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71|回复: 1

王善人: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父母变,儿女就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5 08: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5-9-25 08:31 编辑

王善人:
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父母变,儿女就变  

发布:明华居士  日期:2014/3/10 学佛网
   多为儿女培德
     慈道有很多方面。我们不给儿女拉债务,也不给儿女攒钱财,这就是慈道。我们做父母的要培养儿女自立,不能过分地关心溺爱。一般来讲,我们把儿女养大,供他念书,走向社会,成家立业,就算完成任务了。
    可是,现在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尽慈道,对儿女多是溺爱,只会用物质和金钱去惯养他,不会用精神去教导他,更不会用自己的优良品行去引领儿女(多半因为自己没有),最终导致儿女养成种种恶习,好吃懒做、花天酒地、为所欲为,造下无边的罪孽。那可真是爱他越深,害他越深,简直就是一个劲儿地把儿女往地狱里推,还自以为是尽慈道。
    你给孩子很多钱,那就是慈道吗?不一定是慈,很可能是害。因为财是惹祸根苗,没有德行,运用不好,就会引火烧身。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好好想一想,怎么做才能真正利益我们的孩子?我们可以用金钱立功做德、救困扶急、惜老怜贫、修桥补路、舍身护道、建筑学校、安老怀少。父母用钱去做这些事,那叫培德。给儿女培下根基,德荫子孙。这又说明一句话,“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德大了,鬼神都钦佩你,更别说儿女了。王善人也曾经讲过:“父母变,儿女就变。父母变什么样,儿女就变什么样。”
    现在很多父母都盼儿女好,盼儿女变,用各种方式,有的是管,有的是吵,有的是骂,有的是打。用这些方式盼儿女好,就是当父母的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专用钱财物去培养,没用德行去培养。等孩子养成了恶习,你再用恶人的态度去管,这就不是慈了。
    我们把儿女送到学校,老师情同父母,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教导孩子尊重师长。老师是干什么的?老师是育才的。父母培的是德,老师育的是才。加在一起,才能德才兼备。光培德,没有好的老师去教,孩子也不能成才。可是没有德,德根不生,老师费多大的劲儿去教,也不一定能教好。有很多父母都盼儿女有出息,甚至拔苗助长,给孩子的压力太重,对儿女的要求太严,管得太狠。其实,做父母的不用去盼,不用去压,你只要明白上面的道理,给儿女培上足够的德就行了。父母先有德,老师再有才,孩子马上就能把才接收过去。所以,要想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栋梁,父母就一定要先给孩子培德。这是前提,这是关键!
    还有一些老人不理解儿女的心,挑儿女的理,甚至怨恨儿女,这样的老人往往容易得心脏病。有一次,我正给大家讲病,一个姓严的大夫站起来问我:“善人,我的心疼。我是搞医的,吃了很多治心脏痛的药,可还是不好使。”我就问他:“你家几个孩子呀?”他说:“三个。”我说:“你最不喜欢哪个?”他说:“老三。”我问:“为什么?”他说:“老大老二都考上大学了,就这老三不好好念书。”我说:“所以你就恨他?”他说:“对啊!我恨他不好好读书,我恨铁不成钢。”我说:“你想错啦。一母生九子,九子还不一呢。能都考上大学吗?我看考上两个就不错了,你就该知足了。再说,你也太自私了,大学也是有名额的,你发发慈悲心,给别人留个名额吧。”经我这么一说,他乐了,说:“你说得还真有道理,哪有个个都考上的?再说还有别人家的孩子呢。从今以后,再不恨他了。”说也奇怪,约摸过了二十分钟,他的心疼就这样好了。
    后来我们经常在北安见面,我问他:“你的心还疼不疼了?”他说:“不疼了,您给我说完,再也没疼过。我放下他了,不惦记他了。”我说:“这就对了,古人讲‘儿孙自有儿孙福,别为儿孙当马牛’,舍得舍得,把心舍了,老牵挂他干吗?你想一想,老把另一个人装到心里,能好受吗?牵情挂爱就是罪呀,牵情挂爱就是害呀。”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两句。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给孩子种好因,什么是因呢?起心动念就是因。你千万别说:“我那儿子完蛋了,我那姑娘什么也不是。”你真要种上这个因,他真就完蛋,真就什么也不是了。你心里总怀一个念:我儿子不错,他肯定能行。结果呢,他就能行。《言行录》中,我们看王善人说:“我没念过书,我一定让我儿子念书,还要让他把书念好了,利国利民。”果然,后来王国华(王善人的儿子)做了老师,这就是王善人给孩子种的好因。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
