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28|回复: 0

《老子道德经新译》与企业成功之道----烟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道德经新译》与企业成功之道
----烟霞

    21世纪的中国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的前沿,伴随着“入世”,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各类企业面临来自国内外、体制内外的种种挑战。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个企业领导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第五项修炼》一书的作者、“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曾说,他尤为推崇老子的领导哲学。在《第五项修炼》中,他力图将东西方古老智慧的结晶与最新的管理科学融合,把《第五项修炼》的第十五章内容命名为“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但他并未就此进行充分的论述。孙享林教授所著的《老子道德经新译》(简称《新译》)解决了圣吉提出的课题,在《新译》中,孙教授用极其通俗的大众语言破译了《道德经》这部古老而带有玄妙色彩的经典巨著,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领会《道德经》博大精深的大智慧,受到不同的教益。本文仅从企业成功之道的角度来学习《新译》对《道德经》的破译。
 
    一、治理企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治理企业说到底就是治人。怎样治人?《道德经》说,“治人事天”,《新译》释为治理人事在于天下人之心。也就是说,治人的关键在于治心,治心的关键则在于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经》还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新译》释为治理大国如像炒菜一样,真有这么简单吗?关键是把道遍布天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按《道德经》的要求来做,人与人之间不争处下,大家都有利的事让别人,有多余的拿出来帮助别人(“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国家就必然繁荣昌盛。反之,如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讲道德规范,一切向钱看,就会出现为了钱不择手段的种种丑恶现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就会层出不穷,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六亲不和,进而严重干扰经济的发展。治理一个国家是这样,治理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员工的道德水平提高了,就不会出现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窝里斗”现象,而是齐心协力、同甘共苦,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就必然兴旺发达。
     二、《道德经》是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最佳选择
    《道德经》,顾名思义,是一部讲修道修德之书。何谓“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到宇宙之道、银河系之道、恒星系之道,小到为人处事之道,治国之道、治军之道、治学之道、治企之道,道包罗万象、无所不容。那么,道是怎样产生的呢?《道德经》第七十二课“生之”讲,“道生之,德蓄之”。《新译》释为道之所以产生,就是积蓄了很多德。第三十八课讲“企者不立”,释为脚跛了站不起来,无德之道就象脚跛了的“企者”,既不可能真正站立起来,也不能生道。治企之道也是这样,有德则立,无德则不立。
企业怎样按《道德经》的要求来积德生道呢?这个问题包含的范围很广,绝非一篇文章所能概括,本文仅就其中几点试谈,以期抛砖引玉。
    1、按《道德经》的要求建立处下不争的和谐人际关系
    “人心齐,泰山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对此《道德经》是怎样要求的呢?
     首先,领导人要善于处下,以处下来赢得员工的认可与支持。《道德经》第五十四课“不武”讲“善用人者为之下”。《新译》释为善于用人的会处下,没有官架子,整天都和群众在一起,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其长,人清爽,事半功倍效率长。第三十课“谷王”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新译》释为江河湖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有的还是几百谷之王,如长江是由很多峡谷的溪流汇合而成的,是由于它处于最低的位置,所以它能为百谷王。水往低处流,江河湖海地势低洼,水都流到这里汇合,所以它就成为百谷之王了,这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企业领导人就是谷王,企业有大小,谷王也有大小,但其共同点都是必须处下,才能获得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支持。试想,一个终日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全然不尊重自己的部下,不顾及对方感受的领导,怎么会赢得部下对他的信服?《道德经》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新译》释为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多。人人都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都要别人听自己的话,却不愿听别人的话,所以就难于治理。领导人怎样处下呢?《道德经》说,“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新译》释为所以你要想当上等人民,说话就必须客气些。不能高高在上,说大话、狠话,把别人压在脚下。必须处下,对人和蔼可亲,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推举你为上民。香港著名实业家、亚洲首富李嘉诚在谈到他作为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时说,“我不英俊,但最要紧的是以诚待人。如果没有诚恳,你周围的人迟早都会离开你。……如果每个人都帮助你的话,你一定能成功。”《道德经》还说,“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新译》释为要想当先进的人民,事事都不能争先。你要比别人先进,在行动上必须表现出来,凡是有利的事情,都必须让给别人,绝不能去争。曾有人就李嘉诚如何对他手下的那些杰出高层管理人员“降龙伏虎”时?李嘉诚回答,“他们与我的关系非常好。一方面,我自己也曾打过工,受过薪,我知道他们的希望是什么。所以,我的所有的行政人员,包括非行政人员,在过去十年至二十年,变动是所有的香港大公司中最小的,譬如高级行政人员流失率低于百分之一。为什么?第一,你给他好待遇;第二你给他好的前途,让他有一个责任感,你公司的成绩跟他是百分之百挂钩的。”还说,“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李嘉诚的成功范例证明他是善于处下的好“谷王”。有意思的是,他所创办的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之所以起名“长江”,正是取其“不择细流,有容乃大”的涵义。可以说,他是自觉不自觉地实践了《道德经》所提倡的领导哲学。
    其次,员工之间要处下,要化解积怨,化干戈为玉帛。人际关系所以难处,在于人人都想争先处上,都想比别人强,于是勾心斗角、你争我夺。《道德经》则提倡做人要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新译》释为这三宝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慈善就能勇于挑重担,别人不愿干的重活、脏活、累活,你对人慈善,就敢于去承担这些重活、脏活、累活。俭朴就能集思广益,工作、生活俭朴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就能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出去,大家受益。不与天下的人争先,故能当首长。有利的事情都让给别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推荐领导时,大家都说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当上长官了。如果员工人人都按这三宝做,相互之间处下不争,助人为乐,单位就会形成和谐向上的人际氛围,领导的政令自然也就畅通了。
