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94|回复: 0

梁家河的变化是中国进步的缩影(习近平讲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8 11: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7-7-28 19:12 编辑

梁家河的变化是中国进步的缩影
(习近平讲故事)

2017年07月27日07: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题目看视频)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2015年9月22日)

  梁家河: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上山下乡插队生活。这段经历对习近平影响至深,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习近平在自述文章《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中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探望乡亲,给全国人民拜年。在梁家河,习近平深情讲道:“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本栏目主持人:刘少华


央视推出微视频:习近平的初心《梁家河篇》
2017-03-19 18:50:40学习小组

原标题:习近平的初心

【学习小组按】

近期,央视制作了系列微视频《初心》。

包括:第一集《梁家河篇》,第二集《正定篇》,第三集《宁德篇》。

在陕北,习近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

学习小组推荐这一系列作品,一起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

第一集:《梁家河篇》介绍

习近平:

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下雨刮风我是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的。

出身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15岁的时候去陕北农村插队,在7年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很彻底的过程。

习近平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

习近平:

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总是讲孩子们不要放在温室里,要经受大风大浪。

63岁的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阳,讲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几件小事:“冬天打坝的时候,习近平也就二话不说,挽着裤腿,光着脚就下去铲冰,也不考虑落什么后遗症不后遗症。”

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阳

石春阳说,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办沼气,就自费到绵阳学习,回来以后在梁家河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习近平:

第一口池子是颇费功夫的,一直看到这个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是就是不见气出,最后一捅开,溅得我满脸是粪,但是气就呼呼往外冒。我们马上接起管子后,我们的沼气灶上冒出一尺高的火焰,我看再憋一阵子,池子要炸了。就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个沼气池捅开,另外的沼气池相隔一两天就建成了,但是我们还是第一。

石春阳回忆说,当时大家推荐习近平参加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会上给他奖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如果他要自己用这个摩托车的话,也是挺方便的,但是他没这样做。他觉得这个摩托车对村上不实用,就到农机公司去,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带了一个磨面机,还带了一个粉碎机,一次他就换了这三样。”

后来,习近平当了村支书,而留在村里的知青也只剩他一个人。今年已经69岁的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还记得,由于生活不便,习近平便到他家和他们一起吃饭,而这一来就是将近一年的时光。“1975年习近平考了清华大学以后,第一件东西,他就把这个针线包拿出来,拿出来给了我。他说,咱们在一起七八年了,也没什么好东西送给你,把这个针线包送给你,送给你作一个纪念。这个针线包是习近平在我们梁家河插队的时候,他妈妈亲手做的这个针线包,给了他,上面绣了三个字,‘娘的心’三个字,三个红字。”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那天,乡亲们早早就来到了他住的院子里,张卫庞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时说:“院子里都站满了人,他把门一开,看见大家都站那儿送他呢!走的时候那个情景是,梁家河的老老少少都流泪了,包括习近平也流泪了。”

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

张卫庞还记得,去延川县城送习近平的一共有十三个人,“一个人凑两毛,一个人凑五毛,凑的钱照的相。放得下放不下,不走不行,人家有人家的前途,不能在农村待一辈子啊。”

习近平:

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

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

2003年11月10日播出的《东方时空》,有一段对习近平的采访,当时记者问道:这种历练对您今天有什么影响?

习近平:

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责编:李明1 PX0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6-18 16:19 , Processed in 0.1424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