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回复: 0

心之力,王陽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4 22: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24-11-4 22:43 编辑

心之力,王陽明

2018-09-06 17:21



文章转自丨温乎
作者|溫伯陵
圖片 | 來自網絡
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
率领日本舰队击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消息传回日本后举国沸腾,
天皇特地为他举办了庆功宴。
大家问他:“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东乡平八郎默默的举起一块腰牌:
“一生俯首拜阳明。”
1908年,在日本留学的蒋介石
目睹了一生难忘的景象:
“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
凡是旅行的时候,
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
似乎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1917年,青年毛泽东在读过王阳明后,
挥笔写下一篇千古雄文《心之力》
他的老师杨昌济被此文的气概所震撼,
给了他满分100,另额外加了5分。
王阳明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
让中外牛人都俯首帖耳?
1472年,王云出生于浙江余姚。
据说他在母亲肚子里呆了10多月,
才恋恋不舍的爬出来。
也许是离开妈妈的怀抱后不开心,
所以直到5岁时,他还不会说话。
那一年,有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路过余姚,
远远就看到这个小孩根骨不凡,
就摸摸他的头说:“好苗子,可惜泄漏了天机。”
回到家后,王云就对爸爸王华说:
“爸比,有个怪叔叔摸我的头,
还说了许多莫名其妙的话。”
在听儿子一五一十的讲述之后,
王华决定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就给王云改名叫“王守仁。”
王守仁,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王阳明。
注意:不是十三香的王守义。
说来也奇怪,改了名字后的王阳明,
很快就能开口说话了,
果然,牛人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481年,王华考中状元。
做了京官、有了工资,
赶紧托人买了套三环的学区房,
准备给儿子最好的教育:“科举,要从娃娃抓起。”
就这样,王阳明跟着家人来到了大城市北京。
他在学校表现很好,
学《四书五经》总能举一反三,
老师暗暗得意:“收了一个好学生,奖金有着落啦。”
可王阳明偏偏不走寻常路,
很快他就开始沉溺于五件事:
“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王阳明自从领教过自己的聪明后,
就开始不好好学习了,而是在看!闲!书!
他在《论语》下面藏了一本《孙子兵法》,
嘴上念着“子曰”,心里却在想“兵者,诡道也。”
课余时间,也不再跟小伙伴们丢沙包,
而是在练习枪棒功夫,
看着样子,他是打算在高考时报军校。
儿子的一切变化,王华都看在眼里:
“小子,不知天高地厚。”
为了给王阳明一个下马威,
王华决定带他去塞外,见识一下真正的前线。
在居庸关外,
年少的王阳明第一次看见万里草原,
领略了纵马驰骋的快意,
卫青、霍去病、徐达、蓝玉的丰功伟绩,
一一闪现在心头。
回到家后,他就对王华说:
“爸比,我给皇帝写了报告,
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就能横扫漠北。”
傻小子疯了,王华反手就给了他一个大耳瓜子。
王阳明的军人梦,就此烟消云散。
但没过几天,他又有了更伟大的梦想:
做!圣!贤!
