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52|回复: 0

《心读论语》自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4: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好,建议多读读《论语》,论语实乃经典之根本,弟子规之本源啊

《心读论语》自序

            柳恩铭 博士

我常叹息:“读到博士,才知道自己的浅薄!”朋友不以为然,而我却是发自内心深处无限深沉、无限悲凉、无限痛楚的感叹。因为我攻读博士学位,我才认真研读了《三字经》《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弟子规》《朱子家训》《小儿语》《五子经韵译》八部蒙书,这是封建时代儿童启蒙教材。我发现,现代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文精神含金量比不上一部《三字经》。也是在读博士过程中,我系统研究了在我幼年、少年、青年时代被贬斥为腐朽文化代表著作的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也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就其作者和时代而言,均属于先秦经典。此时,我才真正明白,为什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赵普能够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才真正明白,多少年来,我们受的党性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德性教育、伦理教育等,比不上一部《论语》。我才真正明白,中国人最需要学习的是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和道家经典。

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界,不少人都在盲目乐观:“中国基础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却深不以为然。近年来,我因为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曾经深度访问过100多所西方中小学。中西方基础教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方人重视个性,我们重视共性。无论大家认同与否,我都要说:“教育的本质追求是求异,而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从教育部到乡镇教办)每天加班加点的活,就是求同。”社会看学校,看分数;家长看学生,看分数;学生看学生,也看分数。虽然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缓解,但是并没有根本的转变。在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长达12年的人生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几乎就是在分数和升学的“求同”价值追求中度过,原本具有文学兴趣、音乐天赋、绘画天份、数学潜能等天赋才华和优势潜能因为错过了孩子的发展关键期和敏感期,得不到优先发展,也注定了我们的学生被塑造成以高分或基本功扎实为标志的标准件。因此,我们教育培养不出大师,出不了诺贝尔,也就不会有悬念了。我们常常不无自豪地说:“我国的小学毕业生的数学能力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初中,高中的数理化已经是西方国家大学的内容。”其实,这也是悲剧所在。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专门访谈过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17位校长,请问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难度要求明显高于澳大利亚这个问题。”他们非常一致的回答是:“人一辈子应知应会、常被常用的知识、常识、能力是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依据,超过了这个标准就应当是大学的事情;我们期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机会,去发展个性,发挥优势,去接触社会,去接受宗教关怀。”

从回答中还可以判断我们教育不仅不重视个性,且不重视道德教育。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宗教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他们认为宗教圣地是道德场所,宗教活动是道德教育。事实也证明了宗教塑造了西方人包容、宽容、博爱等普世价值观,也起到了养护心灵的作用。但是,中国的本土道教,极富有东方哲学神韵,极富有东方智慧,曾经给苦难中的中国人以精神的慰藉,但是现在道教已经基本上异化为求神问卜的工具。源自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佛教,在中国大陆也基本上异化为求财求官求色的工具。在佛教场所进进出出的人们,绝大多数向“善款箱”投入人民币的时候,内心深处往往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民币、更高的官位,或者就求菩萨赐给自己一个美若天仙的美女抑或才高八斗的帅男,基本上忘掉了宗教的精神。陕西法门寺因为供奉着佛指舍利,而闻名海内外,但是在四楼就明码实价表明了香火钱与福报之间的关系,这哪里是宗教,简直就是做买卖。这样的宗教,期望能够担当道德的功能,岂不是缘木求鱼。

我们过去长期把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搬进中小学课堂,期望以党化教育来达成道德教育的使命,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套做法南辕北辙,适得其反。道理很简单,政治是不能代替伦理,不能代替道德。我们拿什么去完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呢?我认为,在于以原生态儒学经典为核心的文化经典。我觉得,先秦儒家经典是养护中国人灵魂的最佳的营养食品,儒家经典教育是关于“我是谁”的教育,是维护民族根基的教育,是守护精神家园的教育,是养护灵魂的教育,是增进德行的教育,是启发心智的教育。这就是我发宏愿重新解读先秦儒家经典的原因。

提到儒家经典,人们往往觉得儒家经典太多了,《十三经》就已经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更何况还要研究汉儒、宋儒、明儒等孔孟荀之后儒家学派的著作。我以为,儒学史上尽管有新儒学、旧儒学之分,有原生态儒学和非原生态儒学的区别,有汉儒、宋儒、明儒的流派分别,但是儒学的正宗却在先秦孔孟荀,代表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其中《论语》是源头,是根本,最重要。我不是儒家,也不是新儒家,只是一个儒家思想的研究者。我个人非常执着地认为,先秦儒学才是儒学。汉朝董仲舒开始,将儒学纯粹异化为统治工具,已经背离了儒学的精神,只能称之为“政学”;宋代的程颢、程颐、朱熹一脉相承的理学,偏离儒学的轨道就更远了,只能称之为理学;明代的王阳明等学说,也背离了儒学的精神,只能称之为心学。这些都不能称之为儒学。先秦之后,儒学始终处于被解释、被解读、被曲解、被异化的过程中,没有发展。儒学的精神,则是通过历代读书人以及由读书人进阶入官僚阶层的政治家传承和运用。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儒学精神的代表人物有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轼、顾炎武等,传承的载体是他们的诗歌、散文以及他们的教育实践和政治活动。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都属于研究儒学的专家,被历史误会为儒家(或许是因为他们自称儒家吧)。

西方人有一部《圣经》,《圣经》之后再无《圣经》;中国人有一部《论语》,《论语》之后再无《论语》。《论语》不可复制,可以解读。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百个读者对《论语》的解读也绝对没有两个相同的,除非是抄袭。我之所以要花10年的时间,用心研读《论语》,是因为他对于守护精神家园、维护文化根基、养护国人灵魂,具有其他任何经典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初读《论语》时,觉得重新删减《论语》是我的使命;但是等到我研读了23个版本《论语》之后,才知道把读《论语》的真心的感受和认识,奉献出来与国人共享、共勉才是我的使命。

读者或许会问,《论语》真的会如我认为的那么重要,那么百读不厌吗?我说是真的。我们随便从《论语》中抽出一句话,只要用心领会了,可以受用一辈子。比如《论语·学而》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呢,用现代汉语翻译: “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吗?”如果不是用心去品味,也就这么回事,到此为止了。但是静下心来想一下,这段话告诉我们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一是终身学习且终身实践;二是与志同道合者保持交流,学术交流,情感交流,道义相期;三是宁静致远,追求生命的境界的提升,不怨天尤人。试问天下人,人生能够做到这三点,那是何其幸运啊!如果能够做到,就可以从世俗而脱俗,从小人炼成君子,从平凡走向伟大。再如《论语·里仁》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早晨能够体悟了道,即使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试问每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对事业、对学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达到了如此的境界吗?如果达到了,你一定是出类拔萃的教师,甚至是大师。又如《论语·雍也》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成为现代汉语,也是再明白不过:“懂得不如爱好,爱好不如以此为乐。”这是学习的三种境界,也是做人的三种境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懂得教育不如热爱教育,热爱教育不如以教育为乐(幸福)。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13:40 , Processed in 0.0968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