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19|回复: 2

《弟子规》跟读—— 山西青年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5 13: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弟子规跟读——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13

    所谓“道人善 即是善”,当他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能够四处宣扬或称赞他人的善心善行,就是一种美德,就是在行善。
    比如,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如果我们经常宣扬的话,这个人知道后,就会不断地勉励自己,从而做更多的好事。也许这个人一开始做好事是无意识的,当被媒体宣传或他人口口相传之后,他就会变成有意识地去做好事了,而且会越做越好。至于其他人听到这样的善行时,也会见善思齐,会积极地去做好事。
    之前,媒体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何大妈的女儿韩女士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孙老伯的救人目的,她认为孙老伯应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作法。此事经网络和媒体传播后,无论是被救者还是救人者,一时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么,八旬孙老伯做了好事该不该求表扬?笔者认为:该,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求表扬。
    虽然,社会倡导“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精神,但是如果他人在做了好事后要求表扬,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只要是人,就希望得到别人的敬重和赞美,这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
    正如孙老伯所说:“当时在场那么多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没去救,结果还是我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先跳进湖里。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看见别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肯出手相救的人也不多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宣传一下,感染更多的人。”
    的确,当今社会存在着好事难做、好事不做、做了好事有后顾之忧的现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通过媒体表扬孙老伯的善行,既是倡导社会美德,提升社会文明,又可以激励更多的人闻知善行,增加善心,多做善事。
    因此,不论是媒体还是个人,当看到他人的善心善行时,应该更主动、更慷慨地给予他们更多的掌声和赞赏,通过弘扬、宣传正能量,来培养和集结更多善的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任健康



弟子规跟读——泛爱众 让世界更美好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11

    近日,全国104个城市身陷十面“霾”伏,包括山西。多地雾霾天气的持续,不仅造成多省市高速封闭、交通受阻,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由此,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神吐槽,“雾以‘吸’为贵”,“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看似幽默的调侃,其实是对现实环境的无奈与讽刺。
    近年来,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以及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在急切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漠视了自己和自然、地球的关系,相继出现乱砍乱伐、捕杀野生动物、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工业废气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等现象,导致水土流失、气温升高、地震、洪涝灾害、沙尘暴以及雾霾等现象频发。几十年下来,地球已经不堪重负。而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已向人类重锤击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
    “我们今天热议雾霾,其实,环境恶化才是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安徽农业大学团委在微博上留言,“雾霾笼罩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似乎在用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环境污染不是某个人的事、某个地区的事。人人平等,当然也就人人有责。当新鲜空气都成为奢侈品的时候,有关部门更应明白,放弃了环境的发展不是进步而是灾难,幸福的前提是可以自由地呼吸。”
    是的,我们的老祖宗在《弟子规》中告诉我们“凡是人 皆须爱”,这里的“人”,不仅仅特指人类,更指地球上的万物。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共同守护着地球这个大家园。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心胸扩大,用博爱的精神爱护一切众生,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爱护地球,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我们生活的地球、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如果我们不爱他人、不爱动植物、不爱大自然、不爱地球,那么,这一切万物也不会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也就不能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所以,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事,而且要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养成每时每刻、随时随地节约能源的好习惯。我们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森林;节约用电,就是在珍惜资源;节约用水,就是在保护江河;少开一次车,就是低碳环保……只要我们对地球有爱心,人人都能做到“泛爱众”,那么,我们身边的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曹慧茹


