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90|回复: 3

[转帖]孝经及名句翻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9: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经》及名句翻译

一,《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
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二,《孝经》浅解

来源: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编者按】:
      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
      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
       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的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的,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的。
     《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的主导。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
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的真谛。《弟子规》「入则孝」亦云:「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的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
      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的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的。
      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教育应当首重德行。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恢复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经典之中,去寻找人生的智慧。
《孝经》一书,一言一语,无不含义隽妙。正是一部千秋永恒、亘古不变的宝典,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一帖良药。涵泳于《孝经》的智慧之海,心中生起的是对先祖先哲无尽的感恩。
       白话注解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基础,欲贯通则需「经读千遍,其义自现」,落实愈力体悟愈深。因历代注解甚多,我们所恭录之选解仅供诸位参考,愿为大众学习《孝经》抛砖引玉。其误漏之处,敬请不吝指正,真诚地感恩大家,谢谢!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
【词语注释】
1. 开宗明义:开示全书的宗旨,以说明孝的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
2. 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居。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居,闲居。
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
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
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的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
6. 至德要道:至高的德行,切要的道理。此处指孝道。
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的人和顺。以,用来。
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
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的、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
10. 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
11. 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
12. 何足:那能够。
13. 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
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
15. 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
16. 语:告诉。
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
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
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孝子之心,以为自己的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伤。
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
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的名声。扬名,显扬名声。
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的意思。显,显耀。
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
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的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
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
26. 大雅:《诗经》的一部分。《诗经》的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的作品。
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的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
【章节浅译】
孔子在家闲坐着,他的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的帝王有至高的德行与最切要的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的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的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所以为人子女的,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的。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的美德。』」

天子章第二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章节主旨】
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父母所生,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人民一定会受其感化,都能尽孝。
【词语注释】
1. 天子:古代统治天下的君主。意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
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憎恶别人的父母。恶,音wù,厌恶,憎恨。
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轻易怠慢别人的父母。慢,轻慢,怠慢。
4. 刑于四海:作为天下的典型。刑,通「型」,法则,模范。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
5. 甫刑:《尚书.吕刑篇》的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的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
6.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的民众都仰赖他。一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专指爱敬父母的孝行。兆,十亿。(一说:兆,万亿。)
【章节浅译】
孔老夫子说:「亲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竭尽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的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书.甫刑篇》上说:『天子一人做好了孝道这个善行,天下亿万的民众就都会仰赖(进而效法)他。』」

诸侯章第三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诸侯的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的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吃穿用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
【词语注释】
1. 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朝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小的列国,所分封的列国的国君称为诸侯。诸侯一般按照亲疏关系和功勋大小来分封,有不同的爵位。《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诸侯的封土可以世袭,对王朝所尽的义务主要是服从王朝政令,定期朝贡天子,向天子述职,必要的时候出兵和为王朝服役。
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所以将诸侯之孝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子之孝进行论述。
2. 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而在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治要》郑注言:「敬上爱下,谓之不骄。」
3. 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列国最高之位。危,危险。此接上句,意思是说,诸侯居于万民之上的崇高地位,如果能不自高自大,就不会发生危险。
4. 制节谨度:制节,指所有开支费用节约俭省。谨度,指行为举止谦逊谨慎而合乎典章制度。
5. 满而不溢:国库充实,但生活仍然应该节俭有度,不可奢侈浪费。满,充满,这里指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这里指奢侈、浪费。
6. 长守贵:长久地守住尊贵的地位。贵,指政治地位高。
7. 长守富:长久地守住财富。富,指钱财多。
8. 社稷:社,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的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社稷的权力;天子、诸侯失去其国,即失去了祭祀社稷的权力。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的代称。
9. 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动词,使和睦。民人,即人民,百姓。
10. 《诗》:即《诗经》。汉代以前《诗经》只称为《诗》;汉武帝尊崇儒学,重视儒家著作,为《诗》加上「经」字,称为《诗经》。
1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的样子就如同是身处深潭边上,惟恐掉下去,脚踏薄冰之上,惟恐陷进去。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谨慎的样子。临,靠近。渊,深水,深潭。履,踏,踩。
【章节浅译】
虽然身居高官,但能毫无骄傲之心,那么尽管高高在上,也不会遭到倾覆的危险;如果凡事俭省节约,慎守法度,府库经费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尊贵的地位;资财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财富。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富与贵,然后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啊。《诗经》里说:「凡事必须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就好像走在深潭的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