     【子女不孝,没有福报】
     【男人无志,家道不兴】
     【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来源:书剑伴天涯的博客

       关于儿女教育的话,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讲过不同的话,今天我们整理一下,看是否可以理解善人教子之心:
       1、刘善人常讲,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这是贯穿一生的主题。
      对于小孩子,我们不能把孩子的生机“管死”了。一般火大,工作忙碌,爱着急的爸爸妈妈,管孩子管得非常严厉。这类父母的男孩子通常懦弱,女孩子通常脾气很大。倘若是男孩稍大一些,有了自己习气后,常常和父母作对,甚至打骂父母讨要钱财以享乐,让父母觉得孩子不孝敬,非常生气。孩子不好会导致一系列家庭问题,父母整日陷入担忧苦恼之中。
      善人告知我们做父母的,不要用自己的阴火,去克伤金位的孩子,不要着急于孩子的一时一事的好歹。不要爱得要命,气得也要命;我们作为父母的,要把心放在尽孝和家,多做善功德上。德行够了,孩子自然就归于正道,善人讲的这一部分,是贯穿孩子和我们一生的教育的根本。也就是那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们做善儿女也善,这是一理。
       我们做父母的德行够吗?不够时该怎么办呢?那我们做父母的就好好尽孝和家,积善行德,用德行引领孩子吧。
       这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那么对应到不同的年龄阶段,善人还有不同的论述,讲清楚了从哪里入手教出好孩子!我一起从原文中看善人是如何指导的。
       2、善人告知我们,不要管孩子,但是要好好教孩子。关键是父母自己的身形做到孝悌,孩子自然孝敬父母。就是对于刚出生的小孩子,善人也讲明了教育之法。
      1) 小孩子初降生时,婴儿时期,如何教他呢?
      原文(摘录自《年谱》):37、小儿降生后,听他的哭声,便可知他的禀性之所偏。哭声急的为火为,慢的为水,时哭时止为土,忽而大声哭而止住的就是木,声音清亮连续不断的是金。母亲认清他的性,就要按性的顺序去教他。比如男孩是木性,就要常呼明理(木生火),有女孩是木性,就常呼柔和(木生水),常了,性自能变化,这是"教性"的方法。
       在孩子的婴儿期,我们就教他,教他的性,助孩子扎下性清心明的好根底;
       2)儿童时期:如何教其性命?
       原文(摘录自《家庭六步教育》):有句俗语“教子婴孩,教媳初来”,这话确实有道理。有位教育家把小孩比作一棵小树,说“这树在生长的时候,一任其便,而不加以扶植,修理标本,这株树是很难望其将来成为栋梁之材的。”对于婴儿的教育,亦正如此。为父母者对于婴儿的教育,最好要有相当的规律,给予小儿良好的印象,教以正当的理智,造成将来有为的青年。
       父母密切关注幼儿的成长,慈爱而不溺爱。遇机会就教孩子学会如何称呼长辈,对长辈依礼以待。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自然能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处处尊长爱幼,常得长辈欢心,生命中会有贵人相助。
      首先,从教孩子如何称呼开始,正是教孩子立命,把握自己的命运和本分的第一步;其次,教孩子找满家人的好处,孩子知道了全家人的好粗,自然懂得关怀家人亲友,这是培养孩子好性情的第一步;
       以上教性教命的根基扎下后,随着年龄增长,见人日多,也就把这份在家的“性命”关系扩大开来,对天下所有的人都如同关怀父母亲友一样对待,孩子的仁德心自然生起,孩子的性情和命运也自然好起来。
原文(摘自《言行录》):我对女老师们讲:"教学生得往性命上教。命就是名,开学后,先问学生家里有几口人?再问都是他什么人?他若回答说有父亲、母亲、哥哥、嫂嫂和我,一共五口人。就知道这学生的家里是长幼有序,有家教的家庭,命准不错。若是回答,有老爷子、老太太、种地的、做饭的和我五口人,从他回答的言语,就知道这是个糊涂家庭,没老没少,日子也过不好。注意把糊涂学生,往明白教。对什么人,该称呼什么,是正他的命。教性,就是教学生知道他家里人的好处。问他父亲有什么好处?学生答不上来时,叫他回家问他嫂嫂。若能说出来,他嫂嫂必是贤慧的人。说不出来时再叫他去问他哥哥、妈妈,依次往上问。能把他父、母、兄、嫂的好处都找出来,必定能尽孝尽悌,便是提满家的贵星了。这是教性的方法。性命是人的根本,性根要好,那命根也没有不好的。不从根本上下手,那能好呢?"
