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第二次修订版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059讲(回顾上集)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初心众生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因地心,要以那个不生不灭的圆融、圆满、圆通的本来面目为因地心。那个不生不灭的圆融、圆满的本觉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地,那是果地觉。要想达到果地觉,你首先明白什么是果地觉。明白了什么是果地觉,当下就是你的因地心。你说这个妙不妙啊?以果地觉做因地心,再证果地觉,叫带果行因,修因证果,这就叫圆通。所以如来藏心地法门叫全性起修。所谓全性起修,在你没有修证之前,你首先要明白你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一心三藏。「圆湛性成」,「圆」是圆融、圆满、圆通;「湛」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的「性」,性也是性,相也是性。这叫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湛」,是指如来大定,也就是楞严大定。这个大定不得了,它是自性本定。果真明白十方三世一切的万法就是我当人当下这一个念,等于吃了秤砣铁了心,原来如此。「旋其虚妄」,就是转凡为圣,转凡夫为佛菩萨,转邪知邪见为佛知佛见,转那种生生灭灭的妄想为不生不灭的真体、真觉、真知。修行就是一个「旋」的过程,所以怎么成佛啊?从法化生。要用一心三藏这个大法,化去我知执,化去我们的烦恼习气,化去邪知邪见,化去生死轮回,而成就佛菩萨的那种法、报、化三身妙用现前。「伏还元觉」,并不是断还元觉。怎么叫「伏」啊?烦恼习气是不是本有?你不能把它断掉?烦恼本身就是菩提,就是涅槃。「伏还」就是变化。当我们成佛的时候,当下是不是泥巴瓦块?是不是白骨精?也就是伏了一个白骨精,还了一个释迦牟尼佛。变烦恼为菩提,伏烦恼还菩提。
得元明觉:是重复解释「伏还元觉」,成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元」,就是根本,就是本元;「明」,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光亮;「觉」,就是我们的本体、本来面目。这三个字,告诉大家,没有哪一个字不是哪一个字。无生灭性:不可以理解为禅宗的那种见空性,因为前面佛已经开示了三个如来藏。为因地心: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因地心当下就是果地觉。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指悟后进修,直接证到极果如来。对于方便法而言,我们每一步都可以说为一步登天;就究竟位的修证而言,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总有一个过程,快则十来个大劫,短则三到五个大劫。比起别教三大阿僧祇劫,是不是等于一步登天?是不是无修无证啊?即使我们证到等觉位,还要请诸佛如来帮助破最后一分生相无明。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是打比方,一瓶浑水放在那不动,是不是沙土就沉下来?这是比喻心要定。当我们知道了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一念之所变现的时候,你这个心一下是不是定得无量大呀?这就是如如不动,你信念怎么样都不会动摇——你动也是定,不动还是定,除了定还是定,他没有办法不定,这叫自性本定。打坐是对境定,有出定有入定,不恒常。
所以这个「贮于静器,静深不动」,非一心三藏而不可为深。佛法有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看有些解释很天真——坏人只要不做坏事了,马上成佛。这是曲解如来义。放下屠刀就是放下我执,我执是真正的杀人钢刀。何为放下?明心见性即为放下。因为放下我执,所以立地成佛。「沙土自沉,清水现前」,清水现前了,是比喻清净心。沙土沉下来,是比喻破除烦恼习气。在见道位明白了一心三藏,就是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里的等级一直从罗汉、辟支佛到地上菩萨、十地等觉,都叫「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这就是说悟后进修实证,最后究竟成佛。也可以把「初伏客尘烦恼」说为初住位或初信位或初地位,对这个法不要执著,它有一个过程,我们没有办法把它划得很清楚。因为各人听经闻法的境界不同,有的人这一堂课只能达到罗汉位或者达到初行位,或者达到等觉位,都叫「初伏客尘烦恼」。他是因为通过听经闻法,还没有进入修证达到的果位,各人起修的起跑线不一样。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这是指如来果位的智慧功德那种特征。「明相」,就是智慧相,具备了一切种智,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污染。一切变现不为烦恼,是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念念皆道,烦恼即是菩提。一切的境界随着自己自性流露而自在地变现。这里的「涅槃」,是指无住大涅槃,无住大涅槃是对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的圆融、圆满、圆通。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86.png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第二义者:第二个决定义是要找到烦恼根本。我们不是要转烦恼吗?首先你要知道烦恼之根在哪里。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佛不度无缘之人,你一定要明白,你来听经不是为师父捧场来的,而是来向师父求法,是要来了生死的。要验一下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
