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25|回复: 1

中华文化的见证:永乐大典记载:中国第一戏——莆仙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5: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1-2-16 19:54 编辑

永乐大典记载:莆仙戏是中国第一戏
原名:央视解说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省古老剧种之一,原名撔“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也曾到过马来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华桥聚居的东南亚国家演出,深受海外华侨的欢迎。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和调查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
    莆仙戏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其中,《琴挑》、《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剧目比较著名。剧种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和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以上这些是有关莆仙喜的一些由来,下面为您介绍的是莆仙戏的的简介。
   在莆田市城郊,有一条不大的老街,老街的路旁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古庙,叫做瑞云祖庙。瑞云祖庙里面供奉着一尊神像,这尊神像既不是观音也不是佛祖,他长得眉清目秀、面红如丹,可是,嘴上却画着难看的螃,显得十分奇特,他是何方神灵呢?
  海青,是唐玄宗时代的闽中乐师,他自幼天赋异禀,精通百乐。传说,在他小的时候,曾有神人算定他日后必会进宫为皇帝效力,担心他太俊秀了将来扰乱宫闱,就趁他熟睡时在他脸上画上了螃蟹。后来雷海青果然被酷爱音乐的唐玄宗请至长安,成为一代宫廷音乐大师。安史之乱时,雷海青不幸被俘。在安禄山的庆功宴上,他宁死不肯奏乐,并用琵琶怒击安禄山,最后惨遭杀害。为了纪念雷海青的忠心殉国,同时因为他曾把盛唐长安的歌舞技艺带回到了偏远的福建老家莆田,因此这里的梨园子弟就一直把他尊为戏神祖师了。
  那么为什么把雷海青称为田公元帅呢?传说有一次,一个莆仙戏班出海演出突然遭遇风暴,危急时刻,雷海青在天空显灵救了大家,当时他帅旗上的雷字被云彩遮挡,只剩下一半田字,因此就被人们盛传为田公元帅了。直到今天,每一个莆仙戏班,都有自己的祖师神龛供奉着雷海青,而像雷海青那样品格高洁、演技超众,也成为千百年来莆仙戏艺人做人做戏的行为准绳。[img][/img]
  莆仙戏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老剧种,有关它的故事还有很多。古老传说的真伪今天已是无从查考了,但莆田人能歌善乐的历史在史书典籍中能够找到翔实的记载。佛教汉文大藏经《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唐福州宗一大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接迎”,也就是说,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莆田已有了规模浩大、载歌载舞的百戏表演。百戏包括木偶、打球、走绳等杂技及歌舞。这些百戏,正是孕育戏曲形成的胚胎和摇篮。在今天的莆仙戏中,不难看到远古百戏那神秘的踪影。
  莆田有一种唱腔曲牌与莆仙戏完全相似的木偶戏,别看木偶个儿小,身份却不低。自古以来,莆仙戏就称小小的木偶为“戏兄”。如果两场戏在同一地点、同时演出,莆仙戏必须让木偶“戏兄”先开锣,然后它才能开场演出。不仅如此,莆仙戏的表演也同样有趣。
  莆田能够留存下这么多古老的文化,和它的历史传承有关,更得益于这里的地理环境。莆田地处偏远的海疆,历史上远离中原战乱,背山面海,环境相对封闭,外来的影响相对较小,许多传统古制得以传承沿袭。被戏剧界称为“中国第一戏”的《张协状元》以及其他一些古老曲目,在莆仙戏中上演了不知多少年,如果不是上世纪20年代《永乐大典》13991卷在伦敦重现天日,也许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在福建省艺术研究所里,保存了8000多册莆仙戏的古老剧本,5000多个传统剧目。如此丰富的收藏,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也是极为罕有的。在莆田民间学者们还发现了比《张协状元》更古老的目连戏。莆仙戏作为古老戏曲的活化石、活标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同。
  在莆田,尽管今天生活节奏加快,有了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但人们对古老的莆仙戏始终是情有独钟。只要戏班的锣鼓一响,人们就纷纷从家中搬来椅凳,涌向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相呼入市看新场”这是宋代莆田诗人刘克庄对那时众人看戏盛况所作的生动描述。而今天,每逢喜丧事,请上一场莆仙戏,让乡亲邻里们热闹一番更是少不了的礼节。莆仙戏已经成为莆田人生活中不能割舍的组成部分。
  莆田人对莆仙戏如痴如醉的眷念,与莆田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历史上由于中原战乱、北方士族纷纷南,来到远在东南海疆的莆田,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也带来读书出仕的传统,因此自古以来,莆田人就对阳春白雪的高雅戏曲喜爱有加。目前,莆田经常组织民间剧团的百团汇演,通过评比提高各表演团体的演出水平,以保证莆仙戏的艺术魅力千年不衰、历久弥新。
   好了有关莆仙戏的的事就说到这吧!你们对莆仙戏有什么感受呢!我的感受是莆仙戏的艺术魅力千年不衰、历久弥新。再见了!



