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69|回复: 0

《傅华谈媒体人的文化自觉》推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7 18: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6-11-27 20:15 编辑

《傅华谈媒体人的文化自觉》推介
来源:光明社区    2016-11-19

    昨(18)日,“第二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这一消息,令中国传媒界人士倍加关注。
    据媒体报道,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北京市代市长蔡奇等出席了开幕式,以超高规格接待来宾。
    人民网在转发《北京日报》的《第二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一文时,将标题改为《第二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蔡奇致辞》,似有突出之前刚上任北京市代市长、网红蔡奇之意。
    该文的导语称,以“携手·和声”为主题的第二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18日开幕。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蔡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该文介绍:张志军致辞说,“两岸交流,媒体先行”;蔡奇致辞说,“长期以来,两岸媒体交流始终走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沿,在讲好‘两岸故事’、营造共同话语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台湾媒体参访团荣誉团长、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旺旺集团副董事长胡志强致辞说,“北京峰会两岸来宾规格越来越高,规模一年比一年盛大,成果也必然一年比一年深远”。
    该文称,本次峰会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协办,旨在进一步促进京台两地媒体人交流互动、携手合作,共同奏响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最强音。
    该文称,参加本届峰会的两岸媒体代表阵容强大。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和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广东、福建等地主流媒体负责人;台湾中国时报系、联合报系、东森电视台、TVBS等集团负责人、新媒体高层负责人和代表性人物、部分特邀台湾青年代表,以及两岸传媒学者共聚一堂,畅叙骨肉亲情,共谋媒体发展,展望美好未来。
    然而,在开幕式上的另一看点,似乎当数随后由《北京日报》微信公号“长安街知事”全文刊登进行推广的《北京日报社长傅华谈媒体人的文化自觉》一文。
    该文【导语】:“新闻包括事件、态度和观点,它本身就是文化品,媒体人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者:既传播信息,又构建态度,同时也传递价值。所以,媒体人必须具有文化自觉。”
    傅华以《媒体人的文化自觉》为题的发言,围绕“唤起初心”“激活记忆”“传递知识”“增进认同”四个方面来进行。此间有评论人士认为,他的发言一改过去党媒老调门,引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知识,着重强调“传统的价值,民族的价值”。
    该文在“唤起初心”一节中,引用了乾隆皇帝讲“中华统绪,不绝如线”。傅华:“五千年来,中华初心历千万祀而弥新,已成恒心执念,如月在天,辉映万川,发而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发而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发而为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发而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该文提到:“只有显示民族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新闻作品在国际上才有话语权、竞争力,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媒体人要善于把笔触、镜头不时地转向过去。民族史中的画面、情节、人物、故事,往往能成为受众心目中最有价值的头条新闻。”
    该文罕见地提及有责任感媒体人追求的共同目标“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并称中国自古崇尚“秉笔直书”的史家风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该文还指出,媒体人要熟悉并展示中国知识,“中国的知识史源远流长,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经史子集,蕴含着先民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性特征:综合、感悟、圆融……”
    该文最后强调,“媒体人的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人对新闻传播本质和使命的一次反思和再定位,关乎媒体价值,更关乎民族的情感和意志”。
    笔者要对傅华的《媒体人的文化自觉》一文点赞,但不予置喙;理由或是囿于学识浅薄、见闻寡陋,难以探讨该文中的某些“话题敏感”。

北京日报社长傅华谈媒体人的文化自觉

微信公号“长安街知事”
    【导语】新闻包括事件、态度和观点,它本身就是文化品,媒体人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者:既传播信息,又构建态度,同时也传递价值。所以,媒体人必须具有文化自觉。