      原文(摘自《嘉言录》):旧家庭的家长都会装鬼,一早起来不是说人就是呵人,甚至骂人、打人,他气别人也气,气就是鬼。我会装神,见人不对,我就一笑,乐就是神,神起就不伤人,当时也不说他,等过几天,他乐的时候,或是他问我,或是我问他,把道理讲明白,他也就悔改了。就是小孩子不听话,也说他听话,好哭也说他不好哭,日子久了,自然能改过来。
       个人感受:对于懂事了的孩子,也是要重点教他立命教他的性,如何教命呢?就是让他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对什么人,该怎么称呼。明白了称呼就知道了自己相对于对方的本分了。如何教性呢?就是教他知道家人的好处。这是教育的最关键处。这里教育明白了,孩子就自然聪明,心灵手巧,知识能力也就容易掌握了。
      原文(摘自《言行录》):我儿国华,在锦州十里台张东家家教私塾。学生不会背书,他拼命地喊叫,说是学生太笨了。我对他说:"是学生笨呢还是你笨呢?
个人感受: 常有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傻,不好教,不听话,比别的孩子笨。仔细观察孩子很正常,没有事,就是做事说话时,一心二用三用,神很散。神散了,学习时也是边学边玩,才被父母觉得不聪明,甚至是笨。
      这时看看父母,尤其是母亲,很多非常好着急,非常盼孩子好,优秀压过所有的孩子。遇事,孩子稍有差池就管得非常严厉。小孩子非常怕母亲,常常有意无意躲开!
       遇到被父母修理还躲不开,他只有坐着听母亲发泄怒火,边承受,私底下偷偷地边玩衣服边;耳朵听一点,防止一点不听挨打,心里想着其他的;孩子天性不愿意接受母亲的暴怒之气,又没有办法,孩子只有心里手边开始走私,渐渐就形成了一心几用,不能集中注意力的毛病,神就散了。
孩子习惯了神散的状态,就不会集中注意力,学东西就慢。
      这时善人教我们,对愚鲁的学生,要少教。应该同情他,常夸他好,提起他的精神。慢慢地,他和你有了感情,才肯听你的话。我们认真这么做,与孩子又真感情,孩子也就好教了。
很多所谓“傻孩子”“笨孩子”都是正常的,是被自己火大的父母制造出来的,真是可惜啊。
      3)青年时期:不同的对待方式,“要就给吧”。
      若是孩子已经到了青年时期,在父母的不当教育下,已经养成了好吃喝懒劳作等不良嗜好,胡花乱用,败坏家庭的恶习,也就有了不同的对待方式了。
      这时,孩子已经开始常常不回家,只在要钱的时候才会回家。若是父母不给,不是偷就是闹,非给父母磨出来钱不可。这时,老善人告知父母,凡是他要的,你都给吧。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完了,就不要了。
      老善人为何这么说?为何不帮助父母教育自己的已经成年的孩子呢?(下面以我的俗人之心,揣度一下老善人之意)或者老人家知道,当年我们的不当教育,我们私心溺爱结下的恶果,已经长成。果已经长成,这个苦果自有自己吃了。
      仔细想想,老人让我们这么做,正是救我们的命呢!
      若是孩子回来要钱,父母不给;要东西父母不给;孩子为了玩乐,哪管得了什么父子之情,定在在家胡闹,任父母有几条命,也都得早晚给气死了。老善人让给,这是破财赎回我们的命呢,也正是给我们一念迁善的机会。
       为何我家的孩子是这样的呢?为何这么败家呢?我们回头看看孩子刚出生时我们是如何行孝的,如何行悌的,如何做生意的?自己问问自己的天性也就知道了!
       所以,老人家说,孩子要啥给啥,是指那些已经恶习养成禀性顽固的孩子说的。
       这都是父母给孩子养成了恶习!善人这样做正是救我们的命!