下面请欣赏莆仙戏——

永乐大典记载的中国第一戏《张协状元 》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莆仙戏《甥打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4 05: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戏曲活化石――莆仙戏


来源: 厚朴教育作者:张大经


   
    福建的“莆仙戏”,也称“兴化戏”,是现存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被戏曲史家称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宋元南戏的遗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它自宋代形成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比已获“联合国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剧早了300年左右。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坛涌现出一批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剧目,先后获得“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等全国性大奖,并多次晋京演出。莆仙戏有两个剧目被分别称之为“世界悲剧”和“世界喜剧”。一个是《团圆之后》,一个是
《春草闯堂》。

百戏与莆仙戏

    2004年4月5日至1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第四频道播出《走遍中国.莆田》七集电视专题片,对莆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央视《走遍中国.莆田》的第四集是《古老的莆仙戏》,主持人洪涛开宗明义便说:“莆仙戏是中国戏曲活化石,从莆仙戏中可以看到中国戏曲的源头。”嘉宾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郑振满说:“莆仙戏剧种现在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元老!”宾主二人的赞语和定论,也是中外戏剧界和学术界绝大多数方家公认的事实。

    莆仙戏誉称戏曲“活化石”,主要体现在三种资料:一是“剧目资料”,即收藏大量的传统剧本,二是“形象资料”,即拥有丰富的形象表演艺术;三是“音响资料”,即保存大量的传统曲牌和音乐声腔资料。这也是莆仙戏现存的三大古老瑰宝。

    莆仙戏“源于唐”,有唐代文史记载为证;现存唐代乐器筚篥(笛管)、沙锣、石狮压鼓(以小石狮压鼓面)三项实物为证;本剧种各门类综合艺术中,都有唐代戏剧艺术“遗响”为证。剧目《张协状元》是南宋戏文早期的剧本,也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对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部剧作,古今学者有三种不同说法。宋孟元老在著作里说,北宋时已经有了《目连救母》杂剧;明徐渭在著作中说,《赵贞女》《王魁》是两部最早的南戏剧作;当代戏剧家廖奔撰文说:宋代“诞生了今天所知道的第一个完整剧本《张协状元》”。上述所说宋代诞生的四个剧目,莆仙戏都有传统演出抄本,有人认为莆仙戏实际还保存着比《张》剧更古老的目连戏剧本。

     晋末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蘋,开元中,高力士使闽,选归侍明皇,颇受宠幸,赐封梅妃。(《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到宋代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杂剧”莆仙戏的表演艺术是沿袭南戏艺术而成的,分为生、旦、贴旦、靓、净、末、丑诸角,称为“七子班”,并有一套十分优美的综合歌、舞、念、打的表演形式和科介。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兴化仙游人蔡京一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见《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

    千年来,莆仙戏世代相传,深得莆仙人民的喜爱,据宋刘克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誇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

    古老的莆仙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精华,流传于莆田、仙游、福清县南部、惠安县北部以及东南亚各国,喜欢观看莆仙戏的民众达三百多万人。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三打王英》剧目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分别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1978年改革开放后,莆仙戏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100多个专业剧团、业余剧团活跃在城镇乡村,长演不衰,莆仙戏迎来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1979年,莆仙戏《春草闯堂》赴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1981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应调晋京演出。1985年,莆仙戏《秋风辞》晋京参加全国戏剧观摩演出;1986年,莆仙戏《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再次晋京展演。莆仙戏《江上行》2002年获第十五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2003年获得第九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获得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2005年4月,现代小戏《搭渡》在山东“第三届中国国际小戏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奖等奖项。这些剧目饮誉京城,轰动全国,并连获大奖,为莆仙戏在中国剧坛赢得重要一席,也为莆田市赢来了“戏曲之乡”的称号。

傀儡戏与田元帅

    资料证明,莆仙戏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继承了迈子余年遗留下来的古南戏传统表演,莆仙戏《目连》等传统剧目里的表演就保持着宋杂剧、傀儡戏的综合艺术面貌,被称之谓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目连戏又叫“劝善戏”,是极为珍贵的戏曲遗产。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莆仙戏目连戏中的表演,有"目连挑经",罗卜的"三步一拜",刘四贞的"十八拔",刘贾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节弯",聋哑的"公背婆"等.从主角到配角,从人物形象到表演规格,都运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综合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结合的规范化,历代流传,相继不绝.
   