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章节主旨】
这一章讲的是卿大夫的孝行,从服饰、言论、行动都必须要合乎先王所制定的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够保全宗庙祭祀,以事奉君上。
【词语注释】
1. 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
2.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古代服装的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规定。
3. 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
4. 德行: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5. 非法不言: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言必守法。
6. 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的事不做,行必遵道。
7.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义,用不着斟酌选择。
8. 口过: 言语的过失。
9. 怨恶:怨恨,不满。
10. 三者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
11. 宗庙:古代祭祀祖宗的屋舍。
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原诗是赞美周宣王的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竭心尽力地侍奉宣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
【章节浅译】
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的服装,不敢穿在身上;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的言语,不敢说出口;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的道德行为,不敢做出来。因此,不合礼法的言语不说,不合正道的行为不做;言语合于礼法,行为合于正道,就不用斟酌选择了。因此,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没有什么过失;虽然举止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地做到了这三点,即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的宗庙,祭祀先祖。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诗经.大雅.烝民篇》里说:「卿大夫从早到晚整天都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天子,而不能有所松懈、怠慢。」

士章第五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章节主旨】
这一章讲的是士的孝行,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这样尽职尽分,不辱及生身父母,完成自己肩负的重任。

【词语注释】
1. 士:是指次于卿大夫的最后一等的爵位,其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又是低级官吏的名称,如《周礼.秋官》中的乡士、方士、朝士、家士;还是对各种有特殊技能和知识的人的通称,如武士、智士等。这里是第一种意思,即指大夫以下庶民以上者,是全国和诸侯国中面向庶民百姓负责处理具体事务的人员。《白虎通义.爵》中说,「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
2. 资,取,拿。事,奉事。敬,崇敬,尊敬。
3. 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指侍奉父亲,兼有爱心和敬心。
4. 忠,出自内心的诚挚与竭尽全力的行为。
5. 长,上级,长官。
6. 禄位:俸禄和职位。俸禄,官吏的薪水。禄与位是相互关联的,有位则有禄,无位则无禄。
7. 守其祭祀:祭祀,备供祭品,祭天神、地祇、人鬼活动的通称。这里指的是祭祀宗庙祖先。
8.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兴,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的父母。
【章节浅译】
以奉事父亲的方式,去奉事母亲,那爱心是相同的;以奉事父亲的方式,去奉事国君,那敬心是相同的。奉事母亲取亲爱之心,奉事国君取崇敬之心,而奉事父亲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士人将奉事父亲的孝心用来奉事国君,就能做到忠诚;将奉事兄长的敬心用来奉事作为上级的公卿大夫,就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奉事国君和长上,自然能保住自己的职分,守护好宗庙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
《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兢兢业业,勤谨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不忠不顺遭致惩处,而使你的父母受到羞辱。」

