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10|回复: 0

毛主席不会想到,24岁时他给自己取的笔名,会和历史巧合在一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8 13: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24-8-9 06:26 编辑

毛主席不会想到,24岁时他给自己取的笔名,

会和历史巧合在一起

尚曦读史2023-11-06 15:48北京


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呜呼!吾欲无言。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全文

1912年6月
毛主席考入省立一中后不久
学校组织了一场作文比赛
毛泽东引用史记典故
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
挥笔写下《商鞅徙木立信论》
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
立志“利国富民”的改革抱负
大气磅礴



毛主席年少时便负有才名,胸怀天下。
《商鞅徙木立信论》是我们能读到的毛泽东最早的文稿,写下这篇文章时,毛主席只有19岁。虽然这篇文章只有短短500多字,却得到了他当时的国文老师柳潜先生的称赞。
柳潜大赞毛泽东为:“伟大之器,假以时日,必有一番作为。”


求学时期毛泽东(第四排右二)
1913年-1918年,毛泽东又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就读期间,24岁的他写下了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不是柳潜先生所期待的关于社会立论的鸿篇巨制,但它的署名却暗含了往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也隐藏了一个和毛泽东一生都十分有缘的数字。
那么,这篇文章的署名是如何神奇地与中国历史轨迹相重合的?这个名字又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缘分呢?
这一切还要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之路说起。
“二十八画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毛泽东的母校,1913至1918年,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5年师范生的生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毛泽东强健体魄,汲取知识,完成了从寻求革命真理到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年轻的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院就是风云人物,在这里,他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便是——“猴子石缴枪”事件。


段祺瑞
1917年“护法运动”打响,北洋军政府段祺瑞派傅良佐前往湖南镇压护法运动,后被桂系军队谭浩明打败,傅良佐带着他的残兵败卒逃出长沙。
这时,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接到消息:“驰援傅良佐的北洋军,闻知傅良佐已败走湖北也无心恋战,准备撤往长沙,已经到了距第一师范不远的猴子石一带。”
校长孔昭绶决定率领全校近一千多名师生员工,集体到城东五里的阿弥岭暂时躲避,而毛泽东则在详细分析敌我双方情况之后,对校长说:“我愿意组织学生志愿军,设伏截击溃兵,收缴他们的枪械,保护学校的安全。”
孔昭绶与其他老师紧急磋商之后,认为毛泽东的建议可行,便授权毛泽东全权指挥学生志愿军。
青年毛泽东受命后,立即会同孔校长作出决定:抽调配有枪支的学生志愿军100名左右,做好出发准备;紧急动员全校师生把桌椅板凳都搬出来堵住学校所有门,形成多道屏障,准备迎战。
接着,他又带着学校的公函到南区警察分局,联络警察统一行动。这样,全校师生、抽调的学生志愿军和一些警察,都统一归毛泽东指挥,他成了“三军”的统帅。
孔昭绶
兵不厌诈,毛泽东决定想办法装作武器充足,吓退敌人。
时将黄昏,孔昭绶和毛泽东率领荷枪实弹的学生志愿军,带着爆竹和煤油桶,潜伏在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上,对溃兵形成居高临下的包围之势。同时,让警察扼守在学校后面的妙高峰上。
这时,溃兵心惊胆颤地向北移动,企图进城。待到距伏击区不远的地方时,警察和学生军在山头上一齐开枪射击,同时一边鸣放装在煤油桶里的爆竹,一面齐声高喊:“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不杀!”
霎时间,枪“炮”齐鸣,喊声震天,犹如千军万马横扫过来。北洋军本是惊弓之鸟,经此突然袭击队伍顷刻瓦解,士兵东躲西藏,溃不成军,约有3000余人当场缴械投降。就这样,长沙城免除了一场兵祸。
毛泽东果断勇敢、智取溃兵的事,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都夸他“浑身是胆”。
对于这次军事行动,毛泽东自己也感到很满意,自己不仅受到了实战的锻炼和考验,还初尝了统率士卒、纵横驰骋和谋定后动、挥洒自如的滋味,使他对战争的艺术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很久以后,毛主席还在闲谈中提到,“他搞军事,那才是第一次呢!”


