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50|回复: 0

德育故事:《二十四孝》【三集卷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9 20: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育故事:《二十四孝》【三集卷一】


三集卷一 《二十四孝》 

  孝篇
  
  一、【文王問安】
  文王事父。一日三朝。問安侍膳。甘脂豐饒。
  【原文】
  周文王姓姬名昌。為世子時。朝其父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寢門外問安。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遂復初。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應曰諾。然後退。
  
  周祚之長。歷朝莫及。姬姓之後。百世其昌。皆文王孝德啟之也。然文王所行。只是溫凊定省之常。人人當盡。亦人人所能盡者。所以為庸行也。人莫不有父母。亦孰不願克昌厥後。曷不效法我先王。
  
  【白話解釋】
  周朝的文王。姓姬名叫昌。當他做世子的時候。每天去朝見他的父親王季三次。在早晨雞啼的時候。就穿好了禮服。到了父親的寢門外面去問安。宮裡的小官說好的。文王聽了面上才有喜色。到了正午時候。再去問安。依然照了早晨時候的問答。到了晚上。也是這樣的做。有時候、王季偶然身體有點不舒服。文王的臉上、就充滿了憂愁的神氣。連走路都也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飲食復元了。他才恢復了原狀。當飯菜獻進去的時候。文王一定親自去視察菜的太冷了、或太熱了。等到王季吃完了飯。把飯菜端了下來。文王就問吃的怎樣。並對管理菜蔬的人說。不要把原有的飯菜再獻了上去。那個人諾諾應著。於是文王才敢退了出來。
  
  二、【武王繼述】
  武王繼志。不敢有加。冠帶養疾。達孝無涯。
  【原文】
  周武王姓姬名發。文王昌之次子也。文王聖孝。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說冠帶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旬有二日。乃閒。後即位。伐商有天下。與弟周公旦繼志述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孔子稱之為達孝。
  
  李文耕謂文王事纣。而武王伐商。似非繼述矣。然武王即位十三年。恪守臣職。固文王服事之志也。至於纣惡不悛。天人交迫。不得已除暴安良。救民水火。道理到至極處。可以仰質文王在天之靈矣。
  
  【白話解釋】
  周朝的武王。姓姬名叫發。就是文王名昌的第二個兒子。文王是個大聖人。又非常孝順。武王就跟了他父親的行為做著。很小心地不敢逾越了一些兒。有一回、文王有了疾病。武王就服侍父親。鎮天在父親的身邊。連衣帽也不敢脫去。文王吃一碗飯。他才肯吃一碗飯。文王添吃一碗飯。他也再吃一碗。這樣的有十二天。文王病好了他才放了心。後來文王死了。武王代了父親。做了諸侯。這時候、商朝的纣王非常暴虐。天下的百姓。個個都怨著他。於是武王就去討伐纣王。得了天下。同了弟弟封周公名旦的。繼續了父親的志願。傳述先人的事業。他們服事死了的人。像服事活著的人一樣的誠敬。服事亡故的人。像服事生存的人一樣的有禮。後來孔夫子很稱贊他。說、武王的孝順行為。是合天下的人都說孝順的。所以叫做達孝。
  
  三、【考叔捨肉】
  考叔捨肉。諷悟莊公。隧泉見母。其樂融融。
  【原文】
  周鄭颍考叔為颍谷封人。聞莊公初誓黃泉見母。後悔之。乃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捨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颍考叔曰。君無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遂為母子如初。
  
  王應照謂惟天下孝子。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莊公固有悔心矣。考叔聞而有獻。蓋逆知公之必賜食。食而捨肉必問。問而後可以一言悟之。遂為母子如初。考叔可謂移孝作忠矣。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鄭國有個颍考叔。是在颍谷地方做守邊的官。他得知了鄭莊公起初為了弟弟的事。對母親立了不到黃泉不再見面的咒。後來又有點懊悔了。他就借了獻進物品的機會。到了莊公的那兒。莊公叫他吃飯。他吃飯的時候。留著所賜的肉不吃。莊公覺得很奇怪。就問他道。你為什麼留這些肉呢。颍考叔道。小人有個母親。凡是小人自己家裡獻進去的東西。母親是都吃過的了。可是沒有吃過君上所賜的肉。所以我留著不吃。預備等忽兒拿回家去。送給母親吃。莊公聽了颍考叔有這樣的孝順。不禁心中有所感觸。就說道。你有母親可以送給他東西吃。怎麼我沒有母親呢。颍考叔說。這個是沒有關系的。君上只要在地下掘下去有了泉水就好。母子兩人在地道裡面相見。那一個人再敢道個不字呢。莊公就依了他的話做去。於是他們母子兩個。依舊和從前一樣的相處了。
  
  四、【伯俞泣杖】
  伯俞母杖。常悅受之。不痛大泣。知母力衰。
  【原文】
  漢韓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嚴。每有小過。辄杖之。伯俞跪受無怨。一日、復杖。伯俞大泣。母訝問曰。往者杖汝。常悅受之。未嘗或泣。今日杖汝。何獨泣乎。伯俞曰。往者兒得罪。笞嘗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來日無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強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況駒隙之景頻催。風燭之膏易殒。天倫聚樂。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韓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傷心語。不堪讀也。
  
