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42|回复: 1

论语开侃之二十三:林放问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2: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开侃之二十三:林放问礼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意。孔子说:“问得太重要了!礼,与其铺张奢侈,不如俭朴。拿丧礼来说,与其轻松周备,不如发自心底真正地哀伤。”  

   林放,鲁国人,也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不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都没有提到他。山东新泰市有个放城乡,据说是林放的故乡,当地现在还有林放墓,碑上刻的是“先贤长山侯林子放墓”,这个长山侯,是宋代皇帝追封的,现在的林姓家谱,还有叫“长山世谱”的。皇帝之所以为他封侯,就因为他有这一问。曲阜孔庙里现在还有一块“林放问礼处”碑。
本,木下一横,代表树根,根为树之本。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 当时的风气,人们越来越注重礼的形式,而忽略内心感受。祭祀天,各种仪式排场一应俱全,可你心中没有对天的敬重;参加葬礼,披麻戴孝,可心中却并不悲戚,这又有什么用呢?礼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诚心。所以孔子要感慨:大哉问!
古时礼有五种:吉凶军宾嘉。吉者朝廷之礼,主要是祭祀;凶者丧葬;军者兵阵之礼,如现在的三军仪仗队;宾者交际事大之礼, 所谓事大,就是大国来了使臣,你得接待好,现在外交部还有礼宾司;嘉者婚姻。这五种礼,每种都有一定的仪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繁文缛节越来越多,形式渐渐大过内容,人们渐渐远离礼之根本,一味追求形式。比如这结婚“嘉”礼,本来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祝贺一下就蛮好,却偏要把全城的奔驰车都租来,浩浩荡荡转他几圈,然后到高档酒店开他一百桌,半夜再回去闹洞房,不仅耗财,还耗精力,好好的一个嘉礼,却折腾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有这精力和时间,还不如让一对新人早点上床,折腾人家愿意折腾的事情去。 所以孔子回答说:“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 这里,奢俭还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是要诚。酒肉可以穿肠过,只要佛祖心中留。 心中有佛,往佛身上撒尿也是在为他洗尘;既然有诚心则可,那与其奢,还不如俭,何况奢还容易失去诚心,失了根本。
“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个易,朱熹《论语集注》解为“治理”, 理由是,《孟子/尽心上》有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这里的“易”就是“耕、治”的意思。 于是后世学人惟“朱”首是瞻,将这句话解为:“丧事,与其事事治得很完备,不如心里很悲哀。”我认为朱熹这个解释欠妥。 首先,奢和俭,易与戚,是两组形容词,而“易”作“治”讲时,是动词。 其二,这两组形容词的意思是一正一反,奢和俭如是,那么易和戚也应如是,而“治理”和“悲戚”没有这层关系。“易”作为形容词,有一个意思我们经常用,如“平易近人”,这里的“易”,是“和易”的意思。丧礼,哀戚为其本,一团和气,则不合情理。
礼之本不在排场,它是一种仁心,依此仁心,根据场合油然而生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婚礼则喜,丧礼则悲。 礼奢,丧易,皆是舍本逐末之举;礼俭,丧戚,始得其本也。
【论语原文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直义】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老师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老师说:“唉!莫非说祭祀泰山的人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通用的解释】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老师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老师说:“唉!莫非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见解】只有天子才能祭祀泰山,季孙氏祭祀泰山,违背通常的等级限制,以此表明自己的野心。同时说明大臣都不如下属懂得道理,这样的人如何能管理国家。