王华真的要疯了:
“我一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
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熊孩子。”
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世英名,
王华决定给儿子找个老婆,
让他有了牵挂,就不会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了。
他挑选了一位朋友的女儿,
然后通知王阳明:“我决定了,你去江西结婚。”
在那个年代,婚姻大事完全是父母说了算,
王阳明只好收拾行李,
坐绿皮火车“哐兹哐兹”来到江西南昌,
如果你在京九线上,
一定能看到他托着腮帮、凝视窗外的画面。
他的岳父大人估计不怎么去北京,
根本不知道他的那些糟烂事,
看着王状元的帅儿子,满意极了:“马上结婚。”
结果到了拜堂那天,
所有人都到齐了,只缺一个新郎官。
岳父大人急的满头大汗,派人全城搜捕。
结果第二天早晨,才在郊区的道观里找到王阳明。
他穿着结婚的红袍,
盘腿坐在蒲团上向道士请教成仙之术,
两人聊的不亦乐乎。
真是有趣的秒人,
王阳明很快成为南昌城里吃瓜群众的饭后谈资,
大家惊叹:“真乃异人也。”
1489年,他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
路上遇到理学家娄谅。
在与娄谅的交谈中,他提出自己的疑问: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
娄谅回答他:“成为圣贤的方法,都在朱熹的书里。”
王阳明欣喜若狂,
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成圣贤的方法。
朱熹的方法只有四个字:格物致知。
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个物体都有道理,
水往东流、春生夏长、生老病死,
一切都是学问。
只要一点点的学,就能在脑海中积攒内力,
当你的学问足够多时,内力就会雄浑澎湃,
一发不可收拾的贯通任督二脉,
将一切融会贯通,成为举世无双的大高手,
从此不与凡人同。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王阳明回到余姚,就开始刻苦的格物。
他来到自家后院的一篇竹林中,
盘腿坐下后,目不转睛的盯着竹子看:
“我倒要看看你有这么道理。”
就这么看啊看、格啊格,
七天七夜以后,王阳明终于倒下了,
发出一声无数人喊过的口号:“中计啦。”
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阳明康复以后,心情极度抑郁,
更加沉溺于神仙、佛祖的虚幻之中,
希望这些大咖能够发发慈悲,
为他指点一条出路。
有一天,他来到一座寺庙里,
看到一位和尚在那里打坐,满面端庄。
王阳明站在旁边看了半天,
突然问道:“和尚,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和尚说:“老娘还在家里。”
王阳明接着问他:“那你想她老人家吗?”
过了一会,
和尚羞愧的低下了头:“儿子怎么能不想娘呢?”
第二天,和尚就放弃禅师的身份,
回家看老娘去了。
寺庙的方丈吓坏了:
“从来都是剃度别人出家,这次倒让人给劝回去了。”
为了不关门歇业,
方丈连推带搡的把王阳明赶出寺庙。
经过这次事情,王阳明彻底明白了:
“人性是永远不可能被泯灭的,
他将永远屹立在天地之间。”
王阳明收获很大,可王爸爸很愤怒:
“我堂堂一个状元,儿子却整天不务正业。”
他给王阳明下了死命令:
考不上进士,不许进家门。
好吧,我拿出真正的实力给你们看。
经过几年的刻苦攻读,
1499年,王阳明终于考中了进士。
熟读兵法、一身武艺、游历天下、考中进士,
28岁的王阳明,
早已默默的抛弃了大部分的同龄人。
王阳明身在官场,却没有半点“为人民服务”的觉悟。
他每天都很忙:格物、习武、读书、修仙、打坐,
期待着打通任督二脉的那天。
可他却越来越迷茫:
“东西格了无数,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他逐渐意识到:朱熹的理论可能有问题。
1505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继位。
这个少年皇帝,整天和太监们胡闹,
还把国家大事交给刘瑾,人称“立皇帝。”
戴铣等大臣上书朱厚照,要求严厉处罚刘瑾,
没想到上书不成,自己反倒被打入死牢。
这种拯救世界的事,怎么能少了王阳明?
这个耿直Boy义愤填膺,上书为戴铣等人辩护,
结果被刘瑾特别照顾:
“重打40大板,发配贵州龙场驿。”
前途一片光明的王阳明,就此落入人生的谷底。
来到龙场驿站,他发现更为严峻的问题:
这里人烟稀少、猛兽丛生,方圆数里都是无人区。
而且这里的人听不懂他说话,
能听懂的都不是好人。
恩,在中原犯了事的人,
只好跑到荒无人烟的贵州来。
王阳明看着眼前的满目疮痍,大笑一声: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坚持,还是退却?