  【白話解釋】
  漢朝的韓伯俞。是河南地方的人。生性非常孝順。他母親的家教很嚴厲。韓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過失。他的母親就要用拐杖打他。韓伯俞總是跪下了。受了母親的打。一些兒也沒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親又拿了拐杖打著兒子。韓伯俞忽然大哭起來。他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問他道。從前打你的時候。你老是和顏悅色地受了。沒有一次流著眼淚的。今天打你。為什麼哭了起來呢。韓伯俞說。從前兒子有了過失的事。母親打我的時候。是覺得很痛的。曉得母親的身體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時候。母親的力量。就不能使我覺得痛了。曉得母親的精力已衰。恐怕後來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覺得悲傷著哭起來了。
  
  五、【趙咨迎盜】
  趙咨迎盜。惟恐母驚。群賊慚歎。不敢橫行。
  【原文】
  漢趙咨仕至敦煌太守。以病免。還。躬率子孫。耕農為養。盜嘗夜劫之。咨恐母驚。乃先至門迎請。設食。曰、老母年八十。疾病。須養。乞少置衣糧。妻子物余。一無所請。盜皆慚歎。跪而辭曰。所犯無狀。干暴賢者。言畢奔去。咨追以物與之。不及。由是益知名。後拜東海相。
  
  許止淨謂趙咨自孝其親。何與人事。乃能感化盜賊。甚至叩首愧悔。雖與之而不取。此中感應。非大有不可思議者乎。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盡己之性。即能盡人之性。能盡人性。自能轉惡為善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趙咨。在敦煌地方做太守官。後來因為有病。就免了官。回到家裡。親自帶領子孫們。耕種田地。奉養母親。有一夜、有許多強盜到他家裡來打劫。趙咨得知了。恐怕母親受了驚慌。於是自己先到了門口。去迎接強盜。又陳設了飯菜請強盜吃。並且對他們說。我有一個年老的母親。年紀已經八十多歲了。又生著疾病。是要供養的。請求你們稍留下了一些兒衣服和糧食。使我可以供養我的母親就好了。至於妻子的物件。和另外的物件。一點也不敢請求留下的。強盜們聽了他的話。非常歎服他的孝順。又覺得自己的慚愧。大家都跪下了。辭謝著說。我們太不成樣子了。干犯了府上。侵害了你這位賢人君子。說完了話。一齊飛也似的去了。趙咨追上去。把物件送給他們。已經來不及了。經過了這件事情以後。趙咨的名聲愈加大了。後來做了東海相的官。
  
  六、【茅容殺雞】
  茅容避雨。樹下彌恭。殺雞供母。不饷林宗。
  【原文】
  漢茅容年四十余。耕於野。避雨樹下。眾皆夷踞。容獨危坐益恭。郭林宗見而異之。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馔。林宗意謂為己設。既而供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林宗猶減三牲之膳。以供賓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勸就學。卒以成德。
  
  王應照謂孝經雲。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孝子見得父母至尊無對。客雖顯者。究有親疏之別。故以雞供母。自以草蔬與客共飯。林宗安能不歎服哉。
  
  【白話解釋】
  漢朝的茅容。年紀已經四十多歲了。有一天。在郊野裡耕田。忽然天下雨了。於是種田的人。都到樹底下去避雨。一班人都是伸手伸腳、隨隨便便地坐著。只有茅容獨自端端正正地坐著。格外恭敬。這時候。給郭林宗看見了。覺得很奇怪。就請求到茅容家裡去過夜。以便暗中觀察他一切的舉動。到了第二天。茅容殺了一只雞、煮了做飯菜。郭林宗見了。以為是請自己吃的。那裡曉得他把雞給了母親吃。自己和客人一同吃著蔬菜。郭林宗看了他這樣孝順的行為。非常佩服。就起身向他拜著說。你的品行。真賢明得很。我林宗尚且減少了養親的豐盛膳菜。去供給往來的賓客。現在你能夠這樣。真是我的朋友了。於是就勸他讀書。後來茅容終於成就了一個有道德的人。
  
  七、【李密陳情】
  李密上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帝嘉其誠。
  【原文】
  晉李密父早亡。母更適人。鞠於祖母劉氏。武帝征為太子洗馬。诏書屢下。密上表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臣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祖母之日短也。帝嘉其誠。賜奴婢二人。並使郡縣供其祖母常膳。
  