林放简介
      
如果,两千多年前,林放没有“问礼之本”这事,可能人们不会知道历史上还有林放这号人,也可能不会知道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中还有林放这个人。
历史资料上有关林放的记载是少之又少。
  《闽林开族千年谱》对林放的记载只有一句话:“林放,字子丘,周敬王时为大夫,从孔子游,问礼之本,列为七十二贤人。”查“长林谱系”,林放为林氏得姓始祖林坚的第十三世孙,为东周大夫林云的第三子。林放有四个儿子:长子林汝,次子林满,第三子林鸿,第四子林沧。其中,第三子林鸿的儿子林皋,字伯闻,先仕东周,后任赵相。林皋有九个儿子,都是十分贤达,有“十德之门”之称;所以,林皋被国人号为“九德之父”。赵王听到期后十分妒忌,发出命令:“欲幸诸国,择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说:“此王欲杀我父子也!”为了避免祸用无辜,他们父子相携入白云山。赵王知道后,也赞叹说:“贤哉,林皋父子也。”所以,林皋父子的名气,远远超过了先祖林放。
  清代人倪企望总修,钟廷瑛纂辑的《长山县志》第一次在县志上记载了林放:“林放,字子邱,春秋鲁国人,是孔夫人的得意弟子之一。”
  春秋时期,山东境域属鲁、齐两国。林放家乡在今山东新泰市。新泰市至今还有个放城乡,当地还有林放墓。新泰,在历史上大有名气。商周时期,新泰地域曾分别为杞国、菟裘、淳于等小国。著名的成语“杞人忧天”就出于新泰地域。春秋战国时,新泰成为齐、鲁两国频繁争夺的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夹谷会盟”就发生在新泰的夹谷。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景公邀鲁定公在夹谷(今山东莱芜东南)会盟,企图利用会盟的机会要挟鲁国。孔子陪同鲁定公参加,并担作““夹谷会盟”的司礼官。当齐、鲁两国国君按时相会于夹谷相互致礼敬酒后,齐人上演以被他们灭掉的莱夷人舞蹈助兴,企图侮辱鲁国时,被孔子斥退。齐人又用《文姜爱齐侯》的歌舞取笑鲁国。《文姜爱齐侯》说的是:鲁国的十五代国君鲁桓公,娶了齐国的文姜做夫人。可是,文姜又与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公相好。鲁桓公知道后,责备文姜。齐襄公索兴叫人把鲁桓公打死在车上,对外说喝酒摔死的。后来,文姜的儿子还做了国君。齐国把鲁国的这一段奇耻大辱,编成歌舞,演唱给鲁国人听,可见嚣张之极。孔子一反平日温文尔雅之态,怒发冲冠,“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以礼严辞痛斥齐国君臣,命鲁国司马立即将两个领唱的舞女斩杀,威慑了齐景公。 (见《史记?孔子世家》)这次会盟,鲁国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尊严,还迫使齐人归还鲁龟阴等被侵占的土地。
  “夹谷会盟”时,林放是否已当上了鲁国的於陵大夫,我们不得而知。於陵,是一个古邑,位于山东淄博周村区正南方,周村水库东南,在《战国策?齐策》和《孟子?滕文公下》等先秦古籍中都有记载。西汉至魏晋时,於陵已正式置县,至南北朝初年於陵才并入逢陵县。如果,林放为於陵大夫,其封地也就在这里。《长山县志》说:林放“以个人才学得到齐一重用,曾任於陵大夫,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林放闲暇时常与朋友去周村城西的长白山游玩,公务之余也招学生兴教育,与学生们一起研讨懦家学问。林放是儒家学派有卓越的成就的人物之一。”
  说林放“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招学生兴教育”,“研讨懦家学问”有可能是后人的虚褒之词,因为所有的史籍上,都没有其“政绩”的记载。他的千古留名,还是他那千古一“问”。据《论语?八佾》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意思:林放询问礼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礼仪形式,如果不是发自本心一味追求奢华,不如俭朴一些;办丧事,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形式完美,还不如只求体现出内心的悲伤之情。” 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古人将祭祀看作为"国之大事",所以列位于五礼之首。孔子以林放问礼而答。列举对吉礼和凶礼的态度,阐明了“礼”的实质。可见,春秋后期“礼”崩溃。《礼记》里有一段孔子对弟子子路说的话:“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者,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孔子正是借林放问“礼”,阐明了“礼”的根本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奢”,而着重于内心的“戚”;正是体现了孔子学说的“克己复礼为仁”的核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4 02: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放墓 ——中华文化标志城探访(3)


                        1.jpg         
(照片)摄于2008年3月

                 林放墓,  位于曲阜城南林家村西北400米,104国道西侧。墓原有封土,有碑,刻“先贤长山侯林子放墓”。碑高2.40米,宽0.80米,碑首有晕,呈半圆形,古朴淳厚。碑前原有石案。周围原有其裔孙墓多处,今已无存。墓旁立“林放问礼处”碑一通,系为纪念《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而立,1975年移入孔庙奎文阁前西碑亭内。1986年公布为曲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山东省志》

为了保存规划中的中华文标志城区的原始资料,我开始用相机拍照我能找到的历史遗存。出曲阜城,过大沂河,没多远,104国道路边有一石碑。这成了我的第一个目标。

(照片)摄于2008年3月
                              

   
                                      林放墓1
3.jpg

   
    林放墓2
               

4.jpg      

   
                        林放墓3
5.jpg

   
    林放墓 4

   
    林放墓,  位于曲阜城南林家村西北400米,104国道西侧。墓原有封土,有碑,刻“先贤长山侯林子放墓”。碑高2.40米,宽0.80米,碑首有晕,呈半圆形,古朴淳厚。碑前原有石案。周围原有其裔孙墓多处,今已无存。墓旁立“林放问礼处”碑一通,系为纪念《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而立,1975年移入孔庙奎文阁前西碑亭内。1986年公布为曲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山东省志》


回来查资料,发现有关林放的资料极少,且互相矛盾。抄几条如下:

《百度百科》
林放 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清河(今属山东)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
林放在周敬王时担任鲁国的大夫,拜为太傅。去世后与夫人芋氏一起合葬在今河南开封东岩山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林放被赐号为清河伯。从祀孔圣庙西庑首座,后又祀于乡贤祠。宋真宗时,考林姓族谱,林姓得姓于长林山,遂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林放为长山侯。在许多地方的孔庙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与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让他们像孔子一样享受后辈学子的祭拜。