     人际关系中难免发生矛盾,因为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那种付出得多,得到的少,或同等条件下别人有你没有,或者别人以怨报德的事都可能发生。比尔.盖茨曾寄语年轻人说,“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怎样去适应呢?《道德经》第七十六课“大怨”讲,“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新译》释为总和所有的大怨,有的人总是想我这一辈子所受的怨气,什么时候谁欺侮我、骂我,什么时候谁又打了我,越想越生气,必然产生余怨,认为好人受气,坏人得利,这样就无心做善事,觉得还是恶一些好,免得受别人欺侮。但按《道德经》要求修道修德的人心里就不应该有怨气,别人给了自己气受,把自己的问题看重一些,把别人的优点看多一些,这样就不生气了,胸怀就宽广了。受了冤枉气、吃了亏怎么办?《道德经》主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新译》释为过去借贷都是写在竹牌上,劈成两半,左半小而模糊,右半大而清楚,作为收帐的依据。所以圣人执左契,就是不要求偿还,并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不为难于负债的人。别人向你借了钱(让你受了气吃了亏),有德的人把契约给予别人,即别人写了借条,把借条还给别人,不要求偿还了(不计较别人对你犯下的过失),而没有德的人就要彻底索取,连本带利一文不少地收取(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员工都能按《道德经》的要求去做一个执左契而有德的人,并不为难于曾得罪或伤害过自己的人,就会养成宽容他人的胸怀和心态,各种人际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2、“无为而治”是治理企业的最佳途径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贯穿了《道德经》的全部课文。在第四十一课“无事”中说,“为无为,事无事”,《新译》释为一切行为都要无为,做任何事都要无事,做任何事都不能完全想好了再做,否则很容易造成主观反客观,招致事业的失败;做事顺其自然,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主,没有主观意识的框框,主观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万事皆如意。治理企业也是如此,*什么来管理、约束职工?规章制度、行政命令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规章制度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这毕竟是外在的、硬性的、有形的规定,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员工的阳奉阴违而流于形式。《道德经》第四十四课“其政”说,“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新译》释为当政的不断检查,但人民始终不断缺席,你有政策,他有对策,借故肚子疼、头疼,请病假休息,磨洋工。《道德经》“为无为”的思想要求我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去治理企业,人的作为都是受到思想支配的,如果用《道德经》的正确思想、处世观去改变员工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教他们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约束,则这种内在的、柔性的、无形的力量所起的作用要远大于外在的、硬性的、有形的规定,因为它是人们自觉自愿去遵守的行为准则,如果它能与合理的外部规定相结合,企业将真正进入无为而治的境界,这对领导人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举措。正如《道德经》第四十八课“至柔”所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新译》释为我之所以知道无为的益处,不是言语的教育,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提高道德水平,方知无为之益。无为的裨益,是在去掉主观意识的情况下,清静自然地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会圆满完成,这种裨益是天下很少见的。
     治理内部无为,对外发展也要无为。无为的精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去为、去做,反对主观妄为。企业的对外发展怎样做到无为呢?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包含在《新译》的许多课文中,本文不可能全部涉及,现仅举其中几段课文为例。如《道德经》第四十三课“易持”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新译》释为在平安时期容易保持,事情未发生之前易于谋划,在出事之前就要预计到它的发展,未乱之前就要着手治理。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对李嘉诚进行专访时,这位财富精英吐露了他的成功之道:肯用心思去思考未来。正是由于他经常“未兆易谋”,思考未来,才在经营中如有神助,屡创奇迹。比如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投资者普遍失去信心,香港房价暴跌,但李嘉诚却凭过人眼光逆向思维,人弃我取,趁机低价大肆收购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从而在70年代香港楼宇需求大增时,他赚得巨利。这样的事例在李嘉诚几十年的经营生涯中屡见不鲜。这不正是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道德经》的思想,顺应了自然规律而为的结果吗?又如《道德经》第四十三课“易持”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新译》释为合抱的大树,都是从很小的树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由泥土堆成的。行走千里,都是一步一步地走到的。不按这个做的就要失败,固执的也会失去机会。第四十一课“无事”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新译》释为天下困难之事,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由容易的事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形成了难事,要解决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容易的事做完了,难事也成功了。天下的大事业,都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小事做多了,大事也就完成了,所以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做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他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捞一把是一把”,企业也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为什么中国企业普遍难以“大赢”,活不好、长不大、命不长,“各领风骚没几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常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损害企业的信誉。而有远大志向、长远眼光的企业家,其着眼点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往往把诚信作为经营之本,努力打造百年品牌。比如李嘉诚在做生意时,一直坚守诚信的原则。他说过,“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也不做”,“如果单为赚钱而损害名誉,我不做”。有的人把李嘉诚的成功仅看作是超人智慧的结果,殊不知更重要的在于他恪守诚信,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而成功。
    《老子道德经新译》中关于企业成功之道的论述还很多。如对“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解释为,所以贵是从贱开始的,任何一件高贵之事,都是从低贱之事做起;高是以低为基础,高层建筑如果基础不牢固,就很容易倒塌。对“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丧吾宝”的解释为,最大的祸害莫过于忽视敌人,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对第五十四课“不武”中人之四善与人之三谓的解释为,做到了上面四善,就做到了不争之德,也是用人得当,能扬长避短地用人,大家都很高兴,效率也大增;这就叫做天人配合适宜,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结合在一起,事事皆如意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而述。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治企,其实治人、治家、治单位、治军、治国,都用得上,可以说是普遍应当遵循的自然法则,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违背了就要失败,固执的就会失去它)的客观真理。笔者限于自身水平,只能述及皮毛,些许体会奉献出来,希望得到更多《老子道德经新译》研究者的启示。
转自《烟霞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6-2 16:24 , Processed in 0.1299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