弟子规跟读——做错事本身不可怕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10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确是这样,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错误。但是,面对错误时,有的人敢于承认,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有的人却为了逃避责任,极力掩饰自己的错误,那就变成“倘掩饰 增一辜”了。
    那么,对于我们所犯的错误,如何区别是“错”还是“恶”?事实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要看当时的存心和念头。如果不是故意做的,错事就只是“错”;如果我们是成心、故意做的,错事就是“恶”了。
    在此,分享一则名人故事。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在他小的时候,家中有一个美丽的果园。有一天,父亲从大洋对岸买了一棵品种上佳的樱桃树。父亲非常喜爱这棵樱桃树,把树种在果园边上,并告诉农场的所有人要对它严加看护,不能让任何人碰它。
    后来,有人送给乔治·华盛顿一把明亮的斧子。乔治非常喜欢这把斧子,他拿着它砍树枝、砍篱笆,突然,他一不留神,砍倒了那棵樱桃树。他又急又怕,生怕被父亲知道。
        那天傍晚,父亲忙完农事,来果园看他的樱桃树。没想到,自己心爱的树被砍倒在地,十分生气,大声质问是谁干的?华盛顿虽然很害怕,但还是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不说谎,只怪我粗心,把樱桃树砍倒了。”
    他的父亲看到华盛顿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但没处罚他,反而称赞他:“好孩子,你的诚实让我很欣慰。因为即使是一万棵樱桃树,也比不上一个诚实的孩子啊!”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认错、改错。这也是一种美德。
    在现实生活中,谁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也面临在承认错误和逃避错误之间做出选择,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胆量和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
    所以,做错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掩盖错误而撒谎。《弟子规》讲“过能改 归于无”,只要我们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改正。别人不仅会谅解你的过错,还会欣赏你做人的品格。
    达尔文曾经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歌德也说过:“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所以,我们应该从《弟子规》和名人的格言中用心领悟,认真践行。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犯的错误,都要敢于承认、勇于改过,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

                                                    责任编辑:曹慧茹


弟子规跟读——欣然接受批评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09

    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一条规矩的人并不多。因为好话顺耳,所以我们往往喜欢别人的表扬与赞美。而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或提出批评时,心里就很不悦,不耐烦,甚至与他人当下翻脸。
    俗话说:“马常走软路要失蹄,人常听好话要栽跟斗。”如果我们要求朋友在自己面前总说好话,那么,时间久了,那些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接近我们,而真正的良师益友就会疏远我们。因此,只有良言相告,我们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取得进步。
    今年11月底,我们小区新开了一家酸辣粉店,上周五,我和朋友吃完付账时,小老板问:“您好,请问我们的酸辣粉是否合口?”当时,我愣了一下,到底该实话实说还是搪塞?小老板大概看出我的心思,笑着说:“没关系,有啥说啥,我们刚开业,就是想听听每一位顾客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样,我们的生意才能做得更好。”听完之后,我和朋友都提了点小建议,小老板还认真地记下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店老板听到别人当面指出缺点时,就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或者听到顾客称赞自己做得好时,就欢喜得忘乎所以,今天这个小店的生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正是由于店老板的虚心和谦卑,不断改进小店的服务和质量,才赢来更多顾客的赞誉。
    同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把正确对待批评与赞誉的态度传给孩子。
    如今的孩子,从小听惯了长辈的夸奖,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尤其是现在提倡赏识教育,家长和老师都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但是,适当的批评还是很必要的。
    上周一,儿子下学回来高兴地说:“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的作文写得好,还当作范文读了一遍,我真开心。”我先是夸儿子,鼓励他继续努力。随后,我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鼓励。所以,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时,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只有继续努力,以后才能做得更好。 ”
    昨天下午,儿子打完乒乓球回来,一脸的不高兴。我问怎么啦?儿子委屈地说:“教练当着同学的面,批评我动作不规范,还罚我做练习。”我对儿子说:“既然你没做好,教练批评你是对的呀。”儿子还是嘟囔着说:“那也应该给我留点面子。”
    “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就看你会不会去改正。如果今天教练给你留足面子,明天等你参加比赛时,就会输更多的球,所以,教练指出你的过错,你应该感到荣幸。这样,你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改正,是件好事,而不该感到沮丧。”我教育儿子要学会欣然接受他人的批评。
    也许,对于孩子来说,还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是,如何正确对待赞誉与批评,是否能结交“益友”、远离“损友”,关键在于他的心胸。如果面对他人的批评,孩子能欣然接受;面对他人的赞扬,孩子能感到恐慌,那么就会广结“益友和善友”,“损友”自然会离他远去。

