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42|回复: 0

《弟子规另解》辅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4: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弟子规另解》辅导

作者:智悲原创  来源:智悲原创


  1《弟子规另解》辅导讲义第一课


 
     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大家好。在听完大恩上师讲解的《弟子规》后,我们略作辅导。
  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
    现在的社会,已经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2008年统计资料显示: 全世界年平均有60~70万人自杀,平均每天有2750人自杀,每0.5分钟会有1人自杀。同时资料显示全世界已经有四亿五千万抑郁症患者。而我们中国每年自杀人数远超世界各国,已经跃居世界首位。
  而社会的道德品质下降导致各种欺诈、犯罪问题多有出现,甚至出现了一些青少年杀害父母的触目惊心的案例,比如2009年2月7日眉山市仁寿县13岁的小涛在家里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后,继续到网吧上网。2009年09月11日在中山市沙溪镇云汉村女儿杀死父母并且碎尸等等。不仅仅是学生,包括成年人中都有各种心理疾病流行,导致不能与人正常沟通交往,发生种种不愉快的事情甚至违法犯罪,生活痛苦。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知道,光凭科技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找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早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了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英国汤恩比博士也说:“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借助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所以,几千年前的中国这些先哲们早已找到了这个方法,并通过文言文把这个方法传给我们,只是现在的人疏忽大意,没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孔子教学生,在孔门四科里面,教育第一讲德行,第二讲言语,第三才讲政事,政事就是从事一门行业,学习一门技术;第四讲文学,就是一些文艺生活、精神生活。不管是什么人,如果要接受教育,前两条德行和言语是基础,把这两条基础扎下根后,才能开始学习技术与文学。五千年了,中国人接受教育,从来就没有人敢违背过这个严格的顺序。而近两百年来,受西方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渐抛弃了前两条,人一出生,就开始学习各种技术,这就是现在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因为人一旦没有德行和言语的基础,他就没有做人的根基,他不能判断是非与善恶,从而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这样,当他学习各种技术以后,在社会各种不良习气的引导下,技术学得越高明,他人生的方向就越加错误。当这样的人多到一定的数量后,各种社会问题由此而生。
  因此,现在的社会急需要全体补课,把德行和言语这两个基础补好,而这两个基础的精华,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指导,是当今净化社会人心的良药,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也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十分应机。因此,学习、力行《弟子规》,是做好人的需要、是家庭和睦的需要、是企业社团兴旺的需要、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是世界和平的需要!  
  每个人都应该学好《弟子规》。  
  第一、小朋友应该学好《弟子规》。国内外已有许多幼儿园、小学将《弟子规》列为课程之一,颇受好评。如果您家里小朋友,一定要让他赶快读诵,因为儿童多读好书有助于脑部的发育,扩增其脑容量,增强记忆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及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等好处。每天只要花少许时间,让孩子门从小养成读好书的习惯,并落实在生活当中,相信对于儿童人格的培养、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必然有莫大的助益。改善社会,应该要从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大家都知道要导正社会人心、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着手;而教育应该从哪里著手呢?从儿童扎根深化教育教学做起-所谓童蒙养正,首推《弟子规》,在儿童心性最清明的时候,让他们接受最佳的启蒙教育,教材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易于背诵、理解、实行;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堪称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  
  第二、父母应该学习《弟子规》。经过“以德治国”、“八荣八耻”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现在很多孩子可以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传统名著背得滚瓜烂熟,可是生活当中处处都违背这些经典的教诲。比如说他能够背诵《弟子规.入则孝》,但对父母却不讲礼貌,很傲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孩子们学了《弟子规》,反而一条都没能做到?这根本原因在于父母自己没有真正落实《弟子规》,他没有能够为自己的孩子做个好榜样。如果能够做个好榜样,孩子看到父母都能做到,他自然就能做到。  
  第三、要得到幸福美满人生需要学习《弟子规》。人生怎样才能幸福?幸福的人生一定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才有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多次重复形成正确的习惯,正确的习惯就会塑成良好的性格,从而造就幸福美好的人生。所以,一个人幸福与否,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正确,人生就扎下了正确的根基。如此,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才会有幸福圆满的人生。假如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行,必定为大众信任尊重爱戴,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朋友,重要的任务都愿意交托给他,自然成长很快,幸福安乐。  
