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628|回复: 1

《孝行天下》第18期-山沟里的人间天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5 19: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行天下》第18期
2013-12-15(周日晚课转播)
来源:弟子规苑空中课堂播放  主持:贾焕芹老师   播音:向明老师




         【编后注】 空中课堂于12月15日(周日)晚的义工学习时间(其他会员和贵宾也参加学习),播放《山沟里的人间天堂》视频期间,很多义工和同修感动的流泪,之后分享时表示要向周大哥夫妇及其一家学习,彻底放下名闻利养,做好弟子规苑空中课堂的弘法义工,为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也为自己为子孙积功累德。
          也有同修要求参加弟子规苑义工团队,咨询弟子规苑义工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加入等,现将
弟子规苑空中课堂招聘专兼职义工相关问题连接于此,以便让有意参加弟子规苑义工团队的同修了解和操作。

1.jpg

空中课堂每天都有大德高师讲座,欢迎进场收看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09: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山沟里的人间天堂

  没见到这一家人之前,对于他们的故事,会有好奇、怀疑、难以置信等种种情绪,亲眼所见之后,却只能剩下震撼和感动。这是中国北方的一户普通农家,三十余年间,他们的点滴行动,谱写的是一首简单质朴又至真至伟的爱和奉献之歌。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人间也能是天堂。

    1 天堂之爱  山沟里面温暖的家


  河南省桐柏县彭沟村,一片新房之间,几间老旧的土坯房被映衬得格外醒目。
  走进这家院子,会发现这并非只是一户看上去贫穷的农家。
  几间简陋的瓦房,靠墙一排简易木床,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子不大,整齐地栽种着几十种花木。屋后种有蔬菜,挖有池溏,池塘里的荷叶,长得硕大葱郁。院子里,或坐或站,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儿童,足有十几口。
  这里就是十里八乡都闻名的周家的福利院。周能海夫妇及家人,以及这十几名被他们收养的孤残老幼,就居住在这里。
  周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农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收养过一百多名孤残老人、流浪儿童。有自己出去干活、赶集的路上碰上带回来的,也有别人送来的,三十多年时间,周家的福利院从来就没空下来过。
  几十年的善心之举,其中多少艰辛,都不能一一细数,单就收养精神病人,就让周家人吃尽苦头。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大家围在一起生火取暖,只有一个精神异常的七旬老人,独自远远地在一边坐着,冻得哆哆嗦嗦。周能海的妹妹便过去想将他往火堆跟前带,刚走到跟前,老人就抡起椅子,将妹妹砸得头破血流。这次受伤至今还留有后遗症,时常头痛。
  但是周家人从无丝毫后悔埋怨,他们说,从内心把这些老人孩子当成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这样他们做出任何举动,也就都能理解原谅了。
  每天早晨,周能海的母亲和妹妹负责做饭,妻子代立菊挨个将他们叫起来洗漱后,把老人的尿壶倒掉,整理好床铺。等饭做好,再盛好递到每个人手里。等这些人都吃上饭了,周家人才去吃饭。
  这是周家多年来雷打不动、约定俗成的习惯。每顿饭,都是先给家里收养的人盛好,自家人再吃。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家的规矩,开玩笑称呼这些收养的老人孩子,是周家的“县长”。“县长”们在周家享有特权,受尽礼遇。
  多年的爱心和付出也换来这些老人孩子最纯真的感情和信任。智障的老太浑沌到诸事不知,但看到周能海夫妇就会开心,一天不见便到处找;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见人就打,见到代立菊,却只是缠在身上又亲又抱。
  周家的善举流传得越来越广,很多子女不孝的老人也找到他们。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有四儿一女,但都不赡养他。老人找到周家去,周能海夫妇考虑到自己都是收养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老人要是住过来,一则他儿女脸面不好看,二则社会影响也不好,于是就跟老人商定,让老人问儿女要间房住着,他们负责按月送粮送油,保证老人生活无忧。以此为开端,周家采用同样的模式救助过30多位老人。
  这些年来,周家已经为15个老人养老送终。这些老人,最大的活到95岁,最少的也到了80多岁。老人们临去世,对周家,对这个小院,都是感激留恋:“我在外面流浪这么多年,临了在你们这里享了福,我也知足了”,“在这样享福的地方能再多活几年就好了”。
  对于这些流离失所、贫病交加的人来说,此处所得的安稳、饱暖和关爱,让这几间陋室,成为他们心里的人间天堂。
0.jpg



