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71|回复: 0

[转帖]三一教的内容(陈丽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6: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一教的内容

三一教讲道师陈丽星

    莆田的“三一教”是由儒、道、释三者合而为一,儒、道是国产的,释虽是外来的,但到唐代已完成了中国化,所以佛教在中国是独具一格的,也就是具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所以这三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一)三教合一的内因和根据:
    三教合一,这个合一,并非由教主的主观愿望而牵强附会,勉为拼凑的,而完全是出于三者在客观上有共同的内因和根据的。如儒说:“执中一贯”、道说:“守中得一”、释说:“空中归一”的所谓的“道统中一”。既然三个教都统于“中、一”,那么“中、一”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一句:就是心身性命修养上的相同,叫做道一教三。就是说,这个教是同出于一个道。就是合一的内因和根据。三代之前,并无所谓的儒、道、释三教之分,只是一道而矣。秦汉之后,演而为三,但教虽有三,道仍是一。所以教主把三个教仍统在共同的道上。称之为“三一教”。
    三个教既然是同一个道,那么三个教都以同一的道来教人,又何必要合呢?原来这三个教对这个同一的道的认识各有所偏:在儒流来说,忽视了心、身、性、命的修养的“出世间法”。在道、释之流来说,又忽视了纲常四业的“世间法”。因此都背离了孔、老、释迦的全面的道的本旨。故此,教主把三教合而一之,互而补之,以全道之本然。据《正宗统论》六卷本的第一卷117面中的“三门一致”这一则:“三教圣人之所以养之于内,而心身性命之学同也。但以此而为世间法,以正三纲,便是儒者之道;以此而为出世间法,以超物外,便是二氏者流。”对这几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三教圣人的心身性命的修养是同一条道的,而用这来做好三纲五常的世间法,这是学儒者的正确道路;用这来脱世离俗,超然物外,这只是学道、释者的流派,而不是正确的道路。
    现举《正宗》五册21卷921面《动心忍性》这一段来说明此点。林生想入山隐居,林子对他说:“你如果要入山过着清静的生活,那是可以的,如果是要入山来修道,那就不对了。”林生又说:“山中清静难道还不能够修道吗?”林子又答说:“譬喻金吧!愈要通过火炼,才愈会成为精金。故此人伦日用的火,就是炼金的火。”林生听不懂,林子又说:“人的天生的性,就是金。这是每个人都有的,都一样的;人的后天的气质的性,就是金的渣滓。这渣滓就算是品德高尚的人,也是有的。如果用人伦日用的火,每天来炼,那么气质之性(就是渣滓)就会一天天地减少了。那么天生的善性(就是金)就会一天天地显露出来了。故尧舜在父子中炼,汤武在君臣中炼,周公在兄弟中炼,仲尼在夫妇中炼。这许多圣人都是在人伦日用的大火中炼成圣人的。就是因为他们天天在大火中炼,才炼得能动心忍性,而成就大德大业。道书也说:“何必在深山守静孤呢?”也说:“要在热闹的地方来炼神。”释书也说:“虽然不出家,也会得道。”也说:“虽然在喧华热闹,繁扰的地方,哪一处不是道场呢?受人毁、骂、叱、辱,这都是使我学习能忍受的老师。”这也就是炼金的火,我们应在伦常日用中天天用它来炼我们的金,现在你却要避开火,到山中去隐居。这不是把金放在竹简里藏起来,而不用火炼吗?那金一定不会精,你避世入山求静就是把金藏在竹简里。因此林生就不再有入山的思想,只是天天在伦常日用的火中来修道。
(二)三教合一后的结构:
    是以儒为立本,以道为入门,以释为极则。立本是为人处世,尤以学“三一教”和学道、释者的首要的、先决的条件。因为本立而道生,本既不立,则道、释当然也就学不成了。那么儒的本是什么呢?就是儒教极力提倡的纲常伦理的达道、达德,也就是《论语》中所谓的中人以下的“民可使由之”之道。也就是在世为人的下学之功,也就是所谓孔夫子所说的学说精髓三纲五常,是要人积极投入现实生活中去,忠于现实。按照一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而做好一个标准的好人,为子要孝,当官要忠,对人要诚……。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孟子说:人性是善的,是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好象人有四肢一样。仁、义、礼、智又是什么内容呢?仁,是对人家的痛苦和不幸而有同情和憐悯之心。例如当你听到了日寇在南京一下子残杀了几十万人,你就会对被残杀者感到怜悯。义,就是有羞耻和厌恶之心。例如,人家骂你是汉奸、小偷,你会感到羞耻。你对这种人也会感到厌恶。礼,是有谦辞和礼让的心。例如,你对上辈人或有道德学问的人,总是对他恭敬、尊重。尤其是对你的祖宗,你总不会认祖宗而自立,或认贼作父。智,就是有辨别是非的心。例如你总会知道黑、红、蓝,总会认识炎黄是我们的祖先,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而不是太和民族的子孙。
    “三一教”既以儒为本,因此教规的第一条是“恪尊时王制度”。就是说要听党的话,走政府的路。孔夫子的忠、孝、仁、义是抽象的理。我国大学者冯友兰说:“对儒学可以抽象地继承,具体地运用。”意思是说:用来为人民服务。
    而要做好这一点,当然非有心、身、性、命之修养则不可。本立好了,才可以由下学而上达,已知道了《论语》中所谓的“不可使知之”之道,而超然物外,而作仙、而成佛。否则就是所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
(三)三一教的终极目的:
    终极目的是什么呢?一是“宗孔归儒;”一是“在世出世”。林教主是纠正三家之流,取三家之同,而以儒为主为本地合三家而为一的。它是告诉儒流要归回儒的本旨上来,这样做个正确的全面的儒者。更要告诉道、释两流,老子、释迦也和孔夫子一样地既婚且育,享天伦之乐行纲常之道。要道、释两流回到道、释的本来意旨上来,这样也就和孔仲尼的儒一样吗?那么就归儒宗孔了。
    引《正宗统论》六卷本第一卷117面的“因教”的末一句来谈:“若夫外而能明其三纲五常之大,内而能明其性之微者(即心、身、性、命之修养),是在世间而出世间,乃余之所愿见而不可得也。”道、释两流的心、身、性、命的修养方法是要人从静中来求静,认为只要能出离世俗,进深山入密林,为僧尼、作道士,才算是能超然物外,也才能成仙作佛。林教主的“三一教”的“心、身、性、命”修养的方法是要在动中求静,就是要在三纲、五常、四业(士、农、工、商)的伦常日用之中,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之中有出世之心,而能清静、虚空,不为物欲所诱,不被红尘所染,而寂然不动,依天命之性而为人处世,不胡作非为,这不但不影响社会、国家,而且更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安定太平。一个人的“心、身、性、命”能修养到如此高的境界,当然同样也可以成仙、而作佛。
    以上看来“三一教”的目的是要教人不要脱离世俗。而是要在世做好士、农、工、商来贡献社会;按照三纲五常来安宁社会。而先立下做人的基本功。也就是“立本”功夫。要做好“立本”功夫,当然是需要有超然物外的“心、身、性、命”的修养的。那么“心、身、性、命”越高境界,因此也就会修到了道家的入门,因此就会修到释家的极则了,所以了不妨碍人们为仙作佛的愿望。
    总结:我们信教的人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乃至全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为目标。所以我们三一教门人要将三教先生的教导化为实践行动,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优良的家庭教育,响应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在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作出贡献。总之,在各个领域中,在一言一行上,都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为国争光,为教争光,为教主争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19:19 , Processed in 0.0982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