                                         责任编辑:曹慧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3: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3-12-15 13:35 编辑

弟子规跟读——以德行为根基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06

    在一个人成才的道路上,德行和才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德行和才能孰轻孰重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家都以为造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所需要的是智慧,他们都错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品德。”
    现在社会上传播着一句识人用人的箴言:“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危险品。”由此更加证明,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如今,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技艺方面的培养,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琴、棋、书、画等特长。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德行教育。
    今年11月份,我带孩子去参加山西省围棋比赛,因为是周六,大多数父母都全程陪着孩子。赛前,家长们乱哄哄地挤在一起,抢着送孩子进赛场。赛后,家长们又忙着给孩子喝水、吃零食。虽然垃圾筒就在附近,有的孩子仍把吃零食剩下的包装纸、果皮屑、果核与擦嘴巴的纸巾随手一丢,走到哪里丢到哪里。有些负责任的家长跟在孩子屁股后面捡垃圾,有些家长则不管孩子,任孩子随便乱丢垃圾、互相打闹。
    试想,在生活细节中不注重德行的孩子,即使每一盘棋都赢了,未来的人生又会怎样呢?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学问、才能、技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切必须以德行为根基。因为,德好比一棵大树的树根,如果根没有扎好,即使树干长得再高,树荫再大,也只是无本之木,经受不住狂风暴雨的袭击。
    《弟子规》中的“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品德、学问、才能和技艺的培养和提升。如果别人比我们优秀,我们就要向人家虚心学习。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即使他的才艺很高深,也不能算是获得成功。“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不要看到别人穿得好,吃得好,就变得自卑、忧伤。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又备受长辈的溺爱,孩子往往知道自己的长处,但对于不足的地方,很难虚心去学习。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最难的一件事就是教孩子学会虚心。同时,家长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德行,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知足,不要盲目攀比物质上的富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才会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责任编辑:任健康



弟子规跟读——多用欣赏眼光看人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06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个性、不同品味、不同气质和修养的人。
    如果我们多一点欣赏的眼光,就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美好,每个人身上原来都有不同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真诚地欣赏他人的才华与长处,虚心学习,提升自我,从中受益。
    话说有两个孩子一起走进天使的玫瑰园,他俩都希望天使能够赐予自己一束幸福的玫瑰花。然而,天使却送给他俩每人一束绿色的玫瑰枝,两个孩子都有一点失望。
    天使便把他俩叫到面前微笑着说:“孩子,你能跟我描述一下你的那个伙伴吗?如果你比对方英俊,你将获得一束幸福的玫瑰花。” 第一个孩子说:“我比他的个子高,而且眼睛也比他的大;你看他的鼻子还塌塌的,我当然要比他英俊,请天使赐予我一束幸福的玫瑰花吧!”
    第二个孩子听了天使提出的这个条件之后,他转身端详了对方几眼,然后诚恳地说:“他的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鼻子也挺挺的,真好看。天使只有一束玫瑰花,就请赐给他吧!”
    结果,第二个孩子手中的那一束玫瑰枝,陡然绽开了芳香的花朵。而第一个孩子手中的绿色的玫瑰枝,竟变成了一束枯萎的蒿草。
    每每想起这个故事,隐隐地,我就会嗅到诚实的玫瑰花的芳香。同时,也时时提醒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会欣赏他人,不要总对别人挑刺。
    前几天,我到派出所给孩子办理身份证,第一次去,下午2∶30上班,户籍员却姗姗来迟,我心里不悦。之后,在咨询办理身份证需要哪些手续时,户籍员又用一副不耐烦的态度回答我。我心里顿时来气,就说了句:“你们就不能微笑服务?”结果,户籍员对我翻了个白眼说:“不满意,随你便。”
    第二天,我再带孩子去办理身份证时,心里直犯怵。没想到,那个户籍员一反常态,一边指导我填表,一边帮忙给孩子整理衣服照相。在摁指纹时,由于孩子年龄小,指纹不清晰,等了半个多小时,才全部摁完。整个过程,让我心生感动。同时,也为之前与户籍员发生的不愉快感到内疚。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却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而且对别人的过失,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换位思考下,也许那天户籍员正好心情不好,也许我当天对人家有情绪,专挑人家的刺,才引起不必要的小摩擦。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认真践行“见人善 即思齐 见人恶 即内省”的古训,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有一句佛语说,他人就是一面镜子,老是看他人的憎恶,映照出的就是自身内心的丑陋。常欣赏他人,就会拉近和他人的心理距离,也自然会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曹慧茹

