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时,距离北京1060公里的延安梁家河村沸腾了。这位中国第五代最高领导人的青春,留在了这个陕北的偏远之地;习近平的从政之路,也从此处开始。
那张珍贵的合影,则被包括中国网等主流媒体传送着——“1975年秋天,习近平离开插队七年的梁家河村,被推荐读清华大学。走时,十几个村民硬是步行60华里送他到县城,晚上挤在旅馆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第二天,他们一同照了纪念照。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花了5.5元钱。习近平要付钱,大伙儿不让,最后你三角他五角凑够了这些钱。”
正如习近平在37年后就职执政党最高领导人的演说时19次提到"人民"一样,有媒体给这段报道起了一个名字 :《人民》 。
1.从北京来的年轻人
一次做农活,习近平带了白面馍上山。中午吃饭的时候,看见社员吃的都是糠做的窝头,习近平不好意思吃。等到妇女下工,他把白面馍分给妇女,自己却饿了一顿。距延安60多公里之外,陕北高原的山岭脚下,有一个小村,名叫梁家河。1969年年初,小村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
那一天,16岁的习近平沿着一条宽1米左右的破土路,和14名北京八一中学的知青一起,徒步来到梁家河,从此开始了他7年多的知青生活。
梁家河公社分上队和下队。5男4女9名知青被分在上队,包括习近平在内的6名男知青被分在下队,6人住进了位于村子中部的一个窑洞。
四五天后,住在窑洞旁边的村民张卫庞,已能分清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在他记忆当中,习近平个子中等,面庞稚嫩,看上去白白净净。
“他不爱说话,说话的时候也慢悠悠的。”张卫庞说。
村支书梁玉明看到了习近平的档案,通过知青之口,村民们也很快知道了习近平的身份。“村里人都知道他爸‘犯过错’”,巩振福说,“在那个时代,农村消息最灵通。”朴实的陕北农民对习近平的经历报以同情,“没有人嘲笑他爸。”
带着这种压力,习近平开始了在梁家河村的生活。初来乍到,所有知青在生活上和劳动上,都不太适应。
村里晚上没电,习近平和另外5个知青睡在一张炕上,跳蚤很多,把他们的皮肤都咬烂了。
村里一度借张卫庞家的灶,派人给知青做饭。餐桌上的主食是土豆、玉米窝窝头,以及黑豆熬的粥,下饭菜是白菜、萝卜腌的酸菜,这和知青们在北京的生活差距甚大。
劳动时,北京知青也不习惯。他们从来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沿羊肠小道上山种地,农民健步如飞,知青则只能用手扶着两侧慢慢溜,引来农民哄笑。
“掏地、种玉米、割麦子,一开始习近平都不会,就学。我们咋做,他咋做。牛犁地,他也看。我们干什么他干什么。”下队生产队长巩振福回忆。
队里有时会用麦子磨面,提供给知青。巩振福记得,一次做农活,习近平带了白面馍上山。中午吃饭的时候,看见社员吃的都是糠做的窝头,习近平不好意思吃。等到妇女下工,他把白面馍分给妇女,自己却饿了一顿。
知青们的生活已比其他村民好。因为家里人口多,很多村民每月人均口粮仅20斤。为填饱肚皮,他们吃糠窝窝头、苦菜和荞麦叶。
2.“和我们一般苦”
书是习近平下乡的时候带的,满满一箱。照明用的是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经常会一直点到晚上12点。习近平唱歌时嗓子不错。
梁玉锦回忆,劳动时,社员和知青经常唱起歌,歌曲主要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语录歌,以及《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村里最累的活是农闲时节修大坝和梯田,每次要从秋收后的9月忙到来年2月。最忙时,知青们要从清晨干到深夜,“每人一把手电、一盏马灯夜战。”马玉兴说。
知青的主要工作是推土。3个人一组,一天推上两三百回土,一车土三四百斤,推不够就扣工分。冬天,梁家河的最低温度零下20摄氏度,推车的人却一身是汗。
习近平擅长推土。“他戴个包头帽子,跑得最快。”张卫庞说。
一起劳动过的许多村民都记得,习近平干活“卖力,不偷奸耍滑,能吃苦”。1973年,村里打了一口喝水井,习近平也是带头直接跳下井挖泥。梁玉明认为,习近平的表现,在15个知青里是最好的之一。
“习近平是吃了苦的,跟我们一般苦。”张卫庞说。
那个特殊的年代,数十里外的延川县时常搞知青批斗,但梁家河却保持了罕见的平静。不过,知青们还是要集中学习。
