这座宗祠完全按照赖布衣传下来的风水理论进行选址和布局的,主要有两大特点与其他宗祠不同的:第一、要开两个门楼,一正一侧,并且是侧门开正向,正门开斜向。第二、正门斜开,是因为面前有九曲水归堂”。这时他们三个互相对视,不知到底想说明些什么。过了片刻,他们三人便异口同声的回答:“赖大师,你才是赖布衣风水的正宗传人。你刚才说的两大特点完全的对的。请你不要错怪我们原来对你的猜疑。因为近年来,你们姓赖的有好几批风水先生都来过这里,他们个个都称自己是赖布衣的正宗传人,他们一批来了,又一批走了,但是从来没有哪一位先生能说出像你主这样对我们郑氏宗祠风水特点的评价”。这时赖九鼎老师看到他们三人都在用心听他讲解,接着说:“你们宗祠是坐寅向申的,按理说正门应该在2004年至2023年八运星开的,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打开呢?”他们说:“祖上流传下来,只能走侧门,等到我们郑义门出了状元后才能择吉打开正门的”。赖老师接着问:“哪从建祠到现在从来出过状元吗?”,他们回答说:“没有!”赖老师接着说:“应该出状元了!好了,反正不管什么出不出状元,在2023年前,这个正门一定会被开打的!”这时大家的交谈就便意了很多。尔后,他们三人和赖九鼎老师一起在郑氏宗祠侧门前合照留影。随后,我们大家一起开车去考察郑氏义门的祖公风水了。在风水现场,赖老师对郑氏二世祖公和四世祖公的形为:“美女照镜”的风水佳城,只作粗略式讲解,赖老师说出赖派风水的秘法,暂时不方便公开,有待在赖布衣内传风水门人弟子开班时再一一讲解。郑氏义门祖公的青龙砂上,郑期康还邀请赖老师对其爷爷的风水,赖老师下盘和观天象后便开口讲了两句断语:“风水一般,大房子孙老实出文人,二房子孙发福欠贵……”。郑期康随后解释说:“是的,我是老大,我孙子已考上北大了;我二弟目前最富有……”,赖老师说:“你孙子的风水力量主要还是在二世祖公风水宝地的力量大一点的……”。

话说回来,他们郑期康的孙子考上了北大,北大和清华难道不是古代的“状元”了吗?真是的,这件事确实似乎有点令赖九鼎老师为难啰!不是么?

为了让大家对郑氏义门的风水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增加认识,我们又将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江南第一家”的风水故事吧。


〈一〉该地理概况

在位于浙江浦江县城东10多公里的郑宅镇镇中心,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义门古建筑群,人称“江南第一家”。 870年前,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和睦相处,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多年,时称义门郑氏,故名“郑义门”。浦江郑氏家族如此义居,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 ”。时称义门郑氏,故又名“郑义门”。

〈二〉江南牌坊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在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典范的浦江县郑宅镇的“江南第一家”,九座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这么多牌坊集聚一起,目前在全国是罕见的。

九座牌坊,恰好是包涵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出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

作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家族,“家”是一个核心活动中心,首先要突出一个“家”,郑宅的这个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而是“江南第一家”,这是它的灵魂。

牌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当时,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 

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这跟前面两座有一定的关联,因为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他们总是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条不紊。不论谁当权,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跟邻里关系。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起着忠节义孝的表率作用。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这是很不容易的。

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古人云:“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郑氏义门数百年同居共食,没有序肯定要乱的。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天天用相关内容来教育子孙。所以使得郑氏义门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秩序,正是这些严格的秩序,才引领了郑氏义门一代一代走出了辉煌。

“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 牌坊。令人称奇的是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砌的。自牌坊群落成后,“江南第一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大大提高,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参观游览。

元朝的末代皇帝叫元顺帝,年号至正。元顺帝既凶残又昏聩。对忠臣,革职充军;对奸臣,言听计从。他整天吃喝玩乐,一点不管百姓死活。老百姓恨透了他,纷纷起来造反。一时义旗四举,局势动荡,眼看皇帝的宝座已经摇摇欲坠了。到这个时候,元顺帝才惊慌起来,他一面派兵镇压各路义军,一面施展他的欺骗手段,派一员大官,前去浙江金华府浦江县郑义门郑家查看“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的奏闻,想宣扬郑义门郑家的太平景象,来挽回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

却说这个钦差大臣领旨,日夜赶路,前往浙江。不几日,已来到浦江郑义门村头。钦差一举目就望见村口有一棵千年巨樟,树上筑着一个很大的鸟巢,群群鸦鹊,盘旋其间。他点头称赞道:“一点不假,果然鸦鹊同巢,真太平景象也!”说罢,便向地方官打听郑家“猫狗同窝”和“兄弟同心”之事。

地方官不敢怠慢,忙领那钦差进郑家就座歇息。茶毕,郑家长老领着钦差察看“猫狗同窝、同食”的情况,又查了郑家兄弟同劳共享、钱财公开的账册。一点一滴,不敢疏忽。

那钦差看了,十分满意。当再次回到中堂时,他突然从怀中取出一包用黄色绸缎裹着的东西,高声嚷道:“圣旨到!”