我们若是吃了孩子带来的恶果,痛心忏悔,以后好好行善做德,才真的能捡回一条命,不负这一辈子生为人了。
       3、归纳一下老人的教育思想:
       在婴儿时期,以父母教育为主,以纠正孩子的性情之偏,用“叫性,找好处”之法,带孩子回归好性情,心明智慧的状态。
       在少年时期,以父母教育和老师教育配合为主,父亲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讲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好处,母亲的慈爱和好处,老师的好处,弟弟妹妹的好处,不讲自己的好处(有自夸的嫌疑,有部分阴土的孩子反而狐疑不信);母亲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讲长辈的好处,父亲的辛劳和好处,老师的好处,弟弟妹妹的好处,不讲自己的好处。
       父母自己自管尽孝做德,身体力行,带孩子知道尊敬长辈,知道自己的定位,就是立住命了。再在父母的熏陶下,遇人先找好处,自然处处有人缘,得贵人相助。性情好的准富,诚意为人的人准出贵,父母这正是教孩子的性,教孩子立命,把握自己的命运呢。
      青年时期及其以后,孩子性情已定,习惯养成。若是之前“教性教命”做得到位,孩子在自立后就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父母操心了;若是之前溺爱孩子,不孝长辈,把孩子带得目无长上,在家胡闹,无事不敢为,那也就听善人的话,把孩子要的都给了吧。也是我们做父母的欠忠孝伦常债太多,才有了这个孩子来折磨父母。都给了,都还了,以后再行善做德,补孝悌的道,也争取会有一个安定的晚年。
      善人告知我们,作为父母积德极其重要,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父母的德行身教第一位的;然后,告知我们,作为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恶习禀性管孩子,而是用自的天性教育孩子,领导孩子。不是孩子一定事事都要听我的。孩子要率天性做事,我做父母的反而依气禀性和私心用事时,一旦觉察了,不但不能恼羞成怒,就是父母我们也要给长辈认错改正,永不再犯。
      最后善人告知我们,倘若大过已经铸成,回天乏术,那就认命吧!要就给,一直把家财散尽,做还债想,好好认命,好好行善做德,以求一个安生的,不被气坏的晚年。

以上,个人感受,供各位师兄参考,一起悟透做出来算。

http://www.xinglifuyang.com/foru ... &tid=8768&fromuid=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08: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听蔡群主任主讲家长夜校有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高一(17)班家长 李旭     更新时间:2010-12-14      
        
     参加华师一家长夜校,听学工处蔡群主任的讲课有三次了,每次听得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一直想写点什么,却又因了诸多杂事没能静下以来梳理思路。今夜,再次聆听蔡老师讲座,听完蔡老师对“忙”、“盲”、“茫”的说文解字,猛然间如醍醐灌顶,不吐不快,文笔虽拙,但也要给心一个交待。
蔡老师说“忙”,乃象形字,心死也。我们整天自我陶醉于忙忙碌碌,其实,恰是心灰意冷,无新的体会,无新的追求,照自己的习气「忙」,日复一日;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便是「盲」了;哀莫大于心死,心已死,最后只能是「茫」矣,茫茫然,在人世间迷失了自己。
家长夜校,顾名思义,本是给家长上课。蔡老师谦恭,诲人不倦却又鞠躬不止,“父母学生”无限受益又被无限抬爱。
蔡老师慧心拂尘,其人生的感悟如雨露,似甘霖。纵是弱水三千,蔡老师独取最美最甜那一瓢给我们众学生父母亲饮。受水平所限,对蔡老师博大精深之教诲只能做如下肤浅理解。
一教家长明使命
蔡老师的三堂课分别为“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至要无如教子”、“爱子有方、教子有道”,据我看来其主旨就是一个,让父母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那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老祖宗造字,原是大有深意。 “孝”、“文”合而成“教”,教乃孝的文化,教者第一要义:孝。
《说文》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
者也;《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
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教子,蔡老师以为全在一个孝字。如何行孝,蔡老师首推《弟子规》: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二教家长做父母
蔡老师说,要做好孩子父母,先做好孝子贤女。
乍听起来,似乎有失偏颇,仔细玩味,确实意味深长。我想,还是从蔡老师讲的故事说起。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其伟大的人生并非天生注定,父亲早逝,母亲为了生活改嫁他姓,母子倍受冷落和歧视。范仲淹是个孝子,他目睹母亲的非人生活,他向母亲发誓,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让母亲过上好生活,为了母亲,他发愤读书,寒窗数年,考上进士,做了“秘阁校理”,让母亲实现母以子贵的夙愿。是孝,让他确定志向,是孝,让他发愤读书,是孝,成就了他的万世功名。
《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儒、释、道均重孝。儒家,视孝为第一善,百善孝为先;佛家,视孝为第一福,《佛说观无量寿经》云: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道家,《道德经》说:"六亲不和有孝慈。"
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儿子,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下一代承载上一代。孝道代代相传,文明代代相传,事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百善孝为先,家长自己做一个孝子,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上行下效,子女一定也就会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蔡老师有讲:养父母之身为小孝,养父母之心为中孝,养父母之志为大孝,养父母之慧为至孝。
做为华师一的一名学生家长,我理解为:
小孝:做华师一学生的合格父母;大孝:做自己孩子的合格父母 ;至孝:做社会公民的合格父母。小孝孝于庭帏,大孝孝于天下。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都能如范仲淹一样做个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的人,能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当成我们的志向,又何愁我们的孩子没有美好的前途呢?!
