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59|回复: 2

关于朱熹及考亭书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8 09: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5-3-11 11:23 编辑


关于朱熹及其考亭书院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与考亭书院

          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斡、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推崇。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考亭书辽院位于建阳市考亭村,距县城2.5公里。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居住的讲学之地。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筑室居此,因四方来求学的人众多,复至于居室之东,称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县令刘克庄建祠纪念,淳佑四年(1244年)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现只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建的书院门口石碑坊一座。


         考亭书院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城区西南三公里处。书院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景色清幽。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考亭书院)。在宋代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朱熹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病殁。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倍受重视,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诏为考亭书院,理宗皇帝赵昀御书匾额褒崇之。考亭书院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圮,予今仅存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蒋昭创修的石牌坊,建阳市政府于1998年兴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巅。当今考亭书院已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阙里"。

         最有影响书院
     朱熹以及他的父亲在闽北建有多座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建在建阳麻阳溪畔的考亭书院了,建阳也因为了朱熹的考亭书院的影响被称为“理学之邦”。
  这座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普普通通的小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宋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建阳,兴教讲学,著书立说,直至去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考亭书院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初名竹林精舍。公元1194年,因生员日增,便将精舍加以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并自号沧州病叟。他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当时,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史学界有人认为,考亭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实际上以当时的规模而言,考亭书院远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四大书院,然而若以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考亭书院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座书院相提并论。
  历史上的考亭书院,就坐落在远处的麻阳溪畔,规模宏大,有学堂、食堂、宿舍和操场,还有一个让人想象不到的跑马场,甚是气派。由于朱老夫子理学思想的潜移默化,考亭村民崇学尚文,800多年来,一直妥善保护和使用着这座古老的书院,书院里一直是书声朗朗。解放后,政府在这里办学校,教书育人,及至文革期间考亭书院仍然保护完好,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考亭孩子,都在这里读书成长。后来政府在书院下游建造水电站,书院被淹没,明代后人重修的书院牌坊就是近年从水库中打捞上来的。

        朱子祠
        进入朱子祠的大门,朱老夫子手持书卷,面目慈祥,微笑地凝视着每一位来访者。座像上方悬挂一块牌匾,上书“大儒世泽”四个大字,两侧是一幅对联:“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祠堂只有一间厅堂,面积不大,在朱熹座像前摆一张四方桌作供台,就没有多少空间了,显得十分紧促。两侧的厢房也显得狭小,房柱上分别悬挂着朱熹的四句治家名言对联:“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与朱熹有关的物品了,就连一张介绍资料和图片都没有。朱熹在考亭书院有很多副有名的题联,比如“道迷前圣统;明误远方来。”“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爱君希道秦;忧国愿年丰。”

       考亭书院现状
     现存的考亭书院面积约1500平方米,大门建在奎楼下,向东,取迎紫气东来之瑞。门檐高达5米,门上有石匾,上刻“考亭书院”四字,字体稳重俊秀,与现存建阳的“考亭书院”石坊(明代嘉靖年间建)字迹相同。门檐后是奎楼二楼的耳窗,窗上有一石牌,刻有“奎阁”两字,意取中魁入(内)阁。楼高13米,青砖墙,绿琉璃瓦剪边,楼顶两侧为镬耳,虽经200年风雨,至今仍巍峨挺秀,也是广州现存最高大、完整的书院奎楼。书院大门左侧沿街约40米属于附祠。进门过奎楼是一开阔庭园,约300平方米,庭园南面为照璧。据今院里长者介绍,北面原为三排建筑,中座是祠堂,两侧为书屋祠堂与书屋之间为青云巷。祠堂是三进结构,前座是仪门,中座为大堂,大堂中间为大厅,高悬牌匾,两侧大柱有楹联,大堂两侧是满洲窗间隔的精美书房,是书院里资深望重的读书人住读之所,后座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设有书房。祠堂两旁的书屋很别致,每座亦为三进,每进为一套书屋,前为天井,通青云巷,里为屋。屋高6米,深8米,分两层,下为厅,高4米多,对着天井,很宽敞,作读书用。厅旁有楼梯登上层阁楼,阁楼作住用。书屋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明亮通爽,祠堂静穆,庭园清秀,确是在闹市中读书的好地方。按族规,女子是不准住在书院的。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学生宿舍,当时,广州的大学、中学是没有宿舍的,学生晚上要回家住,于是,书院成为省内族人子弟到省城读书寄住之所。据介绍,有读岭南大学、顁勤大学的,也有读真光中学、培正中学的。

朱熹考亭书院

朱熹考亭书院

朱熹考亭书院原貌草图


u=222602539,2898399568&fm=23&gp=0.jpg
4.JPG

0.jpg


u=1484238603,1938329844&fm=23&gp=0_副本.jpg


    考亭书院.jpg

    捕获 - 副本.PNG
考亭书院修复设计果敢图


2013030810084024305.jpg

建阳朱熹广场

建阳朱熹广场3.jpg

朱熹广场正面

建阳朱熹广场2.jpg

朱熹广场右面

建阳朱熹广场.jpg
朱子家训
(在公园山上)