庶人章第六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章节主旨】
普通百姓的孝道,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工作生产的时候努力,生活中节约用度,以更好的奉养父母。
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地位的不同,但事亲尽孝的心,是没有贵贱分别、没有终始的。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的。
【词语注释】
1. 庶人:众人,指一般平民百姓。庶,即众,多的意思。
庶人是指拥有自由身份的平民百姓,古代等级社会中最广大、最普通的一个群体,是最主要的生产者。
庶人所从事的职业,有士、农、工、商之别。
《谷梁传》成公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但本书将士之孝与庶人之孝分别论述,可见《孝经》的作者没有将士包含在庶人之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生产,因此农民是庶民中的主要成分。
2. 用天之道:用,顺应,依循,利用。道,规律,原理,准则。
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季节变化,阴、晴、风雨、雷、电的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的规律。
用天之道,指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里主要是指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3.分地之利:分,区别,分辨。利,利益,好处。
分地之利,即区分各种不同的土质、地势以及当地的气候,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的收成。
4.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谨慎小心。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
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上至尊贵的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庶人。
6.孝无终始:指孝道的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
7.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事情。
【章节浅译】
利用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的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分辨土质的肥瘠和地势的高低等不同的特点(因时因地,各尽所宜,以获取最大的收成)。做事谨慎,用度节俭,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应尽的孝道。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的。孝道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
【原文】
曾子曰: 「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章节主旨】
这一章进一步阐述孝道的意义, 指出孝道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为一的道理。天包罗万象,地孕育万物,人的孝道是百行之首。人应当效法天地永恒不变的法则,孝敬父母;而在上位的君主,也当因孝立教。
【词语注释】
1. 甚哉,孝之大也:孝顺的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的广博和作用的广大。
2. 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的规律。
3. 地之义:如地道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于地道,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地道顺承天道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
4.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的一切行为中最根本的品行,是符合人本性的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
5.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的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则,效法。
6. 则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道理。
7. 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的利益。
8. 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
9.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的态度,而可以达到目的。
10. 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的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
11. 化民,感化人民。
12. 先之以博爱:就率先实行博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
13. 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
14. 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
15. 兴行:奋起实行。
16. 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
17. 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
18.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使天地之间的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乐」使天地之间的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
19.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
20.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的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的尹氏。尔,你。瞻,仰望。
【章节浅译】
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后说:「孝顺的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孔子继续说:「孝道,如天道的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的行为。天地这种永恒不变的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道理,善用土地顺承万物的利益,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严肃的态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严厉的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见教化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实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他的父母亲;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使人民奋起而实行;并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人民因此不会发生纷争;再以礼仪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顺亲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名声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呀!』」