  第四、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对人民的爱,必然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不忍心损伤自己父母利益的人,怎么能够损伤人民的利益呢?这样人人都愿意为人民服务,到哪里都感觉到家庭般的温暖,整个社会象一家人一样,自然和谐。2005年以来,在我们国家陆续出现了一些和谐社区、企业和学校。 首先是,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这个镇共有四万八千人,十二个村庄,千人百口,矛盾家家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建成了和谐乡镇。 紧接着,出现了一批和谐企业。这些企业经过一个时间的学习,变得上下和睦,企业如同一个大家庭;市场供需两旺,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还有和谐小学。例如,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雍川镇杨柳村小学。这个学校2006年以前是全镇典型的脏乱差学校,曾因学生斗殴发生过一起命案。经过从2008年下学期和2009年上学期的努力,不到一年的时间,面貌一新,成为全县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的先进单位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受到省市县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这些单位的成功,只有一句话:认真学习《弟子规》。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着纯真的中国文化的遗传因子,一旦同中国文化相接触,便产生无穷的力量。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并不难,构建和谐社会也不难。只要真心实意一心一意想建设和谐社会,并且认认真真学习《弟子规》,认认真真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和实践《弟子规》,和谐社会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五、佛弟子需要学习《弟子规》。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在讲解《二规教言论》中说:“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连亲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帮忙解决。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是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难,不仅得不到饮食、名声、地位,心里还有说不出的种种痛苦,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
  高尚行为,可分为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为什么呢?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
  当然,作为佛教徒来看,儒家多讲现世的理论行为,对于前生来世、因果轮回则没有认识,这样不免使得对于人生的认识深度不够,导致行为上有杀生祭祀、对于旁生不太关心、对于如何从轮回中解脱也不了解等欠缺。但是在世俗上来讲,我们很需要这样一部论典。  
  二、《弟子规》的介绍。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因撰写《弟子规》,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
  特别是《弟子规》(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本书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三、【弟子规】释题  
  ‘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广泛来讲,每一个人都是学生。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梭伦早年就赢得“雅典第一诗人”的桂冠;在实行摧毁氏族制度的“梭伦改革”前后,四处游历考察;晚年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经常吟咏“活到老学到老”以自勉。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在《梭伦生平》中引用了这句名言。18世纪法国启蒙家卢梭在晚年的著作《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又加以引用和发挥,从此,梭伦的这一名言得以流传至今。
  上师说:“而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就叫做“规”。因此,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弟子,就应当学习这部论典。”  
  四、总叙
  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从“学而篇”里头所摘录的一章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头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我们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  
  五、颂词: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篇》所摘录出来的,是儒家的经典。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古圣先贤、高僧大德,都可以包含在其中。只要是好的典范,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来恭敬学习。
  首先,最重要的我们要明了要从‘孝悌’着手。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的身体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我们要照顾父母,孝顺父母,然后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把这些有益的学问传给后代子孙。
  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尊敬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兄弟姊妹都是从父母而出。在父母,视所有的兄弟姊妹,这些子女完全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而且在兄弟姊妹当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的照顾。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的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礼。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现在的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自由的社会里头,人因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合。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会怎么会安定?人与人相处怎么不会纷争?所以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哪有不安定的这种情形!