    2 点滴之行 易简善举汇成大德

  彭沟村地处山区,祖祖辈辈以来,村里人要想外出,都要翻过山梁。山路难行,就是年轻人,推着自行车上去都要喘不动气。周家就萌生出把山挖开,给村里人修条平整道路的想法。但是山上面还有一个村子,要修这条路就断掉了别人的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修桥,这样村里人从桥下走,山上的人从桥上走。
  为了修桥修路,周家卖掉家里的牛,代立菊甚至还卖掉了自己的嫁妆。全家八口人,除了有残疾的婆婆,全部上阵。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周家人用铁镐和铁锹,一锄一锨地挖,自己买了炸药,开采山石,再靠人拉肩扛一点点地搬运。他们修出来的这条路,至今仍是全村人出入的必经之路。那座漂亮坚固的石桥,也依然承载着来往的行人车辆。
  修通了自己村里的路,周围其他村,只要有不通的路,他们也去修。就这样,从八十年代开始,周家为周边村民义务修筑了三四十条道路,长度超过200公里,遍及方圆十几公里。
  周家至今还住着几十年前的老房,墙上已有巨大裂缝,屋内糊着报纸,昏暗破旧。然而他们已经免费帮着附近几个村里的困难户或孤寡老人,盖过100多所房子。
  修路,盖房,这些事情,是在照顾着家里十几口老弱病残,又种着几十亩地的空闲里做的。以这家人如此勤劳能干来看,早就应该致富了。可是周家人做事,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
  为了方便村民,让大家吃上放心的东西,周家天天蒸馒头、炸油条、磨豆腐。一斤面能蒸三个馒头,别人卖五毛一个,他们一块钱三个,分文不挣卖出去。油条别人卖四块一斤,他们卖两块五,碰到困难户,还会免费送。乡亲们都说买他们家的东西,什么都不用问,“闭着眼睛买”就好。
  每日辛苦劳作所得,供给收养的人和家人吃之外,剩下的地里的菜、养的猪和鱼,都会拉到集市上去送人。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全家从二十五六就开始包饺子,然后开着手扶拖拉机送到各村,让孤寡老人和困难户过年都能吃上饺子。
  这所有点点滴滴、朴质无华的行为,就是周家人的大爱。
  而且积极行善的周家,从来不接受任何的捐助,就是去邻村修路,帮别人盖房,也自备粮食和水。他们说,凭自己的血汗和气力,足够赡养这些老人。

2.jpg
3.jpg
     3 积善之家爱之薪火代代相传

  周家的善行之始,要从周能海的父亲周敦发说起。
  1980年,外出的周敦发发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躺在路边,已经奄奄一息。周敦发就把老人带回家,找医生、喂饭,就此把这位又聋又哑腿又有残疾的老人养在了自己家,一养就是20几年。
  从这开始,几年时间,周家收养的人越来越多,一直到了十几个。那个时候家境本就贫困,真的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自家人温饱都成问题,何况还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周家只好问邻居借粮,谁家催还的急了,再去另一家借了还,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过。没有被褥,代立菊就想办法把稻草塞到布里,不让大家冻着。
  后来村里的人陆续开始外出打工,有了一些闲地,周家就把这些地租过来,一家人勤苦耕种,渐渐地粮食就够吃了,生活也好了些。
  自从代立菊嫁到周家,就成了周家的大管家,家中一应老小,她都照顾得妥当周全。按说周家的媳妇可不好当,普通人家都不会有这许多辛苦劳累,但代立菊却在嫁入周家门之前就知道周家的情况,她看好这家善心人,嫁过来就为了能帮忙做些事。
  代立菊至今提起公公周敦发,都感念不已,她说公公的善心和无我,无人能及。前些年困难的时候,家里从来没买过肉吃,手里稍微有点钱,就到街上买肉皮,炖得烂烂的,先尽着老人吃。周敦发说,这些人在外面受罪多,没吃过好东西。正是周敦发的言传身教,才让一家人都乐于行善。临去世前,周敦发对儿子、儿媳一遍遍地嘱托,让他们照顾好收养的老人,把善事做下去。至今周家一大家人都在一起生活,齐心协力地照管着福利院里的人。
  已经年过四十的周能海夫妇,至今没有孩子。刚结婚的时候日子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两人每日要为养活这么多人操心,也觉得自己还年轻,想着过几年再要孩子。到后来收养的人越来越多,时间、金钱、精力全用在照顾这些人上面,慢慢地,也就把要孩子这件事放在脑后了。
  代立菊说,现在有时候想起来也挺心酸,但是看到这么多老人孩子把自己当亲人,在这里快快乐乐地生活,就感到很欣慰。
  如今周家已经有了第四代。周能海的姐姐周能芳有了自己的孙子。全家人给这个孩子取名继承,希望他能把周家的善行继承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1 10:34 , Processed in 0.11652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