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28|回复: 0

毛泽东 祭母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7 22: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祭母文
作者: 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皑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捆忧,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背景】诗作于一九一九年十月。

      【译诗】 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她享年五十三岁,曾生下过七个子女。七子中只剩下三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二个女儿二个男儿。养育我们三个兄弟,母亲真是历经艰辛。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并因此染上疾病。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全部是一部伤心史。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我母亲的高尚风格,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无论远近亲疏之人,她全都庇养照料。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她的关爱所到之处,其本质就是真诚。她从不说谎话,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她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全部有条有理。她头脑精确缜密,处理事情合情合理。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她清洁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她一尘不染,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做人的大节。整个看她的人格,宛如在我头上照耀。她隐痛抱恨的地方,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有志向未能舒展,有希求未能获得。母亲精神上的痛苦,以这点最为突出。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要把他们养育成人。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内心酸楚愁肠百结。她呼唤着儿子们,各自务必要作好人。然后母亲所关怀的,就是至爱亲朋们。有的平时有恩于我家,有的却劳累病苦。无论大小亲朋远友,都有待于报答周济。总结这一切叙述,都是盛德所辉映着的。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效法她而不违背她。至于母亲的抱恨,我定要加以弥补。铭心刻骨记住这些,心里绝不忘怀。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要以精卫填海的雄心。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今日说得太长了,其实时间却很短暂。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此时在家中祭奠,就聊敬你一杯酒吧。以后对母亲的陈述,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请享用祭品吧!
62b8d575t861c99506cc1&690.jpg
毛泽东母亲文七妹
62b8d575t828d94dfe2e8&690.jpg

1919年的毛泽东
              【欣赏】
     诗人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哀悼他的母亲的。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三天内,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
    此诗前16句总略叙述母亲生平及养育儿子们所备受的艰辛磨难。尤其是“中间万万,皆伤心史”这二句读来令人耸然震动,母亲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全都是一部伤心史,这些伤心事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呵!连诗人自己都不忍心全部将其写出来,而是尽力使自己心里平静,待慢慢缓和地吐露。接下来的30句是述说母亲的“盛德”,对母亲的博爱、慈祥、爱心,总而言之,对母亲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予以高度赞美。
再接下来22句是第三层意思,讲说母亲的隐痛及抱恨方面。劈头二句:“恨偏所在,三纲之末。”已说得很明白了,母亲的憾恨就是因为处于三纲的最后。我们知道在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母亲(也可引申为广大女性)一直都处于受压迫、受统治的地位。处于如此地位,母亲怎能施展她自身的抱负呢,这就是母亲的“恨偏”,她精神上的痛苦在这一点上极为突出。母亲除了有精神上的憾恨以外,还有对儿子及亲朋好友们的回肠百结的牵挂。这也是一种憾恨,因为不能再抚育儿子们了,不能再报答“好亲至爱”了,也不能关心那贫困的亲戚邻里了,这一切她只能交待家人去作。而其中她最关切的是儿子们今后一生定要好自为之,做好人,行善事。
    再接下来的8句,收束前面母亲的“盛德”与“恨偏”,勉励自己一定禀承母亲的德行,而且还要努力弥补母亲的“恨偏”,要牢记于心,念念不忘。
    继续接下来的12句是第5层意思。诗人在此立誓必将终生报答母亲的深恩,还以“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进一步叙说自己对母亲的深恩真是报之不尽。
最后9句写在家中祭奠母亲的情况,并收束全文。同时,再次表达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多,但可惜时间苦短,只能提纲挈领式地从大方面来陈说母亲的伟大与仁爱。
    最后告诉母亲,儿子今后对你有说不完的话,日子有多长,儿子的话就有多长。
   此刻敬上一杯酒。安息吧,母亲。
   这篇《祭母文》虽用的旧体,但其中有新意。一方面对母亲颂扬,一方面指出母亲的隐痛(即:“恨偏”)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造成的。
   而且文中叙述与抒情配合妥贴,读来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全章文法也极考究,层层递进,回肠荡气,同时也写得端庄大方。
1919年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和母亲

(来源:网络资源)  