psb.jpg


朱熹广场左面

建阳朱熹广场4.jpg

朱熹广场左面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0: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以及他的父亲在闽北建有多座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建在建阳麻阳溪畔的考亭书院了,建阳也因为了朱熹的考亭书院的影响被称为“理学之邦”。
     这座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普普通通的小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宋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建阳,兴教讲学,著书立说,直至去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考亭书院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初名竹林精舍。公元1194年,因生员日增,便将精舍加以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并自号沧州病叟。他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当时,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史学界有人认为,考亭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实际上以当时的规模而言,考亭书院远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四大书院,然而若以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考亭书院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座书院相提并论。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和友人专程来到建阳,寻访考亭书院。考亭书院距离建阳城区很近,只有几公里的路程,我们驱车前往,只用了10分钟。没有参天大树,没有旅游区拥挤的车辆和商铺,也没有熙熙攘攘的导游和游客。在冬日的寒风中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孤零零地矗立在公路旁,有些寒意,牌坊上用楷书写着“考亭书院”四个大字。
    牌坊后有一座小山,沿山坡修建的数百级石阶,直通山巅,顶上屹立一座宫殿式的建筑,屋顶的琉璃瓦在秋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陪同的建阳朋友说,那是新建考亭书院的朱子祠。
    最近几年,闽北几个县市都在重建朱熹当年讲学的书院或与朱熹有关的书院。我所供职的政和县也修了一座书院叫云根书院。云根书院是朱熹父亲当年在政和任县尉的时候所建,朱熹常到书院讲学。新建的云根书院金壁辉煌,建有“天光云影祠”“朱子祠”“先贤祠”三座建筑,已经基本竣工,而我所看到的考亭书院只有“朱子祠。”史书上说考亭书院内原有的明伦堂、燕居庙、清邃洞、聚星亭、天光云影亭等古代建筑荡然无存,只有书院门前建的明代石牌坊一座,上雕花卉禽兽,刻工精细、造型古朴。
    据朋友介绍,历史上的考亭书院,就坐落在远处的麻阳溪畔,规模宏大,有学堂、食堂、宿舍和操场,还有一个让人想象不到的跑马场,甚是气派。由于朱老夫子理学思想的潜移默化,考亭村民崇学尚文,800多年来,一直妥善保护和使用着这座古老的书院,书院里一直是书声朗朗。解放后,政府在这里办学校,教书育人,及至文革期间考亭书院仍然保护完好,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考亭孩子,都在这里读书成长。后来政府在书院下游建造水电站,书院被淹没,明代后人重修的书院牌坊就是近年从水库中打捞上来的。我心里暗暗庆幸,这座虽不是宋时考亭书院原物的牌坊的存在,让人依稀记忆着书院往昔的风采。
    在牌坊前面有一片非常开阔但地势低洼的葡萄园和菜地,那就是考亭书院的遗址。在唏嘘于考亭书院夷为平地的时候,转身望望新建的书院,心里也就生了一些慰藉,于是我穿过牌坊拾级而上,来到山巅之上的朱子祠前面。
    进入朱子祠的大门,朱老夫子手持书卷,面目慈祥,微笑地凝视着每一位来访者。座像上方悬挂一块牌匾,上书“大儒世泽”四个大字,两侧是一幅对联:“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祠堂只有一间厅堂,面积不大,在朱熹座像前摆一张四方桌作供台,就没有多少空间了,显得十分紧促。两侧的厢房也显得狭小,房柱上分别悬挂着朱熹的四句治家名言对联:“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与朱熹有关的物品了,就连一张介绍资料和图片都没有。朱熹在考亭书院有很多副有名的题联,比如“道迷前圣统;明误远方来。”“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爱君希道秦;忧国愿年丰。”在书院前后转悠都没看到。
    朋友看到了我的失落后说,由于资金的原因,目前只有建这样“朱子祠”一座房子。我倒不关心于房子的多少,我所期望的是书院能有多一些的资料,让游人可以更深的感受和体味朱子博大精深的文化。政和县新建的云根书院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好在县很重视,不久前县委宣传部领导专程到武夷山取经,对书院的内部建设作了全面的规划,充实书院的内容。
一座牌坊,一个记忆,一座建筑,一种情怀,寻访考亭,为的就是这样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0 07: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弟子 于 2016-5-10 08:06 编辑

建阳考亭武夷旅游文化园 考亭书院项目动工

2015-11-11 08:03:4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吴杨珠



       本报讯 10日,建阳考亭武夷旅游文化园考亭书院项目正式动工。
       考亭武夷旅游文化园位于建阳西南侧的考亭村,距离高速出口约10公里、京福高铁武夷山东站22公里、规划中的新机场23公里,交通便捷。其自然景观秀美,文化资源丰富,未来将形成“自然在武夷,人文在建阳”的“大武夷”旅游区域格局。
       为提升建阳旅游综合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武夷集团通过股份合作,组建建阳考亭武夷旅游文化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对考亭书院进行开发建设。项目规划面积约5.8平方公里,最终打造“一核两园五区十景”的空间结构,分近期(2015年-2020年)、中期(2021年-2025年)、远期(2026年-2030年)三期开发,总投资额21.45亿元。
(魏重政)



游客在考亭书院牌坊前驻足参观、拍照留念



1日,游客在位于建阳区潭城街道考亭村的考亭书院牌坊前驻足参观、拍照留念。
据悉,建阳区计划今年投资1.5亿元在考亭村约8千余亩的重点区域内,建设考亭武夷旅游文化园,包括考亭书院、建盏文化创意园、垂钓基地、酒店、水上运动等重点项目,打造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景区。 (邓雪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7 07:05 , Processed in 0.1334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