弟子规跟读——身教胜于言传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05

    一个人是否有修养,可以从谈吐中体现出来。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谨慎说话的习惯,而且要通过规范孩子吐字的轻重缓急,让孩子从小学会正确地说话。
    如今,很多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语言班,孩子倒是变得伶牙俐齿、思维敏捷,在演讲或表演的舞台上,表现非常出色。但是,家长们却往往忽视了教给孩子平时说话应该注意的细节。比如,在上下学的路上,总能看见这样的情形:有的孩子和家长说话时又快又急,像连珠炮一样;有的说话慢吞吞,结结巴巴,半天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弄得家长干着急。
    其实,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行为,多半和家长平时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记得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92分。我拿上考卷一看,儿子出错的地方,都是因为粗心大意造成的。我原想以鼓励为主,不能批评。结果,最后却变成了对儿子急吼吼地大声说教。有时,儿子下学后,我让他先写作业再玩,我下班后看见儿子仍在看电视,立马发火:“你都多大了,就不能自觉点,都讲了多少遍了,怎么这么不听话……”
    试想,家长平时说话又快又啰嗦,又怎么让孩子很好地去落实“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特别注意说话的细节,不管是对周围的人,还是孩子,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特别是对孩子讲话的时候要轻、要慢,吐字清晰,让孩子听清楚你说的每一个字。另外,孩子犯了错,家长要正面引导,不能训斥、责骂他,否则会给他造成更大的压力,坏习惯就更不好纠正了。
    同时,家长还要时时提醒孩子,与人沟通时,不仅要注意细节,如说话语速平缓,将事情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还要注意仪态,要面带微笑,神态自然,说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培养孩子正确说话的能力。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那么,就让我们家长这面“镜子”照出孩子可爱、美好的一面吧。

                                           责任编辑:曹慧茹


弟子规跟读——三思而后说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04

    “见未真 勿轻言”,我们不管看到什么,如果没有看得十分仔细、看得十分清楚,就不要妄加揣测。人与人相处,贵在相知。如果管不好自己的嘴巴,往往会因口舌之非,让朋友之间产生误解与矛盾,双方伤了和气。
    “知未的 勿轻传”,如果不明白真相,就不要轻易地传播出去。即使你看到的是真相,亦不可以轻易讲出来。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事情,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三个筛子。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
    “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实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
    那个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
    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
    “其实,并不重要。”那个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人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么就别说吧!如此,那个消息便不会困扰到我了。”
    这则故事让我们明白,讲话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三思而后行。
    在讲话之前,我们首先要想一想,我们的所见所闻是否真实,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后果,是否对所说的话能够做到负责任。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才能够说;如果说了之后不能负起责任,这样,既失信于他人,又惹人生厌。
    如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耳目。那么,对于这些新闻的真实性,我们有时很容易失去判断,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媒体,都不该轻易地四处传播,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今年3月25日,国内某网站记者刊发了《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报道,多家媒体转载了这则新闻,这个女孩也被冠以“深圳最美女孩”的头衔而爆红网络。
    但一天后,有媒体记者前往求证,发现整个行为是某商业展的炒作。正是由于记者采访不扎实,不谨慎,最后造成虚假失实报道,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实际上,“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体现了一个人为人处事谨慎的态度。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媒体,更应该严格遵守这一条。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所以,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对待事情要谨慎再谨慎,不可轻易传播。只有坚守这份谨慎、踏实、负责的态度,我们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同样,一个企业守信用,才能赢得好口碑,才能得到消费者的尊重,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曹慧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3: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3-12-15 13:49 编辑