郑家父母兄弟闻声,不禁吓了一跳,忙跪下接旨。钦差打开所包之物,取出一幅绸轴宣道:

“朕以仁德而治天下,扬忠孝以兴国邦,颂信义以慰海内。今闻尔曹忠孝信义俱全,特赐雪梨两枚,以褒其德。钦此!”

宣罢,将圣旨搁在香案上。郑氏一家大小叩首谢恩。钦差又道:“皇恩浩荡,这两个梨应该平均分食,以显示你们的忠义。”

唁!这郑氏一家,人口众多,如何分吃这两个雪梨,倒是个难题。——原来,这钦差大臣正想用这个办法来考考他们。

郑氏一家苦思冥想,总想不出办法。后来只好求教于当地的名师宋濂。宋濂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他们才有了主意。当下郑氏忙将雪梨放进石臼捣烂,并烧沸了一锅水,将开水冲人捣烂的梨汁中,再用小碗一一盛起,一人一小碗,恰好不多也不少。然后,一家大小举碗齐饮。

到这时,那钦差才算满意了。他回京都后,向元顺帝奏明了浦江郑义门“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的确实情况。元顺帝一时兴来,提笔写了“天下第一家”五个大字,并赐国宝“紫鸦杯”一只。连同敕书,派员前往郑义门表彰恩赐。

元顺帝派人去浙江郑义门赐字之后,便到内宫饮酒作乐。国相得知元顺帝赐字之事,忙人宫问元顺帝道:“闻得万岁为江南郑氏赐字,可有此事?”

元顺帝道:“有。”

“哪几个字?”

“天下第一家。”

“那么圣上属于第几家?”

“啊?!”元顺帝怔住了。

国相急奏道:“圣上乃是‘天下第一家’。无论郑氏有如何功德,都不能号称‘天下第一家’。望圣上三思。”

元顺帝知道自己写错了字,后悔莫及。他肚里一转,咬了咬牙,用手做了一个“杀”的手势。并立即下了一道谕旨,派一员大将,带领轻骑数百,要杀尽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浦江郑义门郑氏一家。

兵马来到郑义门,包围了宅房,大将到门首一望,不觉愣住了。原来门首的巨匾上写的不是“天下第一家”,而是“江南第一家”。大将还以为眼花看错了,便揉了揉眼睛,又看,真的是“江南第一家”,于是更加惊疑,不敢滥杀无辜,踌躇良久,便策马回去复旨。

元顺帝见大将回来了,面带笑容地问:“事成了吗?”

大将答道:“没有。”

元顺帝立即面转怒色。

大将急奏道:“末将奉命赴郑义门,杀‘天下第一家’,但见巨匾上写的不是‘天下第一家’,而是‘江南第一家’,故末将不敢擅自处置,特地回奏圣上。如有半句谎言,死而无怨。”

元顺帝耳里听着,嘴里“嗯嗯”念着,心里暗暗思忖着,又突然对旁边的国相拍案高叫道:“我原来是写‘江南第一家’的,我没有错,起先是与爱卿说着玩的……”随即大笑一阵,此事就作罢了。

那么,这“天下第一家”怎么会变成“江南第一家”呢?

原来,元顺帝派的钦差大臣带着赐字、敕书和国宝“紫鸦杯”来到郑义门。郑氏一家隆重迎接,装香设案。钦差大臣宣读了敕书,赐了“天下第一家”的字和国宝“紫鸦杯”。事毕,即回去复命。

郑氏一家人收了紫鸦杯和敕书,聘请能工巧匠,制作巨匾,将“天下第一家”描制于匾上。正干得热火时,忽然走来一人,看了看,说:“郑氏一家大祸至矣!”

众人惊疑,一看,此人正是当地的名师宋濂。

郑氏族老急问:“此话怎讲?”

宋濂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你们郑氏一家和睦相处,本属天下第一,名副其实,并非过誉。可是历代帝王从来没有将庶民丰碑立于自己之上,而都以“天下老子第一”自居。说明白一点,难道帝王之家还不是‘天下第一家’吗?皇帝说错了话,办错了事,从来都不会公开认错,必用秘密的办法处置知情人,以免张扬他的丑处和短处。如今,元顺帝虽然写了‘天下第一家’,以后必定反悔,悔则大祸至矣!”

