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685|回复: 1

《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中华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2: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4-2-15 09:15 编辑



弘扬中华和谐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08-04-22  作者:张立文  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
繁荣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和谐文化的内涵
  和谐、和合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和首要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心、民族魂的表征。和谐、和合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多样性的差分、冲突的协调、平衡、融合,是天地万物之间千差万别的冲突融合而和合的模式或状态。和谐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文化实践和理想追求的总和。中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心和魂、根和体,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繁荣昌盛的智慧源泉。一个无心的民族,就会走向神衰体亡,心强才能力壮;一个无魂的民族,就会成为行尸走肉,魂灵才有睿智;一个无根的民族,就会枝枯叶黄,根深才能叶茂;一个无体的民族,就会任人摆布,体健才能强盛。中华文化亘古亘今、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和谐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求,它以其悠久、博大、精深的内涵,具有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唤起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中华和谐文化包括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国际观等方面。
  (一)宇宙观。和谐文化的宇宙观是指万物从何而来的?这是宇宙观的重要问题。中华和谐文化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如何生物?“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杂是合的意思,是多元(五行)差异事物、要素冲突融合而和合成万物,所以《周易》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王充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这就是说,天地、男女是阴阳两极,是多样矛盾冲突的,但通过氤氲、媾精、合气的融合形式,融突和合而化生万物(包括人类),不是由唯一的造物主或神创生万物。“和”就是肯定与我相异的他者的存在,我与他即是他与他的关系,彼此没有高低、贵贱、轻重之分,也没有一方吃掉、消灭另一方的问题,而是互相交往、交通的平等、平衡、公平、互尊的关系,否则就破坏了“以他平他”的和谐。“和实生物”的宇宙观开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多样性、包容性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和谐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和谐文化的价值观指人对物与精神世界的价值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以“和为贵”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和谐是体认、处理自然、社会、人际、家庭、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政治、国家治理、万物生育的根本原则。在《五经》中,《易经》绘声绘色地刻画了鹤在树荫下欢乐鸣叫,其子唱和的情景;《尚书》说尧使天下百姓亲和、和睦,使各邦国之间协调和谐,和睦共处;《诗经》充满和乐、和鸾、和奏、和鸣、和羹的思想,君臣上下、四方使者通过这种形式激起情感沟通的和乐,兄弟、夫妻之间可以兴起亲密感情的和乐;《周礼》把和谐贯彻在周代典章制度中,并对各官职的职责中作了具体规定,如太宰要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大司徒以礼乐教化万民和谐,化解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不和谐。各级官员职责的价值目标是和,和是他们的终极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和谐、和合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价值目标。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以“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理想人格实践的人间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开出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开出和谐生生路向。中华和谐文化思维与和谐精神,上始于伏羲画八卦(八卦的阴阳两个符号,组合成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多元异质事物的和谐),中历《五经》和先秦百家的凝聚锤炼,智能创新,形成了体现民族精神和生命智慧的逻辑思维,建构了安身立命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
  (三)人生观。和谐文化的人生观是指人观照自我的生命价值,人为实现自我价值所构成的与自然、社会、人际互动的关系。简言之,即人活着为什么?有为财富而活,有为名利而活,有为酒色而活,有为人而活。为人而活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几希”价值,这“几希”的价值就是“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有别于禽兽的人的价值。之所以“人为贵”,是因为人“禀阴阳之和,抱五行之秀”,即禀受阴阳的“和气”和五行的秀气。陆九渊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人自觉意识到人是有价值的,首先要体认到人生之可贵,珍惜生命价值。要使“人为贵”就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左传》记载,叔孙豹讲价值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的“三不朽”价值是长久的,与日月同辉。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使人生促进社会、人际、国家、民族的和谐。
  (四)道德观。和谐文化的道德观是指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关系原则的总和。道德的宗旨和价值目标是和谐。人一降生,他的生命就与衣、食、住、行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互相交往活动与冲突;他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军事、法律等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互动中会发生冲突;他在与他人的各种需要、利益、权力的占有、分配关系中会发生冲突;他的心灵由于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有限而有压抑、苦闷、焦虑、忧愁等不平衡和冲突;各文明之间由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的殊异而发生冲突。和谐文化就是要弘扬社会公平、公正,化解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冲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加强品德的修养,担当起历史使命;互利互助、团结友爱,协调、和谐人际冲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人的心灵和谐,并有所归属和安顿。