  王應照謂見養祖母。恩德尤深。今也龍鐘老病。可報萬一者。正在此時。若不顧祖母之養。而貪爵位之榮。雖勳高竹帛。終是天下罪人。此陳情表之所以上也。其言母孫二人更相為命。令人不忍卒讀。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李密。他的父親早已死了。母親嫁了人家。他是在祖母劉氏那裡撫養長大的。武帝召他去做太子洗馬官。但是皇上叫他去做官的诏書。下來了有好幾次。李密終於不肯去做官。就上了一封表章。到皇帝那兒。說、假若我當初沒有祖母。就不能到了今天。祖母現在沒有我。也不能過著老年的光陰。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替皇上盡力的日子正多。可是報答祖母恩德的日子。是很少的了。武帝看了表章以後。很稱贊他的誠實。就給他兩個奴婢。幫他做事。一方面又發命令。叫府縣衙門裡。常常供給他祖母的贍養費。
  
  八、【趙志聞聲】
  趙志年少。莫報劬勞。聞父叱犢。涕淚滔滔。
  【原文】
  晉趙志早起讀書。聞父叱犢聲。廢書而泣。師問之。答曰。頃聞叱犢而過者。吾父也。自恨年少。不能即致貴顯。使老父不免窮苦。是以悲耳。師歎曰。此念孝思。小子當有造也。由是用心教之。免其修金。及長。郡縣辟舉。出仕東遼。有政聲。
  
  人子貴顯。皆由父母積累。而每不能使吾親眼見成立。最是人子痛處。乃趙志則深痛年少不能即致貴顯。使老父不免窮苦。一聞叱犢之聲。竟致廢書而泣。於以見古人之不可及。總是一段真處。
  
  【白話解釋】
  晉朝有個小孩子。姓趙名志。有一天的早晨。他正在讀書的時候。聽到了他的父親趕喝小牛的聲音。他就丟了書哭了。先生見了。問他為了什麼緣故哭的。他回答說。剛才趕喝著小牛走過書房門口的。就是我的父親。我自己恨著年紀太小。不能夠立刻就發達起來。還要我年老的父親。免不了過著貧窮的日子。做著辛苦的工作。所以悲傷的呵。先生聽了他的一番話。就歎息著說。他年紀雖小。就有了這樣孝順的念頭。將來這個小孩子。一定是有成就的。從此以後。先生就格外用心去教他。並且不要他的修金。後來趙志長大了。府縣衙門裡把他選舉了上去。在東遼地方做官。有很好的名聲。
  
  九、【范喬哭硯】
  范喬五歲。捧硯悲酸。以薪遺盜。何愧承歡。
  【原文】
  晉范喬二歲時。其祖馨臨終。撫之曰。所恨者、不得見汝成人耳。因以所用之硯與之。至五歲。祖母以告喬。喬捧硯涕泣不已。父粲得狂疾。喬與弟屏棄一切。專心侍奉。足不出鄉。累征不赴。臘夕。人盜砍其樹。喬佯不聞。其人愧而歸之。喬曰。取薪以供親暖。何愧為。
  
  以五歲之童兒。而告以祖父彌留一語。謦欬如聞。一硯手澤之存。涕泣不已。洵可謂永思克孝矣。無怪乎侍奉父疾。始終弗離。且推及其孝於盜薪者。余在母腹。而祖先喪。每讀此傳。不覺淚涔涔下也。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范喬。當他兩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叫范馨的就死了。祖父快要死的時候。把孫兒撫摩著說。我心裡所恨的。只是不能夠看見你到成人長大。於是就把日常所用的硯池給了孫兒。到了范喬五歲的時候。他的祖母把這番情形。一一講給他聽。范喬聽了。就捧了那個硯池哭個不住。他的父親就叫范粲。染了神經病。時常發狂。范喬同了他的弟弟。放棄了一切的事務。專心一志的去侍奉父親。他的足跡從不走出鄉村。朝廷裡屢次來召他做官。也不肯去。有一年的大年夜。有人偷他的樹去做柴。這時候。范喬正在那兒。可是假裝著不看見。那個偷樹的人。自己也覺得慚愧。於是就把柴拿來還他。范喬說。你拿了一些樹兒去做柴。叫你的爺娘烘暖歡喜。這又有什麼慚愧呢。竟叫他拿了柴去。
  
  十、【劉殷祝堇】
  劉殷九歲。哭澤堇生。孝其祖母。賜粟揚名。
  【原文】
  晉劉殷、字長盛。七歲喪父。哀毀盡禮。祖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飽者一旬矣。殷怪而問之。王言其故。殷時年九歲。乃於澤中恸哭。聲不絕者半日。堇忽生焉。食而不減。至時堇生乃盡。後夢西籬下有粟。寤而掘之。銘曰。七年粟百石。賜孝子劉殷。殷後生七子。
  
  孟宗少喪父。其母冬月思筍。哭竹而筍生。劉殷亦幼喪父。其祖母冬月思堇。哭澤而堇生。殷僅九歲耳。且其祖母思堇不言。僅於不飽食一旬而窺其意。尚未若孟母之病笃也。非養志者而能如是乎。
  