弟子规跟读——做人做事 诚信为先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03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弟子规》“信”开篇就告诉我们,说话要诚信为先。但说话不是只讲诚信就够了,说话还是一门艺术,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说话重在恰到好处。
    在现代社会,诚信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人与人之间疑心越来越重,信任越来越少。面对诚信的缺失,光靠呼吁道德回归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生活的点滴中规范行为。
    孟子曾说:“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不讲信用,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所以,古人要求我们,凡是开口讲话,就要讲信用,对自己说的话要放在心上,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若没有能力办到的事就不要随便答应,更不能以欺骗或花言巧语去应付。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却面临着诚信危机。在社会上,有小商小贩贪小便宜,缺斤少两;有小偷小摸,不劳而获,偷取别人财物;有的企业本应承担着民生责任,但缺失商业信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致出现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根本没有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心上……我们不禁要问:今天到底吃什么安全,喝什么安全,穿什么安全?
    其实,诚信是人的道德底线,是不分时代、不分地域、不分行业的普遍价值观。诚信就是讲信用。一个人如果缺少了诚信,那么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有人和他合作。反之,诚信的人,无论干什么都会获得成功。
    河北保定的早点摊经营者刘洪安,就是诚实守信的最好证明。在餐饮行业,反复用油是十分常见的行为。但刘洪安不随波逐流,保证每天都用新油,将废油倒进专业环保机构的回收桶里。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用了好油,提了点价,卖了贵的油条,顾客却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多。这些谁都可以做,就看你愿不愿意做。我做的只是一件普通正常的小事,那就是用良心经营。”刘洪安的成功让许多人相信,诚实经营,付出了就会有回报。  
    《弟子规》要求我们,为人处世,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因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我们一个人说话守信用,态度诚恳,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同样,一个企业守信用,才能赢得好口碑,才能得到消费者的尊重,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责任编辑:曹慧茹

弟子规跟读——尊重他人 从“我”做起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2-01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这一条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到任何房间,都应该养成先敲门的习惯,让屋里的人知道外面有人拜访。等里面有了回应后,我们才能进去。
    进屋敲门是一种礼节,这种礼节表示你尊重对方、恭敬对方,让对方感觉你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人。比如,我们在单位,领导正在开会或者处理重要的事情,如果这时候你不敲门直接贸然闯入,这就是对领导的不恭敬了。
    “将上堂 声必扬”,我们在进入他人院子或者房间之前,一定要让里面的人知道有客人来了。所以,在进门或摁门铃的时候,要先问一声“某某某,在家吗?”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礼节。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现代家庭都有门铃,当我们按了门铃后,对方会问,“你是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报出自己的姓名和来意,而不是说“我”,让对方无法分辨“我”到底是谁?
    还有,我们经常打电话时,觉得彼此熟悉,往往忽略自我介绍,习惯性地说“是我呀,你猜猜我是谁”,如果对方一时想不起来你是谁?反而弄得双方很尴尬,这样就很失礼。
    曾经有一次我接了个这样的电话,那人一开口就直接说事,说了半天,只听得声音挺熟悉的,可就是一时想不起来对方是谁,于是,趁她说话的空隙问道:“不好意思,请问你是哪位呀?”只听得电话那端说:“是我,你老同学呀!真是贵人多忘事,连我都听不出来了!”她这样一说,弄得我也不好意思再问了。于是,她接着继续往下说,我一边听她说,一边“竖起耳朵”努力去听她是谁,可遗憾的是,直到电话放下,我也没“听”出电话那端到底是谁?
    还有一次,我在单位办公室接了个电话,对方问我,“你是小高吗?”我说“是”。然后对方就开始絮絮叨叨地说了些我听不明白的事情。我赶紧问,“不好意思,你要找的是谁?对方愣了一下,说,“高某某”。我说,“不好意思,她是我同事,不是我。”对方只好悻悻地放下电话。
    同时,作为媒体人,记者经常要出入各种场合采访,应该做到“吾与我 要分明”。每到一个单位,应学会主动介绍自己,而不是对方问起你是那个单位的记者,你才介绍。如果要找某个单位的负责人,也应该敲门大方地询问,而不是看见人家办公室开着门直接探进头或者转身离开,这样的行为既不礼貌,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先学会尊重他人。那么,我们就先从《弟子规》中讲的“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这些最微小的事情做起,从登门拜访的礼节做起,从回答是“我”做起。