    新闻包括事件、态度和观点,它本身就是文化品,媒体人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者:既传播信息,又构建态度,同时也传递价值。所以,媒体人必须具有文化自觉。
  一、唤起初心
  在我们历史上,对新工具的使用成为标记文明的刻度,因此有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现在,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不断为“文明”注入新内涵。
  在这个时代,媒体人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主角。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心理的塑造者,我们“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然而,新闻传播的实践却提示:由于刻意强调用户的商业价值,我们常常忽视了信息产品的文化功能;由于过度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我们有时就远离了成风化人的传播初心。
  中国古人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初心,对一个民族来说,是灵性初开的第一刹那萌生的原始态度、朴素追求,曰根曰本,乃魂乃魄。作为赤子之心、民族最早的价值公约数,它一脉传承,回响不绝,是文化中执拗的重低音。
  乾隆皇帝讲,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五千年来,中华初心历千万祀而弥新,已成恒心执念,如月在天,辉映万川,发而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发而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发而为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发而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每逢春节,中华大地近30亿人次的春运,风雪无阻,动力就是与家人团圆的初心。
  初心使一个民族不忘来路,坚韧不拔。
  初心使一个志士慎终如始,而无败事。
  初心使每一行文字、每一粒音符、每一幅画面、每一个造型都真力弥满,浸透肺腑。
  调查显示,一些大城市里,青少年上网比例高达81%,但60%在玩游戏,34%在网上聊天,20%关注体坛动态,27%在上网看新闻,24%在发邮件……79%的青少年在网上接触过不良信息,其中诈骗信息占41%,暴力信息占32%,色情信息占30%,赌博信息占29%,谩骂、恐吓信息占23%……
  西方新闻史上曾出现过“黄色新闻”时代,专注煽情,追求刺激。而今天网络的某些空间、某个角落,似乎又变成了那个时代的翻版。它们以“满足需求”的名义,释放出人类心灵中的魔鬼,大有把人类从文明打回野蛮的态势。
  当然,这个责任主要不在媒体人。但显而易的是,媒体人无形中必须肩负起更重更大的文化使命!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体人的成功不依赖海量信息,而是创作更多有根的作品,持续释放正能量。我们固然要捕捉当下生活、把握时代脉动,但高明的媒体人一定会怀揣初心去翻山越岭、走街串巷,以初心去观察、去省悟,以初心去选择、去提炼,笔灿莲花、吐露芳华。
  只有揭示共同情感,才能拨动大众心弦。
  只有接通源头活水,才能一脉贯通,凝魂聚魄。
  只有显示民族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我们的新闻作品在国际上才有话语权、竞争力,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民族初心、中华初心,在一般人身上是自然携带、率性流露,但对承担文化责任的媒体人而言,则须刻意坚守,自觉表达:把初心嵌进网络,让初心照进作品的字里行间。
  二、激活记忆
  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蔡元培说:“余所谓新闻者,史之流裔耳”。
  记者的书写不仅影响当下,而且对未来、对民族记忆的形成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太史公行万里路,网罗天下放轶旧闻,目的就是保存民族记忆。司马迁是一个人在奔走。记者出现后,千千万万人行走九州,考其行事,综其终始,消息、通讯、侧记、专访、评论……一下子丰富了人间记忆。
  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源头、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符号,经历了共同的苦难和荣光……这一切,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撑。
  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殖民者的惯用手段,是淡化边缘国家、古老民族的记忆。而日本、韩国则常常有人跳出来篡改历史、伪造记忆。
  互联网的发达造就了人们可以互相不见面的“脱域机制”。一方面,四海之内皆兄弟,另一方面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方面,人们记住了许许多多的国际惯例、规则、名词术语、重镇名胜,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故乡的街巷院落往来穿梭……
  暂时的抽离,并不意味着永久的走开;订单的达成,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化。当我们满世界去寻找新鲜感的时候,根植于内心的民族记忆,一直提醒着我们的归宿。
  泰戈尔热切预言,每个民族文化的根脉“正像活的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润的雨水,它就会抽芽、成长,伸展它造福的树枝,开花、结果”。
  因此,呵护民族的记忆,媒体人有更广阔的作为空间。
  媒体人要善于把笔触、镜头不时地转向过去。民族史中的画面、情节、人物、故事,往往能成为受众心目中最有价值的头条新闻。
  媒体人要学会用历史眼光打量今天,在大跨度的纵向比较中亮出“新闻眼”:聚焦事实、思想、智慧、本质、规律、趋势,学会调查、沟通、挖掘、分析、综合、表达,把握情节、细节、数据、人物、经验、典型,由博返约,由表及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矣”。