  【白話解釋】
  晉朝有個姓劉名殷的人。表字叫長盛。七歲的時候就死了父親。劉殷年紀雖然小。可是很悲傷、很盡禮的。他的祖母王氏。在一個很寒冷的時候。心裡想吃堇菜。口裡不好說出。所以在吃飯的時候。飯常常沒有吃飽。這樣的已經有十天了。劉殷覺得很奇怪。就去問祖母。王氏就把想吃堇菜的緣故。對孫兒說了。這時候、劉殷的年紀才九歲。可是在冬天。買不到堇菜。於是劉殷就到了水田裡哭著。這樣不絕聲的哭了半天。忽然那地方就有堇菜生著了。盡他天天采了去吃。也並不覺得減少。一直到了生堇菜的時節到了。那個地方的堇菜才完了。後來他做了一個夢。有人對他說。西邊籬笆下面有谷。醒了以後。就到那地方去掘。果然掘得谷有十五鐘。上面有字寫著七年粟百石。賜孝子劉殷。果然吃了七年才完。後來劉殷一共生了七個兒子。
  
  十一、【王延色養】
  王延叩冰。得魚不費。體無全衣。親極滋味。
  【原文】
  晉王延、字延元。九歲喪母。泣血三年。每至忌辰。悲啼一旬。繼母不慈。以蒲穰敗麻與延貯衣。其姑問之。延知而不言。事母色養。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母盛冬思魚。延緣汾水叩冰而哭。忽有巨魚躍出。身長五尺。取以供母。積日不盡。於是母悟。撫延如己生。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亦無不底豫允若之父母。其有不然。皆人子之奉順無狀耳。如王延者。謂之闵子後身可。謂之黃香再世可。即謂之王祥姜詩重生。亦無不可。問其年齡。泣血時僅九歲耳。
  
  【白話解釋】
  晉朝有個王延。表字叫延元。九歲時候就沒有了母親。他獨自暗暗地沒有聲音的哭了三年。每每逢著了母親的忌辰。就要悲哭十多天。他的後母待他很厲害。冬天時候。不給他棉衣穿。用了蒲莖和碎麻放在衣裳裡面。給王延穿著。他的祖母就去問他。王延雖然曉得、也不肯對祖母說。並且服事後母。能夠用和悅的面色。去盡孝養的工夫。夏天時候。替後母扇著枕席。冬天時候用自己的身子。替後母溫暖了被。有一回、正是天氣很寒冷的時候。後母想吃鮮魚。王延就沿著汾水邊上走來走去。一方面敲著水裡的冰。一方面哭著。忽然有一條大魚跳了出來。有五尺長。他就拿了回家給母親吃。吃了許多日子還吃不完。於是後母也就覺悟了。把王延看待得像自己生的兒子一樣。
  
  十二、【叔謙乞籐】
  叔謙禱病。神語依憑。到處求訪。得丁公籐。
  【原文】
  南宋解叔謙、字楚梁。母有疾。叔謙夜禱。聞空中語雲。此病得丁公籐為酒。便瘥。訪醫。無識者。求訪至宜都。見一老人伐木。問之。曰。此丁公籐。療風尤驗。叔謙拜伏流涕。具言來意。老人取四段與之。並示以漬酒法。叔謙拜受。顧視其人。不復知處。依法為酒。母病即瘥。
  
  南齊有解仲恭者。每得纖毫財利。辄與兄弟平分。因母久病。入山采藥。遇一老父曰。得丁公籐立愈。此籐近在前山際高樹垂下。言訖。忽然不見。仲恭如其言。得之。治母病。即瘥。人異事同。因附錄之。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宋朝有個解叔謙。表字叫楚梁。他的母親有了病。解叔謙就在晚上禱告天地。忽然天空裡有說話的聲音。說、這個病。只要得到了丁公籐做了酒吃了。就會好的。解叔謙就去訪問許多醫生。可是都不曉得這個丁公籐。他就不辭困苦艱難。一路路的去訪求。一直到了宜都地方。看見有一個年老的人。正在砍著樹木。解叔謙就問他。這是什麼。老年人說。這是丁公籐呵。治風病是很有效驗的。解叔謙就跪在地上哭拜。把自己訪求丁公籐的來意說了。於是老人就給了他四段丁公籐。並且把浸酒的方法教了他。解叔謙拜著受了。回頭一看。那個老人家不知到那裡去了。拿回家去。依了他的方法。浸了酒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
  
  十三、【睿明石函】
  睿明母疾。泣禱莊嚴。淚冰成筋。神授石函。
  【原文】
  南齊蕭睿明、字景濟。南蘭陵人。母病風。積年沈臥。睿明晝夜祈禱。時值嚴寒。睿明涕泣求神。淚為之冰如筋。額上叩頭血。亦冰不流。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療夫人病。睿明跪受之。忽不見。以石函奉母。函中唯有三寸絹。丹書日月字。母焚而服之。即平復。
  
  許止淨謂祈禱而至於淚冰成筋。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人之為父母祈愈疾而不應者。惟其誠敬心之未至耳。而一般淺見者流。見其末不見其本。遂謂一切祈禱。均歸迷信。可謂因噎廢食矣。
  
