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1-3-5 22:17 编辑
杨明华
首先看《梅妃传》的第一段“梅妃,姓江氏,莆田人。父仲逊,世为医。妃年九岁,能诵《二南》。语父曰:“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曰采苹。”
《梅妃传》中首先介绍梅妃的父亲叫江仲逊,世代为医。接着就说:“梅妃九岁就能够背诵《二南》,会背后还跟父亲表示说:我虽然是女孩子,但也要以《二南》中讲的道理作为志向。”从文中看,梅妃父亲听了老怀甚慰,当即以《召南》中的一首诗名给梅妃取名,这就是梅妃名“采苹”的由来。
那《二南》中到底说了什么道理,才让梅妃这么小就有了远大的志向呢?这就要从《诗经》这部“经”开始说起。
一般都知道《诗经》是春秋时期孔子主持编的一部春秋时期北方华夏文明圈(相对于南方楚国的概念)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孔夫子对《诗经》重视程度。
我们先不管其他,只说孔夫子评价《诗经》思无邪,也就是思想纯正。但我们真的去翻开《诗经》以后,却经常看到《诗经》里有不少内容明明“邪”的很,比如《摽有梅》《野有死麕》这是为什么呢?孔夫子他老人家这不胡说八道嘛?
实际上我们觉得《摽有梅》,《野有死麕》是淫诗,那真的是错怪孔子了,你今天读起来像淫诗,那是因为你读错了版本。实际上,按古人读的版本,《诗经》里确实是“思无邪”的。甚至连一首爱情诗都没有的。
什么?你问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王风·采葛》“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郑风·子衿》这不是爱情诗吗?
是的,这都不是爱情诗,我们今天读起来,哪怕联系上下文,明明就是爱情诗,但那是你没有经过圣人的教诲。
汉朝解读《诗经》的门派有四家,“齐鲁韩毛”在汉武帝时代,除了《毛诗》其中“齐鲁韩”三家都是官学,也就是国家出钱专门办的学习《诗经》的三家机构。后来唐朝把《毛诗正义》列为儒家十三经以后,其他三家就都失传了。
那这四家讲《诗经》的门派都是怎么来的呢?
那就又要说到孔夫子他老人家了,孔夫子教学生《诗经》的时候,学生们就做笔记(凭的是记忆),于是呢,不同的学生凭记忆传给了自己的学生,就这么口口相传一直到汉朝就都传走样了(至少四家解读同一首诗多数是不一样的)。到了汉朝这些门派怕自己的学问失传了,于是用汉朝的文字把这些学问就抄在竹简上,这就是汉朝的“今文经”。于是四家学问就这么确定下来了。
而到了唐朝因为毛姓大师传的《诗经》太政治正确了,所以单单把《毛诗》列进儒家十三经。从此其他三家失传,江湖被《毛诗》一统,以后的古人要学习诗经就只能读《毛诗》了。
因为《毛诗》把《二南》(《周南》《召南》)都解读成后妃之德,女子之德。从此《二南》中的诗篇就成了古代专门用来教古代女性礼仪德行诗篇了,上文的《摽有梅》《野有死麕》就都出自《召南》。
那《二南》中具体都是些什么内容呢?
首先:我们翻开《诗经》,开头部分是“风雅颂”中的“国风”部分。国风原来叫“邦风”,后来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讳,改邦风为国风。风一般的理解就是“风气,风化的意思。《国风》中的前两部分就是《周南》与《召南》。篇幅所限粗列目录如下:
第一节 周南 本节包括 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第二节 召南 本节包括 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
看这一系列诗名许多都是大家熟悉的篇目。
这其中《周南》的内容基本都属于后妃的行为规范,《召南》的内容属于士大夫家的女子的行为规范。这里有必要举例简要说明。
如《关雎》,我们看就是一个小伙子喜欢一位淑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但有的注本说这是后妃之德。
我初中时候学到课文里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课本里的注解说“后妃之德”的时候我当时是一头雾水的,这哪里有什么后妃之德???这是怎么跟后妃之德扯上关系的?一位采荇菜的淑女,她很有德?
后来,我看到《毛诗正义》里对这首诗的注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话不是君子说的,而是周文王的后妃感叹的,看到靠谱的好女孩就想着给我们家周王娶回家。在古代,当然主要是古代的男人眼里,这就是好品德呀,不妒忌呀!不妒忌就是一位后妃的好品德。那为什么这首诗又是写的周文王呢?因为这诗中有这么两句“钟鼓乐之,琴瑟友之”。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对《仪礼》的注释说:“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用到钟,大夫和士只能用鼓。”由此可见,《关雎》说的也只能是王。
这么一看,这首爱情诗就完全变味了。
汉代讲解的另外三家“齐鲁韩”却说,这首诗是首讽刺诗,讽刺的是周康王荒淫无道。一下子后妃之德又变成了荒淫无道了。
《周南》第二首《葛覃》说的是后妃之本,诗中一位姑娘在采葛,这是说后妃也在劳作,这是后妃的本分。
《螽斯》是说后妃应该学蝗虫一样,给王生很多孩子。
《汉广》是说,周朝领域因为文王的教化很好,姑娘们都很守礼,小伙子们不走正规途径都约不动了。
粗略举例,可见《二南》在《毛诗》中的解读路数。也可见《二南》不仅是大家闺秀的教材,也等同于诗歌版的《女戒》《列女传》。
中国古代,读这种版本的《二南》中长大的女孩,将来嫁为人妻,更有甚者为后为妃,懂事温柔贤惠是可以预见的。梅妃长大后作为唐代有名的贤妃,正是因为她的童年受过这种正统的《诗经》教育。
现在回看“妃年九岁,能诵《二南》。语父曰:“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曰采苹。”这段中,梅妃以《二南》中的教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父亲看女儿从小就有这么伟大的志向给她取名叫“采苹”,也是带有多么美好期望的。
《采苹》是《召南》中的一篇,摘录如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译文: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毛诗》中说:“作《采蘋》诗者,言能循法度,即可以承事夫之先祖,供奉夫家祭祀矣。此谓已嫁为大夫妻,能循其为女时事也。在父母之家作教成之祭。”
简单点翻译就是《采苹》歌颂的是一位很能“作家庭”的好女人,能够尽职尽责,相夫教子,贤妻良母。
历史上说梅妃懂得琴棋书画,不仅能歌善舞,还擅长吟诗作赋。后来梅妃成为一代贤妃名传千古。《梅妃传》认为这与她从小接受的儒家《诗经》“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反过来说,不仅梅妃要背《二南》,古代的大家闺秀都要背也都会背《二南》,《梅妃传》中特意点明梅妃“九岁”就会背,这也说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梅妃从九岁开始就志向远大,不同于其他十几二十岁才会背《二南》的大家闺秀。
作者简介:
杨明华,南日人,莆田方言研究会会员,莆田杂文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