三教家长育孩子:
言传身教
家长夜校有一特色,便是蔡老师引领我们这些父母们读诵《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编撰《资治通鉴》的北宋大臣司马光有言 :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三字经》有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从此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总之,自那以后,窦燕山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广泛受到人们的称赞。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
蔡老师用无数的案例,举证了广施孝道仁爱,修身积德,以庇荫后代。
蔡老师说,管人是地狱,管己是天堂;管人是假,管己是真。父母只有自己首先管好自己,才能带好子女。父母亲自己德行好了,子女自然效仿。子女不用管,全靠德行感。
蔡老师尤其强调母亲的影响力,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母亲是大地,大地承载万物,大地包容苍生。“母仪天下”、“母以子贵”,“诰命夫人”是历史对母亲功德的嘉奖;“母亲河”、“母语”、“母校”、“娘家”“婆家”等以母性作修饰的词语,印证了女性在子女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爱教子:
爱的繁体字更能说明爱的本意,爱,就要用心去爱。现代人的爱,有时更像简体的爱,没有心了。现在家长喜欢爱,拼命地爱,“我这辈子受了那么多苦,我可不能让孩子受苦”,先让他享福,却不知道享的是未来的福。“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矣”,无心的爱,爱子如杀子。
华师一的家长中,也有很多父母在陪读:陪孩子吃,住,学习。蔡老师敬告“三陪”的父母,孩子需要一日三餐长身体,更需要思想营养长心灵,“孩子最需要的是思想陪伴”,富之教子,须是重道;贫之教子,须是守节。
爱孩子,就要以德感之。教孩子有孝顺之心,教孩子仁爱之心。
还是用蔡老师讲的范仲淹的故事来佐证。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有一天,他问一位算命先生:“我将来可以当宰相吗?”算命先生回答:“不行!”范仲淹再问:“我能不能成为名医?”  算命先生惊讶地说:“你刚才理想那么高,为什么一下子降低这么多呢?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称赞他说:“你有这种仁心,真是当宰相人才。
其实,教孩子孝顺仁爱,何尝不也是在教孩子立志?!
亦师亦友亦父母
进入高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的“道”,了解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太爱和家长交流,试着和孩子做朋友,用爱感化孩子,用爱心的阳光驱散孩子心头的乌云,先认可孩子的观点,方能让孩子对父母的真诚认可,这样才能得到孩子信任,才能释放情绪或情感,这个时候,父母再引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蔡老师说,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家长要做到:亦师亦友亦父母。
家长交流
蔡老师讲座,受到家长一致好评。摘录部分家长感触与大家分享:
12紫砂壶父子:“恨不华一一学子,日日可听蔡老师语,口吐莲花自登台,室漫荷香伴茶煮。”……“今夜我们踏着月色而来 教室 是一方半亩的荷塘  老师  您是那圣洁的莲花  在您一次次鞠躬中  绽放娇艳的花瓣  家长是那满塘
荷叶  在《弟子规》的诵读中舒展开了臂膀……”
14飞雪母子:“家委会的会开得如今是腰也细了,腿也有劲了,人也年轻了”……
19心怡母子:我每次都是专程去听课,获益匪浅……受启发的,更多的是她演讲中的细节……
置疑的声音不是没有:
有家长说宣传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健康也不科学的东西,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我个人以为,那是断章取义,蔡老师的讲座已去其糟粕,扬弃了儒学中的封建观念,如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闻雷泣墓”并未出现在蔡老师的讲课中。
虽然也讲了三纲五常,却赋予其新的内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也有家长说传统文化过时,当今的文化应该与世界接轨。
其实恰恰相反。200411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在韩国全州市近郊的一所高级中学的入口处,赫然刻着“三纲五伦、传统教育”八个大字。这显然是这所学校的“校是”。截至2009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文化”和“传统”问题再次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未来的世界文明或许是不能再是“西方文明中心论”,因为西方文化必须重新认识古老的东方文明并从中汲取营养。
孔子学堂在国外的兴起,足以明证国外的有识之士,对社会变化的足够敏感,中国的包容文化将获得重生。而蔡主任主推的孝文化,恰恰是中国的包容文化的核心。世界对中国文化从好奇到接纳到宣传,如果有梦想,让中国的孔孟之道主导文化“全球一体化”,并非天方夜谭。
感谢蔡老师,祝福蔡老师。                 
                      2010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1 08:05 , Processed in 0.1199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