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天宇)
妈祖由一个人间普通女性走上神坛,千百年来为百姓所崇拜并传承至今,以至于现已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信众2亿多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妈祖精神的力量。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原名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羽化升天。妈祖自幼聪慧颖悟,平素急公尚义,尤其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敬重。当她为救助海难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为了纪念她,在岛上修庙奉祀。妈祖曾被历代朝廷褒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共达36次,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
妈祖从一个凡人而成为神并得以传承至今的过程,也是妈祖精神得到崇拜、传扬并不断充实、拓展的过程。
妈祖精神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林默生前的懿行和圣德,民众对妈祖的祈望和寄托,官方对妈祖的企望和诉求。
一、妈祖精神的原始起点——林默感人事迹的社会认可
林默作为一个民间普通女子,之所以能成为神,首先在于她的德行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并被广为传颂,林默生前的感人行为及其所体现出高尚道德是妈祖精神的原始起点。假如没有林默当年感人至深的所作所为及其表现出的高尚品德,就不可能有民众对她的最初崇拜,也就没有她的最终走上神坛。由于林默只是宋代一个普通的女性,她的生平事迹不可能由史家为她立传,今天,我们研究妈祖生平的时候,很难有真实准确的生平事迹记录,她的生平事迹只能来自于民间传说和成名后人们的追述。但是不管如何,妈祖的崇拜,最初的原因只能是妈祖生前的感人作为。妈祖生平有许多传说,其中《天后志》《天妃显圣录》均有记述,在历代褒封奏折类文书中也有记述,更多的则是民间口口相传的传说。而妈祖的生前所作所为(包含民众对妈祖生前事迹的神格化演绎)中所表现出的高尚道德构成了妈祖精神最原始的成分。
妈祖的这部分精神可以归结为:聪明灵慧,博古通今;慈悲善良,扶危济困;孝悌和睦,施仁布德;惩恶驱邪,果敢坚毅等,妈祖的这些精神在民间传说中和某些典籍中可寻其踪。
1.聪明灵慧,博古通今。妈祖精神中,有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就是她的灵性和慧根。假如没有林默的灵性和慧根,她难以在短短的人生中做成那么多好事善事,成就她最终走上神坛的正果。关于妈祖的聪明灵慧,宋人廖鹏飞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称她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宋人李俊甫(生卒年未详)在《莆阳比事》中说她生而神灵,能言人休咎,黄公度也在《题顺济庙》诗中称她平生不厌混巫媪。《台湾林氏族谱》收录的《天上圣母经》中有:“幼读书,万事知,能作文,能作诗”之说,说的也是妈祖的聪慧。另外,有很多民间传说也说到妈祖自幼聪明灵慧、勤奋向学:说她9岁起就开始研读道教、佛学经典,悟性很强;说她身在室中,神游天外,判测各方祸福,无不言中。传说中,说她有一种神奇的本事,就是能预知海上哪里可能有风浪,并能及时做出判断该如何进行营救。今天我们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也可以讲是因为她的天文地理知识非常丰富,一旦大海上有风暴袭来,她能够及时判断出哪一片海域可能有危险发生,应该怎样提前做好防护和救护工作。可以说,妈祖不但有崇高的精神美德,同时也具有扶困救人的真本领,并依靠它一次次成功进行海上救难活动。也正是由于妈祖生性聪明,后来被人们披上一种精通巫术,能祈雨祈晴、禁妖驱邪的神秘面纱。
2.慈悲善良,扶危济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慈”是“爱”的意思。孔颖达疏《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又曰:“慈为爱之深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解释道:“慈,爱也”。“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即《说文解字》中所解释的“善,吉”,后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近代人给慈善下的定义是: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为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妈祖精神的核心就是慈悲善良。这是妈祖一切德行的出发点,也是她屡赴险难,拯危拔溺的动因。关于妈祖的慈悲善良,湄洲当地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湄洲岛西南面,有一个小岛屿,叫“菜籽屿”。它的名称来历,就与妈祖有关。相传有一天,林默来到这个小岛,看见一位老太婆想寻找一种常年开花结果的紫金菜回去熬汤给孙子治眼病。可全岛只有这么一棵,妈祖便帮助老太婆把菜籽撒在地上。一眨眼工夫,菜籽就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很快布满了整个小岛屿。老太婆采了几棵紫金菜,回到家里给孙子治好眼病。从此,那小屿上长遍了四季常青的紫金菜,湄洲岛一带的渔民都说它是“仙药”,能医治百病。小屿因此被叫做“菜籽屿”。关于妈祖拯危拔溺的义举,还有不少传说,其中收入《天妃显圣录》等的“焚屋引航”、“化草救商”等都表现了妈祖慈悲善良的精神。妈祖的慈悲善良的本性,决定了面对海面上经常发生的海难,她不可能袖手旁观,她只能选择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也正是她的这种精神奠定了她作为海上女神的道德基础。