1-.jpg  

1.jpg


2.jpg

毛泽东和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

1197964.jpg

1959年6月,毛泽东和他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


毛泽东至性流露的《祭母文》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在娘家的名字因排行第七,叫文七妹(谐音文其美),1867年2月13日出生于距离韶山冲20多里的湘乡县唐家坨(tuo)[时属湖南省湘乡县风音四都太平垇(后称风音乡,今属韶山市大坪乡)唐家坨(后改为棠家阁)]。18岁时,她嫁给韶山冲农民毛顺生为妻。嫁给湘潭毛顺生后,按习俗称毛文氏。她开始生下的二子早夭,1893年12月26日生下毛泽东后,又生了二子毛泽民、毛泽覃,生下的二女早殇后,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健。她是这个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样样活都干,样样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是一位勤劳、善良而有思想的妇女。善于治家,对待戚里,时常周济,堪称一位贤妻良母。不过,她的丈夫却是地道的夫权主义者。对丈夫的冷酷和专制,她虽然内心不满,但从不公开或者感情上有任何流露。
     毛泽东的婴幼儿时期(即1—3岁),他的父亲毛顺生尚在家务农。母亲毛文氏带着毛泽东居住在韶山冲南岸上屋场五间半土墙茅草房内(这是毛泽东的祖父在1878年修造的),家境贫寒。1896年4月3日,毛泽东的大弟泽民出生。其时毛泽东家庭成员尚有体弱多病的祖父毛恩普、父亲毛顺生、母亲毛文氏和泽东、泽民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儿。全家五口挤住在五间土墙茅房内,18亩水田全部典当出去,负债数百两银。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毛顺生于是不得已作出重大决策:将妻子和两个儿子泽东、泽民寄养唐家坨[即毛文氏娘家],自己投入湘军,出外当兵。毛泽东3—8岁,在外祖母家度过了他的幼年和童年早期。毛泽东的外祖文家,家境富裕,家底殷实,人丁兴旺,十分热闹,与上屋场形成鲜明对比。
     在毛泽东之前,母亲文氏还生过两个孩子,但两个“哥哥”没有做人的福份,母亲为所得第三子忧心,深恐又遭夭折,加上毛泽东幼年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文氏遂虔诚信佛。唐家坨不远,有个龙潭,其处有一汪清泉,四时不竭,云气蒸蒸。据传以前有孽兽为害孩童,观音菩萨移巨石镇之,自此安宁。此石即观音石(今犹存),百姓感恩,于石上立庙,供奉菩萨,远近膜拜;外祖母、母亲亦带着毛泽东,前往焚香,并令他拜石观音为娘,自此毛泽东又有了一乳名:石三。     在唐家,毛泽东备受呵护,舅舅视之为己出,表兄待其如弟,舅父母将毛泽东与他们自己的儿子并列排行,毛泽东为23;七舅文玉瑞(文正兴)还将毛泽东收为干儿子。八舅文玉钦(文正莹)在家开了个蒙馆,课读诸儿侄,因此毛泽东四五岁时,就在唐家启蒙。唐家恰如其时地对毛泽东进行了早期教育,八舅是毛泽东真正的启蒙老师。    大约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左右,在外当兵的毛顺生回到韶山冲,开始独立创业,遂将妻儿接回韶山冲。毛泽东进入紧邻上屋场的南岸私塾就读,后又来到关公桥私塾就读,接着,毛泽东又先后转到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就读。1904年,毛泽东的祖父逝世,此时的毛顺生发家了,18亩农田3年以后就增加到24亩。毛家每年大约要消费掉4500斤稻米,此外还有7000斤余粮可卖。毛顺生雇了一名长工并开始精明地做起了粮食、生猪、耕牛生意并放高利贷和买进其他农户典当的土地。另建有一座牛棚、一个猪圈,还有一个小小的磨坊,茅房也换成瓦顶了。     由于母亲毛文氏持家井井有条,童年毛泽东无忧无虑地成长着,与他同龄的其他孩子享受不到这种优厚的生活。他没挨过饿,衣服不多但从不破破烂烂。毛泽东很同情班上一位因家境贫穷而带不起午饭的同学,常常把自己的饭和他分着吃。母亲看到毛泽东晚饭吃得那么多感到迷惑不解,当毛泽东告诉母亲她每天精心准备的午饭的一半被他送给了同学之后,这位善良的母亲从此便每天早晨都让儿子带两份午饭去上学。公平感使毛泽东从不示弱。10岁时,他曾和高年级的同学打过一架,这使他母亲很是担忧,因为她终身向善。毛泽东的母亲身体健壮,慈眉善目,与她消瘦精明的丈夫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宽厚随和,她丈夫则粗暴急躁。从体格、长相上来说,毛泽东更像他的母亲。他们都有大大的眼睛,开朗的笑容,举手投足之间显得非常大气慷慨甚至还有些浪漫主义。
    毛文氏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子们身上。尤其对实际上是长子的毛泽东关怀备至。她纵容她的长子毛泽东,毛泽东也终身挚爱母亲。毛泽东和母亲联合起来对付父亲。毛文氏虔信佛教,心底极为善良,对贫穷人富有同情心,她经常瞒着丈夫,送粮送米接济那些贫穷的乡亲们。他们背着父亲把稻米送给一位解不开锅的乡亲,还和家里的长工一起让父亲的吝啬行为不能得逞。
     1905年,毛泽东的又一个弟弟毛泽覃出世。1906年秋,毛泽东再次转到井湾里私塾。在就读期间,毛泽东因不满塾师毛宇居的旧式教学方法,常常脱离课堂,独自活动,既得罪了先生,又激怒了父亲,1907年秋,毛泽东停学在家,白天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但未停止对知识的追求,凡是韶山冲能借到的书,都借来读,甚至连和尚的经书也读。     毛文氏对毛泽东早年有很大影响,在她的熏陶下,毛泽东幼年也崇佛,相信普渡众生。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和爱戴。母亲生病时,他总是求神拜佛,希望能保佑她早日康泰。毛泽东15岁时,曾到离韶山100多公里的衡山大庙去拜佛,而且是从韶山起几步一拜,一直拜到衡山的,可见其虔诚。到后来,看的书多了,毛泽东才逐渐转变为无神论者。     1909年秋,毛泽东与父亲发生争吵,原因是他欲继续就学。父亲给儿子毛泽东设计的生活道路,是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将来成为一个会赚钱、能赚钱的人。可是,16岁的毛泽东却与他父亲的意愿相反,总渴望着走出韶山冲去读书学习,去见大世面,去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为此,父子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而每当发生矛盾时,母亲就站在儿子一边,同情和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她和毛泽东一起劝说毛顺生,并请来亲朋邻居说情。文家都是些知书达理之人,见毛泽东从小就悟性非凡,无不希望他多读书,早成材。两位舅舅也都表示赞成毛泽东继续就学,并亲自到韶山冲说服毛顺生。后来,父子相互作了让步:父亲同儿子读书,儿子答应只读“正路书”,到毛简臣那里学打官司和“理财”。后又到毛岱钟家读了半年书。1910年春,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毛麓钟处就读。是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1911年春,毛泽东由韶山去长沙,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就读。是年10月,毛泽东投入新军,当兵约半年。1912年春,毛泽东退出新军,先后报考了几数学校,后来考取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名列考生第一。下半年,退学自修。1913年春,因父亲不赞同自修,断绝了资助,毛泽东发生“经济危机”,乃报考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读于预科一班。1914年秋,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     在念书期间,母亲是毛泽东的依靠,毛泽东对母亲也忠心耿耿。1916年6月26日,毛泽东回韶山探望父母。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1919年3月12日,离京绕道上海。4月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7月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创刊。7—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919年春,毛文氏患淋巴腺炎病(瘘疬),毛泽东把母亲接到长沙医院治病,母子曾短聚一个时期。期间,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毛泽覃搀扶着老母到照相馆合影留念。她的儿子们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团聚,也是世上仅有的一张他们与母亲的合影照片。
1919年毛家三兄弟与母亲在长沙合影
     回家后,毛文氏的病情一天一天的加重。10月5日,这位操劳一生、勤俭一世的贤良女人,躺在病榻上流着眼泪,拉着丈夫的手,望着守护在身旁的儿子毛泽民,一声轻似一声地呼唤着“石三伢子”的声音,逐渐地消失在上屋场的卧室里……     毛文氏病逝的噩耗很快传遍了韶山冲,传到了长沙。当毛泽东接到了二弟从韶山寄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后,毛泽东带着在长沙读书的小弟弟毛泽覃,星夜上路,直奔韶山。可是,当他们赶到家时,母亲却已经入棺两天了。披麻带孝的大弟弟毛泽民一把拉住毛泽东,哽咽地诉说了母亲在临终前的情景。毛泽民说:“母亲在临终前一直在呼唤着他们的名字……。”       这时的毛泽东心如刀绞、泪如泉涌。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哭出声来。母亲才53岁,不想因一场小病竟夺走了她的生命。他守在母亲的灵前,对着暗淡的油灯,回想起童年的件件往事,慈母的形象时时浮现在面前。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一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和两副灵联。10月8日奠祭于母亲灵前:

         主持奠祭仪式的毛泽东的族兄和老师毛宇居沉痛地在毛文氏的灵柩前缓缓读完这篇祭文后,感触颇深,于是在文末批道:“此文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皆是至性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毛泽东的母亲毛文氏一生贤惠聪明,俭朴勤劳,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为乡亲邻里所赞誉。毛泽东认为,世上有损己而利人的人,这就是他的母亲。从这篇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敬爱之情。这篇祭文很长,是毛泽东诗词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诗,共97句,386字。是毛泽东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的一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佳作。从感情脉络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共16句。总略叙述母亲所享年寿以及养育儿女们所备受的艰辛磨难,因此遘疾的一生。尤其是“中间万历,皆伤心史”这二句,读来令人耸然震动。母亲一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部伤心史,这些伤心事真是说不尽道不完。作者不忍心将其全部写出,而是尽力使自己心里平静,待慢慢缓和地吐出,这是做儿子的人应该做的。 开头的呜呼 :叹词,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因以借指死亡。 遽(ju)然:骤然,突然,出人意料。 东民覃:即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遘(gou):遇,遭遇。见归有光《抚州府训导唐君墓志铭》:“母方遘危疾”。遘疾,染上疾病。 待徐温吐:待我慢慢回顾和讲说。 第二部分:从“今则欲言”至“均代报赉(lai)”共52句。是全诗的重点。只讲母亲的两个方面:一是“盛德”,二是“恨偏”。可以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4句)。总提“盛德”和“恨偏” 。    盛德:即母亲的大恩大德, 恨偏:即母亲的隐痛和抱恨。偏,不全。 第二层次:从“吾母高风”至“如在上焉”共26句,陈述母亲的盛德。又可分为三个小层次: 首先以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8句)。写博爱。比如远近亲疏的人都予以照顾,慈祥而富有同情心,感动了许多人,因为母亲的爱心很真诚。这都是博爱。高风:高尚的品格、操守。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曾含着热泪给他的同学、好友写信,说:“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以利人的人。母亲属于第三种人。” 博爱:对人类普遍的爱。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毛泽东曾说:“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这是毛文氏怀有博爱之心的表现。 远近:一作“遐迩”,意同。 覆载:原指天地养育及包容万物。语出《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后亦用为天地的代称。又见《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这里有保护照顾的意思,指毛文氏的博爱之心,泽及众人。 恺恻:恺,和乐。《庄子·天道》:“中心物恺。”宣颖注:“与物同乐。”恻,通“切”,诚恳。 庶汇:犹庶物、众物、万物。这里指众人。 其次用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14句)。侧重叙述母亲酷爱洁净。但作者的根本的用心是在说明母亲里里外外都是一个很纯洁的人。

