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白色恐怖重重围困的不利态势,面对军事人才紧缺,革命斗争手段僵化的现实困难,1929年4月5日,以毛泽东、朱德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共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正式概括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因为当时革命的主体是工人和农民,为了让大家听得懂,甚至有时直白地总结为: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中国的革命的主体无疑是工人和农民,知识阶级出身的毛泽东,在逐渐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领袖的过程中,却正是使用工农们熟悉和喜爱的,也能够毫不费力的接受的语言,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风格越强烈,越鲜明,越能体现出作者的文章功力和特色。
抗日战争中,为了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这一千古阳谋。洋洋洒洒5万余言,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做出了中国不会灭亡,也不能速胜,只要经过艰苦、持久的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结论。
这篇文章不仅国民党高层叹服,连日本军人读了也拜服,据说有日本军官在读了此文后,深感战胜中国无望,遂剖腹自杀。
解放战争期间,面对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内政的干涉,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代表即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强调: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立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辽沈战役快接近尾声时,为揭示国民党必将败亡的历史现实,彻底击垮敌人斗志,毛泽东为新华社撰新闻稿《东北解放军正举行全线进攻》:
“从十五日到二十五日这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的“总退却”,自己却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可耻事业的灭亡。”
渡江战役发起之际,毛泽东又亲自撰写新闻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此文也入选中学课本: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催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命令。”
在人类历史上,在在军事史上,像毛泽东这样,以党和军队领袖的身份亲自撰写新闻稿的人物寥寥无几。可是除了毛泽东,又有哪个记者能写出这样摧枯拉朽,丧敌魂魄的战斗檄文呢?
文以爱民,毛泽东之文具有浓郁的人民情结毛泽东生于寒素,起自民间。他的文章天生就具有浓郁的人民情结,群众情结。他不仅以高超的军事韬略赢得了同志们和群众们的拥戴,还以独具特色的文采赢得了人民群众,甚至是敌人的心。
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
“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
“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他强调: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
“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指出:“必须坚定地信任群众的多数,首先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多数,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他还强调:“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不是为少数人……”后来,毛泽东常用“普通劳动者”来代表他所指的“工农基本群众”。晚年毛泽东甚至讲过自己不及一个“普通劳动者”,明白地表露了他内心的“群众情结”。
毛泽东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他,中国人民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他,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这也是一个蝉蜕于蛹,玉现于石的艰难过程,其间又经历了多少波谲云诡,风风雨雨。他的文字,酣畅淋漓的展现了他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的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进而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英明导师的光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