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43|回复: 0

[转帖]老林分享《弟子规》:孝顺父母的“三孝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2 19: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弟子规》:孝顺父母的“三孝养”


根据老林复讲《弟子规》录音整理


    如何孝顺父母?《孟子》讲,行孝有六亲:
    1,养亲、生活条件保证,以其安度晚年;
    2,尊亲、不仅生活赡养,还要尊重尊敬,取得父母欢心,
    3,遵亲、遵照父母指意行事,孟子认为不能顺从父母亲意办事的人不配做儿子。
    4,礼亲、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礼仪(周礼)标准来对待父母(包括葬礼)
    5,光亲、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为父母争光,曾子说:扬名与后世,以显父母
    6,延亲,生育后代使得家族得以延续。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是最大的不孝)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赚钱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这里只归纳为三个孝养:孝养父母之身, 孝养父母之心 ,孝养父母之志

    一,孝养父母之身,就是要让父母健康长寿。
    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这实质约有五样: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五是悦亲。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的实际需要。
  所以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其在生活上无所缺。让父母吃好睡好,保证他们身体健康,是我们做儿女孝顺的目的。下面举几个例子:
    孔子的学生子路,出身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但是为了让父母能吃到饭,他不辞辛苦,走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回家,奉养双亲。后来双亲去世了,他周游列国,在楚国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积如山,随从的车辆数以百计,吃饭时,山珍海味摆满桌子,可是子路却很伤感双亲已去,再不能承欢膝下,虽想报父母之恩也不能了啊!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周文王在年轻的时候,就对父母就由衷的敬爱。每日三次问候父亲从不间断。早晨鸡初啼时,即整理衣装,去向父亲请安,中午又去问安,晚上再去问安。听到父亲安康,就心中欢喜。若知道父亲欠安,就很担忧,并想方设法,帮助父亲解除不安的因素,然后才放心。对父亲的饮食,也十分注意,对饭菜的冷热,父亲饭量的多少,都关心入微。这就是 ‘入则孝’篇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早上起来,先看望父母,向父母问好,晚上回家后,亦复如是。有些人,觉得周文王一日三次问安,是很简单的事啊,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事,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现在父母关心独生子女,确实做到了早晚的呵护,关心入微,可是反过来,以这样的爱心体贴入微对待父母的,却只有周文王啊!周文王以孝著称,以德治国,自己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而且以德教化四海百姓,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是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嫔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后因孝顺贤能,而被群臣拥之为皇帝。汉文帝即位之后,没有一点骄慢之气,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体贴。薄太后一次生病,一病三年不起,文帝尽心尽力在床前照顾,几乎没有很好地睡过一觉。有时连衣服也不解开,以备母亲随时召唤。每当汤药煎好了,给母亲喝之前,文帝都要自己先尝一尝,体味药的火候是不是适中,会不会太苦,或者是太烫,然后才送给母亲服用。薄太后看在眼里,很感动,也很心疼自己的儿子,就说:‘宫里这么多人,都可以照顾我,你不要这么辛苦操劳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三两天就能好的。以后叫宫女们服侍我就可以了。’汉文帝跪下来对母亲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您有生之年,亲自替您做点事,那要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汉文帝虽贵为天子,却成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耐心、他的柔和、他的勤劳、他的体贴,真正做到《弟子规》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示范久病床前有孝子!汉文帝的仁孝,传遍了四方,感化所有的官员、百姓,为政不在多言,《论语》中说‘己身正,不令而从’。当时天下大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正是说的汉文帝开创的历史时期。
    如今,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例子很多,只要大家留心都可以看到。

    二,孝养父母之心,

   父母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心理上的慰藉。
   要让父母开心,每天都有愉悦的心情。悦亲是孝养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父母有什么不妥之处,不能责怪、和粗鲁。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顺逆,总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于‘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弟子规》说:“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切不可让父母为我们担忧而影响他们的健康。
    平时我们要真正做到弟子规要求的: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
    这是孝敬父母应该有的态度,切不可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我行我素以至于伤了父母心。同时要关心体父母,父母人老了,说话要近一些,要温柔一些。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姓莱的人,年纪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的父母还在,都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老莱子很孝顺,每天给父母提供的饭菜,都是柔软可口,便于老人食用的。老莱子很体贴老人的心,从不说自己老,怕父母伤感自己的老迈。为了娱乐双亲,他常常穿起色彩鲜艳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边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开心。有时让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三,孝养父母之志