                                               责任编辑:任健康



弟子规跟读——细节决定成败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1-29

    俗话说“忙中出错”。“忙”意味着需要处理的事物很多,当一件事情尚且没有处理完毕,其他事情接踵而至的时候,心里难免会焦虑不安,那出错就在所难免了。
    正如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所讲,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能慌张匆忙,否则会忙中出错;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害怕退缩,要想办法解决,而且做事情一定要认真仔细,不可有怠慢之心,也不要轻视和忽略任何细节。
    今年“五一”前夕,我临时决定回趟老家。因为每年长假期间火车票都很紧张,我赶紧上网预订火车票,打开网站一看,4月29日到5月3日的票所剩无几,匆忙之中订了两张来回车票。5月2日上午,我顺利检票上车,等到5月3日下午3∶40在检票处,检票员一脸惊讶地告诉我,“你误点了,那趟列车早就出发了,你怎么现在才来?”当时,我一头雾水,还理直气壮地和检票员理论,明明时间还没到4点,怎么火车就开走了?检票员说,“你仔细看看你买的是几点的车票?”
    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本来要订16点的火车票,可是我却在匆忙间预订了凌晨4点的火车票,而且拿上火车票,从来就没有认真看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最近我工作刚刚调整,每天要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还得坚持写跟读,所以,在照顾孩子上有所忽视。以前,儿子写完作业,我都要帮着检查并督促他整理好书包。由于忙,我就放手了,告诉儿子,每天写完作业,自查一遍,书包自己整理好,出了错自己承担。
    结果,连续几天早上起来,儿子又要洗脸、又要吃早饭,还有整理书包,搞得自己很忙乱。如果遇到学习用品找不到的情况,更是忙上加忙。这样,匆匆忙忙赶到党校,有时还是丢三落四,给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做好安排,认真检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避免忙碌、出错的发生。尤其是为人父母,首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制定学习、作息计划,从小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才能避免出现“事勿忙 忙多错”的状况。
    同时,《弟子规》告诉我们“勿畏难 勿轻略”,我们做事或学习,要有不畏困难的心态。有的人,领导刚安排了一件事,他还没有认真去干,就觉得困难重重,临阵退缩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件事太简单了,但真正去执行时,才发现很有难度。
    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遇事懂得轻重缓急,先后顺序,认真做好。同时还要有不畏惧、不轻视、不忽略的心态。我们知道,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如果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做好、做到位,那就会出现 “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不平凡。

                                                     责任编辑:任健康



弟子规跟读——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作者:高明艳 来源: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1-28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动作要细腻、轻柔,不可以粗鲁、急躁。只有抱着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得细致、稳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相反,如果毛毛躁躁,粗枝大叶,做事情就很可能半途而废。所以,别小看做事的细致程度,它决定着做事的效率和结果。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上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再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开除他。“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职业,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一切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最终他成为华人首富。
    由此看来,谨慎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为人处事之道,也是做人的优秀品质。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从细节看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比如,各类棋类比赛,如果不认真、谨慎,就会出现“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银行储蓄工作人员稍不认真,就会账目出错;医生如果稍不谨慎,就会出现人命。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们每天出入楼道单元门,有的人怕打扰他人,总是很小心;而有的人,总是慌慌张张,开关门时总是发出“咣”的响声;上电梯后,大声喧哗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关乎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与修身的大节。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同样强调谨慎做事的重要性。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看不见,就干不该干的事,做任何事情他都会遵循规矩。
    一个人一生事业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节上,所以,我们做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有礼有度、有条不紊、不慌不乱、谦虚谨慎的做事态度。


                                              责任编辑:段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9-29 19:27 , Processed in 0.15052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