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习近平住在左起第四个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知青院”。
窑洞是张志忠、习近平等人一起建的,耗时20天。习近平负责担水、挑泥和抹墙。他后来回忆起在窑洞里的生活:不叠被子,晚上回来一钻被窝就睡。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
晚上和午休间隙,习近平喜欢在窑洞里看书。村民大部分是文盲,只知道“他看的书很深”。石春阳等村民说,习近平看《红楼梦》和鲁迅著作等文学书,也看《毛泽东选集》、《资本论》。
书是他下乡的时候带的,满满一箱。照明用的是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经常会一直点到晚上12点。有时梁玉明跟习近平一起看书,边看书边抽烟。他说,习近平烟瘾很大,抽的是“羊群”牌,9分钱一盒,有时两人一晚上能抽两盒。
1980年代,梁玉明在福建又见到了习近平。他发现习近平戒烟了。“抽烟有害健康。”习近平说。
和习近平熟了之后,习近平告诉梁玉明,自己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上学买小吃都要保姆批准,花一毛钱回来保姆都要记账。而他的家里一直很节俭,读书时他穿姐姐的旧衣服和姐姐穿过的被母亲用墨水染黑的红鞋子。在父亲被打倒后,他的家里更困难了。
1971年,习近平回了一次北京。从北京返回梁家河村时,他遇见正在挑水的梁玉明。“我再也不回北京了。”习近平告诉他。
因为勤快、踏实,习近平很快成了村里的青年积极分子。1972年冬,习近平入了团。
3.新任习支书
“村里有人劳动表现好,他就看重。不好的,就提出批评教育。拍马屁绝对行不通,他反感得厉害。”1973年,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入党。
起初入党申请递交到公社,公社书记不批。梁玉明还挨了骂:“你这么胆大,敢把‘黑五类’子弟介绍入党。”
得知消息后,习近平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失望。他告诉梁玉明,自己也知道批不了。事情就此搁置。后来,已经是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2000年接受《中华儿女》专访时说:“我那时候已没有一些人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之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
两个月后,转机出现——这个公社书记调走了,来了一个新书记。习近平的入党申请又被上报,这一次,批了。入党做群众调查时,村民对习近平评价很高。
“这件事很让习近平高兴。他说,哎呀,群众看得起我。”梁玉明回忆。
“虽然习近平入党那么高兴,但是心里始终有不高兴的地方——他爸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梁玉明说
习近平告诉梁玉明,习仲勋在河南洛阳受过很大的罪,“去买粮,有粮票,却没有钱买”。每次想到这些,习近平就很难受。
入党后,梁玉明要习近平接替自己做村支书。村民张延兵回忆,为此村里开过一次社员大会,让同意习近平当支书的人举手。现场的人都举了手。张卫庞说,这是因为村民认为他“有文化,比农村人思想进步、想得深刻”。
石玉兴说,当上村支书后,习近平开了一个村干部会,请村干部传授经验。他还常去找社员交谈,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有时和社员开玩笑,他也嘿嘿地笑着拍社员的肩膀。
“他直,不管你是谁,不讲脸面,不留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怕得罪人。”巩振福说。
石治山说,习近平为人正派。“村里有人劳动表现好,他就看重。不好的,就批评教育。拍马屁绝对行不通,他反感得厉害。”
巩振福说习近平对村里人很爱护。他记得一件小事:有村民从外村贩猪到梁家河赚差价,这在当时被称为“投机倒把”。被发现后,税务局要来征税,但被习近平阻止了,称他会去征。事后,习近平只是把这个人叫去:“你以后再不能干这个活了。”
村民回忆,习近平主要为梁家河村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是他带头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