王阳明既然来了,就没想过这个问题。
他带领随从们砍树木、建屋舍、建学校,
为贫困老区的人民带来中原的优质资源,
逢年过节还要到老乡家里送温暖,
早已麻木的老区人民感动的热泪盈眶:
“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只有在苦难中坚定前行的人,才有成为圣贤的资格。
在龙场驿,王阳明除了努力工作外,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悟道。
可朱熹的理论已经不能给他帮助,
他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奋起一搏。
王阳明亲手打造了一幅石棺椁,
没事就坐在里边冥想、思考。
这么一副景象,实在是太吓人了,
鬼看见都绕着走。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一阵大笑惊醒了熟睡的人们,
可王阳明却没有扰民的觉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
意思就是:
圣贤之道,就藏在我的本心之中,
根本不用向外部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虚度19年时光,
走遍天下却始终找不到“道”在哪里,
原来圣贤之道并不存在于世间万物,
而在人的心中,从不曾离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本心”,
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忠奸,
能够判断世间的一切事物。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这就是“心即是理。”
中华哲学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的名字,也将烙印在天地之间,
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
他就会被人无数次的说起,无休无止。
权利、财富、功业,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
唯有学问,才永恒。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彻底解脱了。
他每天跟老乡聊聊天、种种菜,
没事还收几个学生,传授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
因为讲课生动、语言幽默,
王阳明成为远近闻名的山区教师,
有人甚至从湖南跑去贵州,就为了听他讲课。
1510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令。
县令的椅子还没坐热呢,他又升官了:
南京刑部、北京吏部、南京太仆寺......
他坐着公费的火车,全国来回跑。
1516年,他竟然当上了三品大员——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处。
王阳明原本以为跟之前一样,
不过是走走场、镀镀金,然后继续升迁,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因为这里的特产,是土匪。
我了个去,
王阳明知道真实情况后,
默默的对兵部尚书王琼竖起了中指:
“没你这么坑人的。”
王阳明虽然是哲学家,但升官这么快,
就是因为兵部尚书王琼特别欣赏他。
不间断的提拔他,
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去江西剿匪。
面对占山为王、攻城略地的土匪政权,
王阳明没有莽撞出兵,而是大力整顿内部。
他仔细研究了以往的战例,
发现一旦官府出兵,
土匪总是能提前得到消息,并且从容撤退。
王阳明得出结论:官府中有内奸。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发布两道命令:
所有青壮年全部编入民兵队伍,择日出击;
所有家庭全部实行连坐制度,互相监督。
王阳明釜底抽薪,让土匪的实力大为削弱。
一切就绪,他开始动手了:
“同志们,明天出发剿匪。”
第二天,大家收拾好行李后,
却迟迟等不到出发的命令。
原来,这是王阳明的计谋:
假装剿匪,让内奸去通风报信,
结果在半路上全部把他们抓回来。
但王阳明最高明的地方在于:
他并没有杀掉内奸,而是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并且用家人安全威胁他们。
软硬兼施之下,
这些内奸就当了官府的卧底,成为双面间谍。
有卧底、有战士、有粮草,
王阳明气势如虹的发起平乱战争。
历经“漳南战役”、“横水桶冈战役”等战争后,
猖獗几十年的土匪暴乱,
被王阳明彻底平定。
江西剿匪,在战争史上并不显眼,
但它对王阳明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剿匪的两年里,
他发现成天思考理论,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理论既不能吃饱饭,也不能打败土匪,
要想达到目的,还必须脚踏实地去做。
于是,他在“心即是理”的基础上,
提出了“心学”的第二层理论——“知行合一。”
不仅应该“知”,还应该“行”;
如果知而不行,与不知何异?
如果行而不知,与莽夫何异?
应该把明白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
用实践得到的经验,补充到理论中来。
这个道理,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知行合一”,短短4个字却影响了无数的英豪。
王阳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伟大的目标,不仅要学习深厚的知识,
还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践。”
1519年,宁王朱宸濠举兵反叛。
当时王阳明的剿匪兵符已经上交朝廷,
活脱脱的光杆司令。
于是,他甩出了三板斧:
一、假传圣旨:
皇帝给了我16万大军,要去打南昌啦;
二、收买内线:
写信给朱宸濠的谋士,让他们劝朱宸濠去打南京,
效果就是,朱宸濠被迫害妄想症犯了,
怀疑身边人是间谍,坚决不去打南京,
这样一来,他就只能死守在南昌城。
就在朱宸濠犹豫不定的时候,
王阳明放手发动群众,趁机招了8万大军。
朱宸濠等了十几天,才知道王阳明在耍诈。
被一个光杆司令骗了,我的面子往哪搁?
