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救世界 ——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安邦兴国造福世界的当务之急 苏斌
自1840年至今,中国人学习西方人的文化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百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科技昌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人文文化贫乏;官员阶层、知识阶层,以至一般城乡居民的道德溃堤,信仰缺失,思想混乱;物欲至上、私利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遗害无穷的价值观念像汹涌的潮水一般冲击着中国人的良知和社会正义的底线。这种社会现状使人不禁忧虑:百余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信仰、传统道德换来的那些变化究竟值不值得?是福还是祸?“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状况若不及时加以改变,后果可以想见。
幸运的是我们仍有机会:20余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东西方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都提供了这一机会。
机会只存在于变革之中。当下应着手的一切变革中最要紧、最根本、最有效、最经济的变革,是文化的变革。古德说:“文者心之章也。”惟有文化才能教化人心,扭转世态,移风易俗。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和智慧把握这个机会?
在2005年初,笔者有机会聆听了几个报告,论题涉及意识形态与宣传政策、宗教政策、文化与出版政策等问题。报告人守土有责、克尽职守的负责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但听完这些报告,笔者对一些根本性问题仍不得要领。譬如:当下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全民的道德重建和信仰重建?如何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理想和民族精神?如何找回中华民族的文化人格和文化国格?若不明确回答这些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文化危机便难以解决。在今天,在文化问题上,缺乏建设性的党八股作风、缺乏进取心的因循态度、缺乏危机感的鸵鸟哲学都是有害无益的。
江山以武得之,必以文治之,否则必失之于文。修文,历来是共和国一大要紧功课。长期以来,决策者对一些根本性文化问题的思维定势,以及在意识形态、宣传文化领域中急功近利的行为方式,导致主导意识形态与自发社会舆论成为两张皮,主导价值理想与社会实际价值追求成为两张皮,主导道德伦理与社会道德现实成为两张皮,主导精神信仰与社会精神现状成为两张皮。
实话说,我们的官气大于书卷气的一厢情愿的宣传工作所收到的正面效果实在有限,主旋律的宣传与大众文化心态渐行渐远。政权在民族精神与文化领域中的引导力、代表力与影响力受到严重挑战。这种情形任其下去,不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半途而废,甚至可能导致“经济起飞、文化衰败、道德堕落、秩序崩溃”的局面出现。
这种现状的产生,原因之一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取得相当成果后,未能及时将文化建设列入首要议事日程,未能适时地将工作重心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做相应的调整与平衡,致使文化建设严重滞后。
为了清理一下有关文化问题的一些基本观念,笔者谨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略作陈述。
一、西方文化的先天局限与必然没落
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无非是为了解决三个根本问题,即(1)人在自然中的生存问题;(2)人在社会中的生存问题;(3)人的精神生存问题。换言之,人类的全部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着三种基本关系而展开的,即(1)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3)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解决这三种问题或处理这三种关系的不同方法和观念,构成了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即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 与人的自然生存相关的物质文明
西方民族大多处于寒带地区,生存问题突出,其文化活动创造大多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并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的三种传统,即(1)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化或对立化的思维模式,(2)以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为基调的科学主义精神,(3)以人的生存为最高目的的人本主义精神。这三项文化传统不仅反映在人的自然生存问题的解决方式上,也反映在人的社会生存和精神生存问题的解决中。