3.孝亲睦邻,施仁布德。孝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根本。也是妈祖精神重要内容之一。《孝经》引用孔子的话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隋书·孝义传序》说:“《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妈祖精神中,孝悌具有重要的地位。《天妃显圣录》载有叙述妈祖伏在织布机上拯救遭遇海难的父兄的情节。当其兄溺海身亡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驾船寻找哥哥的尸体,并终于把兄尸载回,湄洲岛民无不称赞她孝顺和慈善。从这节故事中,我们既看到了妈祖对父兄的孝和悌,也看到了妈祖与乡邻的和与睦。清光绪年间,《天后圣母幽明普度真经》提到“子臣弟友、忠孝节义”思想。文中有“为子尽孝,为弟尽悌,行动天地,德通神明,善之至也”,认为只有孝敬双亲,尊敬长辈,爱老扶幼、矜孤恤寡,谦良恭让,才算达到道德的标准。在妈祖传说中,妈祖不仅仅把仁爱给予自己的亲属乡邻,还把仁爱献给了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这就是妈祖的大仁大德。就像《礼记·祭义》中记载的曾子之语:“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4.惩恶驱邪,勇敢坚毅。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妈祖战胜恶势力的故事。“降伏二神”说的是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收服顺风耳,千里眼,并使之为妈祖效力的故事。其它如“伏高里鬼”、“收伏二怪”、“收伏晏公”等,从故事表面看,说的都是降妖服魔的故事,实际上折射的是当时人们借助妈祖传说表达出对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恶势力的一种抗争,以及在抗争中体现出的一种勇敢坚毅精神。妈祖的勇敢坚毅,在关于妈祖升天的另一民间传说中也得到应证。民间传说,宋雍熙四年(987)秋九月初九日这一天,暴雨大作,狂风不止,妈祖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因风浪太大,不幸被台风卷去。人们不愿承认林默遇难而死,认为她已升天——变成了神龙。民间传说林默升天时,闻空中乐声,氤氲有绛云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杨洲天妃宫碑》)。这则故事是一种更接近世俗凡间也可能是更接近事实的传说。不管在人间的恶势力面前还是在凶险的自然力面前,妈祖都表现出一种敢于与之抗争的勇敢坚毅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妈祖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妈祖生平表现出的高尚精神,还可以归结出一些。虽然关于妈祖生平的许多传说往往带有民众对之进行神格化演绎的色彩,但这丝毫无损妈祖生平事迹的感人和精神的高尚。因为民众把它奉为神的基础正是妈祖短暂一生中广施善德并因之获得的民众广泛认可和热情传颂。而正是由妈祖生平事迹所体现出并获得升华的这些精神构成了妈祖精神的原始元素。
妈祖信仰起步于林默生前感人的道德行为,在林默感人事迹及其所体现的道德精神的感召下,民众开始了对妈祖事迹的传播和赞颂,其中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对妈祖事迹及其精神的神格化演绎。但对妈祖系统的神格化过程应当出现在妈祖升天被立庙祭祀之后。在妈祖作为民间的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官方的介入和认可,又促进了妈祖神格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妈祖神格化的过程中民众和官方都根据各自的愿望为妈祖精神注入了新的内容。
二、妈祖精神的充实发展——民间对妈祖的期盼和托付
妈祖走上神坛的关键一步,就是在妈祖事迹得到民众认可和赞颂的基础上,民众开始了对妈祖神格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祖精神除了她生前的高尚行为所具有的道德内涵获得神格化提升外,民众在她去世后还对某些与妈祖有关的精神现象或自然现象进行了神格化演绎,这种演绎寄托了民众在与自然界搏斗中、在社会生存斗争中对妈祖的某种祈求、期盼和精神托付。妈祖的精神还随着渔民、商人等航海者的足迹逐渐向更广远的地域传播。妈祖精神中的这部分内容具有更强烈的神格色彩,而且除了见诸于民间传说之外,已经较多的出现在历代的碑刻以及典籍之中。
妈祖身后的传说体现出的这部分精神可以把它归纳为: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急公尚义,威灵诚信;泽被四海,福佑万民等。