  【白話解釋】
  南齊朝有個蕭睿明。表字叫景濟。是南蘭陵地方的人。母親生了風病。不能動彈。多年睡在床上。蕭睿明日夜禱告著天地。這時候、天氣非常寒冷。蕭睿明流著眼淚拜求神明。眼淚都結了冰。像筷子一條條的。又拼命地叩著頭。額上流出血來。血也結成冰了。正在虔心禱告的時候。忽然有個人。給了他一個小小的石頭做成的匣子。說、這個是可以給你的母親夫人治病的。蕭睿明就跪著把那個匣子收了。忽然這個人又不見了。蕭睿明就拿了這個石匣子送給母親。把匣子打開來。裡面只有三寸長的一塊絹。用朱砂寫著日月兩個字。他的母親就把絹燒著吃了。果然這個風病。馬上就好了。
  
  十四、【昙恭訪瓜】
  昙恭母熱。悲切得瓜。門外二樹。佛現光華。
  【原文】
  梁滕昙恭年五歲。母患熱。思食寒瓜。歷訪不得。銜悲殊切。俄遇一沙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昙恭拜謝。捧瓜薦母。舉室驚異。尋訪沙門。莫知所在。父母卒。逢忌辰。晝夜哀恸。門外有冬生樹二株。時有神光自樹而起。俄見佛像。自門而入。合家禮拜。久之乃滅。
  
  許止淨謂孝子之感格固多。乃若昙恭悲切而沙門與瓜。恸哭而如來現象。則其感格真不可思議矣。觀無量壽佛經。中品下生。以孝養父母。行世仁慈為正因。則孝道固徹上徹下。無所不包也。
  
  【白話解釋】
  梁朝有個姓滕名昙恭的人。年紀才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生了熱病。心裡想吃冰冷的瓜。可是這種瓜。在那個地方是沒有出產的。所以訪來訪去。終於尋不到這種瓜。滕昙恭的心裡非常難過。忽然遇見了一個和尚對他說。我剛好有兩個瓜。就分一個給你吧。滕昙恭拜謝著。就捧了瓜去給母親。家裡的人都非常奇怪。就去尋訪那個和尚。不知道和尚到什麼地方去了。後來滕昙恭的父母都死了。他到了忌辰的那一天。日夜很悲哀地哭著。他家裡的門口。有兩株冬生樹。時常有一種神光從樹裡起來。忽然神光裡又現出了佛像。從大門裡走了進去。合家大小都跪下了禮拜著。過了許多時候。才慢慢地沒有了。
  
  十五、【沙彌止風】
  沙彌五歲。不服采衣。奉柩渡浙。止風安歸。
  【原文】
  梁庾沙彌。孝子道愍之族孫也。父佩玉。坐事誅。沙彌年五歲。母為制采衣。不肯服。問其故。流涕曰。家門禍酷。用是何為。遂終身布衣。嫡母殁。晝夜號恸。所坐薦、淚沾為爛。母好啖甘蔗。沙彌不食蔗。生母殁。奉喪濟浙江。中流遇風。舫將覆。沙彌抱柩號哭。俄而風靜。
  
  是可追蹤袁昂矣。且可繩武道愍矣。考沙彌之族祖道愍。襁褓失母。長而冒險至交州尋母。經年悲泣。偶入村。日暮雨驟。寄止一家。有妪負薪外還。愍忽心動。訪之。即為其母。風也雨也。皆誠孝格天耳。
  
  【白話解釋】
  梁朝時候有個庾沙彌。就是當時有名的孝子庾道愍的同族裡侄孫。他的父親就叫庾佩玉。是犯了罪死的。庾沙彌到了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給他做了一件采色衣服。庾沙彌不肯穿這件衣服。他的母親問他是什麼緣故。他就流著眼淚鼻涕。很悲傷地說。我們家裡遭了這樣的大禍。還要穿這種采色衣服做什麼呢。於是終身穿著布衣。表示他的悲痛。他的嫡母死了。他日夜哭叫。所坐的草薦。因為眼淚滴下去。竟腐爛了。他的生母歡喜吃甘蔗。於是庾沙彌就終身不吃甘蔗。後來他的生母死了。他奉了生母的靈柩渡過浙江。渡到了一半時候。遇著了風浪。他坐著的船。差不多就要翻轉來。庾沙彌這時候真急得了不得。就抱著生母的靈柩喊著哭著。過了一回兒。風浪竟平靜了。
  
  十六、【孝緒得參】
  孝緒至性。母病心驚。求覓參草。神鹿前行。
  【原文】
  梁阮孝緒應得伯遺財百萬。盡以歸伯之姊。性至孝。嘗於鐘山聽講。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緒至性冥通。必當自至。孝緒果心驚而返。鄰裡異之。惟合藥須得生人參。舊傳鐘山所出。孝緒躬歷幽險。累日。忽見一鹿前行。孝緒隨之。鹿滅得參。母遂愈。
  
  許止淨曰。遺產百萬。一毫不取。其氣量為何如哉。至性冥通。古亦代有其人。然難得其母之谛信不疑。蓋感之有素也。求參而神鹿前行。補像而一朝完復。隨心所欲。無不如願以償。極感通之能事矣。
  