西方文化确实有其神奇效验,当今世界物质器用文明的惊人发达即其证明。但是这种文化的局限性也十分显明: (1)人在认识自然时,对象化或对立化的思维方式并不能穷尽自然之理,如此则征服自然便成为一句妄语; (2)数百年来,西方政治家、经济学家深信不疑的两个金科玉律已被人类的文化实践所质疑或证伪: 其一,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或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不断调整或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力; 其二,依靠生产力不断发展所带动的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或者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的生存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事实是,当西方文化崛起数百年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变得极度紧张。以征服自然和满足人欲为追求的科学文化与商品文化,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尴尬境地:即使在物质的占有方面仅达到美国现有“人权”标准,人类也将需要七个地球。在环境、资源、能源的严峻现实和冷酷未来面前,西方的物质文明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人类必须寻找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物质文明,否则人类子孙的命运将必然是悲惨的。
(二) 与人的社会生存相关的社会文明
生存问题一直是西方文化的焦点。这一焦点投射到人类社会关系的主张上便自然是崇尚生存竞争。生存竞争哲学是生物达尔文主义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必然。阶级压迫、种族矛盾、文明冲突以及殖民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大战、军备竞赛、冷战、“反恐战争”等等近现代社会中数不尽的名堂,都是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哲学投下的暗影。所有这一切使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今人类世界是一个强权大于公理的世界,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是西方社会文明的产物。
尽管西方世界在国内政治方面运用了一系列措施来消解其固有的文化病,例如民主与法制、福利政策、政府干预等,这些手段在不同程度上对抑制恶性竞争起到了一定补救效果,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无法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划清界限。而且,随着资本势力的超出国界,阶级压迫在一定意义上转化为国家压迫或民族压迫,西方国家内部各阶级间的生存竞争也部分地转化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生存竞争。于是,发达国家的本国国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共同利益集团,与不发达国家居民形成更大规模的生存竞争。截止目前,这种更大规模的生存竞争不但没有消解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西方世界标榜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权理念和价值标准,但限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西方发达世界是不可能将他们的价值理想贯彻到底的——因为那将严重违背他们的自身利益。
顺便提一句:被西方视为神圣的民主制度,其实也未必注定就是救治世道的灵丹妙药,因为当某种标准的文化理念未能普及或实现时,民主政治极易导致急功近利、缺乏远见、狭隘狂热或被利益集团操控。像希特勒、陈水扁这种政治人物就是产生于民主政治;像动辄攻打侵略别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这样不得人心的决策,就是美国这个民主国家的政府做出的。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民主政治的正面价值,而只是想说明事有次第、情有缓急,世间的事情不能以一废十。
(三)心灵世界与精神文明
在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这三种人类存在形态中,精神存在具有着最高意义的价值坐标蕴涵。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发挥着无形但却巨大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西方世界精神文明的主要源泉是其宗教和哲学。
1.宗教
如果不是两千余年前发源于亚洲的耶稣信仰传入欧洲,并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成为西方人的精神依归和价值理想诉求,甚至在相当时期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准则,西方世界真还不知是个什么样子。
耶稣信仰的传播,在无法估量的程度上缓和了西方世界的社会矛盾,舒解了人的压力,抑制了功利主义和强权主义的蔓延,提升了西方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品质。但是,与东方世界的精神文化成果相比,耶稣信仰还只是一种相对初级和武断的宗教信仰。她对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存在的洞察是相对浅表的,对人自身及世界的感悟是欠究竟的,是缺乏认识价值的。因此,耶稣信仰的宗教实践和道德实践,对于人类的生命实践和社会实践,缺乏深刻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经历了20个世纪的普及传播,与耶稣信仰相违背的物欲至上、功利至上、强权至上等野蛮时代的价值观,可以跟着“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潮卷土重来并取而代之了。近现代西方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粗俗价值观,在滋生了一个又一个以掠夺为能事的世界霸权之后,目前正由美国霸权推动,以优胜文化的姿态向全球蔓延。这种趋势对于地球人类文明史的影响将是空前灾难性的。
2.哲学