  所以第三讲“谨”,指所作所为小心翼翼、认真对待,这也是佛教讲的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所以,做任何事不要任意妄为、敷衍了事,而应该认真谨慎。
  第四是“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乃至起心动念都不虚伪狡诈,老老实实地去行持。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第五是“泛爱众”,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对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人类,皆以慈悲心一视同仁。类似于佛教中的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
  第六是“亲仁”。亲,是亲近、依止;仁,是仁人志士,或高僧大德、善知识。也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好老师。
  第七是“有余力,则学文”。除了上述六层内容以外,若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还可以学习其他有利于身心的知识。  
  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人,他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因为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不断的再接再厉,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善知识我们只要能遇到,我们应该不要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
  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
  “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但在你学术范围里头,还要更进一步去加强、去深入。如果你是个退休之人,我们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仿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
  大乘佛教主张积极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  
  声明,即声韵、语言、语法之学,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
  因明,逻辑学、论辩之学。
  医方明,不仅包含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还包括体育和养生学。释伽牟尼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随着佛经的传译,天竺医术也传入中国,佛经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之说,早为中国古代医学界所采用。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中曾讲到风、热、痰荫、总集等病和针刺、伤破等8种治疗方术。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四部经典》也颇负盛名。
  工巧明,包括的范围很广,所有与物质生活有关的工、农、商、畜牧、算计、书画、音乐、法律、饮食、行政、占相、咒术等学问都包括在内。
  内明,在佛教专指佛教教义。专究自心本性以求解脱生死之学。
  以上五种称大五明。诗词、韵律、修辞、歌舞、星算,称“小五明”。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看电视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没有智慧的人想要得到真实有益的快乐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出世间的解脱了。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他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为福,劳是劳动,勤劳的劳。如果人以安逸为一生的重点,就会有灾祸。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充分利用“三上”作文, “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清朝学者顾炎武从小勤奋好学,到他45岁时,已经读了几万卷书。然而,他并不满足,开始周游全国,一边做社会调查,一边继续苦读、手不释卷。就这样,他行程三万余里,读书一万多卷,写出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的著作,成为一代大家。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空耗时间?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命运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得有意义。
  以上总叙说明了首先要以德行为先,有余力则学文,所以才学和品德谁更重要已经非常明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年(前403)就详细讨论人才标准的问题,他说道:“才与德是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称之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却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
  有德的人让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选拔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贼子,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太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同时审察才与德两个方面,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入则孝  
  佛陀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上说到父母对儿女的恩德无量无边,说之不尽,简单概括有十种:
  第一赞扬“怀胎守护”的恩德:“人身难得,经过了轮回劫数才得人身,同时又与此生的父母有缘,得以藉着母胎托生到人间来;五个月左右,胎儿在母腹中渐渐生出五藏六腑,六个月前段,六精眼、耳、鼻、口舌、意的窍门也都开了,胎儿的重量天天增加,母亲觉得有山狱般的沉重,胎儿在母腹中乱踢乱动,使慈母觉得如同地震风炎,心惊胆颤,心上一直惦念腹中的胎儿,加上身心的疲乏,也懒得打扮自己,漂亮的衣服收起来了,也很少对镜梳妆。”
  第二颂扬“临产受苦”的深思:经过十月怀胎日满月足,即将分娩,产前几天母亲像是得了重病,四肢乏力,每天昏昏沉沉地,尤其心里更是充满了恐惧焦急,难以描述,为了担心孩儿的平安,经常泪满襟,以悲愁的语调告诉亲友:“我最怕的并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担心无情的死神,夺走了我宝贝孩子的小生命!”
  第三颂扬“生子忘忧”的恩惠:母亲生产时由于用力的缘故,五藏六腑像被撕裂一般,痛苦挣扎,昏过去了好几回,为子女所流的血,就如宰羊,泉涌而出,经过这场大难不死的母亲,苏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垂询自己的爱子,知道爱儿确已平安无事,内心欢喜若狂,抱在怀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一阵欢喜过后,难忍的痛楚又如排山倒海般的涌来,刚才全然为得子而忘了伤疼,现在又得忍受肉体上痛彻心肠的苦楚。
  第四颂扬父母“咽苦吐甘”的恩惠:父母对子女的恩惠比海深,对子女的照顾与爱护不分日夜,也不曾皱一下眉头,父母对子女的爱重情深,确是无法形容,只要子女能得温饱,自己挨饿受冻也心甘情愿,只要儿女欢喜快乐,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颂扬慈母“回干就湿”的恩德,慈母爱儿无微不至,夜晚孩儿尿床,弄湿被褥,赶快把孩子移到干燥的地方,自己睡在又湿又冷的地方丝毫没有怨言,只要孩子睡得好,自己受冷受冻并不介意。母亲的双乳,是孩儿的圣殿,带给孩儿温暖与健康;母亲的两袖,更为孩儿遮挡了风寒,父母为照顾幼儿,吃没吃好,睡没睡好,想发设法博取孩儿的欢心,只要儿女睡得安稳,快快长大,母亲也就心满意足了,别无所求。
  第六颂扬“哺乳养育”的深恩:慈母的恩德如大地持载,滋生万物,严父的恩德如天之覆盖广被,滋润众生,父母爱子女之心都一样,父母的深恩亦皆相同,只要你是父母的儿女,无论长得多丑,他们永远不会嫌你丑,更不会怒目相对,就是你手脚卷曲不灵,他们也不会厌恶你,相反地更加爱怜照顾你,就因为你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父母的真情何其感人,父母的恩情何其伟大啊!