  (五)国际观。和谐文化的国际观是指协调国际间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联盟间矛盾,以构建和谐世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交通、沟通的最大的、普遍的道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协和万邦”作为其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指导自身行为的原则和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冲突的原则;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帮助不发达国家,以求共立共达;以“和而不同”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联盟和平共处;以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建设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坚持“以邻为伴”、“以邻为善”原则。中华和谐文化倡导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政治上互相尊重其主权和国格,都具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主张各国、各民族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合作互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目标发展;提倡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中,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及国际关系准则,以建构和谐世界;主张在外交交往中坚持博爱精神和人道主义原则,消除一切种族、贫富、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仁民爱物”的方式去处理国际争端,尊重人权,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尊严和民族利益;倡导各国、各民族互相借鉴、互相信任,协商合作,求同存异,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合作。
  中华和谐文化的特点
  和谐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其一,融突性。世界是多元、多样的,各国、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也是多元的。于是,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和合蕴含矛盾、冲突,也蕴含协调、沟通、和平,由和而谐而合,谐与合是和的价值目标,只有和才能通达谐与合。这就把矛盾、冲突导向和谐、和合,而不是导向非此即彼的对立,导向你死我活的战争。
  其二,有序性。《周易》说:“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时空在变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变化虽是原有秩序的打破,但经调整、协调,又使不同的事物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又进入有序状态,而保持其和谐,即“保合太和”状态。有序而协调发展,就是一种不同事物之间互相配合、支持、理解、沟通、协调、和谐、和合的发展状态。
  其三,日新性。《周易》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日新、创新而生生不息,是和谐、和合不竭的生命力和生命智慧。日新是和谐文化永久的动力,创新是和谐文化持续的活水。只有在和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中,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日新、创新的实现。
  其四,笃行性。中华和谐文化讲“知行合一”,孔子讲“听其言而观其行”,“言必信,行必果”。中华和谐文化强调在实践的笃行中获得日新、创新的资源,获得新事物、新生命化生的动力。《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关键在行,实行了就要见成效。这种笃行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尽管各国、各民族笃行的形式、内涵各有不同,但“道并行而不相悖”,都可通达和谐状态。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愈来愈为人们所需要。人们不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使身体获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个温馨的家,使心灵获得调养。在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精神家园为我们提供心灵慰藉、精神归属和终极关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安身立命、灵魂安顿和精神归根的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亲和力的源头活水;是民族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科学创新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唯变所适、生生不息的动力。中华历久弥新的璀璨文化,是全民族文化认同、文化尊崇的基础,是民族生命智慧的源泉,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支撑。否定和斩断中华文化,搞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那是民族衰亡之路。无文化认同和尊崇,共有精神家园就无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文化认同和尊崇积淀愈深愈厚,文化认同感、尊崇感、就愈具有吸引力、聚合力、亲和力,中华共有精神家园就愈美满。
  文化的认同和尊崇,主旨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尊崇,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对于生命存在和民族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对民族的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的执着追求。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之心和民族之魂,它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要提升核心价值理念、核心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愈来愈频繁,西方文化处于强势的条件下,我们要接受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丧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某些西方大国的“文化殖民地”的教训,重视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二要满足人们不断丰富精神文化需求的热切愿望。在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情境下,一些人的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日益突显,甚至迷失了人生方向,丧失了崇高的理想。三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华文化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扬光大,就必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合世界各国有益文化,以造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同时要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5 09: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4 00:44 , Processed in 0.0996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