         以上符合智、信、仁、勇、严五种德性。    诳(kuang)言:谎话。 整饬(chi):严正。《新唐书·吕湮传》:“少力于学,志行整饬。” 诡:欺诈、虚伪。 手泽::原意为手汗所沾润,常指遗物。这里指母亲所经办之事。 劈理分情:劈,剖。分,析。指分析事理十分细密。 遗算:不周到。 遁形:隐身。 戚里:亲戚邻居。语出《聊斋志异·婴宁》:“设鹘(hu)突官宰,必建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 再次用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4句)。作小结,括母亲的高尚品格,并予以高度赞美。 五德:这里指智、信、仁、勇、严等五种德性。也有称“仁、义、礼、智、信”或“温、良、恭、俭、让”为五德。 荦荦(luo):明显。见《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 第三层次:从“恨偏所在”至“均待报赉”共22句,主要叙述母亲的“恨偏”。又可以分为3个小层次: 首先以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8句)。对准封建社会的“三纲”。因为封建社会的“三纲”规定了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一点作者最为痛恨,认为这是造成母亲精神痛苦的最突出的地方。“天乎人欤,倾地一角”,尤其可以看出作者的鲜明的感情。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教条。三纲之末,指夫为妻纲。据毛泽东回忆:“我家分成两‘党’。一个就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连雇工们也包括在内。可是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 卓:这里有突出的意思。 天乎人欤:乎、欤都是叹词。 倾地一角:形容极度悲痛。倾,塌。