建大坝时,村里采用“水冲坝”的方式——用柴油机将水抽到高处,把土冲下去筑坝。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一是速度要快,劳动强度大;另外水会溅到裤子上,很冷。”石春阳说,习近平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
村民张卫庞展示习近平送给他的针线包,上面有习母齐心为习近平绣的三个红字:“娘的心。”
让梁玉明记忆深刻的是,一次为了清理大坝里的冰渣,习近平脱下鞋袜,把裤子挽到腿肚,带头跳进了冰水中。后来十几个村民也跳了进去,一直干了一个多小时,中间只上岸歇了十来分钟,腿冻得毫无知觉。巩振福则说,一回推车掉进大坝,是习近平下到冰水里捞的。
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有余粮了。“他见到社员,问‘吃完饭了没有’,社员说:‘吃完了。’他指着肚子问:‘这儿好了没有’,社员说:‘好了。’”石玉兴说。
习近平为村子做的第二件事是修了沼气池。1974年,习近平去四川考察之后,回村便修了第一口沼气池。石春阳记得,沼气管道一开始被堵,习近平用棍子捅,沼气“呼”地冒了出来。“成功了!”在那一刻,习近平手舞足蹈,高兴得像个孩子。
石治山说,当年8月,省里来人,在村子里开了一个现场会,习近平现场讲解。他走的时候,村里一共打了22口沼气池。沼气被用于做饭、点灯。
第三件事是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
石玉兴说,此前村里除了土豆,吃的菜很少。习近平买来种子,在河滩的6亩平地种上了辣椒、洋柿子、豆角、香菜、茄子等,还派了一个老头专门看管。收获时,一个六口之家,每种蔬菜可以分上两公斤。
此外,习近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小店(代理小商店)。磨坊里有磨面机、碾米机,由柴油机带动。裁缝铺由两个女社员打理,村民带着布料去免费做衣服,女社员挣工分。铁业社同样如此,打镰刀等农具,农民不用掏钱了。
4.离别与重逢
让梁玉锦感慨很深的是,习近平依然和在村子里时一样平等待人。他的司机同桌吃饭,彭丽媛给所有人盛汤,习近平给所有人舀饭。很多村民记得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的日子,1975年10月7日。
从1972年开始,村里的知青就陆续以招工等形式回城。习近平是最后离开梁家河村的一个知青。他离开的原因是回北京读书。
他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开大会讨论时,社员全部举手同意。
走前,习近平又召开了一次村干部会。石春阳记得,会上习近平说:“不管谁当领导,要为群众服务,一碗水要端平。”
“梁家河是我的老家,我永远忘不了梁家河。”他说。
习近平留下了他的一床被子、一件军大衣、一口锅和一个针线包,这些东西被他送给张卫庞。针线包上,有他母亲齐心为他绣的三个红字:“娘的心。”
当年的10月7日中午,习近平离开他生活了七年的村子。全村人都来送别,很多村民哭了。
习近平也哭了,边哭边挥手。“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他哽咽着告诉村民。
13个社员和习近平一起到了延川县城。他们住进了在县百货公司当炊事员的梁家河村人吕能胜家。大家坐在一个大炕上聊天,聊村里的情况、以后怎么发展,彻夜未眠。
10月8日上午9点左右,他们在全县唯一的一家窑洞照相馆合影留念。照相的钱是社员们凑的。与习近平合影的13个社员分别是:梁玉明、梁玉锦、张卫庞、石春阳、巩振福、吕侯生、巩振军、吕能胜、张清跃、梁玉花、武玉花、巩振富、梁玉祥。
合影后,社员返回梁家河。老支书梁玉明坐大卡车,把习近平送到了延安。习近平再独自坐车到西安,从西安回北京。
“当时想到,他上了大学,出来肯定有工作。谁能想到,他当了这么大的官啊?”张延兵说。
习近平离开后,梁家河村人的生活继续缓慢地以自己的节奏行进。1985年,村里通了电。再后来,村子里通了自来水、柏油路、电话。
1993年,离开15年的习近平又回到了梁家河村。这时,他担任厦门市市委书记。
习近平在整个村子里走了一圈。他还记得当年的社员,都能叫得上来名字。但村子里人口迅速增加,很多人习近平已经不认识了。
他见到了张卫庞。一见面,他就热情地一下子把张卫庞拽起来:“卫庞,今年好吧?”“好。”张卫庞答。“你现在几口人?”“6个娃娃。”“哎呀,你要那么多娃娃干啥咧?”习近平很惊讶——他走的时候,张卫庞已经有3个孩子。