于菩萨乘生大勇猛:一个明白道理的人真正「生大勇猛」,他会放下一切,要了生死,要弘法利生。我们还有生生世世的父母的生生世世,你单独地执著于今生今世的父母儿女,你就对不起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是不是你自己?是不是还是你自己对不起自己?许多人不明白啊!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到处都是——天人鬼畜、牛马猪羊、泥巴瓦块,你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去供养。那就只有一个妙法,什么妙法啊?你弘扬一句《法华经》,胜过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这是讲「大勇猛」,如果讲中勇猛、小勇猛,我们尽可以兼顾世间的一些事情。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看怎么样弃法——藏教菩萨弃有为相是不行恶,通教菩萨弃有为相是破一切相见空性,圆教菩萨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无为之心行有为法,仍然是无为法;以有为之心行无为法,仍然是有为法。一切法当下即有为即无为,是真正的无为。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你应当严肃地、认真地、好好地、细心地观照,烦恼的根本是什么。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发业润生」是把无明烦恼简单地作一个分段。「发业」,在这里说为六根中的见性、意根,涉及到第七识和第八识;也可以把它说成是根本无明,是主因。「润生」,是指六识,也可以是缘。虽然是意根主宰我们的命运,但它的依据都是六识所造之业,所以六识就是生死根本。意识心是意业,这是三业之根本。口业、身业是不是都是意识心在指挥啊?
谁作谁受:不明真理的人,由这个肉团作,也还是这个肉团受。实际上主人是第七识、见性、见分,所有的第七识都共一个第八识,可见主谋还是第八识啊,都是我们一个念在自作自受。
45.《楞严经讲记》 第二次修订版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虚妄根尘」,是六根对六尘产生六种意识心,这个局限在当年小乘法里,叫做「法生心生,心生法生」。「何处颠倒」,我们这个虚妄根尘颠倒在哪里啊?就颠倒在六根门头。六根门头,一般说为后七转识。后七转识跟前七转识是不是一个东西啊?它无非是一个前后分工的问题。当我们停止妄想的时候,七转识成了半分末那,它这个时候专门在攀缘第八识。
所以「颠倒」,第七识把第八识里的种子通过前七转识转到后七转识,后七转识来指挥前面的六根之性,来指挥意识心作分别。它又能把前面的六种意识心所造之业再通过后七转识储存在第八识这个仓库里。它有这两种转换作用。明白了这个道理,真心无非是真妄这两种妙用。东西是一个,他有两种妙用。那现在按照净法把染法转过来,是不是又颠倒过来?当你观照到根本之处的时候,你那枝末之处当下是不是就是根本之处啊?前面六种意识心跟第七种意识心是不是一个东西啊?你一定不要当成七个东西或者有两个东西,无量的心、无量的万法就是一个东西。这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开方便门,示真实义。
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这虽然是讲第二个决定义,是不是还是强调悟后进修?「取如来位」是方便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来。
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再打一个比方。比如想要把一根绳子的结解开,如果你连结都看不到,能不能解啊?不能解。要看到结在哪里,才能解啊。所以我们要想了生死,你首先得知道生死之结在哪里。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又打个比喻。我们能不能咬虚空一口啊?不能。你能不能踢它一脚啊?为什么不能?它没有形段,没有数量可言。所以往往佛以虚空来比喻真空,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我们在凡夫位到处是结,想解结,要把它找准了。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我们的身体有形有相,有形有相本身就是结;那现在要解的这个结呢,是结中之结。我们这个结是表面现相,根本之结是凡夫的心态,是不容易明了的那种六根之结。
对于这句经文的解释,一般情况下经家从六根、六尘、六识来解释。把外六尘说为是外贼,把六识说成家贼,把六根说成是贼媒。这种解法可以参考。如果按照我来看呢,把它调一调更好。把六根判为家贼,把六识判为外贼,把六尘为贼媒。贼媒起媒介作用,没有东西做媒介的话,两个贼不能产生联系。这段文字不太圆满的地方来讲,就少一个六尘。如果我们会用心的话,就会看出它又包含着六尘。六根那个肉团根有没有离开六尘啊?它本身就是六尘。那么佛这里仍然是方便说。小乘人的智慧都知道这个肉团是个贼,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六道轮回吃尽了苦。在地狱里的日子可不好受啊!阿罗汉即使愿意弘扬《妙法莲华经》,他也不愿意到娑婆世界。因为我们这里有六道轮回,其它佛土没有三恶道,大部分只有人道和天道,所以他生怕再落入三恶道里去。敢到娑婆世界来弘法的,都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再来。检点一下自己的境界,这一期往生以后,我还愿不愿再来娑婆世界?阿罗汉发不了这个心。如果你能发心再来,这说明你的根机很深,否则那么多的菩萨到哪里去了?