  第七颂扬“洗濯不净”的亲恩:母亲原是金枝玉叶之身,芙蓉花般的美貌,精神健旺而丰盛的,眉如柳丝一般的新绿,红润的脸色,显出了青春焕发的姿色,可是,曾几何时,为子女操劳过度,如花似玉貌变得苍老不堪,一双玉手,也为儿女洗濯过多的不净变得粗糙,伤痕斑斑,可怜又可敬的慈母心,为儿女无条件的牺牲了自己宝贵青春,换得了一脸的憔悴倦容!
  第八颂扬“远行忆念”的深恩:亲人死别使人悲伤难忍、痛断肝肠,就是爱子远去他乡,也会使慈母哀伤不已;子女远离故乡、山川阻隔,父母早晚惦念,祈祷神佛保佑,早日平安回到身旁,有的儿女离家,一去数年无音讯,年老父母在家日夜盼望、以泪洗面,有如林中老猿失去了爱子,哀泣啼号,肝肠寸断,叫人为之心酸。
  第九颂扬父母“体恤子女”的深恩:父母恩深情重,为人子女实难报答于万一,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儿女受苦劳时,慈母竟夜祈祷以身替代,希望为子女受苦受罪,母爱何其伟大!儿女出门在外,慈母心常相随,怜儿受寒受冻,怕儿受苦受累,倘若知道儿女受了一丝一毫的痛苦,慈母就夜不成眠、心酸不已!
  第十颂扬父母“究竟怜子”的深恩:父母的慈爱犹如日月的光辉。日月永恒普照大地,亲心永远怀念儿女,亲恩深重,亲心更是无时或止起居行止心常惦念,不论家居外出更是心随左右,即使百岁爹娘,亦常为八十岁的儿女付出爱心,要说父母的恩德慈爱有时尽,除非生死异路隔断了。
      之后佛陀便以八种妙法晓喻众弟子:“你们既然知道父母恩德深重,现在我且为你们说明:假如有人,左肩挑着父亲,右肩担着母亲,绕着须弥山而行,担子将皮肉磨破,又穿透了骨髓,也不叫苦,鲜血流下来,淹没了足踝,如此经过百千万劫,仍然报答不了父母的深恩。
  假使有人,生在饥荒的年代,为了不使父母挨饿,割下身上所有的肉,切成肉屑,供父母充饥,虽然有如此孝心,经百千万劫,还是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
  倘若有人,为了祈求父母的平安长寿,将自己的双眼挖出来献给如来佛,这样经过百千万劫,还是不能报答父母的深恩于万一。
  假若有人,为了自己的父母亲,用利刃将自己的心挖出来,以至血流遍地,仍不怕一切的痛苦,这样历经了百千万劫,还是不能报答父母的深恩。
  要是有人,为了父母亲,忍受千百支的刃戟利刃,同时刺在自己的身上,直插横穿经百千万劫,仍然报答不了父母的深恩。
  假使有人,为了祈求父母的平安长寿,以自己的身体来点燃佛前灯,如此供养如来,经过百千万劫,还是不能报答父母的深恩。
  如果有人,为了报答父母的辛劳,赴汤蹈火,断骨出髓,虽经无数万劫,仍然报答不了父母的深恩。
  假使有人,为了善尽子责,代替父母吞下火热的铁丸,全身被炙铁烫伤,焦烂不堪,如此经过了百千万劫,还是不能报答父母的深恩于万一。
  正因为如此,所以“百善孝为先”。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顺。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麽会有礼节?怎麽懂得要尊敬别人?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都不尊重,对其他的人又如何会尊重呢?
  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小朋友几乎一生出来他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怎麽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难免就会反抗。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写功课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爱,就让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爱。什麽都舍不得,这个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过去的人,从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时的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说非常的散漫。
  现在的孩子,听到父母喊自己,年龄越大,反应越慢,喊的次数越多,时不当地还会呛父母一句“喊什么喊?长着耳朵呢!”有的家庭还颠倒过来,成了“子女呼,应勿缓”,把爹妈使唤得跟男佣,女佣似的。
  孩子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清脆的“哎!”;
  孩子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不耐烦的“等等!”;
  孩子二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怒吼“干啥?!”;
  孩子三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我忙,没办法!”;
  孩子四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老了老了,还这么多事!”
