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没有传承祖德是大不孝!
我过去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误解为娶妻生子。其实这个后,是传承祖德, 赵岐 注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我国汉族传统上十分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历史上长期有设立宗祠和祖坟的传统,是为奉先思孝。
在现代,汉族民众依然保留着清明节上坟的习俗。传统上,男性后裔肩负着祭祀祖先,上坟扫墓的职责,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男性后代,其先祖就会无人祭祀,成为“孤魂野鬼”,这一情形被称为“绝后”,也就是最大的不孝。
所以“绝先祖祀”。更重要是祖德必须有后。传承祖德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 古人的家训内容都清楚记载这一观念如:
《了凡四训》《朱熹家训》《包公家训》《范仲淹家训》... 包公家训即包公遗训,核心内容是:“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释为白话,大意是:子孙如从政,一定以廉洁为本,不得贪赃枉法,否则是不肖子孙,不准进入包家门,死后不准葬入宗族墓地。 《范仲淹家训》有段“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从圣贤的家训中清楚地看到,古圣贤把德的传承看成高于一切,他们即使在临终前还嘱告子女切记《孝经》讲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什么范仲淹800多年后的子孙至今还非常兴旺,而有的如三国的曹操,几代就断了香火。那是为什么呢?就是祖德问题。 大家看: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曹操是: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负我。同样是名人,但后代香火各异,问题出在就是德的差异。
蔡礼旭老师说:孝是齐家之本,家有孝子,家道必然和谐,家族必然兴旺,家族寿命必然长久。 父母孝顺对后代的影响 今天,我们参加修学,是为了自己能实现幸福,也是为了传承祖德。 现在的人都在愁孩子难教。 古人讲: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古人为了传承祖德,教育的本质设计在文字里头。大家看篆体 教字,
我们已婚的就有四个父母,自己父母,和对方父母(岳父岳母或者公公婆婆)。 夫妻之间孝顺自己父母也孝顺双方的父母,不仅是自己的美德,对孩子也是感召。女方孝顺家公家婆,男方孝顺岳父岳母。不但自己万事如意,还能使得后代即有智慧又有健康。
如果过去没有做好,如何补救呢?一方面自己从现在开始做好,同时影响和教育后代懂得这样做。如果我们有儿子,就要教育儿子将来成家了,如何去孝顺岳父岳母;如果我们有女儿,就要教育女儿成家立业以后孝顺好公婆。 培养自己的孝道是从孩儿开始,教育孩子是从怀孕开始的, 从怀孕开始一直到小孩12岁,做父母的一举一动,不管好坏都会影响小孩。特别是亏了孝道的,后代一般都不听话,发展下去就一代不如一代。
广东化州南山寺仁焕法师说:
小孩的问题,一个是身体障碍,二个是智力障碍。身体障碍一般是母亲之过,智力障碍一般是父亲之过。有人给我发信息:“你讲这个道理有根据吗?”他说:“根据就在母亲是怀孕小孩的,小孩整个身体都是属于母亲的。小孩的好坏,十分当中有七分跟母亲有关”。他说他代表天地说一句话:“你们女人就是人类的母亲。”由于过去对女性的教育不重视,所以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把生命看得珍贵。现在的社会,怀了小孩想要就要,不想要就当垃圾倒了。
这几年以来,特别是净空老法师他提倡《弟子规》教育,仁焕法师也认为《弟子规》教育实在很好,而且不管在家出家都应该学。孝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缺少了家庭教育,后代做人的基础就没有了。做人的基础没有了,成人之道更加谈不上。没有基础,那是空中楼阁,终究会倒下来。 我们一定记住:父母的孝顺修养会影响后代的健康和智力。而且孝顺要对岳父岳母和家公家婆同等重视。 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儿女将来能光宗耀祖,我们孝顺父母就该顺父母之心之志。
所以不孝有三,没有传承祖德是大不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