孝治章第八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以孝治理天下的道理。治教能够成功与否,跟孝道有莫大的关系。英明的君王能以孝治理天下,则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太平。
【词语注释】
1. 孝治:以孝治理天下。
2. 明王:英明的君王。
3. 遗:遗弃。
4. 公、侯、伯、子、男:周代诸侯的五等爵位名,依其功勋与国土之大小,由周天子分封。
5. 治国者:治理国家的君王,指诸侯。
6. 鳏寡:鳏夫寡妇。引申指孤苦无依的人。
7. 治家者:指公卿,大夫。家,指乡邑。
8. 臣妾:指服贱役的男仆女婢。
9. 然:如此,这样。
10. 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父母在世的时候,安心接受儿女的孝养;死了之后,成为鬼魂,也乐意享受子孙的祭祀。鬼,指父母的灵魂。
11. 祸乱不作:祸,灾祸。乱,反乱。作,发生。
12. 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抑篇》。
13.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来归顺。觉,伟大。四国,四方各国。
【章节浅译】
孔子说:「从前英明的帝王以孝道来治理天下时,连那些附庸小国的臣子都不敢遗弃,何况是具有公、侯、伯、子、男爵位的诸侯呢?所以能得到各国诸侯的欢心拥护,他们愿意帮助帝王奉祀先王。治理封国的诸侯,连对那些孤苦无依的鳏夫寡妇都不敢欺侮,何况是一般的士人和老百姓呢?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欢心拥戴,他们愿意帮助诸侯祭祀先祖。治理乡邑的卿、大夫对于服贱役的男仆女婢都不敢失礼,何况是妻子儿女呢?所以能得到众人的欢心爱戴,乐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亲。果能如此,那么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安心接受子女的孝养;去世之后,成为鬼神,也乐意享受子孙的祭祀。因此,天下和乐太平,灾害与祸乱不会发生。所以,英明的帝王以孝道来治理天下,就能有这样的效果。《诗经.大雅.抑篇》上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来归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4 09: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治章第九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圣人以孝治天下的道理。圣人之治天下,以出自人类天性的孝道,感化人民,所以德教能够成功,政令能够顺利推行。
【词语注释】
1. 圣治:圣人之治天下。
2.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很冒昧的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敢,自言冒昧之词。
3. 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万物所禀赋的性,以人为最尊贵。性,指万物得诸自然的禀赋。人与物均得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
4. 严:尊敬。
5. 配天:祭天时以祖先配享。配,配享。以他神附于主神,一同祭祀。如天子为崇扬他的先祖,使与天同享。惟天为大,至尊无对,而以己之父配之,则尊敬之者至矣。
6.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代的礼乐制度相传都是周公所制订的。
7.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所以四海之内为诸侯者,各以其职分所当然,咸来助祭,敬供郊庙之事矣。四海,指天下。
8. 故亲生之膝下:所以人亲爱父母之心,生于童幼,当嬉戏于父母膝下之时,便知亲爱父母。膝,大小腿相接的关节处。膝下,指父母身边。
9. 日严:一天比一天知道尊敬父母的道理。严,尊敬。
10. 因:凭藉。
11.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自然的本性。
12. 君臣之义也: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天生自然的义理。
13.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一个人的身体,气始于父,形成于母,其体本相连续,从此一气而世世接续,为亲之枝,上以承祖考,下以传子孙,人伦之道,至亲之续,孰大于此。续,指传宗接代。
14.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父母既为我之亲,又为我之君,而临乎其上,则恩义之厚,孰重于此。
15. 悖德:违背仁德。
16. 悖礼:违背礼法。
17.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
18.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不由行善,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君子并不重视。善,善行,指爱敬父母。凶德,指不爱敬其亲而爱敬他人之亲。
19. 言思可道:凡有所言,必想所言皆可受人民称道。
20. 行思可乐: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皆可使人民欢乐。
21. 德义可尊:立德行义,必可使人民尊敬。
22. 作事可法:所作所为,必可使人民效法。
23. 容止可观:容貌仪表,必可使人民仰望。
24. 进退可度:一进一退,皆可以做人民之榜样。
25. 临:治理。
26. 则而象之:仿效而取法。
27.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引自《诗经.曹风.鸤鸠篇》,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差错。忒,差错。
【章节浅译】
曾子说:「很冒昧的请教老师,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孔子说:「天地万物的本性,其中以人所禀受的最为尊贵;人的德行当中,没有比孝道更重大,而孝道没有比尊敬父亲更为重要的了。尊敬父亲,没有比天子祭天时,将祖先配享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这件事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人做到,那就是周公。从前周公代理成王摄理政事,在都城郊外祭天时,将他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又在明堂祭祀时,以他的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此天下的诸侯,依各人的职位,前来助祭。由此可知,圣人的德行,那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呢?所以为人子者,对于父母的敬爱,是开始于婴孩相依父母膝下的时候;儿子长大之后,有能力奉养父母,就一天比一天更知道尊敬父母。圣人因见他尊敬父母,就教他敬的道理;见他亲爱父母,就教他爱的道理。所以圣人的教化,无须用严肃的态度,就可以成功;圣人的施政,也无须用严厉的手段,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这都是因为圣人所凭藉的,是最根本的孝道。父母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的本性;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自然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延续宗族的生命,所以做儿子的,没有比传宗接代更为重大的事了。父亲对待儿子,既像尊严的君王,又是慈爱的亲人,做儿子的受到的恩爱,没有比这种更深厚的了。所以做儿子的不亲爱自己的父母,而去亲爱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仁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礼法。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不由善行,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君子并不重视。君子的作风,和小人不一样,凡有所言,必想所言皆可受人民称道;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皆可使人民欢乐;立德行义,必可使人民尊敬;所作所为,必可使人民效法;容貌仪表,必可使人民仰望;一进一退,皆可以做人民之榜样。从以上各方面来治理人民,人民敬服而爱戴之,仿效而取法之,所以很容易能够完成他的德教,顺利推行他的政令。《诗经.曹风.鸤鸠篇》上说:『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过错。』」

