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多磨难,在所有中国人心中,毛主席是我们的伟大领袖,谁都比不了。
但没有人知道,毛主席年轻时也是大起大落,历经千辛万苦,这些故事一直鲜为人知。
陈毅元帅曾说过:“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没有谁可以受得了毛主席经历过那么多的打击,他就是最能受得了委屈的人。”
回首1840年以来,中国百年屈辱史,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有多少战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第一次艰难抉择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上屋场,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
2岁后,他一直在外婆家里生活,在外婆家里,他学习了很多知识,因为舅舅就是一个教书先生。
但不到8岁,父亲就把他接回家,虽然去私塾读书了,但父亲每天都让他干农活,晚上还要让他学习帮助父亲记账。
其实原因很简单,毛顺生就是想让毛泽东长大后,继承他的产业,学习做生意。
所以日后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就说,我当时和父亲一起下田劳动,晚上记账,我的读书都是在深夜抽空读的。
等到1910年,毛顺生看到毛泽东已经长大了,便把家里仓库的钥匙给了他,正式让毛泽东做贩米的营生。
但毛泽东志存高远,想出去读书。
那一晚,毛泽东夜不能寐,他才17岁,一个艰难的人生选择摆在面前,如果留在家里,日后也只是个贩米的小贩,他不想一辈子窝在韶山冲。
如果走,可以见见外面的世界,但这样就和父亲闹得僵硬。
思索再三,年少的毛泽东毅然决定不辞而别,临走时给父亲留下一首诗。
那就是著名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随后,他挑着一个扁担,一头放着自己读的书,一头放着自己的被子,就这样走出了韶山。
可以说,少年毛泽东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这个国家。
在韶山有这样一个传说,说在1737年,毛家请来了一个老师傅帮助创修族谱,这个老先生为族谱做序。
其中有一句“夫山水秀,必生奇才,追踪古先生之人者,为国之华,为邦之望。”
这后面两句“为国之华,为邦之望”,说的就是以后的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虽然这带有神秘色彩,但可以肯定的是,年仅17岁的毛泽东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做出如此伟大的决定,是极其难得的。
第二个伟大决定
17岁的毛泽东走出韶山后,离开了束缚他的山村,来到了东山新式学堂,虽然在这里只读了半年书,但是他还是打开了眼界。
不仅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还懂了很多革命道理。
不久,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沙,在长沙他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比如蔡和森等,后来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遇到了人生导师杨昌济,也就是杨开慧的父亲。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时毕业,在这时,他又面临了人生的重要选择。
当时,同学们都顺应时代潮流,都想去法国留学,或者去日本留学,学习外国的思想,再回国效力,比如陈独秀和李大钊等,都出国留过学。
图 | 1918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会员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和同学们一起去国外留学,必然是好事,但他却想走另一条路,他想起来了老师杨昌济的一句话。
杨昌济曾说过,国外的知识无非就那么点,出国留学是对的,但也应该有人留下来探索自己国家的问题。
面对当时刚刚结束封建王朝的现状,和受苦受难的百姓,刚刚大学毕业的毛泽东经过深度的思考,决定自己留下来,探索本国问题。
就这样,当时很多大学生比如周恩来瞿秋白等人,都选择了出国,而青年毛泽东留在了中国,他先去北京打工,后来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打工。
也正是青年毛泽东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中国。
革命早期,很多人都在用西方学习的理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他们忽略了中国的国情,只有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
比如他秋收起义后毅然带领队伍上井冈山,还有他主张的游击战,这都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
就连共产国际日后也注意到,毛泽东的办法好像十分有用。
就这样,毛主席用自己超高的军事才华和战略思想,带着红军一次次打了大胜仗,在党内树立了威望,遵义会议时,周恩来极力推荐他担任党的领袖,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因为只有毛主席,才能带着大家改变困局。
后记
当历史的脚步走进现代,有一个名字永远被大家铭记,那就是毛主席。他是时代的旗帜,更是人类的骄傲。
一个外国史学家说,在中外的历史上,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像毛泽东的那样,在军事、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至高境界的人物。
有人说,毛泽东是神,他创造了中国历史近代史的奇迹。但毛主席却不让群众吹嘘他,他一直说自己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
就如那首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
1976年毛主席逝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7年,中国人们从来没有忘记毛主席,他的精神和他的伟大思想,将永远激烈后人砥砺前行。
谨以此文,怀念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