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为一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
一次,当时的国王歌利王率众来此处游玩。一位宫女发现了忍辱仙人,见其仙风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讪,仙人于是应机为宫女说法。
国王见此情景,心生嗔恨,
上前问仙人道:“你证得罗汉果位了吗?”。
仙人答: “尚未。”。
国王又问: “你证得不还果位了吗?”。
仙人答: “没有”。
国王说: “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纵贪欲烦恼的身来挑逗女人!”。
仙人答: “我虽然尚未断除贪结,但此刻内心确实没有贪着。”。
国王于是起了歹意,他残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颜容不变。群臣见状,纷纷上前劝国王住手,国王不但不听,反而嗔心大炽,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节节肢解。 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旧相好圆满,面色丝毫没有变化。这时,天降大雨,又飞沙走石,国王吓得大惊失色,狂心顿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躯前请求忏悔和宽恕。
仙人说:“我心中既没有嗔恨,同样也没有贪欲”。
国王说:“大德,怎么知道您心无嗔恨呢?”。
仙人于是作誓愿说:“我如果确实没有嗔恨,请即刻让这身体复原如初。”说罢,身体即刻复原如初。国王于是更觉惭愧、愈发忏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学佛。
《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正是思想上成就的“无生法忍”成就了怨害面前的最高境界的忍辱之行。
所以,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会,无生法忍是仙人早已融入生命的菩萨本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受”和“忍耐”,但却包含了一切意义上的“忍”,成就了圆满的忍力。
從前有一位在 深山苦行的行者,每天靠著野果泉水充饑裹腹。由於不斷地精進用功,所以身心清淨,煩惱消除,一切諸天鬼神都對他非常讚歎和恭敬,整個國家也都因此富饒安樂,風調雨順。
【歌利王害忍辱仙】 (本生)往昔佛生于南天竺富单城婆罗门家。时王迦罗富,性暴恶憍慢。尔时佛为化度众生于城外修禅定,王率其一族宫人游观到树下。婇女舍王来佛处。佛为说法,王见之生恶心。问佛曰:汝得罗汉果耶?佛言不得。更得不还果耶?佛答曰否。王曰:然则汝以尚具贪欲烦恼之身恣见女人耶?佛曰:我虽未断贪结,内心实无贪着。(中略)王即试之,截佛耳而颜容不变,群臣谏王,欲使中止,王不听。更劓鼻削手,而相好圆满,无少变化。时天大雨沙石。王心大怖畏,诣佛处忏愧请哀愍。佛曰:我心如无嗔亦无贪。王言大德,云何知心无嗔恨?佛言我若无嗔恨,即将令此身如元。如是发愿已,身即复本,王益忏愧,遂入佛门。见涅盘经三十一。金刚经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智度论十四之说同之,度无极集五之说,缘起少异,经和律异相八引之。
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