    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艺术传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莆仙戏演员的基本功,总称为"傀儡核",手部动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的艺术规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当演员要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体肩”俱以形象表达,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戏的演员基本功仍是继承傀儡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有个传统,一般新戏开台,还有新演员入班,一般都向戏神雷海青参拜。乾隆刊本《玉匣记》传奇提到的戏神亦有“唐明皇梨园祖师,南方翼宿星君,窦元帅、田元帅、敕封冲天风火院老郎祖师”等。瑞云祖庙供奉着戏神田公元帅,田公元帅就是雷海青。那么为什么把雷海青称为“田公元帅”呢?据莆田市兰花文物考古研究所考证:莆田北门外头亭瑞云祖庙中奉祀的田公元帅雷海青生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其父雷智彪系姑苏乐师是唐玄宗时的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隐藉兴化海滨东峤田庄村,以捕鱼、拾贝、卖艺为生。生有一男一女,女名海珊,男名海青。后雷海青与江采频结拜为师姐弟。据《明皇杂录补遗》记载:安史之乱,安禄山攻入长安,数百名梨园弟子皆为俘虏,雷海青也在其中。一日,安禄山在长安西内苑重天门北凝碧池举行大宴,命梨园弟子奏曲作乐,雷海青不愿为叛军演奏,便称病不去,被安禄山派人强押到场。这些梨园弟子相对而泣,曲不成调,安禄山大怒,言有泪者当斩。雷海青忍奈不住,对着安禄山,举着琵琶,奋力往地上一摔,琵琶被砸得粉碎,然后面西放声大哭,安禄山大怒,下令将雷海青在试马殿前肢解示众。诗人王维闻雷海青死难之事后,很是感动,赋一首七绝:“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赠封死难大臣,其中就有乐师雷海青。又有传说,一个莆仙戏班出海演出突然遭遇风暴,雷海青在天空显灵救了大家,当时他帅旗上的雷字被云彩遮挡,只剩下“雷”字的下一半“田”字,因此就被人们盛传为田公元帅了。直到今天,莆仙戏班都供奉着雷海青。

莆仙的困境与振兴

    有专家指出,当前莆仙戏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1、专业剧团生存困难面临溃散。莆仙戏国营专业剧团有莆田县莆仙戏一团、二团和仙游县鲤声剧团3个,均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从1998年起,原莆仙戏一团和二团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和医疗费,在职职工工资只拨23%作为社保费用。2、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严重。由于基本工资尚难以保证,频繁下乡做商业性演出又十分辛苦,这些专业剧团演职员难安其业,有的出国去做劳工,有的已改行或下海经商,相当一部分艺术骨干流向民间剧团谋生,连“梅花奖”获得者、原鲤声剧团团长王少媛都已辞去团长职务调离。3、莆仙戏珍贵遗产亟待抢救。莆仙戏留存有5000多个传统剧目版本,目前许多手抄剧本和曲谱仍流散在社会上,或存放在老艺人的箱子里,有的内容仅存在老艺人的记忆里,因欠缺经费无法征集、收购。就连已经收购来的包括清道光年间的600本左右的古剧本,现仍堆放在鲤声剧团办公处,因缺少资金未得到重新裱褙、抄印和保护,而是任其腐烂。4、低俗粗糙的演出对传统艺术造成严重伤害。莆田市现有莆仙戏民间剧团上百个,年演出三四万场,演出主要追求经济效益,缺少规范,甚至随意把京剧、越剧、黄梅戏和流行歌舞的唱腔和表演程式塞进莆仙戏。