  孩子五十一岁时,父母不喊他了,只是看着孩子说:“孩子,你也老了!”……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曾参出门在外。忽然觉得心头砰然一动,顿感内心非常不安,就赶紧回家问母亲自己心动是怎么回事。母亲说:“那一天有客人来找你,我不知道你在哪里,为了召唤你回来,就咬了自己的手指头。”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曾参对母亲的孝心,即使是出门之外也能感受到母亲的召唤,立刻回来。”我们要学习曾参对母亲的孝顺。
  我们不光是对待自己的父母要这样,在学校对待老师,社会上对待长辈、领导,对待自己修行的**都应该如此。这样恭敬尊长,自然大家会对这个人有好印象,觉得他谦恭有礼,堪为大器,都会喜欢他,愿意帮助他,教他,成长也就会特别的快。  
  2004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其中一个孝子被选出来,他叫田世国。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必须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才能延续生命。母亲得病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肯就医,怕拖累儿女,但田家兄妹三人争相捐肾,最后田世国为母亲捐了肾。为了不给年迈的母亲增加心理压力,他们没有告诉母亲。母亲接受肾移植后健康很快恢复过来,正是儿子如此壮烈的反哺之爱,才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他的举动使亲朋好友都很感动。
  当他获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时,记者问:“你心目中是怎么理解现代孝道的?”田世国说:“命都是父母给的,而且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往往是不计回报的。现在很多人都说工作忙,和父母接触的机会少了。可是你可以不时打一个电话,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你和妻子儿女的照片给老人看;每年至少陪父母去医院做一次体验;周末陪父母逛一下街……给钱不是衡量孝顺与否的标准,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也不是说非要捐肾才是最高的境界,那是我家的特殊情况而已。”
  田世国又说:“我怎么能够和杨利伟、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给我自己的母亲捐了一个肾嘛。他们对国家很有贡献,我只是做了为人子应该做的事,这点事赶不上母亲给我们恩德的万分之一,自己觉得受之有愧。”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报恩的态度。作为家里的长子,田世国从懂事时起就事事处处为父母分忧。1984年,他考入山东司法干部管理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企业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几年后与人合伙开办枣庄市华鲁律师事务所。在枣庄工作期间,他先后安排父母到海南旅游,出钱给父母装修房子。看到父母看电视时喜好不同,他竟然买了两台大彩电,乐呵呵地对父母说:“你俩一人一台,免得经常不换台吵闹!”
  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评选“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让这个故事最终演化成一场被誉为“重新唤醒现代人传统孝道”的热潮,带给人们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田世国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儒家讲孝顺主要是对自己的父母,而佛陀则告诉我们,在无数次的轮回中,每一世我们都有父母,所以有过无数的父母,众生的数目虽然庞大,但却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众生都做过我们多次的父母,我们应当平等对一切生命孝顺,并且不仅仅让他们衣食住行,生活快乐,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走解脱道,彻底离开六道轮回,得到究竟的解脱安乐。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了,出殡时佛陀亲自为父母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闢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
  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人人都称他为陈蒲鞋。
  佛教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都有许多动人的孝顺故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他们不仅仅为了父母今生的快乐而努力,更加为了父母跳出六道轮回,得到究竟的安乐而努力修行,所以佛门的孝道是最究竟圆满的。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导的道理,必须恭恭敬敬谛听。父母若有智慧,教得头头是道,子女自然会听,但有些不一定有学问,可他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做子女的也要洗耳恭听。
  现代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真是“一言九顶”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九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又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因为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时候,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礼貌。一个人在家里不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也可以说很难用虔敬之心去服从别人、去听从,或者长辈的话、长官所命令的话,可以说很难有那种诚敬之心。这样不尊重他人的人,自然也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并且给大家一种轻佻不庄重的印象,从而觉得此人难成大器,不可以把大事托付给他。