  【白話解釋】
  梁朝的阮孝緒。是出繼給他的堂伯父做兒子的。照理。他可以得到他伯父遺下來百萬的財產。可是他盡數給了伯父的姊姊了。阮孝緒的生性非常孝順。有一次、在鐘山地方聽講。他的母親王氏在家裡忽然生了病。哥哥弟弟們就要去叫阮孝緒。母親說。不必去叫他的。孝緒這個人有至性。可通鬼神。他一定能夠自己來的。果然阮孝緒覺得心驚肉跳。就回到了家裡。鄰捨和鄉村裡的人。都覺得他非常奇怪。不過他母親所吃的藥裡面。要一味鮮活的人參。照老輩裡的傳說。鐘山是出生人參的。於是阮孝緒就親自到那裡去尋。踏遍了幽僻危險的地方。這樣的有好幾天的工夫。忽然看見了有一只鹿。在他的前面走著。阮孝緒就跟了鹿走。鹿跑到那裡。他也跟到了那裡。忽然那只鹿不見了。就得到了生人參。他的母親吃著、病果然好了。
  
  十七、【裴俠吉壤】
  裴俠喪父。葬於桑東。空中神語。賜爵封公。
  【原文】
  北魏裴俠年十三。遭父喪。哀毀若成人。將擇葬地而行。空中有人曰。童子何悲。葬於桑東、封公侯。俠懼。以告母。母曰。神也。吾聞鬼神福善。爾家未嘗有惡。當以吉祥告汝耳。時俠宅有大桑林。因葬焉。後為河北郡守。罷漁獵夫三十人。清慎勤恪。賜爵清河縣公。
  
  許止淨謂裴氏忠厚。而又有孝子。故應邀神佑而得吉壤。俠更能愛民如子。清慎為天下第一。罷漁獵夫數十人。此舉陰德無量。蓋太守能提倡好生惡殺。則一郡化之。物類之獲生命者。不可紀極也。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北魏有個姓裴名俠的人。十三歲的時候。父親死了。居喪悲哀盡禮。像成年人一樣。他又想去給父親選定了葬地安葬。忽然聽見半空裡有人說。小孩子不要太悲傷了。葬在桑樹的東邊。就會封公侯。裴俠只聽見了聲音。不看見人。就有點怕起來了。回去告訴了他的母親。母親說。這就是天上的神明、所說的呵。我曉得天地間的鬼神。都是保佑積善人家的。你的家裡都沒有作過惡。這一定是神明把吉祥的事。告訴給你聽呵。這時候、裴俠家裡有個大桑林。於是就在大桑林的東邊給父親葬了。後來裴俠在河北地方做太守官。就把那邊捕魚打獵的人。罷免了三十個。他做官清廉謹慎。辦事勤苦恭敬。所以皇帝把他封做清河縣公爵。
  
  十八、【崔邠導輿】
  崔邠奉母。觀樂太常。扶輿親導。得志顯揚。
  【原文】
  唐崔邠、字處仁。父垂。三世同爨。宣宗聞之。歎曰。崔家一門孝友。可為士族師法。乃題其居曰德星堂。邠以進士為補阙。論裴延齡奸。以鲠亮知名。元和中。為太常卿。故事、太常始視事。大閱四部樂。都人縱觀。邠自第去帽。親導母輿。公卿見者皆避道。都人榮之。
  
  王應照謂奉母觀樂。盛事也。而親導母輿。則又千秋佳話也。公卿避道。都人榮之。孝子得人心之同然也。老年寡趣。步履又艱。全仗人子扶持。乃每攜妻子偕游。鮮奉高堂同樂。尚論太常。可以知罪矣。
  
  【白話解釋】
  唐朝崔邠。表字叫做處仁。他的父親就叫崔垂。家裡有三代不分家了。還同一镬子裡吃飯。宣宗皇帝得知了。歎息著說。崔家一門裡面。都是孝友的人。可以給天下的讀書人家做著模范。皇帝就親自給他們、寫了德星堂三個大字。後來崔邠中了進士。做了谏官。在朝堂裡說裴延齡的奸佞。於是就因為忠直出了名。在元和年間的時候。崔邠做了太常卿。太常卿就是管理皇帝太廟裡的禮樂的官。依了從前的規矩。太常卿初治事的時候。一定校閱四部的樂班。任憑京城裡的人。毫不拘束的看著。崔邠接了事。就從家裡出來脫去了官帽。親自引導母親坐的轎車去看。當時朝官看見了的。都避開道路。京城裡的人。覺得他們非常的榮耀。
  
  十九、【朱泰虎殘】
  朱泰養母。虎不敢餐。鄉闾稱孝。目為虎殘。
  【原文】
  宋朱泰事母至孝。家貧。鬻薪養母。常適數十裡外。易甘脂以奉親。一日。雞初鳴、入山。及明。憩於山足。遇虎搏攫。負之而去。泰已瞑眩。行百余步。忽稍醒。厲聲曰。虎為暴食我。所恨我母無托耳。虎忽棄泰於地。走不顧。如人疾驅狀。泰匍匐而歸。鄉裡稱之。目為朱虎殘。
  