1.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妈祖从生前在当地广行善事,到升天后以神的形式救苦救难,其传说中施德的地域更加广泛、行善的内容更加多样、泽及的人群更为众多。在宋代,兴化军经济、教育、文化等虽有发展,但内忧外患也很严重,加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以及盗贼海寇骚扰等,人们在无力抗拒的天灾人祸面前只能祈求神灵的保佑。妈祖的许多传说,就寄托了民众的这种祈望和精神托付。比如“圣泉救疫”的传说,讲的是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从而使得染疫的人全都得救的故事。妈祖传说中这类故事不少。明代以来,道教和佛教开始介入妈祖的新一轮神格化塑造,妈祖的救苦救难精神更是被赋予了富于佛道意蕴的神话色彩。明代中期流传的一部名为《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首次将妈祖引入道教神话体系,将她塑造成为道教的神仙。而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具人民性的神,自宋代以来,就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妈祖作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她的救苦救难传说进入了观音神话体系,具有了更强烈的普度众生的意义。
2.急公尚义,威灵诚信。妈祖成为一尊为民众所信赖的神,还得益于妈祖所具有的急公尚义、有求必应的神格。早在妈祖生前焚烧自家的房屋为遭遇海难的船只导航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她的这种急公尚义、舍己救难的精神。妈祖为了拯救海上遭遇狂风恶浪的民众年纪轻轻而赴险殉难,更是把她的这种精神表现到极致。因而,当她成为神后,人们赋予她公正诚信、有求必应的威灵神格,是非常自然的。在传说中,每当人们在海难中祈求妈祖保佑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能得到妈祖的救助。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祈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清代浙江总督李卫《为呈海宁建造庙工图式事奏折》(1730年5月15日)中也有“闽浙土人称为妈祖在洋遇险祈求随声而应”的记载。在清代学者赵翼的《郂余丛考》中有一则很有意思的记载:“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神必冠帔而至,恐延时刻。”妈祖的急民所难和慈祥亲切即使在神话传说中也跃然若见。也正是她的这种急公尚义有求必应的威灵诚信,使得她成为万民钦仰名播四海的海上救难女神。
3.泽及四海,福佑万民。妈祖信仰,自宋代以后,逐渐在全国发展,并随着华人的足迹,传播到海外。其中船员、渔民、海商、海外华侨等既是妈祖精神的信仰者、传播者,又是妈祖精神的受惠者。妈祖精神成为他们在广漠凶险的大海上战胜艰难险阻的主要精神力量,妈祖成为他们克难履险的无时不在的保护神。宋宁宗庆元四年(1200年)敕文中说:“灵慧妃宅于白湖,福比闽粤。”宋刘克庄也言:“广人事妃,无异于莆”。可见宋代妈祖精神传播已突破闽域,已播至较大范围。后来,随着华人的足迹,在南洋各地,凡是华侨聚居的地方,“莫不有妈祖的神迹”。在1810年,新加坡华侨就已设坛奉祀妈祖。妈祖信仰从湄洲开始,以至于今日传至几十个国家,信众数以亿计。泽及四海,福佑万民,当是妈祖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妈祖精神的法理认可——官方对妈祖的企望和诉求
妈祖真正走上神坛,必须走过决定性的一步,就是得到官方的认可。民间许多杂神,始终停留在局部地域的部分民众中,难以获得广泛认同,甚至有时还会被官方作为邪教邪神取缔,原因就在于他们未能获得官方的认可。妈祖作为民众推举起来的一尊神,她不仅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还得到了自宣和五年宋朝朝廷褒封后历代官方越来越高调的认可,这在我国的民间信仰发展史上是非常奇特的一种现象。历代朝廷之所以不断加码,以越来越高的规格褒封妈祖,除了认可妈祖精神在社会道德倡导方面的楷模作用外,还看到了妈祖精神对社会和谐、民族统一、政权稳定及国家巩固等方面的特殊作用。这从历代统治者给予妈祖的褒封中都可以看出。
妈祖精神中由官方加入的部分可归结为:护国庇民,助顺协正;抗侮御寇,维护统一;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和平和谐,缘结两岸等。
1.护国庇民,助顺协正。作为历代朝廷,重视的是妈祖信仰是否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他们的统治法理。南宋莆田学者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了林默获得皇帝赐封的经过:宋徽宗宣和五年,官员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途中遇险,船队8条船,7条相继沉没,只剩下路允迪所乘大船在浪涛中挣扎,正当此时,得女神救助。路允迪询问这位神的来历,随员禀告说,她就是湄州的巫女林默。宋徽宗得知林默显圣事迹,赐给“顺济”二字作为庙额称号,以感谢她救助使团的义举。这是妈祖第一次获得朝廷封号。这类故事还有南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记载的:金兵南下进犯,长驱直入,包围重镇合肥,士兵们随身携带林默香火神符上阵迎击金兵,两军交战,士兵声称见到林默现身云间,挥舞军旗,军士们更加奋勇,一举解了合肥之围。因此,南宋嘉定年间,宋宁宗赐封林默“灵惠助顺显卫妃”,表彰她助战金兵的忠义之举。此后数十年间,林默封号中屡屡出现“英烈”、“协正”字眼,原本以海神闻名的林默,到了南宋后期被赋予了浓厚的护国庇民、匡扶正统的儒家教化色彩。