    令人欣慰的是福建省、莆田市对地方戏十分重视,积极扶持。去年4月,省政府召开关于抢救保护古老艺术专题会议,并决定从省社会事业发展经费中安排30万元,用于针对仙游县所保存的珍贵莆仙戏艺术资料的抢救、保护和整理工作;从省社会事业发展经费中安排5万元,用于对莆仙戏老艺人黄宝珍表演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等工作等。省艺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在仙游征集、收购了剧本、曲谱等1000余本,其中大部分是古本。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在莆田艺术馆广场已揭牌成立,这标志着抢救和保护古老的莆仙戏剧种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悉,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将建在莆田市政广场斜对面,总投资1亿多元,总用地面积达55亩,分艺术中心、莆仙戏音乐厅、莆仙戏表演厅、综合性剧院几部分,同时还将把仙游鲤声剧团和莆田戏剧团合并起来,分成两团,每团编制75人。戏剧院的建立,将为该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演、创队伍以及重振莆仙戏雄风奠定基础。 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等人在全国“两会”上的提议也有了回音。文化部致函该团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拟进行调研,将梨园戏、莆仙戏列入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莆田市在今年7月31日正式向国家文化部申报莆仙戏为“国家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剧改革任重道远

    戏剧改革一直是戏剧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我国出现获奖剧目“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刘文峰在谈论此问题时指出,创作不应与市场背离、剧情不能脱离大众欣赏习惯。这些戏曲的观众主要在乡镇,而乡镇观众的历史文化知识有限,喜欢看一些熟悉的故事、人物编的传统戏。而现在很多得奖戏曲剧目的内容观众不熟悉,无法得到乡镇观众的认同。再有,许多演出需要与民俗结合在一起,如过年过节、结婚祝寿大小喜事等。观众一般喜欢看轻松愉快的喜剧,不爱看悲剧;爱看故事性强、场面热闹的连台本戏,不爱看没有完整故事情节、哲理性强的剧目。而这些得奖戏曲剧目大多是悲剧,以思辨哲理见长。现在农村盛演“普萨戏”。从我国的电视剧看,有教育意义的帝王戏、清官戏也受群众欢迎。莆仙戏的戏曲资源丰富,完全有可能发掘、整理、改编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

    我国现存剧种360多个,莆仙戏属稀有剧种,稀有剧种的传承和延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关注,而唤醒全社会的关注意识,主要靠宣传媒体。总体看来莆田市对莆仙戏的推介是成功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推动地方戏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也扩大了莆田市的社会声誉。中央电视台播出《走遍中国.莆田》,此举堪称大手笔,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最近我们还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团圆之后》等优秀剧目的演播,福建省音像出版社出版一批莆仙戏传统剧目光碟,十分令人鼓舞。但宣传品一定要注意严把制作质量关,否则反而还可能有损自身形象。试想,当点击播放视频时,不断出现“暂停”或“中断”,你会有何心情?

    如何保存优秀传统又勇于革新,莆仙戏剧院演出的《江上行》有成功的经验。该剧选材独特,构思精巧,舞台体现如诗如画,是一部既继承戏曲传统,又追求现代审美情趣,雅俗共赏的极具个性的优秀剧目。由莆田的剧团献演妈祖戏具有天然的优势。莆仙戏《妈祖—林默娘》在京献演获得很大的成功。《妈祖—林默娘》是由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郑怀兴创作,由“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王少媛领衔主演。演出前,陈至立会见王少媛和鲤声剧团团长张挺。全世界有两亿多妈祖信众,遍布世界各地。我们应当精心组织将妈祖戏和莆仙戏的精品更多地推到港澳台,推向东南亚。

    仙游文化局编剧郑怀兴认为,保护莆仙戏关键在于演好传统优秀的剧目,改变演员为了糊口而到处跑台的现状。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戏剧界人才的流失。有的骨干人员常要在生存与艺术之间做出无奈的选择。莆田拥有一代宗师黄文狄,还有一批知名的表演艺术家。应当加意爱护,广加宣扬。有的地方采用在传媒评选优秀演员(包括主角与配角),对发动群众关心和支持戏剧发展、提高演员知名度都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为振兴莆仙戏,加强莆仙戏表演艺术后续人才的培养,设立莆仙戏大专班可谓英明之举。在戏剧改革的途中,不免有艰辛、还需不断探索。莆田乃“文献名邦”,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振兴莆仙戏有望。古老莆仙戏,也将为繁荣我国的戏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厚朴教育录入:赵耀洪    责任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20:47 , Processed in 0.0941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