这一番言论,说得郑氏一家慌了起来,忙求宋濂给他们想一个避祸之计。

宋濂说:“逃是逃不了的,避也没处避。如今只有用‘以江南换天下’的办法,也许能化险为夷……”

大家依计而行,将“天下第一家”中的“天下”两字抹掉,换上“江南”两字,便成了“江南第一家”。巨匾刚制好挂上,兵马就来包围了郑宅。郑氏一家大惊失色。后来兵马渐渐退去,他们才从惊慌中镇定下来。幸亏宋濂先生料事如神,使郑氏一家得免灭门之祸。

从此,“江南第一家”和宋濂的声名一起传扬,誉满遐迩。宋濂后来跟随朱元璋为明朝建立不少功勋,成为“开国文臣之首”。


“江南第一家”趣闻

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18-06-19 15:53

话说乾隆年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边境无战事。乾隆爷天生风流倜傥,喜欢舞文弄墨,一旦思慕江南美景,便携家带幼的由众多官兵护卫陪同,浩浩荡荡直奔江南而来。

一日,乾隆爷只带二随从微服私访,路过浦江郑宅,见一民宅上书“江南第一家”字匾。乾隆乃一国之君,更是饱学之士,当然知晓此匾的来历。“江南第一家”出自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手笔,也知道郑义门的典故。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和睦相处。祖上有家规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谱,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余年,出仕173官吏,无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洁。鼎盛时期三千多人同食一“锅”饭。吃饭时,敲钟为号,在祠堂大厅长幼有序分席而坐。几千人的生活起居是那么好管理的吗?到了清朝,由于战乱、灾荒,部分郑氏后裔移居他乡,郑义门的规模虽大不如前,但仍颇具气势。

乾隆爷一时心血来潮,想一探“郑义门”内的秘密。于是以客商名义询问郑家仆人:“请教‘郑义门’的管家在哪里?我们有事相商。”仆人说:“在里进!”在南方祠堂的一层叫一进,中间隔一天井,往后叫二进、三进----,乾隆一连问了几人都说在里进,乾隆只好一直往里走,走到最后一进,带路的仆人指着一青衣少年说:“他就是‘郑义门’的总管”。乾隆大吃了一惊,仔细打量所谓的总管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大小孩,看样子年龄不会超过十六七岁,未等乾隆开口,管家早已双手作揖落落大方道:“客官远道而来,管家有失远迎,失敬!失敬!”乾隆爷虽贵为天子,可如今是微服私访不可能摆皇上的谱,只得双手抱拳道:“好说!好说!”看得出总管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乾隆爷与总管大人天南海北的瞎聊了一会,临行告别,乾隆爷道:“鄙人北方人士,做珠宝生意路过郑宅,仰慕“江南第一家”盛名,特来叨扰贵府,来的匆忙,无以为赠,手头伞具虽是简陋,但乃鄙人多年随身之物,今特赠‘郑义门’族众,望乞笑纳!”总管含笑双手接下放在边上的案桌上。乾隆爷又从随从身上拿来二只苹果,说:“此乃北方水果,谅必‘郑义门’的族人尚未知晓苹果滋味,今亦赠于‘郑义门’族人上下共品,万望勿辞!”

好个乾隆爷,嘴里说话如同蜜一般,心里实质是试探一下这位毛头小总管处理事情的能耐。

只见总管还是那样的充满自信的微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双手接过二个来自北方的水果。转身吩咐仆人道:“既然客人如此慷慨大方将自身伞具相赠,我们也不能辜负客官的一番好意。这样吧,你到祠堂门口将伞打开,伞柄绑在竹竿上插在祠堂的大门口,让进出祠堂的郑氏族人都能享受到客官的伞具带来遮陽挡雨的恩惠!”乾隆暗暗吃惊,此法神妙呀!一把小小的伞能供全族的人享用,恐怕普天下只有你“郑义门”的总管想的出来啊!

伞具已处理妥当,二个苹果看你怎么分?乾隆爷在一旁幸灾乐祸等着看热闹。只见总管大人还是那样的不慌不忙,吩咐道:“将这二个苹果放入石臼掏烂,烧上两大缸茶,中午吃饭时每人分喝一大碗,不枉客官的一片好心!”

等一切安排妥当,中饭的钟声刚好敲响。一拨又一拨的郑氏族人陆续穿过祠堂门前的伞具下来到大厅,每人破天荒的分到了一碗苹果茶,最后刚好还剩两碗,只见总管还是那样的笑嘻嘻,端起一碗递给乾隆爷:“鄙人借花献佛,敢请客官也喝一碗如何?!”乾隆爷哭笑不得,尴尬地接过茶碗一饮而尽。

有如此年轻有为的精明管家,难怪偌大的一个家族会管理的如此井然有序,真不愧为“江南第一家”,乾隆爷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6 07:45 , Processed in 0.1449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