纪孝行章第十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记录孝子事亲的行为,有当尽者五: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当戒者三:骄、乱、争。
【词语注释】
1. 纪孝行:记录孝子事亲的行为。
2. 居则致其敬:平居之时当致其恭敬。居,日常家居。致,竭尽。
3. 养则致其乐:奉养之时当尽其欢乐,承颜顺志,无所拂逆。
4. 病则致其忧:父母有病,则当尽其忧虑之心。
5. 丧则致其哀:若亲丧亡,则尽诚尽礼,擗踊哭泣,终其哀情。
6. 严:端庄严肃。
7. 在丑不争:在同事之间,应当和顺处众,而不可争忿。丑,同类。
此指同列、同官。
8. 为下而乱则刑:在下位而恃乱不驯,则刑辟之罪及之。
9. 在丑而争则兵:在同事之中,每事争忿不平,则兵刃之害加之。
10.日用三牲之养:每天以三牲奉养父母。三牲,指牛羊豕。
【章节浅译】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当尽恭敬的心去侍候,起居饮食必加虔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欢乐,承颜顺志,无所拂逆;父母有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的时候,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侍奉双亲的责任。侍奉父母还应注意:居人上则当庄敬以临下而不可骄;为人下则当恭敬以事上而不可悖乱;在同事之间,应和顺处众而不可争忿。居上而骄矜自恃,则危亡之祸随之;为下而恃乱不驯,则刑辟之罪及之;在同事之中,每事争忿不平,则兵刃之害加之矣。以上三者皆危身取祸,若不能除去,让父母时时担忧,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去奉养父母,仍算是不孝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不孝是最大的罪行。五刑的罪虽多,没有比不孝更重大的,所以人人都应当尽心行孝。也说明刑罚是用以辅弼教育的。
【词语注释】
1. 五刑:古代以墨、劓(音yì)、剕(音fèi)、宫、大辟为五刑。
2. 要君者无上:君者,臣下所禀命而恭敬以从之者也。乃敢要挟之,是无上也。
3. 非圣人者无法:圣人制礼作乐,传之万世而共遵者也,乃敢非毁之,是无法也。非,非议,诽谤。
4. 非孝者无亲:为人子者,当行孝道以事二亲,天理人伦之极则也,而敢非毁之,是无亲也。
5. 道:根源。
【章节浅译】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条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以武力胁迫君王的人,是眼中没有君王;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诽谤孝道的人,是眼中没有父母的存在。这三种人都是招致大乱的根源。」

广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首章「要道」的意义。如果能够推广先王的要道——即孝道,那么人民相亲相爱,天下和乐。
【词语注释】
1. 广:推广。
2. 悌:敬爱兄长。
3. 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与习俗。
4. 安上:使在上位的人安于其位。
5.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敬爱一人而千万人喜悦。一人,指父兄君王。千万人,指子弟臣民。
【章节浅译】
孔子说:「教导人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导人民知礼顺情,没有比敬爱兄长的道理更好的了;欲转移民风,变异民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使在上的人能安于其位,治理人民,没有比礼节更好的了。礼节的意义只是敬爱而已。所以上自敬其父,而天下之为子者皆悦以事父;上自敬其兄,而天下之为弟者皆悦以事兄;上自敬其君,而天下之为臣者皆悦以事君。是敬止一人而悦乃千万人,敬者至少而悦者至众。这就是所谓『要道』的意义呀!」