  身為虎殘。益顯出孝子本領。夫瞑眩已逾百步。忽醒而厲聲。虎竟棄去不顧。豈虎之力。不敵一厲聲乎。蓋孝者、天地之正氣。有此正氣。神且敬之。而況虎乎。參觀實夫拜虎。楊香搤虎。愈出愈奇矣。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朱泰。服事母親非常孝順。家裡很窮。他就砍了柴賣了錢養著母親。常常走了幾十裡路遠的地方。去買了好的吃食來供奉母親。有一天。朱泰起來得很早。在頭雞啼的時候。就走到山裡去。等到天亮了。就在山腳邊休息著。忽然來了一只老虎。把朱泰用前腳攫取。竟銜著走了。這時候、朱泰嚇得神志也不清爽了。等到老虎走了一百多步路。他才漸漸地蘇醒了。就大著喉嚨說。老虎、你作惡把我吃了去。所恨的是我的母親從此沒有依靠了。他說完了這幾句話。卻也奇怪。老虎竟把他放在地上。走了去、也不回頭來看。好像有人趕著去一樣。朱泰這時候已經不能行走了。就匍匐著慢慢的回到了家裡。鄉村裡的人。因為他的孝順行為。很可以佩服。個個叫他朱虎殘。就是說他是老虎嘴裡剩下來的人。
  
  二十、【徐積避石】
  徐積廬墓。哭不絕聲。以父名石。避路而行。
  【原文】
  宋徐積三歲喪父。母教讀孝經。辄流涕。事母力役皆身為之。應舉、載母入都。不廢定省。既冠登第。尚未娶。人問之。曰。娶非其人。恐為母病。以父名石。不用石器。遇石則避而不踐。或言其難。曰。吾遇之。怵然傷吾心。思吾親。不忍加足其上。豈故避之。元豐中、诏賜絹米。
  
  積初從胡瑗學。後廷薦其孝廉。為楚州教授。母亡。廬墓三年。雪夜伏墓側。哭不絕聲。時甘露降。木成連理。李文耕謂因父之名。並避其物。真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者。笃行如此。不愧谥為節孝矣。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徐積。三歲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的母親。親自教他讀著孝經。他一面讀著書。一面想起了父親。就不禁流著眼淚了。徐積事奉母親。不論什麼樣用力氣的事務。都是他親身自做。不要別人替代。到京城裡考試的時候。也載了母親同去。不間斷早晨和晚上請安的職務。後來二十多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可是還沒有娶親。人家問他。他說。假使娶了一個不賢的妻子。反而要叫母親生了氣的呵。他又因為父親的名字叫石。所以他不用石頭做的器具。遇著了石頭鋪的路。也避開了不踏。有人對他說。這樣避諱很難。徐積就回答他們說。因為我一遇著。就悽然地傷了我的心。因此又想到了我的父親。所以不敢用腳踏在上面了。並非我故意避諱呀。到了元豐年間。皇帝聖旨下來。賜給他絹料和米糧。表揚他的孝道。
  
  二十一、【彥斌刍靈】
  彥斌母殁。水漂失棺。刍靈指示。力竭心殚。
  【原文】
  元史彥斌有孝行。至正十四年。河溢。彥斌母柩。為水所漂。彥斌縛草為人。置水中。仰天呼曰。母棺被水。不知其處。願天矜憐哀子之心。假此刍靈。指示母棺。言訖。涕泗橫流。乃乘舟。隨草人所之。經十余日。行三百余裡。草人止桑林中。視之。母棺在焉。載歸葬之。
  
  考彥斌母卒之時。適河溢魚台。彥斌乃為厚棺。刻銘曰。邳州沙河店史彥斌母柩。仍以四鐵環釘其上。明年、果為水漂而失柩也。乞靈於刍靈。可期其必得乎。乃刍靈亦靈。謂非冥冥中有天神主之耶。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有個姓史名彥斌的人。生平有孝順的行為。在至正十四年的時候。黃河的河水泛濫了。他母親的靈柩。給水漂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史彥斌就把草縛做了一個人的樣子。放在水裡。頭仰了天叫著說。我母親的棺木。被水漂得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請求上天可憐我、沒有母親的人的一點心。借著這個草人。指示我母親靈柩所在的地方。說完話。滿面都流著眼淚。於是就坐了船。跟著草人走。過了十多天以後。走了有三百多裡的路程。那個草人就在一個桑樹林裡停止了。史彥斌就到了桑樹林裡去看。果然他母親的靈柩。正在著那個地方。於是把母親的靈柩。用船載了回來。給他安葬。
  
  二十二、【吳璋思親】
  吳璋失母。萬裡尋親。母病危笃。割股忘身。
  【原文】
  明吳璋少孤。母陸氏奉例選入宮。後隨親王分封韶州。璋棄家尋母。艱苦備嘗。及具啟求見。不得。乃賃王府側一室。大書思親二字。旁一聯雲。萬裡尋親。歷百艱而無悔。一朝見母。誓九死以何辭。後得見母。母已病危。乃刲股作糜以進。母漸蘇。王賜金帛。命扶母還。
  
