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87|回复: 0

修行好不好先看四个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4 06: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7-11-24 06:52 编辑

修行好不好先看四个不
timg.jpg


原标题:聪明人不说的四句话!
来源:微信群    行远 布施消业障


      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伤人,后伤己,一辈子都活在遭人嫌弃的生活中。

      一、不恶语

  孔子在《论语》中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是经常让人厌恶,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完了。

  生活中,言语不温和,是惹人讨厌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平常说话特别刻薄、粗鲁,什么话都说得出口;还有些人一旦为什么事生气了,气头上的话也往往是口不择言,就算气后意识到不对,但话已出口,想收回来就难了。
73214454_2.jpg


  古人言:“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用利刃割伤身体,伤痕容易愈合,而用恶语伤了人心,别人就会一直不忘、耿耿于怀。

  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果用恶语中伤别人,别人脸上会立即面露不悦之色,性情爆暴烈者,甚至会当场以牙还牙。有的人虽不及时还击,但还是怀恨在心,每天“浇水施肥”,让恨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二、不妄语

  有些人不管有事无事,都爱用谎言哄骗他人,并引以为乐。

  我常听一些人得意地说:“今天把他们蒙的一塌糊涂,我的口才看来不错,三言两语就把他们骗了。”但是,别人不可能永远是傻瓜,一次两次被骗后,第三次他们还会相信吗?
timgW4LJBMK9.jpg

  一般情况下,只要你说一次妄语,别人便会产生根深蒂固的印象。当你再说真话时,他们会本能地觉得你的话有假。

  《百喻经》中有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蠢人,他的妻子容貌十分端正,两个人感情非常融洽。但日子一久,妻子有了外遇,想抛弃丈夫与情夫私奔。

  她悄悄地对一个老太婆说:“我离开以后,你想办法弄具女尸放在我家,对我丈夫说我已经死了。”

  老太婆趁她丈夫不在家时,将一具尸体放在他家。等他回家后告之:“你的妻子死了。”

  丈夫一见尸体信以为真,痛哭流涕,遂将尸首火化,捡了骨灰装在口袋里,昼夜携带不肯离身。

  后来,他的妻子对情夫产生了厌烦心,想起丈夫的种种好处,又再次返家对丈夫说:“我是你妻子。”

  此时,丈夫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了,他摇头说:“我妻子已经死了,你是什么人?竟敢冒充我的妻子。

  这就是说妄语骗人终会害己的下场。

  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除非有利他的必要,否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妄语。不然的话,“妄语之过污身黑,如何洗涤亦难净”,你永远摆脱不了骗子的嫌疑,说什么都令他人难以生信。

      三、不轻言

  极度喜欢的时候,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的时候,不要回复别人的书信。

  真正讲信用的人,做事从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了,犹如刻在石头上的花纹,永远也不会改变。

  有句成语叫“一诺千金”,出自于《史记》的一个典故:秦末时,楚地有个人叫季布,他非常重视承诺,只要是答应了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当时楚国人有句谚语:“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timg6CYBQTBA.jpg

  古人以说出来却做不到为耻,故从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因此,我们平时讲话要再三思量,看看里面有没有“水分”。如果经常喜欢信口开河,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后再改就难了。

  曾参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在教育子女时,不仅严格要求孩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则。

  一次,他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儿子吵着也要去。她不愿带儿子去,便说:“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来把家里的猪杀了,猪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便不再吵闹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把家里一头猪杀了。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说:“我是被儿子缠得没办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么可以当真呢?”

  曾参严肃地回答:“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什么都跟父母学。你今天若骗了他,等于是在教他日后也去将假话。而且,他若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那你以后再对他教育,他就很难相信你了。这样做,怎能把孩子教好呢?”

  可见,父母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就随随便便许诺,诚实守信才是做人的美德。

  同时,别人有求于自己时,我们也应慎重观察:如果有意义,就答应下来;如果觉得不妥,千万不可草率地许诺。先承诺再观察,是愚者的举动;先观察再承诺,才是智者的行为。如《量理宝藏论》云:“先许后察愚者举,先察后许智者轨。”

  然而,有些人做任何事都不经考虑,别人拜托什么马上答应,这种“轻诺”往往不可靠。《老子》亦云:“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者,很少会守信用;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必定有很大难度。

  古人说:“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也就是说,极度喜欢的时候,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的时候,不要回复别人的书信。

  为什么呢?因为“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欢喜时说的话,多数难以兑现,容易失信于人;愤怒时说的话,因情绪不佳,往往会不得体。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一时兴起就开口许诺,否则,到时候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

      四、不多言

  “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之振动,人们早早就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说话都应该注意分寸。

u=351276411,3968971865&fm=27&gp=0.jpg

  有些人说话怕得罪人,整天三缄其口,什么都不敢说,这肯定不好。

  与人交谈,要因人而异。对于正直、衷心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话直说,不必隐讳;而那些试探自己的人,问长问短之后,就添油加醋、断章取义,臆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对其就没必要说太多,否则,言多必失,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

  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常常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其实,有些话,该说时一定要说;不该说时,最好不要说。

  有些人整天嘴巴讲个不停,有用的一句也没有,只是爱说是非、挑拨离间。一讲人家的坏话,两眼都开始发光,口才也非常好;一讲有意义的道理,他就偃息旗鼓,开始打瞌睡了。

  麦彭仁波切曾说:“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乌鸦成天哇哇乱叫,人们把这声音视为恶兆,所以都讨厌乌鸦。同样,语言不庄重的人,说起话来东拉西扯、喋喋不休,势必会招来众人厌恶。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禽向老师墨子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之振动,人们早早就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经常胡言乱语者,容易被别人了知其心,其嬉戏之语有时被理解为真实,其真实语有时又会被误认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难以成办,诸弟子应闭口寡言为妙。”

  我们说一句话时,先应考虑这话该不该说。毕竟,话一旦出了口,就覆水难收了。

  总之,我们说好不但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还要主题明确。掌握了这样的交谈技巧,与人打交道就会轻松多了。

小广告
1511476138(1).png
宝林寺地图_副本.jpg

动态指纹二维码.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4-26 21:24 , Processed in 0.1766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