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25|回复: 0

《習近平用典》辯証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11: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5-3-22 11:47 编辑

《習近平用典》辯証篇

2015年03月17日08:0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推薦閱讀:

《習近平用典》序言: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

《習近平用典》敬民篇 為政篇 立德篇 修身篇 篤行篇 勸學篇

任賢篇 天下篇 廉政篇 信念篇 創新篇 法治篇

《習近平用典》目錄(部分)  編輯出版說明


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視辯証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改革時代的“本領恐慌”,首先就是“哲學的貧困”。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推進改革的歷程中,貫徹辯証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提出了戰略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等。這些世界觀和方法論相互貫通、有機統一,構成了完整、科學的改革方法。

“天下之理,有張必有翕,有強必有弱,有興必有廢,有與必有取”,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如今,情況千變萬化,問題層出不窮,輿論眾聲喧嘩,這是深化改革面臨的現實基本面。如果沒有哲學的系統論、過程論、矛盾論思維,怎麼胸懷全局、洞察大勢,主持好一個領域的工作,領導好一個地方的發展?

習近平同志強調,領導干部要提高辯証思維能力,即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於抓住關鍵、找准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思考人生價值、把握社會脈動、尋求永恆真理,學哲學、用哲學,是領導干部的基本功。隻有一分為二看問題、多個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讀懂復雜中國,把握改革大勢。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專題學習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這首詩充滿了辯証的哲理,聯系到今天改革發展的形勢,尤其發人深思。今日中國,喜與憂交織,危與機同在。一面是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一面是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一面是居民收入持續提高,一面是民生短板還需補齊﹔一面是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面是產能過剩依然嚴重……如果隻看到成績,不管“成長的煩惱”和“調整的陣痛”,那就可能像這句詩裡面說的那樣,在“平流無石處”掉以輕心,以致沉淪。習近平同志借用這句充滿辯証色彩的詩句,就是強調越是形勢向好,越應保持“兢慎”的態度,這樣才能不讓纖芥之憂變成心腹之患,不讓絆腳之石阻擋前進步伐,確保“中國號”巨輪始終劈波斬浪、高歌向前。

■ 原典

涇溪石險人兢慎,

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

時時聞說有沉淪。

——﹝唐﹞杜荀鶴《涇溪》

■ 釋義

晚唐詩人杜荀鶴的《涇溪》行文曲折,析理透徹。短短四行,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與精妙的生命辯証。

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合常理:舟行水上,遇險不傾,平流卻覆。其實,詩中蘊含了深刻的哲理:險要之處,人們往往能夠思想集中,小心謹慎,事故反而不易發生﹔平流無險的地方,卻容易放鬆警惕,麻痺大意,因此常常“舟覆人亡”。這正如《呂氏春秋‧慎小》所言:“人之情,不於山而於垤(di?)。”人不會被高山絆倒,卻往往會被小土堆絆倒。

這首詩體現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警示:在一帆風順時,更要小心謹慎,切不可自滿疏忽,否則會樂極生悲。一千多年前的《涇溪》明鏡,至今仍光可照人。遺憾的是,“后人哀之而不鑒之”,歷史上多少人闖過了驚濤駭浪,卻在風平浪靜處傾覆,“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治大國如烹小鮮”來自《老子》,是習近平同志多次引用的另一句話。其中體現出的治理思想是,政令不在多、更不在繁,而是需要保持穩定、保持定力,才能做到“蹄疾而步穩”。習近平同志要求領導干部提高辯証思維能力,即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於抓住關鍵、找准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正如面對我國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狀態,隻有一分為二看問題、多個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把握改革大勢。中央冷靜觀察、從容應對,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換來了增長、就業、物價穩中向好,速度、結構、效益同步改善。政令過於煩瑣、具體,就可能會陷入窮於應付千變萬化實際情況的局面,應對的方式是“守中”——守住底線、守住原則、守住根本,才能萬變不離其宗,最終以不變應萬變。

■ 原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春秋﹞老子《老子·第五章》

■ 釋義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出自《老子》第五章。“多言”與“不言”相對,指政令繁多。數窮:屢次失敗。守中:持守虛靜。

老子通過“芻狗”“橐龠”兩個比喻來闡釋這一道理。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就把它扔掉或燒掉。芻狗作為祭品,人們對它並無愛憎。橐龠(tu? yu?):風箱。老子認為,天地沒有偏愛,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全憑萬物自然生長﹔聖人沒有偏愛,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全靠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一個大風箱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大,生生不息。因此,政令繁多卻屢遭失敗,還不如虛靜無為。

在這一點上,老子與孔子似乎有諸多相似之處。孔子認為君子應“敏於事而慎於言”,甚至主張“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將言論提升至關乎國計民生的高度。孔子是從“有為”角度出發,老子所談的卻是“無為”,主張為政不在言多,其所說的“守中”的“中”,通“沖”,指內心的虛靜,不是儒家所謂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富陽市調研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改革發展的形勢在變化,我們的思想觀念、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也應跟著變,否則就會出現能力不足、思路不對、方法不當等問題。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干部隊伍的“本領恐慌”問題,曾經用“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來形容一些干部存在的能力短板。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視辯証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現實中,一些人眼裡隻有成績而無問題,一些人掉入問題陷阱看不到出路,還有人摸不准方向、抓不到點上,患上了剛愎自用的盲動症,結果事與願違。全面深化改革已經起勢,怎樣化解改革中遇到的新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如果不懂規律、缺乏知識、缺乏本領,習慣於用老思路解決新問題,那麼越是苦干蠻干就越是南轅北轍。我們黨是學習型政黨,廣大黨員不能作繭自縛、抱殘守缺,而應該時刻根據形勢變化增長本領才干。

■ 原典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虛實第六》

■ 釋義

《虛實》為《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六篇。“虛實”是指在戰場上通過分散、集中兵力的戰術變化造成我強敵弱的形勢來戰勝敵人。

孫武認為“兵形象水”,對兵形的掌握運用,其規律就像水的流動一樣。“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的流動,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戰爭的勝利,是避開敵人牢固設防處而攻其虛懈薄弱環節。“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水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採取制勝方略。由此孫武得出結論:“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因此,用兵作戰沒有定勢,正如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流向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才叫作用兵如神。

以上說法為千百年來兵家所熟知。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發掘了《孫子兵法》竹簡,“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易為“兵無成勢,無恆形”,脫開了水的比喻,但仍歸結於用兵的“形”和“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19:26 , Processed in 0.1127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