       其次的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8句)。是对儿子们的关心。当时毛泽东虽然已有26岁,算是“育之成行”了,毛泽民也有23岁,但毛泽覃却只有14岁。据说毛泽东携小弟泽覃由长沙赶回韶山,二弟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着他们的名字……,所以有“病时揽手,酸心结肠”。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临终前还要反复嘱咐儿子们“各务为良”。 介在青黄:像果实没有成熟,处于青黄之间。介,处于二者之间。 揽:拉。 酸心结肠:形容极其痛苦。 接下来的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6句)。是对有恩之人与劳累病苦之人的关心。因为,不论是亲是疏,是大是小,有恩者待报,病者有待照顾。 素恩:一向有恩德。 劳瘁:劳累病苦。 报赉(lai):报答。赉,以物送人、赏赠。 我们知道,在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母亲(也可引申为广大女性)一直都处于受压迫、受统治的地位。处于如此地位,母亲怎能施展她自身的抱负呢?这就是母亲的“恨偏”。她精神上的痛苦在这一点上极为突出。母亲除了有精神上的憾恨以外,还有对儿子及亲朋好友们的回肠百结的牵挂,这也是一种憾恨。因为不能再抚育儿子们了,不能再报答“好亲至爱”了,也不能关心那贫困的亲戚邻里了,这一切她只能交待家人去做。而其中她最关切的是儿子们今后一生定要好自为之,做好人,行善事。由此也可以看出母亲的胸怀。

         第三部分:从“总兹所述”至“尚飨”共29句,叙说作者自己要禀受母亲的高尚品德,牢记母亲的深恩,并要时时记住报恩。也可以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8句)。收束前面母亲的“盛德”与“恨偏”,勉励自己一定禀承母亲的德行,而且还要努力弥补母亲的“恨偏”,要牢记于心,念念不忘。 总兹所述:总起来看这些叙述。 必秉悃(kuen)忱:秉,受,禀受。悃忱,真心诚意。 则效:效法。《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效。” 必补遗缺:一定会弥补那些缺憾。 念兹在兹:想到这些念到这些。 不越:不能遗忘。越,散。 第二层次用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12句)。表达作者在此立誓必将终生报答母亲的深恩,还以“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进一步叙说自己对母亲的深恩真是报之不尽。 春晖朝霭(ai):春晖,本意犹春光,春阳。后因以春晖比喻母爱,见孟郊《游子吟》:“谁言寸心草,报得三春晖。”朝霭,朝雾,义同春晖。 精禽大海:精禽,即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亦称“冤禽”。相传为炎帝女,名女娃。因游东海淹死,遂化为精卫,经常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即咏其事。后常以“精卫填海”、“精卫衔木(石)”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忍不拔地奋斗到底。 躯壳虽隳(hui):躯壳,身体,对精神而言。孔武仲《松上老藤》:“蛇蟠筋脉壮,龙死躯壳在。”隳,毁坏。 第三层次是最后的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共9句。写在家中祭奠母亲的情况,并收束全文。同时,再次表达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多,但可惜时间苦短,只能提纲挈领式地从大方面来陈说母亲的伟大与仁爱。并告诉母亲,儿子今后对你有说不完的话,日子有多长,儿子的话就有多长。此刻敬上一杯酒。安息吧,母亲。 挈:提,提纲挈领。 粗浅:大略。 觞(shang):古代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尚飨:亦作“尚享”。旧时祭文常用作结语。意谓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见袁枚《祭元衡文》:“哀哉尚享!” 这篇《祭母文》虽然用的是旧体四言韵文,但有新意。一方面对母亲颂扬,一方面指出母亲的隐痛(即“恨偏”)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造成的。而且文中叙述与抒情配合妥帖,读来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全章文法也极考究,层层递进,回肠荡气,端庄大方。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感情真挚沉痛。二是重点突出。 同时,毛泽东满怀悲痛撰写的两副灵联,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 灵联:

(一)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二)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作者对“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他把母亲处于“三纲之末”所产生的精神痛苦,列为抱恨的第一大方面,并且发出了“天乎人欤,倾地一角”的沉痛呼喊。这与作者后来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完全一致。母爱是伟大的、崇高的。毛泽东始终没有忘记母亲的教养之恩。1959年他回韶山时,在故居母亲的遗像前端详良久后说:“我像母亲。”第二天天未亮,他独自一人寻到父母的坟墓,久久伫立,寄托哀思。他对后来找上山来的随行人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不信鬼神,但生我者父母,这还是要讲的。

     此文最早见于《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据介绍,毛泽东的《祭母文》原稿在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家里保存多年,后遗失。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运昌向国家档案部门提供了自己当时的抄件。毛宇居也同时向档案部门提供了另一个抄件(文后附有毛宇居当时的批语)。两份抄件基本相同,仅个别字有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4-11-24 14:02 , Processed in 0.1211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