那么修大乘法的菩萨,当明白了这个肉团身是贼的时候,当下它就是法宝。要利用这个贼、这个法宝来教化众生。这就是圆顿大法的妙用。
「自劫家宝」,由于我们执著于这个肉团身,所以自己就在毁坏、伤害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多一分情执就少一分慧命,这是方便说;究竟说,情执当下就是法身慧命。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怎么「不能超越」?因为身界,所以你把这个肉团身当成是我。为什么把它当成是我啊?原因还是在这六根。前面讲168个字时讲过:「一念无明从妄起见,即为根身器界」,从此把我们这一精之明就局限在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成的六根肉团身之中,把这个对外攀缘的妄想心当成真我,把肉团身当成是我所,把外尘境界也当成是实有。所以把心障碍在肉团六根里面,心和身障碍在外尘境界里。这个「器世间」就是外尘境界。既不能超越自我,也不能超越他我,因为有身见。这叫「不能超越」,也叫「缠缚」。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87.png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时间,我们这个心执著在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我们同时执著在无量的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无量的方向概说为十个方向,这是恒顺世间的习气。「界」是从横向、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明问题。过去未来现在为世:这个「世」,是从纵向、从时间的角度来解释众生世界。方位有十:方位有无量,概括为十个方位。流数有三:时间的迁流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织妄相成」,每一个人都是在十方三世这个织妄之中执著。什么叫「妄」呢?十世古今是不是当下一念啊?可是我们把它变成过去、现在、未来,是不是妄啊?讲十个方位,十是表无量,有无边无边的恒河沙数国土。祖师大德怎么讲啊?「自他不隔毫端」。无量的太虚空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处,可是我们却把它变成多么多么遥远,这是不是妄啊?这就是织妄相成,我们在这种迷惑颠倒之中。
身中贸迁:「贸」是做生意、搞经营;「迁」是迁流;「贸迁」就是我们在造种种之业。世界相涉:无非是十方与三世再重重交涉才形成现在的万法。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为了讲法的简明扼要,也是根据世人的习惯心态,把十方又概说为东、西、南、北四方。「上下无位」就是上下不谈,「中无定方」是找不到「中」。一天当中这个「中」就不断地变化,我们走到哪里都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也可以说没有中心点,也可以说哪里都是中心点。因为这个宇宙没有穷尽。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四数」,就是东南西北这四方;「相涉」,就是相交,相互作用与反作用。那世与界是怎么相涉的呢?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前面是「三四」,后面是「四三」。「三」,是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四」,是表四方,有东、西、南、北。以世涉方,每一世都是四方,三世就是十二方;以方涉世,每一方都有三世,四方就是十二世。十二方,十二世,这叫「宛转十二」。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三叠」是通过流变而有。怎么流变法呢?从纵向来看,时间在迁流变化;从横向来看,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动,在几个方位中不断地变化。「一十百千」,就是一叠十二、二叠一百二、三叠一千二,可见,一十百千是个缩写。
第一叠,上面讲了,三四四三,宛转十二,这是十二功德;第二叠呢,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法界都有十二种功德,这就是百二十功德;第三叠,这一百二十个法界,每一个法界都具足这十个如是,就是千二百功德。
真心本来面目可以变现为无量的法界。所以佛呢,硬着头皮把无量法界概括为十法界: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四圣法界,天、阿修罗、人、畜生、鬼、地狱六凡法界,加起来是十法界。十法界十种类型,大家注意,法法圆融。比如,我现在是人,我身上有没有佛的特性呐?有没有鬼的特性呐?有时候鬼头鬼脑的,比鬼还鬼。有没有那畜生的特性呐?有时候那个牛脾气来了比牛还牛啊。这样来讲,本来我们是人法界的十二种功德,又同时具足了十法界的功德,是不是第二叠啊?百就是一百二。
那么在《法华经》,把每一个法都用十如是来表达:「如是性、如是体、如是相、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这十个如是是通过我们的本体妙用、力量、能与所能,以及我们自己的本因、周边的因缘,当下造什么业就有什么果,到时候再来报应;然后从根本到枝末来讲,都是一个念。这一个念就是无量法,叫本末究竟。那刚才讲这一百二十个法界,每一个法界是不是都具足这十个如是啊?也就是第三叠,一千二百功德。所以「总括始终」,实际上是无量种功德。