  刲股療母。余弟振綱亦屢為之。而吳璋之棄家尋母。舟中禮拜。泣聲淒怆。中途患痢。晝夜百起。昏愦中猶呼娘不置。奔馳沙碛。兩足俱腫。野寺外庑。呻吟終夜。黑蛇囓足。為母忘軀。實非常人所能及。
  
  【白話解釋】
  明朝有個吳璋。幼小時候。父親就死了。那時候、皇帝下诏叫天下貞節的寡婦。都到宮裡去辦事。他的母親陸氏。就奉例選進宮裡去了。後來陸氏又跟了親王分封到韶州去。吳璋就拋棄了家庭去尋母親。一路上受盡了困苦艱難。到了韶州。就上書給親王。要求見他母親的面。可是不能達到這個希望。於是就在王府旁邊。租了一間小房子。中間寫著思親兩個大字。旁邊又掛了一副對聯。上聯寫著。萬裡尋親。歷百艱而無悔。下聯寫著。一朝見母。誓九死以何辭。後來終於見了母親。這時候、他的母親已經生了病。並且非常的危險。吳璋就在自己的手臂上。割了肉。做了粥去給母親吃。於是母親才慢慢的好了。親王就把金帛賜給吳璋。叫他扶著母親回去。
  
  二十三、【鼎臣祝壽】
  明顧鼎臣。減算益親。飛來黃鶴。感動天神。
  【原文】
  明顧鼎臣父年五十而生鼎臣。自幼盡孝。稍長。撰一表文。每夜焚香祝天。願減己算益親。見己成立。一夕。夢黃鶴自天飛來。視之。即所焚表也。末批雲。鼎臣減算益親。出於至誠。父延二紀。鼎臣狀元及第。後鼎臣登弘治乙丑科狀元。官至大學士。父猶及見受封焉。
  
  葛妙真以母五十齡當死。日誦經以延母年。顧鼎臣以父五十歲生身。夜焚香求益父壽。一懼母之不及待其養。一懼父之不及見其成。皆苦心為之也。黃表人間焚去。黃鶴天外飛來。感應何等神速。
  
  【白話解釋】
  明朝有個狀元宰相。姓顧名叫鼎臣。他父親五十歲的時候才生了他。顧鼎臣幼小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略略大了一點的時候。就做了一篇表文。在每天的晚上。焚了香祝告天地。情願減去了自己的壽算。給父親添著。那末可以教父親看見了他成立的時候。有一天的夜裡。他做夢看見有一只黃色的仙鶴。從天上飛來。他就趕上去一看。原來就是自己曾經燒掉的一張表文。並且後面還有幾句批語說。鼎臣減算益親。出於至誠。父延二紀。鼎臣狀元及第。後來顧鼎臣果然中了弘治乙丑科的狀元。官做到了宰相。這時候、他的父親還在世上。親眼看見。受了皇家的封贈。
  
  二十四、【楊黼活佛】
  楊黼修心。無際良箴。母即活佛。倒屣披衿。
  【原文】
  明楊黼慕蜀中無際大師。往訪之。途遇老僧呼黼姓名。曰、無際大師是我之師。命我迎汝傳語。見無際不如見活佛。黼曰。活佛安在。僧曰。但東歸。見披衿倒屣者是矣。黼遂回。夜半扣門。母聞聲喜甚。遂披衿倒屣而出。黼大悟。自是竭力孝親。並注孝經數萬言。
  
  人當寒夜遠歸。扣他人門且不應。惟母聞其子扣門則喜。衣不及扣。履不及穿。慌忙啟關。此等慈悲心。何異活佛。然家家有活佛。捨近求遠。何哉。楊黼專究性命。不理外物。但求悅親。無愧佛子矣。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楊黼。很佩服四川地方無際大師的道行。就要到四川去訪問他。走到了半路上。碰見了一個老和尚、喊著楊黼的姓名。並且對他說。無際大師就是我的師父。他叫我來迎著你。並且叫我對你說。見無際還不如去見活佛。楊黼說。活佛在什麼地方呢。和尚說。你只要向東方回去。那時候、有看見一個披開衣領頭、倒穿著鞋子的人。這就是活佛了。楊黼聽了和尚的話。於是就回去了。正在半夜的時候。到了家裡去敲門。他的母親聽到了兒子回來的聲音。心裡非常歡喜。就急急忙忙的。披開衣領、倒拖鞋子走出來。楊黼才覺悟了。曉得孝順家裡的爺娘。是比較去見活佛。還要好得多。從此以後。竭力孝順母親。並且注了一部孝經。有幾萬個字。
  
  【緒余】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性、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故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五孝惟庶人始言養。蓋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必也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保令。名。斯可以謂孝。而悌忠信禮義廉恥。皆在其中矣。易言之。則不悌不忠不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皆為不孝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1 12:37 , Processed in 0.0952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