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62|回复: 0

张峰:习近平文化形象浅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3 13: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5-6-13 14:23 编辑

张峰:习近平文化形象浅谈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4-12-12 13:58  责任编辑: 趙楠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和外部公众对其历史和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活动成果的综合印象和评价认知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很重要。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很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四个方面的国家形象,维系起来的是一条纽带,就是文化形象。
习近平的文化形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有种观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我们只需要将其价值观移植过来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习近平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如果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不仅不能形成为我国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甚至会出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失去自己精神独立性的危险,在精神上成为别国附庸。那么,怎样培育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都是人们公认的道德要求,国际社会也广泛接受。像这样的道德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有一个概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一概括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鲜明的中国概念,又适应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可以视之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又一新凝炼。
习近平的文化形象是充分发掘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示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种观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治理才是现代化的,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应该实行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两院制。言下之意,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国家治理体系是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发掘和借鉴我国古代的政治智慧。这些政治智慧虽然产生于封建社会,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反映了治国理政的一般规律,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同样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习近平善于运用古代的名言警句,在他的讲话中俯拾即是,这里不妨枚举几例。他在谈到形成改革共识的要义时,引用清末洋务运动改革派张之洞的一段话:“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岐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寥寥数语,就说清了搞改革既知通又知本的道理,既要革新鼎故,又要强基固本。他谈到法治问题,引用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话“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和王安石的话“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贴切说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古老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现代国家治理实现如此巧妙的无缝链接,实乃是国运长久、政治昌明之幸事。
习近平的文化形象是以开放开阔的胸襟对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包容互鉴
习近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但决不是墨守陈规的守成者。他深知,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也是如此。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他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时也坦言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的文化原因,那就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他要求,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不能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今年三月份在欧洲访问期间,他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他详细回顾了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历史及其成果;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坦率承认“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他列举德国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诞生的许多享誉全球的巨擘及其作品,由衷赞叹“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中国读者都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愉悦、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在布鲁日欧洲学院,他指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热情呼吁“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这就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的领袖应有的文化形象。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了解其他文化,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习近平文化形象蕴含着的深刻道理。
(作者为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刘建美编/李祥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3 22:40 , Processed in 0.1168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