广至德章第十三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首章「至德」的意义。如果能够推广先王的至德——即孝行,那就可以使民心顺从,而感化百姓。
【词语注释】
1. 家至:到每家每户去。
2. 日见:天天见面。
3. 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泂酌篇》。
4.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恺悌,和乐平易。
5. 孰:谁。
【章节浅译】
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来教化人民,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教,也不是天天见面,耳提面命才能教。君子以孝道教人,使凡为人子者皆知尽事父之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为父者矣;君子以悌道教人,使凡为人弟者皆知尽事兄之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矣;君子以臣道教人,使凡为人臣者皆知尽事君之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矣。《诗经.大雅.泂酌篇》上说:『君子以和乐平易之道化民成俗,故宜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美德,有谁能顺应民心,感化人民,而有如此大的成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4 0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扬名章第十四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首章「扬名于后世」的道理。君子能够孝顺父母,而且移孝作忠,一定可以使声名显扬于后世。
【词语注释】
1.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道,以孝作忠,能为孝子必能为忠臣。
2.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悌则家事必理,家事既理即可移于居官,而官事以治。
3. 行成于内:在家里能把孝悌的德行表现得很完善。行,指孝悌的德行。成,有所成就。内,指家里。
【章节浅译】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因此可以把这种孝心推移去效忠于国君;侍奉兄长能尽悌道,因此可以把这种敬心转移去顺从于长官;在家凡事能治理得很好,因此可以把这种方法移来办理政务。所以,在家里能把孝悌的德行表现得很完善的人,名声不惟光显一时,既立矣,必然可以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color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做儿子、臣子的道理。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词语注释】
1. 谏诤:以直言劝告。
2. 若夫:发语词。
3. 安亲:父母亲安心接受儿女的孝养。即〈孝治章〉所谓「生则亲安之」。
4. 命:指示,教诲。
5. 与:语尾助词,表疑问、感叹或反问的意思。
6. 争臣:直言劝告的臣子。
7. 国:指诸侯所治邑。
8. 家:指大夫的食邑。
9. 不离:不失。
10. 令名:美名。令,美好。
【章节浅译】
曾子说:「像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孝道,已经听老师详细的教诲了。很冒昧的请问,事亲是否宜从父之令而无所违逆,方可谓之孝顺呢?」孔子回答说:「这是甚么话呀!这是甚么话呀!臣之谏君,子之谏父,自古攸然。天子的身边若有七个真能谏诤的臣子,则谠议日闻,忠言时献,即有阙失,不惮再三陈告,斯救正之益甚多,故能不失其天下也;诸侯身边有谏诤之臣五人,则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亦可以保守土地人民于不失也;大夫身边若有谏诤之臣三人,早夜箴规,陈说可否,则可以保守其家也;士若有忠告善道之争友,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身之所行,无非美善,而令名随之矣;父有苦口几谏之争子,则爱敬所积,天性所感,有以谕亲于道,岂至惑于非道,任意行之,而竟陷于不义之地乎?所以,若有不义之事,则天下国家所关至大。为人子者至情不能自已,必起敬起孝,积诚以感动之。见志不从,又敬不违。三谏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必至于从而后已。非谓一言即止,毫无关切之意也。为人臣者,情义有所难释,必批陈利害,明切以劝止之。倘有不从,必须极谏,或引古以喻今,或委屈以献纳,必至于从而后已。非以一言塞责,自沽敢谏之名也。为臣子者,平居既尽其爱敬之诚心,当不义又必尽谏诤之情分。若为子而徒知从父之令,则竟陷父于不义矣,怎么能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孝悌可以感通神明的道理。天子以孝事父母,祭祀天地,那么神明感其至诚,而降福佑,天下人也都心悦诚服。
【词语注释】
1. 感应:本指阴阳二气相互感动影响。此指能尽孝悌之道,则至诚可以感通神明,使天下安宁。
2. 事天明:天子祭天,能够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
3. 事地察:天子祭地,能够明察大地生长万物的道理。
4. 治:整饬,有条不紊。
5. 神明彰:神明感其至诚,而降福佑,显现功能。彰,彰明,显现。神明显现功能,指阴阳调,风雨时,人无疾疠,天下安宁。
6.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所以虽然是贵为天子,但一定有比他更尊贵的人,那就是父亲。
7. 必有先也,言有兄也:一定有比他先出生的人,那就是兄长。
8. 辱先:辱没祖先的名誉。辱,羞辱,侮辱。先,祖先。
9. 鬼神著:祖先的神灵显现,前来享受子孙诚敬的祭祀。著,显现。
10. 光:照耀。
11. 无思不服:没有人不服从。见《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