青年毛泽东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期间,毛泽东还号召大家在寝室里要有“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学生们回到寝室,谈的都是家国情怀和政治形势。
1925年,已经毕业7年的毛泽东途径长沙,面对湘江美丽如画的秋景,写下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句。想必,当年在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时的青春热血一定给毛泽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毛泽东与众不同的还有他自选的“澡堂”。当时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面那口水井,一年四季都是他的“洗浴场”。哪怕是寒冬,毛泽东也坚持洗冷水浴,用浸了井水的毛巾搓澡,搓到身上发红,再用一桶水浇下,神清气爽。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这篇寓意深刻的论文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署名为“二十八画生”,因为“毛泽东”的繁体字写法加起来刚好是28个笔画。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还提到了冷水浴、风浴、日光浴等多种强健体魄的保养方法。他在文章中提出:“要德育、智育、体育并重,其中体育为前两者的基础。”
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具体的实践方法,显然与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的种种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


《体育之研究》受到了《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格外关注,但却没有人能想到,这个“二十八画生”的署名,几乎预示了未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而“二十八”这个数字,也将一直映照着毛泽东的人生轨迹。
平均年龄“28岁”
1921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共一大在上海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除长沙的毛泽东和何叔衡,还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广州的陈公博,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会议,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了一批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他们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来上海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
代表们到齐以后,就在住处开了预备会。
会议正式开幕后,两位共产国际代表首先发表了热情的讲话。随后,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
7月24日,各地代表报告了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
27、28和29日三天,分别举行了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
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然而,会议刚开始几分钟便被迫中断。
原来,一大第六次会议刚开始就遭到了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法租界巡捕房的华人探长。之前,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一直被作为“赤色分子”严密监视。
拥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他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


马林
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
幸运的是,由于大家已提前做好准备,当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时,并未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便撤走了。
虽然这次冲击没有带来重大损失,但中共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
有人说:“不如到杭州开会。”很快遭到反驳:“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说:“不如到我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当。
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中共一大重新开幕,并在这条画舫上完成了此前剩下的所有议程。


中共一大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率领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中共一大作为这漫漫长征路的起点,又与“二十八”这一数字紧紧勾连在了一起。当时参加会议的各位代表,虽然人数不多,但平均年龄却刚好是28岁。这批年轻人成立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早期筹备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成立到胜利,用了“28年”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随后蒋介石便悍然发动内战。经过辽沈、淮海战役后,平津战役成为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的最后一盘关键之棋。
当时,傅作义任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司令。然而,傅作义和蒋介石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对华北作战有不同的考虑。蒋介石早在东北作战接近失败时,认为东北不保,华北孤危,同时淮海大战亦有一触即发之势,曾考虑放弃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


蒋介石(中)、傅作义(右一)
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所以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以生存,难下决心。
毛泽东抓住傅作义的这两条心理,决定堵住这两条后撤之路,围困傅作义。
东北解放后,傅作义面对的是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是惊弓之鸟。是撤是守,蒋介石、傅作义又各有打算,作战意志并不坚定。虽然他们的主张不同,但都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而对我军的力量估计不足。
因此,傅作义集团采取了暂时固守平津,确保海口,以观战局变化的方针。
平津战役开始以后,解放军首先对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截断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将这只“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然后,按照毛泽东确立的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攻击次序,逐一歼灭被围困在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等地的敌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
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敌25万人陷于绝境。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央军委决定同傅作义谈判,争取和平接管北平。
最终,傅作义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入城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北平的解放,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个多月后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人民解放军总部也随之迁到北平。
临行前,毛泽东既幽默风趣又意味深长地对随行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周恩来也说:“我们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主席、周总理这些话,就是重新喻示全党同志要经得起胜利的考验,告诫全党不能陷入“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律”中,其意义是何等重大,深远。
又过了6个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刚好是28年。“28”这一神奇的数字,再一次预示了历史。
1921年召开中共一大时,全国党员不过50余人。短短28年过去,中国共产党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其成长之迅速,与毛主席的领导是分不开的。
青年毛泽东在给自己取“二十八画生”这一笔名时,绝不会想到,这个名字竟然在日后会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如此巧妙地契合在一起。历史再一次证明,毛泽东的确是中国,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注定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上镌刻上名字。
举报/反馈



大家都在搜
为什么文人都喜欢用笔名名人的笔名有哪些文人的笔名含义为什么要起笔名

评论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06:00 , Processed in 0.12347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