  春秋末期,晋国正卿赵简子鞅非常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有一次,他将训诫儿子们的话,写在竹简上,交给他们,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时时对照竹简上的要求去做,告诉他们说三年之后逐一考察。三年后,当他把儿子们叫来考察时,太子伯鲁不仅背诵不出训诫的内容,甚至连竹简也没了踪影,只有庶子毋恤对训诫背诵如流,并且三年来始终将竹简携带在身边,不时对照父亲的训诫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这次考察过后,赵简子非常看重毋恤,以至于后来将原太子伯鲁废掉,改立毋恤为太子。毋恤后来果然不负“父”望,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事业,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颜氏家训教子》中说:“父母对孩子既不能亲密得过了头近似于戏弄的成分,也不能怠慢,忽视了孩子。怠慢,忽视了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亲情没有正常建立,慈爱之心显示不出来,孩子对父母的亲情不能正常建立,孝心也不能顺其自然地产生;父母对孩子亲密得过了头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尊重,即使孩子将来“孝顺”父母,也不一定能“孝敬”父母。  
  上师说:““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因为你做错了、行为不如法而谴责你,你必须虚心恭顺地听从,勇于承认自己错误。对父母有恭敬心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即使父母说的是一般语言,甚至是责备,也会认真听取。因为“爱之深,责之切”,父母的训斥是出于爱心,做子女的应该接受。若能如此,对自己也有很大利益。”
  如果孩子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的纠正,所谓「慎於始」,一切都要谨慎於开始。等他事情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已经太慢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是不是愿意服从教诲。如果有反抗的现象,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的态度,在爱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权力,教导自己孩子的权力,很多都受到了限制。如果这一条最基本的,我们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将来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这种人格。犯错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成长?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的接纳。我们要认识到父母他严格的督促,完全出自於一片的慈悲之心。
  汉朝时,有一位叫韩伯俞的孝子,他的母亲脾气不好,稍有过错就打他。他每次挨打时都是吭都不吭一声。但有一次母亲打他时,他却痛哭起来,母亲问他:“以前打你时从没见你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他回答说:“以前您打我,我还感觉到疼痛,今天您打我却感觉不到疼痛,说明母亲您力气不如从前,身体也不如从前了,我心里难受才哭。”
  有人用诗赞扬韩伯俞道: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父母一辈子为孩子,为社会付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当感恩。由于他们几十年的阅历经验,很多话看起来是老生常谈,很落伍,实际上却贯穿着智慧的结晶。所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古代印度有一个弃老国,弃老国的法律不许子女养年老的父母。不肯丢弃老父老母的人将被判死刑。有个生性孝顺的大臣不忍心丢弃老父。他在庭院中挖个洞,筑一间密室让父亲住,每天用最好的衣食供养父亲,也到密室陪父亲吃饭。
  一天,隔邻的强国派使者带两条蛇来见弃老国国王,如果没法分辨蛇的性别,他会在七天后派兵来攻打。弃老国中都是年轻人,大家都没这门经验,国王焦急得很,出告示要重赏能回答难题的人。孝顺的大臣与父亲吃饭时,心情沉闷。父亲知道了。叫他告诉国王:把蛇放在柔软的坐垫上,不断骚动的是雄蛇,静静不动的是雌蛇。这答案保住了国家,也替孝子大臣带来荣誉及大笔赏金。
  野心又野蛮的邻国这次带只大象来,限七天内称出象的重量,否则便派兵来打。国内没有那么大的秤,怎么办?大臣的老父教他把象拉上船,在水淹到的地方做记号。拉大象上岸后,改装石头,直到水淹到记号的地方。然后分别称石头。石头的总重量便是大象的重量。父亲的智慧又替孝子赢到荣誉的赏金。
  邻国这次派人带来两只颜色、大小一样的马,要国王分出母子。老爸爸的辨别法是拿草放在马的面前,母马会把草递给它的儿子。
  邻国国王不敢再看轻这个只有年轻人的国家没有智慧,从此不敢再来侵犯。弃老国国王松了一口气,问那孝子大臣怎么有这么大智慧。大臣不敢隐瞒。他冒死偷养老父的孝行感动了国王,也让国王省悟到老人也会有贡献,国王不许人民再遗弃老父母,不孝顺父母的人要受法律制裁。 弃老国从此改名为敬老国。
  所以老人一般都很有智慧,就算他们懂得得不多,说的是错误的,但是当我们是小孩子,一无所知、老是犯一些低级得可笑错的时候,父母一再地原谅我们,耐心地教育我们,我们怎么可以现在对待父母态度恶劣?
  “百善孝为先。”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孝顺父母,创造一个和谐而温暖的世界。 
  (辅导:佛光-圆乐)
  2《弟子规另解》辅导讲义第二课
  3《弟子规另解》辅导讲义第三课
  4《弟子规另解》辅导讲义第四课
  5《弟子规另解》辅导讲义第五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4 04:42 , Processed in 0.1008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