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或主要哲学方法是理性主义的,即概念的、逻辑的、分析的,亦即工具性的。这就决定了西方的哲学理性无法具备东方式的完整、终极、彻底的觉性智慧,因而也就无法胜任哲学所赋予自身的、以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形式呈现人生和宇宙真谛的使命。实际上,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以后就只是西方文化与价值的总结和论证工具而已,一直缺少真正意义的哲学觉性智慧。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的哲学传统与西方的宗教信仰一直是相抵牾的,尽管有人曾做过融合二者的努力,但皆告失败。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的物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强权主义等先天性局限,已经导致了全球化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灾难性紧张关系,西方文明本身并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全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文化出路在东方,在悠久而智慧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
二、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再度兴盛
中国传统文化以治心救世为最高价值诉求。与西方向外驰求以满足身心欲望的文化相反,中国文化以反求诸己、达致身心世界的内在和谐为特色。 西方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其现世性、功利性, 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是其超越性、圣贤性。 西方文化重视发现、获得、竞争、征服,是一种对外依赖的外向型文化, 中国文化重视内省、感悟、和谐、融合,是一种向内诉求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化重人道,圣道在人道之外;中国文化重圣道,人道在圣道之中。
(一) 从身心体用关系上比较中西文化 自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主张以身为体,以心为用,以物统心,心物一体。 在哲学本体论上,物质为本体,精神是物质的属性,当身体消亡时,精神属性也随之消亡。 在认识论上,精神只能作为身体的属性被当作客体或对象来认识。巴甫洛夫“刺激—反应”模式的心理学即是其认识论基础。在这种对象化的认识方法中,精神永远只能被当作客体而不是主体被认识,这是西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西方的这种身心体用文化必然从其道德实践、社会治理方式和价值理想追求等方面体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以心为体,以身为用,以心摄物、心物合一。心灵为本体,而物质的身体则是心灵的外化或寄居。在本体论上,精神常存而肉体生死无常; 在认识论上,心灵通过觉与悟而达到对自身的主客体统一的认识。中国传统的这种身心体用文化也必然会显现为道德伦理实践、社会治理方式和价值理想追求。
(二)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三个基本内容上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主张。 1.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存文明 如果用最简洁的表述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神髓,那便是克己、和谐这四个字。惟有克己方能和谐。在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和人的生存之道上,中国人克己、和谐的文化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克己的含义首先是制欲,即不让自己的欲望破坏自然、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文化崇敬自然,感念珍惜自然的一草一木,与自然生态环境生死相依;顺应自然,不为了自己的欲望轻易改变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本身的循环、再生与和谐;崇尚勤劳、节俭、素朴的生活方式,反对铺张、享乐,反对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反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中国文化反求诸己的内向型特点,不仅表现为面对自然时的恭敬、谦退和自我克制,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对自然本身的透彻认识上。只要看一看中医对人体与精神和自然界关系的深刻领悟,我们就更能了解中国文化的超越性。这种超越的智慧不是西方科学所能达致的。 很多人讨论为什么中国在四大发明之后科技不昌的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化的自我克制与追求天地人和谐,是本质原因。 2.社会道德文明 与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哲学相反,中国人以克己与和谐的文化精神,创造了自己的社会文明和道德文明。中国传统的社会与道德文明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甲,治理社会,中国文化主张标本兼治,而尤重治本。所谓“本”,也就道德风化。 乙,强调精神道德高于物质利益,主张重义轻利,和而不争。 丙,重视自身的道德完善,主张厚德载物,以德报怨,以德服人。 丁,主张以礼待人,求同存异。