他亲自率领6万军队从九江出发,
目的地:南京。
王阳明等的就是这一天,
于是他甩出了终极第三招:黒虎掏心。
趁着朱宸濠向南京进发的时候,
他带着8万大军直捣南昌,占领朱宸濠的老巢。
看来朱宸濠实在不是干大事的料,
被历史无数次证明过的军事常识,他居然不懂。
老巢被占,他气疯了,
老婆、孩子、房子、票子都被王阳明抢走了,
不过没关系,重新抢回来行。
恩,王阳明也是这么想的,
他埋伏在鄱阳湖,
堵住了朱宸濠回援南昌的去路。
有准备打没准备,其实结局已经注定。
三天后叛军彻底失败,
朱宸濠被捆成粽子,跪在王阳明脚下唱征服。
就这样,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
在王阳明谈笑间灰飞烟灭。
叛乱平定后,
朱宸濠被移交给御驾亲征的朱厚照。
可这个爱玩的皇帝不答应,
非得自己亲自抓一遍才过瘾。
于是,荒唐的一幕上演:
手无寸铁的朱宸濠在前奔跑,
朱厚照骑马在后边追,
他一鞭子把朱宸濠抽倒,
然后宣告‘朕亲自扫平天下’。
这样的朝廷、这样的皇帝,
王阳明是真心不想伺候了。
他4次请求辞官回乡,都被狠狠的驳回:不允许。
1522年,王华病逝。
王阳明趁机回家丁忧,并在余姚讲学。
少年时意气风发,青年时求真向学,
中年时被贬悟道,老年时功名满天下。
如今,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的心志,
他唯一的牵挂,
就是把一生所学,传下去。
1522年,一个叫王艮的人来到余姚,请求拜王阳明为师。
他装扮实在怪异:
头戴纸糊的帽子,手拿笏板,身穿黑袍,
犹如黑白无常降临世间。
王阳明没说什么,就允许他留在门下学习。
可没过多久,此人又穿上那身怪异的行头,
说要去传播老师的学问。
王阳明一眼就看穿他的目的:“你不过是想出名罢了。”
王艮彻底呆住了,
他确实是想借王阳明的名气,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眼见花招被拆穿,他也不好意思继续呆下去了,
就向王阳明告别,准备回家。
可王阳明却说:“这里也是你的家,留下来吧。”
不论贫穷、富裕、尊贵、低贱,
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只是尽自己的全力,传道、授业、解惑而已。
王阳明在讲学期间,进一步的扩展了“心学”的范围。
在“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基础上,
他提出“致良知”的概念。
这样,就形成“心学”理论、行动、目的三个环节,
按照这三个环节,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只要找到人生的理想,然后去努力奋斗,
最终实现理想的圆满、内心的安宁。
“心即是理”,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知行合一”,是将内心的善意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和能力,
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是“致良知。”
至此,影响后世500年的“心学”彻底完善,
中国、日本、东南亚的无数英雄好汉,
将沿着王阳明开辟的道路,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世界,
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历史。
1527年,朝廷任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
要他去干老本行——平叛。
在广袤的岭南大地,
他再一次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战场实践相结合,
成功使用“知行合一”的杀手锏,
只用3个月,就平定了折腾了几年的两广叛乱。
王阳明原本就身体不好,
这次南下平叛又耗尽他所有的精力,
他真的撑不住了。
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只有一个想法:回家。
王阳明向朝廷推荐勋阳巡抚林富接替自己,
报告刚交上去,他就往浙江赶,
如果走的慢,他真的害怕回不去了。
可他终究没能够回去。
1528年10月,他走到了江西南安。
那一天,弟子们聚集在王阳明的身边:
“老师,您还有什么话要交代吗?”
他微微一笑,指着胸口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去两广平叛之前,
王阳明把两位嫡传弟子叫到身边,交代他们:
“这一去,也许就回不来了。
我一生所学,全都交给了你们,
但还有四句话,是心学的精髓,
望你们用心领会,将其发扬光大。”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转身离去,只有一句话在天地间回响: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
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文章转自丨『温乎』『微信号:wenhu491001』
感謝作者“溫伯陵”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05:06 , Processed in 0.1281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