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9-4-7 07:23 编辑
霞皋孝亲园 林国华 原图由《行走神奇八卦 品味人文霞皋》作者陈祖芬老师提供
历史悠久的八卦村霞皋,位于华亭东南部,傍福厦公路,离荔城七公里许。南与九龙山隔溪相望,北峙紫霞山。“霞”紫霞的霞,“皋”意指水边高地,故取村名“霞皋”。
霞皋是莆田华亭镇的一个自然村,早在6000年前(根据中学老师在上地里课时说),莆田还是汪洋大海中浮出的一片沼泽地“小岛”,因为土地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土壤里的盐份太重不能耕种,时间长了就长满了蒲草,周边大陆有渔民和商人陆续来到岛上用蒲草编织草席和捕鱼为生。由于中原战乱不断,老百姓流离失所。而蒲田因为荒凉所以相对比较太平,所以不断有很多老百姓迁居到这里来安家落户。因沼泽地无法种粮食,当地莆田流传着一句俗语:“蒲田蒲田,只见蒲草不见田”。这块沼泽地当时就叫“蒲田”。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地表的抬升,海水逐渐退去形成了陆地。蒲田逐步升高西与华亭镇的后角村接壤,北与南山(后建的广化寺)接壤,成为隶属福建沿海陆地,那时蒲田的蒲字才去掉三点水变成今天的莆田。
而霞皋则是与蒲田“岛屿”隔水相望的一条山脉高地,根据81岁的方奋渠说,古代的霞皋是一座与九龙山相对面的小山,其山脉的走向是从塘尾—松柏碑坡—后巷—度下(度下油坊边还有他们霞皋方姓祖宗的坟墓)。松柏碑坡地势高,现在挖地基地底下还是红土,过去地下还挖出可以煮油漆的“黑子”。古时霞皋这座山脉的周围都是海。他小时候看乡亲们在石斗下游(福厦路下,原马老连附近)的地下还挖出海船绳子和船板。据说古代渔船可以从木兰溪驶进霞皋,沿着着溪波底(人寿溪)直驶到今天的金溪山脚下(后角),或沿着鸡连坑到苦溪后市(据庙前亚芬说,古代后市是个码头,也是做买卖的集市,即海后面集市叫后市。见霞皋水路图)。
霞皋四周中有是一环天然水系屏障,村中原有七座册墩呈七星伴月状朝向村中心,整体地貌酷似一条卧西朝东的大鲫鱼,极像八卦太极中的“S”形。传说:霞皋南面木兰溪边九龙山下的九龙潭有九龙蛰居,九龙腾飞时霞皋前程无量。所以就有汉代中原战乱,方、林等姓氏逃难到福建路径并定居霞皋,繁衍后代。先民在村中建大宫,取名“巽离”,栽l 8亩松为鱼鳃,建东、西两座“灵应社”为鱼眼,人工开挖外圳、内沟,形成三水环绕。继之以“巽离宫”为中心,修八条主要村路呈放射状四面八方展开,民房层层叠叠逶迤向外延伸,千姿百态,纵横交错组成99条巷弄、配99口水井。再建“精一堂”为太极眼,造“大妈府”为月,挖七个大窟为星星等等,组成严密逼真的八卦图腾,整个构建气势恢弘,构思巧妙,令人拍案叫绝,正如莆田著名“老游击”诗人陈其臻先生曾赋诗赞云:
八卦诞生伏羲朝, 古老辨证中华骄, 霞皋境中巽离宫,
霞皋这一方风水宝地,早在公元890年前后已是人丁兴旺。现在成为莆田市城厢区华林工业区的中心,人们更加青睐和向往,霞皋这条远古“大鲫鱼”正跨越时空朝着新世纪跳跃。
霞皋水路
大坑、大坑路与官路 在源自紫霞山水流入木兰溪九龙潭的溪铺底源头,有一条水沟流经霞皋农田直穿八卦中心巽离宫,这条沟名叫大坑(大坑命名有故事,我们小时候冬天晚上常在大坑用油灯照抓欲爬向大海的螃蟹,紧挨大坑主干道叫大坑路)。在大坑源头附近,有一条源自泉州至福州的“官路”横穿大坑,是每年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在官路的北面是明朝皇帝赐给朝廷刑部尚书彭风昭的從吾亭,
微信群主号:a136805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