2.抗侮御寇,维护统一。妈祖的不少传说符合各个朝代官方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的愿望。譬如甘泉济师、佑助收艇、澎湖助战、天妃助战、庇佑制胜、神助擒寇、神助宋师、护助剿寇等。这些传说讲的都是妈祖在抗侮御寇、维护统一方面的故事。南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圣妃宫祝文》中记载有妈祖助真德秀剿除海盗的事。在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中也有这类记载。如《为天后效灵请御书匾额事题本》(1726年3月9日)中就有“前靖海将军施琅征服台湾之时,祷于天妃,涌泉供饮,潮水骤涨,舟师联帆直入鹿耳门,遂定台湾”之说。妈祖的这类传说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获得历代朝廷的认可,成为妈祖精神的组成部分。
3.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历代朝廷除了在妈祖精神中添加进“护国”、“辅圣”、“助顺”、“协正”等维护统治的色彩外,还常常加入民生因素,以争取民心,获取民众的支持。历代王朝中,在鼓励海外贸易方面,元朝政府做得比较突出。考虑到海上漕运和贸易利益,元朝重视妈祖这样一尊深得民心的海神的作用。公元1329年由元大都派出一支进香队伍,作为“天使”,代表皇帝呈献祭文。从天津的一座妈祖庙开始,途经淮安、苏州、杭州、绍兴、温州、福州、湄州等重要港口,终点泉州,沿途拜谒15座妈祖庙,总行程近万里,耗时半年以上。此后20多年间,如此高规格的祭祀持续了5次,大大提升了妈祖的海神地位,元政府的最后一次加封称号为“护国辅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名字之长超过以往的所有封号,把“庇民广济福惠”等与民众有关的内容加为封号。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朝廷给妈祖的封号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第一次把“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加入妈祖封号。“弘仁普济,福佑群生”成为官方钦定的妈祖精神。
4.和平和谐,缘结两岸。妈祖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宽容与和谐的精神。妈祖在处置诸多邪恶势力的时候,都没有采取消灭的办法,而是采取降服、收服的办法。充分体现了妈祖的这种“和”的精神。妈祖精神即使到了今天,也在发展。当代政府也从妈祖信仰中挖掘出对两岸和平统一具有特殊作用的内涵,在妈祖精神中赋予了“和平和谐、缘结两岸”的新的内涵。据统计台湾省的妈祖庙有五百余座,信众达一千七百万,占全岛人口的三分之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台湾同胞中的妈祖信徒,前来湄洲妈祖庙祭祀,上香祈福,至今到湄洲岛妈祖庙朝拜的台胞已达一百五十万人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信众多次将湄洲岛妈祖庙的妈祖金身抬往台湾巡游,在台湾引起轰动。正是妈祖在台湾所具有的特殊影响力,使得共同的妈祖信仰成为连结海峡两岸的情感纽带,妈祖发挥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峡和平女神”。
妈祖不仅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也在世界各地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其他一些国家里也被外国人所崇拜。比如,以色列一个天主教堂就供奉妈祖;法国民族学院谢鲍尔博士则在巴黎创建“真一堂”供奉妈祖,并设立妈祖史料文物研究中心,称妈祖为“世界和平女神”;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二00六年,加拿大卑诗省坎伯兰市长贝茨·弗雷德亲赴妈祖故乡湄洲恭请妈祖神像到坎伯兰市,吸引在加华人前往朝拜妈祖,间接促进当地煤炭资源开发。如今,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很奇特的文化现象,得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妈祖精神,作为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既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和膜拜,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褒封;既融入民间民俗文化因子,也融入中华正统文化因子;既包含有儒道释信仰的成分,也包含有巫的因素。研究妈祖精神,必将成为妈祖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必将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