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0|回复: 0

说文解“道”:自然的法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3 2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24-11-7 22:28 编辑

说文解“道”:自然的法则

大道知行知行堂

1.png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道”写作

2.png

它由

(首)、

3.png

(止)

4.png

5.png

     (行)三个字组成,是会意字。其中的“首”代指人,“止”代指脚,而“行”是街道的象形。所以“道”的本义是人走的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


      “道”除了实指“道路”,还有道理、规律、方法等抽象意义,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因为中国人使用象形文字,所以形象思维能力  发达,古人就用“道”来命名这些抽象概念。早在先秦时期,“道”就是中国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老子专门写了《道德经》,来阐述“道”的深奥道理。直到今天,“道”仍然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道”?从古到今,众说纷纭。“道”似乎是玄之又玄、不可言说的。但是,老子《道德经》里面提到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道法自然”,大意是合乎自然法则就是“道”。《道德经》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落脚点是人要向自然学习。“道法自然”这个观点体现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自然现象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比方说“水往低处流”——陆地上的水流曲曲折折、蜿蜒前进,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道,终于流归大海。《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关于“道”与“水”的关系,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刘伯承元帅是我军著名的“常胜将军”,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他总结了一个规律:如果在崇山峻岭中行军,“有水就有路”。这个经验非常实用,一旦在大山中迷路,只要人顺着水流走,就一定能够走出去。跟着水流走,就能找到道——这体现了古人说的“水几于道”“道法自然”的深刻道理。


     如果说在自然环境中跟着水流就能找到道,那么在人类社会中,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古人也做过认真的思考,并给出了答案。古代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树下为什么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道路呢?那是因为春天的桃李盛开美丽的花朵供人欣赏,到了夏天桃李茂密的树荫可以纳凉,还挂满美味的桃子和李子让人食用,桃李树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人们总是从它底下走过。走的人多了,树下便自然成了路。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个思想观点,后人总结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换言之,只要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能得道多助。


       对个人来说,我们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并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是“道”字的启示。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毛延锋),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05:29 , Processed in 0.1160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