【章节浅译】
孔子说:「从前英明的帝王侍奉父亲,能尽孝道,所以祭祀上天的时候,能够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侍奉母亲,能尽孝道,所以祭祀后土的时候,能够明察大地生长万物的道理;推孝为悌,长幼有序,所以上下尊卑有条不紊;孝而至于事天地能明察,则天时顺而休征应,地道宁而万物成,神明之佑于是乎彰矣。所以虽然是贵为天子,但一定有比他更尊贵的人,那就是他的父亲;一定有比他先出生的人,那就是他的兄长;至于宗庙之祭,必致其敬,事死如生,不敢有一毫之不诚,是不忘其亲也;修持其身,谨慎其行,恐万一有失,而辱没了祖先的名誉。在宗庙祭祀时,表达敬意,那么祖先的神灵也会显现,前来享受。孝悌既臻其极,则至性自然通彻于神明,德教自然光显于四海,远近幽明,无所隔碍。《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人不服从。』」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首章「中于事君」的道理。贤人君子在朝为官,应当忠心事上,图谋国事,然后君臣上下才能够相亲相爱。
【词语注释】
1. 进:进见于君。指在朝中做官。
2. 退:退居在家。
3.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国君有美意善事,则将顺而承之,唯恐不及;君有未善之处,则匡救而正之,唯恐彰著。匡,纠正。
4.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引自《诗经.小雅. 隰桑篇》。内心敬爱他,何不告诉他;心里永远存着敬爱君王的真诚,那有一天会忘记呢?遐不,何不。谓,告诉。
【章节浅译】
孔子说:「君子侍奉君上,进见于君,在朝为官时,必思竭其忠爱之心,尽其职守,直其操行,致身受命,图谋国事;既见而退,则思己之职业或有未尽,身之阙失或有不修,必思补之,计无过差,而后能自安。至于君有美意善事,则将顺而承之,唯恐不及;君有未善之处,则匡救而正之,唯恐彰著。君子忠爱出于至诚,则上心洞鉴,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如父子之一气,元首股肱之一体。君享其安,臣获其荣,是以君臣上下自然相亲也。《诗经.小雅.隰桑篇》上说:『内心敬爱他,为什么不告诉他;心里永远存着敬爱君王的真诚,那有一天会忘记呢?』」
[/size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4 09: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丧亲章第十八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亲丧时孝子应尽的礼法。为人子女,「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孝道,也是《孝经》全书的结论。
【词语注释】
1. 哭不偯:气竭而尽不能委曲也。偯,痛哭时发出婉转拉长的声音。
2. 容:保持端正的容貌。
3. 文:文饰;修饰。
4. 服美不安:穿着美观的服饰,心里感到不安。
5. 旨:美味。
6. 三日而食:父母去世,孝子不食三日,三日之后,就可进食。
7. 无以死伤生:不可因亲人之死而伤害到活着的人。
8. 毁不灭性:因哀痛而身体瘦削,但不危及生命。毁,哀毁。
9. 政:法则。指圣人制礼施教的法则。
10.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丧期不超过三年,这是对人们表示哀伤要有终结。
11.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准备棺、椁、衣、衾,举行敛礼。古代的棺木有两重,盛放尸体的叫棺,套在棺外的叫椁。衾,死人盖的被子。举之,举行敛礼。分小敛和大敛。为死者穿着衣服称小敛,把尸体放入棺内,称大敛。
12. 陈其簠簋而哀戚之:陈列簠簋等礼器而悲伤忧痛。簠簋,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用竹木或铜制成。大抵簠多为方形,簋多为圆形。
13. 擗踊:搥胸顿脚。古丧礼中,表示极度悲痛的动作。擗,搥胸。踊,跳跃。
14. 送:送殡;送葬。
15. 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占卜墓地,安葬灵柩。卜,占卜。宅兆,坟墓的四周区域。
16. 为之宗庙,以鬼享之:营建宗庙,以祭祀之礼,请鬼神来享用。
17. 生民:人民。
18. 孝子之事亲终矣:孝子侍奉父母的本务到此结束了。(或有问孝子之事亲终矣,岂自是而后可遂已乎?曰:非也。孝子之心无穷,身在一日,则思在一日。古者大孝所以有终身之慕也。此云终者,毕之谓也。谓生尽其养,死永其思,然后子职毕尽无遗。非谓从今日后遂不必容心也。)
【章节浅译】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悲伤痛哭,声嘶力竭,不再拉长余音;容貌无法保持端庄有礼;言辞无法加以修饰;若穿着美观的衣服,心中将感到不安,故服缞麻;听到动人的音乐,并不觉得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儿子的失去父母亲以后,哀伤忧戚的真情表现,并非有所勉强而为之也。礼,人子于父母之始死也,水浆不入口者三日,然过三日则伤生矣。教民三日而食粥,使之无以哀死而至于伤生,虽毁瘠而不至于灭性,此圣人之为政,所以为生民立命也。丧则定为三年而不过者,孝子报亲之心虽无限量,圣人为之中制,以示民有终极之期也。父母亲去世,要准备棺、椁、衣、衾,举行小敛和大敛的礼节,陈列簠簋等礼器,而表达悲伤忧痛。搥胸顿脚,痛哭悲泣,哀伤地送葬;占卜选择墓地,安葬灵柩;营建宗庙,以祭祀之礼,请鬼神来享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追思先人。孝子之事亲,于其生也尽爱敬之道;于其死也,尽哀戚之情。生民之本,孝为之先,于是而尽矣。养生送死,其义最大,于是而备矣。孝子事亲之道于是而终矣。夫孝之大,至于生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
参考资料:  《四库荟要》


三,《孝经》有声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8 00:01 , Processed in 0.1532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