强调不把自己的意志加于他人,即所谓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正是这种社会道德文明,使得中国成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都能和睦相处的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融合的古老文明国度。也正是这种社会道德文明,使得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中从未成为周边国家的威胁,而是一直扮演着先进、高尚文明的输出者的角色。放眼今天的世界局势,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崇高境界和无上价值。 3.心灵世界与精神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是文明精神、纯净心灵、修德体道。这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根本内容,也是其核心奥秘。 A.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修心,二是治世。修心方能治世,治世必先修心。儒家思想学说既是修心之学,也是治世之学。“智仁勇”也好,“礼义廉耻”也好,“忠孝节义”也好,都既是修心之法,也是治世之方。在儒家看来,人心之乱在肉欲牵引,社会之乱在物欲横流,其因一也。以道与德修心治世,要在制欲得法,使人欲不致离德悖道。儒家道德救世的理念于当今尤具深意。无论海内海外,一种新的和谐秩序的重建,都离不开此一治本之方,除此而外,皆为权宜之策。 B.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天地人合一的天才哲学世界观。道家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提供了一种超越自我、生死和一切现世价值的穿透视角,为心灵开辟出一种不被外物障蔽的精神境界,即对人、社会、自然的更为本真的洞察。这种洞察以及一系列内修外证的方法即沉淀为道家文化的体系,包含形而上的哲学观、阴阳和合的自然观、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超越现世的人生观,以及将道家智慧应用于各个文化领域所得到的政治学、医学、建筑学、军事学以及天文、地理、占卜和民俗等成果。道家关于精神人格自主独立于天地万物之间,既与之相通相和又不被其主宰支配的哲学理念,为儒家以心灵自觉为主旨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哲学支撑。这也许就是孔子向老子问道的缘由,也许就是孔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叹的缘由。儒家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与道家的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的交融互补,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C.佛家思想的传入当儒道及其他诸子百家之学兴盛繁荣了数百年之后,当规模气象已有大成的中国文化足以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时,为什么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国菁英还要跋涉万里,不辞艰辛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虚心向印度学习,求取佛家文化呢?套用一句禅宗话头:究竟“如何是佛祖西来意”呢?中国文化主张以心为本宗,以心摄物,心物不二。但心之道、物之理的究竟如何?这个问题是包括儒道在内的诸子百家之学皆未能给出令人完全不生疑惑的解答的,因而也是历代文化菁英所殚精竭虑地追问和探究的。印度佛家思想以其洞察幽冥、博大精深的智慧,透彻玄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的菁英们在额首叹服之余,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地前去留学,是为“取经”。 佛家文化传入中国后,迅速与儒道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汇,使中国的心灵文化与精神文明提升到了一个至大、至高、至深、至容的境界。从此,中国传统文化之大局已定,气象已备,规模已成。 佛家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大熔炉之后,在与儒道文化相互涵容、相互推动之余,还因所侧重的文化层面和领域的不同,大致划分和承担了不同的文化使命: 儒家文化侧重心灵启迪(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政治)的建设; 道家文化侧重于心智开发和自然秩序(天地人和谐关系)的探索; 佛家文化侧重于智慧觉悟的教导和终极价值的传播。 如果说“道”就是路的意思,那便可以说:儒家文化是心灵通向人间之路,道家文化是心灵通向天地之路,佛家文化是心灵通向宇宙无极之路。或者说,儒家思想是社会人生哲学,道家思想是自然人生哲学,佛家思想是宇宙人生哲学。这是一种仅为了表述方便而作的区分,其实,这三条道路是殊途同归的。 儒道佛文化的这种合流,可以从曾国藩的“治心诀”看出其消息:“未来不迎,既来不染,已去不追……是之谓仁而已矣,是之谓道而已矣!”晚清大儒曾国藩将佛家“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的明心治念法门直接称之为儒家之仁和道家之道,可见其深谙儒道佛三家文化之旨要。 D.儒道佛“三驾马车”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和现实启发儒道佛既合作又分工,这种三足鼎立的开放式文化架构建立之后,中国便全面进入了高速、强劲、漫长的发展时期。汉唐七百余年间,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令世人瞠目,仿佛被一种内在智慧的爆发唤醒,仿佛被一种神奇的能量推动。中国人在心灵、社会和自然中怡然自处,中国文化从此蔚然大观,中华民族从此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其他民族的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唐灭以后,尤其进入宋代之后,随着朝廷与士大夫集团对儒家文化采取短视的功利主义、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文化政策,佛道等其他文化渐被边缘化,儒家文化也进入了理学的死胡同。从此中国文化暮气渐盛,以致固步自封,逐渐丧失了发展的内在动力,直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尽管如此,在唐灭以后的近千年中,中华民族光靠吃祖先的文化老本,仍不失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最优秀者,其文华物宝仍足以令世人叹为观止,钦羡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