  《弟子规》说:“亲所好 力为具 ”一个孝子要努力实现父母的志向。俗话说: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胸无理想,枉活一世。
   【孟母三迁】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说的就是孟子没有负母亲的栽培。
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断机杼zhu教子’,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伟人。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是养父母之志。现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种发愤精神,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以养父母之志。
   以上说的就是三个孝养,实际上,三者是融合一体的。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古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亲双目失明,他到处为母亲求医治疗,不惜倾家荡产。他事奉母亲三十年,总是那么恭敬真诚。晚上,不脱帽子和外衣,以便听到母亲召唤就马上提供服务。每当过年过节,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时,崔沔(音免),一定扶著母亲赴宴,让母亲开心,和大家有说有笑,让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母亲过世了,崔沔非常伤心,祭祀母亲,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丰厚,慷慨地帮助他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崔沔(mian),说:‘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心里悬挂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这几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崔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
    以上都是说远的,我们还是继续回到父母身边来说吧。
    为人子女要知恩报恩。当我们人子之身渐渐长大,父母却渐渐衰老。
    当我们的老父老母颤抖着双手把菜汤洒在衣服上的时候,我们赶紧往前为父亲母亲擦干菜汤,赶紧再装一碗,照顾好老人家。
    当父亲颤抖的双手不会系鞋带的时候,我们赶紧跪下来帮他系好,我们可能记得我们咿呀学步的时候,父亲为我们系过无数次鞋带。
    当二老双亲一直要唠叨重复着,很唠叨的话的时候,我们不能怪老人家,我们要很耐心的,面带微笑,怡吾色,柔吾声,聆听老人家的唠叨。
我们一定记住:
    当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时候,已经步入老龄暮年。这时,他们在生活上、精神上越来越需要子女孝敬,我母亲90岁了,原来她和我们兄弟一起住,后来年纪大了,她要回老家住,而我们兄弟都在外面,有人建议我们用钱雇保姆,我们兄弟没这样做,因为孝敬父母主要在亲情,而非可用金钱或雇个保姆来替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孝敬父母的机会也就逐渐减少。金钱、升迁、名利之类,错过了还可以再来,而未及尽孝便失去了父母,就会遗憾终身。
人生易老是规律,谁都一样。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父母的卧室不再像以前那样齐整,老人们的腿脚不再象过去那样利索,思维和记忆不再象过去那样清晰;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父母喜欢絮叨陈年旧事,总是谈起远方或已故的亲人;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而是吃煮得稀烂的饭菜;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不再爱说笑。
    那么,那就是父母真的已经老的表现,身体的器官已经老化到危险的程度,需要儿女细心照料了。这时,我们不要把他们当年轻人对待,更不要看着他们迟缓的一举一动而烦心。
    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凡人之境界。孝敬普天下的父母,这是贤人之境界。视一切众生为自己前世的父母,永久孝敬,不惜身命,这是圣人之境界。一个稍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把孝敬父母当作为人处事、立于人世间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
    每个人都有衰老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老年孤苦,那就赶紧孝敬父母亲。想想父母是把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抚养成人的至亲,他们年老的时候,正是最无助的时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共同渡过暮年的岁月。
    记住,不管是逢节过年,还是双休时间,只要有机会,就常回家看看,及时孝敬父母,让他们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千万不要等年迈的父母百年后再悔恨交加。因为孝敬父母的机会一旦失去就永远不再来,那样,留给自己的只有千古的遗憾!
     只要是炎黄子孙,在中国的这块土地上,我们从小可能都会立下孝的诺言:我要努力工作,衣锦还乡,孝顺父母。可是我们人常常是是健忘的,我们忘记了小时候的诺言,以为亲情可以天长日久;我们忘记岁月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以为父母一直会健在。突然有一天,二老双亲要老去的时候,要走的时候,我们可能突然记起来,我答应父母做的事情还没有做。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痛啊!

    所以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
    第一件行善不能等。赶紧去行善.行善积德不但是我们践行弟子规实际行动,同时也是以身作则上施下效影响孩子的需要。
    第二件行孝不能等。当我们还有二老双亲给我们孝顺的时候赶紧行孝。

    末学在在参加《弟子规》师资培训班后再次给90岁老母亲洗脚的时候,止不住内心的痛苦,泪流满面。差点哭出声,因为不能让老人看到伤心,所以克制住。为什么伤心呢?
    一是,洗脚的时候,突然发现妈妈的小腿原来是粗壮的现在瘦的变成细小了,我妈妈是农村妇女挑担走路都很能干,她就是用这双腿支撑着身体,和爸爸一起养活了我们兄弟五个,她这双脚过去很能走,我每次读书上学或者工作出外她都要送我到马路上车,就在五年前,她要送我上车,走路和我一样快。而今这双腿不能独走要我们搀扶,身体每况日下我做儿子的心里像针在刺痛…
    二是,想到父亲如果还在多好,能够看看他们的儿孙满堂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父亲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几个劳累成疾才50岁就辞世,“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而且当时部队执行一号战斗命令我在另一个部队,不能与父亲临终见面导致终生遗憾。父亲临终前双眼睁得大大的等着见我,而我却没回家,让父亲眼睛没闭眼失望而去,俗话说死不瞑目,这是我的不孝造成的。后来是在本地当兵的弟弟回去把父亲的眼皮摸下。再后来家里来信,说父亲临终交代我两句话:一定要好好读毛主席的书,一定要跟党走。每每想到这里我都想痛哭。当时在部队看这信的时候,部队一个小女孩看到我哭了,到外面说,林叔叔哭了,所以我忍住没哭大声。此时也是这样,每当想到此都控制不住。
    但冷静想想哭有何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呀!我们行孝不能等呀,等的结果是遗憾终身。
   过去总觉自己在官场几十年,不愿意同流合污就下海了,总算没辜负父亲的愿望,但如今学了《弟子规》,才发现我这辈子很多地方没按弟子规去做。深感遗憾,所以需要晚年来弥补。
   末学为什么自费做弟子规苑公益论坛?就是为了忏悔自己,我写的流着眼泪唱《父亲》也是为了忏悔自己,所以今天我们学了弟子规,再不好好做人,那才是天地不容啊!那活着就没一点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7 04:31 , Processed in 0.0980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