  《纽约时报》曾经享有“档案记录报”的美誉。实际上,“客观、真实、全面、准确”一直是有责任感的媒体人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素来崇尚“秉笔直书”的史家风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媒体人应兼容“作报的要义”与“作史的要义”,这两句是李大钊讲的,真实记录当今,为民族记忆的延传奠定最可靠的基础。
  三、传递知识
  五千年前人类发现了如何阅读和写作,两千多年前发现了逻辑,五百年前发现了科学。
  从16世纪报纸诞生开始,媒体人就一直参与着知识的构建与传播。他们一方面传播既有知识,另一方面又在为新知识的构建捕捉素材、提供养料。
  互联网的诞生,各种搜索引擎的出现,为知识的获取创造了空前的方便,大数据技术又为新知识的生成提供了可靠支持。人们欢呼:我们生逢一个信息迸发、知识涌流的新时代!没有围墙,没有鸿沟,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而恰恰在这个时代,媒体给知识的构建带来了困难:新媒体实践所催生的碎片化表达,适应并塑造了现代繁忙人群的阅读习惯,但也弱化、消解了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逐渐掏空他们的心灵世界;杂乱无章,游谈无根的各种小道消息,让他们对知识的选择、运用陷入茫然;媒体人埋头生产大数据,却没有想到信息供给已大大超过人体生理、心理极限所规定的信息负荷。
  北京日报64年来生产了138万条新闻,而中国互联网一天的信息就超过300亿。思科预计,2016年约产生1.3ZB的网络流量。全网每小时传送超过3800万张DVD所容纳的数据,一秒钟上传的视频需要一个人花五年的时间才能看完。
  柏拉图在《对话录·泰阿泰德篇》中提出了构成知识的三个前提: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构成人类智能的不同层次。毫无疑问,口耳相传的消息不是新闻,无序堆积的数据不是知识,而一时猎奇、碎片表达当然也不可能启迪受众的心灵和智慧。人们需要媒体,无非是好奇、知情、审美、学习四种需求。学习乃是最高境界。读报纸、看电视、浏览网页,本质上也是积累知识、锻造心智。
  因此,媒体人应当从泥沙俱下、众声喧哗、人头涌动的舆论环境中抽出身来,再忙再累再急,也必须冷静、客观、理性地辨析新闻事实,从纷纭事物、海量信息中理出头绪、找到主题、悟得真谛。
  不仅如此,作为中国人,我们还必须熟悉并展示中国知识。中国的知识史源远流长,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经史子集,蕴含着先民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性特征:综合、感悟、圆融……以少总多,以简驭繁。这一切,无疑会赋予媒体人以中国式思考,赋予新闻作品以民族特征。
  据统计,汉语传播只占世界新闻数据的5%。这是因为,更多的人不能破译汉语所携带的文化密码,未能获得驾驭汉语以实现传播的能力。实际上,古老的方块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一字一义,简洁传神,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中国知识的直接载体。当代媒体人的理想境界应当是:运用汉语尽情挥洒,传神写照,“信达雅”地表情达意,生产新知。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曾经深刻地指出:“最早、最基本的知识形态之一”是新闻的真正本质。一旦我们接近这一本质,新闻无论在网上,还是经由传统渠道传播,对受众来讲它都将变得更加有用。
  四、增进认同
  认同,Identification,指身份确认、心理归属。它是由血缘、地域、语言、环境所规定的对故土家园、民族国家的深情依赖和无私热爱。
  认同乃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文化情结。由于构建了每一个人与特定组织和地点的内在联系,因而它与生俱来地成为人伦亲情、公序良俗乃至民族大义的第一块基石。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坚实的认同。中国人的价值、情感由血缘、家庭出发,推广放大,由己及人,由此及彼,由孝亲而睦邻,由感父母恩而怀家国情,由族群守望相助而至民族国家凝聚不散。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印刷术出现后,小说和新闻助推了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然而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常常刻意模糊国籍、民族,一些学者和媒体人也在想象“世界公民”的音容笑貌。他们的逻辑是:民族国家日渐衰微,代之而兴,全球认同悄然而至。但事实上,民族国家认同与全球认同在范围、层次、方式和目标上迥然不同。概括地说,全球认同是追求安全与效率的理性认同,而民族国家认同是基于价值和情感的感性认同;全球认同以“惯例”形成为标志,而民族国家认同以传统延续为目标;全球认同更多依赖于人类对共同未来的怀想,而民族国家认同本质上则更多地表达为对共同过去的珍视。
  看看美国人的态度。约翰·杰伊在形成美国的精粹文本“联邦文件”中,首先要求特殊地点的存在,唤起一个独特的此处:独立的美国经常给我万分的愉悦,特别是它不是支离破碎的、偏远的领土组成,而是一个连接在一起的、肥沃的、广阔的国家,是我们西方的自由之子……适于航行的水域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环绕国界的链环,好像要把它围在一起……
  美国人在印第安人的领地上立国,尚能创造性地唤醒认同感、自豪感。中华民族在“独特的此处”安身立命,亘古通今。“此处”山河壮美、文化灿烂、人民智慧而勤劳。
  因而,中华认同根深叶茂、顺理成章、颠扑不破。
  艺术家、史学家、政治家自然是认同的促进者。但是,媒体人的角色特殊而重要。
  媒体人生活在时代的现场,回顾、瞭望,抒写、沉思,目光如炬,捷足先登。当更多媒体人把目光投向共同祖先、共同血脉、共同历史的时候,新闻就一定会获得强大的动员力、凝聚力;当我们讴歌自己的土地、文化、英雄、成就、力量,整个民族都将因之活力激荡、充满希望。
  媒体人的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人对新闻传播本质和使命的一次反思和再定位,关乎媒体价值,更关乎民族的情感和意志。让我们携手和声,唤起初心,激活记忆,传承知识,增进认同,共襄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10:49 , Processed in 0.1224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