张卫庞对习近平说:“你胖了。”习近平腼腆地笑了:“就是有一点儿胖。”
他给每户村民都带了礼物:一包紫菜、一个报时钟。报时钟上的是5号电池,每半个小时报时一次。这个钟有的人家现在还在用。
1998年,石治山和石春阳在福州见到了习近平。当时习近平是福建省委副书记,把他们接到省委宾馆住宿,又请到家中吃饭。
当时,彭丽媛去北京演出,习近平6岁半的女儿在北京读书,家中只有习近平一个人。习近平和自己的司机下厨,炒了七八个菜,包括酸菜猪肉、爆炒羊肉、炒鸡蛋、福建的海味。几个人喝了一瓶台湾高粱酒。
席间,习近平说起,自己最讨厌把饭倒掉,这顿吃不完的,会收起来下顿再吃。他还挨家挨户问村里人的情况:谁还活着,谁死了,光景怎么样,某某家的儿子结婚了没,女子嫁人了没。
习近平告诉石治山,有的时候,自己还会梦到梁家河村。离开时,习近平为他们买好了回程火车票。
2002年前后,梁玉锦去福州,也到了习近平家吃饭。当时彭丽媛也在,她没有化妆,对人很热情。
“他们没有等级观念。”让梁玉锦感慨很深的是,习近平依然和在村子里时一样平等待人。他的司机同桌吃饭,彭丽媛给所有人盛汤,习近平给所有人舀饭。
更多的村民是从梁玉明等人的口中以及电视上得知习近平的消息。因为习近平与这个村庄的特殊关系,梁家河村的村民更加关心政治。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流利说出习近平担任过的每一个职务。而在十七大之后,习近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电视上,每次看到,村民们都很高兴。
村民也对彭丽媛倍感亲切,把她看成自家亲戚。每次看到彭丽媛演出,张卫庞就会告诉家人:“快看,习近平的媳妇出来了!”
“我就觉得,习近平现在还是在我们村上住着。”张卫庞说。
这些年来,习近平帮助梁家河村做了一些事。此前,村里的小学开在几孔旧窑洞里,采光不好,梁玉明为此去厦门找过一次习近平。后来有爱心人士给村里捐款20万元,修了新学校。
1993年回村时,习近平给了五保户张玉英500元。村民罗风英和吕侯生得了重病,写信给习近平,他又分别汇来1000元和500元。
2009年,习近平回延安,专门请陕西省政府安排,见了梁玉明。他们在延安宾馆吃了一顿简单的自助餐。习近平告诉梁玉明,过几年,一定再回村看一看。
5.人民期待新领袖
“希望他像以前一样,为大家服务,为大家干好事。”30多年时光流逝,梁家河村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变化。
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村打下的水井,如今仍然是村里的水源。他带头筑起的四个大坝,有一个还在使用。那片洒下知青汗水的山地,却已退耕还林。
当年那些沼气池,现在还在用于沤肥。
和习近平合影的13位村民中已有6位去世,老支书梁玉明退休后,有时会到延安居住。村民的下一代,大部分都在外出打工,年轻人带走了他们的孩子。如今村里只余100多人,村委会的几个干部,是村子里仅有的年轻人。
2008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平山县西柏坡村困难群众闫增生家中看望。
习近平1970年住进去的窑洞,现在是村民张侯娃的家。包产到户后,1983年,梁家河村集体所有的窑洞对外出售。张侯娃以1360元的价格,买下了包括习近平住处在内的三孔知青窑洞。
到了2012年,村内开始出现外地游客,甚至有浙江、新疆等地的游客远道而来。一到“五一”、国庆等长假,许多老年人或学生会专程乘大巴车来参观。
“习近平故居”免费开放,并没有给张家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收益——村干部说,私下卖门票是“犯法的事情”。两夫妇正琢磨着在家门口向游客兜售点土特产。
村民说,十八大闭幕当天,县委书记带着人来村委会开会,现场用两台大电脑直播了习近平的讲话。
“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习近平的老朋友们围着电脑,听完了这一段讲话。当天,村里扭起了大秧歌。
2013年“两会”期间,梁家河村更是喜气洋洋。村民相见时常聊起习近平相关的新闻。言语间,他们对这位从山村里走出去的新任国家主席满怀期待:“希望他像以前一样,为大家服务,为国家干好事
http://news.sohu.com/s2013/901/?pvid=21fd03cb554da8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