《论语卷二 八佾第三》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  
孔子说:“这个问题很大啊!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事事做得很完备,不如心里很悲哀。”  

《孔门弟子研究》鲁国大夫季孙氏在泰山举行一种祭礼(旅),孔子以为非礼,有“泰山不如林放乎”之讥。

由以上资料看林放应为孔子的学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是这样说的: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显有年名及受业见于书传。其四十有二人,无年及不见书传者纪于左。
这话翻成今天的话是:孔子说:“我的学生虽多,但优秀的是77个”。司马迁列出了77人名单,说:“皆异能之士也”。从颜渊到公孙龙字子石可考证的是35个人,这35个人的个人资料都是有记载的。另外42个人,都查不到具体资料了。
我注意到,司马迁列出的77人中没有林放。

《孔子家语》亦有七十七人,

《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
如文翁图所记,又有林放、蘧伯玉、申枨、申堂,俱是後人所以见增益,於今殆不可考。

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藉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也鲜有人能说得详尽。
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就算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

《史记.》和《家语.》,均未列林放。汉代《文翁礼殿图》有他的名字和图像,似是孔子弟子。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清何伯”。

《闽林开族千年谱》对林放的记载只有一句话:“林放,字子丘,周敬王时为大夫,从孔子游,问礼之本,列为七十二贤人。”查“长林谱系”,林放为林氏得姓始祖林坚的第十三世孙,为东周大夫林云的第三子。林放有四个儿子:长子林汝,次子林满,第三子林鸿,第四子林沧。其中,第三子林鸿的儿子林皋,字伯闻,先仕东周,后任赵相。

林皋有九个儿子,都是十分贤达,有“十德之门”之称;所以,林皋被国人号为“九德之父”。赵王听到期后十分妒忌,发出命令:“欲幸诸国,择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说:“此王欲杀我父子也!”为了避免祸用无辜,他们父子相携入白云山。赵王知道后,也赞叹说:“贤哉,林皋父子也。”所以,林皋父子的名气,远远超过了先祖林放。

清代人倪企望总修,钟廷瑛纂辑的《长山县志》第一次在县志上记载了林放:“林放,字子邱,春秋鲁国人,是孔夫人的得意弟子之一。”

春秋时期,山东境域属鲁、齐两国。林放家乡在今山东新泰市。新泰市至今还有个放城乡,当地还有林放墓。

《长山县志》说:林放“以个人才学得到齐一重用,曾任於陵大夫,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林放闲暇时常与朋友去周村城西的长白山游玩,公务之余也招学生兴教育,与学生们一起研讨懦家学问。林放是儒家学派有卓越的成就的人物之一。”

关于林放就业的於陵也说法不一:

於陵,是一个古邑,位于山东淄博周村区正南方,周村水库东南,在《战国策.齐策》和《孟子.滕文公下》等先秦古籍中都有记载。西汉至魏晋时,於陵已正式置县,至南北朝初年於陵才并入逢陵县。如果,林放为於陵大夫,其封地也就在这里。

於陵:即今山东邹平县。从目前县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来看,先后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

所有的史籍上,都没有其“政绩”的记载。他的千古留名,还是他那千古一“问”。

从表面上看,林放之会千古留名,是因为有他那杰出的偶然一“问”;可是,谁说这“偶然”不就是存在于他“研讨懦家学问”的必然之中呢?

长白山下旧有林放墓,唐王朝追赠他为清河伯,宋代又追封为长山候,被尊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明嘉靖九年黄山北之先贤祠内,塑林放像,定时祭祀。


从以上材料,我来总结一下。

A、林放是不是孔子的学生?是。

B、林放在什么地方就业?於陵。经查:
於陵故城:位于周村区正南方,周村水库东南。
古代於陵邑的名字,在《战国策.齐策》和《孟子.滕文公下》等先秦古籍中都有记载。西汉至魏晋皆设於陵县,南北朝初年,於陵县入逢陵县,故城遂废。
今故城仅存有部分城垣残迹立于地表,战国及汉代的砖瓦、陶片亦甚多。

C、林放墓有几处?
曲阜南104国道旁。
与夫人合葬在今河南开封东岩山一带。
新泰市放城乡


D、林放当过什么官?
是“周敬王时担任鲁国的大夫”
是“为於陵大夫”
拜为太傅。
前两者并不矛盾,只不过前者笼统,后者具体罢了。官职级别都是“大夫”。

E、大夫是多在的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至少是个县处级。
一般资料解释如下: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明、清职事官不用大夫为官名。

文子评说:林放,2500年后,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能找到墓地,是一个大人物。林放是个有学问的人,至少是博士文凭。林放当过官,至少是县处级。林放在曲阜生活过。

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放在中华文标志城区,也算葬得其所吧。但以我目睹的林放墓现状,似乎又有点寒酸。可能是林放大人不太注重细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1 23:32 , Processed in 0.1151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