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一样的道理。我们这个人当下有千二百的功德,那具体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根,是不是各有千二百种功德?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阿难,就是你在这个六根之中,来选择评判其优劣之处。「克」,是选择、获取;「定」,是选定。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统论所作:这是统论眼睛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上面讲「三分言功」,也就是把一千二百功德分成三分,前方、后方、左右方,各占三分之一。每一分是不是四百呀?眼睛本来具足一千二百种功德,但是在用的过程中,能看到前方,看到左右方,看不到后方,这是特对地球人而言;天人的眼睛没有前后左右的。后面看不到,叫「一分无德」,是不是眼睛具足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果后面的人讲话,耳朵要不要转过头去才听到?在特定的范围内,他四面八方随便从哪个方向都能听到,叫做「十方无遗」。并且十个人在这讲话,耳朵是不是同时都能听到啊?耳朵是一种直觉(不分别),而且没有声音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也就是听到静音,它始终在听中。所以耳朵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鼻子能吸,是不是一分四百功德?能呼是不是一分四百功德?而阙中交:呼吸中是不是有停顿?那个停顿没有讲它有什么功德。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舌头讲经说法,讲正法也讲邪法,它什么都能讲。「方分」,它都有分寸,每句话不管是好话坏话。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有没有讲舌头什么话不能说的?它什么都能讲,至于该不该讲,愿不愿讲,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它的功德是一千二百。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身体可以感到违与顺。比如夏天穿棉袄感到热,这就是违。冬天穿棉袄感到暖和,就是顺。
合时能觉,离中不知:那么这种功德要合起来才知道有一种违顺的感觉,离开了以后能不能感到违和顺呐?不能。离一合双:合的时候是两分功德,离的时候是一分功德没有了。
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也就是说违觉是一分,顺觉是一分,感觉不到违觉与顺觉了,这是「三分阙一」,所以身根具足八百功德。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88.png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这是讲意根,都不用解释了。阿赖耶识是不是包容一切万法呀?没有哪一法在心外。默容:是默默地包容,不默的时候是不是也包容啊?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逆生死欲流:就是背尘合觉,了生脱死。之所以在生死轮回,就是由于你的种种的欲望。你在物欲洪流中挣扎,想出离,必须要看破放下。返穷流根:就是返璞归真,仍然叫背尘合觉,回到大光明藏中去。「穷」就是彻底搞明白,彻法底源,「流」是生死之流,「根」就是根本。至不生灭:这就是成佛。注意,这里不是禅宗的见空性,要善于区别。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你要去体验、选择这六根,哪个是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哪个是不圆满的。「谁合」,在六根中,鼻根要闻香,舌根要尝味,身体要有接触,是不是从合中才能得到受用啊?眼睛离得老远,它要不要合啊?耳根离得老远,要不要嘴巴咬住你耳朵才听到啊?意根呢,更不需要合。所以就这两方面来看,是合起来的容易修,还是离开的容易修?从这一步一步地往下逼近。
谁深谁浅: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当下就能知道。意根在里面要拐弯抹角,而且它要间接地通过前面的五根对五尘再产生这五种俱生意识,在脑子里它才能间接地得来。所以它现在是不是显得很深?那么从深和浅来讲,是深好修还是浅好修啊?
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具足千二百功德的就是耳根、舌根和意根,而眼根、鼻根、身根都是八百功德,不够圆满。就深浅来看,耳根又胜于舌根和意根,更好修。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如果选择一个好的法门,他修行一天的功德与你选的不圆通的法门相差多少啊?「日劫相倍」。一劫少说五十二亿年,多说百亿千亿年,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修行是不是要不断地选择最好的法门啊?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备显:这六根,个个功德都给你讲明白了,由着你来选。六湛圆明:是就六根之性,明明白白就是这样,根性都平等具足一千二百种功德,是特指地球人的特征。数量如是,功德多少就是这回事。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你好好地仔细地选择一下,哪个适合于你的这一根?看是针对阿难,其实是不是佛讲给我们所有人的?你如果觉得可以的话,我再给你作具体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